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美加大量生產石油,石油不會枯竭?未來中高油價下汽車及交通影響之分析 ( When will the crude oil energy cease from the analysis ? )

世界石油快要用光了嗎?  ( Crude oil will end ? )
Crude oil will end?

二十一世紀開始後,石油探勘方面出現了一種流行的恐懼,這種恐懼也助長了和整體全球安定有關的焦慮。這種世界石油快要用光的恐懼有一個名字,叫做石油峰值。這種說法主張世界已經接近或到達石油產量的最高峰,不可逆轉的產量下降已經開始或即將開始,後果會很悲慘。一位主張石油峰值理論的人寫道,「空前未有的危機迫在眉睫,石油工業、政府、國家經濟都會陷入一團混亂。」和後果有關的其他警告包括「戰爭、饑荒、經濟衰退、人類甚至可能滅絕。」石油峰值的日期通常會往前推,過去大家認為,石油峰值會在二○○五年感恩節前來臨,接著有人預測,「無法跨越的供需鴻溝」,會在「二○○七年後」開始出現。然後有人認為這種鴻溝會在二○一一年出現;現在有人說:「二○二○年前會出現重大的峰值風險。」
IEA 分析, 傳統石油高峰已至, 非傳統石油高峰未知

石油峰值理論具體表現了「科技末日/機會末日」的觀點,認為石油生產方面不會有重大創新,世界上沒有重要的新資源可以開發。

和未來石油供應有關的意象中,高峰可能是最著名的意像,但高原是比較適於預測未來供應的意象。高原代表世界石油產量還會繼續成長幾十年,然後開始走平,變成高原狀態,時間大約是在二十一世紀中期前後,然後產量會開始逐漸減少。

:由於油頁岩、油砂等非傳統石油的大幅生產因此石油專家稱的石油頂峰(Peak Oil)將延後10年 ~ 20年,油頁岩與碳質頁岩的主要區別是含油率大於3.5%。油頁岩經低溫干餾可以得到頁岩油,頁岩油類似原油,可以製成汽油、柴油或作為燃料油。除單獨成藏外,油頁岩還經常與煤形成伴生礦藏,一起被開採出來,在化石燃料中它的儲量折算為發熱量僅次於煤而列第二位。利用油頁岩、油砂生產的成本增加,油價不易大跌。

美國5年後料超越沙特 膺全球最大產油國
美加之非傳統石油真的比 OPEC 多嗎?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表的報告估計,美國在2017年的石油日產量將超越沙特阿拉伯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上月,沙特的原油日產量為980萬桶,美國為670萬桶。IEA的全球石油前景報告估計,美國的日產量在2020年升至 1110萬桶,2025年回落至1090萬桶。屆時,沙特的日產量分別少50萬桶及10萬桶。

不過,IEA首席經濟師 Faith Birol 在記者會上指出,美國在2017年的石油日產量,料已經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

但報告指出,沙特在2030年的日產量將重新超越美國,屆時的產量分別是1140萬桶及1020萬桶。

:「Peak Oil Is About Price, Not Supply」文章裡提出一個啟人深省的觀點,他說:關鍵不在於「傳統石油 +非傳統液體燃料」會不會跨越產能顛峰,而在於它的價格能否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成長,再依油頁岩、油砂等非傳統石油的生產成本,石油價格慢慢攀高極可能將是常態,油頁岩、油砂等非傳統石油成為美國主要交通能源是不易產生低油價。

到底還有多少石油(Petroleum )?
全球每日生產 7000萬桶石油,美國產油比率還低

石油高點論者質疑石油公司、政府及美國地質探測等單位公布的資料不可信,前BP石油公司總工程師吉伯特(Jeremy Gilbert)說,每家石油公司的計算標準都不同,美國證管會雖有設定回報石油蘊藏的規定,但是美國及主要的國際石油公司僅只應卯而已,資料不盡可信;吉伯特說:「其他國家標準更不清不楚。告訴你科威特有七五○億桶蘊藏的人,也不知道數據是那來的。」石油高點論者指出,兩伊戰爭導致一九八○年代石油價格直直落,伊朗與伊拉克這兩個OPEC成員因戰爭而故意在石油存量上潺水。
未來若每桶石油都在100~ 110美元,中高油價能撐住美國經濟嗎?

這些因素,令人懷疑OPEC是否能繼續滿足世界對石油的需求,目前OPEC成員供應全世界百分之四十油源,而非OPEC國家則自一九八○年代末期就儘可能的大量產出,羅傑斯認為到二○一○至二○一五年間,非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將達到高點,自此石油將無法填補供需間的差距。

OPEC 國家中最受關注的是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石油產量最大,也是油價的推動者,它的油源來自七個主要油田,而三個最大的油田已生產逾半世紀,尤有甚者,謠傳其中最大的 Ghawar 油田已經採用注水的方式來榨出更多油量。西蒙斯在研究過石油工程組織的文件後指出,沙國國營石油公司( Saudi Aramco )有虛報石油蘊藏的習慣,因此他認為沙國的石油會比想像中提前採罄。
美國能源使用比率中,石油占37%的比率過高,對經濟有害

羅搩斯表示,一九七○年代 OPEC 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曾造成的石油危機,算是示範演習,當時只有美國的石油產量已達高點,而現在包括秘魯、阿根廷、挪威、剛果及墨西哥都已超過油產高點,他預測加拿大、中國、婆羅乃及馬來西亞的油產也都在高原期,產量隨時都會下滑。

羅傑斯說,新發現的油田如墨西哥灣、安哥拉或巴西的油產或許可略為改變高點來到的日子,但是作用有限;他說,想以新發現的油源來延遲高點來到的時間其實沒有什麼意義,譬如:即使烈馬油田有三億桶蘊藏量,以目前全界的耗油速度來算,不到一星期就用盡了

西蒙斯指出,如果需求穩定,錯估石油存量,譬如蘇俄在一九九○年代的減產,現在看來也不許是壞事,他說,二○○五年石油生產量超過一九九○年百分之十六,但是超出的量並非來自新發現的油源,而是現有產油國的增產,世界上買車的人愈來愈多,石油需求只會增不會減。
美國汽車與交通使用之石油占比率過高,其他國家除巴西外交通使用之石油比率也是過高


  • 美國能源使用比率中,石油占37%的比率過高,對經濟是有害的,美國及全世界都須思考如何改變交通使用之能源:汽油之比率,美國必須領導全球降低石油能源使用比率每年6%,直到降低 30% 全球石油生產量,也就是每日 5000萬桶石油產量,甚至降低超過 50% 全球石油生產量,讓石油儲量能夠再讓人類使用120年,相信人類會更有時間發明出更新能源維繫人類高度文明,降低 30% 全球石油生產量讓油價降低至每桶80美元以下,對全球經濟成長幫助才會大;全球石油消耗量過大之主因是汽車耗油量造成的,如果大量使用柴油電混合、電動車,石油消耗將大幅減少
  • 現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石油儲藏量?已經探明的大概為1萬1500億桶。雖然這比前兩年的估計數字增長了10%,但以目前的開採速度計算,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滿足全世界石油消費需要41年。世界石油儲藏量主要分佈在中東、拉美、歐洲、非洲、亞洲與北美。按儲量大小計算,前10個國家為沙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墨西哥、美國與中國。其中沙地阿拉伯的探明儲量最大,佔世界總儲量的25%,可以開採90年以上。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國則可分別開採100年以上,美國按目前的產量計算只能開採10年。據美國能源部門估計,今後20年內,世界石油還能供求平衡,但20年後就要面臨缺油的局面。雖然中東仍是世界最大的供應者,波斯灣仍將供應全球石油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但是沙地已經有幾十年沒有發現新油田,很多舊油井已經灌水。
  • 也就是說,如果全世界石油消耗量不變,增加油頁岩、油砂等非傳統石油頂多讓全世界石油消費延長至60年,全世界石油消耗量是必須下降,否則,人類經濟與文明都將受阻。若未來中國、印度、美國持續將石油消耗量占這麼高,依全球能源的趨勢 ( Global Energy Trend ) 分析,不到 10 年石油價格就讓全球經濟無法成長。


新的汽車產業是很重要

Tesla 推新車 力拚虧轉盈
美國只有 1% 原油用在發電

美國純電動車製造商Tesla汽車公司首款鎖定大眾市場的5人座電動轎車Model S,周五開始交運,其的銷售狀況將決定Tesla能否就此轉虧為盈,或者只能繼續在政府紓困下苟延殘喘。

     創辦線上支付系統 PayPal 致富的億萬富豪馬斯克( Elon Musk ),在2003年創辦Tesla,但在此之前僅推出過一款車─售價近 11萬美元的雙人純電動跑車 Roadster。Roadster的獨特性雖吸引許多不在乎價格的名流,如知名男星喬治克隆尼,卻無法扭轉 Tesla 從創辦來就不曾獲利、虧損總額已近8億美元的逆境。

     Model S是Tesla推出的第2款車,也是該公司首款鎖定大眾市場推出的5人座純電動轎車,但加上聯邦稅負優惠後,其單價仍從4萬9,900美元起跳,約和 Lexus RX 油電混合車同價。Tesla 寄望推出價格僅及Roadster之半的車款,搶攻較大眾化市場。

     專業汽車市調機構 IHS 的分析師林蘭(Rebecca Lindland),不看好 Tesla能達到明年售出2萬輛 Model S 的目標,原因是日產純電動轎車 Leaf 從前年底上市迄今,也才共賣出不到3萬輛,而 Leaf 售價又比 Model S 便宜近半。

     Tesla聲稱已有超過萬人下訂金預購 Moedl S,預期今年可賣出5,000輛。但是,這些訂金是可退還的。Tesla周五從其加州工廠交運第1批Model S。

     創辦人馬斯克這個月在年度股東會上表示,對Moedl S達到銷售目標及公司在明年就轉虧為盈「有高度信心」。除售價外,Model S的賣相還有其他障礙,包括美國沒有充電網絡,當車主耗盡電力時,不能像油電混合車那樣有汽油引擎作為備援。

     另Tesla在全美僅有14個店場,銷售及維修都極為單薄。Roadster故障時,Tesla現有作法是讓技師到車主家中服務。Tesla雖嚴重虧損,主要靠能源部的貸款存活,但其股價較2年前IPO時的每股17美元則已上漲近倍,目前在32美元左右。

混能慳到盡 BMW ActiveHybrid 5

寶馬(BMW)5系(F10)本身已擁有很多節能科技,若要進一步降低耗油量,似乎混能化(Hybrid)是最可行的方法。今次測試的ActiveHybrid 5,動力核心由直六TwinPower Turbo引擎和電動馬達組成,總馬力達到340hp,但耗油量與5系的直四引擎版本相若,廠方公布的平均耗油量僅6.4-7.0L/100km,即日起已在港登場。

兩年前的日內瓦車展上,BMW Concept 5 Series ActiveHybrid首次亮相,相隔兩年,量產版本終於登場。ActiveHybrid 5的動力核心建基於535i的306hp直六引擎,配合40kW電動馬達和Hybrid系統,總馬力、扭力輸出分別為340hp/5,800rpm和45.9kgm/1,200-5,000rpm,比起535i多出了34hp和5.1kgm,但是每100公里的平均耗油量由8.4L下降至6.4-7.0L,減幅高達兩成。目前寶馬還有ActiveHybrid 7和ActiveHybrid X6兩款混能型號,同樣搭配了V8引擎,與ActiveHybrid 5的直六TwinPower Turbo不同。

兼備全電動功能

ActiveHybrid 5搭載了一副高效率Full Hybrid系統,有需要時可以全電力驅動,最高時速60km/h,做到零耗油、零排放;廠方指出ActiveHybrid 5在滿電狀態下以35km/h平均時速行駛,純電力驅動的最大續航距離為4km,若果需要更大動力,引擎會自動介入,與電動馬達同時發功,0-100km/h只需5.9秒。

由於天雨關係,今趟在清水灣道相當「節制」,以50km/h左右的平均車速行車,只要保持車速平穩,每當落斜時,引擎便會自動關上,上斜時又會再度啟動,介入過程非常流暢、毫不突兀,電量充足的話,停燈位、塞車慢行以至公路巡航都可以純電力驅動,節省不少汽油。另一方面,Driving Experience Control是ActiveHybrid 5的標準配置,在ECO PRO模式下,除了引擎的動力輸出和波箱換檔時間都奉行節能為上外,而且會更頻密使用純電動模式,做出6.4-7.0L/100km的超低耗油量。

尾箱空間稍稍下調

外觀上,ActiveHybrid 5與標準版5系大致相同,只是輪圈改用專屬的星形款式,配合C柱和車尾的ActiveHybrid 5徽章以作識別;不過內櫳就有顯著分野,由於尾箱預留了位置擺放電池,空間比535i小一點,還好仍有375L,安放大型行李篋仍綽綽有餘。目前ActiveHybrid 5的售價為$952,000,比535iA M Sport Edition只多了$87,000,以一款大型混能房車而言,升幅只屬「輕微」。

未來高效能汽車耗油量將下降,未來Hybrid混能耗油量已經可以達 20km/L,也就是提高至200%結能效能,要達成全球節約石油能源 50% 是極有機會,本來應該是柴油配電動車會最省油,可能因為柴油配上電動之效能還不足,全球未來6年後油價極可能每桶 120 ~ 130美元,大幅減少石油消耗是很重要


  • 電動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應該很適合台灣大幅推廣,但台灣政府並不熱衷,由其是電動機車應該要大幅替代污染嚴重的機車,台灣政府也奇怪,機車排煙致癌物是非常高的,竟然沒有開始推廣,只要都會區電動機車大幅替代污染嚴重的機車,空氣可以好幾倍,發展觀光業才有特色,健保消耗在空氣污染產生之醫藥支出會大幅減少馬政府真的很怪,只會一直要求人民繳稅給政府體系亂花,既不要求中油提高效率來降低油價及天然氣價格,也不願意大幅更換成電動機車提高都市空氣品質,經濟搞不好、國營單位效率差、都市空氣品質也差,這政府什麼都不行,只會拼抽稅砍勞保福利
  • 未來高效能汽車耗油量將下降,若各國政府節約石油能源當成目標,要達成全球節約石油能源 50% 是極有機會,各國政府是否立法去改善都市空氣品質及節約石油能源才是關鍵
  • 全球未來6年後最快3年後,油價極可能每桶 120 ~ 130美元,大幅減少石油消耗是很重要,提高都市空氣品質,將大幅推展節能油電、電動交通工具是很重要的,否則,順差將減少,GDP 成長率下降。
  • 人類走上高油價未來,食、衣、住、行都會有許多改變,首先是汽車與交通,再來就是節能電器節能照明、節能通訊裝置、節能半導體技術替代能源、節能建築、節能電動馬達之應用與開發,來維繫人類再文明 200 ~ 500年。以電動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電動大眾捷運發展看,人類並不會因為石油逐漸高價而斷送文明。
石油枯竭會發生什麼事?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由『勞保年金改革方案』看見政府變成謊言專家及詐欺集團

憂勞保年金改革 勞保局湧人潮
勞保勞退給付定存於銀行還低,還有人要繳勞保嗎?

龍年最後一個上班日,大家忙著準備過年,但也有人忙著到勞保局排隊,因為行政院日前公佈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未來將繳多領少,讓很多勞工朋友擔心退休生活沒保障,打算先領了,還痛批政府亂搞,本來年金就不多了,還要減少,退休生活不知道該怎麼過。

小年夜早上,勞保局才開門兩個小時,已經叫號叫到100多號,許多人都想趕在年前最後一個上班日,來算自己勞保年金到底可以領多少錢。

擔心退休生活沒保障,因為根據行政院提出的年金改革方案,未來投保費率將逐年提高到19.5%,等於保費加倍,但給付金額卻恐怕打8折,也難怪勞工心急,勞保局裡,不只年屆退休的勞工,三五成群,一起來諮詢,也有人還沒到達請領年資,但已經不願再等。

為勞工抱不平,4月底年金法案送到立法院,藍綠激烈攻防勢必難免,勞團也揚言,不惜發動抗爭,新年過後,改革大戰才要開始。

由『行政院勞保年金改革方案公布後民眾關心問題 Q&A』看

Q1為什麼要改革?改革方案的內容是什麼?
A:一、勞保因為長期採低費率高給付,98年年金實施後,加上高齡化及少子化的趨勢,讓勞保財務嚴重失衡;為了讓制度永續經營,避免過度加重下一代的負擔,必須從制度面改革,才能化解危機。
二、改革方案內容如下:
1.政府編列預算訂定撥補原則;
2.合理提高未來勞保基金的投資運用效益;
3.年金「年資給付率」:
【甲案】仍以現行1.55%計算,等到每人領取年金總金額超過一次給付之次月起,再改按原領年金金額的70%發給;
【乙案】按平均月投保薪資3萬元以下以1.55%計、逾3萬元部分以1.3%計;
4.「平均月投保薪資」採計從現行最高60個月,每年增加12個月,逐步增加到最高180個月的平均來計算;
5.「費率」採漸進調整,於104年調至9%(不含就保1%),其後每年繼續調高0.5%,至125年調整至上限19.5%;
6.「退休年齡」仍採現行規定到115年達上限65歲。


少領也只是淹蓋勞保經營與制度問題
疑點
  • 為什麼 “高齡化及少子化的趨勢,讓勞保財務嚴重失衡” ? 勞保財務結構是由雇主 70%、勞工 20%、政府 10% 繳費構成之勞保基金系統來給勞工來支付勞工勞保退休給付,屬於勞工退休資產,錢已經先繳了由政府代管,不先了解勞保基金怎麼支出反找不相干的理由搪塞,高齡化及少子化若不是勞工退休也用不到勞保基金的錢根本無關,怎會把勞保基金經營不善推給不相干的因素?
  • 新的改革是越年輕繳的多領越少,是加重下一代的負擔,怎會是 “為了讓制度永續經營,避免過度加重下一代的負擔” 呢?
  • 依實際勞工個人投保等級 20 當例子,勞保費合計月繳 3400 NT,30年資年復利4.025%累計勞保金儲備約是 2368786 NT 勞退給付月領 19530 NT,若65歲退休可領 10年到 75歲,國人男性平均壽命 76歲,近期勞保又調高,勞保基金根本不可能倒;怎會調高至上限19.5%?這等於勞保費漲了 116%,那還有勞工要繳勞保嗎?
  • 勞工個人投保等級 20 當實際計算例子,若依過去30年之年定存利率計算,將勞保費合計月繳 3400 NT都存進銀行定存,30年之累計含息之勞保費將達到 2524219 NT,遠高於勞保一次勞退給付 1890000 NT 及 10年月領勞退給付 2342600 NT,若勞保局好好經營,只用在勞工退休給付福利上,勞保基金怎可能會倒?
  • 將勞保費由 9% 調高至上限19.5%,意味每年勞工非退休之社會給付將占一半支出?
  • 所以由勞工勞保費合計月繳累計含息計算很清楚看見勞保經營的嚴重兩大問題,不去檢討改革勞保經營缺失,卻去調高勞保費淹蓋經營缺失,很奇怪啊?
    • 勞保基金經營不善,政府一直無法講清楚,勞保新制以來,沒有太多勞工領勞退給付,錢為什麼不見了
    • 勞保給付有多少比率花在非勞工勞退給付部份啊?這不是原先勞工與雇主繳勞保要承擔之勞工社會福利,怎不見勞保改革方案將非退休福利如生育給付、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職災醫療給付、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支出移至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呢?這支出會讓勞保的帳目不清,也讓政府一直被懷疑挪用勞保退休給付。
    • 勞工投保等級 20 實際例子計算,可發現勞保基金經營不善及勞工非退休之社會給付產生之勞保支出與虧損是相當嚴重的,馬總統若去相信勞保局提出之改革那不是『笨』嗎?屬下淹蓋經營不善之事實都不能查覺,如何當一位好總統?
Q2:不是說政府會負最後支付責任嗎?為什麼政府不能足額撥補勞保的虧損?
A:勞保是由政府辦理的社會保險,日前政府已明白宣示會負起勞保最後支付責任,不可能讓勞保倒閉,所以改革方案裡已規劃由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撥補一定金額(第一年200億元,以後視經濟狀況調整)來挹注勞保基金,但不會是一次補足,而是視國家整體財務狀況採逐年補撥的方式進行。




疑點
  • 為什麼在主計處歲出看不見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撥補一定金額 ? 
  • 由過去累計虧損預估計算,每年200億元要補上150年以上,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撥補金額太少會發揮不出作用,初估至少每年要補上350億元。
  • 國家整體財務狀況採逐年補撥的方式進行,條件不清楚,是否只是騙騙勞工? 

Q5:「領少」是怎麼一回事?勞保年金的「年資給付率」會減少嗎?
A:年金「年資給付率」的【甲案】仍是用現行每年1.55%計算,等到每人領取年金總金額超過一次給付之次月起(平均是第8年以後),再改按原領年金金額的70%發給。如果用領取22年的平均餘命來計算,總領取的年金金額比原來的制度大約打了8折。【乙案】是按平均月投保薪資3萬元以下以現行1.55%計、逾3萬元部分以1.3%計;所以平均投保薪資在3萬元以下的退休勞工年金金額不受影響,超過3萬元的退休勞工,只有超過3萬元的部分減少為1.3%,可保障平均投保薪資較低的弱勢勞工,兼顧社會保險所得重分配的功能。初期對勞保財務的節流效果雖然較有限,但隨著日後平均投保薪資逐年上升,「年資給付率」1.3%的適用範圍將漸進擴大,長期而言,具有漸進調整勞保財務的效果。



問題嚴重
  • 少領勞保退休年金是很奇怪之改革, 依30年年資實際計算11年月領勞退給付累計之例子計算,就已經遠低於30年含息之勞保費金額,再少領勞保退休年金,那還有勞工要繳勞保嗎?
  • 政府應該問勞保局為什麼勞保基金的經營,到最後勞工要退休時才發現錢不見了? 為什麼無官員追究勞保經營不善之職責?
  • 少領勞保退休年金是無法解決勞保經營不善虧損不補及挪用去當勞工非退休福利支出之事實,勞工非退休福利支出應該由主計處編列社會福利去支出,不應該一再延用錯誤制度
  • 2015 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3100億,而勞保保費收入約2400億,勞保基金投資收入約228億,勞保現金已付約1450億(其中有幾百億屬於勞保社會普通事故保險支出),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6億,普通事故保險包含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應由勞工繳的綜所稅來支出, 不應該由勞工保險來支出。勞委會定的法規是壓榨、挪用勞保費主因,造成政府支出給勞工福利過低主因,而且,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未經全體勞工同意。更何況政府仍虧欠勞保上兆未分期攤還,不該再壓榨、挪用勞保費。(勞工須要求勞保局每年更新勞保基金收支財報,由勞工直接監督)。
  • 真正害勞保是『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 普通事故保險包含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應由勞工繳的綜所稅來支出。2012 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2900億, 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5億, 普通事故保險包含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應由勞工繳的綜所稅來支出, 不應該由勞工保險來支出。勞委會公務員定的法規是壓榨勞工,造成政府支出給勞工福利過低主因。這規定未經全體勞工同意
  • 兩黨勿再欺騙勞工了,勞工正醞育下一次台灣的革命,嚴格檢視兩黨勞保改革方案。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Google 與 Amazon、Apple、Yahoo、eBay 線上購物業務競爭將在 2013 大幅上升 ( 2013 Google PLA and Online shopping will have a strong growth )

Google 跨足經營線上購物,威脅 Amazon 霸主地位
Google PLA will become a killer web apps to Online retail

網路四大巨人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為了爭奪市占相互角力,其中又以Google和 Amazon 之間的競逐最為人注意,倒不是因為兩家公司都大動作投入平板市場,而是Google 已經悄悄進軍 Amazon 的核心業務:線上購物。

產品陳列廣告(PLA)奏功

Google去年9月將美國地區的產品搜尋服務 Product Search,改成全面付費廣告Google Shopping,先前的產品搜尋功能採免費制,不僅容易出現誤導訊息且充斥垃圾廣告,Google 看準握有大筆預算的廣告商捨得花錢宣傳進而改變作法。

根據2012年第4季財報,這項服務已經發揮效用,助單季廣告營收一舉衝高至 13億美元,且當季的搜尋點擊率中,付費陳列產品就佔了約28%。
Google的成功對Amazon相當不利,Amazon尚未投入資金使用 Google的產品陳列服務,產品只會出現在非贊助的自然搜尋結果,換句話說,商品很難有機會露臉。

Google提供完整購物服務
Google Shopping page may take over as Online front page

根據數位廣告公司Marin Software調查,公司的委託廣告商過去花在Google平台上的廣告費為40億美元,但自從全面收費制上路後,廣告主花在Google Shopping的商品陳列費用竟然多了600%。

Marin Software發現,Google提高了搜尋結果上付費產品的能見度,成果也反映在產品的點擊率,尤其在假期,陳列廣告點閱率較去年成長210%,曝光率提高60%,因此廣告商都相當樂於付費。

當初Google宣布改收費制時,評論人士和競爭對手都不看好,認為消費者搜尋的客觀性會受影響,但Google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努力,反而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贊助商品陳列。廣告商也是如此,過往業者不需花一毛錢就能登上搜尋結果,因此不會在乎產品陳列效果如何,花了錢後反而關心廣告的呈現,也更用心處理。

Google正盡其所能讓廣告商在他們的平台上行銷產品,那麼這對Amazon有何影響?網路購物者習慣到Google或Amazon找尋商品資訊,為了保住搜尋市占,Google必須吸引使用者,甚至可能把自家網站打造成一塊不僅可以搜尋也能購物的新天地。

外界猜測,Google未來可能包下「搜尋」和「結帳」程序,將剩下的處理存、出貨交給零售商,合作結成完整的電子零售網,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不願表明是否會發展完整結帳服務,但未來將持續改善及簡化購物服務,提供使用者更好的體驗。

目前看來,Amazon產品目前無法在Google網站陳列上取得優勢,且面臨Google線上商務不斷壯大,Amazon不再是消費者線上購物的優先選擇,線上零售龍頭的地位正備受威脅。


Google、Facebook、Apple 和 Amazon 超級大混戰:群雄割據

Adobe: Google PLA Spend Nearly The Size Of Yahoo-Bing Spend (US)
四個帝國 Google、Apple、Facebook 和 Amazon 主導世界市場,偏居一角的微軟幾乎沒有插手的餘地,過去的手機大廠 Nokia 勉強保住一座小島,黑莓機母公司 RIM 更慘,只有一塊礁石!

這場戰役的獲勝關鍵在於:誰能對網路消費市場擁有最大影響力、掌握整個消費過程的每個步驟,並且把利潤都收進自己的口袋。

Apple、Google 大戰,已經開始很久了

要從 Google 手上分走搜尋引擎這塊大餅當然不容易,但其他大咖會非常樂意在其他部分試試看,而 Google 最大的威脅毫無疑問會是 Apple。
Google's Android Crushes Apple's iOS In Smartphone

簡單來說,最主要的戰場就是 AppleiOS 系統,以及 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爭霸戰。根據市調公司 IDC 的調查,2012 年 Android 系統手機的出貨量占了第三季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的四分之三。

Google 的態度對 Apple 來說簡直就是宣戰。Android 推出時 Jobs 大怒,揚言要不計一切代價搞垮 Android;Apple 推出的 Siri 就是攻擊的一部份。而 Apple 今年決定 iOS 系統不再採用 Google Map 也是為了可以擺脫 Google。

網購戰場的武器還在不斷升級

在上面那張割據圖中,跨海則有另一個王國:微軟,和他最順從、但是絕望的手下 Nokia 和新的手機操作系統。微軟打造了新的 Surface  平板電腦,為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平台,急著找回過去的榮景。

在行動裝置上,Facebook 目前還保持中立,但在網路購物市場這場大戰裡,它的角色就不只是旁觀者而已了,要打贏這場仗代表他要從 Amazon 嘴裡搶肉吃。

在美國推出的 Facebook gifts,可以挖出各種使用者的資訊、他們的品味和交友關係,在生日等時機鼓勵他們互相送禮。為了大力推動這項服務, Facebook 也推出送禮的配套系統 karma 並且和超過一百間公司合作,包括 Starbucks 和巧克力公司 Lindt。

而 Google 推出的新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在一天之內找到並且收到商品,Google 沒有挑戰電子商業巨頭的倉庫戰術,反而轉向貨運公司和零售商;但如果 Google 真的想取代 Amazon 的話,它還是需要後勤支援。

群雄割據戰的關鍵字:搜尋!

現在大家開始漸漸跳過 Google 搜尋直接到 Amazon 消費,估計大約有 30% 的美國網路消費者在 Amazon 找商品。

據說 Facebook 也正設計讓使用者透過社交網路搜尋產品,Zuckerberg 就曾說感謝那些在網路上找朋友或找其他東西的人,讓 Facebook 每天都有十億筆搜尋記錄。

Apple 在迎戰 Google 的同時也準備發動對 Amazon 的奇襲,要爭奪最大數位內容供應商的寶座。在發表 iPod 之後,Apple 藉著iTunes 進攻數位音樂市場,用軟體推銷硬體或者剛好相反,但也成功和 Amazon 分庭抗禮。

電子書市場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硬仗,去年 Amazon 在全美電子書下載量占三分之二,Apple 只有 5%,但是 Apple 靠著給出版商更彈性的講價空間慢慢扭轉市場。但 Amazon 壄在數位音樂市場靠著音樂工具 Cloud Player,想辦法削弱 iTunes 的佔有率。

在影音的部分,兩者都在和從 DVD 出租商轉型成影音串流廠商的 Netflix 角力。

The Rise of Product Listing Ads: 2012 & Beyond

在2012年10月,谷歌成功地轉變谷歌產品搜索在美國的商業模式建立在產品陳列廣告(PLA)。雖然這更優質的購物體驗,面對批評和表揚,當它被宣布2012年5月,廣告商看到了解放軍的活動進行了大量的成功。 In October of 2012, Google successfully transitioned Google Product Search in the US to a commercial model built on Product Listing Ads (PLA). Though this enhanced shopping experience was faced with both criticism and praise when it was announced in May 2012, advertisers have seen PLA campaigns perform with a great deal of success. In fact, by the end of September 2013, over 100,000 retailers had inventory in Google’s new shopping model just in time for the holiday season.


One month ahead of the transition, the impression share of PLAs to standard text ads was 3.9% to 96% respectively. By the end of December, PLAs were receiving 60% more (6.1%) of the total impressions. This rapid growth in impressions share was not only due to more online retailers deploying PLA campaigns, but also the increase in product related searches during the holiday season.

However, the steady increase in click share from 2.1% in January 2012 to 6.6% (210% growth) in December indicates that shoppers are finding these PLAs, rather than standard text ads, to be more relevant to their search queries regardless of seasonality. The enhanced shopping experience and increase in relevancy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click-through rate (CTR) from January 2012 through December. As seasonality became more of a factor in Q4, CTR for PLAs surpassed that of standard text ads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This trend has far reaching implications as standard text ads cost more per click than PLAs during Q4 2012. For retailers, this means that PLAs are not only cheaper, but they perform far better than standard text ads during the busiest shopping season of the year. Of course,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 adoption by online marketers and increase in clicks by shoppers during the holiday season, the share of spend by PLA campaigns jumped from 0.36% in October to 2.5% (600% growth) in December. In fact, in Q4 alone many retailers allocated as much as 30% of their total spend on Google towards PLAs. This speaks volume to the incremental growth in spend on Google as a result of the Product Search transition. In 2013, online retailers will undoubtedly allocate additional budget towards PLAs, continuing to build on the momentum gained in 2012.

分析

  • Google 的產品陳列廣告服務將使 Online 店面生態改變,Amazon、Yahoo、Apple、eBay 都會受威脅;
  • 以Google 的 search engine、Android、Google mobile apps、Gmail 的普及,Google PLA 結合 Google shopping 和網頁電子支付服務將使 Online 店面生意模式改變;
  • Google PLA、Google shopping 網頁服務及 Google Wallet 將是 Google 未來最大之收入成長;
  • Google 這種間接式 Online shopping 經營方式將受商家喜歡;
  • Google 也極可能因這種間接式 Online shopping 經營方式收購 PayPal;
  • Google 可以提供 Google 雲端平台幫客戶做更精確分析,其他公司如何競爭?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