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溫室效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溫室效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及海嘯將大幅影響相關國家,台灣應注意海嘯 ( Pacific Ring of Fire, volcanoes, earth quake, tsunami will make a great inference to those countries around the rim of fire )

規模7.7 加拿大驚爆強震 ( 2012/10/28 )

美國地質調查所( USGS )表示,加拿大西岸外海夏洛特女王島27日發生規模7.7強震。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局後並發布海嘯警報,預警區域包括美國加州、俄勒岡、阿拉斯加、華盛頓等州和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相關單位呼籲沿海居民向內陸地勢較高地區疏散。
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27日晚間8時04分(台北時間28日早上11時04分),震央在馬塞鎮( Masset )以南139公里處,震源深度為9.9公里,屬於淺層地震。

目前當地尚未立即傳出災情和傷亡。

加拿大地震局說,他們在海達瓜區偵測到規模7.1的地震,震央在夏洛特女王市西南西方69公里處。地震局在網站上發布的聲明說:「包括海達瓜、魯培港、奎斯尼與休士頓的卑詩省中北部多數地區,都可以感覺到地震,但目前尚無傷害的報導。」

卑詩省南方的維多利亞與溫哥華則各有一位居民告訴路透說,他們未感覺到地震的發生。當地電視台說,這是卑詩省有史以來的第三大地震,可能造成19公尺高的海嘯。

上周溫哥華才舉行過大地震的救難演習,是以規模7.3為想定,演習非常逼真。當地居民陳先生表示,當時心裡還在想加拿大怎麼有可能有7.3的大地震,沒想到馬上就發生真的地震了。他說,「這次算是幸運的了,震央在外海。」

瓜地馬拉7.4地震 已有48死亡 ( 2012/11/08 )

中美洲國家「瓜地馬拉」的太平洋沿岸,在當地時間星期三,發生芮氏規模7.4的強震,至少造成48人死亡,約百餘人失蹤。

報導說,這起地震的震央,位在「聖薩爾瓦多」以西約三百三十公里處,震央深度四十二公里,除了瓜地馬拉之外,「薩爾瓦多」,甚至是「墨西哥市」,都感受到了劇烈搖晃。

目前,瓜地馬拉總統「培瑞斯」,宣佈全國進入「紅色警戒」狀態,呼籲民眾冷靜,依照指示疏散,同時也讓高層建築內的民眾撤離,避免造成更多災情。

印尼外海規模8.9大地震

(中央社雅加達11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表示,印尼亞齊省外海今天發生規模8.9大地震,相關當局已發出海嘯警報。

地質調查所表示,這起強震的震央約在亞齊省省府大亞齊市(Banda Aceh)西南方309哩。印尼政府已針對這次地震發布海嘯警報

日本地震排山倒海 ( 2011/2/11 )

日本周五發生芮氏規模8.9超級大地震,引發海嘯和夾帶著無數雜物的巨量海水倒灌,衝向內陸的高速公路。天搖地震、排山倒海的畫面,有如災難電影《2012》的真實版。  

這次地震震央宮城縣距離首都東京373公里(231英里),美國地質調查局稱,當地居民都感到了震動。接著就陸續傳出災情。 這次地震震倒了許多建築物,大批汽車從高架橋上被震落到橋下的水域。夾帶著許多雜物,像火山熔岩般的海浪,捲過農田,連帶著 拖船、房舍和拖車衝向內陸的高速公路。

在東京,人們聚集在街道上,焦慮的試圖透過手機跟親友聯或報平安。據了解,目前地震至少做成8人死亡,大批人受傷。東京有400萬戶停電。

紐西蘭基督城6.3淺層地震

紐西蘭南島「基督城」在台北時間22日早上7時51分發生規模6.3淺層地震,在主震15分鐘後,當地再發生一起規模5.6的餘震,據傳有大面積建築坍塌,並有多人傷亡,目前無法進一步證實。

基督城市長表示,市區有多棟建築坍塌,斷瓦殘壁散落路旁,道路龜裂,兩輛巴士被倒塌的建築壓毀,靠近市中心一座教堂倒塌,市區發生多起大火,不少民眾驚聲尖叫衝上大街,警報聲不斷響起,市議會內有多人受傷。

據當地廣播電視台報導,地震時市區辦公室搖晃不已,檔案櫃倒塌,不少人被困在倒塌的建築內。消防服務處發言人則說,「這次地震強度沒上次大,但比上次糟,因為破壞性更大,有很多人被困瓦礫中。」目前當地機場已關閉,醫院也緊急疏散病患,電力通訊中斷,水管爆裂,部分地區因此淹水,還有不少停在路旁的汽車也被倒塌建築壓壞。

美國地質探勘所表示(US Geological Survey),這起地震震央距離基督城只有5公里,震源深度只有4公里。因此在基督城的搖晃非常強烈。基督城去年9月曾遭規模7.1地震襲擊,災情慘重,但當時無人死亡。

智利大地震規模再上修至芮氏規模8.8 (2010/2/27)

南美洲國家智利在台北時間27日下午2點34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8.8的大地震(LARGE EARTHQUAKE),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隨即也向智利與鄰國秘魯發出海嘯預警。據當地媒體報導指出,截至目前為止至少有10人遇難;至於地震規模則是「一變再變」,從最初的8.3被美國地質勘探局上修為8.5,隨後又一度恢復原本的8.3,最後又提高為8.8。

27日發生在智利的強烈大地震,從原本的8.3被提高為8.8,震央在首都聖地牙哥南方的康塞普西翁(Concepcion)附近,地震震源為地下59.4公里,地點則是智利馬烏萊外海,震中確定距智利康塞普西翁99公里,距智利首都聖地牙哥317公里。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報告指出,8.8地震後不久,又發生芮氏規模6.2餘震。

而位於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報告則指出,智利發生的強烈地震已經引發一次海嘯,可能對震央附近的智利海岸產生破壞。地震發生當時,首都聖地亞哥的建築物也劇烈搖晃,部份地區還傳出停電。至於災情部分,目前傳出至少有十人遇難;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目前暫時未收到當地旅行團求助,但會保持與旅行社聯絡。

無獨有偶,日本南部琉球群島沖繩縣外海也在台北時間今天(27日)清晨4時31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7.3強震,目前知道造成一人受到輕傷。地震發生後,日本氣象廳隨即發佈海嘯警報,不過稍後取消。

根據美國地質學會表示,這起地震發生在距離台灣相當近的日本南部沖繩縣外海,震央距離那霸市只有84公里,深度為29公里,美國方面測得的規模為7.3,日本氣象廳測量規模為6.9。 根據當地民眾表示,地震發生時,上下左右搖晃至少10秒鐘。日本氣象廳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隨即發佈海嘯警報,初步預估浪高可達2公尺,但不久後就取消。

印尼大地震與印度洋大海嘯

在2004年12月26日,香港時間早上八時,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黎克特制9級大地震,掀動東南亞以至東印度洋大部分地區。隨後,許多地方均出現連串強烈地震,印度發生7.5級餘震,孟加拉發生7.3級強震,印度東岸部分地區亦錄得連串溫和地震。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表示,今次印尼發生的大地震,是近40年來全球最強烈的地震,也是亞洲歷來錄得的最強地震。印尼大地震的震央位於棉蘭以西330公里的海底,震源在海底地面以下約10公里,因震源淺,故破壞力特大。

這場九級地震引發海嘯,十米高的巨浪衝擊印度洋沿岸多個國家,在印尼、印度、泰國、斯里蘭卡等地,捲走遊客、漁民、沿海居民、房屋、汽車和船隻,造成斯里蘭卡、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嚴重破壞和二十多萬人死亡。受海嘯波及的地區,有許多是港人的熱門旅遊地點,包括泰國的布吉和PP島,以及馬來西亞的檳城和浮羅交怡等。

1.1 災情嚴重,死傷者眾  
在眾多的災區之中,以印尼,斯里蘭卡及印度受災程度最嚴重。

受影響地區及死亡人數(截至2005年5月

國家/地區
死亡人數
印尼
163,795
斯里蘭卡
35,399
印度
16,389
泰國
8,345
非洲東部(索馬利亞、坦桑尼亞、塞席爾共和國、肯亞)
312
馬爾代夫
102
馬來西亞
80
緬甸
71
孟加拉
2
總死亡人數
224,495

分析
  • 台灣最大來至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及海嘯之威脅是需要非常注意,數據顯示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持續發生地震而且頻率增加,勿住靠近海邊,一旦,大海嘯來臨將是非常危險災難
  • 每年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持續發生地震而且持續頻率增加,可能的原因還不明;
  • 以未來面臨溫室效應惡化海平面上升、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持續地震增加之海嘯威脅,實在不宜住海邊;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布魯斯.亞伯特(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時代周刊》記者採訪時嚴肅指出,經過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亞洲、太平洋板塊變得越發脆弱,地震和海嘯也將越發活躍。尤其是亞洲東部的日本列島已經處在了一個隨時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日本十年內毀滅?科學家:地震僅是開始...
全球地震追蹤網

Enhanced by Zemanta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溫室效應巨烈加上 2012 ~ 2013/9 是太陽活動最據之時刻,人類將感受第一次又熱又旱 ( Terrible greenhouse effect from 2012? )

5月天氣怎麼了?格陵蘭島冰蓋4天內融近97% 科學家憂心

NASA科學家出示衛星照片表示,位在北美洲的高緯度國家格陵蘭島(Greenland)的冰蓋融化近97%。科學家憂心,這恐造成海平面上升。格陵蘭島顯然在5月碰上相當巨大的天氣變化。

據三個不同的衛星拍攝的照片顯示,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速度相當快,與30年前相比已經失去了大半,且在短短幾天內,冰蓋消失了大半。

NASA稱這項改變為「史無前例」,科學家皆對這項結果感到不可置信,認為這項改變令人相當不安,還有科學家認為「這一定是衛星搞錯,系統誤傳錯誤的照片了」。不過在交叉比對各個衛星的照片後,這些照片的可信度相當高。

左邊為8日的冰蓋狀況(白色部分),12日為冰蓋的狀況。(圖/取自每日郵報)

科學家發現,至7月8日為止,已有40%的冰蓋融化,而四天後,又有97%的冰蓋融化。科學家初步認為,這個大規模溶解的狀況肇因於地球暖化,而這可能造成海平面上升。

衛星顯示格陵蘭島冰蓋幾乎全部開始融化
Full ice melted

7月8日(左)格陵蘭島融化地區約40%,7月12日(右)劇增到約97%。紅色部分表示已融化。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5日報道,科學家表示,格陵蘭島本月發生一起反常事件,覆蓋這座島嶼表面的浩大冰蓋,幾乎每個部分都突然開始融化。

據悉,即使格陵蘭島最寒冷的地方也有融化跡象。紀錄顯示,上次出現這種現象是在1889年,這種現象約每150年出現一次。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表示,3枚衛星看到7月8日起4天中的“空前”融化景觀。厚冰部分大多維持原樣,但不尋常的是,許多地區出現冰融化的現象。

NASA說,融化地區從7月8日的約40%,劇增至4天後的97%。而衛星過去30年來所看到的最廣泛融化比例約是55%。報道稱,科學家仍無法確定,此一反常融化是由全球暖化引起還是正常自然現象。NASA與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分析3枚衛星的測量數據。

北極圈冰川急速融化島國恐遭淹沒擔憂蔓延病毒

全球暖化令兩極及各處高山山脈也出現大規模融冰現象,威脅生態環境以至人類安全!美國太空總署衛星觀測發現,北極圈的格陵蘭島(Greenland),冰蓋表層本月初急速融化,短短四天,融化面積已由約40%增至97%,即幾乎每處也開始融化,連島上最寒冷的地方也有融冰跡象。科學家對情況表示擔憂,一直關注冰川融化問題的綠色和平警告,若融冰問題加劇,不但令海水水位持續上升,部分島國如阿努瓦圖等或遭淹沒,更可能令傳染病廣泛流傳;事實上數年前已有科學家發現部分冰川隱藏或可導致疾病蔓延的病毒,若冰川消融釋放這些人類沒有抗體抵禦的​​病毒,勢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格陵蘭是全球最大島嶼,位處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216.6萬平方公里,八成土地在北極圈內,約81%被冰雪覆蓋,每年夏天約一半冰蓋表層自然融化。美國太空總署則指,三枚衛星觀測發現,格陵蘭島冰蓋表層開始大幅融化,本月8日時面積約40%,四天後突增至約97%,是自1973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連全島最冷、海拔最高的地點亦不能倖免。

不排除為自然現象

太空總署指衛星過​​去30年看到的最廣泛融化比例約是55%,今次連最寒冷地方也有融冰跡象,故形容史無前例。科學家未確定是由全球暖化引起,抑是自然現象,有份分析數據的冰川學家凱尼格(Loroa Koening)則說,這種現象約每150年出現一次,上次是1889年,「這次來的正是時候,但未來幾年如仍觀察到這樣融化現象,那就令人擔憂」。

總署的冰凍圈項目經理Tom Wagner則說,反常融冰除是自然現象,也有足夠證據證明或與全球暖化有關,而大規模融冰會對海水水位造成明顯上升。太空總署數天前便觀測到格陵蘭一座從冰川斷裂的巨大冰山,面積相等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兩倍,而以往有研究指格陵蘭島冰蓋若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預計將上升7米。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張韻琪指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嚴重的全球暖化問題,加速冰川融化,而人類廣泛使用水資源,惟水循環不及人類用水速度,加上冰川急速融化,令本可反射太陽光的白色冰塊愈來愈少,融冰更令海洋覆蓋面積愈廣,海面卻快速吸熱,以致全球暖化情況更嚴重,造成惡性循環,有關影響並會導致資源供應及人類生活均受威脅。

水位上升影響生態

首當其衝受海水水位上升影響的必是太平洋島國,如阿努瓦圖、馬爾代夫這些小島。張韻琪引述研究表示,未來10年多的日子,這些小島甚至可能會消失,其他位於低地的國家或城巿也受影響,「對於一些抗禦水災能力較遜國家,未必能抵擋突如其來的災害」 。

她表示,冰川迅速融化,除影響整個生態系統運作,還直接影響水資源供應和質素,因可飲用的乾淨水將大為減少,海洋生物失去生存空間,農作物亦會失收,種種問題也直接打擊人類生活。此外,威脅大眾生命的是水位上升,會令傳染病廣泛傳播。事實上,以往便有科學家指不少古老的細菌、病毒一直存在冰封之下,冰川融化會令這些古病毒隨之解凍,但人類並無抗體扺禦。

張韻琪指出,過去50年氣候變化更明顯,以港人生活習慣為例,逾八成能源都是使用發射燃料如燒煤、石油來發電,這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故建議針對電能使用和消費文化入手,「省電運動應盡快廣泛推行,定下2020年的目標,控制全港用電量保持在現有水平,減少碳排放」;她並提出少用塑膠產品,並減少食用進口產品,盡量減少運輸量及垃圾量等。

全球糧價4年新高‎

事實上,按目前天氣預測,美國旱情料將持續至10月。又熱又旱天氣近日也迫使俄羅斯、烏克蘭調低收穫展望。澳洲這第二大小麥出口國,未來3個月 ...

國際糧價指數4年新高熱旱持續多國失收糧食危機恐重臨

事實上,按目前天氣預測,美國旱情料將持續至10月。又熱又旱天氣近日也迫使俄羅斯、烏克蘭調低收穫展望,澳洲這第二大小麥出口國未來3個月亦 ...

雨季不雨 印度眾生苦

印度今年雨季降雨情況奇差,2009年甘旱危機再現已有前兆。雨季不雨直接衝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層面。若老天再不賞臉,人民苦日子將至。

農業佔印度產業結構的比重逐年降低,目前已低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但全國逾6成人口務農,65%農田無灌溉系統,每年6到9月雨季降雨若不正常,將造成農作歉收、農民收入減少,一則造成糧價水漲船高,也會影響國內需求,拖累經濟成長。

2009年雨季降雨量較長期平均值少22%,為37年來最糟。影響所及,糧食價格自隔年年初開始居高不下。為抑制通貨膨脹,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India)自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曾13度升息因應。當外部環境衝擊經濟成長,印儲銀只能在救經濟和抑通膨間徘徊,忍痛決定貨幣政策走向。

下個太陽風暴週期可能從2008年3月開始,並在2011年尾到2012年中達到高峰

太陽活動的強度是以太陽黑子的數字來測量的,太陽黑子就是太陽表面的黑斑。黑子出現說明該區域有強大的磁場活動,太陽黑子越多,太陽風暴發生的機會也越大。

NOAA對於下一次太陽週期的預測大體是這樣的:大約一半專家認為,這將是一個中等強度的太陽週期,預期中等強度的太陽週期,大約會出現140個太陽黑子左右,誤差範圍在正負20個,2011年的10月左右達到高峰;其他專家預測認為是較弱的太陽週期,大約有90個左右的太陽黑子,誤差範圍正負10個,2012年8月是尖峰期。一般而言,每個太陽週期平均出現75到155個太陽黑子。

分析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蜜蜂消失後的世界 - 分析與評論 ( A World Without Bees - Study )

閱讀『蜜蜂消失後的世界:蜜蜂神祕失蹤的全球危機調查 ( A World Without Bees )』後,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研讀的書籍,正如愛因斯坦曾預言:「蜜蜂 ( Bee ) 消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如果蜜蜂真的消失了,我們的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大家都知道蜜蜂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遭受的威脅跟其他野生動物也差不多¬—— 像是都市開發、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是棲息地被摧毀等等,所以能在都市中給蜜蜂一個家,讓我們覺得好像自己也對環境盡了一份心。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蜜蜂 ( Bee ) 從地球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四年。沒有授粉,就沒有植物、就沒有動物、就沒有人。」事實上,這很有可能是幾年前法國蜂農在爭取農藥禁用時,假愛因斯坦之口說的。但不管是誰說的,這都是有如天啟的警鐘。蜜蜂是「礦坑裡的金絲雀」,一個對地球健康的導引,在災難來臨之際給予人們示警。蜜蜂今日的處境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警告。

這兩年,美國境內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蜜蜂離奇死亡(二○○七年損失大約八十萬個蜂群;二○○八年則是一百萬個蜂群)。從二○○六年年底以來,一些蜂農列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蜜蜂損失。

蜜蜂消失讓研究者和學術界困惑不已,而蜜蜂不只在美國失蹤,部分的加拿大、歐洲、亞洲和南美都有大群蜜蜂不見,在克羅埃西亞甚至有報導說在四十八小時內有五百萬隻蜜蜂無影無蹤。

分析與評論

  • 聯合國糧食組織估算全球蜜蜂授粉服務的產值約2000億,如果,蜜蜂在地球消失,水果、蔬菜、養殖業食物都將短缺。
  • 如果,全體運用人工授粉,相關水果、蔬菜、養殖業食物農產品成本將提高好幾倍,產量也無法達到蜜蜂授粉產量。
  • 水果、蔬菜、養殖業食物農產品及農產品ETF,如何保存與投資成為重要課題,也成為我未來幾年隨時關注之交點。
Enhanced by Zemanta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南部解旱 花500億元治水庫 - 分析與評論

南部鬧水荒,水庫水位拉警報,為搶救缺水危機,行政院會昨天通過特別條例草案,將在六年內投入五百億元,整治曾文、南化、烏山頭三水庫集水區上下游,加速恢復南部地區穩定供水。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草案,將送請立法院審議,希望本會期通過。

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加速恢復南部地區穩定供水,避免缺水影響民生,是當前行政院的重大政策。水庫集水區的保育及管理,是水庫能否穩定供水的關鍵,相關縣市政府也應加強管理。

經濟部長施顏祥指出,治理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所需五百億元經費,將由「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預算」編列一百八十億元,撥充水資源作業基金支應,其他經費由中央各執行機關原預算編列,不足之處由中央政府總預算、相關基金或其他特別預算支應。

這項條例規定,攔砂壩新建計畫必須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規處理,現有攔砂壩應進行疏濬或其他改善作業;禁止新闢產業道路,並對現有產業道路進行必要改善,但現有產業道路,不得升級或擴寬,這項計畫從設計到施工需六年。

分析與評論

  • 由中央研究院研究報告得知,溫室效應持續嚴重,雨量持平下雨時間變更短,需要有效增加中小型水庫緩衝儲蓄,防止嚴重的大型洪水。
  • 臺灣雨量很大,但是因為缺乏中小型水庫緩衝儲蓄,每年洪水土石流損失超過500億。
  • 臺灣政府到底知不知道臺灣最大天然資源是雨水與風?
  • 如果臺灣建設許多中小型水庫,又做好山區環境保護,每年可以產生幾千億經濟效益。
  • 雨是臺灣最大資源之一,如果臺灣政府不好利用,臺灣經濟是無法受益。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哥本哈根救氣候 高爾警告:逾10億人將無水可用 - 分析與評論

Al Gore receiving the Berkeley Medal, The Univ...Image via Wikipedia
氣候權威、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14日向聯合國氣候會議發出警訊。高爾表示,根據紀錄,南北極和喜馬拉雅地區冰層融化創紀錄,恐導致未來將有超過10億人無淨水可用。近兩年來,前景不樂觀的科學數據不斷發布,高爾引述最新研究資料顯示,北極冰帽去年可能已縮小至史上最低紀錄。高爾說:「2008年的最小值比起2007年,或許,還要來得低。」

這份稱為「融化中的雪與冰:行動號召」(Melting Snow and Ice: A call for Action)的研究,是由高爾和挪威外交部長史托勒(Jonas Gahr Store)共同贊助。研究工作由加州海軍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的馬斯羅斯基(Wieslaw Maslowski)博士領導。

高爾表示:「馬斯羅斯基博士部分的研究模型顯示,5到7年內,兩極冰帽在夏季數個月期間,有75%的可能性將會完全消失。地球上有超過10億人將季節性融化的雪和冰河當作逾半飲用水水源,其中許多人的飲用水更是完全靠融化的冰雪。」

科學家去年9月報告,北極冰帽自2007年起發生轉變,縮小至史上最低面積。但根據紀錄,2008年的北極冰帽面積為450萬平方公里,比起前一年又更小了。北極冰帽對整體海平面沒有影響,但對全球暖化是極為重要的屏障,能將傳遞熱能的太陽光線反射回太空。

全球缺水議題 企業搶佔水產業先機

哥本哈根會議重新掀起了世人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關注,連帶使得全球缺水問題再度浮上檯面。近年來,世界各國相繼投入巨額資金來發展再生能源產業,其實有關於水產業的相關投入資金也是相當可觀,使得水資源產業身價水漲船高。康和投顧表示,全球氣候異常,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應當更加關注。近年氣候異常所帶來的災害,使得各國在財政支出的編制上,將基礎建設方案列為必要執行項目。依據聯合國水資源報告數據,目前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每年約花費800億美元在水資源相關基礎建設方面,未來15至20年間,每年水資源建設支出將高達1800億美元,令水資源相關產業後市更有看頭。

全球旱災頻傳,水資源短缺問題不可等閒視之

康和投顧指出,全球氣候異常不僅改變了以往的降雨模式而且還縮小了兩極冰川的規模,也間接導致淡水儲量的下降,各個國家水資源短缺的現象出現漸趨惡化的情況。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日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比以往更加嚴峻,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層正在快速融化,因此造成海平面上升。根據研究預測,北極海的浮冰到2100年將可能完全消失,而目前北極海的浮冰面積約為1950年時的一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如果當前的水資源消耗模式繼續下去,預估到2025年,整個地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身陷水資源危機。歐洲第二大水公司蘇伊士環境集團(Suez Environnement)曾表示,已開發國家中澳洲、美國西南部、西班牙將出現水資源供不應求的現象。至於開發中國家,中東、北非、中國與印度等地的供水也無法滿足居民或農業需求。

看好水資源發展,企業搶佔先機

由於新興經濟體正朝向工業化和都市化發展,對於乾淨水源的需求與日俱增,日本貿易巨頭中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產正積極爭取供水與汙水處理合約,準備與威立雅環境集團(Veolia Environnement)及蘇伊士環境集團(KBC全球水資源基金前十大持股)一較高下。估計全球水市場商機將在2025年達1兆美元。由於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世界上有9億多人無法取得安全的飲用水。康和投顧指出,由於水務基礎建設是相當穩健及誘人的投資標的,因此近年許多知名企業競相進入搶佔先機,如GE併購Ionics海水淡化處理、3M 併購Cuno (水過濾系統)、住友商事計畫至2020年時提升清淨水業務至現在的10倍左右、丸紅貿易上個月購入中國第9大汙水處理公司30%的股份,並計畫在未來數年內將客戶群擴大5倍等等,有鑑於商機吸引力強,IBM、通用電氣、西門子、南韓Doosan和新加坡Hyflux等皆爭相進入水資源市場。日本最大化纖製造商東麗(KBC全球水資源基金前十大持股)指出,主要運作並維護供水及汙水處理設施的市場將在未來15年內大為成長至5000億美元,是全球晶片市場的2倍以上。

各國政策支持,水資源商機無限

根據中國水利部統計,2008年中國水利工程和民生用水工程投資較2007年金額增幅高達87.1%,創下歷史最高水準。此外中國擬將在2020年投資810.5億美元用於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污水處理、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管理系統、新建海洋保護區、濕地修復等;美國在2016年以前,亦將投入1500億美元更新老舊水務設備管線。當前經濟情勢正迅速改變,投資基礎建設仍是相當合理的方向,因為穩定的現金流收入有助於鞏固營運底線,在經濟衰退期也能控制風險。預期各國政府基礎建設支出介於2010-2011年才會開始發酵,所以也正好提供了投資人長線布局的進場時點。由於目前景氣循環仍處於復甦初期,因此具備防禦性質也同時具備長線成長題材的水資源基金將是您當前最佳的投資選擇。

分析與評論

  1. 溫室效應影響最大是農產品產量減少、水資源儲存量大幅減少;
  2. 臺灣雖然雨量在亞洲排第一,因溫室效應造成下雨時間縮短許多、總落雨量不變,水庫沒有增加時一定缺水;
  3. 臺灣兩黨政治發展因為太著重統獨與政黨,幾乎讓臺灣人民長期利益之相關建設如南部中小水庫、多元穀物耕種等計劃完全停擺,非常可惜;


Enhanced by Zemanta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食物大逃亡 - 分析與評論 ( Where will our food go to ? )

male Oreochromis niloticusImage via Wikipedia
《天下雜誌》報導溫室效應時,當地球增溫從1℃到6℃,人類將面臨生死存亡臨界點…
烏魚不來的冬天、蜜蜂消失的春天、喝不到鮮奶、買不起麵包、好魚好肉少了…。 這不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極端氣候正衝擊台灣農漁牧業,更影響你的每一餐。 《天下雜誌》現場直擊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巨大衝擊,是台灣不能再等的關鍵時刻……

《天下雜誌》以精闢的以下四篇未來臺灣與人類面臨之嚴重問題,很值得大家研讀,尋找我們未來方向:


人類面臨的食物危機

突如其來,一場糧食危機席卷全球。聯合國糧農組織(FA0)警告說,目前全世界的糧食儲備只夠維持人類吃57天!

    事實上,比饑荒更恐怖的是:人類的食物品種越來越少!許多食物資源已經滅絕或處于瀕危邊緣。

    世界著名環保活動家范達娜‧席瓦在《失竊的收成:跨國公司的全球農業掠奪》一書中指出:“隨著全球市場取代地方市場,單一種植也就取代了物種多樣性。以前,中國種植了1萬個小麥品種,到20世紀70年代就已下降到1000種;今天,存留下來的墨西哥玉米品種只有20%;在美國一度生長著7000多種蘋果,其中6000多種現在已經滅絕;在菲律賓,農民過去培植了數以千計的傳統稻米品種,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兩種綠色革命改良品種就佔據了整個稻米生產區域的98%。”

    在過去的100多年,全世界已經滅絕了3萬種蔬菜,平均每6個小時就有1種蔬菜品種絕跡。
    而隨著物種的不斷消失,世界將失去基因的多樣性,從而使人類面臨更大的威脅。常識告訴我們,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是植物抵抗不良氣候和防禦毀滅性病蟲害的安全因素,農作物的遺傳多樣性越是豐富,品種的遺傳基礎越是寬廣,農業穩產豐產就越有保障。而目前全世界只選種一些高產的、單一的農作物,一旦氣候或環境發生改變,必將面臨毀滅性的結局。比如在1970年,美國南部玉米種植區爆發玉米枯葉病,一半以上的土地受災,當年全美玉米減產15%,經濟損失超過10億美元。直到後來從墨西哥引進一種帶有多種原生質的野生基因的玉米品種,這場災難才得以中止。

  • 預警6度C 食物大逃亡: 烏魚不來的冬天、蜜蜂消失的春天,喝不到鮮奶、買不起麵包、好魚好肉少了……。這不是遙遠的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極端氣候正在衝擊台灣的農漁牧業,更影響你的每一餐。在南台灣最後一艘烏魚船停靠的港邊,《天下雜誌》現場直擊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巨大衝擊,以及因應之道。這是一個台灣不能再等的關鍵時刻……。
  • 食物危機篇: 殘酷真相》黑鮪魚、烏魚失蹤,台灣頂級美食消失中...
  • 全球暖化篇: 本世紀末,不論是台北的億萬豪宅或是價值百億的商業大樓, 都可能泡在「台北湖」裡,高雄可能只剩「壽山島」,台南更徹底淹沒。 全台灣將有近六百萬民眾,淪為「水上難民」。 這是科學家最悲觀的預估,在二一○○年,倘若人類不對全球暖化問題力挽狂瀾, 台灣將被淹沒六~二十五公尺。 全球暖化將使海平面上升,低漥或海島國家都將面臨「亡國」危機。 當台灣淹水六、十五、二十五公尺時,全台灣海拔一百公尺以下土地, 將有二五%、三九%、五八%遭淹沒; 「環境難民」將分別達五八七萬、九七七萬、一一四一萬人。 台灣,還能對全球暖化的問題沉默多久?
  • 改變世界的六℃ : ...

分析與評論

  • 農產品相關供需必須仔細觀察,一旦發生通貨膨脹與溫室效應共存時會更嚴重。
  • 購買房地產時最好選擇高於海平面20公尺交通生活便利之區域,絕對不要買低於海平面10公尺區域。
  • 食物選擇應盡量減少肉類。
Enhanced by Zemanta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喜馬拉雅山冰川速融 先澇後旱 恒河20年後恐乾枯 - 分析評論


喜馬拉雅山冰川加速融化,古老文明的「永恆之河」可能因源頭大冰川全部融化,在 20 年後完全乾枯,屆時,富饒美麗的恆河三角洲恐不復存在,影響數以億計人口生計!香港大公網訊報導,美麗的恒河三角洲,承擔了喜馬拉雅山 92% 的融化雪水。近年來,由於全球變暖,印度恒河三角洲以及南部的洪水爆發頻率正從 10 年一次加快到 1 年幾次,不可預期的洪水和海嘯正頻頻在這片土地上肆虐,塗炭生靈。

恒河三角洲是世界最大的三角洲,它寬 320 公里,開始點距海有 500 公里,面積超過 10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3 個珠江三角洲,其人口也是珠江三角洲的 3 倍,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貫穿三角洲的恒河是印度生命之河,不可預期的洪水和海嘯正在這片土地上肆虐。


印度東北部最大城市加爾各答,這是恒河流域的最後出海口,也是全球海拔最低的城市之一。它和鄰國孟加拉國在內的恒河三角洲,承擔了喜馬拉雅山 92% 融化雪水的排洪任務,因而該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溫室效應影響的地區之一。在距離加爾各答 150 公里的一座海邊小島蘇得班斯(SUNDERBANS) ,在島上生活了 40 多年的居民庫瑪說,今年 6 月 23 日,該島遭受了近幾年最大一次海水來襲,當時的海浪高度 3.5 米 (當地海拔約 10 米),簡直要把島上一切吞噬。這裏原本是綠樹葱蘢的小島,現在却是樹木枯死、遍地淤泥、垮掉的房屋。不少樹木除了頂端還是綠色之外,其餘全部枯黃,顯示出當時水位的高度。抬頭一看,四五米高的電線上還掛著洪水漫過後留下的衣服和項鏈等物品。這座海島原本有 140 個村莊,其中 50 個村莊被該次洪水完全毀掉, 160 人因此喪生,不少人被迫背井離鄉。 60 多歲村民蘇比一臉茫然:「政府撥給每戶遇難家庭 10 萬盧比 (相當於人民幣 1.5 萬) ,但這些根本不夠重建新家的費用,更重要的是,下一次洪水不知道什麼時候再來,我也不知道我該搬到哪裏去住?」


除了恒河三角洲地帶,印度南部地區也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印度洪水災區之一的安努布爾 (Alambur),這裡距離南部城市海德拉巴約 210 公里。當地人可哈加說:「今年 10 月 2-6 日,這裏發生了近百年來的最大一次洪水,洪水漫出地面 4-10 米,衝垮很多村莊和道路,當地有超過 600 人在洪水中喪生。在當地一個名為 Bichupally 的村莊,每間屋子裏,桌上、床上以及地上都是淤泥。雖然洪水已經離去 1 個多月,但這裏到處是洪水漫過之後的痕現,每間房屋裏都是 30 厘米厚的淤泥。


印度氣象組織的報告承認,已經看到印度氣候變異的趨勢,一方面,在過去百年間 (1901-2000)) ,印度的地表空氣溫度已上升了 0.4℃ 。另一方面,喜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加快融化,有好幾個曾經靜止不動的大冰川目前在移動。這將導致印度面臨著很大的氣候差異,比如雨季到來時洪水泛濫,乾旱季節却又滴雨不下。印度預測了未來90 年 (到 2100 年) 的氣候變化趨勢,一是降雨量持續增加,在印度那些氣候差异大的地區,降雨量將增加 15-40% ;二是印度北部地區的氣溫將上升更快;三是在冬天和雨季後,氣溫上升更快;四是 2100 年的印度氣溫將比現在增加3-6℃。


印度氣候專家可卡普說,對於越來越頻繁的洪水災害,印度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效方法來治理,現實十分嚴峻。歸根結底在於全球如何遏制越來越熱的天氣。今年年初,尼泊爾登山隊員在珠穆朗瑪峰 5000 多米處,發現了黑色蒼蠅,這在幾年前是根本無法想像的,因為那時候昆蟲不可能在 5360 米的高處存活。登山隊員還看到,在喜馬拉雅山的川壁和斜坡上,能看到一條清晰的雪線,黑石頭褪去白色後暴露在陽光下,這意味著數米厚的冰層僅僅在幾 10 年內就融化了。
而作為恒河三角洲源頭的甘戈特里冰川,印度苦行僧們描繪出這樣的景象:曾經堆滿山頂的積雪消失了,只留下光禿的山頂,積雪只有罕有的寒冷夜晚之後才能勉強停留幾小時。天空中飛著鴿子和烏鴉, 10 年前這種海拔聽到它們的聲音是不可能的。根據科學家的調查,這座冰川正在以每年後退 10-15米的速度消融,比 20 年前快了 1 倍。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已經把恒河列為世界 10 大瀕危河流之一。根據聯合國的氣象報告,如果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到 2030 年,恒河源頭的冰川將徹底消失。


冰川加快融化後的影響巨大。包括長江、恒河在內的亞洲 7 大河流的水源都來自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如果該地區冰川加速融化的話,首先會使各大河流的水量暴漲,造成嚴重的大面積洪水泛濫問題。其次,它會影響到全球 40% 人口用水的問題,幾 10年後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專家們預料這些冰川最快在2035 年完全消失,各大河流的水位將會降低,哺育印度北部數以億計人口的恒河流域河床將變得乾枯。


分析評論

  • 由於,溫室效應持續嚴重,全世界雨量沒有增加,下雨時間反而縮短許多,意味沒有有效增加中小型水庫緩衝儲蓄,嚴重的大面積洪水土石流將增加。
  • 溫室效應持續嚴重,冰川加快融化,仍然需要有效增加中小型水庫緩衝儲蓄,防止嚴重的大型洪水。
  • 臺灣雨量很大,但是因為缺乏中小型水庫緩衝儲蓄,每年洪水土石流損失超過500億。
  • 臺灣政府到底知不知道臺灣最大天然資源是雨水與風?
  • 如果臺灣建設許多中小型水庫,又做好山區環境保護,每年可以產生幾千億經濟效益。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