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產業策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產業策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台商的雙印戰略,台灣政府應該有配合之FTA及國內產業升級策略才能真正有助於台灣經濟 ( Taiwan enterprise investment in India and expand Taiwan economic, must have new FTA strategy, not just wait for TPP )

印度十年計劃 郭台銘:帶進整個供應鏈

在1個月內2度訪問印度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昨晚宣布投資印度10年計劃,強調「不會只從事簡單組裝,要把整個供應鏈帶到印度」、「會有很多(投資)地點」。

前天抵印度的郭台銘,昨晚在新德里Le Meridien飯店召開記者會,首度與印度媒體互動,宣布對印度進行「長期的高科技策略性投資」。他證實,昨天獲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接見。

他說自己受莫迪「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技能印度」(Skill India)、「潔淨印度」(Clean India)等新政鼓舞,還向莫迪建議應推動「高科技印度」(High-Tech India)和「印度出口」(Export India)。
郭台銘對印度媒體說:「我們每次來都更有信心,認為我們應該來、必須來,且越快越好。」不過,對於印度媒體最關切的投資額,郭台銘沒提具體數字。

他說:「數字尚未定案。因為5年、10年的投資,時間很長,我們要進行的是10年計劃,而非1年計劃。同時,我們不會只來從事簡單的組裝,我們要把整個供應鏈帶到印度,這包括一些重要零組件和技術,都會遷移到本地。我想,最終數字不重要,決心更重要。」
鴻海11年前已在南印設廠,郭台銘說,除將繼續在安德拉省( Andhra Pradesh )投入製造外,生產據點也將擴及西印古茶拉底(Gujarat)省。
被問到是否在印度生產蘋果iPhone手機時,郭台銘指出:「我們不提來本地製造的任何客戶名稱。我們歡迎任何品牌,若他們希望我們能一起在本地合作,我們會盡全力。」

他表示,包括LED TV、電池、數據中心等,都是鴻海尋求在印生產的項目。郭台銘說,已跟Micromax、Snapdeal、Greendust合作,並與阿達尼集團( Adani Group )洽談合作。

但他不諱言,在印製造「還有許多障礙必須克服」。郭台銘說,諸如物流、供應鏈、基礎建設、電力、行政效率、土地取得等,都是選擇投資地點的重要事項,「但我非常確定,不會只有1個(投資)地點,會有很多地點」。

郭台銘強調,鴻海佈局印度不侷限製造業,更要將新科技應用在諸如工業4.0方面。他說:「你們有軟體能力,我們會把它跟我們的硬體專長相結合,開創1加1大於2的效能。」

郭台銘新戰略 帶蘋果進軍印度

鴻海加強佈局印度的力道,不僅進攻太陽能發電、電子商務,更計劃建印度首座iPhone生產據點。這波印度製造商機,會開花結果嗎?
今年是進軍印度年,」六月二十五日股東會上,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對著股東們說,「印度總理喊出『印度製造』,這是我們八屏一網一雲的機會!」
股東會隔週,鴻海一批幹部,已悄悄啟程飛往印度,為鴻海這艘四兆規模的巨船,尋找中國之外的新投資航道。

印度製造 掀起大好機會

郭台銘如此在意印度,不是沒有原因。他最近閱讀國際顧問機構PwC針對全球三十二個國家調研出的「World in 2050」。報告中分析全球經濟動能的版圖移轉,其中最引起郭台銘注意的是印度。

報告預估,擁有十二億人口的印度穩健成長,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GDP佔全球的比例,從二○一四年的七%以下,到二○五○年約佔一三.五%,超越美國和歐盟,僅次於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報告也提醒,前提是印度政府的結構性改革能持續。
印度總理莫迪上任後力推「印度製造」,是刺激經濟的最重要核心計劃。就是要透過帶動製造業成長,從二○一三年佔GDP的一七%,十年內提升至二五%,創造就業機會和調整經濟結構。

鴻海佈局印度七年,尚未開花結果。但身為製造業龍頭,當然要緊抓這波印度製造掀起的大好機會。在股東會前夕,就傳出鴻海洽談投資印度電子商務網站Snapdeal。二十二日,郭台銘的「麻吉朋友」日本軟銀社長孫正義,在印度新德里開記者會宣布,和鴻海及印度最大行動電信運營商Bharti Enterprise合資SBG潔淨科技(SBG Cleantech Limited),進攻印度太陽能發電市場。

但最引發關注的,和大客戶蘋果有關。六月十二日,外媒《路透社》才對外批露,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大臣德賽透露,鴻海正和印度政府進行協商,計劃在當地挑選落腳地點,興建一座工廠,幫蘋果生產行動裝置產品。

合約尚未簽訂,但如果完成,將成為印度第一座iPhone生產據點。所生產的蘋果產品除了供印度市場需求外,也將出口至其他國家販售。這和莫迪的「印度製造」政策方向,不謀而合。

事實上,不只鴻海對印度有興趣。廣達今年的股東會也透露,正在投資評估赴印度設廠的可能。最近成長力下滑的宏達電也傳出前進印度,在印度北方和當地經銷商合作,架設手機組裝線。背後不只製造需求,更看中當地內需。... 持續閱讀

鴻海投資印度 郭台銘圖的是什麼?

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近期親自前往印度考察,並接受當地媒體採訪,喊出在2020年前將在印度建置十至十二座工廠,並且可在印度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郭台銘說:「我準備好了!」但是建廠所需要的電力供應、用水、產品物流、人力資源、稅率法規等,還需要印度政府促成。

郭台銘也不諱言,「印度哪個省對製造業最友善,我們就從哪裡開始。除了基本職缺之外,還有技術勞工和工程師。我們要在鄉村設廠,會創造工作機會,帶動基礎建設」。

轉型商貿 維持營運高成長

包括之前在印尼與巴西,鴻海建廠進度大不如外界預期,除了當地的基礎建設不佳外,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當地政府對於鴻海態度不積極頗有微辭,而鴻海對於當地政府無法全力配合也頗多怨言。

鴻海近期大力朝中國以外的國家發展,積極建廠的目的,其實就是鎖定這些新興國家未來的人口紅利,包括勞動力及消費潛力。對於鴻海來說,單純的代工製造,在主要客戶蘋果(Apple)逐步釋單給和碩(4938)、仁寶(2324)、緯創(3231)的趨勢下,已經很難再有大幅成長的空間,過去動輒營收年增率30%、50%,已成過往雲煙。

郭台銘也多次坦言,鴻海的營運基期已高,就算現在年增率10%,也都有四千億元,這已經是一家大型上市櫃公司的規模了;雖然鴻海內部仍是以15%為成長目標,但是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要轉型到商貿,而如果可以從設計、製造到銷售,才有機會維持鴻海的營收成長不墜。

產業人士表示,不管是巴西、印度、印尼,這些國家對於部分電子產品,都課予相當高的關稅,包括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都屬於被課予高稅率的電子產品,唯有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才能避免高關稅的問題。

硬體優勢 結合印度軟體技術

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也都是屬於青年人口較多的地方,相較於中國的年輕世代已經不再願意進工廠工作,巴西、印度、印尼的年輕人並沒有這樣的問題,因此鴻海需要的勞動力應該不會出現困擾。

而且這些國家的人民心態大多偏向及時行樂,對於購買新產品的意願很高,如果再能提供工作機會,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對於鴻海來說,不但有足夠的勞動人口,同時又有穩定的消費市場,是一個「人財兩得」的選擇。

據瞭解,郭台銘鎖定印度,就是看好印度在軟體產業的發展,確實可以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而且包括IBM、Google等國際大廠,也都在印度設有研發基地,這也是以硬體製造為主的鴻海,在轉型時所必須要補足的部分,如果可以結合印度的軟體技術,搭配鴻海全球領先的硬體製造技術,將是一個最完美的境界。

鴻海印尼投資案 台印關係有望提升

鴻海的印尼投資案受到各界關注,印尼總統當選人佐科威(Joko Widodo)也希望鴻海早日登陸印尼投資,日前更邀請董事長郭台銘成為佐科威就職典禮的座上賓。除了提升印尼與鴻海合作可能外,也有望加強台灣與印尼雙方的互動交流。

但近日投資案陷入卡關,日前印尼財政部長巴斯里(Chatib Basri)表示,鴻海要求印尼政府提供免費的土地,及更優惠的租稅方案,做法太過無理,未來雙方仍需更多的協商。

郭台銘今年2月時,已與時任雅加達省長佐科威簽定投資意向書,由雅加達省提供雅加達國營免稅加工出口區的土地,給鴻海設廠,預計未來3至5年內投資至少10億美元。

佐科威日前表示,鴻海的投資計畫非常重要,印尼渴望製造業能夠蓬勃發展、希望鴻海能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並推動產業轉型。也承諾將會協助鴻海解決投資許可、土地取得等問題。

佐科威團隊已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列入10月就職典禮的貴賓名單,鴻海日前表示榮幸,郭台銘出席的機率頗高。佐科威勝選後,其幕僚團隊也積極與鴻海聯繫,推銷除了雅加達之外的其它潛力投資地區,其中佐科威的故鄉中爪哇地區,也是幕僚積極推銷的投資地點。

佐科威的幕僚團隊成員坦言,佐科威一直希望鴻海早日落實在印尼的投資案,不僅對鴻海和印尼有利,也能透過鴻海進一步提升台灣和印尼的關係。

郭台銘攻樂活養生 重用曾馨瑩姊夫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積極布局樂活養生健康事業群。媒體報導,鴻海集團旗下相關 M次集團,由郭台銘妻子曾馨瑩的姊夫吳良襄主導。

壹週刊專訪鴻海旗下永齡生技和康聯生醫董事長吳良襄。吳良襄的妻子曾馨儀,是郭台銘妻子曾馨瑩的姊姊。鴻海集團旗下目前有12個次集團。壹週刊指出,次集團依序從英文字母A、B、C一路排到M,前面的A到K分別代表11屏3網2雲到大小眼球等事業群,M次集團指的是吳良襄負責的樂活養生健康事業群。

報導指出,次集團英文字母跳過L,主要是郭台銘認為L代表輸家(Loser)不吉利。

鴻海集團在醫療事業布局包括永齡生技、康聯生醫、永明科技、康捷牙醫等。報導引述鴻海主管透露,郭台銘的生醫事業從健康檢查開始,延伸到健康管理、疾病追蹤以及牙醫診所。

郭台銘曾經到負責健康篩檢的立達診所做過好幾次檢查,力挺吳良襄意味十足。吳良襄接受壹週刊採訪指出,自己靠的是能力,會努力讓市場看到成績。吳良襄說,郭董對自己的績效應該是滿意。

郭台銘特助蔡志孟接受採訪表示,郭台銘看到生醫科技是未來大方向,要找一個懂得進入生技事業的人,就找到吳良襄了。報導指出,吳良襄上任後向郭董提案,讓康聯生醫與鴻海福委會合作,接下鴻海員工健檢大單,讓康聯生醫業績倍增,未來在解決客戶集中鴻海的課題後,康聯生醫計畫掛牌上市。

吳良襄表示,永齡生技將複製上述模式拓展其他業務。他指出,永齡生技也與美國醫療儀器設備商瓦里安(Varian)簽訂合作協議,有機會為瓦里安代理設備。

蔡明介:手機主戰場 移向印度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指出,智慧型手機需求進入中低成長期,主戰場已由需求明顯減緩的中國大陸移轉,他看好印度、東南亞及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成長率將非常高。此外,聯發科去年與搜尋引擎大廠 Google合推的平價智慧機「Android One」,傳出今年將推出第二代,定位從中階降至低階,價格將一口氣砍至30美元至50美元,遠低於第一代的100美元定位,並會配合印度慢速網路,推出適合產品。

蔡明介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智慧手機市場雖曾經實現年增50%至60%的高速成長,但目前已進入中低成長期;最近三、四個月因經濟成長減緩及受匯率影響,導致大陸消費者購買力下滑。

蔡明介認為,手機晶片的主戰場已非大陸,而是印度與東南亞市場。他看好印度、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國家的手機換機需求,將帶來很高的成長率。

蔡明介以印度市場為例,印度有12億人口,是全球人口數第二高的國家,但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僅約10%;目前印度消費者為觀賞動畫等內容,正持續將智慧手機從3G升級至4G。

日經新聞報導,目前聯發科智慧手機用晶片營收中,大陸市場占比在六成以上,印度市場占比約15%至20%;Google去年9月在印度推出高規低價手機「Android One」,就是由聯發科提供晶片。不過,「Android One的表現不如預期,主因供應鏈出現問題,造成使手機數量短缺。

分析
  • 簽 ECFA 後, 台灣 GDP 成長率衰退幅度全球居冠,ECFA 簽訂後,簽訂後台灣因歐債問題及大陸產業升級,台灣產業獲利大幅衰退,終於至 2011 第四季台灣GDP成長率從13.11%衰退至1.18%;-11.x% 衰退度全球第一
  • 也就是說 ECFA 是讓台灣 GDP 率衰主因之一,其實是變成台灣讓利給中國,就因為馬政府輸在簽約執行細節與兩岸產業重疊競爭之考慮沒做好,馬政府失職造成台灣 GDP 成長率大衰退;簽ECFA、開放大陸來台投資, 台灣歡迎大陸投資、兩岸進一步經濟合作,但事實是簽 ECFA後 大陸來台投資金額仍比歐、美、日低更遠不如本土台廠對台之投資。但同期間大陸投資其他國家是 > 5000億美金. ( 註: 兩岸簽署ECFA後,外資與中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增反減,由其是中資來台投資減少最多;)
    • 主因就從 ECFA後,如 紙、LED、家具、面板、電源模組 ... 大陸對台灣進口關稅遠高於台灣對大陸進口關稅;
    • 中國大陸也奇怪,若不做實質讓利給台灣中小企業,讓台灣中小企業及員工認為祖國關心台灣人,離散祖國超過100年的台灣人怎會認同呢?既使是離散超過100年的父母,若只會從離散子孫吸血,也不會有子女要認這種無情無義的父母,少照顧子孫超過100年了,還不知如何贏回人心?
    • 最大威脅是整個台灣政府一堆中國大陸說客,無時不刻利用政府決策掏空台灣資金、技術人才,如何防止成為政府一大問題?
  • 台灣產業加速與東協、印度策略性整合,特別是聯發科必須用 TSMC 最高製程製作印度超低階智能手機及中國大陸低階高CP值智能手機,將東協、印度策略性整合,最好能結合印度台商用[開源碼, DIY, 開放硬體智能手機平台]戰略來擴展東協、印度市場,打不同的戰略,才能真正將戰略拉長,讓台灣產業加速成長
  • 台灣政府 FTA 應該要有配合雙印戰略,這樣整個台灣產業鏈才能真正加速成長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SolarCity、SunPower、First Solar 相續投入家庭太陽能發電,將大幅降低尖峰用電量及發展出分散式太陽能發電產業 ( SolarCity, SunPower, First Solar with continued investment in home solar power, will significantly reduce peak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develop a distributed solar power industry )

SolarCity 公布第二季財報,太陽能板裝設遽增 216%

美國太陽能租賃龍頭 SolarCity 於 8 月 7 日公布 2014 年第二季財報,已裝設的太陽能板總發電量在第二季提升到 218 MW,遽增 216%,且光第二季單季就增加了 3 萬名客戶。

2012 年第一季時,SolarCity 裝設一組太陽能發電系統平均每瓦成本為 3. 16 美元,2014 年第一季已大幅跌落至 2.46 美元,第二季只剩 2.29 美元,成本下跌速度相當快,營運長 Tanguy Serra 更表示,成本降低速度為預期目標的兩倍之多。

此外,SolarCity 最近剛併購高效太陽能電池與模組製造商 Silevo,有了自己的完整產業鏈,將更能有效降低成本,因此 SolarCity 大膽預估 2017 年將達成每瓦 1.9 美元的低安裝成本。

至於SolarCity 即將發行的第三次資產債券,金額將提升至 2 億 100 萬美元,標準普爾(S&P)信用評級則為BBB+。儘管第二季太陽能板安裝量暴增,但 SolarCity 保守預估第三季安裝量會稍微下滑在 135 到 150 MW 間;2014 年整年安裝量約為 500 到 550 MW;至於 2015 年,則樂觀預估會達到 900 至 1,000 MW。

SolarCity 目前太陽能板安裝數量的成長與需求已遠遠超乎預期,持續穩座太陽能租賃龍頭。SolarCity 樂觀預估在接下來 20 年內,公司營收可望超過 33 億美元。

SolarCity Downgraded On Escalating Stock, Competition

SolarCity got a downgrade Tuesday because of its escalating stock price and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rom rivals, including a company expected to launch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soon. That's the assessment from Ben Kallo, an analyst for Robert W. Baird, in a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Tuesday. He cut his rating on SolarCity (NASDAQ:SCTY) stock to neutral from outperform, but he kept his 83 price target.

SolarCity stock was down 2.5% in early afternoon trading in the stock market today, near 70.25. But SolarCity stock is up 24% for the year.

In his report, Kallo said that although SolarCity is the leader in the accelerating U.S. residential market for solar products, the company's stock price might have gotten a bit ahead of itself. And he cites rising competition with SunPower (NASDAQ:SPWR), First Solar (NASDAQ:FSLR) and Vivint, which is reportedly working on an IPO. SolarCity recently announced plans to manufacture its own solar panels.

"We believe SolarCity's move into high-efficiency panel manufacturing introduces scale-up risk ... . SunPower has over a decade of experience in manufacturing high-efficiency solar panels and has allocated 2.5-plus years to construct and ramp its Fab 4 (about 350 megawatt) manufacturing line," he wrote. "Although SolarCity has considerable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flow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we believe SunPower and First Solar are currently best positioned, given their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international presence and positive earnings." SolarCity this month reported rising losses and lower-than-expected Q2 revenue.

DE Penetration Lowers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Generation ( 美國分散式太陽能成長讓傳統發電廠價值下降 )

As DE proliferates, traditional generation assets are likely to decline in value. Parallels with the German market—in which the total share of generation represented by nuclear and fossil-fuel-based sources is expected to fall from a level of 83 percent in 2010 to 30 percent by 2030—illustrate the devastating financial impact that such a drop can have on utilities. (See Is Germany Pioneering a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ergy Sector?, BCG report, March 2013.) By lowering the total net load, DE reduces the market value for traditional generation. The intermittent nature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means that the greater DE’s penetration, the greater the requirement for base-load generation to become more flexible. (The problem is compounded by utility-scale renewables, which also provide intermittent power and often receive loading preference.) In most cases, DE, combined with demand response programs and other forms of demand management, will also shave the peak off the load, cutting into the most profitable por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neration business. These factors are influencing utilities’ decisions about whether to invest in generation or hold off and seek to optimize its residual value instead.

DE may also be a harbinger for a broader type of deconstruction that is affecting the power value chain. Integrated utilities provide bundled services: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grid services (such as power reserve and stabilization), demand response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metering, and customer service. When a non-utility third-party cherry picks the value chain and provides specific services at a lower price, the traditional rate design no longer matches costs and revenues. New entrants have a growing stake in generation through distributed products, but they also derive benefits from services such as demand response management and energy storage. Over time, the power value chain could change dramatically.
美國分散式太陽能成長大增,讓傳統發電廠收入大幅下降,大幅降低尖峰用電量

The utilities’ business model is about investing capital and capturing returns. As DE penetration increases, capital shifts from areas that utilities have traditionally controlled to areas in which they are not involved.
solar power generation to off the peak power consumption of city

What’s more, as large investors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the emerging DE industry, traditional utilities are beginning to lose their advantage in terms of low cost of capital. For example, we estimate that when a major solar installer and developer securitized its solar leases last year, the company’s cost of capital dropped to a level that was 200 to 300 basis points lower than most regulated utilities’ cost of capital.

With microgrid technology, DE has the potential to enable areas such as subdivisions, cities, and counties to form “islands” that either exist off the grid entirely or depend on it only for backup generation. DE could, therefore, turn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 lines and power plants designed to serve those areas into stranded assets.

Finally, utilities’ regulatory edge is eroding as DE companies gain leverage through regulatory management teams that represent a growing number of individual consumers. Taken as a whole, these changes are turning the odd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utility model.

蓋電廠 不如削減夏季用電尖峰

夏季炎熱,人要消暑,工廠的生產線與馬達也要通風散熱或吹冷氣以維持效率,這使得台灣的夏季出現了用電尖峰。2013 年 8 月份的用電量,就比 12 月份還要多 41 億度電。
2012與2013年每月用電度數曲線。(資料出自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

從上面這張圖,夏季每日用電曲線來看,用電尖峰是在上班日的下午 2-3 點左右,大約在 3,200 萬瓩。接著是午飯前 11 點半,第三高峰是晚間 7-8 點。到了大部分工廠停工的週日,則僅剩晚上的用電高峰,並且比上班日少了 600 萬瓩以上。造成這三個高峰的原因很多,餐飲業準備膳食、上午 11 點開始營業的大型零售業、工廠生產線作業啟動,以及民眾回家後打開照明與視聽設備。

再隨機選擇夏日與冬季各一個普通上班日來觀察。冬季上班日的用電尖峰是在下班時刻的晚上 6 點,冬季下午 2 點峰值不明顯,與夏日同一時間大約少了 7-800 萬瓩。
▲ 夏季上班日與周日用電曲線比較。(擷取自台電每日用電資訊)
底下這張圖則把每個月用電最多的尖峰用電量,勾勒成一年的曲線,再從 1970 年累積到 2013 年。您可以看見,台灣的用電量愈疊愈高,而夏季與非夏季間的用電差距也日趨明顯,儘管自 1989 年實施季節電價制度,但 2000 年以後仍再度明顯拉開差距。
▲ 夏季與冬季上班日用電曲線比較。(擷取自台電每日用電資訊)
台電每年會提出《台電電源開發方案》,替未來十年規劃電廠興建時程。它會依照國民所得與人口成長、國內外經濟能源趨勢等預估,去推論出長期用電負載可能的增減。值得注意的是,台電會評估每年夏季尖峰負載用電量,並在維持電力系統備用容量率 15% 的前提下去做電源開發規劃,以應付新增的用電需求以及補足退役的老舊電廠發電量。

也就因為這樣,我們為了應付夏季用電尖峰的那幾天的那幾個小時,而準備了這麼多發電廠機組。到了非夏季時,就有許多機組閒置,徒增維護經費,核電廠與大型火力電廠機組則趁著冬季輪流排歲修;雖然知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然而「養兵」也是要錢的。

因此,只要想辦法削減「夏季尖峰負載」的用電量與時數,或至少讓它不要成長,便可以短期間內減緩台電新建電廠的壓力。爭取下來的時間與省下的電廠興建成本,則可以再拿去積極投資節電策略與發展再生能源,或強化台灣電力系統的調度能力,真正舒緩長期的用電需求。

削減「夏季尖峰負載」的方式其實有很多,有些是台電已實施您也很孰悉的手段,有些未實施的,門檻也不高,以下列舉幾個方式,希望能激發您對電力的更多想像。 ... 持續閱讀

太陽能分散式發電分析
  • 由美國、澳洲太陽能分散式發電發展看,主要是
    • 政府立法鼓勵金融業提供相關類似高息商品給太陽能分散式發電公司共同以承租方式長期收取用戶費用,用戶也節約部份電費又不用買整套太陽能分散式發電系統;
    • 金融業獲得高息商品之利潤,營業上升獲利成長;
    • 用戶也節約部份電費又不用買整套太陽能分散式發電系統,同時又得到智惠型電力管理系統,隨時可以由電腦或智惠型手機了解電力狀況,房屋價值也因此升高;
    • Distributed energy (DE) technologies have grown significantly in the U.S. Last year, DE represented one of the largest investments in the utilities space, and that investment, along with consequent growth, is likely to accelerate. From 2010 to 2013, DE accounted for about 21 percent of all new capacity in the nation. The number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rooftop solar installations, for example, increased by 22 percent in 2013. The increase comprised about 1.9 gigawatts and represented roughly $8 billion in investments. 
  • 我國冬季用電少,夏季用電多,這是因為我國地處亞熱帶,夏日冷氣用電需求高的緣故。尖峰用電在白天,夏季白天冷氣用電需求高,因為營業公司都開冷氣及照明,用電尖峰及離峰甚致高出 48% 電力:
    • 夏季每日用電曲線來看,用電尖峰是在上班日的下午 2-3 點左右,大約在 3,200 萬瓩。
    • 夏季每日用電曲線來看,用電離峰是在上班日的早上 4-6 點左右,大約在 2,200 萬瓩。 尖峰與離峰平均差到 30% ~ 35% 電力;
    • 而太陽能發電補尖峰用電至少是最經濟又可延緩核四運轉,讓科技與時間說出該走的路,依太陽能發展的速度,一片同樣面積太陽板很快將達到 365W、每瓦 0.25 美元,一般家庭需要之白天電力很易被家庭式太陽能發電代替,因此,很容易捕台電尖峰電力不足,核能就能逐漸轉成封存備用;
    • 若LED照明及電器節能配套策略與企業強制之法令,可延緩核四運轉之年限可拉長至6年,其他能源效能也會再提高,有利於台灣做出最有利於台灣決定
    • 台灣目前最大問題就是,馬政府之國營到處漲價壓榨人民生計,真正該做的照明及電器節能配套策略根本不積極,台電對於節能策略也不夠積極,節能是一個產業
  • 目前太陽能電池效率與成本:
    • 德國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已經到達 44.7%,如 SunPower 太陽能電池板大小可產生 717 W,每瓦可降至 0.5 美元,都市白天都將被太陽能分散式發電系統取代,將少掉 1000 萬瓩,也就是說台灣核能都可以封存,減少能源進口 GDP反而成長;
    • SunPower 太陽能電池可將21.5%的太陽能轉換成電力,太陽能電池板大小 155.9 x 104.6 cm ,可產生 345W,每瓦 0.6 ~ 0.5 美元;
    • NSP 台灣新日光太陽能電池可將15.6%的太陽能轉換成電力,每瓦 0.5 ~ 0.3 美元;
    • 大陸 Jinko 太陽能電池之太陽能轉換成電力 16.5%,每瓦 0.5 ~ 0.3 美元;
    • 預估未來幾年內, 太陽能電池將降至每瓦 0.3 ~ 0.22 美元;
    • 太陽能投資與成本計算實例投資成本最貴是儲能系統,只補尖峰用電量投資成本最低,但政府並沒有一套配套策略,以致台灣難發展成功;( 註:德國太陽能發電量已經是 23.1 GW 約總需求量之 50.5% ,但仍需足夠支儲能系統將它儲存才能完全使用,否則,仍是白天補電效益;)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從統一超、85度C 看台灣服務業擴充與全球化策略 - 絕非馬政府服貿策略 ( From the 7-11, 85 degrees C to see Taiwan service industry expansion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四大超商 年底衝10,200店

統一超旗下便利商店7-ELEVEN昨(11)日第5,000店開幕,統一企業集團暨統一超董事長羅智先表示,7-ELEVEN每天都在持續創新,這是新的起點,未來持續向前。

7-ELEVEN內部預期,今年底前,全台店數可達5,040家,屆時台灣四大超商總店數上看10,200店。

7-ELEVEN第5,000店「好鄰居」門市,昨日正式落腳高雄市內門區。這個新的里程碑由羅智先、總經理陳瑞堂、統一董事高秀玲共同揭幕,並為第5,000店命名為好鄰居。

統一超表示,7-ELEVEN將深化社區好鄰居的角色,走入偏鄉、打造便利人情味。對於開店目標,羅智先說,未來關心的不是開幾家店、總店數目標,門市店舖只是一個屋頂,重點是屋頂下該做什麼、賣什麼、提供什麼服務,隨著屋頂愈來愈大,屋裡進出的人也愈多,服務、商品也愈趨複雜,這些是未來的挑戰。

對7-ELEVEN的擴張能量,羅智先並未喊出目標,但他拋出一個開放式的答案:「我也很好奇,台灣便利商店究竟能開到多少家?」他表示,以台灣便利商店發展形態與規模,便利程度與影響消費者深度,都超越其他國家。

統一超佈局全球

流一超商流通次集團穩居台灣零售業龍頭,並積極在中國、越南、菲律賓與加拿大地區開拓據點。統一超商資源整合群副總經理謝健南指出,零售業是在地產業,運用用在地化的想法與眼光來經營,成為市場決戰的關鍵;但除此之外,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更是零售業是否成功的最大後盾,為此統一超商集結台灣的成功經驗,針對新市場就標準作業組成基本部隊,建立起佈局全球的規格化運作模式。

統一超商流通次集團佈局海外市場,發展雖遍及中國、東南亞與加拿大地區,但從行業種類與營運規模來看,中國市場還是流通次集團的操作重心,包括星巴克咖啡連鎖店、銀座超市、優瑪特量販店與康是美藥妝店,形成以量販超市、餐飲與藥妝店三大操作主軸。統一超 商總經理徐重仁日前更宣佈,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為深耕市場,在山東銀座超市已整合完畢後,流通次集團的中國辦公室發展重心,將轉移至四川成都,就近強化發展四川優瑪特量販店。

統一企業因為佈局中國市場有成,帶動龐大的市場商機,現成為投資法人加碼的主要標的,而統一超商在台灣把 7-Eleven 經營的非常出色,卻礙於美國 7-Eleven inc. 授權無法在中國經營便利商店但即使如此,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已不只一次對外表示,便利商店並不是現階段最適合中國市場的零售業態,流通次集團需考量到當地消費接受度,找到最適合的切入點。


85度C大轉型─【從美國到台灣二代店,透視85度C海內外品牌策略】

「好冷喔~好想喝杯熱騰騰的咖啡!」在寒冷的冬天,特別容易讓人想無時無刻都能嚐到燒燙燙的美味咖啡來取暖。然而,在眾多現煮「咖啡海」中,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呢?是711的city cafe?全家的LetsCafe?萊爾富的HI CAFE?STARBUCKS?還是,你是否還記得曾紅極一時,被我們視為「平價時尚」的85度C?
是的,85度C可能曾經是我們想喝咖啡時的首選,然而在許多連鎖超商陸續涉入平價咖啡市場時,85度C似乎就默默的被擠下舞台了。為了重拾顧客,85度C在海內外都開始執行拓展策略,且因應不同的環境文化,實施不同的品牌策略。在海外,實施「賣場式」經營模式;在台灣,則是啟用二代店,試圖打造全新的品牌形象。

◎美國85度C品牌策略: 品牌在地化,入境隨俗

台灣85C舊店及美國85C的形象如此不同,主要是考量不同環境及文化因素。台灣土地面積較小而人口密度高,因而像是711、星巴克等店鋪皆選在較能引人注意的黃金三角窗設店。美國地廣人稀,重視交通便利;美式消費習慣為「一次購足」,因而85C在美國的展店策略便是將消費文化特性及文化融入品牌策略,打造出與台灣截然不同的「85C大賣場」。
  1. 大賣場感,一次購足
  2. 前店後廠模式,加快生產速率
    • 為了供應大量需求,加密出爐速率,一小時出爐一次。此外,麵包出爐時,門市人員會一起高喊「FRESH BREAD!」除了讓消費者感受85度C的活力,也拉近與顧客的距離。
  3. 產品差異化、多量多樣-打出口碑 
    • 美國本身已是咖啡及麵包店大國,85度C何以成功闖出一片天?原因就在產品種類繁多,能夠吸引顧客上門;當其他店在試圖減化銷售項目時,85度C卻反過來研發更多產品,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成功打造出口碑。此外,當某樣商品只能在85度C買到,就更能確保顧客回流率。
  4. 動線規畫
    • 相較於台灣的85度C店舖小,美國85度C店面大,實體店面環境較複雜,因而特別規劃動線,讓消費者在選購之餘不致感到混亂,也提高整體結帳速度。
◎85度C二代店品牌策略:服務行銷─新品牌形象打造

近年來連鎖超商平價咖啡的興起,使得85度c變成只是轉角一家普通的咖啡店;因而二代店的推出可視為85c試圖打造新品牌形象的成果。「服務行銷」則是二代店主要的品牌策略。
  1. 提升服務業精神─ 行銷學之父 philip kotler 曾說過:不論做什麼生意,都是服務業。85度c在二代店中更致力於服務行銷,從後場的服務系統建立到前場的服務人員,都試圖做到最好的服務。
  2. 服務的創新─新的餐點、精緻禮盒販售、免費無線上網,二代店提供許多創新的服務,使度c從一間單純的咖啡店變成令人連流忘返休閒空間。
  3. 體驗行銷─顧客體驗的決定因素包含外在刺激與內在心理,包含服務功能,實體環境與服務人員。
傳統行銷 v.s 體驗行銷

為了給予顧客全新的體驗,二代店從店型外觀、招牌,到店內陳列與動線皆與舊店不同,試圖重新打造85形象。招牌以黑底紅字取代以往的白色,此外,新店的設計更具時尚感,試圖打造更舒適的環境。餐點部分新增三明治等輕食、早午餐、新甜點、精緻禮品販售等。希望使顧客從一走進二代店就能體驗到全新的舒適氛圍,進而做出購買決策。... 持續閱讀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