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未來新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未來新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當機器人有了基本智慧與學習能力,早晚會有自由意識,就有了生命的靈魂的基本條件 ( If Robot has the fee will , Robot will have the soul )

我當然相信,如果機器人有自由意志,這個自由意志一定是奠基於機器人腦的某些機制(換句話說:自由意志有機器腦神經基礎和人工智慧基礎,而不是源自於神蹟或魔法)。然而,在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由意志」到底是指什麼之前,我們沒辦法知道自由意志到底預設什麼樣的能力或性質。如果我們不知道自由意志預設什麼樣的能力或性質,我們就沒辦法知道自由意志到底預設什麼樣的腦神經基礎。而如果我們不知道自由意志預設什麼樣的腦神經基礎,就算我們完全了解人腦,也無法依據這樣的理解推論人有沒有自由意志。

既然我們無法了解人腦自由意志,那又如何讓機器人有自由意志呢?

機器人的自由意志 = 機器人的 codes 形成機器人存活、機器人自已獨立判斷、機器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當機器人最基礎 rule 是一群code 形成機器人存活、機器人自已獨立判斷做出有利於人類、地球、機器人生存,這只要機器人有了基本人工智慧的智力及學習能力 + 一群code 形成機器人存活、機器人自已獨立判斷,機器人早晚形成機器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機器人的靈魂。

依目前人工智慧的智力發展: 語言了解、視覺辨認、音樂感受、移動定位、手腳動作、數據分析、自動建立資料庫、自我學習,結合起來加上一群code 形成機器人存活、機器人自已獨立判斷,機器人將在15 ~ 30年形成機器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機器人的靈魂,而且這是必然發生無可避免。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新的仿生科技: Aimee Mullins: My 12 pairs of legs ( The new bionics )

I was speaking to a group of about 300 kids, ages six to eight, at a children's museum, and I brought with me a bag full of legs, similar to the kinds of things you see up here, and had them laid out on a table for the kids. And, from my experience, you know, kids are naturally curious about what they don't know, or don't understand, or is foreign to them. They only learn to be frightened of those differences when an adult influences them to behave that way, and maybe censors that natural curiosity, or you know, reins in the question-asking in the hopes of them being polite little kids. So I just pictured a first grade teacher out in the lobby with these unruly kids, saying, "Now, whatever you do, don't stare at her legs." ( 當時我正與一群約有三百名的小孩說話, 年齡為六至八歲,在一個兒童博物館, 而我帶了一個裝滿了義肢的袋子, 跟你們在這裡看到的差不多, 還將它們擺放在一張桌子上,給小孩看。 然而,就我的經驗而言,孩子通常也是好奇的, 尤其是對於他們不知道的,不明白的, 或是對他們陌生的。 他們只學到對差異性感到害怕, 當成年人影響他們而表現成那樣, 也或許是壓抑了他們本有的好奇心, 又或是,不允許他們問問題, 希望他們變成有禮貌的小孩。 所以,我想像一班老師走出了大堂, 帶著一群不守規矩的孩子,老師會說:”好啦,不管你幹什麼, 就是別盯著她的腿看。“ )
0:54
But, of course, that's the point. That's why I was there, I wanted to invite them to look and explore. So I made a deal with the adults that the kids could come in without any adults for two minutes on their own. The doors open, the kids descend on this table of legs, and they are poking and prodding, and they're wiggling toes, and they're trying to put their full weight on the sprinting leg to see what happens with that. And I said, "Kids, really quickly — I woke up this morning, I decided I wanted to be able to jump over a house — nothing too big, two or three stories — but, if you could think of any animal, any superhero, any cartoon character, anything you can dream up right now, what kind of legs would you build me?" ( 但是,問題就在這兒, 我之所以會在那兒,就是想讓孩子們觀察和探索。 所以我就和成年人達成了協定, 讓孩子們在有成人陪伴下, 自己待兩分鐘。 門打開後,孩子們俯身擺弄起義肢 他們這兒戳戳那兒碰碰,搖搖腳趾頭, 還試著把整個身體壓在短跑義肢上, 看看會有什麼反應。 我說道:”孩子們,我今天早上醒來, 很快地做下決定,要能夠一下子跳過房子, 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兩三層的高度, 但是,如果你能想到那些動物、超級英雄、卡通人物, 你能想到的任何一個, 你會給我造一副什麼樣的腿呢?“ )
1:36
And immediately a voice shouted, "Kangaroo!" "No, no, no! Should be a frog!" "No. It should be Go Go Gadget!" "No, no, no! It should be the Incredibles." And other things that I don't — aren't familiar with. And then, one eight-year-old said, "Hey, why wouldn't you want to fly too?" And the whole room, including me, was like, "Yeah." (Laughter) And just like that, I went from being a woman that these kids would have been trained to see as "disabled" to somebody that had potential that their bodies didn't have yet. Somebody that might even be super-abled. Interesting. ( 立即有孩子 答道:“長頸鹿!” “不對,不 對!應該是青蛙!” “不對,應該是神探佳傑特(上世紀80年代動畫人物)!” “不對,不對,都不對!應該是超人特工隊(迪士尼2004年出品動畫電影)” 還有其他一些我不太熟悉的。 然後,一個8歲的孩子說道, “嗨,為什麼你不想飛呢?” 所有在場的人,包括我,驚歎道“對啊” (笑) 就這樣,我從一個女人, 一個這些孩子被教育成看待的“殘疾人” 變成了一個擁有他們所沒有的潛能的人。 一個很有可能有超人能力的人。 很有趣吧! )
2:16
So some of you actually saw me at TED, 11 years ago. And there's been a lot of talk about how life-changing this conference is for both speakers and attendees, and I am no exception. TED literally was the launch pad to the next decade of my life's exploration. At the time, the legs I presented were groundbreaking in prosthetics. I had woven carbon fiber sprinting legs modeled after the hind leg of a cheetah, which you may have seen on stage yesterday. And also these very life-like, intrinsically painted silicone legs. ( 在座的有些人11年前在TED見過我 當時人們熱烈討論這個會議是如何如何改變人生。 不管你是聽眾還是發言人,我也不例外, TED可以說是開啟了我之後10年的探索。 當時,我展示的義肢是修復術的創新技術。 我當時接上了碳纖維製成, 仿獵豹後肢的短跑義肢。 可能你們昨天有看過。 而這些噴漆矽膠義肢是這樣的栩栩如生。 )
2:52
So at the time, it was my opportunity to put a call out to innovators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prosthetic community to come bring their talent to the science and to the art of building legs. So that we can stop compartmentalizing form, function and aesthetic, and assigning them different values. Well, lucky for me, a lot of people answered that call. And the journey started, funny enough, with a TED conference attendee — Chee Pearlman, who hopefully is in the audience somewhere today. She was the editor then of a magazine called ID, and she gave me a cover story. ( 當時,我有機會 在傳統醫學修復領域創新, 把他們的才智與科學、藝術相結合, 製造義肢。 這樣我們就不必把外觀、功能和美學劃分開來, 並賦予不同的價值。 幸運的是,很多人做出了回應, 旅程就這樣開始了,很有趣的是,有一個TED參會者, 琪˙皮爾曼,希望她今天也在場, 她當時是一本名為《ID》的雜誌的編輯, 她將我的照片放在封面, )
3:31
This started an incredible journey. Curious encounters were happening to me at the time; I'd been accepting numerous invitations to speak on the design of the cheetah legs around the world. And people would come up to me after the conference, after my talk, men and women. And the conversation would go something like this, "You know Aimee, you're very attractive. You don't look disabled." (Laughter) I thought, "Well, that's amazing, because I don't feel disabled." And it really opened my eyes to this conversation that could be explored, about beauty. What does a beautiful woman have to look like? What is a sexy body? And interestingly, from an identity standpoint,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a disability? I mean, people — Pamela Anderson has more prosthetic in her body than I do. Nobody calls her disabled. (Laughter) ( 接下來我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 當時我碰到了很多奇妙的人和事, 許多人邀請我去做演講, 並在世界各地討論仿獵豹義肢技術。 人們在演講後找上我, 不論男女。 談話內容不外乎 “要知道,艾美,你很迷人。 一點不像有殘疾的。” (笑) 我想“這還挺神的, 因為我一點也不感到殘疾。” 這真的大大地打開了我對這個主題的眼界, 美也可以被探索。 一個美麗的女人應該長什麼樣? 什麼是性感的身體? 很有趣的是,從一個人的角度看, 殘疾意味著什麼? 我是說,有人—比如帕米拉•安德森(美國豔星,以其碩大的隆胸著稱)的修復程度可大大高過我, 可沒人說她殘疾。 )
4:28
So this magazine, through the hands of graphic designer Peter Saville, went to fashion designer Alexander McQueen, and photographer Nick Knight, who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at conversation. So, three months after TED I found myself on a plane to London, doing my first fashion shoot, which resulted in this cover — "Fashion-able"? Three months after that, I did my first runway show for Alexander McQueen on a pair of hand-carved wooden legs made from solid ash. Nobody knew — everyone thought they were wooden boots. Actually, I have them on stage with me: grapevines, magnolias — truly stunning. Poetry matters. Poetry is what elevates the banal and neglected object to a realm of art. It can transform the thing that might have made people fearful into something that invites them to look, and look a little longer, and maybe even understand. ( 後來這期《ID》雜誌,經美術設計師皮特•薩維耶之手 傳到了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和攝影師尼克•奈特手中, 他們也對探索相關方面很感興趣。 參加完TED幾個月後,我就搭上了前往 倫敦的航班,攝製我的第一組時尚雜誌照片。 結果可以從這本雜誌封面看出。 時尚?! 3個月後,我為亞歷山大•麥昆做了第一場時裝秀, 穿戴著一副硬木手工義肢。 沒有人知道—大家都以為這是木靴, 事實上,它們現在就在臺上。 葡萄藤、木蘭花,令人驚艷。 詩意很重要, 詩歌能把陳腐和受忽視的東西提升到高層次, 進入藝術的境界。 能把令人生畏的東西轉化成 引人入勝的東西, 讓人駐足良久, 也許甚至能讓人們理解。)
5:34
I learned this firsthand with my next adventure. The artist Matthew Barney, in his film opus called the "The Cremaster Cycle." This is where it really hit home for me — that my legs could be wearable sculpture. And even at this point, I started to move away from the need to replicate human-ness as the only aesthetic ideal. So we made what people lovingly referred to as glass legs even though they're actually optically clear polyurethane, a.k.a. bowling ball material. Heavy! Then we made these legs that are cast in soil with a potato root system growing in them, and beetroots out the top, and a very lovely brass toe. That's a good close-up of that one. Then another character was a half-woman, half-cheetah — a little homage to my life as an athlete. 14 hours of prosthetic make-up to get into a creature that had articulated paws, claws and a tail that whipped around, like a gecko. (Laughter) And then another pair of legs we collaborated on were these — look like jellyfish legs, also polyurethane. And the only purpose that these legs can serve, outside the context of the film, is to provoke the senses and ignite the imagination. So whimsy matters. ( 這些是我從我的下一個冒險中學到的。 藝術家馬修•巴尼在他的影片《懸絲》, 也就是這部影片讓我真正地察覺到 我的雙腿竟可以成為雕塑品。 這時,我就跳脫以模仿人體的需求 作為理想美學的框架。 後來我們研製了人們稱為玻璃腿的義肢, 雖然它們實際上是剔透的聚亞安酯製作的, 也就是製造保齡球的材料。 很重! 後來我們用根與土壤的東西塑造這種義肢, 把馬鈴薯植入其中,把甜菜根種在上頭, 還裝上了很可愛的銅質腳趾。 就這樣完成了一個傑作。 另一個造型是半人半獸, 是對我運動員生涯的小小致敬。 14個小時的義肢彩繪, 才看起來像有靈活爪子、 搖來搖去的尾巴的生物, 有點像壁虎。 (笑) 另一副我們合作的是這一雙腳, 看起來有那麼一點像水母, 同樣也是聚亞安酯製成的。 這副義肢唯一的用途就是 除了電影裏的展示, 就是給人們感官刺激並激發人們的想像。 所以多變性很重要。)
6:56
Today, I have over a dozen pair of prosthetic legs that various people have made for me, and with them I have different negotiations of the terrain under my feet, and I can change my height — I have a variable of five different heights. (Laughter) Today, I'm 6'1". And I had these legs made a little over a year ago at Dorset Orthopedic in England and when I brought them home to Manhattan, my first night out on the town, I went to a very fancy party. And a girl was there who has known me for years at my normal 5'8". Her mouth dropped open when she saw me, and she went, "But you're so tall!" And I said, "I know. Isn't it fun?" I mean, it's a little bit like wearing stilts on stilts, but I have an entirely new relationship to door jams that I never expected I would ever have. And I was having fun with it. And she looked at me, and she said, "But, Aimee, that's not fair." (Laughter) (Applause) And the incredible thing was she really meant it. It's not fair that you can change your height, as you want it. ( 今天,我帶了至少12副義肢, 它們是由不同的人為我製作的, 不同的義肢給了我腳下大地的不同體驗。 我還可以改變身高, 我有5個身高。 (笑) 今天,我有6呎1(約186cm) 我身上這副義肢大概是一年前做的, 在英國的多西特整形外科做的, 當我把它們帶回曼哈頓的家裏, 我回來後第一次出來是去一個高級宴會。 舞會上有個我認識多年的女士, 不過那時我只有5尺8(約177cm) 她看到我驚訝不已。 她說道“你怎麼那麼高!” 我說道“是啊,挺好玩的,不是嗎?” 有點像站在高蹺上踩高蹺, 我從此對門的高度有了全新體驗。 這是始料未及的新天地, 我樂在其中。 她看著我, 說道:“但是,艾美,這可不公平。” (笑) (鼓掌) 最奇妙的是她是認真的, 能隨意改變身高, 可不公平。)
8:04
And that's when I knew — that's when I knew that the conversation with society has changed profoundly in this last decade. It is no longer a conversation about overcoming deficiency. It's a conversation about augmentation. It's a conversation about potential. A prosthetic limb doesn't represent the need to replace loss anymore. It can stand as a symbol that the wearer has the power to create whatever it is that they want to create in that space. So people that society once considered to be disabled can now become the architects of their own identities and indeed continue to change those identities by designing their bodies from a place of empowerment. And what is exciting to me so much right now is that by combining cutting-edge technology — robotics, bionics — with the age-old poetry, we are moving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our collective humanity. I think that if we want to discover the full potential in our humanity, we need to celebrate those heartbreaking strengths and those glorious disabilities that we all have. I think of Shakespeare's Shylock: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an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t is our humanity, and all the potential within it, that makes us beautiful. Thank you. (Applause) ( 那時我才知道— 也就是這時我才知道社會上人們的對話 在近10年來, 已有了重大變革。 不再只是克服先天障礙, 是關於增量。 是關於潛能。 義肢的作用不再僅局限於代替身體缺失部分, 它們可以作為佩戴者身份的象徵, 可以創造佩戴者天馬行空的想像, 在屬於他們的空間中。 所以那些社會一度認為是殘障的人, 可以成為塑造自己身份的建築師, 並且切實繼續改變身份, 僅憑設計自己的身體, 從一個強大的源泉獲取靈感。 現在令我激動不已的是, 通過尖端科技, 機器人技術、仿生學— 及由來已久的詩意, 我們向自身的集體人性邁進了一步。 我認為要發掘自身 人性的的潛質, 我們要讚美那些令人心碎的力量, 那些光榮的殘缺,人人都有這些, 我想起了沙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 “你們要是用刀劍刺我們,我們不是也會出血的嗎? 你們要是搔我們的癢,我們不是也會笑起來的嗎?” 這就是我們的人性, 及其所有的潛質, 也正是這些讓我們熠熠生輝。 謝謝 (鼓掌)


Enhanced by Zemanta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3D 列印引導產業革命,在電動車、機器人、航太將產生巨大影響 ( 3D printing to guid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lectric vehicles, robots, aerospace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

本田推出日本首輛 3D 列印電動車

據外媒報導,近日本田和日本 3D 列印公司 Kabuku 推出一款定制的電動汽車,這款汽車最為獨特的地方是機身是用 3D 列印製作。這款汽車在工業設計和配置上與雷諾 Twizy 概念車有些相似,其使用了輕量型框架,以保證汽車底盤穩定;此外,車身主體則是透過 3D 列印製造。本田和 Kabuku 公司稱,製造這款車的過程中,3D 列印使得其減少了生產的成本和時間,很適合批量生產。

至於這輛車的用途,消息稱是為日本鎌倉糖果公司豐島屋(Toshimaya)定制,由於道路較窄,該店專門定制這輛體型迷你的車來運送酥餅。

該款 3D 列印電動汽車共耗時兩個月完成,應用本田 Variable Design Platform 設計理念,將車身和骨架分開進行設計,這樣設計使得組件可輕鬆運用於其他車輛的製造上。和普通車輛不同的是,這輛 3D 列印車只有一個主駕駛座,重量為 600 公斤,大小為 2.5 x 1.3 x 1.5 公尺。

祥細閱讀請 explore

特斯拉新對手:3D列印車量產了 - 李嘉誠投資、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搶合作

在剛落幕的十一月中美國洛杉磯汽車展上,全場矚目焦點不在各大車廠的新車,而是出現了特斯拉(Tesla)的新對手:3D列印車!

用3D列印技術製造汽車,過去仍停留在實驗性質,是以塑膠為材質列印出汽車車款。但這次由Divergent 3D(簡稱D3D)所推出的超級跑車刀鋒(Blade),是第一款採用鋁合金、鈦合金及碳纖維材質為原料,透過3D列印技術製造出汽車底盤與車體,擁有七百匹馬力,由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只要二.二秒,比法拉利跑車還要快,真正用此種列印技術把汽車生產量產化。

這個成果,吸引了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標緻雪鐵龍(簡稱PSA集團)注意,在九月中簽下技術合作協議,將採用D3D的技術量產汽車。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維港創投看好這項技術,參與D3D的A輪共二千三百萬美元的融資案,成為李嘉誠進軍汽車產業的第一項投資。

.....

只做技術授權,擴大影響力

「他可是我認識的人中,個子最小、個性也最頑強的人,」耶魯大學電機暨應用物理系講座教授馬佐平形容。

台大電機系畢業、與台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蔣尚義是同班同學的馬佐平指出,卡辛格是耶魯畢業的校友,個子小小的他是耶魯美式足球校隊跑鋒,擁有不服輸的創業家特質。身為教授的自己當初是因為一個半導體創業投資案,由耶魯校長建議找卡辛格尋求創業建議而認識。

當時卡辛格有意投資,而研究半導體產業長達一年半,還因此來過台灣參訪半導體產業,這次他的汽車3D列印技術經營模式,觀念就來自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

「D3D的經營模式,就像是英國的安謀、美國的高通。」卡辛格說,「我不生產自有品牌汽車,而是授權我的列印技術,這才能夠改變汽車產業的生產模式,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

.....

根據D3D估計,採用3D列印技術製車可減少汽車底盤結構重量五○%以上、降低汽車底盤結構零件數超過七五%以上。卡辛格說,用D3D技術做出來的汽車底盤結構可採用傳統汽油引擎,也可以採用電動車結構,將更減少對環境危害。

持續閱讀請 explore

奇異積極在航空領域發展 3D 列印利基

3D 列印在媒體報導及股市表現上逐漸退燒的同時,在航空產業上似乎逐漸找到第二春,波音正往實驗用 3D 列印技術打造機翼的方向邁進,也與航空產業淵源極深的綜合工業大廠奇異,也不落人後,一方面提出購併 2 家 3D 列印公司,同時宣布以 3D 列印技術打造螺旋槳飛機引擎,減少了 845 個零件。

2016 年 9 月 6 日,奇異發表對積層製造──也就是 3D 列印──未來的看法。奇異計劃在奇異航空事業部之下設立獨立的積層製造部門,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 Jeffrey R."Jeff " Immelt)預期積層製造部門在 2017 年可創造 3 億美元營收,到 2020 年更能創造  10 億美元營收,是將奇異轉型為數位工業公司的關鍵。奇異自 2010 年以來已經在 6 大事業部之下總計投資於 3D 列印高達 15 億美元,在金屬粉末 3D 列印技術領域取得 346 項專利。

.....

航空零部件極度要求輕量化,過去受限於製造上的需要,若形狀特殊,難以一次鑄成,或難以自單一金屬塊切割而成的零部件,往往得規劃分成數塊,之後再焊接、組裝或以鉚釘連接,不僅產生結構弱點,也增加額外重量,若能改以金屬粉末 3D 列印一體成形,可避免上述缺點;此外,如燃油噴嘴等形狀複雜元件,3D 列印一次成形可減少許多工序,使得金屬 3D 列印在航空領域具有特殊利基。

簡化設計製造流程

奇異先前推出第一款金屬 3D 列印燃油噴嘴,用於奇異與法國薩法蘭航空引擎(Safran Aircraft Engines,原名 Snecma)合資成立的 CFM 為空中巴士(Airbus)A320neo 所打造的 Leap-1A 引擎之中,CFM 至今已經出貨 1.1 萬具 Leap 系列引擎,每具引擎中有 20 個燃油噴嘴,成為奇異航空積層製造部門長期穩定營收來源,預期到 2020 年將可生產出貨 4 萬個 3D 列印燃油噴嘴。

奇異此次則發表以 3D 列印打造先進螺旋槳飛機引擎(Advanced Turboprop Engine),將用於德事隆航空(Textron Aviation)德納利(Denali)單引擎螺旋槳飛機,由於使用 3D 列印一體成形,減少了 845 個零件,更省去了過去無數零件製造機器必須時時進行的視察與參數調整,也省去了數百項零件採購合約與採購品管,不需為了組裝工序而設計結構殼層,更因此省下可觀的重量。

此外,3D 列印也大幅簡化了引擎這種內部構造複雜產品的設計製造流程,過去需要拆解設計為 300 個獨立零部件,因而得橫跨 50 座不同生產設施,由總計 60 位工業設計工程師設計,用上 40 種不同的工業設計資料系統,才能設計完成一具引擎,改用 3D 列印一次印成後,只需要一份設計資料、8 位工程師、一台金屬 3D 列印機,就能製成,而所有的設計與流程資訊都可透過奇異的 Predix 資訊系統取得。奇異也強調 3D 列印引擎的安全性,表示產品不管是鑄造、焊接、機器切割,還是積層製造,都會符合美國航空總署(FAA)標準。

除了奇異以外,3D 列印大廠 Stratasys 也正在往航空領域發展,先前已經生產數個空中巴士  A350XWB 廣體客機零件,2016 年 9 月發表技術示範,宣稱其新設備可製造更大、強度更高的零件,符合更高品質標準需求,以克服過去 3D 列印製品在強度上不足,而在航空領域接受度低的障礙。


趨勢分析:

  • HP 3D列印技術分析來看,各產業3D列印技術應用將產生新的產業革命;
  • 3D列印技術應用將先發生於電動車機器人、航太產業,產生巨大產業革命影響;
  •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產業更重要的趨勢 - 人工智慧災難也將來臨 ( AI become major trend in industrial - it will induce AI crisis )

繼霍金之後,Elon Musk 再示警:人工智慧災難 5 年內爆發

豪無節制地發展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且災難可能最近幾年就會爆發!

AI 發展迅速恐造成嚴重後果

身兼美國豪華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航太運輸服務公司 SpaceX 兩家公司執行長以及美國太陽能板公司 SolarCity 董事長的 Elon Musk 上週末再度對人工智慧的危險性提出警告,認為這種科技的發展腳步非常快速,而且只有英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等相關業者的內部人才知道速度究竟有多快。

CNBC 17 日報導,Musk 同時指出,人工智慧勢必會導致非常危險的事件,且五年內、最多十年就可能發生。Musk 強調,這絕對不是「狼來了」,他是對整個事件有相當的理解才會對大家示警。

Musk 是在知名科學交流網站 Edge.org 一篇名為「The Myth of AI(人工智慧的迷思)」的文章底下留言,但他在留言送出不久後立即將之刪除。

Musk 發言人在回答 Re/code 詢問時表示,該篇留言的確是 Musk 所寫,但這原本是要寄送給 Edge 網站創辦人 John Brockman 的私人電子郵件,並非公開的評論。該名發言人並透露,Musk 之後會在部落格撰寫一篇較長的文章來討論這個話題。

Musk 6 月 18 日在接受 CNBC 專訪時就曾指出,他在 DeepMind 被 Google 併購前曾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另外也投資了舊金山人工智慧軟體業者 Vicarious。Musk 說,投資 Vicarious 的目的並不是在追求報酬,他只是想藉此追蹤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度。Musk 當時警告,就像電影「魔鬼終結者」演的一樣,人工智慧發展到最後可能會有嚴重後果。

可能難以被人類掌控

霍金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工智慧教授 Stuart Russell、麻省理工學院宇宙學家 Max Tegmark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Frank Wilczek 5 月份就曾聯合在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發表文章警告,AI 短期內的影響端賴背後掌控的人而定,但長遠來看,AI 能否被操控,才是問題的核心。

霍金等人指出,強尼戴普主演的最新電影《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描述了一個逐漸失控的 AI,其實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 AI 未來可能會比金融分析師還聰明、比科學家更具創意、比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甚至還有機會研發出人們完全無法理解的武器。

霍金並警告,世界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但當這種智慧被 AI 的工具放大時,產生的結果實在難料,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戰爭、疾病與貧窮會是大家最先消滅的問題。就在最近,全球各地的軍隊已開始考慮導入能夠自選並殲滅目標的自動化武器系統(聯合國與人權觀察組織已開始呼籲禁用這類武器);中期來看,人工智慧甚至可能轉化整個經濟型態,帶來巨大的財富與嚴重的混亂。

庫克 : 未來人工智慧在智慧型手機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華盛頓郵報》日前一篇針對蘋果 15 周年,而對執行長庫克 (Tim Cook) 所做的專訪中指出,庫克認為未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關鍵將會是在人工智慧 (AI) 上。至於,當前非常火紅的擴增實境項目上,雖然庫克指出,蘋果正在大力朝這方面發展。不過,卻沒有針對即將開發的產品項目進行說明。而在未來蘋果是否發展 「Apple Car」 的問題上,庫克則沒有進行正面的答覆。

在該篇專訪中指出,蘋果在過去的 4 季裡的營收大約是 1,410 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為 4.42 兆元),這比思科 (Cisco) 、迪士尼 (disney) 、耐吉 (Nike) 3 家公司合起來一年的總收入都要多。然而,在蘋果最新一季的財報中顯示,支持營收最大來源的 iPhone ,其銷量下跌了 23% 。對此,庫克必須思考出針對蘋果未來新的成長動力。

報導中進一步指出,在尋求蘋果新的成長動能方面,庫克表示,看看構成當代智慧型手機的核心技術,再去看看未來智慧型手機中的決定性關鍵技術。例如 「人工智慧」 這將使得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來說更為必要。

至於,對於擴增實境 (AR) 的部分,庫克則重申了他過去的說法表示,蘋果正在向擴增實境投入鉅資進行研發。不過,他並沒有對此明確的透露,蘋果的研發只是針對發展擴增實境軟體,還是會推出類似 Google 眼鏡、亦或者是針對 Magic Leap 和微軟 HoloLens 的專用硬體。他僅表示,「我認為,擴增實境非常有趣,是一種核心技術。因此,目前我們在幕後有很多工作正在開展。」

最後,在專訪中記者提及了日前傳言滿天飛的蘋果 「Apple Car」 問題時,庫克的回答則是以解說其他的周邊話題帶過,並沒有對此做出正面的回應。因此,外界猜測, 「Apple Car」 目前或許也還沒有個定論,所以庫克也不希望外界有過多的聯想與猜測。

Intel 宣布將發展針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新處理器

正在美國舊金山舉行 IDF 大會的半導體龍頭英特爾 (Intel)18 日宣布,由於人工智慧 (AI) 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且預計未來市場也越來越多依賴人工智慧的應用,因此 Intel 將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專用晶片,從而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扮演更積極重要的角色。

根據 Intel 在 IDF 上對開發者的表示,計劃於 2017 年推出新型號的 Phi 處理器。Intel 過去開發 Phi 一系列的處理器是針對了特別的科學類應用而來,而未來新型號的 Phi 處理器將導入加速人工智慧計算任務的功能。Intel 指出,新技術將給當前的深度學習 (Deep Learnning) 領域帶來幫助。尤其是在語音辨識、圖像辨識及自動駕駛等領域,深度學習技術將可藉此獲得到更多更強大的運算效能。

過去,Intel 的 Phi 處理器已將在許多的資料中心被廣泛部署,並且也被用於許多的深度學習運算任務上。Intel 表示,Phi 處理器的產品線比標準處理器有更多的處理器核心。英特爾資料中心集團執行副總裁戴安‧布萊恩特(Diane Bryant)表示,2017 年推出的新型號將可以處理深度學習中專有的某些指令。

而且,Intel 還強調,Phi 處理器可以運行大部分數據分析軟體,同時無需用到可能導致分析速度放緩的外部處理器,這也是 Phi 處理器相對於其他產品的關鍵優勢。過去,部分客戶在使用了 Phi 處理器的產品之後,也部署了用於人工智慧任務的輔助處理器。而這些輔助處理器則大多是來自英偉達 (Nvidia) 的所開發的 GPU (圖形處理單元)。

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國際性大公司,包括中國百度等企業在深度學習領域解決方案提供者的 Nivida,對此已經在官方網站上表示,Intel 發展深度學習領域是件好事,但他們應當陳述事實。尤其,在最新晶片的處理速度上,Nivida 仍要遠遠超過 Intel 的技術。而這樣的回應,也似乎宣告兩家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逐漸掀起競爭的煙硝味。

至於,在其他人工智慧領域方面,intel 日前還收購了專注於深度學習晶片和軟體開發德創新公司 Nervana Systems ,說明 Intel 將不只在人工智慧的處理器上布局,其他各應用層面 Intel 也可能將投入發展。

Google、Microsoft 等 5 家科技巨頭成立 AI 組織,試圖制定發展準則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和應用在近年爆發,不過因為研究所需成本和知識含量相當高,成了科技巨頭的戰場。不過在競爭的同時,28 日,5 家科技巨頭 Amazon、Google、Facebook、IBM、Microsoft 合夥成立共同研究 AI 的非營利組織,但主要是研究 AI 與人類與社會的關係,像是道德、隱私、可信度等問題,確保 AI 的應用是能夠造福人類和社會。

5 家科技巨頭共同成立的 AI 組織就叫做「The 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enefit People and Society 」(The Partnership on AI ),在新架設的官方網站中寫到,該組織的目標是找出研究 AI 科技的最佳行為準則,針對特定領域如健康照顧或運輸設立工作小組開發 AI 應用、增進社會大眾對於 AI 的理解、同時作為開放平台討論 AI。

而在研究 AI 科技的最佳發展準則部分,該組織也特別提出幾點如:倫理道德、公平性與包容性;透明、隱私、共通性;AI與人類間的合作;科技的可信賴、可靠、強健程度。

The Partnership on AI 總共有 10 席董事會,5 家創始會員都有派人出任,而 Google 指派的董事是 DeepMind 團隊成員,該團隊位於倫敦,其開發的「AlphaGo」人工智慧系統曾打敗南韓棋王李世乭 ;另外有學術界的專家、非營利組織人士、政策和道德專家參與,未來也會廣納其他企業參加,甚至促成跨產業的合作。而 5 個創始會員也會貢獻財源以及研究用的資源。

會有 The Partnership on AI 這個組織的出現,是 5 個創始會員大力發展 AI,看好他的機會及潛能,應用在語音助手、自動駕駛車、圖片辨識、甚至是下圍棋的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社會上一部分的人憂心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不會造成人們失業、帶來經濟問題,甚至會不會比人們聰明、威脅到人類生存。該組織強調,他們及 AI 研究人員同樣也重視這些問題,因此他們才攜手努力於這些重要的議題。

「身為這領域的研究者,我們很看重人們的信任,才能確保科技的進步是為人類的價值而提供。」Facebook AI 研究部門的主管 LeCun 在一份聲明中說到,他是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 Facebook 指派到 The Partnership on AI 的董事。

機器學習、AI題材大爆發,NVIDIA連續5天創歷史新高

investors.com報導,高盛(Goldman Sachs)將NVIDIA Corporation納入確認買進名單、並將目標價自92美元調高至129美元。高盛指出,NVIDIA是半導體業的獨特成長故事,在遊戲、汽車、虛擬實境以及機器學習(ML)都有相當強勁的成長表現。

瑞穗證券分析師Vijay Rakesh 20日重申NVIDIA投資評等為「買進」、目標價自80美元調高至115美元,超微(AMD)投資評等自「中立」調高至「買進」、目標價設定在13美元,英特爾(Intel)投資評等也是「買進」、目標價上看42美元。Rakesh指出,深度學習、人工智慧(AI)將是下一個重大的運算典範,NVIDIA、超微以及英特爾可望因而受惠。他提到,英特爾在這個領域的起步雖然較慢,但隨著數據中心開始採用Xeon Phi協同處理器、公司可望受惠於GPU相關銷售。

霸榮(Barrons.com)部落格報導,高盛分析師Toshiya Hari指出,業界人士預估機器學習、AI市場潛在規模高達50-100億美元。NVIDIA在機器學習領域的競爭對手是兩家未上市公司Graphcore、Cerebras。

NVIDIA於2017會計年度第3季(截至2016年10月30日為止)宣布,特斯拉(Tesla)Model S、Model X以及Model 3的全新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都將配備NVIDIA DRIVE PX 2。此外,NVIDIA也宣布與百度(Baidu)結盟、攜手開發自駕、人工智慧車與圖資系統。NVIDIA並於第3季度發表代號「Xavier」的次世代Tegra處理器、未來將充當自駕車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

根據NVIDIA在9月28日上傳至YouTube的影片(連結點此),暱稱「BB8」自駕測試車可在沒有車道分隔線的道路(包括羊腸小徑)或夜間、下雨路況安全地移動。特斯拉10月19日宣布,即日起出廠的旗下所有電動車(包括Model 3)都將配備全自動駕駛硬體配件。特斯拉指出,現在配備的電腦處理效能是前一代的40倍,負責執行自家開發的視覺、聲納和雷達處理軟體的神經網路。2017年底特斯拉旗下車種將可啟動無人駕駛模式、自洛杉磯開到紐約時代廣場。
英國金融時報12月4日報導,蘋果(Apple Inc.)首度坦承公開坦承正在進行自駕車開發計畫。蘋果品管部主任Steve Kenner於11月22日寫給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信件內容中提到,蘋果透過機器學習讓產品、服務變得更為聰明、更直覺且更為個人化。他指出,蘋果砸大錢開發機器學習與自動化,公司對自動化系統在運輸業等領域的潛力感到雀躍。

費城半導體指數成分股NVIDIA 12月20日上漲3.48%、收105.17美元,連續第5個交易日創歷史收盤新高;今年迄今漲幅高達219.08%。超微20日大漲5.11%、收11.51美元,創2007年11月19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漲幅高達301.05%。英特爾20日上漲0.87%、收37.21美元,創10月18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上漲8.01%。

產業趨勢
  •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產業更重要的趨勢,勢不可擋之趨勢下,人工智慧災難也將來臨,因為 AI 未來可能會比金融分析師還聰明、比科學家更具創意、比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
  • 人工智慧應用於機器人、智慧型自駕車、社交網路機器人、金融專家機器人、購物助理機器人等等,人類許多工作機會將消失;
  • 若 Google、Facebook、Apple、Intel 將機器人科技整合了電腦,在合理價位下一個是機器人又是電腦的科技將普及人類社會,讓企業效率更高,讓電腦與娛樂、教學、搜尋及建議之機器人電腦產生下一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