針對查詢「產業趨勢」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針對查詢「產業趨勢」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2012 電子業之激烈戰役 ( Mobility & Platform War Begins )

Image representing Microsoft as depicted in Cr...
Image via CrunchBase
English: Wordmark of HTC. Trademarked by HTC.
Image via Wikipedia
Cover of "Kindle Wireless Reading Device,...
Cover via Amazon
Image representing Apple as depicted in CrunchBase
Image via CrunchBase

展望2012:成王敗寇的慘烈戰役即將開打?

巨大的變化正在 IT產業界發生且加速蔓延,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說法,接下來幾年的情勢發展,將決定在這個將於 2012年晉升至2兆美元規模的市場,誰會是勝利者或失敗者。
所有跡象都顯示,西方國家不同領域的資深高科技公司(如IBM、Microsoft與 Oracle),將面臨新崛起的對手,包括來自新興市場的企業。最近IDC發表了對2012年的初步預測報告,強調該機構列出的幾個因素與議題,將決定目前產業界哪些廠商將會在2020年遙遙領先,哪些又會成為領導廠商為了鞏固地位的整併對象。

雖然有部分企業並不情願採用以雲端為基礎的技術,因為他們認為不太可能克服安全性的疑慮以及其他問題;其他企業的考量則是認為該類技術無法帶來如同多數預期的基礎性改變──IDC預測,這會是推動接下來幾年大筆IT支出的主要因素。

下一場高科技產品大戰將會是在通訊領域,那裡的各家行動裝置供應商將與平台軟體應用程式供應商聯手痛擊對方。那些努力在該領域打下基礎的原廠、服務供應商以及其他高科技公司,將斥資數十億美元投入研發與資本支出,還有市場行銷,以凸顯他們自己並拉大與叫小競爭對手的距離。

IDC認為,在這場戰爭中可能的輸家會是PC製造商;因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裝置的年出貨量最快在2012年就會超越PC。

「隨著微軟(Microsoft)加入搶奪手機作業系統市場龍頭地位的關鍵戰役,以及 Kindle Fire 在多媒體平板裝置領域挑戰iPad,行動市場競爭將會在2012年白熱化;」IDC表示:「當廠商的策略焦點由佈署基礎建設,轉移到應用程式平台與生態系統的創造,2012年對雲端服務領域來說也會是競爭的一年。」

目前尚不清楚IDC所預見的改變,將在2012年以及之後如何呈現;不過顯然易見的是,不會有單一家廠商可主宰任一個市場領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或雲端運算。此外,我們現在的假設是,可能的贏家不只那些西方企業,來自亞洲的廠商也正準備爭奪一席之地。

產品價格也會是上述那些市場導致衝突與差異化的主要因素;想從裝置或硬體的高價格取得利潤的機會越來越窄,這將為蘋果(Apple)這樣的公司帶來嚴峻考驗。

以下是IDC對2012年IT產業趨勢的幾點預測:

˙IT支出:全球IT支出將有6.9%的成長,這在脆弱、復甦中的經濟景氣之下是令人驚訝的成長力道。行動裝置與應用程式,以及新興市場,會是推動此成長力道的最有力推手,而歐債危機則是最大的負面因素。

˙東西方的戰爭:新興市場的IT支出估計會成長13.8%,貢獻整體IT成長率的53%;到2012下半年,中國會取代日本成為IT市場的第二大支出國。

˙贏家與輸家:隨著行動裝置出貨量與PC出貨量的比數超過2比1,以及首度在營收規模上超越PC,2012年將是「行動市場勝利年」。估計該年度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下載量將達到850億次,行動資料網路支出也會首度超越固定資料網路的支出。

˙一切都將躍上雲端:估計所有「公有雲」與「私有雲」服務支出,以及建置這些服務的所需支出,總共將達到600億美元規模。其中亞馬遜(Amazon)將晉身10億美元IT供應商行列;廠商們對雲端運算業務的策略焦點,也將由基礎建設的佈署,轉移到應用程式平台的建立,以及相關產品陣容與圍繞平台之產業生態系統的佈建。

˙不可或缺的能力:對巨量資料(Big Data)的處理能力,將與行動技術與雲端運算,成為企業的必備武力;估計在2012年,全球數位內容資料量將達到2.7ZB (1ZB = 10億 terabytes),較2011年成長48%,並在2015年暴增至8ZB。巨量資料的增加,也將會推動產業的整併。

˙併購潮再起:因為社交網路技術已經成為IT產業下一個成長平台的核心部分,預期大型IT業者將會做出許多在社交網路領域的收購聲明。社交網路平台龍頭Facebook將試圖利用其在消費性領域的主導性,在B2C領域以更廣泛的角度服務各種企業。

˙社交被重新定義:隨著網路上的智慧型通訊裝置數量,將比「傳統運算裝置」多出一倍,人們與人們之間、以及人與連網裝置在線上互動的方式都將產生改變。尋求社交網路應用的不只是人,還有各種智慧型裝置。

˙誰會賺大錢?:大部分的財富將會集中在那些能藉由建立高附加價值、垂直性解決方案的「第三方平台(third platform)」上;這類解決方案──包括應用於醫療照護、能源、政府、金融服務與零售業等領域──將在2012年加速成長,使得那些缺乏垂直性整合能力的IT廠商被淘汰出場。

對於以上的預測,你的看法是如何呢?歡迎與我們分享。無論如何,在這場即將展開的成王敗寇之戰中,我們的生活將充滿挑戰,也令人興奮!





分析

  • Tablet 變成是 iPAD、Kindle Fire、Asus Transformer、Samsung Galaxy 之競爭,由2011最新市調,iPAD市占率下降至65.6% , 請参考Kindle Fire市佔率躍居全球第二 亞馬遜贏在業務模式
  • Smart phone 變成是 iPhone、HTC Android、Samsung Android、HTC Window Mobile 之競爭;
  • Cloud 變成是 iCloud、Google、Amazon 、Microsoft Office cloud 之競爭;
  • TV 變成是 Apple TV + iPhone、Android TV + Android phone、Microsoft Xbox + TV 之競爭;
  • Nokia Feature Phone 變成是與中國大陸山寨之競爭;
  • 2012年加速競爭、整合與成長年代,由產品路線與營收之分析也可知道這趨勢;
  • 這趨勢是總量成長率低於價格下滑率 ,全球高科技業進入震盪期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2014 國內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要達到 3%該如何做?( How to make Taiwan GDP growth can surge up to 3.0% in 2014? )

中經院:台灣恐面臨經濟低迷新常態

國際經濟緩和復甦帶動國內出口,中經院昨天發布明年國內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預測值為百分之三點零三,高於主計總處上月底公布的百分之二點五九;但中經院也預警,台灣恐面臨經濟成長低迷的「新常態」。
中經院指出,明年內需將溫和成長,預期民間消費成長約百分之一點七三,民間投資則成長百分之四點二四。出口成長率估為百分之三點七一,高於進口成長率的百分之二點七三;加減之後,出口淨值仍扮演國內經濟成長的支撐力道。

不過,中經院也再度下修今年GDP成長率預測值為百分之一點七二,較主計總處的百分之一點七四還低。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說,全球經濟正進入「U型復甦」,只是目前還停留在U型底部的盤整階段,成長動能較為疲乏。

他說,政府財政拮据「已經沒有招了」,不太可能再以擴大公共建設,帶動經濟成長。加上高學歷失業改善程度恐有限,實質薪資無法成長,預期明年國內失業率仍達百分之四以上,明年內需疲弱的態勢變化不大。

不過,劉孟俊指出,歐美經濟復甦腳步漸穩,美國量化寬鬆(QE)政策退場後,美元應會升值,有助我國出口;加上中國大陸三中全會也列出許多改善經濟決策,使得國內出口連帶好轉,這也是中經院對明年GDP成長率預測值比主計總處樂觀的主因。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則表示,明年全球經濟向上趨勢不變,歐債危機基本上已解除,但要擔心產業趨勢與貨幣趨勢。他預期QE明年三月退場,但「明年美國關水龍頭,歐元區在洩洪」,歐元可能會走向寬鬆;至於黃金恐與大宗原物料一樣持續往下。

憂產業轉型 馬總統:落後韓國 須急起直追

馬總統今天出席「台灣經濟的未來與挑戰」論壇,他指出台灣面臨轉型發展的瓶頸,除了應該加快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在國內轉型方面,也應該發展「利基型服務業」、開拓新興市場,並且佈局第三波進口替代。馬總統強調,只要方向抓對,就像已故行政院長孫運璿當年看中資通訊(ICT)產業的前景,投入心力,就有機會成功。

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舉辦「台灣經濟的未來與挑戰」論壇,邀請台、港、中政經學界代表,針對兩岸、人才、產業和能源等四大議題進行討論。馬總統在出席致詞時指出,孫運璿當年看出勞力密集產業已發展到瓶頸,因此引進、開創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如今台灣又面臨產業轉型的階段。他指出,台灣應該發展「利基型服務業」增加產值。馬總統說:『現在大概69~70%的GDP是來自服務業,但是產值並不高,換句話說品質、空間還有很多,怎樣把這方面改善就很重要,包括文創、國際醫療和觀光....』

另一方面,台灣也必須開拓新興市場,除了傳統的歐美之外,還應該開拓如穆斯林地區和東協國家;此外,台灣也應該布局「第三波進口替代」,馬總統說,政府在3年前已經商定發展10種基礎工業技術,他形容「就如同糕餅店有自己的麵糰」,就可以有很多發揮空間。

馬總統強調,台灣在許多市場已經輸給韓國,如果不急起直追就無法回到過去的地位,不過他也對台灣有信心,強調「只要方向抓對,就有機會成功」。

貿協王志剛:經濟解悶 先化解歧見

馬任內,中油瓦斯漲幅竟是 100%,超過許多國家,經濟怎會好?
更好笑是中油說2007 ~ 2008 因為扁政府緩漲,還有5.6台幣未漲,
問題是 5.6 才占當年瓦斯價格 1.2%,再怎麼漲也不可能漲到100%?
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15日表示,台灣的優勢為技術與人才,如能強化服務輸出,台灣經濟不會陷入長期低迷,先決條件是要化解國內歧見;可是,台灣還能等多久?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文暉在台一場活動說,民主國家勢必要付出因政黨輪替所造成的經濟成長趨緩代價,台灣、香港已有先例,未來要看新加坡人願不願意接受償付代價。

換句話說,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恐不再是3%至4%,保2%要成為常態;不過,經建會副主委陳小紅表示,還是以3%至4%為努力目標。這幾年來一直在協助台商開拓外銷市場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則認為,儘管當前台灣經濟好像陷入困境,但扣除外在國際經濟不佳因素,台灣仍大有可為,關鍵在於台灣要不要自由化?而不是只單單爭論兩岸服貿協議的效益。

王志剛以新加坡、香港為例指出,鄰近都有一個馬來西亞、中國這樣的大國,如果小國的自由化不足、開放不夠,就無法力抗強國的磁吸效應。

其中,以新加坡做得最為成功,全面開放下,不僅是經濟成長率名列前茅,也吸引不同頂尖人才,創造就業機會,就業率及國民所得傲視各國。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昇也說,台灣一定要做「經濟解嚴」工作,未來 3年是台灣關鍵期,各國都是在商言商,台灣能不能營造一個企業成本更低及更便利的經營環境,才是外商是否投資台灣的根本因素。

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強調,經濟、產業、能源、勞工、環保是環環相扣,目前朝野、政府部會各自為政、互相掣肘,不先解決歧見,取得共同的願景目標,台灣經濟前途堪慮。

府院拍板 示範區 明年新增投資210億

總統府昨(15)日拍板「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擴大版內容,這次修正示範區五大創新產業,其中教育創新為新增亮點,透過實驗試點法規鬆綁,台灣可開放國內外私校創辦世界級的管理學院,培育更多人才。預估示範區將帶動明年民間投資新增210億元,創造就業達1.3萬人。

 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表示,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將於本周由政委薛琦召集相關單位審查,規劃方案也將於週四行政院院會討論,至於特別條例草案則安排於下週四在行政院院會通過後送立院審查,以期於明年立院新會期完成三讀。

 江揆昨率閣員赴總統府報告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與會的還有洪秀柱、黃昭順、楊瓊瓔等多位黨籍立委。江宜樺表示,此次修正方向就是宣示台灣致力推動開放及參與國際經貿組織決心,並加速推動台灣朝向「自由經濟島」目標邁進。

 總統馬英九裁示指出,我國貿易競爭對手開放程度領先我超過十年,推行示範區,台灣能在最短時間與國際接軌,成真正自由經濟島。修正方向他完全支持,指示政院在法案修正前,成立宣導專案小組,訂定全面宣導計畫,針對國會、媒體、國內外產業、基層做通盤完整溝通宣導。

 這次修正規劃方案,以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與教育創新等5大創新重點,取代「4+N」,原列於示範區4項重點經濟活動的「產業合作」改列為推動策略,融入五大創新重點。另鑑於虛擬示範區易生混淆,管中閔說:「以後示範區只有實體示範區與指定試點示範區,不再提虛擬示範區,金融及教育皆屬指定試點示範區。」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創新令不少高層振奮。政院表示,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因法令規章限制,無論在校務(師資薪資)、招生員額(陸生、外生)、修業期程、學費自主、學位授予、人事財務等都缺乏彈性,國際化程度亟需提升。

 未來將透過實驗試點,推動教育制度全面鬆綁,高層說,新設大學或私校轉型均可,強化跨校或國際合作,可與學研機構或企業合作,讓哈佛等國外教育制度在實驗區示範落實,若能成功是一大突破,可比照大陸設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或世界級管理學院

 金融服務則透過業務分級與差異化管理方式,放寬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發展財富與資產管理業務。開放OBU及DBU等多項業務及商品,估計5年可引進國內資金約3,000億元,銀行業及證券業營收可分別增300億元及400億元。

 國際健康以推動「國際健康產業園區」為重點,區內設立國際醫療專辦機構,鬆綁公司法人可為醫療社團法人之社員,放寬具醫事資格董事比例,外國人可任董事長等;區內鼓勵設置生技研發機構,帶動醫療(含重症治療)、生技、藥品、復健、養生等關聯健康產業發展

 經建會預期,示範區政策推動下,可帶動明(103)年民間投資增加210億元、提高國內生產總額達300億元、創造就業達1.3萬人,自由貿易港區貿易值也將在104年突破1兆元以上。

由2011~2013經濟成長模型看,2014台灣GDP成漲超過3%仍需靠刺激投資及消費

   明年台灣仍面臨結構性問題,產業轉型期仍未結束,在支撐經濟成長的C(消費)、I(投資)、G(政府)、X-M(貿易順差)之中,估計明年國內消費市場變化空間不大,投資是否比2012水準高值得觀察,政府雖有「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及『桃園航空城』,但國際大公司参與投資之情況不明,雖然企業貿易獲利表現應該會改善,但是在 C、I、G 三項表現仍有許多變數的情況下,明年GDP一定會比今年好是假設縮QE不至造成美國經濟衰退,所以政府需要再加油。

   在支撐經濟成長的結構 C(消費)、I(投資)、G(政府)、X-M(貿易順差)之中,請参考下表,X-M(貿易順差)含海外營餘占 6.4% + 3.3%、外資投資占14.7%、內需消費含房產建材占54.1%、政府支出占19.2%,公司貿易順差含海外營餘 + 外資投資 + 內需消費含房產建材就占整體 GDP 78.5%;

由上市公司 2013 獲利率看,整體獲利率仍不易提升,小幅提升可能性較高;台灣電子業占上市公司整體營收降至 60.7%看,金融業整體營收升至6.99%,內需產業整體營收升至16.08%,刺激投資、產業升級、品牌能力之提升才有助於GDP之提升;
分析
Enhanced by Zemanta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2012 電視革命的時代 - 分析

Google TV
Image via Wikipedia

CES趨勢分析:行動裝置將重新為電視下定義

我們即將跨入一個消費性電子新時代,屆時電視再也無法自己為自己下定義;這個趨勢在今年的美國國際消費性電子展( CES )上顯而易見,行動裝置開始重塑電視接下來該扮演的角色──從應用程式、服務以及連結性等,硬體需要適應的各方面。

在CES上最大力提倡以上趨勢的就是三星( Samsung ),該公司挾其身為全球頂尖電視品牌、第一大智慧型手機供應商,以及半導體製造大廠的優勢,威逼軟體開發商創作能讓手機、平板裝置、智慧型電視使用的「多螢應用程式(multi-screen apps)」;三星的目標是將不同裝置的內容、應用程式與服務界線打破。

而如果「多螢應用程式」的趨勢確立,消費性電子產業的下一個戰線何在?對此顧問機構Accenture的電子與高科技產業資深分析師Kumu Puri認為:「(消費性電子產業)最後的戰場已經由電視移動到行動裝置領域。」

在2011年的CES可以發現,多媒體平板裝置在消費者家中的客廳扮演了更吃重的角色;但在當時很少有人預見,平板裝置角色的變換,可能將導致傳統PC與電視的對決。

根據Accenture的一項調查,有44%的平板裝置使用者會觀賞串流媒體內容,此外有43%的平板裝置使用者至少每週會下載一次應用程式。該調查更重要的發現是,受訪消費者在一個星期之內透過電視機觀看廣播電視或有線電視節目的時數比例,已經由2009年的71%,在2011年減少為48%。

在CES上有數位半導體產業高層,都表達了行動裝置將如何對電視產業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的看法。例如聯發科(MediaTek)總經理謝清江(C.J. Hsieh)在接受EETimes 美國版編輯專訪時,就強調了必須同時在手機與電視平台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性,而且這同時適用於消費性電子晶片商與系統供應商:「你必須兼顧兩者,跨平台將帶來很大的優勢。」

博通( Broadcom )的行動平台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裁Rafael Sotomayor則表示:「這種說法也許有一點簡陋,但我預測行動裝置將會對電視的功能產生不少影響。」該公司剛推出首批802.11ac晶片系列產品,這種無線新標準號稱允許較少的視訊壓縮,達到低延遲(小於50 millisecond)、高解析度的效果。

這也就是說,該技術能讓行動裝置分享內容,並且與跨平台的無線顯示器解決方案搭配──但問題又來了,要連結所有的行動裝置與電視,需要的是什麼?所謂的「多螢」殺手級應用可能會是什麼模樣?

消費者已經發現,他們其實不太需要用電視上網,用平板裝置就好,而且同時可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而且,消費者已經了解到,他們其實不必一定要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可以躺在床上用平板裝置看串流視訊;所以幹嘛要把PC、平板裝置或是手機上的內容傳送到電視機上?

那些推廣 Wi-Fi Direct 與Wi-Fi顯示器解決方案的廠商,包括Sigma Design與博通,都認為一個小小的接取點裝置,或是搭載Wi-Fi Direct功能、內建Netflix等應用程式的機上盒,會讓實現以上的視訊分享願景變得簡單,而且商機更為可行。這是沒錯,但現在並沒有一種步驟簡單的解決方案,能實現數位內容的多螢分享。

三星可以合理地預期該公司的Galaxy手機、Galaxy Tab與大螢幕電視機使用者,能把三種裝置連結在一起;蘋果(Apple)的擁護者們也相信,可建構一個整合性的「蘋果家庭網路環境」。但對大多數擁有一堆不同廠牌消費性裝置──採用不同的作業系統,視訊功能也大不相同──的人們來說,新一代的Wi-Fi Direct機上盒就將扮演關鍵角色。

該種機上盒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功能,擁有一種能應付不同作業系統需求、不同螢幕解析度需求的中介軟體;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不同行動裝置與消費性設備之間順暢的點對點連結體驗,還是一種開發中的技術。

還有其他意見認為,能在大螢幕電視上玩社交網路或是使用即時通,將會重新定義電視的未來;事實上,消費者早就會邊看電視球賽轉播邊互傳手機簡訊,所以讓電視化身社交平台的點子,可能還蠻符合消費者的習性,這感覺是個好預兆。但,這足以讓消費者換台新電視嗎?對於這個問題,Accenture的Puri回答:「我不確定。」

15年前,消費性電子產業為了PC可能入侵客廳而奮戰,該場PC與TV的對決推動了雙方陣營的技術進展,從使用者介面、視訊壓縮、處理器到作業系統、中介軟體、Java語言等等,而且催生了數位電視標準。

在那個時候,產業各界在許多怪題目上爭論不休,包括誰將掌控家庭娛樂並從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中獲利?是否將會出現可提供500個頻道的有線電視機上盒,或是具備智慧化功能的電視與PC?

在PC與TV大戰期間,網路繁榮興盛,讓消費性電子業者爭相開發一系列包括網路電視(Web TV)、具備上網功能電視、客廳專用PC,以及具備有限上網功能的有線電視機上盒等等。經歷數年的嘗試與錯誤,產業界對於網路電視的初始熱情逐漸消退,而且終於放棄、承認TV與PC基本上就是不同的。

可能除了英特爾(Intel)之外,沒人再將PC視為家庭娛樂的核心。而在過去幾年,Google TV重新塑造了一種更強大、更聰明的TV形象,再度炒熱了「智慧電視(smart TV)」這個名詞;在 2012年的CES展場上,則到處可以聽到有人在說「連網電視( Connected TV )」。

消費性電子市場變得越來越複雜,但總而言之,目前已經演變成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裝置等具備連線功能的行動設備,與電視機爭奪消費者心目中重要性的局面。可以肯定的是,未在行動領域有所著墨的電視業者,恐怕日子要難過了;電視供應商需要擬定一個有效的新策略,讓消費者能不費力地在各種行動裝置與電視之間,進行內容的連結、操作與播放。


Google TV迎戰蘋果,三星、索尼、樂金等CES大軍壓境

新一代Google TV機種將在2012年的CES展上問世,而韓國LG成為最新的Google TV夥伴,加上之前的夥伴Samsung、Sony及Vizio(後兩者將在CES展出新機種),Google將在2012年CES展整軍列隊,準備迎戰2012年呼之欲出的新一代Apple TV!

在硬體上也有改變,將從原來第一代採用的Intel晶片組,轉換為Marvell所推出的ARM平台;另外,台灣電視晶片廠商聯發科(MediaTek)也將加入電視晶片供應商行列,支援新一代Google TV的電視晶片,而LG的Google TV系列產品則採用自家的L9晶片組。

Google TV在去年10月發佈新版Honeycomb,強化了使用者介面的簡潔性、網路及電視內容搜尋的便利性、模擬電視的YouTube體驗,以及開放Android Market。短短幾個月下來,已經有超過150款Google TV專用App上架,同時還可使用數以千計原來的行動程式。

Google TV相關夥伴的新聞動態如下:

  • LG將在CES展出最新Google TV電視機,並採用自家的L9晶片組。
  • 台廠瑞軒(Vizio)將私下展出尚未完全成熟的Google TV電視。
  • 三星在2012年將開始銷售Google TV。
  • Marvell將在今年CES展出成為Google TV核心的系統單晶片產品。
  • Google將和台灣晶片廠商聯發科(MediaTek)結盟,供應下一波Google TV的裝置。
  • 原本Google TV的夥伴Logitech,並未出現在本次的Google TV新聞中,該公司先前推出的Google TV產品Revue機上盒,因為銷售不佳而宣佈將不再推出Google TV產品。
  • SONY 2012 主推 Google TV 及 Connected TV 。

分析

  • 由於 Internet 人口持續成長,Connected TV 是主流 TV 趨勢。
  • 蘋果(Apple)將透過 Airplay 技術整合 Apple TViPAD、 iPhone 與 Google TV Android Smart phone 競爭。



Enhanced by Zemanta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新加坡、香港、重慶的稅率看,台灣並不鼓勵富人投資企業及移民,卻鼓勵養房 ( From Tax point view, Taiwan does not encourage the rich people make immigration to this country )

吸引台商回流 馬英九:台灣提供新選擇
天母大葉高島屋

國民黨中常會今天(31日)邀請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報告「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表示,目前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已經有相當大的變化,台灣如果能改善投資環境,就能提供台商新的選擇,吸引他們回流,為台灣增加就業機會。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聽取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報告後表示,大陸的投資環境已出現相當程度的變化,包括薪資成本上升、環保規定嚴格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許多台商開始考慮遷離大陸,往越南或印尼前進,當然也有人希望遷回台灣。

馬英九表示,有了這個台商回流方案,就能讓台商多了一個選擇,讓他回到家鄉生產,並增加就業機會。馬英九:『(原音)這樣替在大陸的台商可以有新的選擇,不必去印尼、不必去越南,可以回台灣來。我們提供這樣的條件讓他做選擇,相信會有幫助。時間也不必很長,2年內方案推出,2年內可以回來,相信他就可以享受優惠,並且讓他回到他的家來生產。』

馬英九希望相關方案能對某些企業產生點火功能,藉由大陸「推」的力量與台灣「拉」的力量,吸引台商回流。另一方面,這個方案也能對其他企業產生加溫效果,提供還在觀望評估的企業另一個選擇機會。

馬英九期盼這些政策能逐步扭轉產業外移的區域,增加就業機會,並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製造關鍵元件與機密設備,使產業不會被外國產品取代,維持國際市場佔有率。

陳冲:已有20家台商回流投資300億元

行政院長陳冲今天下午視察彰濱工業區,先到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參觀開發成果,並聽取彰濱土地開發及利用的進度,還實地勘察彰濱線西區,強調政府積極引進台商回流資金,目前已有20家台商,金額近300億元。

迎台商回流,莫忘產業升級
Singapore House

行政院計畫大幅放寬產業雇用外勞比例,並有意使本外勞薪資脫鉤,近日又公布「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草案,顯示吸引台商回流已成為政府因應不景氣的最大寄望。

從短期看,失業、出口低迷乃至社會失去信心等問題,是可賴台商返台投資作出些許補救;但就長期看,以低價外勞為主體的產業恐難成為台灣產業核心,政府仍須積極推動產業升級,才能使台灣經濟真正脫胎換骨。

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在加州矽谷會見美科技界領袖,尋求他們對振興美國經濟的意見,席間他問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如何把iPhone帶回美國製造?」賈伯斯明快回答,那些工作不會回來。同理,作為台灣產業龍頭的電子業,已經移出的工作,也不會回來。電子業是台灣最國際化的產業部門,它能走到今天高度成熟、超大規模的境地,是利用大陸充沛的勞動力所達成的競爭力。

鴻海就是不斷擴大規模以降低成本,而成為台商代工之首。富士康在深圳的員工曾達到八十萬,在沿海招工困難後,它選擇將部分生產線往內陸移動,如今在鄭州組裝蘋果產品的員工已達四十萬,許多配套的台灣供應商也隨之遷移。在台灣,二、三千人的工廠就算大廠,在大陸則動輒十萬人。這些大廠及其下游供應網絡,今天恐怕已無可能返台。

中國大陸吸引台商之處並不只在勞動力質優價廉,更在其整體規模無他國能比擬。紐約時報曾探討美國如何失去製造iPhone的工作,文中引述蘋果主管的說法,在美國製造iPhone至少需二十萬工人組裝,另需八千七百位工程師來監管生產線;而在美國要找到這麼多合格工程師至少要花九個月的時間,在中國只需十五天。
天母房市

那麼,引進東南亞外勞,是否即能替代台灣勞工的不足?以台商早年赴東南亞投資的經驗,當地人力、語言及環境等條件顯不盡理想,因此在中國大幅開放後紛紛移往大陸。若在東南亞設廠都難與大陸相比,台灣從東南亞引進外勞是否更有競爭力,不無疑問。當然,台商回流該歡迎並給予支持,但這不應是政府施政的全部重點,因為這不會是產業主力。

此處所以特別突出電子業,主要是過去十年廣義的電子業已經成為台灣製造業的主體。電子業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的比重,從十年前的百分之二十七,提高為去年的百分之四十八,增幅驚人,其他產業則相對下降。產業過於集中是事實,但也意味著此一產業高度重要。

進一步看,台灣製造業的整體就業人數並沒有下降的趨勢,近十年均維持在二百五十萬人左右;電子業大量組裝工作雖外移,但整體就業量仍有年平均百分之二‧三的增長率。同期間,資通產業的就業量幾無成長,而電子零組件產業的就業人數年平均成長達百分之四。這顯示電子業產業的升級雖仍不足,但並非毫無成果。今天台灣的經濟危機,主因不在電子業的就業不足,而拯救危機的政策也不應僅限於找回外流的工作。

台灣若干產業的缺工,和本土青年的高失業,其實是一個充滿矛盾且極為棘手的問題。一方面是產業結構變化及升級速度過於緩慢,另一方面是教育及人才培育偏離現實,導致人力供需的失衡。上述蘋果的案例顯示,不同的生產方式,需對應不同的人才供給。政府決策應放眼未來產業的需要,並聚焦在產業升級所需的不同人才,設法透過教育提供足敷產業所需的人力。這需要經建與教育部門的密切配合,也是長期的工作。

今年以來,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經濟受到歐美不景氣高度衝擊,電子業受到的影響更是巨大。台灣因為位居產業鍊中上游,景氣波動幅度特別大,但跌得深也反彈得快,需有心理準備才不至於亂了分寸。短期景氣壓力是進行改革的時機,但這仍需與產業升級的長期政策配合,才可能使台灣經濟走向新的境界。

外國人在美置產 的三種稅
San Diego House

一般來說,屬於非美國居住居民。如果想在美國置產,最直接的方式是用個人名義來擁有較為單純,只是在投資美國的房地產時,自己居住一般沒什麼問題,但若用作出租用途,可能也和作生意一樣容易被告、或有法律糾紛,若用LLC持有,發生訴訟糾紛或債務則不會波及個人。

所謂的LLC,是指「有限責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簡稱LLC),是美國特有的一種營業組織形態,LLC 和合夥組織一樣,沒有重複課稅的問題(在美國並無台灣兩稅合一優惠,依美國稅法規定,公司課一次企業所得稅,盈餘分配給個人又要課一次個人所得稅),債務不會波及個人。只有一個股東也可以成立LLC,外國人亦可為LLC的股東,因此許多外國投資者選用此模式。

1.房產稅(Property tax): 美國不動產每年要課的房產稅,雖然全美各地房產稅率不一,但很多地區約在市價的1.3 %~1.6%。舉例來說,一個價值100萬美元房子,一年房產稅常要1萬美元以上。

2.所得稅(Income tax):

 a.租 金:如果將房屋出租,由於不動產在美國,出租或出售所得利潤均為美國來源收入,無論是否為外國人,或者居住國家是否與美國有租稅協定,此收入均被視 為美國收入應納美國稅。「非美國居住居民」的租金收入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承租人直接依租金「收入」的30%扣繳,這種情形下,該房屋的房屋稅、修理費用、房屋保險等都不能扣減。另一種方式是選擇申報年度所得,以1040NR表格來申報租金「所得」,按外國人的累進稅率課稅,此種情形下稅法容許一些費用可以自收入項下減除。
b.出售收入:如果希望過幾年可能就會將房產賣掉。這時,因為擁有超過一年以上房屋出售所得,就會適用比較低的15%稅率來課美國資本利得稅,所以長期投資教為有利。
但是需要注意另外一個規定:即外國人出售美國不動產,在取得出售價金時,因外國人身分,10%的售價將會被買方代扣。舉例來說,房子賣價150萬美元,出售時會被扣繳15萬美元。但是,在申報整個房屋的所得(即收如減成本)後,再計算應納稅額後,可多退少補先前被扣的15萬美元。

3.贈與稅(Gift tax)及遺產稅(Estate Tax)如果贈與美國的不動產,因此不動產在美國境內,會課美國贈與稅。又因是非美國居住居民,不能適用一生贈與100萬 美元免稅的規定,因此會課贈與稅。如果不幸過世,該不動產也要課美國的遺產稅。所以,非美國居住居民並不適合在美國直接贈與不動產給子女,反而應該適時出售不動產,取得出售價款匯出境外後,再以境外資產贈與子女,比較沒有美國贈與稅的問題,而在美國的子女需向美國國稅局 申報3520表。

美國的遺產稅
夏威夷房市好

(如果沒有遺產稅),會造就一個貴族階級,等於挑選2000年奧運會金牌得主的大兒子充當2020年的奧運選手。 (如果沒有遺產稅,)將使國家出現財富貴族,意味著某些人將依靠世襲而不是依靠才幹來掌握國家資源。

當一個人死亡後,他的財產轉讓給繼承人時,政府要課稅,這就是遺產稅。 在美國 ,遺產和贈予稅是0每年收入最少的一個稅種。 據美國財政部統計,1999年聯邦遺產和贈予稅收入為280億美元,佔聯邦稅收的1.5%。 來看一下對比數字:同期聯邦的汽油稅為390億美元,所得稅為8790億美元,公司所得稅為1850億美元。

雖然遺產稅在美國聯邦稅收中佔的比重並不大,但是卻相當引人注意,因為它關係到社會裡最富有的一批人,也和某些社會價值觀念有關。1916年,美國開始正式徵收聯邦遺產稅,後來又開徵相關的贈予稅和隔代遺產轉讓稅,並且從1977年起,遺產稅和贈予稅使用統一的稅率。
夏威夷

一位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即俗稱的綠卡持有人)死亡時,不管他的遺產位於地球上哪裡,其繼承人(除配偶之外)有義務申報遺產總額,並繳納遺產稅。 非公民或非永久居民在美國的遺產,以當事人是否在美國正式居住(Domicile)來判定他們去世後是否必須交付美國的遺產稅和贈與稅。 這裡所謂正式居住的定義不是與移民局有無居留權的標準,也與所得稅法里居民的概念不同。 所得稅法裡的居民以當事人在美國居住的時間(大於31天)為標準,直截了當。 而遺產稅裡的正式居住其實界線模糊不清。 例如當事人有意在美國長住,無意返回原居地,就成了正式居住人士。 然而如果其人際關係等仍在原居地,則這類的人士在遺產稅及贈與稅上又不在美國0的管轄之內。

遺產的定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有形和無形的個人財產。 比如貨幣是有形資產,而公司股份、債券、保險單、退休金、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益等是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中的各項一般都按當時的公平市場價格來確定其價值,比如房產、股票等究竟值多少錢,按照當時的市價來確定。 聯幫遺產稅使用超額累進制,稅率分成18個等級,從18 %到50 %,和遺產總值直接相關,遺產越多,稅率越高。

美國遺產和贈與稅
US housing

    美國《2001年稅收減免協調法案》對聯邦遺產稅、贈與稅和隔代財產轉讓稅進行了兩個方面的重大修改:第一,降低了遺產和贈與稅的最高稅率;第二,在2002年至2009年之間逐步增加遺產稅的統一抵免額並降低最高稅率,最終於2010年取消遺產稅和隔代遺產稅。贈與稅將繼續征收,但是其最高稅率將降低,並採用新的終身統一抵免額

①聯邦遺產和贈與稅。在美國,當納稅人因死亡將其財產轉讓給繼承人時,

聯邦政府只對死亡的納稅人征收遺產稅,而有的州則對死亡的納稅人征收遺產稅,有的州則對繼承財產的繼承人征收繼承稅,有的州則同時征收上述兩種稅。聯邦遺產稅計算方法為:應繳納的遺產稅=〔(遺產總價值-可扣除項目+1976年以後所轉讓的應納稅禮物的價值)×稅率〕-統一抵免額。

美國公民或者居民的遺產包括其死亡時擁有的、位於任何地方的所有財產,也包括其擁有的財產權益。在繳納遺產稅時,納稅人可以從總遺產價值中扣除下列項目:葬禮費用、某些稅款、死者的債務、在管理財產的過程中發生的意外損失、轉讓給慈善機構的財產價值等等。2002年聯邦遺產稅的稅率在18%至50%之間,共有16檔,具體稅率根據應納稅遺產價值的大小來確定。2003年最高稅率降至49%,2004年降至48%,2005年降至47%,2006年降至46%,2007年、2008年、2009年降至45%。美國公民和居民在生前轉讓和死後轉讓合併累積納稅義務確定之後,可享受統一抵免額,統一抵免額等於對免征額應繳納的稅額。

2002年、2003年的免征額為1000000美元,2004年、2005年為1500000美元,2006年、2007年、2008年為2000000,2009年為3500000美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納稅人在1976年以後、2010年1月1日之前進行的生前財產贈與,應與遺產合併計算,並適用相同的稅率。2010年取消遺產稅後,贈與的財產適用專門的贈與稅稅率。


分析
  • 由上表富人投資公司要繳營所稅、綜所稅、盈餘保留稅、貨物稅、遺產稅、贈與稅觀點看,一般人乎略富人投資公司要繳營所稅、盈餘保留稅、貨物稅、綜所稅、遺產稅、贈與稅,這是為什麼我不認為會有太多台商回流,新加坡、香港取代台灣成為歐、美、中、印富人移民投資地點,以亞洲其他地區競相出現投資優慧之趨勢看,台灣如不走向小而美的政府,依政府人事與退休俸占這麼高之稅收比重,應該很快就希臘化,一個完全沒有競爭力的台灣政府
  • 既使與菲律賓蘇比克灣自由港區比較,台灣確實在稅制上比不上亞洲許多區域,這應該是台灣外資投資大幅衰退主因,就像許多人以為大陸稅制很高,那是一般稅率標準,許多公司只要能創造就業率在大陸是用優惠營所稅稅率,根本不是大家想像的;
  • 富人投資台灣單單公司營所稅、盈餘保留稅就 27%、富人擔任公司要職之綜所稅 45%、富人贈與稅遺產稅全部加起來就超過 92% ,怎可能有吸引力?而富人繳稅也不能保障好的富人老年福利,又不能給與富人提供員工之勞工勞保高額保障,由勞保基金歷年虧損政府未補足可看出,大都給政府公務員花掉,說穿了政府高官自肥嚴重,這是為什麼台灣富人節稅很普遍。這就是『吸引台商回流政策為什麼不吸引人』之主因。亞洲投資環境競爭是相當激烈,台灣投資環境競爭中輸了,富人離開是大衰退開始,勞工卻因富人投資率大幅下降而受害,投資環境惡化受害而失業勞工竟然連勞工失業也是由政府勞保基金及救業補助來支出,這應該由稅收支出的,政府真是到處苛待勞工,相較於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而台灣竟然是由政府勞保基金及救業補助來支出,台灣政府歲出內僅由低於3%之支出用於勞保費補助及勞保基金,不僅違反憲法還反世界人權。
  • 再以各國不動產遺產稅遺產免稅額看,根本沒人喜歡年邁時只置產於台灣,這也是我發現台灣富人會大幅在世界置產之故。
  • 台灣人民幣定存、富人觀光移民會是未來避免少子化老年化之方法,目前台灣在投資率低迷下鼓勵生育之計劃是很難有成效的;
  • 富人投資台灣、單單公司營所稅、盈餘保留稅及個人綜所稅、遺產稅就到達 77% ,成為亞洲非常高稅率國家,主因就是政府公務員績效差經常性支出過高,造成一年耗 1.93兆歲出,大部份是公務員薪資、福利、退休俸與18%優惠存款,不僅讓勞工覺得政府對勞工不公平,更讓許多減少投資台灣富人投資公司,造成勞工工作機會減少,薪資凍漲主因;台灣勞工往往不清楚為什麼台灣工作機會大幅減少之主因。
  • 富人在台灣投資房地產比投資公司養員工之稅率低許多,造成許多有錢人在台灣投資房地產比重遠高於投資公司養員工創業,更離譜是許多官員本身也投資房地產,造成 300 萬勞工至大陸、東南亞工作
  • 勞委會昨公布無薪假最新統計,通報無薪假事業單位增至四十九家,人數突破四千三百多人,政府把這是推給世界景氣是相當不負責任,因為新加坡、香港同期失業都沒像台灣惡化的如此嚴重,2010至2013的GDP 衰退是亞洲最嚴重,所以是政府之問題
  • 由勞工到政府丟雞蛋來看,根本沒有抓住重點,歷年勞保基金虧損補足、開放更多海外富人投資台灣創造工作機會等等才是勞工重點,去鬧外勞薪資與國內勞工薪資掛勾問題不是重點。
  • 台灣之所以兩岸和平、開放 ECFA 還是如此沒競爭力,竟成為全世界最不受外資投資開公司之地區,主因就是因為台灣兩黨持續以為週遭區域沒有足夠優惠條件吸引投資,卻不知新加坡、香港已經將政府變成小而美的精英政府,而台灣兩黨持續老蔣時代那種大政府配上25年軍公教 246%調薪調退休俸,形成超級浪費高負債之自肥體系,怎會有競爭力?
  • 其實由企業勞工出生之韓國總統李明博巨大精簡中央行政機構,將大部分政府部門的功能移交給民間,至現在韓國出口躍進將成世界第8大貿易國,可看出政府自肥體系之腐敗與欺騙;從民意看就是韓國人覺悟了,不再選公務員政治系統出生的總統。而台灣太多勞工與人民怕改革與政府大精簡,要覺悟了,蔣經國先生清廉低薪公務員時代在他過世後就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自肥花費高的政府體系,除了拖垮國家、欺騙人民、自肥A稅收外還能做什麼?
  • " 台灣2011年賦稅只有GDP的8%,不到賦稅署網站取樣二十個工業國家平均值的一半" ,主因是台灣產業沒生級,許多公司營益率都低於5%,而大部份勞工又75%不在台灣,因此台灣政府可收到的營所稅就很低,
    • 營所稅/公司GDP貢獻更低
    • ( 營所稅 + 勞工綜所稅 + 貨物稅 + 營業稅 )/(所有公司產生GDP + 消費產生GDP) 就會偏低
    • 所以台灣真正賦稅占GDP比率很低原因
      • 產業沒升級,品牌公司太少,因此公司營益率過低,如廣達、鴻海營益率是2.7%、1.5%
      • 台灣稅制讓許多有錢人很少投資開公司在台灣養員工,勞工產生之綜所稅、營業稅就低
      • 許多公司因工廠不在台灣,75%員工不在台灣,因此工產生之綜所稅、營業稅就低也不在台灣,公司創造之GDP卻計入台灣GDP
      • 從另一觀點看更可怕,扣掉許多不在台灣之公司的GDP,也就是電子業68% GDP台灣2011年賦稅占GDP比率將是56.25%,更說明為什麼台灣民間投資率這麼低是有原因。
      • 一大堆政府支出是沒什麼稅收,政府支出又占GDP很大比率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台灣怎會成為勞工薪資成長倒數之國家? ( why is Taiwan salary level flat a long time without growth ? )

經建會對於台灣勞工怎會薪資停滯之說法

先拿民國81年至88年(1992~1999)的數字來看,該8年期間,名目經常性薪資的成長率平均是5.2%,實質成長率平均為2.5%;至於平均薪資方面,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8年平均為5.4%,實質成長率平均值則為2.7%。到了民國89年至96年(2000~2007),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平均值降為1.2%,實質成長率平均值亦降為0.3%;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平均值降為1.1%,實質成長率平均值同時降為0.2%。由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台灣的薪資水準遲滯不前,並不是一短期現象,而是一長期趨勢。

到了民國97年至100年(2008~2011),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平均值續降為0.4%,實質成長率平均值亦續降為負0.9%;,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平均值為1.9%,實質成長率平均值則是降為負0.4%。

如果用薪資增減金額來看,81年至88年,名目經常性薪資8年增加新台幣11,029元,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加6,291元;名目平均薪資增加13,961元,實質平均薪資增加8,210元。到了89年至96年,8年期間名目經常性薪資之增加滑落到3,267元,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加則滑落至848元;名目平均薪資增加亦是減為3,572元,實質平均薪資增加更是減為592元。最近4年(97年至100年)名目經常性薪資之增加只有539元,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縮減1,225元,名目平均薪資增加1,335元,實質平均薪資則縮減865元。以上數據,亦可看出,台灣的薪資水準不振,實是長期趨勢。

薪資成長遲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亞洲國家薪資都成長, 只有台灣不行, 而且, FDI 超低亞洲排名比菲、馬、泰、越還低

台灣薪資成長遲帶不前成為一長期趨勢,其原因可說是錯綜複雜,不只一樁。一般人的認知,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不好-當然,景氣不好,企業主怎麼可能調薪!就像計程車駕駛常說的:景氣不好,大家都下來開計程車;上、下班時段一過,滿街都是空計程車跑來跑去。

如就經濟成長率來看,民國81~88年經濟成長率平均為6.1%,89~96年平圴為4.4%,97~100年為3.4%,其走勢和平均薪資、經常性薪資可說是一致的。
薪資成長和經濟成長還有一個相當顯著的相關性,那就是:台灣經濟下挫時,薪資成長跟著下滑,等到景氣回復時,薪資回升的速度卻相對緩慢。例如民國8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5.8%,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為2.49%,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2.68%。到了90年(2001年)經濟成長率驟降為負1.7%,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隨之降為0.24%,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亦降為1.58%;而在91年,雖然經濟成長率回到5.3%,但是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進一步跌至負1.02%,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亦進一步跌至0.75%,直至民國96年,二者都未能回到89年的水準。

貿易條件惡化夾殺薪資成長空間

所謂貿易條件係指出口價格對進口價格的相對關係,表示一單位出口貨品能換取進口貨品的單位數,當一單位出口貨品可換取的進口貨品增加,代表貿易條件改善;反之,代表貿易條件惡化。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缺乏卻又是以出口貨品帶動經濟成長的經濟體,過去長期間,一方面遭遇進口包括原油在內的原物料價格上漲,另方面在全球化架構下,自1990年代以來新興成長中經濟體快速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台灣出口貨品價格受到抑制,在左右夾殺之下,薪資自然難以成長。

就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而言,81~88年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為1.0%(若不計88年,則平均值達2.4%);到了89~96年,該平均值降為0.2%;97~100年,該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值降為負1.7%。另看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81~88年該指數年增率平均僅1.3%;到了89~96年,平均值上升至4.7%;97~100年該平均值仍達3.5%的水準。另外單就國際原油價格來看,布蘭特原油在81~88年的平均價格僅每桶17.4美元,至89~96年平均價格升至每桶42.1美元,到了97~100年平均價格更高達每桶87.4美元。從出口貨品年增率下挫及進口貨品價格年增率上升的走勢,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而就在這長期的趨勢中,台灣的勞動薪資遭到往下修正的壓力。

產業大量外移、產業結構改變,造成薪資提升乏力

產業外移、產業結構改變,對薪資成長的衝擊可說是最直接的。政府於民國79年開放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至89年5月,累計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金額153億美元;至97年5月,累計核准金額達到690億美元,8年間增加了5.3倍。就在這8年間,台灣廠商所接外銷訂單交由海外生產(以中國大陸為主)的比重由12.2%上升至46.1%;尤其是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重從23.0%跳升至84.3%。就在產業大量外移的過程中,公司關門家數直線上升。在81年至88年間,台灣公司關門家數平均每年是21,989家,而在89~96年間,平均每年關門家數高達37,806家,增幅達73%。

相對於公司關門的是公司新設,81至88年間,平均每年新設公司家數是47,280家;至89~96年,平均每年新設公司減至39,027家,減幅達17%。就在公司關門增加、工作機會流失,以及設公司減少、新增工作機會不足的一推一拉之下,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薪資成長的動能自然是不見了。在產業外移的過程中,台灣的產業結構跟著發生重大改變,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結構往中游和上游發展、產業往資本密集領域遷徙,種種產業結構失衡的現象使得勞動需求減少,影響基層勞動力薪資水準的成長。

政府政策亦可能造成薪資成長緩慢

依據某些學者的看法,政府若干造成企業僱用勞工成本增加的政策,也可能影響薪資成長。例如民國84年實施全民健保、94年實施勞退新制,皆會增加僱主負擔員工的成本,企業在因應策略上可能會預留非薪資空間,衝擊薪資難以大幅度成長。
另外,在教育政策上造成大學擴充過快、過量,社會上中、低階層人力短缺、高階人力過剩,產業人力供需結構失衡,也是影響薪資成長的重要因素。

推升薪資成長

振興經濟是推動薪資成長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這是一項中、長期要持續推動的工作,而其主要的策略方向包括:
  1. 扶植新興產業發展,吸引僑外投資與台商回台投資,厚植整體產業發展能量。
  2. 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產業往多元化發展,並使上游與下游產業、科技與傳統產業、工業與服務業等均衡發展。
  3. 促使產業升級,強調研發創新、高附加價值生產、自有品牌等整合發展,提升經濟活動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4. 減少對進口能源與大宗原物料的依賴,包括推動節能減碳、新能源的發展與應用、農業結構的調整等,降低國際物價上漲對台灣生產成本的衝擊。
  5. 縮短人力在學訓考用之間產生的落差,促使產業界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充足人力,勞動力則可以找到適當的工作。
ECFA無路用 我41年來FDI首見赤字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十四日公布年度統計手冊顯示,二○一一年台灣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四十一年來首見的赤字十九.六二億美元;去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上路不僅沒有替台灣帶來預期的外商投資效應,同時台灣商品出口金額反而落後於日、韓等主要競爭對手。

根據二○一二年UNCTAD統計手冊,台灣FDI自馬總統上任後逐年遞減,從二○○八年的五十四.三二億美元,二○○九年近乎腰斬至二十八.○五億美元,二○一○年繼續縮減至二十四.九二億美元。

ECFA未帶來磁吸效應

去年ECFA正式上路,台灣FDI卻不增反減,出現一九七○年以來首見的負十九.六二億美元,意謂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金額比「匯出」金額還少,ECFA並沒有帶來馬政府宣稱的西進中國市場跳板的外資磁吸效應。

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十一月下旬的說明,去年台灣出現FDI負值,主因為幾件外商大規模金額匯出,如私募基金凱雷投資有線電視獲利了結、英屬維京群島商荷邁特轉讓萬寶開發、美國AIG保險出售台灣據點、美商大都會公司轉讓中國信託金控等,匯出金額高達五十五億美元。不過,馬總統上任前兩年,台灣FDI均超過七十億美元,二○○六年達七十四.二四億美元,二○○七年更創新高、高達七十七.六九億美元。

FDI 連北韓都贏不了

相較於東亞鄰國,去年台灣FDI輸給主要競爭對手,南韓FDI四十六.六一億美元、香港八三一.五六億美元、新加坡六四○.○三億美元,連北韓都有○.五五億美元。

除了台灣之外,去年FDI負值的國家,包括日本的負十七.五八億美元,以及葉門、蘇利南、安哥拉、埃及、瑞士、卡達、巴布亞紐幾內亞與荷屬聖馬丁(Sint Maarten)等,台灣負十九.六二億美元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僅次於安哥拉的負五十五.八六億美元。

另外,台灣去年商品出口三○八二.五七億美元,也不如日本的八二二五.六四億美元、南韓的五五六六.○二億美元、香港的四二八七.三二億美元或新加坡的四○九五.○三億美元,在亞洲四小龍中又是敬陪末座。UNCTAD定義的FDI三大內涵,包括:外資企業股權併購投資( equity capital )、在投資國獲得利潤的再投資收入(reinvested earnings),以及企業內資金貸款(intra-company loans)。

由 FDI 實質投資金額分析

  臺經濟主管部門澄清:2011年台灣FDI仍呈正增長;昨天,有媒體報道稱,台灣2011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4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臺當局“經濟部”今天表示,如扣除4大外資股權轉讓,去年台灣吸引FDI金額仍凈流入31.7億美元。據台灣“中央社”報道,臺“經濟部”表示,媒體報道引用的聯合國資料,實際來源於台灣“中央銀行”境內外收支賬本數據,而當外商投資匯入總金額低於總匯出金額時,FDI就會呈現為負值。

  臺”經濟部“稱,2011年島內有4大規模因外商轉讓股權而匯出款項的事件,它們是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轉讓大富媒體公司、美商AIG將南山人壽出售潤成公司、國泰集團轉讓佳誼實業、美商大都會公司轉讓中信金控。上述4大轉讓事件合計匯出資金約為55億美元,若剔除這部分資金,台灣2011年仍吸引FDI凈值31.7億美元。報道稱,臺”經濟部“指出,今年1至10月,外商在臺投資實際金額為94.44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10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們用 2011 經濟部最樂觀之FDI金額仍凈流入31.7億美元與新加坡 640億美元,怎麼也比不過?台灣仍是全世界外資直接投資金額非常少的國家。

   台灣經濟以投資率、就業率其實是亞洲很衰敗國家,客觀比較:

台灣 ( 2011)
  • 人口:2300萬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31.7億美元
  • 失業率:4.6% ~ 4.7%
  • 勞工外地工作:約 300萬
  • 輸入運用之外勞:約 25萬
  • GNP Per people:約 19888美元
  • 台灣2012 FDI 55.5 億美元 ( 經濟部投審會資料 ),約占 GDP 1.19%,證明馬政府領導之台灣公務員能力是亞洲倒數的,就如李明博說的許多政府組織是沒作用,馬政府領導之政府組織及政府經常性支出太多無用單位;
新加坡 ( 2011)
  • 人口:250萬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640億美元
  • 失業率:2.0% ~ 2.1%
  • 勞工外地工作:約 3萬
  • 輸入運用之外勞及移民:約 300萬,新加坡還要增加 170萬
  • GNP Per people:約 49370美元
  • 2012 FDI ( 外國直接投資金額 ) : 793 億美元, 占 GDP 29.7%,證明新加坡公務員能力是台灣二十倍以上,新加坡很清礎 FDI 及民間投資率才是公務員經濟能力表現; 
香港 ( 2011)
  • 人口:706萬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901億美元
  • 失業率:2.0% ~ 2.1%
  • 勞工外地工作:TBD
  • 輸入運用之外勞及移民:TBD
  • GNP Per people:約 34049美元
台灣政府普遍不為投資率努力確實是常態,普遍不為就業率努力確實也是常態,造成台灣工作機會減少,逼著大幅勞工在大陸、東南亞工作,由台商得知之訊息約 300 萬白領勞工在國外工作,其中有一半是國外國內兩邊飛,台灣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白領勞工輸出國。


很明顯勞工薪資與下列相關: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新加坡、香港都遠高於台灣,GNP 也是遠比台灣高;FDI 越高勞工薪資提升會越高,因為,外商都給較高之薪資;若以十年 FDI 累計,台灣差新加坡約 2500億美元外商投資,將近7.5兆的外商投資,台灣薪資怎可能贏新加坡呢?經濟部投審會整批公務員都要更換,換成勞工經理人應該遠勝於公務員,十年 FDI 累計遠低於新加坡、香港、東南亞許多國家,而且是產業外移金額最大之國家,造成賦稅率低、勞工薪資停滯;( 這項應該記入整體公務員及官員薪資調升調降之指標 )
  • 民間投資率要高,勞工薪資才能提升;以整體稅率看,台灣在亞洲投資競爭力也不強;也建議政府應該辦『民間投資照顧勞工獎』鼓勵有錢人投資養台灣勞工一起為台灣未來努力;
  • 產業結構:台灣好像不歡迎外商,產業升級也緩慢,經濟部及投審會是關鍵?筆者也聽過許多外商報怨經濟部投審會根本拖延它們來台投資申請案,真正問題是公務員未將薪資及退休俸與經濟成長率、投資率連結,造成公務員只在乎自已福利。
  • 就業率:新加坡就業率最高,雖沒有像韓國一樣之科技及品牌,GNP 也是遠比韓國高,就業率高之新加坡其綜所稅、營業稅就會台灣收的多;台灣就業率低,相對綜所稅、營業稅也就少,賦稅率 ( 總稅收/GDP )也就低,台灣是亞洲賦稅率最低國家,也就是說,台灣產業外移嚴重、勞工輸出嚴重、就業率低、投資率,四大稅收都減少,賦稅率、薪資當然低。( 這項應該記入整體公務員及官員薪資調升調降之指標 )
  • 政府獎勵創業投資:新加坡獎勵創業投資項目比台灣多;
  • 整體公務員及官員薪資調升調降之指標:應包括就業率、失業率、外資直接投資金額、民間投資金額、GDP成長率、政府歲出給勞工福利之比重、國債/GDP比率,總統、官員及公務員未達 KPI 標準應大幅減薪,才不會讓民酯民膏白白浪費在沒有的政府部門上,該鏟除之政府部門就該殺掉,像李明博大力砍除3/5政府單位,韓國才能成為全球成長率最高之出口大國,政府稅收才能大幅增加,總統及官員才會真正為經濟努力,而不是演『拼經濟』秀。
  • 『政府人事及退休福利等經常性支出成長太快』會導致『賦稅/GDP比率』越低、國家財政加速惡化、增稅、漲水、漲糖,台灣會導致『賦稅/GDP比率』只有12.6%,其中一主因就是『政府人事及退休福利等經常性支出』占 GDP 比重太高但稅太低例如 政府退休18%支出計入政府支出也成為GDP一部份,但這部份綜所稅稅率是很低的;造成政府刺激企業及外資投資率不足,由台灣 "FDI/GDP" 更明顯看出投資率不足與政府經常性支出占歲出比重過高有關,因此,勞工薪資成長倒數之另一重要主因是馬政府領導之台灣公務員爭取FDI能力是亞洲倒數的
  • 許多政府組織根本不是人民需要之服務功能,既不能幫助調升投資率、也無法增進食安及地下管線安全,而且,許多政府組織都是用來消耗人民繳的稅收及盯人民繳稅、罰款的,該刪除許多無用的政府組織。
更糟是政府不重視勞工退休福利,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而台灣政府歲出內僅由低於3%約695億用於勞保費補助及勞保基金,台灣政府25年內調漲軍公教退休俸累計 246%,而勞工勞保退休給付不僅政府歲出未增加給勞工,還將勞工退休年齡由55歲延至65歲,台灣政府嚴重苛待勞工狀況是非常世界上少有的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