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退休福利制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退休福利制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全世界拼經濟復甦都是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 - 政府作法是什麼?

川普打算透過減稅,來說服蘋果回美國生產 iPhone

美國準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時,曾於今年 1 月談到會要求蘋果公司將 iPhone 的生產線拉回本土。如今,儘管蘋果是私人企業,保有相當的決策權,不過川普似乎已開始思考一系列政策,以吸引企業考慮這些事。

流失的製造業機會

川普在日前與紐約時報等一眾媒體高層修補關係的會議中,談到他與蘋果 CEO Tim Cook 的電話內容。他說:

「Tim,你知道對來我來說其中一項大事,就是成功讓蘋果在美國蓋一間、或是很多間大工廠,而不是到中國,或是越南,或是其他地方。你得在這裡(美國)製造你的產品才行。」

實際上,川普並非是第一個抨擊蘋果生產線計劃的人。早在 2011 年、創辦人 Steve Jobs 還在世的時候,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便曾就美國藍領的工作問題與 Jobs 討論,並希望他考慮回國生產。據報導,Jobs 當時僅冷回:「這些工作已經回不來了。」

目前,美國前五大科技公司,包括蘋果、Alphabet、Facebook、甲骨文、微軟的市值,合計已經超過 1.8 兆美元,比 10 年前的美商五巨頭多了 80%。然而,它們提供的工作,卻比當初少了 22%,亦即少了約 10 萬筆工作機會。《華爾街日報》便指出,美國 21 世紀以後逐漸缺少的製造業工作,最初可以回溯到 2000 年。那時,美國科技業以蘋果與思科為首,逐步將工作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亞洲。

減稅

川普指出,他希望執行的計劃,包括推出巨大的免稅額度,同時刪掉一些「大家都覺得很荒謬」的規定,不過,他並沒有明究細節為何,只談到這些新制「將會讓蘋果很滿意」。有記者則提問,如果美國企業確實回國生產,但這些新工廠卻採用機器人作業該怎麼辦?川普則回應,「那我們就來製造機器人啊。」他並補充,現在的重點可是連製造機器人的工作機會都沒有。

除了蘋果,川普亦表示他曾致電 Bill Gates,以及 Ford 高層來商談相關生產線事宜。其他消息也指出,蘋果似乎也真的開始評估起在美國生產 iPhone 的可能,並考慮邀請鴻海到美國投資。目前,蘋果在美國本土組裝的產品僅有 Mac Pro,不過這款從 2013 年起就沒有更新的專業型主機,並不能為美國勞工帶來多少機會。

至於蘋果 CEO 對此有什麼回應嗎?川普則表示, Tim Cook 僅淡回「我知道了。」(I understand that.)。

美國首9月赤字減28%

美國財政部公布,6月預算盈餘為705億美元,反映該國財政持續有所改善。連同6月盈餘,美國2014財政年度首9個月的預算赤字為3660億美元,按年跌28%,是2008年以來最低。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2014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920億美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8%。6月的預算盈餘較去年同期減少460億美元,因為去年有一筆來自房利美的一次性收入。

道明證券美國市場策略師Gennadiy Goldberg認為,美國政府限制開支,加上經濟改善推動稅收入增加,是導致赤字減少的主要因素。財政部指出,2014財政年度至今,美國政府的整體收入按年升8%至2.259萬億美元,同期開支僅升1%。

新加坡低稅率、高效能政府、大量吸引投資移民、直接幫勞工加薪策略

『星國鼓勵企業加薪政府出4成』政策發生效果,2013 GDP成長率跳升,新加坡年度財政預算聲明25日公布。為鼓勵雇主提高生產力並與員工分享成果,企業給月薪4千星幣(約合台幣9萬5832元)以下員工加薪時,新加坡政府將提供雇主40%的補貼。這項補貼計畫預計3年,需星幣36億元,約台幣863億元。

雖然新加坡政府在大方向上傾向勞動力市場在未來數年仍繼續緊縮,但會影響工資成長,新加坡政府預計自下月起,也就是年度預算開始的月分,以加薪補貼計畫(Wage Credit Scheme)協助企業轉型為高生產力型態。

作法之一是直接在雇主為員工加薪時,提供補助。此外,還有生產力及創新優惠計畫,公司稅也有30%的回扣、最高3萬元星幣。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 Tharman Shanmugaratnam )提出的財政預算聲明公布許多優惠措施,協助新加坡企業度過勞力緊縮的關卡。他說:「我們鼓勵所有雇主充分利用加薪補貼計畫,與員工分享生產力(提高後)的果實。」

註:當時就預估『星國鼓勵企業加薪政府出4成』政策,將大幅提升勞工福利、GDP;現在看見新加坡經第二季 GDP 年率季增 15.2%,遠遠超過第 1 季的 1.8% 增幅。而且,新加坡小額創業移民寬鬆、留學移民更吸引人。

凱爾特之虎威猛不再 愛爾蘭要靠雲端、社群 緩步求復甦

還記得昔日的「凱爾特之虎 (Celtic Tiger)」嗎?《CNN》報導,對愛爾蘭來說,那恐怕已經是一去不復返的過去了。

愛爾蘭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夢想年代,高科技巨頭如蘋果、戴爾及英特爾,紛紛在都柏林郊區建立起製造工廠。這裡有太多吸引人的條件,像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位處歐元區核心,而外國人設廠,公司稅率也僅 10% (現為 12.5%)。

都柏林的房價於是快速飆升,銀行業更樂於提供資金,到快速成長的建築部門,房價一炒再炒後倍數成長。投資人接著把眼光伸向周邊區域,接著再透過銀行各種綁定的貸款借錢,來投資海外房產。每個人都像沈浸在繁榮的喜悅中。

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經過金融海嘯的折騰後,2010 年 11 月,愛爾蘭接受了歐盟及 IMF 850 億歐元紓困金,由此國家可以承擔所有倒閉銀行的債務。

做為接受援助的代價,政府大舉刪減預算,像是福利削減、退休金凍結、增加稅收,全國 GDP 也痛苦地減了 20% 左右。

3 年之後,回頭看愛爾蘭的發展,答案就在都柏林。現在都柏林帶領著復甦,而主要的支撐,來自社群媒體。

■ 靠下一代科技業重生

在貿易港區 Docklands 原本空出來的廠房與倉庫,現在充滿了下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愛蘭爾畢業生,為新一代的美國科技股工作-像是Google、 Facebook、Twitter、Trip Advisor、 Ancestry 等等。

一些中國、日本、德國的高科技公司,也在這裡設立,補充本國無法找到的語言人才。過去的「歐洲矽谷」,現在改由雲端技術公司包圍。

和 5 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受低稅率、好人才吸引而來的,主要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他們不需要像戴爾組裝 PC 廠那樣的龐大空間,公司可以設立在商店旁。因此,他們的周邊可以是創新服務公司、私募股權公司、咖啡店、時尚酒店等等,有助區域的發展。

在企業界,現在希臘、西班牙已經失去關注,愛爾蘭重新得到機會,《Forbes》雜誌第一次將愛爾蘭視為全球最佳的從商地點。

《Forbes》指出,愛爾蘭現在的薪資水準,較金融危機高峰減了 17%,這對勞工也許不是典型的好消息,但高達 13% 的失業人口,代表企業主可以用相對低薪網羅到不錯的年輕人才,加上僅有 12.5% 的企業稅,愛爾蘭有著極為有利的經商環境。

■ 經濟仍未全面好轉

但是這個國家其他地區,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靠建築業支撐的小工廠難以振作,出口導向的企業,依然面對危機之後歐美不振的經濟。福利金減縮、慈善機構捐款大降,更變成窮人的「完美風暴」。

人們離開,所以失業率有些下降,但長期失業人口,很難是社群網站公司想雇用的員工,也很難在酒吧或旅館業謀得職務,因此,政府努力在都柏林與科克之外,吸引更多公司加入。

經過先前的風暴後,這裡的房價才剛剛起漲,政府明年度也還要削減預算。總之,當年「凱爾特之虎」的榮景短期間還見不到,這裡還難有健康的銀行部門,而失業率也還在兩位數。

都柏林確實回復了成長,可以看到的變化,像是商店、酒吧紛紛冒出,交通堵塞又回來了,不過現在這種經濟復甦,在愛爾蘭其他地方還很難見到。凱爾特民族只能算小小掙回一些顏面,只能期待雲端、社群產業能更加成長,帶來更多的進展吧。

大陸明年6大經濟要務定調 擴大開放加快自貿區談判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在北京閉幕,公布明年經濟6大主要任務,包括首提國家糧食安全及防控債務風險。大陸經濟學家認為,明年經濟部署,以穩中求進及防範風險為主方針,並強調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擴大對外開放。據悉,今將單獨公布城鎮化規畫方案。

糧食安全 首列要務

     近十餘年來開得最久的經濟工作會議,經過4天於昨閉幕,中共政治局七常委全數出席;會議之餘,還同時配套召開全國城鎮化會議,探討相關改革方案的推進。

     但據昨日央視新聞聯播及新華社報導,對外強調的主要是6大經濟任務,對明年國民生產總值具體數據、城鎮化改革方案,都未具體透露。明年經濟6大任務,根據報導,分別是糧食安全、產業結構調整、防控債務風險、促進區域協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及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深化改革 全面展開

     大陸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從四方面解讀:一,確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暗示政策不會偏緊;二,強調要不帶來後遺症的速度,暗示GDP存在向下微調;三,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提法符合預期,暗示匯改會成明年重點;四,強化管理地方債務風險。

     社科院專家陳秋霖認為,會議要求各地區要指定機構負責改革,顯示18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全面鋪開,但在地方不另設機構,以符簡約要求。

     會議要求「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專家認為「合理」含義是7.5%,但明年「兩會」政府報告可能訂為7%。而把糧食安全放在一大任務,是歷屆會議史無前例作法。

中美BIT談判亦加快

     房地產調控方面,會議要求將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放開高端,保障低端,顯示新一屆政府將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強調加快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顯示中日韓自貿區將有所突破,中美BIT(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也將加快。

     會議強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顯示大陸開放重點可能轉向中西部,且中亞和東盟兩條線將同時推進。

菲律賓景氣旺 吸引外商

日經新聞報導,菲律賓經濟在消費帶動下快速成長,吸引外商前來分一杯羮,菲國企業則看好菲傭和菲勞在海外對家鄉食用品的需求,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時。

菲國約1億人口,平均年齡23歲。其國內生產毛額(GDP)持續增長,去年就成長7.2%。在人均GDP上,外界預期明年超過3,000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其在2019年超越印尼。

5月在菲國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其中一個會議題目就稱菲國為「下一個亞洲奇蹟」。

菲國經濟主要由消費支出來帶動,其占GDP達70%。長久以來,許多菲國人到海外從事勞動工作,因此目前逾1,000萬人在海外居留,但他們匯回國內親人的金額相當驚人,去年達229億美元,成為國內消費的重要財源。

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外資若流出 亞洲挺不住

全球資金再度流入新興亞洲市場,不僅提振亞洲的資產價格,也協助壓低融資成本。但專家警告,外資流入亞洲的趨勢遲早都會結束,屆時可能對若干經濟體帶來嚴重的衝擊。

華爾街報導,去年的市場動盪曾促使政府決策者加倍努力消除潛在弱點,例如印度費心削減經常帳赤字,新加坡和香港則推出更多措施打擊房地產投機。但是花旗集團表示,外資流入激增已經導致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的利率降至負值。由於利率水準低於通貨膨脹,本地融資成本飆升,對房地產投資尤其不利。匯豐銀行(HSBC)指出,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部門的聯席負責人范力民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這個問題很麻煩,暗示消費者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債務推動,因此對金融環境緊縮將分外敏感。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資本迅速外流可能導致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貨幣貶值情況重現,推高本地利率,引發大規模的信貸違約和經濟衰退。國際收支危機眼下似乎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各國央行為應對這類情況,已累積龐大的外匯準備,並設計出多種金融安全制度,力求減小海外投資者大規模撤離可能造成的衝擊。

但有些經濟體的絕緣性比另外一些經濟體要好。由於中國不允許資金自由進出,也不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中國或許是最不容易受到資金流出沖擊的經濟體。

但一些規模較小的開放經濟體則更容易受到攻擊。例如,印度、印尼這樣經濟實力較差、又有大量外債即將到期的國家,經常帳赤字是他們最大的問題。一旦資金開始流出,們們的外匯準備便會很快消失殆盡,支付關鍵進口商品與償付外債的能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
台灣政府作法是什麼? 很奇怪都是不能讓經濟起來的事努力很多:
  • 年金改革
  • 一例一休
    • 無助於吸引投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擾民的政策
    • 最嚴重是影響到服務業企業營運;
    • 盡快修正增加加班彈性,讓喜歡加班勞工有錢可以賺,政府一例一休過於無彈性反而害了勞工
  • 台灣政府拼經濟復甦經濟作法真的太慢太無能,都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 勞工及人民生活苦,而政府官員天天在玩政治,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鼓勵投資移民,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 美國、新加坡、中國、菲律賓、印尼、泰國都非常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鼓勵投資移民、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而台灣政府官員只是天天在玩政治,人民繳稅養這些政府官員根本沒作用,食安、地下管道氣爆都是政府拿罰款,被害人難得到賠償,更扯是許多詐欺吸金案,也不重視被害人賠償,不值得繳稅養這些政府官員!
    • 食安、地下管道氣爆都是政府拿罰款,被害人難得到賠償!
    • 各縣市警察抓小偷不行,開罰單最行!
    • 各政府官員只會增稅,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2015 房地合一稅、綜合所得稅最高45%稅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 - 將大幅改變高資產、高收入理財觀念

房地合一稅拍板,售價4000萬以下可免稅 巢運批向建商靠攏

財政部今天將公布房地合一改革方案,朝更輕稅原則,此外,自用住宅免稅條款確定排富,自用住宅不限1屋,售價4000萬元以內的房產持有5年以上,交易利得可享免稅,若以去年交易資料估算,全國僅2.5%、4900戶會受影響,若再加上重購退稅與換屋優惠等獎勵,真正繳稅的人恐怕更少。

據悉,之前建商估2000萬的免稅版本,太過嚴格,約影響整體交易房屋量約10%,加上財政部考量房價有南北差異,如果2000萬以下才免稅,對大台北地區民眾不公平,因此才放寬到4000萬元。

全國僅2.5%戶受影響

對於財政部新版本,巢運大表不滿,將於今日到立法院抗議。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
中直言此版本「太誇張」,不只是向建商靠攏,簡直是跟建商「黏在一起」。他強調巢運絕對不會讓這個版本通過,必要會繼續再發動兩次學運阻擋。
他指出,未來會繼續尋求黨團支持,私下聽說有不少民進黨立委也支持財政部版本,民進黨團目前以準執政黨身分尚未表態,台聯黨團則認為應該要更嚴格,也會拜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要求表態。
黃益中表示,先前財政部推出2000萬以下免稅版已獲得建商支持,不懂為何又放寬到4000萬,非常不合理,通常應該是推出較嚴的版本,到立法院才有空間修改放寬。

課稅比奢侈稅更輕

官員私下指出,先前建商到行政院抗議,因此推房地合一稅有所顧忌,不一定到立法院就會被修改放寬,之前海外最低稅負財政部版本很客氣,但到了立法院則是被立委提高金額。
原本財政部釋放消息希望房地稅累進稅率最高45%,因建商反彈改為單一稅率17%時,修法力道不如預期,課稅比奢侈稅更輕。財政部前日至行政院2度報告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方案,營利事業及個人出售房產確定採取單一稅率17%,配合奢侈稅退場,另訂個人短期買賣房產的差別稅率20%~30%。

稅率調整 金融營業稅調回5%  最高所得稅率從40%變45%

財政部今(24)日下午正式宣布「財政健全方案」,金融業中銀行、保險業於1999年為因應金融風暴而調降至2%的營業稅,將調回原來的5%,光金融營業稅每年估可增加200億元稅收。此外,所得稅將增加一級距,所得淨額達1千萬以上者將適用45%稅率,同時個人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降為50%。

財政部表示,財政健全方案以短中長期規劃,上列三項僅為財政健全方案中五大財源籌措項目之一,總計可增加稅收700億元,且稅制調整方案分為短期及中長期,中長期還包括「研議改進不動產稅制度」,短期則先以建立「回饋稅」(feedback tax),讓少數行業或高所得者多回饋社會。就短期稅制調整部分,未來銀行及保險業營業稅將由目前2%調整回到原來5%的稅率,至於信託投資業、證券業、期貨業、票券業以及典當業等五種金融行業,過去15年來均未賠付任何一家,因而維持現行2%。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指出,銀行及保險業稅較現行提高的3%將進入國庫;至於原有的2%,則仍維持給金融重建基金(RTC)及存保基金,十年後待存保基金資金充裕了,2%的稅收再回到國庫。

所得稅最高稅率由40%提高至45%

台灣稅制分配根本不公平, 富人稅其實是變相調高綜所稅, 更突顯高收
入勞工繳的稅率是45%, 勞工整體繳的綜所稅占稅收24.5%, 而政府歲
出給勞工之勞保及就業補助卻低於3.08%, 苛待台灣勞工之政府
而針對高所得者以及投資股票所得部分,亦有所調整。張盛和表示,近年國人所得有M型化趨勢,為使高所得者多回饋社會,參考日本、美國作法,微調所得稅課稅級距。過去所得淨額440萬以上者均一體適用40%稅率,未來所得淨額達1000萬以上者,需以45%稅率計算所得稅,亦即千萬所得以上者需多繳5%所得稅。

另外,台灣實施兩稅合一制度後,若為公司個人股東,目前規定所配發的股利中已扣除的17%營業所得稅,可以100%作為該股東個人綜合所得稅扣抵,但未來該扣抵稅率將降為50%,也就是個人股東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股利在營所稅中已扣除部分,在綜所稅僅能扣抵半數,至於法人股東以及小規模獨資、合夥營利事業則維持不變。這項改革將使股市大戶、持股較多企業負責人、企業股東多繳稅。

檢討年金制度 年減450億元為目標

為減緩稅制改革衝擊,財政部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包括將薪資扣除額由10.8萬元提高至12.8萬元,身心障礙扣除額由10.8萬元提高為12.8萬元。中小企業若增僱員工,每年增僱員工所支付薪資額之130%限度內,可於當年營利事業所得稅中扣除,同時為鼓勵企業創新,也將放寬研發投資抵減年限。張盛和指出,除稅制調整以增加國庫稅收之外,行政院也將組成「支出檢討小組」,逐年檢討政府各項年金補助,根據財政部估算,未來在各項年金補助調整上,將朝每年減少450億元支出為目標。

根據財政部規劃之「財政健全方案」,分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兩大部分,中央政府方面工作重點在於控制債務規模,不讓債限破表,並且需調整支出結構,檢討法律義務支出、各項年金改革與非法律義務支出,藉此減少資源重複投入與不經濟支出。在多元籌措財源方面,除檢討與調整稅制外,還將積極提升公股事業經營效率、檢討民營化與釋股政策、引進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全面推動資產活化等。

法人:扣抵稅額減半 中實戶賣股機率高

為什麼不能將增稅部份都用在勞工勞保上? 卻大部份都又給政府
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今年正式上路,市場擔心可能增加大股東賣壓,不過,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認為,可扣抵稅額減半,雖會增加大股東稅率負擔,但基於鞏固公司股權,加上大股東賣股再買股有歸入權問題,預料對大公司的大股東影響有限,也不至於對台股帶來太大賣壓。雖然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夫人何莎,出脫43%持股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但他認為,應與避稅關聯性不大,可能是財務規劃考量,目前也沒看到有其他公司大股東密集申讓持股,應屬於個案。

大公司影響較有限

蔡明彰表示,一般大股東幾乎都適用45%稅率,若加上股利可扣抵稅率減半,將增至53%左右,在稅率提高下,可能引起大股東抱怨,但除非是將個人持股轉用投資公司持有,否則這部分並無法規避。此外,基於鞏固公司股權,大股東若因稅率而賣掉部分持股,之後要再買回來,可能面臨歸入權問題,因此,可扣抵稅率減半,應不至於造成大型公司大股東賣股壓力,頂多只會影響部分小公司,對於台股賣壓有限。

凱基投顧董事長杜金龍也說,大股東不會為了節稅而賣股,他說,大股東平時持股及買賣股票都要進行申報,且賣股半年內不可再買回,因此,大股東不太可能因為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就出脫股票,反倒是中實戶考量稅率問題,比較有可能賣股。台新投顧認為,可扣抵稅額減半多少會造成部分大股東的賣壓,只是幅度多寡尚待觀察,但考量去年企業獲利創新高,配息會增加,為了讓股東可拿到現金又沒有稅的問題,市場也傳出,可能有很多公司會用「現金減資」方式因應,一旦現金減資除可提高現金殖利率,也能降低大股東賣股壓力

富人稅 恐逼走外商金融人才

 政府課徵富人稅,千萬薪資所得新增45%級距,恐造成外商金融人才外流!外銀圈昨(25)日示警,未來恐迫使年薪1,000至3,000萬元的高階金融人才流向香港,不但台灣稅基嚴重流失,更降低吸引外商金融優秀人才來台誘因,重蹈「證所稅」覆轍。

 財政部稅制改革法案出爐,昨日引發外銀圈一片嘩然,尤其對年薪達新台幣1,000萬元(33.3萬美元)並不是太難的外資圈(包括投資銀行、證券研究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債券交易等各項領域),昨日一整天反彈聲浪相當大,直言「等於是將金融人才往外推!」

外銀高階主管指出,別小看這新增的5個百分點級距,由於既有超過500萬元薪資、適用40%級距的高所得人士的實質有效稅率約30%,也就是說,從501至1,000萬元這500萬元多課了5%、也就是25萬元,若在台灣本地消費,可以創造多少內需商機,但政府為了多課這25萬元,最後可能導致外商金融人才轉往香港、政府可能連原本的薪資都課不到稅。

按目前台港兩地課稅標準來看,若在台灣待超過180天、且由台灣支薪,當然很明顯得按台灣所得稅級距課稅,但若搬到香港去,且由香港支薪,若待在台灣不超過180天,只要繳香港所得稅16%即可,但若在台灣待超過180天,即便要考量到海外所得稅的課徵,但因計算方式為扣掉600萬元免稅額後再乘以20%稅率,且幾乎都不會超過香港課稅金額、因此不會被扣到海外所得稅,也就是說,只要能改由香港支薪,台灣政府幾乎沒辦法課到這些稅。

 根據外銀高階主管的預估,長期而言這些1,000至3,000萬元年薪所得的外商金融人士可能有一半會跑到香港去,當然,這樣情況不會馬上發生,但未來有跳槽需求的時候,「員額掛在香港」將會是基本要求。

分析
  • 房地合一稅、綜合所得稅最高45%稅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對高收入、高資產影響很大,房子超過三棟只能公司化?高收入難從股利可扣抵稅額減稅,那如何解呢?
  • 富人稅其實是變相調高綜所稅,更突顯馬政府欺騙苛待勞工
  • 若再考慮10%遺產稅,一般大股東幾乎都適用45%稅率,若加上股利可扣抵稅率減半,將增至53%+10%左右,在稅率提高下,可能引起大股東未來走上移民之路,因為全世界沒有遺產稅國家與地區至少有 4 ~ 5 個區域,更何況大部分高收入、高資產都有勞工身份,他們很清楚勞工才是繳稅大戶的真正原因,單單整體勞工繳綜所稅總額就超過3000億,問題是政府每年補助給勞工之勞保及健保約1289億政府對勞工是極不公平,還不算這些高收入、高資產有雇主身份還貢獻 3500億營所稅及其他稅收,而大部分政府稅收支出分配都是高官、公務員花掉的,這種稅收分配及支出結構高收入、高資產只能選擇走上移民之路,因為政府公務員體系只管自肥增加國債,國債爆頂政府需要稅收就往高收入、高資產增稅,而高收入、高資產多繳的稅 91.5% 又給政府公務員體系用掉無法幫助勞保及勞工。
  • 最後我只能說是政府經常性支出越大就是腐敗與沒效率,受害最基層就是勞工。因為政府經常性支出越大就等於政府須增稅、調高水價、電價、糖價來增加政府收入,但卻不會增加政府補助勞保比重,結果就是資本家看清台灣政府如希臘,從不從砍掉無用政府組織著手,卻持續增加經常性支出養肥這像養老院政府,中央91%支出都被經常性支出及地方補助花掉,中央+地方總花費3兆又創造不出可觀1兆 FDI (外資投資金額),豪無效能的養老院政府。
  • 台灣真正問題是投資率非常低,資金外流又很嚴重,政府稅收支出分配極不公平,92%政府支出又大部分只照顧到軍公教,富人稅=綜合所得稅最高45%稅率又是拔高薪勞工收入,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堵住高薪勞工節稅門路,加上軍公教退休福利是世界第一好, 勞工退休福利來自稅收比重是世界級低,根本是害到勞工又苛待勞工,增稅同時一定要同時以創業投資減稅條例才能促進投資率創造勞工就業機會,否則,只是讓富人讓持續移往海外窮人更窮而已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從世大、花博及頂新案看,政府的投資及金融貸款產生的工作機會真的太少,政府應該多補助創業

青年失業率攀升 未來恐成「中年貧窮族」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2013年全球年齡介於15至24歲的年輕人,有7450萬人失業,其中,青年失業率13%,是全球平均失業率的兩倍;而台灣去年的青年失業率13.17%,這個數字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也高於南韓青年的9.75%、日本青年的6.7%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擔憂地表示,10年後,這批青年進入中年,卻仍可能繼續深陷失業與派遣工作的惡性循環。「青年貧窮可能演變為中年貧窮。」

有人說,金融海嘯後的這一代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國際經濟環境不佳,連帶影響國內的就業市場,雇主不願多花錢聘請員工,使大量的高學歷青年失業,這些青年中,有些繼續回學校讀書,有些迫於經濟問題,只能向低薪資的派遣工作低頭。但若失業一旦超過一年,新鮮人就必須面對新一波畢業生的挑戰,而一批一批青年失業累計下來,將成為國家、社會、家庭很大的負擔。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跟OECD十國相比,去年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全國失業率的3.2倍,僅次於義大利,更是情況惡化最嚴重的國家。

教改造就過多高學歷人口 未來恐成「中年貧窮族」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杜英儀指出,1995啟動的教改,許多技術學院與專科升格為大學,讓台灣的大學數量從20年前的23所,暴增到今年的122所。

大學生也從24.5萬人增加到124.5萬人,大量「生產」的結果,導致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轉為倒三角形,高學歷人口多,高中職學歷者少。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擔憂地表示,10年後,這批青年進入中年,卻仍可能繼續深陷失業與派遣工作的惡性循環。「青年貧窮可能演變為中年貧窮。」

花謝了之後!135億元的花博真相

耗資135.91億元的花博終於結束,花謝以後,沒有了媒體購買及繽紛廣告,真相才要逐一顯現。

 郝市府以「經濟效益」、「入場人數」宣稱花博「始無前例」的成功,但是,花博的經濟效益到底多少呢?這個數字跟月亮一樣,初一十五不一樣,而且像膨風水蛙會長大。

 例如,4月11日花博閉幕日,宣稱總經濟效益高達188億;21日又成長到488億元,5月9日專案報告時,郝龍斌數字又變成經濟效益超過430億元,還出現新數字「淨效益」294億元,數字天花亂綴,好像小朋友編故事造句比賽。

 但是,實際入市庫僅13億9287萬元,再用總支出135.91億元除以入場人次896萬3666人,一名遊客平均花費1516.23納稅錢,相當於連吃30次50元便當的經費,這還不包括各公務員轉挪來花博上班的人事成本!一場博覽會為台灣留下什麼價值?為台北市留下什麼建設?移走1193棵又死掉170棵樹後,是一句「花開很漂亮」、「志工動員很感動」就夠嗎?花謝之後呢?

 花謝以後,博覽會在大同、中山區留下一堆安全堪虞的「臨時展館」,荒謬的是根本沒加設停車場因應,展場功能連地方人士都不了解。

 又例如,天使館臨時建物使用,原則以1年為限,但市府2010年1月20日卻與業者簽約九年,合作契約簽訂房地使用自博覽會營運日起至2020年4月25日止。而這些展館未來如何管理?經費何在?需要這些展館嗎?符合地方規畫與城市發展嗎?過去半年,觸目所見是花博訊息大轟炸!走入書店,雜誌封面全部是花博全攻略,打開電視廣播,影藝明星逛花博好夯,但洗腦式訊息只針對台灣善良人民,東南亞、日本、海外則效益有限,因為花博本就是假國際的內銷產物!

 市府以「大規模購買新聞與廣告文宣」舖天蓋地洗腦人民。從預算書看,單單掛了「花博」名目廣宣費用就高達四億元,其中國際宣傳0.7億元、國內宣傳3.3億元。另外,列名觀傳局之下的廣告製播、大型活動宣傳及國際行銷等費用,又花了2.7億元!國際邀展、票務行銷、資金募集等及戶外看板文宣品等小型宣傳,則也花費了1.3億元。

 郝市府在「2010年花博電視議題行銷規畫及執行案」名目之下,給各新聞台的經費,多達2394萬9060元;另外,還有「2010年度花博電視宣傳案」,更多達3350萬660元。各電視台新聞台能不看郝團隊面子嗎?其他不敢用「花博」名義而藏在「台北市政專題報導」的廣告數量更難以計數。

再來看看花博的人數政治學。

 市府很自豪以896萬3666人次入園宣稱成功,但是,其中北市市民就占了26%,也就是說,每四名遊客即有一人是台北市民來捧場。

 政府機關和財團的「動員」人數更多,部份學校甚至動員學生去看花博「第三次」,家長抗議不斷,老師因為帶去花博還可以記功獎,何樂不為。依2011年4月25日市府統計,全國學生有93萬413人次被老師動員帶來看花,其中臺北市高達44萬5389人次。

 此外,市府宣稱有6%外籍遊客,然而,市這個數字是根據「目測」、「推估」而來,也就是說,外國觀光客很可能更少。故宮平均約有18萬外籍人士來訪,若以這個訪客數來換算,那麼,171天花博展期應至少102萬人才對,但是,市府坦言外籍遊客可能僅有60萬人。

 這個數字證明「國際花博」一點都不國際,135億元換來60萬觀光客,比故宮少一半,但從郝市長專案報告看來,市府衝數字就很滿意了,那在乎辦花博原來目的是海外行銷台灣?

 花謝了,真相逐漸會出爐。以3.7億元打造的夢想館為例,場地面積竟只有3377平方公尺(1021坪),一坪造價36萬元,遠遠高於民間價格。離譜的是展館設計這麼小,每批只容35人進場,逼得大批民眾漏夜狂奔搶排隊。

 這個館一天最高只能容納3705人,展期171天總計,則只有58萬9486人曾入場,依此計算,每個參觀夢想館者耗掉627元的建造費,這樣的資源分配、建造成本浪費得讓人心疼!

 實際的情況如何呢?因為媒體宣傳必須漏夜短跑搶門票而出現類似「蛋塔效應」,然而,市府卻私下開方便門,開放特權人士免排隊可入夢想館,夢想館變成了特權館,而民眾仍老實地在苦苦排隊!

 市府坦承花博已花費135.91億元(95.3億元中央與地方專用費+市府局處配合款27.48億元+花博AIPH權利金0.17億元+稅捐0.29億元+中山足場毀約捐失0.21億+企業贊助13.8億元),當議員批判這簡直是「錢博」時,郝市長去年還爭辯反指議員錯算。怎麼市府現在才認了?原來只有時間才能讓謊言現形!135億元可以讓北市學生免費營養午餐連吃七年!(註:一年約20億元),台北市要辦國際博覽會很好,但怎麼像阿舍凱子?

 可怕的是:花博錢坑還在繼續砸錢,市府預算書顯示,2011年產發局要再編列11億元6460萬2640元,作後續園區的行銷廣告。

 用你的錢買新聞廣告洗你的腦,透過大眾媒介召喚更多人進場,再以數字配合,花納稅錢請藝人造勢,愈來愈多媒體人進入郝團隊,大花納稅錢搞包裝就是媒體人回報社會的方式嗎?政治的本質是什麼?博覽會本質是什麼?人民需求什麼?花這麼多錢難道沒有排擠效應?

 不產花的北市在花謝的冬天種花大舉行銷,正如同法蘭克福學派的擔憂,馬庫思認為,資本主義透過文化工業,提倡一種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造成假需求,成為一種社會控制的機制(頁27,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操弄,《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John Storey 張君玫譯,巨流2001)。當國家機制耗資135億元推動這場大消費後,花開時美得讓人難忘,但花謝後,社會改變了什麼?有沒有留下博覽會的價值?博覽會的中心思想只是人數嗎?除了行銷還是行銷嗎?是膨風得誇張的各式「經濟效益」數字嗎?

 志工們當然熱情感人,台灣人動員相挺也很無私,員工犧牲假期投入,藝文團體相挺,上述都是「人民」角色而非政府角色。煙火當然燦爛,這半年來,公務員集體轉型成為迪士尼業者,公園封掉、馬路改道。但政府是受人民委託來改善人民生活,做長遠規畫建設,倡議進步概念啊!市府可曾問過市民要什麼?

 花謝了,人走了,我們來想想,博覽會在我們這一代提倡什麼價值?是否曾堅持不砍樹,追求自然理念?城市是否曾堅持不破壞如林安泰古厝的歷史建築嗎?為何古厝原味沒了反而搬來「浙江風情」水泥山?展場標榜的文創是否創造集體願景及城市主軸?十到二十天就換一批的花環保嗎?砍樹移花蓋天橋,用最高造價換來一堆臨時建築,現在,135.91億元花光光,花謝了、喧擾後,讓我們想想人民得到什麼?人民需要的其實是什麼生活呢?

柯文哲嗡嗡嗡 看世大運選手村工程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對有人拿合照自稱和他很熟,盼藉此拒酒測遭警開單一事表示,應該再開一張並採最高罰額。

柯文哲今天上午到林口視察世大運選手村興建工程受訪時,媒體詢及有名陳姓男子酒駕被員警攔下拒絕酒測,竟拿出與柯文哲的握手合照並自稱「和柯市長很熟」但仍遭開單一事做以上表示。

但媒體詢及柯文哲太太陳佩琪在臉書發言內容時,柯文哲原本輕鬆談員警執法一事時,表情驟變並追問「她又寫了什麼」?

柯文哲:世大運選手村交接須釐清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新北市11日電)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前往新北市林口視察世大運選手村工程後,希望與營建署及新北市開會,釐清選手村賽後設備的交接程序。

柯文哲今天上午到林口視察世大運選手村興建工程,只見他在大批媒體圍繞下戴著安全帽視察工地,隨後到世大運工務所會議室聽取簡報。

柯文哲會後受訪表示,選手村硬體建設進度都超前,應付世大運應沒有問題,但重點是比賽後如何移交問題,這問題應先談,若賽後雙手一攤,東西全部交給下個單位也可以,但是這也要講清楚。他對於選手村為12天比賽,在冷氣、床等設備要用掉新台幣26億元,柯文哲表示,「我非常有意見」。對於設備如何折舊及移轉,應與營建署及新北市開聯席會議討論,其中包括冷氣及床如何移交。

他表示,世大運結束後將轉為國民住宅,但它一開始是用選手村型式設計,未來轉成國民住宅時,當中可能要拆多少東西?這些都是問題,「我們設計、我們用,結束後轉給另一個去營運,這中間是沒有銜接的」。

柯文哲說,例如,只為選手村興建的餐廳,蓋完後12天後就拆掉,這讓他聽了很火大,那有這樣設計,所以設計和長期使用者中間是沒有溝通的問題,若未來是要移轉新北,這就要講清楚,但如果是台北市自己營運,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頂新借款480億擺爛 銀行頭大

頂新集團含魏家兄弟合計國內貸款餘額達四八○億元,若三重新燕土地六十八億餘元聯貸案無法展延、爆發違約,恐如引信般點燃其他貸款跟著倒帳;頂新集團賭注銀行壓力大、擺爛不還款,企圖爭取更多高價處分資產的時間。

公股銀行債權達210億元

根據統計,頂新集團在國內貸款餘額約四八○億元(含魏家兄弟帝寶等豪宅貸款逾八億元),公股銀行約佔二一○億元,且逾五十%(約一○五億元)年底到期;最大債權銀行是兆豐商銀的一三○億元,一銀及彰銀各約卅多億及廿多億元。

其中,頂新集團及在台灣關係企業借款總額約四一一億元,包括以台北一○一股票質借部分,魏家四兄弟借款約六十九億元。根據富比士年度調查,頂新魏家四兄弟身價高達新台幣二五九二億元,光是集團母艦的康師傅上半年帳上現金就達十五.五三億美元(約四百六十五.九億新台幣);但魏家老大魏應州不同意「金援」台灣,逼著老二魏應交、老三魏應充得自行籌錢、出清台灣資產。

頂新坦言,年底百億到期貸款若無法展延,財務將面臨很大挑戰;頂率集團過去繳息信用良好,且抵押品三重新燕土地也不差,雖然積極配合銀行團趕進度標售該土地,但因標售評估的時間太短,造成很多買家不及評估而流標,無法如期還款,頂新仍積極希望銀行團能夠同意聯貸案展延。
味全也表示,三重新燕土地貸款主體為頂率公司,味全期望頂率能儘速提出因應方案,解決後續問題,同時持續積極尋求潛在買主,尋求圓滿解決,讓味全能儘速回歸本業經營,加速投入改革。

心得與評論
  • 花博我看許多次,這樣的建設真的需要仔細監督,因為花博建設真的不應該花到 135億,所以大家仔細看建設花費,那些太貴了,最大問題是沒有讓参與花博建設廠商邀請國際友客,也沒有讓花博建設廠商將賺的錢回饋台北市民,也沒有讓花博建設的錢投資創業基金讓北市補助年輕人創業,廠商結果卻是花博建商錢賺走了花博結束了台北市每年還要支付維護費變成負債, 前郝市長你們設計花博真的沒有長遠考慮實際入市庫僅13億9287萬元,再用總支出135.91億元除以入場人次896萬3666人,一名遊客平均花費1516.23納稅錢,相當於連吃30次50元便當的經費,這還不包括各公務員轉挪來花博上班的人事成本! 經濟效益太差! 創造的台北市民工作機會也太少!
  • 頂新集團借款480億,政府及金融單位低利貸款給了頂新集團,該集團卻沒有在台灣創造超過數千個工作機會,馬政府在這一點做的很差,難怪馬政府的黃金十年變成金光黨十年。
  • 政府知不知道花博、世大運、頂新集團借款全部總金額 815億,一半補助一半創業貸款就可以產生12000個微型創業合作計劃,創造 12萬工作機會,全國失業率降低約1%。
  • 世大運也一樣,沒有讓参與建商將賺的錢回饋台北市民,也沒有讓世大運建設賺的錢投資創業基金讓北市補助年輕人創業,卻像放煙火一樣,世大運結束大部分建設不再有功能,大部分台北市民聽了都搖頭,政府應花錢來創造 3000 個微型創業合作計劃,不要花大錢專搞什麼世大/花博,世大要能產生微型創業 產生工作機會才有意義,世大/花博花了將近335億卻如放煙火,產生的工作機會真的太少,KMT、DPP 都要改善這問題。人民繳的稅不是要政府全部用在政府經常性支出更不希望用在像放煙火一樣的計劃,而是希望結合政府計劃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微型創業合作計劃正是給下一代年輕人機會,政府真的很丟臉,台灣去年的青年失業率13.17%,這個數字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也高於許多亞洲國家,大家還不思考如何救台灣下一代的年輕人,為大家下一代創造一個民主繁榮充滿工作機會與希望的家;
  • 政府收入與輸出績效看:台灣政府績效其實是很差,KMT、DPP 都要改善這問題,台灣下一代的年輕人要努力讓政治人物知道期待創造一個民主繁榮充滿希望的家,不是一直讓政府最實質輸出績效如創造之工作機會、FDI、民間投資率這麼低!
    • 政府收入:稅收、國營單位獲利、政府投資獲利
    • 政府最實質輸出績效:工作機會、FDI、民間投資率、治安、社會福利
  • 許多勞工也不知道勞工繳的稅總額占稅收24.5%,『由勞工繳的稅總額與政府由稅收支出給勞工福利之比較』,台灣政府應該是全世界對勞工最苛的,創造一個政府支出非常不公平的制度,政府建設又創造最少勞工工作機會,政府允許大量借款流向中國卻創造台灣失業率,大家怎還不思考如何救回台灣下一代的希望?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及稅收分配的公平性產生之強烈衝擊 ( Taiwan's population is aging faster, very unfair to Taiwan Labor retirement )

台灣人口老化 比韓陸高

台灣許多雜誌不敢寫勞工繳稅很多,但勞工自政
府稅收分配給勞保退休年金卻少的可憐,為什麼
台灣政府是這樣苛待勞工呢?勞工勿以為政府在
照顧勞工,為什麼?
內政部昨公布最新統計顯示,台灣人口老化持續創新高。截至去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達11.2%,老化指數更高達76%,近十年來增加了32個百分點。與亞洲國家相較,台灣人口老化指數僅次日本,比南韓、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都高。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受訪分析,戰後嬰兒潮進入65歲將在2016年湧現。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始於1949至1964年之間,未來如果不能調整人口或移民政策,2016年開始,台灣將加速高齡化,速度超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甚至在2018年,死亡人口數首度超過出生人口數,呈現人口負成長。

薛承泰表示,依人口發展趨勢,台灣的退休年金改革已經太晚,而且愈晚愈難改革;實施催生、催婚措施,或引入外國白領勞工等移民政策,可減緩老化速度。

最新統計指出,2010年底的老化指數為68.6%,老人人口共計248萬7000多人,至去年底,老人增加到26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11.2%,即每百人有11個老人,老化指數增為76.2%,老化指數快速攀升。

按縣市別分析,老化指數最高的是嘉義縣,高達127.68%、其次是澎湖縣的113.61%、第三是雲林縣110.1%。最年輕縣市,分別為桃園縣51.11%、新竹市51.9%、台中市56.4%。

以台灣各地區比較,金馬離島、東部地區是老化最嚴重的地區,老化指數分別為94.45%、94.18%;北部、中部地區老化較低,分別為69.14%及75.28%,人口相對其他地方較顯年輕。

台灣人口老化趨勢

世界領先的人口老化速度

人口老化,是當今世界各個先進國家幾乎共同面臨的重要社會變遷,一般來說,國際上以老年人口(65歲以上)從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時間,象徵社會老化的速度;而這段歷程,法國經歷115年,瑞典花費85年,美國為73年,而我們所在的台灣,從民國82年(1993)老年人口比率跨越7%的人口高齡化國家(aging nation)門檻,到推估老年人口將突破14%的民國106年(2017),卻只需要24年,老化速度僅次於日本。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7年8月。

從上述數據與圖表可以看出,大部份的西方國家,從上個世紀初以來便開始準備面對人口老化的關鍵課題,這些國家有近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可以預作準備,台灣卻不然。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臺灣人口老化地圖,民國100年時,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1%,這個數字到了民國114年將變成20%,台灣將變成「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換句話說,那時每五個人口中,就會有一位老人。
資料來源:2010 年至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9年9月。

「扶老比」節節升高,老人照顧需求增溫

社會學裡所謂的「扶老比」,指的是15歲到64歲之間具備生產力的人口,相對於65歲以上的退休人口的比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台灣扶老比在民國100年時為七比一,民國110年將降為四比一,民國127年更將急遽升至二比一,也就是說,屆時每兩個勞動人口,就要扶養一個老人。
50歲且在65歲以下有『二百多萬人』被歸類在非勞動力及
政府支出勞工失業補助占支出比重世界低,那台灣實際
失業率應該遠高於美國

「扶老比」升高所衍生的問題,不僅在於經濟上,而是整個社會多個層面的挑戰。老吾老居家照顧的成立,則是希望能在人口老化這個既大且深的複雜議題上,略盡自己的棉薄之力,讓長輩享有專業的居家照顧服務,也為晚輩分擔一些照顧責任與心理壓力。

2016起 台灣老人比小孩多

二○六○年成為全球第二老國家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二○一二年至二○六○年人口推計」,台灣人口結構即將面臨重大變化,國發會推估二○一六年開始,台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老化指數超過一百%,到二○六○年,老化指數將高達四○一.五%,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四倍,年齡中位數是五十七.四歲,將是全球僅次於日本第二老的國家

台灣老化速度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數一數二的快,一九九三年才成為國際上普遍稱之的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七%)。與全世界最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國家法國(一八六四年)相比,晚了一二九年,不過法國經歷了一二六年的時間才於一九九○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十四%),預估在二○二○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二十%)

美國在一九四二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二○一四年成為高齡社會,推估還要二十年,二○三四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卻可能在二○一八年,就會進入高齡社會,此後加速前進,再七年,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

高齡化到超高齡社會僅三十二年
台灣若要提供這麼高的工務員退休福利, 需開除 65%之公務員?否則,
將來政府歲出 85%都是
經常性支出( 退休俸及18% )

台灣從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一路飆速前進,所費時間僅三十二年,全世界僅韓國與新加坡領先台灣,甚至日本的老化速度都還緩於台灣。造成台灣人老化速度飛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灣醫療水準高,老人越活越長,更關鍵的是台灣人不生。

老人越活越久 生育率卻長期墊底

台灣的總生育率在過去二十年中「超日趕韓」,二○一二年以○.九人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後,就長期處於墊底的情況。幼年人口補充不及,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二○一二年台灣年齡中位數為三十八.四歲,推估至二○六○年將增長為五十七.四歲,即全國約有一半人為五十七.四歲以上中高齡者。

於是十五至六十四歲主要工作人口負擔越來越大,且過去是以養育國家未來主人翁為主,未來則是老人養老人。以扶養比來看,二○一二年扶養比三十四.七%,是歷年最低點,之後逐年上升,至二○六○年增加為九十七.一%,若僅觀察老年人口對青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二○一二年是每六.七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年人口,至二○六○年將降為一.三個青壯年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口。

勞工及公務員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差太大

勞工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當低
勞工及公務員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差實在太大, 而且勞工
退休金給付只有 10%來自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分配太不公平, 也
就是說終身勞工平均得到之政府退休金給付支出只有24.3萬, 而
勞工30年累計平均繳給政府綜所稅約超過98萬, 政府嚴重苛待勞工

勞工繳稅的薪資最高等級遠高於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也就是勞工退休給付相關之最高投保薪資壓在 43900,而健保投保薪資拉到高至 182000,繳稅的薪資最高等級更提高45%,讓勞工可領到退休福利很低,可以由勞工與雇主壓榨之健保稅及綜所稅很高,這樣欺壓勞工與雇主,形成相當不公平制度。

政府已經二十五年都沒增加勞保費政府負擔比率,二十五年內軍公教加薪超過15次,30年累計幅度更超過 246%,軍公教退休俸也跟著調整 246%,但政府都沒有增加過勞保費負擔過。現在勞保繳給勞保基金也高於公保,國家將勞工及雇主創造之稅收83%都給了軍公教,政府支出之勞保費補助只有 10%,以致整體 1000萬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3000億,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5億僅占政府歲出3.08% ,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不僅違反憲法還反世界人權,每年歲出給勞工福利卻是世界級低

更離譜是,每次馬政府選舉到時,就開許多勞工許多福利支票,如增加勞工請領生育給付金等等,但政府卻沒有調高政府支出給勞保補助比重及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以致形成馬總統下的勞保基金每次選舉時被挪用掏空,馬政府勞動部挪用勞保基金後,幾年後又調高勞保費,這種錯誤的『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是壓榨勞工挪用勞保基金,造成政府支出給勞工福利過低及勞保基金每年流失數百億主因。

稅收分配比率相當高比重給公務員退休金及福利支出

公務員退休俸比勞工平均薪資高很多

28%社會福利和退休撫卹支出約6720億,扣農保補助 900億、勞工勞保
補助685億、勞工健保補助689億、弱勢補助約165億,支出給軍公教及
相關人員約4282億 占政府總支出17.84%,為什麼公家人員比民間少卻
拿走全民稅金呢?更嚴重是經費不足去砍了ITRI、III、研究單位及鼓
勵企業升級之政府支出,結果是政府支出是當養老院
2012政府一年花超過 1.93兆,台灣軍公教及相關人員經常性支出卻占整體總歲出 83%,公務員勞動報酬高出民間多少?主計處對民間的勞動報酬調查最新資料只到94年,就以94年來比較,勞動報酬不只包括薪資、還有退休金、保險和福利等,當年工業和服務業受雇員工勞動報酬平均是59萬6,000元,中央政府受雇員工是177萬元,約是民間平均值的三倍,台北市政府是99萬元,各地縣市政府平均是111萬元。

各行業中只有水電燃氣業可以與公務員報酬匹敵,94年勞動報酬是122萬9,000元,比北市府、縣市政府公務員高。主計處官員說,台電員工占了這個行業的七成,台電是國營事業,雇員性質和公務員很接近。

水電燃氣業之外,民營企業勞動報酬最好的行業是金融保險業,94年是89萬元,還是比不上公務員。勞動報酬的消長影響了政府和民間對經濟的認知差距。政府官員一直不認為台灣經濟不好,而民間業者卻一再稱苦。

一位退休的章老師說:「我真的沒感到生活有什麼不好。」章老師才50幾歲,退休了,月退金只比上班時少約5,000元,他可以一直領到死亡,不愁下半輩子。章老師說到重點。公務員為什麼成了台灣最佳的行業?退休金制度是關鍵,總領的退休金一般會超過上班時總薪資。許璋瑤指出,如果不計入退休金,中央政府公務員的勞動報酬約90萬元。仍比民間高,但與民間的差距就小得多。歐洲國家的退休金制度已是很好的了,經建會剛發布的研究指出,我國並不比他們差,我國94年公部門退休制度支出占政府總歲出的8.3%,超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平均的5%。問題是(OECD)各國是由公務員繳的稅去籌備軍公教退休金,而台灣等於是由勞工繳的稅去支付軍公教退休奉;( 註:軍公教退休制度及相關福利支出占政府總歲出是不只8.3%而是17.84%,公務員薪資、退休及相關福利好,相關人員多,經常性支出膨漲成長,財政開始惡化,就會增稅及調漲國營單位水、鹽、糖 ...等等價格,來補惡化之國債 )

台灣財稅惡化至退休福利問題在那裡嗎?
台灣企業繳稅占政府稅收比重並不低, 為什麼賦稅/GDP低於12.8%

台灣稅率綜所稅最高稅率已經是45%,就是高收入勞工是繳45%最高稅率,比世界許多國家高並接近歐洲福利國家,台灣營所稅17%加上保留盈餘加扣10%是27%稅率,也就是說台灣已經不是低稅率國家,卻鼓勵養房,但高收入勞工扣是扣45%最高稅率,享受之退休福利卻遠比公務員低非常多,這種苛待勞工做法將害到台灣,高收入勞工將來極可能當來台工作外國人,這樣稅率低很多,台灣這種稅率高又苛待勞工做法將使得未來民間投資率越來越低,台灣競爭力也下降;

台灣中央加上地方歲出已經將近3兆台幣,每年能帶來之FDI(外資直接投資金額)低於2500億加速政府國債惡化也垮台灣競爭力。( 註:新加坡2012 FDI(外國直接投資金額) : 793 億美元,占 GDP 29.7%,也遠低於新加坡政府經常性支出,證明新加坡公務員能力是台灣二十倍以上,新加坡政府很清礎FDI及民間投資率才是公務員經濟能力表現; )
勞工綜所稅最高稅率已經是45%, 配上營所稅及營餘保留稅很沒競爭力
台幣,也就是說台灣太多不能帶來經濟效益之政府單位,

政府財政惡化主因是:
  • 軍公教薪資裡面扣至國民退休儲備金太少; 
  • 超過三十年累計之軍教未繳稅形成之債務;
  • 經濟成長率及投資率過低;
  • 地方經費開銷效率不足;
  • 根本無法負擔軍公教 95%替代率之退休俸;
  • 政府經常性支出過高
  • 太多沒有效益政府單位,造成約1000億美元高政府支出只能帶來低於83億美元外資投資及低於200億美元民間投資,高政府經常性支出造成低的賦稅/GDP
國債增加、稅收分配的不公平性,人民痛苦指數拉高

這制度將來台灣大衰敗,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