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金融風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融風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全球長期債務不易出售: 如何衝擊美元霸權金融武器 - 助推黃金成為主要金融資產 ( Global long-term debt is difficult to sell: How to attack the US dollar's financial hegemony - Promoting gold to become a major financial asset )

美元霸權與黃金金融推論 2025~2035

美元霸權與黃金之間的關係歷史悠久且複雜,涉及經濟、政治及市場動態的多重因素。
美元霸權的歷史背景
 1. 布雷頓森林體系:
    • 1944年,美國憑藉其龐大的黃金儲備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當時,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
 2. 美元與黃金的脫鉤:
    • 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一事件被稱為“尼克松衝擊”。此後,美元不再需要黃金作為支撐,轉而依賴美國的經濟實力和信用。
黃金的角色與影響
  
1. 避險資產:
    • 黃金被視為終極避險資產,尤其在經濟不穩定或地緣政治緊張的時期,投資者往往會轉向黃金以保護資本。這使得黃金的需求在某些情況下與美元的需求呈現出相互依賴的關係。
 2. 央行的黃金購買:
    • 隨著美元霸權的挑戰加劇,許多國家的央行開始增持黃金,以對沖地緣政治和金融風險。這一趨勢反映了對美元依賴的減少以及對黃金的重新評價。
    • 助推黃金成為主要金融資產。
當前的市場動態
 1. 美元與黃金的負相關性:
    • 傳統上,美元走強時黃金價格往往下跌,反之亦然。然而,近年來出現了黃金與美元同時強勢的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和央行大量購金所驅動。
 2. 去美元化的趨勢與全球長期債務不易出售:
    • 隨著全球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許多國家開始尋求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這進一步推動了黃金的需求。特別是在中國、俄羅斯等國,黃金儲備的增加顯示出這一趨勢的明顯。
    • 2025/9/2~2025/9/22 全球政府債券市場遭遇賣壓,英國和法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2日盤中分別衝上1998年和2009年來最高,德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躍上2011年來最高水準,凸顯對主要國家管理財政的信心動搖。分析師警告,「財政支配」凌駕「貨幣支配」的時代來了!德意志銀行分析師薩拉維洛斯說:「依我們之見,Fed現在無疑受制於財政支配愈來愈強烈的風險。」他表示,市場最近反應淡定,對這種風險「太自滿」,令人訝異。分析師指出,「財政支配」時代已來臨,從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的例子都可見端倪,中國也面臨這個期債務不易出售問題
美元霸權與黃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全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演變。雖然美元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但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正在重新獲得重視,未來可能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這種變化不僅影響國際貿易和投資策略,也可能重塑全球貨幣體系的格局。
美元霸權下的世界金融格局 2011 ~ 2020

  金融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不可逆轉的歷史過程,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寬金融管制的必然結果。在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領跑者和金融全球化的主導者,可謂占盡便宜。美元坐上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後,便和世界經濟緊緊捆綁在一起。當然,美元這個霸主沒有白當,它善於為美國人謀福利,一旦哪個國家擋住了自己的財路,貨幣升值、金融狙擊、債務危機便成為該國的「常客」。

  利用美元這個強有力的武器,美國不厭其煩地打擊各國,使世界陷入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
印這麼多美元,全球沒發生嚴重通膨,表示當美元緊縮將通縮

  隨著歐元區的形成,歐元的發展勢不可擋,這種態勢讓美國坐不住了。自希臘以後,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相繼被「傳染」,「病毒」不斷蔓延,歐債危機愈演愈烈

  中國同樣威脅到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所以美國也在各個方面阻礙制約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美國阻截中國的資源收購,迫使人民幣升值

美國控制世界金融的武器除了美元,還會真刀真槍地為自己謀取金融利益。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美國更沒有放過對世界經濟的軟黃金——石油的控制。不單單是石油,糧食、重金屬等資源,美國都要佔據主導地位。

  說到底,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美國操控的大棋局,美國利用其霸權地位不斷地轉嫁危機和尋找經濟增長點。透過增發貨幣、打匯率戰、打貿易戰、發國債等方式,讓世界各國為其行為買單並依此發展其本國的經濟。

國際信評、索羅斯、高盛集團都是美國金融武器合作夥伴,它們目的是鞏固美國利益。二次大戰後全球許多金融風暴它們都有参與,亞洲金融風暴索羅斯更是集結許多金融武器想打垮亞洲經濟、減緩中國經濟成長

美元帝國主義形成與進化 2011~ 2019

     美元帝國主義形成其實是中東幾次戰爭之結果,第一次中東戰爭:於1948年5月15日開戰,以色列人稱之為「獨立戰爭」,阿拉伯人稱之為「大災難」。第二次中東戰爭:於1956年10月29日開戰,又別名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和「西奈戰役」。第三次中東戰爭:於1967年6月5日開戰,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稱之為「六月戰爭」。 三次中東以 OPEC 為主國家大敗,中東分列,沙烏地阿拉伯等 OPEC國開始親美,同意OPEC 等國出售石油以美元為交易,所賺取的外匯,OPEC 等國再以美元買美國公債 ( US Treasure ),等於美國可以印美元換物資時代來臨,OPEC的產油國皆因而攫取了大筆外匯,這些數量龐大的資本及其衍生的經濟,美國運用這勢力大幅吸出全世界人才打造最強科技、軍事武力、建立強大美元金融武器,讓美國形成超級強權。

    OPEC 會員國(目前共11國),南美:委內瑞拉,非洲: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中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亞洲:印尼,世界原油蘊藏量將近八成在OPEC會員國,其他非OPEC國如加拿大亦是親美的,因此OPEC的政策動向對國際原油價格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伊朗、伊拉克因背離美元獨一石油外貿,危及油元合約制度 ( Petrodollar ),美國運用許多方式制裁了伊拉克,下一個將是伊朗,大部份OPEC國是親美的,許多政權仍靠美國保護,不太可能放棄油元合約交易制度 ( Petrodollar );

    美國持續印美元換物資及刺激經濟結果,也形成高債務,金融海嘯後,也就逐漸走上美債泡沫之日子,危及油元合約制度 ( Petrodollar ),然而,中國很早看準這油元制度 ( Petrodollar )微妙,經濟改革開放時大幅賺取外匯,再將一半以上之外匯買了美國公債,等於將兩國連在一起,也就是美國大量買中國商品,中國大量買美國公債,讓中國世界工廠之經濟改革開放成功,但由於美國大幅圍堵中國,也讓中國必須加強武力於以有限度制衡,但美國武力仍是世界最強,美元不可能極速崩潰,更何況美國庫存之黃金是世界第一,美元貶時黃金大漲也維持住聯儲財務,油元帝國崩潰它是緩慢的過程,理由是:

  • 大部份OPEC國是親美的,許多政權仍靠美國保護,不太可能放棄油元合約交易制度 ( Petrodollar );
  • 石油能源仍將控制全球經濟,20年內不可能改變;
  • 全球仍依賴石油能原,需要石油就需要美元,需要美元就需要用勞力、腦力、物資出口換取美元外匯,因此,全球持續經濟自由化,連「維他命十國」(VITAMIN)(越南、印尼、泰國、土耳其、墨西哥、伊朗、伊拉克、奈及利亞、阿根廷、南非)及金磚4國等新興國家,大幅發展經濟,最後結果就是全球仍依賴石油能原數量增加,美元需求增加,油元帝國就能持續維持。
  • 美元轉弱只是美國降低債務、刺激經濟之手段,由歐盟制度看,歐元不可能取代美元,人民幣既使國際化也不可能取代美元,所以,勿將美元轉弱看成美元大崩潰;
  • OPEC國大部分放棄油元合約交易制度 ( Petrodollar ),目前還不可能,因為, 伊朗與伊拉克、 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相互對立,大家怕伊朗;
  • 美國石油能源利用頁岩油降低進口石油不代表美國期待原油大跌,原油大跌會毀滅美國頁岩油投資,等於摧毀美國能源戰略,因此,美國戰略最怕是通縮,通縮會毀滅美國一切。
  • 印這麼多美元,全球沒發生嚴重通膨,表示當美元緊縮將全球大通縮,也就說這是一個慢半拍「大停滯」
金價暴跌,黃金大戶進場撈金 2013

國際金價昨(16)日上沖下洗,激烈的「多空對鬥」導致市場交易量暴增!根據台銀統計,昨天的買賣量較上週多出3倍。金銀珠寶公會理事長李文欽也指出,昨天除了黃金大戶進場買金,整體實體黃金條塊成交量較平日增加許多,買金與賣金的量比達3比1。

     銀行業者指出,銀行黃金存摺交易量持續升溫,超過平常單日10倍以上,銀行手續費收入增加,但買進比例始終大於賣出。

     金價的激烈震盪,台銀貴金屬部副理楊天立不諱言,金價暴跌已使全球黃金預測全面失靈,除了原本預期年底會測試的價格,提前在第2季出現外,更嚴重傷害金市的走勢及結構。他說,現在所有的預測都要全面大修,若真的跌到1,200美元,會是最壞情況,代表金市投資需求暫時全面撤離。

     銀樓業者指出,昨天早上國內黃金掛牌賣出價每台錢價位,較上周五下跌近新台幣900元,等於1公斤黃金條塊數天內便宜24萬元,買進2公斤、3公斤黃金條塊,可以省下近50萬、70多萬元,黃金大戶受到吸引,出籠搶實體黃金,平均重量在2公斤以上,業者形容,「下單電話幾乎接不完。」

     到了下午,國際金價回穩,國內黃金掛牌賣出價每台錢回升200多元,每台錢重返5,000元,每公斤黃金條塊也較早上貴了5萬多元,黃金大戶也跟著縮手,交易量縮小。

     李文欽指出,國際金價應先回到每盎司1,370至1,380美元附近,重回短線支撐點,未來至少會站回1,400美元,挑戰長線1,600美元價位。

     楊天立分析,由於先前資金已大幅殺出,金價在技術型反彈時,將面臨兩大關卡,第一道關卡將是1,500至1,525美元,會有第一波賣壓,第二道則是今年來一直無法突破的1,580至1,620美元。

     李文欽指出,觀察黃金期貨市場,多單投資者受影響全數斷頭,「特定空單洗盤機率相當高」,但等待空單賺飽出場,他估計,國際金價應該會回到應有避險資產價位。但短線若再出現震盪,不排除最低挑戰每盎司1,250美元。

:國際信評、索羅斯、高盛集團都是美國金融武器合作夥伴,金價暴跌目的是測試 QE 結束時是否產生通縮、也測試全球匯率、同時逼使中國須大量持有美債以鞏固美國利益,但若打擊過火大量緊縮美元,全球將產生通縮同時毀滅美國經濟,由 "野村:美QE收手 恐重現97年亞洲金融風暴!" ,更看出『美元金融武器』之威力及貨幣型ETF來避險。

Related articles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第三波全球金融危機真來了 - 陸企債泡沫破裂開始、港幣瀕臨崩潰、全球陷入長期停滯、中國信貸風險持續惡化 ( The 3rd wav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me - China enterprise bankruptcy )

第三波全球金融危機來了、中國新興市場萎靡為導火線

之前新興市場股匯崩盤,不只是市場波動,而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三波階段?高盛認為,新興市場走軟、原物料崩盤、美國升息疑慮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各界憂慮資產價格能否持續成長,形成新一波金融海嘯

CNBC、金融時報(FT)12日報導,高盛認為,金融危機為多個單獨事件,彼此互有關連。第一波金融危機是美國房市崩盤,導致雷曼兄弟垮台;第二波金融危機是歐債,銀行對美國曝險,蔓延到主權債,引爆風波。第三波是新興市場和原物料價格同時跳水。

這三波事件擾亂了證券市場的復甦節奏。證券的歷史復甦循環多可分為四個階段「絕望」、「希望」、「成長」、「樂觀」。第一波美國危機使市場陷入「絕望」,FED施行量化寬鬆(QE),讓投資人進入「樂觀」,但是之後的歐債危機、新興市場風暴打亂復甦腳步。
China Debt crisis will come, no question on this

儘管部分人士擔心,新興市場經濟和獲利預期下修,恐怕會讓全球陷入長期停滯 ( secular stagnation )。高盛認為此種憂慮過於誇大,報告稱,新興市場和中國疲弱反映出經濟成長進入重新平衡,而非結構損害,儘管調整需要時間,但是失衡現象將逐漸回穩,經濟活動、獲利、利率有望正常化。

覆巢之下無完卵,或許是形容全球經濟的最佳比喻。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和金融時報追蹤指標發現,全球經濟低迷比想像中更為嚴重。當前各國有如共乘一艘船,新興國家一蹶不振,恐怕會讓船隻翻覆,各國一同落水,同陷衰退困境。

金融時報(FT)4日報導,布魯金斯研究所的 Eswar Prasad 表示,貧困國家的經濟數據疲弱,創造出成長分歧、需求不振、通縮進逼的危險組合。當前新興市場悽慘,先進國家安然前行,但是未來恐非如此。「Tiger Index」追蹤實質經濟活動、金融市場、消費者信心,並與各國和全球歷史平均值比較,藉此了解全球經濟復甦情況。數據發現,新興市場成長指數遠低於歷史平均值,成長極度頹靡。而且同樣是新興國家,印度冉冉上升,巴西和俄羅斯則深陷衰退。Prasad 憂慮,新興國家信心一落千丈,先進國家也會難逃一劫,未來幾個月將受衝擊。

陸債如骨牌倒下!雨潤食品虧錢、13億人幣債恐違約

中國債市真有泡沫,債務違約頻頻發生?太陽能業者「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Baoding Tianwei Yingli New Energy Resources、簡稱天威英利)可能在今(13)日正式倒債。肉品業者南京雨潤食品(Nanjing Yurun Foods)也警告說,不確定能在18日兌付人民幣13.7億的到期債務。
滬港通開放海外及香港民眾投資大陸股市,該計畫期待更多資金來帶動大陸股市好讓大陸股市許多高檔套牢資金能出脫等待美元升息時轉成美元資產,因此它將促使中國股市創造大泡沫,需注意上證未來未來6個月內是否再跌破3413 : 已經破了

彭博社12日報導,2012年雨潤以5.49%殖利率,發售人民幣13億元債券。雨潤18日須償還人民幣13.7億元的本金和利息,不料該公司聲稱現金短缺、籌款困難,還款出現不確定性。

北京新報報導,雨潤董事長祝義財3月開始遭到監視居住,間接影響經營。中國高檔餐飲業和肉品消費疲弱、競爭加劇等,導致今年上半虧損人民幣4億元,但是該公司仍在努力籌款償債。中債資信評分析師唐晶瑩認為,銀行放款收緊;雨潤控股集團也受地產拖累經營惡化,難以提供財力支持。從現有情況來看,債務違約可能性極大

彭博社13日報導,太陽能廠天威英利人民幣10.57億元的債券本金和利息今(13)日到期,各界預料倒債難以避免,債券價格跌至新低。12日天威英利的債券價值僅剩面額的46.2%,為2010年發行以來新低。中國招商銀行資深分析師Liu Dongliang表示,市場早有預期,天威英利倒債影響有限,不過隨著經濟放緩加劇,未來幾年恐怕會有更多債券違約。

彭博社9月30日報導,天威英利的兩大股東都無力出手相救,分別是太陽能面板製造商英利綠色能源(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和保定天威集團。英利持有天威英利的74%股權,英利迄今市值已跌掉2/3,早在5月就坦承債務沉重,能否繼續營運出現重大疑慮。保定天威旗下企業持有天威英利26%股權,保定天威在4月債務違約,成了中國首家倒債的國營企業。

中國股市泡沫剛破,債市泡沫卻隱然成形,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估計,今年底債市崩盤機率高達1/5。彭博社9日報導,德國商業銀行6月還認為中國債市崩盤機率幾近於零,如今一改先前看法,估計年底前有20%崩盤機率。中國證券商興業證券(Industrial Securities)和華創證券(Huachuang Securities)也警告說,債券價格衝上六年新高、發債量破歷史紀錄,漲勢無法持續。

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認為,最糟情況下,債市由漲轉跌對中國經濟衝擊,遠大於股市重挫,並會加劇資本外逃。Banco Bilbao亞洲首席經濟學家Xia Le指出,股災只反應出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憂慮,債市崩盤則代表憂慮成真,企業債務違約,可能會在新興市場引爆嚴重賣壓。


高盛 (Goldman Sachs) 近日指出,過去這一波全球經濟疲軟,並非單純新的市場動盪,而是由 2007-08 年美國房市泡沫破裂引發的金融災難,所掀起的第三波全球金融危機。其特徵包括原物料價格摔至谷底、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停滯,以及通貨膨脹低落

高盛駐倫敦總體經濟研究部歐洲主任 Peter Oppenheimer 等人上週發布報告寫到,這場全球金融災難的前 2 波危機,分別是銀行體系崩潰與歐洲債務;而目前面臨的第三波金融危機,根源則來自化解前兩波危機所採取的行動。該行分析師們認為,這些問題都包含在過去 1、20 年的債務超級循環。

高盛的論點是:由債務引發的前兩波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央行都趕緊降息因應;這樣的行動,鼓勵投資人借貸給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儘管報酬微薄。如今利率看升,這些放款人也準備退場,投資人撤出大宗商品;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卻與大宗商品發展息息相關。

高盛分析師寫到:「新興市場經濟體走軟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增加,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美國利率可能升高,令資產價格漲勢能否持續產生新的疑慮。這就造成新一波的『全球金融危機』。」

在之前危機過後的低利率政策期間,中國投資爆炸成長,但當中許多可能是效益極低的投資,甚至是浪費。一旦經濟成長減緩,意味累積的債務更難償還,或至少得經歷一段痛苦的調整期。高盛並指出,這些投資的報酬能否持續令人擔憂,在加上通貨緊縮勢力已開始發展。

高盛補充,這三波金融危機持續相互影響,加重經濟復甦難度。其中新興市場崩潰,在不好的時機點衝擊到歐洲;正如歐債危機在 2010 及 2011 年時,造成美國經濟復甦脫軌。

如今美國開始討論升息,公債殖利率因而看漲,使得投資人對新興市場的興趣降低,目光及資金也轉向已開發國家。這造成新興市場國家及企業更難籌資,借貸成本升高,償債能力也下降,進而拖累全球經濟成長速度。高盛警告,這第三波金融危機還不會結束,除非新興市場的所有過度舉債都解決完畢。


中國國有中央直營企業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週二 (15 日) 公告,由於債權人之一向法院申請公司重整,因此可能無法支付本月 26 日到期的中期債券利息。意味中國恐怕繼今年 4 月的保定天威後,爆發第二起國企倒債案例,也會是央企倒債的首例。
中國發債年增率竟超過30%之數倍

位於四川德陽市的二重集團,為中國最大金屬冶煉設備供應商之一。而這批可能還不出利息的債務,為 2012 年發行的總額 10 億元人民幣 5 年期債券「12二重集MTN1」。該集團表示,債權人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以其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償債及具重整價值為由,向德陽法院請求二重集團企業重整。

二重集團這批債今年付息日因假落在本月 28 日。若法院在此之前決定受理企業重整要求,依中國企業破產法規定,二重集團便不能支付「12二重集MTN1」債權人本期利息,債主得向指定管理人申報債權,並等待統一受償。不過二重集團重申,他們目前仍在努力籌資支付本年度債息。

此外,二重集團控股子公司二重重裝 (400062-CN) 同日也發布聲明表示,本月 11 日遭到債權人之一德陽立達化工以資產不足為由,向法院要求企業重整,可能因此無法如期支付下個月 14 日到期的「08二重債」本息。二重重裝表示,法院是否受理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若重整失敗,則資產將遭清算。

保定天威集團今年4月21日才因未能按期支付 8550 萬元人民幣的中期債息,成為中國國企違約首例。若此次「12二重集MTN1」或「08二重債」無法如期履行債務,將成為第二起中國國企違約案例,也是央企債務違約首例。

《彭博社》報導,二重集團為中國國有中國工業機械集團完全持有的公司。華創證券債券分析師 Qu Qing 指出,由於二重是國有企業,因此債務違約可能會引發投資人對於中國企業債信風險的憂慮。


中國股市牛氣不再,投資人衝向債券。債市有多火熱,看看中國10年期公債就知道,如今殖利率已大減100個基點至3.3%,創2013年六月錢荒以來新低。不少人憂心,中國企業負債高、獲利減,發債量卻節節攀升,債務泡沫將越吹越大,後果不堪設想。

巴倫(Barronˋs)財經網站9月30日報導,殖利率走低、利差縮減,今年前三季的發債量增至人民幣8.7兆元,較去年同期飆升67%。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分析師Zhou Hao警告,儘管債市大漲有基本面因素,如股市不穩、投資人避險等,但中國債市已經亮起紅燈,主因企業獲利下滑,信貸利差卻創歷史新低。

Hao指出,這幾週來公債和AAA等級企業債的殖利率利差降至90個基點,比推出四兆人民幣振興方案時更低。問題是中國企業的槓桿比例自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大增,2015年第1季企業債佔GDP比重達161%,遠高於2008年底的9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就算不計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中國企業債仍高於國際水準。最近數據也顯示,企業獲利大不如前,今年8月工業利潤年減8.8%,為2011年10月開始記錄以來新低。
中國債市過熱,最明顯例子是高負債企業也能輕鬆籌款。榮盛房地產( RiseSun Real Estate )債台高築,卻能發售數十億人民幣債券,享受五年低利。企業沒錢卻狂舉債,景氣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就可能引爆倒債危機,戳穿泡沫。

CNBC和華爾街日報報導,標普9月21日稱中國銀行業風險增加,展望降至負向。標普報告稱,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之際,信貸虧損激增、貸款成長速度仍快,信貸風險恐會持續惡化。

中國仰賴放貸刺激成長,儘管中國銀行有豐沛存款、信貸成長也放緩,但是大型銀行多為國營,導致市場扭曲、缺乏透明性,標普估計,私營部門信貸佔中國GDP比重,當前為141%、2016年底有1/3機會增至超過150%。作為對照,世銀估計美國比重僅為50%。

BusinessInsider報導,摩根大通銀行(小摩)分析報告指出,陸債氾濫成災,一旦泡沫破滅,估計每12筆貸款會有一筆成為「不良貸款」,也就是有8.2%的貸款人繳息將出現困難,或甚至未來不打算付息以至成為呆帳。

與之作對照,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最高峰,不良貸款比例也不過7%,可見大陸問題之嚴重。華爾街知名空頭大師Jim Chanos曾形容,歐債、美債問題與大陸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誰說人民幣貶值就救得了中國出口?全球需求仍低迷才是重點

"It's Coming To A Head In 2016" - Why Bank of America Thinks The Probability Of A Chinese Crisis Is 100%
中國政府放手讓人民幣貶值,2天來人民幣的中間價貶幅達3.5%。中國7月份出口數據顯示衰退達8.3%後,政府改變匯率政策的做法,推測便是為了拯救低迷不振的出口。儘管中國出口業者認同貨幣貶值將可刺激出口,但也表示中國出口衰退的真正問題仍是全球需求低迷不振所致,同時中國製造業也正面臨生產成本高漲的壓力,只是讓貨幣貶值並無法解決中國製造業出口的所有問題。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人民幣重貶確實有利出口,但許多出口業者仍指出,出口目前最大的問題仍是全球需求低迷和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上海一間模型船製造商的總經理Zhu Qiucheng就表示,人民幣貶值是好事,但對出口商來說這樣還不夠,因為目前真正的問題在於外國的需求逐漸萎縮,同時為了要節省生產成本,他近期也引進了許多自動化設備,畢竟中國目前的勞工成本已經追上許多已開發國家了。2014年中國都會區勞工的年均薪資較前一年上升9%,來到約7900美元,私人企業的薪資上漲幅度更多達到11.3%。

聯大鍛壓業務拓展部門副總裁Yu Mingliang表示,由於國內和外國需求低迷,他們公司已經減少了許多人力,若人民幣維持低檔而出口收入增加,將能幫忙彌補較昂貴的勞工成本。對於中國政府來說,幫助中國製造的商品尋求新的市場是首要重點,出口持續增加能幫忙解決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許多出口商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持續運用外交影響力尋求新的市場,長遠來看這遠比進行匯率調整來得重要多了。

當然,中國在出口上確實有貨幣競爭壓力。過去1年來,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鋼鐵就面臨了日本和俄國貨幣皆大貶的壓力。中國一間生產陶瓷出口的公司總經理Zhang Qikang就認為,目前的情況坦白說就是場貨幣戰爭,症結點只是在於不知道這一場各國競貶的戰爭何時才會結束。

中國未來會不會再採取更多措施來讓人民幣貶值還不得而知。不過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Dong Tao認為,北京不太可能再讓人民幣大幅貶值,因為他們會害怕這樣導致中國的資本大量外流,中國央行未來的做法應該還先視其它國家的反應而決定。花旗的分析師Ivan Szpakowski就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於,其他亞洲國家的貨幣會跟著人民幣貶值到多低的水平。

人民幣若再貶 謝金河:港幣恐崩潰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今天即將揭曉,台灣將會誕生了新領導人,但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今天卻表示,除了台灣外,下週亞洲還有個新焦點,那就是「香港聯繫匯率會不會決堤?」

謝金河今天在臉書發文指出,過去港幣採取聯系匯率機制,一直與美元掛勾,穩住香港人的心,但今年人民幣大貶,對香港衝擊相當大。
謝金河表示,2005年人民幣改採浮動時,港幣還一度大過人民幣,但後來人民幣持續升值,人民幣兌換港幣愈拉愈大,但隨著現在美元超強勢,也把港幣推到懸崖邊,一旦人民幣再貶,「港幣可能瀕臨崩潰」。而且情況可能還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問題還複雜。

謝金河也認為,中國上週股匯市雙跌,全球股災加重,日圓大升、韓元、新台幣也貶值,連不會動的港幣也大貶值,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下週港幣勢必成亞洲焦點。至於台灣,謝金河認為,現在新台幣貶值已救不了台灣,過去日圓貶值央行仍不變應萬變,但「現在想貶,來不及了!」

分析

Related articles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希臘、歐盟、IMF及債權人最後攤牌 - 今年全球金融市場重頭戲 ( 2015 major finance crisis show - Greece debt )

債權人傳提方案 希臘歐盟攤牌

希臘國際債權人同意作出讓步,預期周三稍後時間向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提交一份新建議,以便雙方可以達成協議。

齊普拉斯周三稍後時間會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見面,談論新建議。歐洲政界視今次會議為,雙方最後攤牌時刻。倘若雙方達成協議,歐羅區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繼續在財政上支持希臘。

前1天,國際債權人同意向希臘提出本身的建議。有關建議是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盟主要領袖同意後訂立。法國總統奧朗德認為,距離雙方達成協議可能只有數小時。

消息人士指出,債權人同意讓步的地方包括放寬希臘初步預算盈餘與本地生產總值比
。根據原先援助協議,希臘2015年的初步預算盈餘比率(未計及利息開支前)為3%,但債權人現時同意降至1%;2016年則由4.5%降為2%;2017及2018年分別為3%與3.5%。有關數字與希臘提出的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意味該國一旦同意遵守新水平,需要進一步削減開支,而希臘左翼聯盟政府一直不同意此舉。

另一項債權人的妥協是,不堅持希臘改革退休金,但要求對方同意7月起減少退休金開支,節省金額相當於2015年本地生產總值的0.25%至0.5%,2016年則升至1%。希臘左翼聯盟政府一直不同意改變退休金系統。

債權人的另一項妥協是希臘勞動市場改革。新建議不再要求希臘削減公務員人數,也不須訂立法例讓僱主容易解僱員工,但要進行集體談判制的改革諮詢,而且要保留已完成的改革措施。

希臘提經改 還債跨大步

希臘債務談判出現重大轉捩點。歐盟執委會發言人布萊德塔特2日確認,希臘與債權機構2日已交換「經濟改革計畫」文件,由希臘執行經濟改革以換取紓困資金;雙方尚未達成最後協議,目前仍在進行技術層面的談判。市場對最新談判進度感到樂觀,激勵歐元兌美元一度大漲逾2.54%至1.1196美元。

債權機構「五巨頭」─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歐蘭德、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拉加德、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爾於1日晚間舉行緊急會議,針對「協議條件計畫」達成共識,且交予希臘政府。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也表示,已經向歐盟執委會提出共46頁、內容廣泛的新改革計畫;對此布萊德塔特指出,「債權機構與希臘政府正在交換多項文件,以釐清如何落實歐元區集團2月20日所達成的(落實改革以交換紓困)協議。雙方能交換文件,已經是個好訊息」。

她並強調,技術性會談將一直持續到達成協議為止,「我們目前還未達到此一地步」

歐盟官員指出,債權國已經擬出協議草案,要求齊普拉斯接受。雖不算是「最後通牒」,但歐洲官員表示齊普拉斯交涉的空間非常小,對各項條件只能「接受」或「拒絕」

IMF稍稍軟化立場,不再堅持歐洲方面須明白承諾必要時願意減輕希臘的部分債務負擔。不過拉加德在會議上曾警告,如果希臘不落實經濟改革,以改善預算平衡及提振經濟成長,則希臘將必須進行債務重整

債權機構的計畫中,預料將要求希臘政府在退休年金制度、勞動法律及其他方面執行艱鉅的改革。

分析
Reference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