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如果, 蘋果 iWatch ( 智慧型手錶 ) 成為穿載主流之影響 - 將啟動物聯網裝置、智慧型穿載之普及 ( If Apple iWatch (smart watches) are set to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wearable - It will start to make inference to IOT devices, smart wearable )

iWatch - Apple aiming for October smart watch launch

Apple has been rumored to be working on its "iWatch" smart watch since late 2012, but the company has begun accelerating work on the project as it tries to expand its family of mobile devices to the wrist. Apple has already started work on trademarking the name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 preparation for a late 2014 launch, perhaps in October, with the device entering mass production in July.

Because we don't yet know what an Apple iWatch will look like, the photos we've included in the roundup are either mockups or existing non-Apple products. For example, the red watch at the top of the page is the Lunatik iPod nano watch.

Recent reports from reputable sources like Reuters a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ave pointed towards multiple screen sizes for the iWatch, in sizes up to 2.5 inches diagonally, a which is the size of the current-generation iPod nano. The iWatch face, said to be slightly rectangular, may protrude slightly from a band to create an arch shape on the wrist.

Along with multiple sizes, the iWatch may be available at several different price points, suggesting an array of different band and face options in various materials to position it as a fashion accessory.

Though we don't know exactly what the iWatch will look like, it is expected to include a durable sapphire crystal display, produc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Apple partner GT Advanced. Apple and GT Advanced recently signed a deal that will see the latter produc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apphire crystal for use in various Apple products.

While the iWatch will perform some tasks independently, it will be dependent on a compatible iOS device for functions like receiving messages, voice calls, and notifications. It is also expected to feature wireless charging capabilities, advanced mapping abilities, and possibly NFC integration.

Along with serving as a companion device to the iPhone and iPad, the iWatch will be able to measure multiple different health-related metrics like steps taken, calories burned, sleep quality, heart rate, and more. The iWatch is said to include 10 different sensors to track health and fitness, providing an overall picture of health and making the health-tracking experienc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pple has reportedly designed iOS 8 with the iWatch in mind, and the two are said to be heavily reliant on one another. The iWatch will like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Health" app introduced with iOS 8, which may display all of the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the watch.  ... Continue to Read.

蘋果iWatch 傳廣達代工

根據據華爾街日報指出,外傳蘋果智慧手表今秋可望亮相,具有多款不同螢幕尺寸的機種,並且內建逾10種感測器,可追蹤用戶保健資訊
10 sensors smart watch

 另外路透則是指出,據悉蘋果智慧手表(iWatch)是由台廠廣達代工,預計自7月開始試產,最快10月推出。初估年底前出貨1,000萬到1,500萬支。

 隨著蘋果首款智慧手表上市時間日漸逼近,各方消息亦紛紛出籠。匿名人士指出,蘋果智慧手表內建2.5吋螢幕,採觸控介面,形狀略呈長方形,手表表面在表帶上稍微凸起,形成一個弧度,該手表並具備無線充電功能。

 消息指出,量產於7月展開,推出時間最快為10月,蘋果預期開賣首年出貨量達5,000萬支,不過通常這類初估數據仍有調整空間。廣達為該款手表的主要製造商,負責至少7成的最後組裝工作。廣達長期為蘋果Mac電腦的代工廠。

 來自零件供應商的消息指出,智慧手表今年底以前出貨量預估達1,000萬到1,500萬支之間。

 知情人士表示,蘋果規劃不同螢幕尺寸的智慧手表機種。在啟動量產之前,智慧手表的確切規格仍進行最後的定案。

 另有不具名人士透露,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為蘋果智慧手表首批的獨家面板供應商。此外,手表內可偵測使用者脈搏的感測器,由新加坡影像和感測器廠商Heptagon提供。

 目前蘋果、廣達、Heptagon皆不願對此回應。

 據聞該款手表內建逾10種感測器,可追蹤用戶的健康和健身情況。消息人士指出,由於消費者批評市面上的智慧手表功能與一般智慧手機沒有太大差異,促使蘋果致力提升該款手表功,以力戰谷歌和三星等廠商推出的穿戴裝置。

 蘋果上月推出1款名為Health的新應用程式,顯示該公司布局保健和健身資料追蹤市場的企圖心。由於Health程式可將使用者的健身和健康資訊全部彙集至一處,但蘋果卻尚未推出可彙集此類數據的裝置,更加深外界對iWatch即將推出的預測 ... 持續閱讀

分析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中國的公司債占全球三成 - 金融危機跳增 ( China Enterprise Debt Surge Up To Global Enterprise Debt 1/3 - The risk Of Crash Is Increasing )

世銀︰中國恐重演美式金融危機

根據中國官方及金融業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公司債占全球三成,影子銀行規模達三十三兆人民幣,地方政府負債六年來暴增三倍、逼近十八兆人民幣,加上房價出現下修;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巴蘇警告,中國恐面臨美國式金融風暴。

渣打銀行週三指出,中國債務負擔再度攀高,到今年第一季末整體債務已升到一四二兆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四五%;以利率五.八%計算,光支付利息就達其GDP的十三%,遠高於二○○○年以後平均的七%至八%。

渣打銀行認為,中國債務多半來自銀行貸款,且經常性「借舊還新」,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標普企業信用研究主管華特斯表示,近五年來,中國企業財務惡化,一旦經濟成長持續趨緩、房價下跌,影子銀行將湧現危機,導致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中國公司債曝險受到衝擊,尤其鋼鐵業會出現更多違約。

中國影子銀行、中誠信託的金融產品一月瀕臨違約,靠官方紓困解圍;但上海超日太陽能公司債三月無法避免違約,引爆企業倒債首例。最新官方統計,中國五月份七十個城市新建住宅售價,兩年來首度下跌,顯示房市開始下修。

地方政府負債18兆人民幣

此外,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也在升高。根據中國審計署報告,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到去年六月高達十.八八兆人民幣,加上擔保及可能承擔紓困的廣義債務總額,達十七.八九兆人民幣。繼國際貨幣基金後,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巴蘇發出警告,中國金融資產過度膨脹,未來一至二年內,恐面臨如美國二○○八年發生的金融危機 ... Continue to Read.

中國大陸總負債2012 達到GDP 277%, 到達2014 就會超越德國, 預估到 2016極可能與義大利一樣成為高負債國

Chinese companies have racked up $14.2 trillion in debt above 165% GDP 

Back in 2009, China’s 8,500 listed companies were in much better shape than their global peers. No longer. The average Chinese company now has worse cash flows and more debt than other similar firm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says Standard & Poor’s, a ratings agency.

So great has China’s borrowing binge been that its companies racked up $14.2 trillion in debt at the end of 2013, blowing past the US’s $13.1 trillion to become the world’s biggest corporate borrower. This, says S&P, is worrying since a “higher risk for China’s borrowers means higher risk for the world.”  ... Continue to Read.




房價大幅回檔 大銀行將破產

投資機構野村報告指出,中國房市泡沫已破裂,如今不再是會不會、而是有多嚴重的問題,第1季中國26省有4省房產投資下滑, 吉林 、黑龍江減幅更逾25%,供給過剩與開發商難取得融資正在拖垮房市,恐拖累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跌破6%,無法達成7.5%官方目標。

野村分析師張智威周一發布報告指出:「我們認為,這已不是破裂與否的問題,而是房市回檔會有多劇烈。」野村認為,北京當局能做的不多,「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政策」。

嚴格地說,中國房價在2012年開始就是泡沫破滅的時間。大家知道,從2009年開始,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和消費,是以投資做龍頭,拉動出口和消費。在2012年初,... Continue To Read;

溫州、鄂爾多斯(行情 股吧 買賣點)同時傳出泡沫破滅的信號,一個是溫州GDP增長在全國倒數第一,房價跌去35%以上,很多樓盤已被腰斬。鄂爾多斯當時GDO下跌幅度不大,但是,房價泡沫開始破滅,2萬以上的房價現在只賣3000元。這兩個地方泡沫的破滅,給中國樓市帶來巨大的打擊,34月份全國房價開始出現下跌的跡象,5月份開始,央行見勢不妙,一個月內連續兩次降息,才改變了市場的預期,重新開始放大泡沫。 房市泡沫大破裂 大銀行將破產。... Continue To Read;

中國躍居台灣最大債務國 國銀風險大增 - 台灣國銀對中曝險續創新高

台灣中央銀行昨公布九月底本國銀行國家風險統計,全體國銀對中國曝險續創新高,跨國國際債權餘額升至三五一.三億美元,最終風險餘額更高達五一○.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五兆元),中國首度成為台灣最大債務國,我國風險大增。

「跨國國際債權」是指本國銀行(含OBU及國外分支機構)對非本國居民未經風險移轉的債權,包括存放款、拆款同業及海外投資等。

馬上台後 五年成長九倍

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國銀對中國曝險部位攀升速度驚人,二○○八年底跨國國際債權餘額僅三十四.八億美元,不到五年已成長九倍;九月底依最終借款人國別重新歸類的「最終風險餘額」甚至突破五百億美元,首度擠下盧森堡,躍居第一。

財金官員表示,兩岸經貿往來密切,加上越來越多銀行在中國設立分行,造成國銀對中國債權部位不斷增加,隨著金融機構相繼赴中投資、外匯指定銀行(DBU)開辦人民幣業
務,此趨勢還會持續。中國成為國銀最大債務國,好處是代表業務緊密往來,壞處則是風險更高。

台灣本國銀行跨國國際債權餘額前三名國家,分別是盧森堡(四一六.六億美元)、中國(三五一.三億美元)、美國(二六八.三億美元);最終風險餘額前三名則是中國(五一○.一億美元)、盧森堡(四○六.四億美元)、美國(四○一億美元)。

財金官員說明,盧森堡為避稅天堂,使得跨國國際債權餘額高於最終風險餘額,因最終借款人與債務人分屬不同國家,移轉後導致中國、美國的最終風險餘額大於跨國國際債權餘額。本國銀行九月底跨國國際債權總額為二三五四.六億元美元,較上季增加九十.六億美元,其中近一半來自中國的貢獻,台灣與中國經貿往來越緊密,國銀風險也大幅升高。

分析 ( 再度重申中國金融危機激增,大家都須仔細因應 )
  • 台灣人民幣境外中心不能關起門來說自己有3000億人民幣存款,若沒有去化管道,資金沒有流動機會,抱得資金愈多愈危險,所以一定要提供有效的去化管道,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台灣金融風險會突增,仍要仔細關心中國現有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以免中國金融危機來臨時沒做好預防措施。( 註:台灣總債務達 124.4%,台灣主要債務是政府、房貸、建貸,政府+房貸+建貸/GDP 將近 86.52%,政府經常性支出占政府歲出83%,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將易造成台灣房貸及國債破裂,年輕人將面臨希臘近破產之慘狀) 台灣人民幣商品金額及金融業風險:
    • 3000 億人民幣存款;
    • 200 億人民幣寶島債;
    • 台灣全體國銀對中國曝險續創新高,跨國國際債權餘額升至三五一.三億美元,最終風險餘額更高達五一○.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五兆元,約 3060 億人民幣),中國首度成為台灣最大債務國,台灣風險大增。
    • 因此,人民幣商品總金額已經達到 6260 億人民幣,約3兆元新台幣,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將易造成人民幣跌幅超過20%,台灣金融業損失將出現金融風暴;台灣理財族需思考中國泡沫崩裂時,台灣金融業風險
  • 若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時,全球供應鏈會瞬間出現大幅庫存無法消化,所有原物料價格頓時崩盤,許多全球供應鏈大廠極可能面臨危機,全球經濟成長必然衰退;
  • 2005 ~ 2013 中國大幅擴張勢力至尚比亞、秘魯、緬甸、 非洲、莫三比來取得資源,問題是2015 ~ 2016 若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後,全球資源出現大幅庫存無法消化的窘境,嚴重程度可能超過雷曼倒閉時
  • 當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時,上證A股最後防線 1933 破了,地方債倒避風暴跟著來時,香港經濟、股市將遭到最大傷害,香港親中政權是否也倒台?
  • 台灣經濟、股市也將遭到大幅傷害,國民黨政權也必然因沒有做好經濟倒台,許多投資中國債卷也面臨考驗,大幅虧損是難免;
  • 觀察指標是上海上證A股FXI中國到期債償還能力大陸房市中國各銀行及影子金融機構的未償還債務,也可以含BDI指數來觀察,該避開大幅依賴大陸市場、庫存很高、借貸比率很重的公司,也要注意大陸及香港房地主力觀察包括香港李嘉誠的動作;若上海上證A股量支撐在第三季末之前都能守住,表示中國到期債轉為長債成功,風險移至明年,那今年全球仍是有許多機會,只是新興市場與美股不同。
  • 投資大陸台灣房地產,僅能集中於捷運地鐵、人潮流量區域,其他應該避開。
  • "單是中國GDP在未來超越今日美國經濟的 1.5 倍",這是不懂經濟學的荒唐預估,今日全球經濟之所以成長有利於中國是因為歐美印鈔、歐美消費經濟及中國低價化造成的,說個不好聽是歐美願意印鈔讓全球經濟成長,當中國擴張到美國 75% GDP時,中國經濟要有 50% 需靠自已消費經濟,不能靠歐美消費經濟,而現在中國總負債是GDP 277%, 到那時中國就需要低利率印鈔刺激消費,否則是不可能的,今日中國利率還高達 5.6% ~ 5.9%, 消費%占GDP 26%, 還差太遠!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2014 全球製造業競爭力大幅改變 - 美國製造成本大幅下降,中國製造成本大幅上升 ( How 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 Competitiveness Has Shifted - China Cost Jump Up And US Cost Improve A Lot )

大陸低工資優勢逐漸喪失

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正快速變化,面臨不斷上揚的工資成本,中小型台商將面臨更大的考驗。在各項成本不斷提高下,中國大陸投資環境已和前幾年大不相同,台商必須更加審慎地做好每一個商業判斷。據新華社報導,大陸中央、大陸國務院在全面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的基礎上,已作出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決定,大陸有關部委也相繼公佈一系列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

大陸政府為增加內需消費力,不僅為公務員加薪,也透過地方政府自主依照地方經濟發展指標,調整地方基本工資,增加內需消費力。再加上愈來愈多的資金湧入大陸投資,大陸各地工資成本節節上揚,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根據非正式的調查,以上海地區為例,大學畢業的文職人員月薪已是人民幣三、四千元起跳,長三角一帶的生產線人員月薪都有一、兩千元水準,比珠三角還要高,廣東一帶員工薪資平均也有一千元以上。

根據大陸國家的總體要求,為了保障職工的勞動權益,目前大陸各地都在推行「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時間內,在提供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所在單位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其中包含獎金,但不包含加班費和其它津貼。

今年北京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從每月580元增加到640元;天津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590元調整為670元;上海市亦於9月1日起調高最低工資,從現行的人民幣690元,調高到人民幣750元;廣東省政府則在7月時已公佈調高今年基本工資,從9月1日起,廣東將全面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廣州最低工資標準定為每月780元,平均增幅為17.8%;深圳市按照《深圳經濟特區最低工資條例》,關內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810元。此外,個人應繳納的基本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必須由單位另行支付,不能合併計算,明確規定最低工資必須是實得收入。

大陸台商表示,最低工資只是低門檻,工人實際拿到的薪資往往超過最低工資,當地員工平均工資不僅包括基本工資,還有獎金、津貼或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工資等,林林總總加起來,當然超過人民幣一千元。不過,最低工資將提高加班費用基數,增加企業成本。珠三角台資企業反映,珠三角的「最低工資」名目,包括基本工資、獎金、福利、津貼等,過去加班費是以「基本工資」換算,今年改以「最低工資」為基準計算,企業成本費用增加,不少企業停止周末加班,免得成本高漲。此外,因為最低工資調高,珠三角工人認為漲幅應該反映在實際薪資上,因而引發不少勞資糾紛。

大陸工資已逐漸升高,調漲工資特別對於人工占營運成本三成以上的傳統產業,更有重大的影響。大陸的缺工現象與高工資壓力,讓傳統產業的大部分台商,正處於管理轉型的關鍵階段。大陸上述的政策,雖然進一步提高大陸低收入民眾的收入水平,增加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然而對台商來說,工資基數和費率以及最低工資標準,都將是避免不了的成本項目,雖然各地方的標準有差異,但總的來說,在大陸的工資成本勢將升高。台商必須認識到,大陸的低工資時代已經過去,只有努力做好轉型、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因應高工資成本的衝擊。

How 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 Competitiveness Has Shifted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 manufacture cost surged up more than 12.3%, but US manufacture
cost shrink down and keep the same as before

Manufacturing cost competitiveness around the wor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so dramatically that many old perceptions of low-cost and high-cost nations no longer hold.

The new BCG 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 shows how the production costs in the world’s ten largest goods-exporting nations changed from 2004 to 2014 relative to the U.S. The index covers four primary drivers of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wages, productivity growth, energy costs, and currency exchange rates. The U.S. score of 100 serves as the benchmark.

Some of the shifts in cost competitiveness have been both surprising and dramatic. China’s direct cost advantage has narrowed considerably relative to most other major goods exporters, and its advantage over the U.S. has shrunk from 14 percentage points to only 4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U.S. now is the second-cheapest manufacturing location in the top ten. The UK and the Netherlands have essentially held their ground since 2004 and are now the lowest-cost manufacturing nations of western Europe. France, Italy, and Belgium, which already had relatively high direct costs in 2004, have lost even more ground since then.... Continue To Read This Subject.

從郭台銘的趨勢預言 五大內幕研判80元鴻海投資價值!!

郭台銘深刻體會到三星這個「抓耙仔」實力堅強,不得不拉攏中國政府來打下江山。或許讀者認為,鴻海一昧的調整大陸員工的薪資,感到吃味與不解,為何工資上漲的幅度,比預期來的大很多?
這又得回歸到市場總經面來分析,中國市場和台灣不一樣,中國屬於共產社會主義國家,資本工資的調漲,只需要一紙命令,或是經由領導性廠商帶領,就可以刺激整體薪資提升。反觀台灣,明訂的基本工資要經由層層的法律規範。

然而表面上,鴻海為了配合中國政府由製造強國,轉為內需列強,以及避免中國政府無謂的刁難,犧牲毛利,提高工資。但實際上,卻是加速淘汰落後產能者,這是激烈競爭,不可避免的弱肉強食。
內幕三:中產階級提升,內需市場擴大
所謂中產階級的定義是,每月所得落在4000-6000人民幣(RMB)水準。除了表面上薪資的調整外,鴻海更希望的是,調整集團內的人力結構。鴻海帝國在中國號稱有百萬大軍,然而多數員工仍處於社會階層的底部,從事如作業、組裝等重複性極高的勞力密集產業,真正算的上白領階級的員工,不超過5%,加上現在大陸畢業生,也漸漸不願走進工廠,在提升員工結構的同時,更可以協助鴻海在公司結構上的調整,從原先的製造業,提升為技術導向。

大陸月薪2000塊人民幣的年輕人,願意花2000塊買手機,因為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勇於消費;反觀台灣年輕人,對未來充斥著高度不確定性,因而內需市場受限。當中國的中產階級啟動消費金鑰,郭董的布局才可望圓滿。

內幕四:機械化手臂,替代人力需求
過去汽車是機械產品,未來會變電子產品,因為他的電子成本占到47%。根據內部人士透露,鴻海未來將導入一百萬個機器人,同時鴻海內部亦提供員工許多教育成長的機會,使第一線的作業員,能夠提升到管理機器人層次,這對鴻海企業價值的提升百利無弊。換句話說,鴻海將更重視研發,以機械手臂替代人工,以技術讓生產線更加自動化,打造鴻海的機器人王國。 ... 持續閱讀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