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產業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產業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Amazon Go 至全聯攜手IBM,將啟動人工智惠型通路與購物服務,更將導至未來「無人商店」( Amazon Go, will laun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hopping services, will lead to future "unmanned stores" )

亞馬遜刺激,實體店面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重新定義「無人商店」

亞馬遜(Amazon)對實體通路攻城掠地,讓通路界人心惶惶,2016 年 12 月宣布 2017 年將於西雅圖開張無人實體便利商店 Amazon Go,則成了實體通路心理上的轉捩點,所有先前還對新科技有所抵抗的實體通路,聽到  Amazon Go 的消息後,都不得不積極面對。這股趨勢顯現在 2017 年 1 月美國國家通路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2017 年大展(BIG Show 2017)上,各種實體店面的物聯網、虛擬實境等技術大行其道。

通路物聯網技術公司 Everseen 執行長艾倫‧歐赫里希(Alan O’Herlihy)表示,Amazon Go 雖然只是單點測試的概念商店,但是對實體通路業者來說,卻有如當頭棒喝,紛紛感到「糟了,非得做什麼不可」。

事實上,早在此之前,實體通路就已經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傳統實體通路來店人潮已經連續 4 年萎縮,而美國經濟可是處於復甦期,實體通路龍頭梅西百貨(Macy’s)與勞氏(Lowe’s)業績不振宣布裁員數千人;相對地,亞馬遜營收卻大幅增長,還要增僱 10 萬員工。據萬事達卡(MasterCard)通路趨勢報告 SpendingPulse,2016 年底聖誕購物季,美國通路總營收增長 4%,但增長主要來自線上通路,線上營收增加了 19%。

傳統通路先前就已經感受到亞馬遜的強大壓迫,Amazon Go 的推出可說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這根稻草造成通路心態絕大的改變。

通路攝影追蹤技術公司明日通路(RetailNext)行銷長瑞‧哈特仁(Ray Hartjen)證言 Amazon Go 造成的變化,表示 Amazon Go 讓許多通路業者頓時明白,物聯網科技通路時代確實已經來臨,不再只是紙上談兵。先前通路受到亞馬遜壓力時,認為只要也建個網站,弄個線上商店就行了,現在它們覺悟到:真正需要科技化改變的,是它們的店面。在這樣的情緒下,未來通路引進新科技到實體店面的速度將大為增加。

相關科技廠商磨刀霍霍,積極搶食這股龐大商機,美國國家通路聯盟 2017 年大展上,通路科技百花齊放,Autonomous 展示遠端通訊機器人,可代替員工巡視店面,員工只要坐在辦公室,就能一次監控多數機器人,在店內以更高的密度提供顧客所需的服務,包括用遠端操控提供資訊,以及回答問題等,這樣的技術可望減少人事成本、減輕人員勞動程度,卻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IT 大廠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潮流,Google 發表擴增實境(AR)手機 App,讓消費者可以在虛擬模特兒上試穿衣服,或是在家中模擬顯示想買的家具放在家中的樣子,類似台廠宅妝(iStaging)所提供的服務;英特爾(Intel)則發表藍牙、影像及 Wi-Fi 感測器,讓店主能在店內追蹤消費者的行為,更了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目前英特爾的此項感測器已經安裝於 100 家實體店面,合作對象包括 Levi’s 與 Thomas Pink 等。

英特爾物聯網通路部門表示,看到許多通路開始動起來,且急著行動,尤其 Amazon Go 推出後,通路業者心中的急迫性更是大增。英特爾已經看準了這個商機,打算投入 1 億美元開發物聯網通路平台「反應通路平台」(Responsive Retail Platform,RRP),串聯店內所有物聯網軟硬體

Amazon Go 是否能大展鴻圖,或是是否很快展店到全球,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 Amazon Go 的刺激下,實體通路與物聯網科技廠商積極攜手合作,全球的實體通路店面,很快就會大有不同。

全聯攜手IBM,啟動5年革新轉型

全聯福利中心將2014年視為革新元年,今日宣布全聯將與台灣IBM攜手合作,啟動五年發展藍圖,從什麼都便宜轉型為「來全聯買進美好生活」的策略,落實2017年開店千家,2020年營收朝向二千億元的目標。

全聯今年在總裁徐重仁的帶領之下,期許全聯成為台灣人的幸福超市。全聯將與IBM攜手合作,以全聯的在地優勢加上IBM的全球經驗,共同啟動台灣的流通業二次革命。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表示,全聯與台灣IBM攜手合作,創造超市幸福新體驗,呼應他接任時的啟動台灣流通二次新革命的願景;除了提供更好的購物環境及快速結帳等有感服務,並加強農漁產、生鮮之產品質量,符合超市以家庭為主的消費模式。徐重仁強調,企業不應以獲利為唯一考量,全聯將不再強調低價,但優質平價的策略不會改變。

全聯福利中心總經理蔡篤昌表示,全聯為完全的本土品牌,為了朝向全球性超市發展,才開啟與百年企業的台灣IBM攜手,在制度及系統上轉型及提升。乾貨部分將強化庫存管理,並提升與台灣農業的結合,像是QR Core可以掃瞄出農產履歷,第三是全聯有750萬會員,幾乎家戶都是全聯會員,期望透過會員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達到滿足個人消費。雙方合作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全聯IT系統,並在未來五年逐步實現資訊轉型。

全聯與台灣IBM共同擬定企業中長期策略定位,同時針對組織文化、營運績效及人才培育等面向提出五年發展藍圖,短期目標為門市質的提升及顧客服務的優化,中長期目標則是傾聽全聯750萬會員的聲音,提升個人與家庭化之商品及服務,創造幸福的購物體驗。

IBM將藉由全球零售經驗及科技之創新服務,透過打造智慧零售,消費者為中心,精準與預測行銷,全通路消費,多元化顧客服務以及購物新體驗等營運方針,協助全聯轉型;同時發展安心食品及生鮮超市的透明履歷管理,協助全聯塑造超市品牌形象。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暨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指出,這次全聯與IBM強強聯手,以個性化的互動與服務,突破以往做不到的事,讓一件商品從農產上游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效益提昇,成功打造幸福的超市。

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合夥人黃月金則說,全聯目前在全台約有700間門市,會員數多達750萬人,想要轉型現在欠的只是東風,要如何了解每一位消費者不同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聽聽顧客的聲音,要如何從那麼大量會員的海量資料裡面,提出讓消費者有感的促銷,讓消費者體驗一流的購物經驗,開啟一致性之跨通路購物與服務。

全聯IBM結盟 啟動科技流通革命

台灣流通業教父徐重仁又出招!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13日宣布,將與台灣IBM締結策略聯盟。藉由海量資料、雲端等智慧技術,根據不同客層的消費習慣打造網購、APP等「全通路購物平台」,方便消費者取得購物訊息和產銷履歷,創造啟動流通業的「二次革命」。

徐重仁在13日的記者會中,將2014年定位為全聯的「革新元年」。他表示,盼此次合作有助落實2017年展店數達1千家,2020年營收破2千億的願景。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說,全聯將借重台灣IBM在資訊端的技術,建立涵括從門市、網購、APP 到 Email 的全通路購物平台,讓消費者能及時取得所需的購物訊息;基於食安考量,也將建立食品溯源的雲端平台,結合產地履歷和QR Code技術,讓生鮮食品管理透明化。

徐重仁解釋,全聯要成為「更乾淨、結帳速度更快,成為消費者更好的鄰居。」他也強調,全聯的定位是「家庭超市」而非便利商店,本次合作能擴大通路,也有協助振興台灣農業的意義。

台灣IBM總經理黃慧珠舉例說明,像她在下班後回家要燒菜, 80幾歲的婆婆早在冰箱中放滿從全聯買來的生鮮,對婆婆來說,「全聯已經取代傳統市場的地位」;就連去礁溪泡湯,也是從當地全聯買水和毛巾,顯示全聯在台灣人生活中已經佔有重要地位。

全聯擁有近700家門市、「福利卡」會員突破750萬人。未來台灣IBM將利用海量資料技術,蒐集並分析會員購物習性,並區分銀髮族、SOHO族等不同客群,提供最適合顧客的購物模式。

RETAIL Intel To Invest More Than $100M In Retail IoT

Semiconductor giant Intel has committed to invest more than $100 mill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ext five years in the retail industry to connect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components of retail operations.

In a blog post, Intel said it’s launching the new Intel Responsive Retail Platform, which reinforces its effort to integrat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into the retail industry. The platform is aimed at helping change how people shop and how shops serve customers.

“Every technology provider knows customers can derive savings and increase manageability and security of client PCs via remote management solutions. In retail, though, the advantages are especially profound. Retail businesses require the highest level of productivity from POS client machines to maximize profitability and deliver exceptional customer service,” Intel wrote.

What’s more, Intel said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demanding in the retail market, with POS systems constantly at risk of being attacked by sophisticated bad guys. Intel pointed to research from Gartner and CompuCom that found 70 percent of all retail breaches happen at the point of sale. “Technology providers and MSPs working in the retail sector can deliver immediate gains in efficiency, manageability and security with solutions made possible by Intel® 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MT),” Intel said. “This is built into all new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vPro processor family platforms.”

While Intel is announcing a new $100 million investment, it has long been a player in the IoT market. In 2015, Intel debuted technology designed for “smart” vending machines — the first gateway specifically geared to that industry. ....



趨勢分析
  • Amazon Go  將帶動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智慧感應、自動化庫存管理、自動化店面許多新應用。
  • 這是 computing is every-where 及 AI on everything 開始發酵的結果。
Related articles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3D 列印引導產業革命,在電動車、機器人、航太將產生巨大影響 ( 3D printing to guid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lectric vehicles, robots, aerospace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

本田推出日本首輛 3D 列印電動車

據外媒報導,近日本田和日本 3D 列印公司 Kabuku 推出一款定制的電動汽車,這款汽車最為獨特的地方是機身是用 3D 列印製作。這款汽車在工業設計和配置上與雷諾 Twizy 概念車有些相似,其使用了輕量型框架,以保證汽車底盤穩定;此外,車身主體則是透過 3D 列印製造。本田和 Kabuku 公司稱,製造這款車的過程中,3D 列印使得其減少了生產的成本和時間,很適合批量生產。

至於這輛車的用途,消息稱是為日本鎌倉糖果公司豐島屋(Toshimaya)定制,由於道路較窄,該店專門定制這輛體型迷你的車來運送酥餅。

該款 3D 列印電動汽車共耗時兩個月完成,應用本田 Variable Design Platform 設計理念,將車身和骨架分開進行設計,這樣設計使得組件可輕鬆運用於其他車輛的製造上。和普通車輛不同的是,這輛 3D 列印車只有一個主駕駛座,重量為 600 公斤,大小為 2.5 x 1.3 x 1.5 公尺。

祥細閱讀請 explore

特斯拉新對手:3D列印車量產了 - 李嘉誠投資、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搶合作

在剛落幕的十一月中美國洛杉磯汽車展上,全場矚目焦點不在各大車廠的新車,而是出現了特斯拉(Tesla)的新對手:3D列印車!

用3D列印技術製造汽車,過去仍停留在實驗性質,是以塑膠為材質列印出汽車車款。但這次由Divergent 3D(簡稱D3D)所推出的超級跑車刀鋒(Blade),是第一款採用鋁合金、鈦合金及碳纖維材質為原料,透過3D列印技術製造出汽車底盤與車體,擁有七百匹馬力,由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只要二.二秒,比法拉利跑車還要快,真正用此種列印技術把汽車生產量產化。

這個成果,吸引了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標緻雪鐵龍(簡稱PSA集團)注意,在九月中簽下技術合作協議,將採用D3D的技術量產汽車。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維港創投看好這項技術,參與D3D的A輪共二千三百萬美元的融資案,成為李嘉誠進軍汽車產業的第一項投資。

.....

只做技術授權,擴大影響力

「他可是我認識的人中,個子最小、個性也最頑強的人,」耶魯大學電機暨應用物理系講座教授馬佐平形容。

台大電機系畢業、與台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蔣尚義是同班同學的馬佐平指出,卡辛格是耶魯畢業的校友,個子小小的他是耶魯美式足球校隊跑鋒,擁有不服輸的創業家特質。身為教授的自己當初是因為一個半導體創業投資案,由耶魯校長建議找卡辛格尋求創業建議而認識。

當時卡辛格有意投資,而研究半導體產業長達一年半,還因此來過台灣參訪半導體產業,這次他的汽車3D列印技術經營模式,觀念就來自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

「D3D的經營模式,就像是英國的安謀、美國的高通。」卡辛格說,「我不生產自有品牌汽車,而是授權我的列印技術,這才能夠改變汽車產業的生產模式,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

.....

根據D3D估計,採用3D列印技術製車可減少汽車底盤結構重量五○%以上、降低汽車底盤結構零件數超過七五%以上。卡辛格說,用D3D技術做出來的汽車底盤結構可採用傳統汽油引擎,也可以採用電動車結構,將更減少對環境危害。

持續閱讀請 explore

奇異積極在航空領域發展 3D 列印利基

3D 列印在媒體報導及股市表現上逐漸退燒的同時,在航空產業上似乎逐漸找到第二春,波音正往實驗用 3D 列印技術打造機翼的方向邁進,也與航空產業淵源極深的綜合工業大廠奇異,也不落人後,一方面提出購併 2 家 3D 列印公司,同時宣布以 3D 列印技術打造螺旋槳飛機引擎,減少了 845 個零件。

2016 年 9 月 6 日,奇異發表對積層製造──也就是 3D 列印──未來的看法。奇異計劃在奇異航空事業部之下設立獨立的積層製造部門,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 Jeffrey R."Jeff " Immelt)預期積層製造部門在 2017 年可創造 3 億美元營收,到 2020 年更能創造  10 億美元營收,是將奇異轉型為數位工業公司的關鍵。奇異自 2010 年以來已經在 6 大事業部之下總計投資於 3D 列印高達 15 億美元,在金屬粉末 3D 列印技術領域取得 346 項專利。

.....

航空零部件極度要求輕量化,過去受限於製造上的需要,若形狀特殊,難以一次鑄成,或難以自單一金屬塊切割而成的零部件,往往得規劃分成數塊,之後再焊接、組裝或以鉚釘連接,不僅產生結構弱點,也增加額外重量,若能改以金屬粉末 3D 列印一體成形,可避免上述缺點;此外,如燃油噴嘴等形狀複雜元件,3D 列印一次成形可減少許多工序,使得金屬 3D 列印在航空領域具有特殊利基。

簡化設計製造流程

奇異先前推出第一款金屬 3D 列印燃油噴嘴,用於奇異與法國薩法蘭航空引擎(Safran Aircraft Engines,原名 Snecma)合資成立的 CFM 為空中巴士(Airbus)A320neo 所打造的 Leap-1A 引擎之中,CFM 至今已經出貨 1.1 萬具 Leap 系列引擎,每具引擎中有 20 個燃油噴嘴,成為奇異航空積層製造部門長期穩定營收來源,預期到 2020 年將可生產出貨 4 萬個 3D 列印燃油噴嘴。

奇異此次則發表以 3D 列印打造先進螺旋槳飛機引擎(Advanced Turboprop Engine),將用於德事隆航空(Textron Aviation)德納利(Denali)單引擎螺旋槳飛機,由於使用 3D 列印一體成形,減少了 845 個零件,更省去了過去無數零件製造機器必須時時進行的視察與參數調整,也省去了數百項零件採購合約與採購品管,不需為了組裝工序而設計結構殼層,更因此省下可觀的重量。

此外,3D 列印也大幅簡化了引擎這種內部構造複雜產品的設計製造流程,過去需要拆解設計為 300 個獨立零部件,因而得橫跨 50 座不同生產設施,由總計 60 位工業設計工程師設計,用上 40 種不同的工業設計資料系統,才能設計完成一具引擎,改用 3D 列印一次印成後,只需要一份設計資料、8 位工程師、一台金屬 3D 列印機,就能製成,而所有的設計與流程資訊都可透過奇異的 Predix 資訊系統取得。奇異也強調 3D 列印引擎的安全性,表示產品不管是鑄造、焊接、機器切割,還是積層製造,都會符合美國航空總署(FAA)標準。

除了奇異以外,3D 列印大廠 Stratasys 也正在往航空領域發展,先前已經生產數個空中巴士  A350XWB 廣體客機零件,2016 年 9 月發表技術示範,宣稱其新設備可製造更大、強度更高的零件,符合更高品質標準需求,以克服過去 3D 列印製品在強度上不足,而在航空領域接受度低的障礙。


趨勢分析:

  • HP 3D列印技術分析來看,各產業3D列印技術應用將產生新的產業革命;
  • 3D列印技術應用將先發生於電動車機器人、航太產業,產生巨大產業革命影響;
  •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產業更重要的趨勢 - 人工智慧災難也將來臨 ( AI become major trend in industrial - it will induce AI crisis )

繼霍金之後,Elon Musk 再示警:人工智慧災難 5 年內爆發

豪無節制地發展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且災難可能最近幾年就會爆發!

AI 發展迅速恐造成嚴重後果

身兼美國豪華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航太運輸服務公司 SpaceX 兩家公司執行長以及美國太陽能板公司 SolarCity 董事長的 Elon Musk 上週末再度對人工智慧的危險性提出警告,認為這種科技的發展腳步非常快速,而且只有英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等相關業者的內部人才知道速度究竟有多快。

CNBC 17 日報導,Musk 同時指出,人工智慧勢必會導致非常危險的事件,且五年內、最多十年就可能發生。Musk 強調,這絕對不是「狼來了」,他是對整個事件有相當的理解才會對大家示警。

Musk 是在知名科學交流網站 Edge.org 一篇名為「The Myth of AI(人工智慧的迷思)」的文章底下留言,但他在留言送出不久後立即將之刪除。

Musk 發言人在回答 Re/code 詢問時表示,該篇留言的確是 Musk 所寫,但這原本是要寄送給 Edge 網站創辦人 John Brockman 的私人電子郵件,並非公開的評論。該名發言人並透露,Musk 之後會在部落格撰寫一篇較長的文章來討論這個話題。

Musk 6 月 18 日在接受 CNBC 專訪時就曾指出,他在 DeepMind 被 Google 併購前曾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另外也投資了舊金山人工智慧軟體業者 Vicarious。Musk 說,投資 Vicarious 的目的並不是在追求報酬,他只是想藉此追蹤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度。Musk 當時警告,就像電影「魔鬼終結者」演的一樣,人工智慧發展到最後可能會有嚴重後果。

可能難以被人類掌控

霍金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慧教授 Stuart Russell、麻省理工學院宇宙學家 Max Tegmark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Frank Wilczek 5 月份就曾聯合在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發表文章警告,AI 短期內的影響端賴背後掌控的人而定,但長遠來看,AI 能否被操控,才是問題的核心。

霍金等人指出,強尼戴普主演的最新電影《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描述了一個逐漸失控的 AI,其實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 AI 未來可能會比金融分析師還聰明、比科學家更具創意、比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甚至還有機會研發出人們完全無法理解的武器。

霍金並警告,世界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但當這種智慧被 AI 的工具放大時,產生的結果實在難料,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戰爭、疾病與貧窮會是大家最先消滅的問題。就在最近,全球各地的軍隊已開始考慮導入能夠自選並殲滅目標的自動化武器系統(聯合國與人權觀察組織已開始呼籲禁用這類武器);中期來看,人工智慧甚至可能轉化整個經濟型態,帶來巨大的財富與嚴重的混亂。

庫克 : 未來人工智慧在智慧型手機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華盛頓郵報》日前一篇針對蘋果 15 周年,而對執行長庫克 (Tim Cook) 所做的專訪中指出,庫克認為未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關鍵將會是在人工智慧 (AI) 上。至於,當前非常火紅的擴增實境項目上,雖然庫克指出,蘋果正在大力朝這方面發展。不過,卻沒有針對即將開發的產品項目進行說明。而在未來蘋果是否發展 「Apple Car」 的問題上,庫克則沒有進行正面的答覆。

在該篇專訪中指出,蘋果在過去的 4 季裡的營收大約是 1,410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4.42 兆元),這比思科 (Cisco) 、迪士尼 (disney) 、耐吉 (Nike) 3 家公司合起來一年的總收入都要多。然而,在蘋果最新一季的財報中顯示,支持營收最大來源的 iPhone ,其銷量下跌了 23% 。對此,庫克必須思考出針對蘋果未來新的成長動力。

報導中進一步指出,在尋求蘋果新的成長動能方面,庫克表示,看看構成當代智慧型手機的核心技術,再去看看未來智慧型手機中的決定性關鍵技術。例如 「人工智慧」 這將使得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來說更為必要。

至於,對於擴增實境 (AR) 的部分,庫克則重申了他過去的說法表示,蘋果正在向擴增實境投入鉅資進行研發。不過,他並沒有對此明確的透露,蘋果的研發只是針對發展擴增實境軟體,還是會推出類似 Google 眼鏡、亦或者是針對 Magic Leap 和微軟 HoloLens 的專用硬體。他僅表示,「我認為,擴增實境非常有趣,是一種核心技術。因此,目前我們在幕後有很多工作正在開展。」

最後,在專訪中記者提及了日前傳言滿天飛的蘋果 「Apple Car」 問題時,庫克的回答則是以解說其他的周邊話題帶過,並沒有對此做出正面的回應。因此,外界猜測, 「Apple Car」 目前或許也還沒有個定論,所以庫克也不希望外界有過多的聯想與猜測。

Intel 宣布將發展針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新處理器

正在美國舊金山舉行 IDF 大會的半導體龍頭英特爾 (Intel)18 日宣布,由於人工智慧 (AI) 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且預計未來市場也越來越多依賴人工智慧的應用,因此 Intel 將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專用晶片,從而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扮演更積極重要的角色。

根據 Intel 在 IDF 上對開發者的表示,計劃於 2017 年推出新型號的 Phi 處理器。Intel 過去開發 Phi 一系列的處理器是針對了特別的科學類應用而來,而未來新型號的 Phi 處理器將導入加速人工智慧計算任務的功能。Intel 指出,新技術將給當前的深度學習 (Deep Learnning) 領域帶來幫助。尤其是在語音辨識、圖像辨識及自動駕駛等領域,深度學習技術將可藉此獲得到更多更強大的運算效能。

過去,Intel 的 Phi 處理器已將在許多的資料中心被廣泛部署,並且也被用於許多的深度學習運算任務上。Intel 表示,Phi 處理器的產品線比標準處理器有更多的處理器核心。英特爾資料中心集團執行副總裁戴安‧布萊恩特(Diane Bryant)表示,2017 年推出的新型號將可以處理深度學習中專有的某些指令。

而且,Intel 還強調,Phi 處理器可以運行大部分數據分析軟體,同時無需用到可能導致分析速度放緩的外部處理器,這也是 Phi 處理器相對於其他產品的關鍵優勢。過去,部分客戶在使用了 Phi 處理器的產品之後,也部署了用於人工智慧任務的輔助處理器。而這些輔助處理器則大多是來自英偉達 (Nvidia) 的所開發的 GPU (圖形處理單元)。

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國際性大公司,包括中國百度等企業在深度學習領域解決方案提供者的 Nivida,對此已經在官方網站上表示,Intel 發展深度學習領域是件好事,但他們應當陳述事實。尤其,在最新晶片的處理速度上,Nivida 仍要遠遠超過 Intel 的技術。而這樣的回應,也似乎宣告兩家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逐漸掀起競爭的煙硝味。

至於,在其他人工智慧領域方面,intel 日前還收購了專注於深度學習晶片和軟體開發德創新公司 Nervana Systems ,說明 Intel 將不只在人工智慧的處理器上布局,其他各應用層面 Intel 也可能將投入發展。

Google、Microsoft 等 5 家科技巨頭成立 AI 組織,試圖制定發展準則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和應用在近年爆發,不過因為研究所需成本和知識含量相當高,成了科技巨頭的戰場。不過在競爭的同時,28 日,5 家科技巨頭 Amazon、Google、Facebook、IBM、Microsoft 合夥成立共同研究 AI 的非營利組織,但主要是研究 AI 與人類與社會的關係,像是道德、隱私、可信度等問題,確保 AI 的應用是能夠造福人類和社會。

5 家科技巨頭共同成立的 AI 組織就叫做「The 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enefit People and Society 」(The Partnership on AI ),在新架設的官方網站中寫到,該組織的目標是找出研究 AI 科技的最佳行為準則,針對特定領域如健康照顧或運輸設立工作小組開發 AI 應用、增進社會大眾對於 AI 的理解、同時作為開放平台討論 AI。

而在研究 AI 科技的最佳發展準則部分,該組織也特別提出幾點如:倫理道德、公平性與包容性;透明、隱私、共通性;AI與人類間的合作;科技的可信賴、可靠、強健程度。

The Partnership on AI 總共有 10 席董事會,5 家創始會員都有派人出任,而 Google 指派的董事是 DeepMind 團隊成員,該團隊位於倫敦,其開發的「AlphaGo」人工智慧系統曾打敗南韓棋王李世乭 ;另外有學術界的專家、非營利組織人士、政策和道德專家參與,未來也會廣納其他企業參加,甚至促成跨產業的合作。而 5 個創始會員也會貢獻財源以及研究用的資源。

會有 The Partnership on AI 這個組織的出現,是 5 個創始會員大力發展 AI,看好他的機會及潛能,應用在語音助手、自動駕駛車、圖片辨識、甚至是下圍棋的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社會上一部分的人憂心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不會造成人們失業、帶來經濟問題,甚至會不會比人們聰明、威脅到人類生存。該組織強調,他們及 AI 研究人員同樣也重視這些問題,因此他們才攜手努力於這些重要的議題。

「身為這領域的研究者,我們很看重人們的信任,才能確保科技的進步是為人類的價值而提供。」Facebook AI 研究部門的主管 LeCun 在一份聲明中說到,他是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 Facebook 指派到 The Partnership on AI 的董事。

機器學習、AI題材大爆發,NVIDIA連續5天創歷史新高

investors.com報導,高盛(Goldman Sachs)將NVIDIA Corporation納入確認買進名單、並將目標價自92美元調高至129美元。高盛指出,NVIDIA是半導體業的獨特成長故事,在遊戲、汽車、虛擬實境以及機器學習(ML)都有相當強勁的成長表現。

瑞穗證券分析師Vijay Rakesh 20日重申NVIDIA投資評等為「買進」、目標價自80美元調高至115美元,超微(AMD)投資評等自「中立」調高至「買進」、目標價設定在13美元,英特爾(Intel)投資評等也是「買進」、目標價上看42美元。Rakesh指出,深度學習、人工智慧(AI)將是下一個重大的運算典範,NVIDIA、超微以及英特爾可望因而受惠。他提到,英特爾在這個領域的起步雖然較慢,但隨著數據中心開始採用Xeon Phi協同處理器、公司可望受惠於GPU相關銷售。

霸榮(Barrons.com)部落格報導,高盛分析師Toshiya Hari指出,業界人士預估機器學習、AI市場潛在規模高達50-100億美元。NVIDIA在機器學習領域的競爭對手是兩家未上市公司Graphcore、Cerebras。

NVIDIA於2017會計年度第3季(截至2016年10月30日為止)宣布,特斯拉(Tesla)Model S、Model X以及Model 3的全新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都將配備NVIDIA DRIVE PX 2。此外,NVIDIA也宣布與百度(Baidu)結盟、攜手開發自駕、人工智慧車與圖資系統。NVIDIA並於第3季度發表代號「Xavier」的次世代Tegra處理器、未來將充當自駕車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

根據NVIDIA在9月28日上傳至YouTube的影片(連結點此),暱稱「BB8」自駕測試車可在沒有車道分隔線的道路(包括羊腸小徑)或夜間、下雨路況安全地移動。特斯拉10月19日宣布,即日起出廠的旗下所有電動車(包括Model 3)都將配備全自動駕駛硬體配件。特斯拉指出,現在配備的電腦處理效能是前一代的40倍,負責執行自家開發的視覺、聲納和雷達處理軟體的神經網路。2017年底特斯拉旗下車種將可啟動無人駕駛模式、自洛杉磯開到紐約時代廣場。
英國金融時報12月4日報導,蘋果(Apple Inc.)首度坦承公開坦承正在進行自駕車開發計畫。蘋果品管部主任Steve Kenner於11月22日寫給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信件內容中提到,蘋果透過機器學習讓產品、服務變得更為聰明、更直覺且更為個人化。他指出,蘋果砸大錢開發機器學習與自動化,公司對自動化系統在運輸業等領域的潛力感到雀躍。

費城半導體指數成分股NVIDIA 12月20日上漲3.48%、收105.17美元,連續第5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今年迄今漲幅高達219.08%。超微20日大漲5.11%、收11.51美元,創2007年11月19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漲幅高達301.05%。英特爾20日上漲0.87%、收37.21美元,創10月18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上漲8.01%。

產業趨勢
  •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產業更重要的趨勢,勢不可擋之趨勢下,人工智慧災難也將來臨,因為 AI 未來可能會比金融分析師還聰明、比科學家更具創意、比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
  • 人工智慧應用於機器人、智慧型自駕車、社交網路機器人、金融專家機器人、購物助理機器人等等,人類許多工作機會將消失;
  • 若 Google、Facebook、Apple、Intel 將機器人科技整合了電腦,在合理價位下一個是機器人又是電腦的科技將普及人類社會,讓企業效率更高,讓電腦與娛樂、教學、搜尋及建議之機器人電腦產生下一代革命。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機器人時代來了,所有物聯網裝置都將有人工智慧的核心 - 那些事件發生對人類影響是巨大的 ( The era of robots is coming, all devices will have the co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機器人來了 這7種工作他們超拿手

Google involve in Robot industrial will make a big impact to human
機器人來了!功能設計更上一層樓,在一般家庭、辦公商務、醫療照護、陪伴療癒、教育娛樂、金融理財、賣場等各種生活場合,機器人提供多樣化服務,與人類更自然互動。

隨著人工智慧、環境與動作感測辨識、以及情感認知互動等技術大幅提升,機器人已更上一層樓,可以具有人型外觀、能人對話互動、甚至可從人類互動中學習增長智慧。

如今在一般家庭辦公商務醫療照護陪伴療癒教育娛樂金融理財、賣場等生活場合,我們開始可以看到機器人與人類互動、提供多樣化服務的身影。

例如話題持續延燒的日本軟銀( SoftBank )服務型機器人Pepper,預計最快 9 月下旬,就可以在台灣各大電信門市、銀行、賣場等場合,看到 Pepper 現身服務。

機器人也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好幫手。例如日本豐田(TOYOTA)開發的 Human Support Robot 機器人,使用者可透過平板電腦觸控定點遙控,協助撿拾或吸取地上物品。此外,清潔機器人可以透過紅外線和光學感測,幫忙家庭掃地吸塵、清理地板。

當然,機器人也可以搖身一成為大廚,料理出一道道拿手好菜。

國外媒體報導,Moley Robotics 規劃最快 2017 年推出機器人廚房解決方案,家庭成員可以透過廚房的觸控螢幕,或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指示廚房內的機器人手臂,操作料理的過程。

隨著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缺工問題接踵而來,銀行、醫院、百貨、餐飲業、汽車運輸業等服務業,正陸續引進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因此創造出新興商業模式。

例如日本本田(HONDA)的 All-new ASIMO 人型機器人,躍進到具備自主能力(autonomous)的新階段,可在辦公場合扮演商務接待的角色,也能和一般上班族自然互動。

而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下,數位化機器人可能逐步取代銀行分行的從業人員,化身數位理專,直接面對臨櫃一般民眾,提供理財資訊與建議,成為民眾金融理財的好幫手。

同時,機器人軟體也逐步滲透進入汽車運輸領域。例如本田和軟銀在 7 月下旬宣布合作,本田將軟銀 Pepper 機器人內建雲端人工智慧軟體,應用在汽車領域。未來汽車將變身成為超級電腦或是機器人,讓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可與駕駛和乘客對話。

在醫療照護層面,療癒機器人可以幫助醫護人員、照顧親戚和病患之間的互動,例如日本 RIKEN-TRI Collaboration 推出看護機器人 RIBA,可以抱起和放置病患,協助病患上下輪椅。

美國研究團隊也開發出智慧軟組織自動機器人(Smart Tissue Autonomous Robot),可進行比擬類外科醫生縫合動物器官軟組織的手術作業

機器人不只可以幫人類工作,還可以陪你深情伴唱

例如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推出的擬真機器人 HRP-4C ,可以按照人類的頭髮、臉部五官、頸部、手足設計,顏面表情更可隨著外部環境條件變化。HRP-4C 更可以結合語音合成技術,模仿人類聲音唱出歌曲,肢體也可隨著歌曲同步變化生動。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 - 值得閱讀深思

  一天,亨利福特帶汽車工人工會領導人參觀最新的自動化工廠,正為了自動化生產線不需要工人,洋洋得意。工人工會領導人回了亨利福特一句話,「你打算如何讓這些機器人買你的車呢?」

這段對話可能是虛擬的,但是卻預示了科技長期快速發展下,工資、生產力、 消費力架構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被推到了巨變的引爆點。

過去,機器是提高勞工生產力的工具,今天,機器就是勞工,取代的不只是低技能的工作。

  電腦成為「有思考能力」的機器,能決策 、會學習、甚至有好奇心,加上大數據與雲端運算,需要依賴電腦資訊工作的白領階層終將被機器、軟體所吞噬。這些專業化、例行性與可預測的工作,包括律師、藥劑師、醫師、分析師、IT技術人員、甚至公司主管等都將一一被取代。

  機器佔據工作機會,但機器人只生產、不消費,將使薪資成長停滯、所得更集中在少數富有者身上,大量的消費者最終因缺乏足夠的所得與購買力,使得社會失去消費動能,終將威脅到經濟成長。

不同於一般科技人或趨勢家,作者馬丁‧福特(Martin Ford)是成功創業家,長期觀察軟體發展、從獨特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角度切入,引證大量資料,率先詳盡研究機器智能和機器人科技可能帶來的衝擊,分析出因科技而生的七大致命的經濟趨勢。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機器接管工作的腳步只會加快,熟悉的生活都將終結,我們勢必要重新思考經濟運作,才能因應科技強大的顛覆破壞力。

    當機器人已經不是想像中的笨重機器手臂,現在的機器人會共享知識、靈巧度可與人類匹敵、3D視覺也難不倒它們。機器大軍即將突破人類就業安全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等提供最多就業機會的產業為了生存而紛紛轉型自動化。我們創造工作的速度,遠跟不上工作消失的速度。

  機器人將成為不吃飯、不逛街、不消費的超級勞動力,而失去工作的人們將成為失能的消費者;當中產階級不再握有消費能力,經濟成長將無限期停滯,最終走向經濟學家無法從過往經驗預見的全面經濟崩壞。

  大數據、自然語言科技、機器自學、基因編程演算法,讓人工智慧走出科幻電影,成為現代生活真實的一部分,人類引以為傲的技能與專業,即將面臨嚴峻挑戰。


Google 20 日宣布收購提供聊天機器人開發工具的新創 API.AI,透過 API.AI,開發者可輕鬆打造同時支援文字和語音辨識的對話式介面(Conversational UI)。

API.AI 可支援 15 種語言

API.AI 的 API 透過語音辨識、意圖辨識和上下文語境理解等技術,讓電腦理解人類語言並轉換為行動,協助開發者打造類似 Siri 的對話式智慧助理,可用於聊天機器人、App、智慧家電等。

Google 指出,目前已有超過 6 萬名開發者使用 API.AI,其中包含 Slack、Facebook Messenger 和 Kik 等通訊軟體。API.AI 目前可支援英文、中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等 15 種語言和方言,而 API.AI 自家的聊天機器人助理 Assistant 已擁有超過 2 千萬名使用者。

Facebook 和 Google 的語音辨識大戰

在此之前,Google 已有豐富的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經驗,並於今年開放自家語音辨識工具 Google Natural Language API 供開發者免費使用。

此外,Google 也推出類似亞馬遜 Alexa、蘋果 Siri 的智慧語音助理 Google Assistant,並整合進旗下即時通訊軟體 Allo,可提示回覆訊息、協助訂餐廳等功能,而收購 API.AI 後,可讓 Google 更容易轉換人類語言、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意圖。

除了 Google,Facebook 同樣也在其通訊軟體加強語音辨識功能,除於 2015 年收購語音辨識新創 WIT.AI,也測試將 Facebook Messenger 的語音內容轉換為文字,讓接收者可直接閱讀。Facebook 旗下 WhatsApp 則是在 iOS 10 中與 Siri 整合,可以直接用語音指示 WhatsApp 撥電話或傳訊息。

語音辨識 + 藍牙耳機 = 語音時代來臨

有了語音辨識技術,未來智慧型手機可以辦到的事,可能都不再需要打開手機便可完成。

知名科技趨勢分析師瑪麗米克(Mary Meeker)在報告中指出,語音時代即將來臨。她說明,「語音是最有效率的運算輸入形式」,此外,語音介面也可以更容易預測我們談話背後的意圖,讓我們不用再從首頁開始瀏覽,而是直接進入想要的功能。

從蘋果推出無線耳機 AirPods 也可看見此趨勢,AirPods 內建免持麥克風,讓使用者可隨時輕鬆召喚 Siri。可想見,未來和智慧助理的溝通管道,可能將逐漸從手機轉移至耳機,或許我們就不用再花這麼多時間盯著手機螢幕了!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 (TOYOTA) 宣佈,他們發明創造出了一種機器人孩童,這種機器人不但能夠做路途嚮導,且能夠安慰和寬解那些沒有孩子的女性。據了解,豐田公司計劃將在下一年開始銷售這種「機械寶寶」。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這種長約 10 公分的機器人名為 Kirobo Mini ,內部裝有攝影鏡頭,麥克風和藍牙系統,同時可以連接智慧型手機。豐田公司的研發部門表示,他能夠辨識人的情緒,並能夠做出反應。 例如;當擁有者跟 Kirobo Mini 一起坐到車上,在過程中一旦車輛緊急刹車, Kirobo Mini 的機器人能夠喊出「噢」的反應,並開始談話,目的是提醒可能疲憊的駕駛,在開車時不會睡著。而在車輛平安到目的地之後,Kirobo Mini 還會誇獎自己的主人。

除了在車上陪伴駕駛者之外,Kirobo Mini 這種機器人最非比尋常的一點,就是在於它能該安慰那些沒有子女的日本婦女。根據豐田公司表示,這種機器人能夠緩解日本因低出生率,而對婦女所造成的心理性負面後果。豐田公司的總研發師指出,Kirobo Mini 的底盤很像是一般兒童的腳,能夠表現搖晃動作,模仿那些平衡能力還未發育完全而必須要坐著的孩子們

過去,豐田也曾經研發一系列舊版本的 Kirobo 機器人,這些舊版本的機器人曾經在國際太空站中工作了 18 個月之久,為的就是陪伴太空站內的太空人,並且提供心理支持的作用。至於,新款的 Kirobo Mini 未來在日本的建議售價將為 400 美元(約為新台幣12,550元)。

餐飲服務、製造業逾五成工作已可交給機器人代勞

華爾街日報 12 日報導,根據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發布的報告,餐飲服務業工作是最有可能被科技所取代的,73% 的工作內容可以利用現有的自動化科技來完成。這份報告顯示,包括包裝物品、生產線焊接等可預測、重複性任務也可透過現有機器人技術加以取代。這些可自動化任務約佔美國總工時的五分之一,若就特定製造業而言,佔比將會更高。麥肯錫預估高達 59% 的製造業活動都可由機器人代勞,90% 的焊接、切割工作都可自動化。

當然,可以自動化並不意味著機器人大軍馬上就會取代人類、特別是那些勞力供給充裕的產業。這份報告發現,必須利用專業技術來做出決策、規劃以及創意的工作較難被機器人取代,醫療業從業人員目前也不用擔心會被搶走飯碗。

麥肯錫報告顯示,零售、運輸業 51% 的工作時數可被自動化,金融與保險業為 43%,藝術、娛樂與休閒為 41%。另一方面,教育服務業可被自動化的比率僅有 27%。

麥肯錫指出,如果有一天機器人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跟一般人類一樣,金融與保險業工時可自動化比率將從 43% 跳升至 66%。

趨勢分析
  • 從大數據、語音辨識技術、影像辨識技術、自然語言科技、機器自學、基因編程演算法、機器手臂、機器人走路街道辨識,那些事件發生對人類影響是巨大的,再度說出機器人時代來了,人類無法抵擋機器人時代的來臨。
  • 若 Google、Facebook、Apple、Intel 將機器人科技整合了電腦,在合理價位下一個是機器人又是電腦的科技將普及人類社會,讓企業效率更高,讓電腦與娛樂、教學、搜尋及建議之機器人電腦產生下一代革命。
  • 機器人及人工智慧趨勢將超越穿戴裝置成為普及之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