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美國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美國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美國舉債是不歸路? 川普政府精簡及馬斯克「政府效率部」DOGE真的有效嗎?(Is U.S. debt the point of no return? Ar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streamlining and Musk’s DOGE reforms really effective?)

美債重演1995年大拋售 (U.S. Treasuries Repeat 1995 Sell-Off )

現況美國國債已破35兆,以債養債是條不歸路,只能說美國國債危機正在運行中,美國因美債要是破產,全世界都倒大楣,明年應該會破37兆。

自從 9 月聯準會大幅降息以來,美債遭遇大幅拋售的普遍觀點是,投資人不再認為經濟正搖搖欲墜地走向衰退,上一次美債在開始降息階段出現這麼大跌幅還是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領導聯準會的時期,當時他正在策劃一次罕見的經濟軟著陸。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兩週時間,10 年期美債殖利率週二攀升約 60 個基點至 4.2%,從聯準會四年來首次降息前幾天創下的一年低點躍升。

2 年期殖利率自 9 月 18 日聯準會啟動降息以來累計上升 34 基點。該殖利率在 1995 年也有類似漲幅,當時由葛林斯潘領導的聯準會成功的在不引起衰退的情況下幫助經濟降溫。

如果從 1989 年算起,2 年期殖利率在聯準會啟動降息的後一個月平均下跌 15 基點。回顧 1995 年,葛林斯潘和他在聯準會的同僚六個月內僅降息三次,把利率從 6% 下調至 5.25%。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在當年首次降息的 12 個月後躍升逾 100 個基點,而兩年期公債殖利率則上漲 90 個基點。

德意志銀行利率策略師 Steven Zeng 表示:「殖利率上升反映經濟衰退風險降低,鑑於經濟數據相當強勁,聯準會可能放慢降息」。不過,除了經濟軟著路的預期之外,美國總統大選的因素也發揮作用。

Pimco 的投資組合經理 Mike Cudzil 在接受 MarketWatch 採訪時表示,雖然這一走勢的大部分可歸因於過去一個半月的相當強勁的經濟數據,但選舉擔憂也發揮了作用。

穩健的經濟數據使債券市場重新定價,因為它迫使投資人降低大幅降息的預期。但 Cudzil 表示,債券殖利率上升現在也反映出共和黨在選舉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更多」潛力,並補充說,目前市場似乎正在「浪漫化」對股市有利的 (共和黨大勝)「紅色浪潮」觀點,但也會對長天期殖利率帶來更高的壓力。以 Anshul Gupta 為首的巴克萊股票研究人員於研究報告中寫道:「儘管民意調查仍然表明競選形勢激烈,但隨著市場堅定地相信川普獲勝的可能性不斷上升,川普交易繼續受到青睞。川普關稅以及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一直在與川普獲勝的可能性保持一致」。

1987 年於美股「黑色星期一」一戰成名的億萬富翁、避險基金大佬 Paul Tudor Jones 週二表示,無論誰贏得 11 月的總統選舉,他都會避開固定收益資產並做空長期美債,因為他擔心美債軌跡。

美國債務警報再起 若不節制遲早出事

高姆斯說,「我真正擔心的是,聯邦債務占 GDP 比率將在 20 年內翻一倍。我認爲我們負擔不起。」

高盛之前估計,到 2025 年,美國債務成本可能會創下新紀錄。而根據彼得森基金會 (Peter G. Peterson Foundation) 的另一項分析,未來 10 年美國債務的利息支付總額可能達到 10.6 兆美元。

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 (Jamie Dimon) 甚至將債務描述爲「海洛因」,指美國實際上已對債務上癮,讓美國經濟處於危險境地。

根據沃頓商學院的預算模型預測,如果不改變方向,美國可能在 20 年內出現債務違約,這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災難性後果。

高姆斯表示,即使美國目前能夠負擔得起債務,但不斷增加的債務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帶來麻煩,因爲投資人可能會越來越擔心償債成本不斷上升,並減少美國國債的持有量。這意味著有朝一日,美國可能不再能依賴中國和日本等國家購買債券,爲政府提供資金,「在某個時點,市場將崩潰。」

以下是2011以來常發生劇本:美債違約

美國財政部長路傑克今天致函美國國會議員,強調必須要在10月中旬以前提高美國舉債上限,國會要善盡職責,以避免美國面臨違約風險。美國國會議員不到2周後將回到華府開會,屆時,行政部門與國會恐再度面臨2011年舉債上限危機,路傑克(Jack Lew)今天先大動作向議員喊話。

路傑克在信中表示,國會應善盡責任,儘快採取行動,以消除美國面臨的違約風險。他指出,考量時程、現金流量以及誤判帶來的可怕後果,國會必須在10月中旬以前採取行動。

美國今年5月已達目前16.7兆美元的舉債上限後,財政部採取非常措施拖延債務額度突破上限時間,如果財政部用盡所有非常措施,而美國國會又未對提高舉債上限採取行動,美國將被迫以現金支應帳單。

路傑克認為,在10月中旬財政部手頭現金估計有500億美元,但他不能預估現金量可以維持多久,或政府是否有足夠的錢可以支付陸續到期的帳單,因此,如果國會不提高舉債上限,將置國家於令人無法接受的處境。

美國政府債務上限是指美國政府根據國會授權為履行現有法定義務而能夠舉借的債務總額,這些法定義務包括支付社會保障、醫療福利、軍餉、國債利息、退稅與其他開支。美國2011年曾因調高舉債上限僵局爆發債務違約危機,也造成市場與經濟不安,最後國會民主與共和兩黨議員達成協議,化解危機。


美國新政府的外部顧問機構「政府效率部」(DOGE)主管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投書媒體描繪兩人精簡聯邦政府的計畫,將從撤銷法規、減縮政府與降低成本等三方向著手,並將取消聯邦政府勞工居家辦公政策,要求每周進辦公室五天。這些新措施料將引發新政府和政府勞工工會間的衝突。

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表示,已協助川普政權交接團隊聘用擅長小政府政策的人才,新團隊將與白宮預算管理局(OMB)合作,從撤銷法規、減縮政府與降低成本等三面向著手,並將專注在以現有法規為基礎,透過行政命令,不會推動新的立法。

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說,政府效率部將檢視聯邦政府法令,由川普透過行政命令安排,即時暫停執行部分法規,之後再檢討並撤銷。兩人也表示,在大幅刪除不必要的聯邦規範後,便能大量裁減政府機構人員。儘管美國總統與政務官依法不得炒公務員魷魚,以保護公務員免遭政治報復,但法規也允許若未針對特定人士,能減少工作團隊數量。

兩人也說,聯邦機關人員必須每周進辦公室五天,這個要求「可能產生我們樂見的自願離職潮:若聯邦雇員不想現身,美國納稅人不該為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上班特權埋單」。

不過,這個要求可能引發新政府與政府雇員工會間的對立。政府效率部不一定有權直接發布這項命令,工會領袖表示若要更動工作條件,應該透過集體協商,且許多聯邦機構在新冠疫情前便有遠距上班的安排,例如國務院、教育部、財政部及防災等部會員工,能有部分時間在工作現場遠距辦公。

工會領袖批評,馬斯克與拉馬斯瓦米的提案無視聯邦政府運作模式,也會減少吸引人才誘因。政府效率部也將協助減少每年未經國會同意的約5,000億美元支出,當中包括5.35億美元公共廣播系統、15億美元國際機構補助與撥給進步團體的3億美元。

分析:
  • 美國新政府的外部顧問機構「政府效率部」(DOGE)仍然要參議院、眾議院支持,否則,很難有成效,「政府效率部」(DOGE)發生效益,才能改變美債危機。(Th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ectiveness" (DOGE), the external advisory body of the new U.S. government, still needs the support of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therwis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results. Only when th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ectiveness" (DOGE) is effective can the U.S. debt crisis be changed.).
  • 現況美國國債已破35兆美元,以債養債是條不歸路,每年以2兆美元成長,正以噴出模式進入美國國債危機時期。(At present, the U.S. national debt has exceeded 35 trillion U.S. dollars. Using debt to finance debt is the way to go. It is growing at 2 trillion U.S. dollars every year and is entering the period of the U.S. national debt crisis in a spurt mode. )
  • 未來全球進入許多債務泡沫危機時代,希望美國新政府「政府效率部」(DOGE)能改革成功,美國國債危機獲得解決,讓全球新的 30 和平成長期,台灣及亞洲也受益。(In the future, the world will enter an era of many debt bubble crises. I hope that the new U.S. government’s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 can successfully reform and the U.S. national debt crisis will be resolved, so that Taiwan and Asia will also benefit from the new 30 period of peaceful growth around the world. )


Related articles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由Google搜尋、美景氣股及銷售趨勢看美國景氣 - 全球仍緩慢復甦,產業結構已改變 ( By Google search and see the U.S. economy trend - the world is still a slow recovery, bu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

美國汽車業9月份銷售量 漲跌互見

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 (F.(US-N)) 及克萊斯勒汽車 Chrysler Group LLC 九月份銷售量都優於分析師原先預測;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 (GM.(US-N))、豐田汽車Toyota Motor Corp (7203-JP) 及日產汽車 Nissan Motor Co (7201-JP) 九月份銷售量則呈現下滑。

福特汽車 9 月份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量上升 5.8%,賣出 185146 輛,是 7 年來最佳的 9 月份銷售量。克萊斯勒汽車9 月份銷售量則上升 1%,賣出 143017 輛,是 6 年來最佳的 9 月份銷售量。通用汽車表示,其 9 月份汽車銷售量下滑 11 %,賣出 187197 輛。豐田汽車 9 月份汽車銷售量則下滑 4.3 %,賣出 164457 輛。日產汽車 9 月份汽車銷售量下滑 5.5 %,賣出 86868 輛。全部表現都不如分析師原先的預測。福斯汽車 Volkswagen AG (VOWG_p-DE) 的美國子公司表示,公司旗下 VW 品牌汽車 9 月份汽車銷售量則下滑12.2%,賣出 31920 輛,而 Audi 品牌 9 月份汽車銷售量則下滑 6.3 %,賣出 13065 輛。

現代汽車 Hyundai Motor Co (005380-KS) 9 月份汽車銷售量則下滑 12.2%,賣出 31920 輛。美國今年夏天的汽車銷售量相當亮眼,不過從上個月開始銷售成長就放緩下來。9 月份的逛街日比前一年的 9 月少了 2 天,另外,勞工節週末有部份落在 8 月份。美國聯邦政府部分因政府預算案無法在本周二前通過,而必須部分關閉。這也讓市場擔心,可能會對 10 月份的消費需求產生負面影響。

福斯汽車的美國區營運長 Mark McNabb 表示,關閉時間拖長的話,將會打擊到新車銷售量。有大約 80 萬名的聯邦政府員工可能被逼放無薪假,其影響將在某個時間點顯現出來。McNabb 並表示,福斯汽車在華盛頓特區的經銷人員回報給公司稱,上個周末來看車的客人明顯變少了。福特汽車的首席經濟學家 Jenny Lin 則表示,現在要斷言政府關閉對 10 月份的新車銷售量會有什麼影響,還為之過早。被視為美國經濟風向球的全型卡車(full-size pickup trucks),9 月份的銷售量則呈現互有漲跌的現象。福特賣得最好的 F-Series 系列,銷售量上升了 9.8%,克萊斯勒的 Ram 型卡車,銷售量也上漲了 8.4%,而通用汽車的Chevrolet Silverado 型卡車,銷售量則下跌了 10.8%。

關注汽車產業的分析師預測,9 月份的年度銷售量將介於 1520 萬到 1570 萬輛之間。若只有 1520 萬輛,那將少於8 月份的 1600 萬輛。雖然預測 9 月份的汽車銷售量會下跌 2% 到 5%,可是其表現也已經比整體經濟表現來得好,因為分析師預測,第 4 季的汽車銷售量將會呈現成長,成長趨勢將持續到 2014 年。

主要原因是,驅動需求成長的因素依然存在。分析師指出,消費者信心維持在相對的高點,8 月份失業率也下降到 7.3%,房屋價格及新建房屋申請數量,也都將持續成長。而 9 月份的銷售量下滑,不過是進行曲中的「小小雜音」而已,不足為患。
新汽車及卡車交易價格持續成長,9 月份創下 31854 美元的歷史高價,比 8 月份增加了 602 美元,主要原因是,車商把更多 2014 年款新車送到經銷商那裡,同時減少剩餘的 2013 年款汽車的優惠。

周二上午的紐約股市裡,通用汽車的股價下跌 0.3%,來到 35.86 美元的價位,而福特汽車的股價則上漲 2.2%,來到 17.24 美元的價位。

後QE 美不動產基金可進

美國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下半年因量化寬鬆(QE)退場消息衝擊而走跌,但觀察近20年共十次美債殖利率彈升階段,美國REIT指數上漲機率仍達六成,平均漲幅更有2.48%,顯示後QE時代,美國REITs仍是最佳資產配置。

台新北美收益資產證券化基金經理人林瑞瑤表示,觀察美國房市目前處於庫存偏低、房價漲勢由中西部擴展至東北部、銷售持續熱絡等良性循環,分析師普遍預期美國房市復甦之路將持續至2015年,這波美國REIT指數已修正逾11%,正好提供中長線布局時機。

林瑞瑤就基本面分析,近期美國公布的最新房市數據持續有佳績,包括美國7月S&P/CS20座大城市房價指數年率上漲12.4%,十大城市房價指數年率增長12.3%,但美國房價仍較2006年高點下跌約21%,顯示後市仍有上漲空間。

美國8月成屋銷售年率較7月上揚1.7%,創2007年2月以來新高,且為連續第26個月增長,也說明美國不動產的強勁復甦力道,進而提供北美REITs下檔有力支撐。

群益全球不動產平衡基金經理人李運婷指出,美國房市復甦確立,但在QE政策的不確定性下,市場較易受到干擾而忽略基本面發展,目前REITs類股表現不一,傳統商辦整體走勢持穩,消費相關的零售型REITs表現則較弱,但整體消費者消費意願正逐步回升中,預期後續反彈想像空間仍大。

亨德森遠見全球地產股票基金經理人Patrick Sumner認為,如果聯準會(Fed)升息是因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呈復甦狀態,租金收益隨經濟復甦而水漲船高,現階段有限的新屋供給、公司財務槓桿偏低,且伴隨較高而上升的股息率和相對合理的股價水平,都會使REITs即便在利率溫和上升環境中,仍有不錯的績效表現。
美國不動產證卷商品汽車股及網際網路股是重要景氣觀察指標看出趨勢

1. 美國近期經濟數據多數優於預期,2012, 2月零售銷售月增長持續至2013, 8月,顯示美國消費意願提高。從就業數據看,美國消費指數受美國房地產下跌影響太大了,不得不觀察;



2. 美國經濟及就業率主要影響就是兩項重要指標,一個是美國不動產證卷商品是重要景氣觀察指標,另個是美國汽車產業關鑑指數;( The U.S. economy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will show on two index, one is the U.S. Real Estate merchandise and the other is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 ),由美國汽車搜尋趨勢看也是持續復甦;




3. 全球網際網路流量將倍數成長,達到 966 Exabytes ,幾乎每年成長一個  Zettabyte 。連網設備數量將超過150億個,是全球人口數的2倍。去年平均每人擁有一部連網設備,而2015年則是每人平均有2個。全球行動網際網路的數據流量將比2010年增加26倍,平均每月6.3 Exabytes。

網際、資訊、網購相關之股票指標及 iPhone 搜尋去看出景氣。再由 Google 搜尋之 house、 car、 stock、 iPhone 看出海量資料 ( Big Data ) 裡景氣復甦趨勢,再由 BDI 指數及美股看,景氣緩慢復甦未停止

註:在 Nate Silver 之精準預測 ( The Signal And Noise, Nate Silver ) 一書,就曾提及運用 Google search 的海量資料 ( Big Data ) 找出 2008 前房市泡沫之預警。2012 年,Nate 出版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分享他如何處理這些非常不同的領域數據,用正確的模型與哲學去拆解它們,抓住事件發展的趨勢。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 Nate Silve 隱喻為 The truth and evil ) 一出,立刻在北美熱賣,同時登上紐約時報與 Amazon 的年度暢銷榜。將它結合趨勢預估的統計法則,有利於我們依照『真理』做最佳的決定。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Reinventing Fire》(重燃火源)這書指出:美國未來40年如何成功地由石油和煤炭轉換成乾淨高效率能源 - 台灣卻執著於台電核能政策

REINVENTING FIRE: BOLD BUSINESS SOLUTIONS FOR THE NEW ENERGY ERA : 本書的前言由殼牌石油公司總裁 Marvin Odum;和美國愛克斯龍電力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John W. Rowe 作序。美國企業如何能在 2050 年之前引導這個國家的石油和煤炭的效能和可再生能源獲得盈利。

石油和煤炭已經幫助我們建造了人類文明,為我們創造了財富,和充實了數十億人的生活。然而,現在我們的安全,經濟,衛生和環境成本上升卻超過它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此外,期待已久的能量的臨界點 — 某些地區的替代性工作超過石油和煤炭純粹成本競爭行業 —在未來幾十年這些主流行業將不再是(獨佔鰲頭的競爭行業)。也就是在此時此地。它是經濟轉型的支點。

全球清潔能源競賽已經顯現出一個驚人的速度。沒有化石燃料的經營能力的公司將被定義為各國之間商界的成功者和失敗者 。

現在,在這本《Reinventing Fire》(重燃火源)書中,Amory Lovins和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和(洛基山研究所)提供了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振商業的模式,最終打破了的華盛頓僵持局面,並贏得清潔能源競賽 — 而不是由公共政策強制執行,是由企業持久的利潤所引導。

根據30多年的實踐經驗,這本開拓性的商業書籍,結合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工業和電力市場主導型解決方案和同行評審分析綜合報告。它制定了各種方案和競爭策略,為了2050年超出158%的美國無石油,無煤,無核能,三分之一的天然氣和新能源發明的經濟需求

這種轉型將花費5萬億美元,少於通常業務 —— 不計化石燃料的巨額的隱性費用。它不需要新的聯邦稅收,補貼,授權或法律。政策創新需要解凍和加速,而不需要國會法案。

美國的公共能源議題 最後總歸為這個問題 你比較喜歡哪種死法 A. 石油戰爭 B. 氣候變遷 C. 核武浩劫 或是 D. 以上皆是 噢 我漏了一個 E. 以上皆非 但通常不會有這個選項 要是能運用能源 協助我們工作 又不會導致毀滅 該有多好 我們能不能安心使用燃料 我們能不能重新造出火

火造就了人類 石化燃料使我們現代化 但我們現在需要一種新的火 一種能讓我們安全 安定 健康 又能永續發展的火 讓我們看看 該怎麼做

世界上五分之四的能源 仍然來自於每年燃燒 四立方英哩原始沼澤的 腐化物質 這些石化燃料 幫助我們建立文明 幫助我們創造財富 豐富了數十億人的生活 但就安全 經濟 健康和環境而言 石化燃料的成本 卻不斷增加 也許利仍大於弊 但壞處的確日漸增加.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火 從舊的火 轉變成新的火 意味著石油及電力的使用模式 將會改變 雖然兩者都會排放五分之二的化石碳 卻大不相同

石油所產生的電力 占不到 1% 而燃煤產生了 將近 50% 的電力 兩者的用途都相當集中 四分之三的石油 集中在交通運輸 而四分之三的電力 用於建築物用電 而兩者所剩下的四分之一 則供給工廠營運 高效率的交通工具 建築物與工廠 能省下許多石油與燃煤 還有能取代石油與煤炭的天然氣

但目前的能源系統不只是沒效率 還相當零散 系統老舊 汙穢不堪 又不安全 能源系統勢必要翻新 到 2050 年 系統就能較有效率 彼此互通 妥善運用 也能節約能源 交通工具 工廠與建築物 都仰賴兼具現代化 安全 與使用彈性的電力系統

到 2050 年 我們就能減少對石油與煤炭的依賴 並將天然氣的使用量降低三分之一 此時 我們能更有效運用資源 與再生能源 到了 2050 年 淨現值能減少五兆美元 這裡是指總值 是相對於目前的營運成本而言 但我們必須先假設 碳排放 及其他隱性或外部成本為零 但這只是保守估計 如果能源系統變得更便宜 就能使美國經濟擴大 158% 完全不使用石油 煤炭 或核能 不僅於此 這個轉變不需要新發明 不需要新法令 不需要新稅目 不需要補助金 也不需要新法條 美國政府也不會因此陷入困境

容我重申 我想讓你們知道 要怎樣讓美國 完全擺脫石油與煤炭 並減少五兆美元的開銷 完全不需要 受營利組織操控的國會 制訂新法 換句話說 我們要運用最具效率的組織 民營企業 與公民社會 共同努力 並透過軍事革新 加速發展 這樣才能跳過最不具效率的機構 也許你們最關心的 是利益 工作 競爭優勢 國家安全 環境管理 氣候保護 或是公共衛生 重新研發取得能源的方式 合理也有賺頭
Tesla e-Car Model-S can save 590$ per month, its price will be half
within 3 years

據說 艾森豪將軍說過 將一個棘手問題的範圍擴大 就能涵蓋更多解決方案與協助效應 就能解決問題 所以 為了要重新研發取得能源的方式 我們結合了耗能的四個部分 也就是 交通運輸 建築用電 工業與發電 也結合了四方面的革新 不單只靠新科技和政策 還包括設計與商業策略 合併後 產生的效益 遠比各項的總和還大 特別是合併後 創造了顛覆性商業的機會

我們每天都得花 20 億買石油 每天還得多付 40 億美元 投注在隱性的經濟與軍事成本 總額竟然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六分之一 既然五分之三的機動燃料都用在交通工具上 那我們就從這個問題著手吧 要驅動一般車種 得耗費三分之二的能量 而車子的重量 就是如此耗能的原因 無論是減輕車子的重量 或是減少煞車時的消耗 如果能在開車時節省一單位的能量 油箱就能減少七單位的耗損 因為你不需要多耗費六單位的能量 把能量傳輸到車輪 ( 註:美國進口能源占 GDP 16.6% ,台灣進口能源占 GDP 15.2%,高價能源時代,進口越多能源 GDP 成長越低,這就是德國大幅發展本土自產替代能源造就 GDP 成長主因‧ )

但很不幸的是 在過去 25 年 嚴重的肥胖問題 讓原本兩噸重的車子變得更重 而且增加的速度將近兩倍 但現今 我們擁有超輕 超堅固材料 像是碳纖維複合材料 能大幅減輕車子的重量 也能讓生產汽車 變得更簡單 更便宜 汽車質量越輕 運轉越順暢 驅動汽車所需的能量就越低 引擎就能越小 事實上 車輛的這種適性 能讓電力驅動變得經濟實惠 因為電力電池或是燃料電池 也能變得更小 更輕 更便宜 最後 電池的價格就能與目前價格相仿 而駕駛成本 就算是從一開始算起 也降低非常多了

結合這些革新 就能讓汽車製造商 不需再想方設法 節省蒸氣引擎與軸封技術的成本 卻成效不彰 而能省下一大筆開銷 只要結合這三項彼此相互補強的革新 就能做到 當中包含 超輕材料 製造技術 以及電力驅動系統 配合短期優惠方案 就能增加銷量 價錢也能壓低得更快 這對高效能的新車種而言 就像是種回扣 金額與低效能車種的花費相當

在剛開始的前兩年 歐洲實行的五項優惠方案中 最大的一項 將汽車的效能提升速度 提高了三倍 換成電動車 我們就必須改變遊戲規則 就像從打字機轉換到電腦一樣 當然 電腦與電子產品 是現今美國規模最大的工業 但打字機製造商卻消失無蹤 車輛適性 產生了一種新的汽車競爭策略 在未來 40 年 汽車的省油率能提升兩倍 電動車也變得平價 如此 電動車就能取代汽油車

美國有能力主導這一波汽車革新 但目前 主導權在德國手上 去年 福斯汽車宣布 從今年開始 他們會著手生產 碳纖維插件混合車 一加侖的汽油 就能跑 230 英哩 同樣在去年 BMW 公布了 這款碳纖維電動車 公司指出 運用了碳纖維技術 就能減少汽車的電池數目 他們也表示 "我們不願成為打字機製造商" 奧迪公司宣稱 他們要在一年內打敗福斯與 BMW

七年前 許多美國廠商運用了 更快速 更便宜的生產科技 以製造出碳纖維測試零件 這玩意兒還能當帽子 只要一分鐘 你們就能聽出 它有多麼堅硬 多麼牢固 掉到地上也沒關係 它比鈦金屬還硬 事實上 湯姆弗里德曼曾拿鐵鎚死命地敲 結果卻連一點刮痕也沒有

這樣的生產技術 如果能結合流體設計 就能影響汽車的速度與成本 除了能將生產汽車的資本降低五分之四 它也能保障生命安全 因為它能吸收的撞擊力 是每磅鋼鐵所能吸收的 12 倍 如果能全面採行這個技術 就能省下 一個半的沙烏地阿拉伯 或半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所蘊含的油 若從底特律著手 就有可能成功 底特律所蘊含 數百萬桶的石油 平均每桶都要價 18 美元 全為美國所產 也沒有碳排放的問題 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同樣的道理 同樣的商業邏輯 也適用於大型交通工具 2005 年到 2010 年 沃爾瑪的重型卡車隊 每英哩的石油用量 減少了 60% 這歸功於更好的設計與後勤機制 單就重型卡車 憑藉科技所省下來的部分 就有三分之二這麼多 就像是螢幕上所呈現的 若結合運輸效率為三到五倍的飛機 就能省下將近一兆
IBM new solar power system can generate the same cost of electricity

而今 能源效率的軍事革新 也能加速民生科技的發展 就像是軍事研發 同樣賜予我們網際網路 全球定位系統 還有噴射引擎 與微晶片工業 當我們設計 生產更好的交通工具時 我們也能更明智地使用它們 運用四種強而有力的科技 以減少駕駛時 無謂的耗損 知道出遊里程數成長還不夠 我們可以運用創新的定價方式 以里程數計算道路使用費 而不以耗油量計

我們可以運用智慧資訊科技 提升運輸能力 增進車輛共用及共乘率 我們能運用智慧又有經濟效益的成長模組 幫助已經接近目標的人們 走對方向 我們也能運用智慧資訊科技 保持交通順暢 結合智慧資訊科技 我們就能更接近目標 減少 46% 至 84 %的駕駛消耗 再省下一筆 4千億美元的開銷 若能更有效使用卡車 就能再省 3千億

金額總和起來 40 年後 美國汽車經濟 就能完全擺脫石油 就能省下每桶 25 美元的石油 更不需要花一百多元去買 忽略隱性成本的話 淨節省總值高達四兆美元

為了要讓汽車工業脫離石油 擺脫石油的束縛 我們得先增加效率 再設法改變燃料 每加侖汽油能跑 125 至 240 英哩的汽車 可以混合使用氫燃料電池 電力電池 與先進的生質燃料 事實上 卡車與飛機 也能使用氫氣或生質燃料 卡車甚至能使用天然氣 所有的交通工具 都能擺脫石油 所需的生質燃料 每天也不過 300 萬桶 其中的三分之二的可由廢棄物回收製造 完全不需要占用農地 也不會傷害土壤與氣候

我們的團隊正在加速發展這種省油模式 我們稱之為 "體制針灸" 我們是因為 商業邏輯過多 沒辦法順利流動的概念 才想到的 我們插入細針幫助它導通 與福特汽車、沃爾瑪、國防部等單位合作

漫長的轉換過程正在進行 事實上 主流分析師在三年前 就注意到石油峰值 需求面的石油峰值 德意志銀行甚至表示 石油用量會在 2016 年達到高峰

換言之 即使石油還沒貴到買不起 也已經失去競爭力了 但電動交通工具 不會對電網造成負擔 當智慧汽車 透過設有智能電網的建築物 得到電力 交換資訊時 汽車其實增加了電網 珍貴的彈性與儲存能力 如此便能幫助電網 整合不斷變化的太陽能及風能

所以 電動車 讓汽車與電力的問題 在合併後更易於處理 電動交通工具也整合了 石油與電力的使用模式 不但節電 還能改變使用模式 再生能源與電動車 把問題帶到用電模式 用電量很大 涉及層面很深 又相當繁複 是其他部分無法相比的 我們擁有最先進的科技與發展速度 卻因此與前二世紀的制度 規章 及文化產生衝擊 取得電力方式的改變 會越來越簡單 降低需求量就好 大部分的電力都被浪費掉 而節約電力的科技進展迅速 甚至超過我們運用它們的速度 所以 還買不到的效率資源 就越來越龐大 越來越便宜

但隨著建築物與工業越來越有效率 甚至超過經濟發展的速度 美國的電力消耗反而能降低 儘管會有小部分的額外消耗 必須用在電動車充電上 我們只需要適時地推動現有趨勢就可以了

40 年後 占用了四分之三電力的建築物 就能將能源生產力提升三倍到四倍 省下一兆四千億美元的淨現值 還會有 33% 的內部回收率 換句話說 事實上 省下來部分相當於成本的四倍 工業也能加速發展 將能源生產力提升兩倍 內部回收率也能達到 21% 關鍵就在於 破壞式創新 我們稱之為 整合設計 整合設計通常能省下可觀的能源 成本很低 甚至為零 整合設計能產生更多回饋 而非減少 ( 註:節能是全球趨勢,美國正加速研究節能及高效率能源系統,台灣卻因台電多餘電力未大幅要求節能及高效率能源使用 ).

這就是我們在 2010 年 改造帝國大廈 省下超過五分之二能源的方法 大樓的 6500 扇窗戶 被我們重製成超級窗戶 光能穿透玻璃 但熱能卻不行 配合更好的照明與辦公室設備 冷卻系統的最大負荷量 減少了三分之一 我們修復小型冷卻機 而不添購大型冷卻機 這省下了 1700 萬的資本成本 而這筆錢就能拿來改善其他地方 並將投資回收期 縮短至僅僅三年 整合設計也能幫助工業 節約用電 道瓊指數的十億效率投資 目前已經回本九億了

整個工業還得省下 5000 億的能源 例如 全球五分之三的電力用在馬達上 其中 一半用於幫浦與風扇 但它們都能變得更有效率 而轉動它們的馬達 大約能將系統效率提高兩倍 只要能整合 35 項改善項目 一年就能回本,美國企業如何能在2050年之前引導這個國家的石油和煤炭的效能和可再生能源獲得盈利。

但首先 我們必須省下更大宗 更便宜的項目 這項常常會被忽略 教科書也沒提 例如 幫浦是馬達使用的最大宗 它能移動水體通過管線 但標準的工業抽水循環 經過改良 能節省至少 86% 的能源 不需要添購新幫浦 只要把細長 彎曲的管線 換成粗短的直線管線就可以了 這與新科技無關 只是重新安排金屬設備 當然 幫浦會變小 資本成本亦然

這樣的節約 對供給馬達五分之三能源的電力而言 代表什麼 從發電廠 燃燒煤炭開始 到化合物耗損為止 僅有十分之一的能源 最後能透過管線傳輸到外界 我們現在把化合物耗損的狀況倒轉 在管線之中 省下來的每單位能量 就能省下十單位的燃料成本與汙染 以及杭特所謂的 "全球氣候異常" 能量最後回歸發電廠 當然 如果追回上游工業 組成的部件會比較小 也會比較便宜

我們的團隊最近發現一種成效能倍增的節能方式 能套用在價值超過 300 億的工業重設中 資料中心 晶片工廠 礦場 煉油廠都適用 我們的改造設計 一般能省下 30% 至 60% 的能源 幾年內就能回本 設計新設備 能節省四成至九成多的能源 通常也能降低資本成本

對電力的需求降低 就能緩和及加速 新能源的轉換 簡言之 就是再生能源 中國大陸在這方面成長卓越 成本也急遽降低 事實上 這些太陽能發電板的成本 已經低到超乎想像了 德國目前從事太陽能相關工作的人 比美國的鋼鐵業人員還多 大致上 在 20 州內 已有許多私人廠商 會將便宜的太陽能板安裝在你家屋頂 且卸除不須付費 你的水電費會低得驚人 這種民營的產品 最終能聚集成一種虛擬公共事業 能跳過電力公司 就像手機 能繞過家裡的有線電話公司 它會讓公共事業的行政人員焦躁無比 也讓愛冒險的資本家懷抱美夢

再生能源不再是沒人要的資源 過去四年間的每一年 全世界的新發電量 泰半為再生能源 而近年大多都分布於發展中國家 2010 年 排除水力 風力 及太陽能 其餘的再生能源 接受了高達 1510 億的私人投資 事實上 這已經超過了 全球核電廠裝設量的總額 再生能源一年就能增加 600 億瓦特的電力 太陽能電板裝設量也是如此 全世界每年能增加的比例 高達 60% 至 70% 反之 核電廠 燃煤電廠 及其他項目的淨增量 都不斷減少 因為一般電廠成本太高 容易引發財政危機 事實上 在美國 已經沒有核電廠 能得到私人的建設資助 儘管七年間 政府每年都增加一倍的補助款

所以 為了取代燃煤電廠 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高效率發電方式及天然氣 能完全取代燃煤電廠 費用還比燃煤電廠的營運成本低 若結合再生能源 不但能取代它們 還能取代 23 次 費用甚至比重置成本更低 但只需要取代一次就夠了 可是我們卻常聽到 只有燃煤與核能 才能穩定供電 因為它們可以持續發電 毫不停歇 風力與太陽能相對不穩定 因此有人認為 風力與太陽能很不可靠

事實上 沒有發電機能不休息 若發電廠停止運轉 每毫秒就會損失千兆瓦的電力 停止運轉通常都會維持幾週至幾個月 甚至沒有事先告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設計出電網 以與現役的電廠合作 補足歇業電廠的缺額 同理 電網能夠克服風力及太陽能 可預測的變化

長達一小時的模擬測試 顯示出大部分或全部的再生能源電網 能夠傳輸非常穩定的電力 只要風力及太陽能 能夠依據種類及位置預測 透過整合及多元化處理 就能辦到 這在大陸地區 像是美國及歐洲 的確可行 而幅員較小的地區 只要能安裝大型電網就行 舉例來說 這是 2010 年 德國四省的做法 風力發電占了總電量的 43% 到 52% 而葡萄牙的再生能源占了 45% 丹麥則為 36% 這就是全歐洲國家 能夠轉換到再生能源的方法 而我們美國 老舊 骯髒 又不安全的電力系統 在 2050 年以前 無論如何都必須更新 不管我們用什麼取代現有的設備 成本幾乎與現在的電廠差不多 現值約六兆美元 不管我們會不會購買更多現有資源 蓋新的核電廠 運用所謂的淨煤 或者 或多或少已集中管理的再生能源

剛才提到的四項 成本都很接近 但各項所承受的風險 對國家安全 燃料 水資源 財政 科技 氣候及健康而言 卻有著天壤之別 例如 過度集中管理的電網 只要連結一斷 或是遇上足以粉碎整個經濟體的大停電 就會完全停擺 惡劣天氣 其他自然災害 甚至是恐怖攻擊 都有可能造成停電 但停電危機可以解除 其他危機也能夠盡可能妥善控管 只要妥善運用再生能源 將其編入相互連結的地區性微電網 但必要時 也能獨立運作 也就是說 內聯機制能夠各自切斷 也能重新連結

國防部目前就是採用這個方法 控管五角大廈的電力供應 他們認為有此必要 那受保護的我們呢 希望我們的供電系統也能如此 如同前面那些選項 此機制的營運成本也幾乎相同 這麼做 能讓國家安全成效最佳 讓消費者擁有最大的選擇權 提供企業最大的機會 也能讓革新達到最高峰

總括來說 有效使用再生能源 增加各項資源的供應方式 正在改變整個電力供應系統 傳統公共事業 會建造許多燃煤電廠 核電廠 還有一些天然氣發電廠 也許 還有極少數是高效率的再生能源電廠 傳統公共事業仍受到獎勵 34 州內都是如此 就因為它們能供應更多電力 然而 尤其在管理者 鼓勵減少支出的地方 投資在再生能源電廠的金額反而急遽增加 投資集中在效能 需量反應 汽電共生 再生能源 及其串聯方法 不僅能減少傳輸耗損 也幾乎不需要大宗電力儲存機制

我們使用能源的未來 並非命中注定 是可以選擇的 而且選項的彈性也很大 舉例來說 1976 年 政府與製造業堅持 維持國內生產毛額所需的能源量 不能減少 但我認為 就算減少好幾倍也沒關係 事實擺在眼前 能源量已經減少了一半 若能配合日新月異的科技 更成熟的傳輸途徑 與整合設計 我們就能做得更多 成本就壓得越低

如果要解決能源問題 就把問題的範圍擴大 也許成效一開始令人難以置信 但就像馬歇爾說的 "只有微不足道的秘密 需要保護" "凡是驚人的大發現 都會受到公眾的懷疑" 結合受到現代效能觀念驅動 而發展的電力與石油革新 就能抓到重點 重燃火源 明智的政策 能塑造 加速商業發展 能讓美國在 2050 年以前完全擺脫石油與燃煤 省下五兆的開銷 使經濟體成長 2.6 倍 強化國家安全 噢 對了 若能擺脫石油與燃煤 就能將化石碳排放量 減少 82% 至 86%

上述的結果 你不需要全都喜歡 只要你覺得 其中一項聽起來還不錯 就能支持重燃火源的行動 你也不需要認定 哪個選項最重要 該注意的是結果 不是動機 把困境與衝突 轉化成美國能源危機的共通解答 而這也是因應全球危機的 最佳答案 像是氣候變遷 核擴散 能源危機 能源短缺 都讓我們更靠向危險邊境

我們的 RMI 團隊 正積極幫助明智的公司 脫離困境 加速轉換的過程 主要藉由六方面的行動計畫 還有一些還在籌畫當中 當然 外界還是有許多傳統觀念 前石油大亨 莫里斯斯特朗 說過 "不是所有化石都在石油裡" 但杜邦公司前總裁 埃德加伍拉德 也說過 "被舊觀念阻礙的公司 不會是問題" "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會長久"

這並不是 一個文明只會有一次的 商業契機 而是人類史上 最重大的轉變之一 我們正著手研發新的火 我們不往地底下挖 而是從地表之上取得 資源不少 而是很豐富 沒有地區性 而是四處可見 不是暫時應變 而是長久之計 不需要砸大錢 而是不費一毛 但不管是已經快用完的天然氣 還是以各種方式持續永存的生質燃料 新的能源都很不一樣 不需要燃燒 若能有效運用 的確能幫助人類發展 而不導致毀滅

每個人手上都握有 那五兆成果的一小部分 我們的新書《重燃火源》 就說明了 該如何獲得那一小部分的成果 在演講一開始時 透過  ReinventingFire.com  這個網站 我想邀請各位 與我們 與各位 與身邊的每一個人一起努力 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富饒 更公平 更涼爽 更安全 只要我們一起努力 重燃火源.


註:美國在新能源研究與實施已經開始一段時間,台灣卻執著於台電核四政策,政府加強實施 LED 照明及高效率節能政策,三年後看節能效果既可知道是否要續建核四,台灣若大幅節能及新能源一年將近3500億進口能源,GDP 可以有 2.6%成長,政府怎麼不做呢?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2013 九月QE預期開始緊縮,反而加速中國、日本賣出美國公債,五大指標成重點 ( QE is expected to shrink in September 2013 austerity, Its accelerate China, Japan to sell U.S. Treasury, five indicators need to watch )

China, Japan lead record outflow from Treasuries in June ( 6月份中國,日本從美國國債流出破紀錄創新高 )
Fed QE shrink seems a big worry to world wide economic?

(Reuters) - China and Japan led an exodus from U.S. Treasuries in June after the first signals the U.S. central bank was preparing to wind back its stimulus, with data showing they accounted for almost all of a record $40.8 billion of net foreign selling of Treasuries. ( [路透社] - 六月中國和日本美國國債流出,美國的中央銀行,準備回應刺激的第一信號,數據顯示,他們幾乎賣出創紀錄 408億美元國債。)

The sales were part of $66.9 billion of net sales by foreigners of long-term U.S. securities in June, a fifth straight month of outflows and the largest since August 2007, U.S. Treasury Department data showed on Thursday.
US M1 is still growing

China, the largest foreign creditor, reduced its Treasury holdings to $1.2758 trillion, and Japan trimmed its holdings for a third straight month to $1.0834 trillion. Combined, they accounted for about $40 billion in net Treasury outflows.Comments from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Ben Bernanke on May 22 that the central bank could reduce its four-year asset buying or quantitative easing (QE) program by September fueled a sell-off in U.S. Treasuries. ( 中國最大的外國債權人,降低其國債的持有至12758億美元,,日本為連續第三個月削減其持有10834億美元。)

"China's net selling of U.S. treasury could be a reaction to the possible QE exit," said a senior economist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a top government think-tank. (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前政府智囊機構中國社科院高級經濟師說:“中國淨賣出是因為美國國債可能是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的反應 )

Speaking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he said China's currency reserves management had become much more pro-active."Holding too much U.S. debt is not wise at a time when Treasury yields rise and prices fa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adjustment has been marginal considering China's massive holdings of U.S. debt, and China cannot dump U.S. debt, which could spook markets and upset the U.S. government," he said.

But Bank of Thailand Deputy Governor Pongpen Ruengvirayudh said the decision to reduce Treasury holdings was not a new one taken in light of the Fed's tapering expectations. "We have adjusted (our strategy on the U.S. Treasury in the foreign reserves) for a while," she told reporters.

BIGGEST SINCE 1977

U.S. 10-year yields jumped to a two-year high of 2.823 percent on Thursday after encouraging jobless claims data. The yields had hit a high of 2.6670 percent in June after trading in a range of 1.6140 to 2.2350 percent in May. In April, benchmark yields were trading below 2.0 percent.

"The sell-off in Treasuries and Bernanke's tapering remarks are related," said Michael Woolfolk, global market strategist at BNY Mellon in New York. "Lightning doesn't strike in the same place twice, but Bernanke repeated his comments in June and that roiled the market."

Woolfolk said the net Treasury outflow was the highest since at least 1977 when the government started compiling the data.

A Japanese policymaker however said the fears of Fed tapering weren't behind the sales. The market volatility caused by changing expectations around Fed policy might have forced some Asian central banks to intervene to defend their currencies, and in the process reduce their Treasury holdings, he said.

"I don't think Fed tapering expectations had much to do with the selling of U.S. Treasuries," the Japanese policymaker told Reuters.

June was the fifth straight month that foreign investors sold long-term U.S. securities, but the specific selling of long-term government bonds was the big turnaround as foreigners had bought $11.3 billion of Treasuries in May.

And more recent data from the Federal Reserve showed foreign central banks' holdings of U.S. securities fell $2.7 billion to $3.3 trillion in the week ended August 14.

Including short-dated assets such as bills, overseas investors sold a net $19 billion in assets in June, compared with inflows of $56.6 billion the previous month.

U.S. stocks were also out of favor. Foreigners pulled $26.841 billion out of equities in June after selling $8.62 billion in May. Foreigners also sold $5.2 billion in U.S. agency debt, after selling $10.3 billion in May.

註:只要中國、日本持續賣出美國公債,轉移至其他資產,美公債利率就會彈升,就會同時影響美國利率市場,最明顯就是美國房貸市場,看美國不動產證卷商品 ETF指標美公債及高收債 ETF 指標就可看見危機;

若九月QE預期開始緊縮,那幾個指標值得觀察

   全球靠美國印鈔、美債來刺激經濟,當美國不再印鈔必然要收回海外美元,這時亞洲許多國家經濟必然衰退、股市必然要跌。雖美國欠全世界錢,但全世界卻是靠美國債來刺激經濟,全世界其他出超國家若不願意改變消費國家,就必然一直靠美國債來讓經濟成長。

    現在多了另一變數,當美國縮小QE時,若中國、日本持續賣出美國公債,美公債利率就會彈升,美國利率市場會受刺激、房貸車貸利率都會上升,美股就會大修正、美國不動產證卷 ETF、美國汽車股、美國公債 ETF及美股就會大修正;

我們來觀察幾個有代表性之 ETF看相關指標 :

1. 很明顯美國不動產證卷 ETF已經破前低,這指標要仔細追蹤

2. 美國長期公債 ETF 已經跌破 2012 低點,美國公債 ETF指標成為另一重點

3. 全球資金大逃竄,避險市場將熱 - 避險ETF指標

    美國Fed主席柏南克預告美國將結束QE,確實要真正檢驗美國景氣是否會隨QE逐漸緊縮而能成長,預估美國是可以逐漸緊縮QE,但要花三年時間。由代表債卷值利率的 TYX 、 TLT 皆以一根長紅決定大幅資金逃竄日子,當利率跳升時,美國金融業 QE 時自美國流出至新興市場低利率資金就會回美,所以,代表新興市場指標之重點市場值得追蹤;


    美國金融業 QE 時,大量低利率讓金融業去炒作新興市場及股市,金融業獲利驚人,當 QE 縮減時,金融業投資成本升高獲利下降,美國利率市場會受刺激、房貸車貸利率都會上升,貸款業務也可能縮減,因此汽車業也是另一重點。

5. 美國汽車產業是重要景氣觀察成為另一重點

總之,九月 QE 預期開始緊縮,美公債利率就會彈升,美國利率市場會受刺激、房貸車貸利率都會上升,美股就會大修正,期待美國景氣指標來讓修正後之美股大反彈,中國、日本加速賣出美國公債未必是壞事,讓美國景氣真正接受檢驗;

本來是預期美聯儲縮QE 美元升值,但一旦發生中國和日本資金自美國國債流出,剛好是中國和日本資金流出,美公債利率就會彈升,美系資金就必須流回美國,因此,美元最終霸權金融武器就必須對資金流出公債之應戰,這兩大力量對抗將是 8 ~ 10 月國際大戲;

外資淨匯入 7月M1B日均創新高

中央銀行今天(26日)公布7月M1B和M2貨幣總計數。被視為觀察股市動能指標的M1B,日平均值達到新台幣12.8兆,創下新高,央行表示,主要是外資呈現淨匯入所致。對於近期外資因美國寬鬆貨幣政策減碼而從亞洲撤資,導致印度和印尼貨幣驟貶,央行認為,主要是因為當時QE實施時,外資投入東南亞的資金較多。

  中央銀行26日公布7月貨幣總計數M1B和M2,被視為觀察股市動能指標的M1B,年增率上升為8.63%,創下2011年4月以來新高;至於被作為央行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M2,年增率上升為5.42%,也是近2年多來的新高。

  央行表示,這個結果除了因為去年比較基期較低,也和外資在7月呈現淨匯入有關。央行經濟研究處副處長陳一端說:『(原音)6、7月M1B成長都比較高,和去年的基期有一點關係。因為去年6、7月可能是證所稅的問題,那時外資有出去,所以基期相對比較低。去年7月份外資出去將近28億,今年7月進來將近27.68億。』

  對於美國聯準會(Fed)釋出減碼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得外資從東南亞國家大舉撤出、回流美國。央行認為,主要是之前QE開始實施時,外資大舉進駐東南亞,現在QE縮減規模,當然資金撤出也會相對比較多,才會使得東南亞國家貨幣呈現大幅貶值。至於QE縮減是否影響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央行認為,台灣的經濟成長率下半年想要大幅揚升,還是得靠出口表現,若先進國家像是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經濟能夠好轉,台灣今年GDP保2%絕對不會有問題。

亞洲資金大逃亡 台幣逆勢反升

  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持有增加5.6%。今年以來,亞洲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南韓、俄羅斯等國家持續增加,我國央行公布截至7月底為止的外匯存底達4,091億1,800萬美元,較6月底增加25億1,200萬美元,再創新高。

  全球外匯準備高達11兆2千億美元,中國人行持有外匯所占比重已達31%,排名第一,我國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俄羅斯排名全球第四高。外資分析師普遍認為,台灣因為外匯存底、經常帳餘額高和外部債務穩健,因此受到這波資金大撤逃的影響不大。

:央行只要將 6 ~ 24 個月人民幣定存利率調高、多元人民幣商品,將人民幣換匯成本降低,許多外資未投入股市、債卷,自然會投入人民幣定存就會穩定住台幣匯率,同時讓外資將短期套回轉成長期駐留資金。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