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繼續“炒冷飯”:Ultrabook前景堪憂
導語:《商業周刊》網絡版今日發表署名凱文‧托菲爾(
Kevin C. Tofel )的文章稱,英特爾自詡 Ultrabook 將向用戶提供絕佳體驗,問題是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已滿足了用戶這方面的需要。雖然英特爾為Ultrabook描繪了美好藍圖,但這個概念未來仍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以下為文章全文:
“獨角戲”
如果說有誰因其付出而應該得“A”的話,我一定會將這項榮譽頒給英特爾。英特爾周一在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以下簡稱“
CES ”)舉辦的媒體活動相當成功\,展示了一系列頗具吸引力的新產品。Ultrabook自然是其中的焦點,但即便在離開活動現場時,我腦海中仍有幾個疑問沒有得到解答。
當天的活動成了英特爾副總裁兼移動事業部總經理鄧慕理(Mooly Eden)的“獨角戲”,他不僅提到英特爾計算平台Sandy Bridge的諸多成功\案例──迄今已售出1.5億顆Sandy Bridg芯片,還展示了最新的Ultrabook技術。根據英特爾的說法,這些厚度約為18毫米的超輕薄筆記本電腦將會向用戶提供絕佳的體驗。
鄧慕理在由蘋果占據主導地位的平板電腦市場沒有太大建樹,英特爾也只是參與了這場“遊戲”而已。鄧慕理表示,對於這些設備而言,內容消費還不夠。他在演示用於制作相冊的ArcSoft軟件時說:“消費對母牛是有益的,但我們是人。”
六大體驗
表面上,鄧慕理演示的產品同Ultrabook體驗有關,但其實你不必深思,就清楚英特爾希望傳遞的還是涉及速度和能耗的老套信息。最後,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的一個問題是,英特爾目前側重的其實正是非英特爾設備早已提供的諸多體驗。例如,英特爾稱Ultrabook提供的六大“體驗”是:創造表達的內容、無需等待、無線、內心平靜、自我反映、價格優勢。
我認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即便沒有滿足上述所有需要,但起碼也滿足了大多數。因此,Ultrabook的問題在於,它不是消費者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英特爾自身面臨的問題,因為一方面傳統電腦銷量下滑,另一方面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銷量卻在上升。
英特爾缺乏性能強大的筆記本電腦產品,沒有任何可供宣傳的“新體驗”。英特爾甚至在其六大目標體驗的最後一個上都面臨挑戰──該公司顯然很清楚,必須降低這些產品的價格。鄧慕理暗示,當合作伙伴的生態系統實現了“規模經濟”,Ultrabook價格便會降至主流價格區間。鑒於今年估計會有75款Ultrabook產品面世,我希望它們的價格能很快降下來。
路在何方
即便當前一代Ultrabook產品紛紛上市,英特爾也在為其謀劃未來發展之路。Ultrabook的路在何方?借助於Ivy Bridge芯片的強大性能,英特爾或許\會尋求實現基於手勢的設備間計算互動,同時在Nuance的幫助下,提高設備的語音識別能力。不過,這些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們並不是新鮮創意,只是眼下適合英特爾罷了。
鄧慕理在談到傳統概念時,對配備觸摸屏的Ultrabook的興奮之情似乎溢於言表。難道這麼多年我們沒見過這種產品嗎?它們的銷量不大,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兩個。一是對多數計算機功\能而言,這種“伸出手觸摸”活動帶來的人體工學沒有任何意義;二是這項技術將增加價格溢價,進而降低市場需求。
最大亮點
盡管如此,有一個概念的確引起了我的注意。英特爾展示了一款頗具特色的 Ultrabook 產品,這款產品在正常情況下觸控板在筆記本電腦所處的地方竟然是透明的,而且這個地方對觸碰十分敏感,所以能當作巨大的觸控板使用,但它又可以防範手掌誤觸,這樣就不會幹擾鍵入。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個透明區域在 Ultrabook 合上時可以顯示相關信息。
除了顯示約會、電子郵件等信息外,用戶不必打開Ultrabook就能與這些數據互動。我個人認為,這項設計倒是很獨特,但同時也說明英特爾不具備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能力。為何這麼說?因為英特爾正試圖將電子郵件、信息通知和日程安排等智能手機的傳統活動,轉移至Ultrabook產品上。鄧慕理甚至還說,這樣,“你就不必從口袋里掏出智能手機了。”
即便這一Ultrabook概念很獨特、頗具前瞻性,我依舊認為英特爾盡全力打造的產品,不過是筆記本電腦的自然演變。所以說,英特爾給Ultrabook產品打上自己的烙印,更多只是在解決自身問題──相比競爭對手ARM,移動設備對英特爾依賴性更小──而非解決消費者的問題。
蘋果證實收購Anobit 慧榮創07年11月收盤新高
彭博社11日報導,蘋果(
Apple Inc. )發言人Steve Dowling首度對外證實蘋果已併購以色列快閃記憶體設計公司Anobit Technologies Ltd.。Dowling不願透露收購價碼,並表示蘋果通常不會對外說明併購目的。
彭博社指出,Anobit成為蘋果在以色列的第一個併購標的。以色列約有60家企業在NASDAQ交易所掛牌,是北美以外第二大(僅次於中國大陸)掛牌國。以色列的新創企業家數(以人口平均數來計算)居全球之冠。
barrons部落格6日報導,Sanford Bernstein證券分析師Toni Sacconaghi指出,蘋果依舊是全球最大NAND Flash晶片買家,預估上季囊括23%的需求量。就蘋果產品線來說,iPhone約佔將近50%的NAND Flash使用量,iPad則佔30%。
以色列財經日報Calcalist報導,Anobit去年12月20日上午在Herzliya市一家旅館對員工宣佈,他們已成為蘋果的員工。報導指出,蘋果預估以4億-5億美元價格完成在以色列的第一筆收購案,並且也將在當地成立該公司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
Anobit利用獨特的數位訊號處理(DSP)技術開發了一款可以提升快閃記憶體效能的晶片。這款晶片已用在iPhone、iPad以及MacBook Air系列筆電。
arstechnica.com指出,Anobit將是蘋果自1996年買下NeXT以來最大手筆的併購之一。目前廣泛用於行動裝置的多階儲存單元快閃記憶體(
MLC flash memory)具有產品壽命較短的缺點,而Anobit所開發的DSP晶片則是可以延長MLC快閃記憶體的壽命。這篇報導認為,收購Anobit意味著蘋果將在未來降低對三星晶片的依賴。
Barron`s部落格1月5日報導,
Needham & Co. 證券分析師Rajvindra Gill將NAND Flash控制晶片設計大廠慧榮科技(Silicon Motion Technology Corp.)與蘋果的併購標的Anobit相提並論,稱
慧榮股價今年有望續強的原因在於任何ARM架構智慧型手機(蘋果除外)都可使用慧榮的eMMC快閃記憶體控制器。
2011年漲幅高達392.24%的慧榮10日上漲0.87%,收23.15美元,創2007年11月5日以來收盤新高。
在台積電、格羅方德(
GlobalFoundries )及三星等晶圓代工廠製程推進到28奈米製程後,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晶圓代工業今年正式跨入2X奈米世代,但也因導入這類先進製程的廠商數目有限,預期晶圓代工版圖將進入少數競爭廠商競逐少數客戶的局面。
資策會MIC強調,未來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仍可望取得領先的優勢,不過面對競爭對手三星、格羅方德及IBM等研發聯盟進逼,未來對台積電的威脅值得密切注意。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副主任洪春暉說,三星一直被視為台積電的潛在競爭對手,尤其,前一波金融危機,三星投注相當大的資本支出,擴充晶圓代工產能,包括後來拿到蘋果A4、A5處理器代工訂單。
雖然蘋果有意藉由與台積電合作牽制三星,市場傳出由台積電代工新的A6處理器,不過後來又傳出落入三星之手。
洪春暉表示,姑且不論這項訂單花落誰家,三星具備較廣的產品線,且在DRAM及NAND Flash取得全球領先地位,雖然目前其晶圓代工製程還未能與台積電並駕齊驅,不過,對於蘋果而言,三星既可提供邏輯晶圓代工,又可提供記憶體產品。
他表示,由於未來晶圓代工產業以多晶片整合為訴求,也就是所謂垂直立體封裝的3D IC,這些晶片必須整合邏輯和記憶體晶片,三星在這塊領域將具有絕對的競爭力,長期對台積電將形成威脅。
除此之外,另一家有能力與台積電相抗衡的業者還包括格羅方德,這家公司是由超微(
AMD )的晶片代工部門獨立,後來被阿布達比主權基金收購,並且併購新加坡特許半導體,由於擁有生產處理器的邏輯晶片技術,加上又與三星在技術共同研發,未來在高階製程,對台積電具備一定程度的威脅。
國內晶圓代工大廠聯電,目前推進到2X奈米進展,似乎與台積電還有一段差距。
綜合各家在高階先進製程的進展來看,洪春暉認為,未來將形成少數廠商捉對廝殺的局面,但相對的,未來在4X奈米及6X奈米製程,因聯電、中芯及台積電等,布建相當大的產能,格羅方德及三星也不少,研判未來二年這兩大製程領域恐將嚴重供需失衡,一場激烈的價格戰勢不可免。
由iPad心臟Apple A4 看蘋果的自擁晶片夢
2008年4月24日蘋果(Apple)花2.78億美元買下僅150人的P.A. Semi公司,以上億金額買下如此小編制的公司,加上蘋果為上市公司,但蘋果發言人卻未對購買用意多加解釋,以致引起多方猜測。
在多種猜測中,矽谷知名的專業研究機構MRP(
Microprocessor Report )於其報告(註1)中表示:蘋果花如此大錢買下P.A. Semi,可能是為了支付遮口費。
當年P.A. Semi與蘋果技術合作,期望未來蘋果產品改用P.A. Semi研製的PowerPC核心處理器,但最終蘋果未採用,並改用Intel x86處理器。由於P.A. Semi為小公司,失去蘋果訂單下,其PowerPC核心的處理器多銷予軍方或特殊應用領域,市場極小,而在P.A. Semi難有後續發展下,營運並不樂觀(註2),最後可能以過往合作的具體證據向蘋果索賠,蘋果認為索賠一事爆發並不光彩,且鬧成官司無勝算,因此以購併解決此事。
也因為多方猜測愈演愈烈,數月後Steve Jobs還是出面解釋:購買P.A. Semi團隊,是為了開發蘋果新產品所用的CPU,此事才算告終,之後MRP也撰寫一篇專文說明蘋果為何可能需要自擁晶片。
到了現在,蘋果 iPad正式面市,裡頭所用的即是P.A. Semi團隊所開發的Apple A4處理器,許多人認為當初遮口費的猜測已不攻自破,不過筆者並不如此認為,以下將對此進行更多討論。
Apple A4沒特點
首先,Apple A4處理器的功效、規格並不出色,除了處理核心部份採行最高規的ARM Cortex-A9,以及繪圖核心部份採行Imagination
PowerVR SGX(與iPhone同)外,其餘資訊均一無所知。
不過到目前為止,確實很少晶片公司獲得
Cortex-A9 核心授權,取得後也很少做成實際晶片,多數為Cortex-A8核心,僅少數正式推出使用A9核心的產品(晶片),蘋果是其一。
蘋果方面表示Apple A4相當省電,使蘋果 iPad可以用很久。確實,P.A. Semi團隊以開發高省電性的技術聞名,在未被蘋果購併前,其PowerPC核心的系統單晶片PA6T就比IBM的PowerPC晶片省上數倍電能,卻能有相近的效能表現。
可惜的是,蘋果方面不願透露更多技術細節,而知名媒體電子工程專輯(EETimes)的編輯更是在iPad正式產品發表會時被蘋果方面拒於門外。
由於處理核心、繪圖核心均向外購得,且除了強調省電外,看不出Apple A4有何獨到,也因此P.A. Semi團隊能用僅2年不到的時間開發出Apple A4,甚至更短。因為蘋果 iPad原訂2009年6、7月時間登場,但臨時取消發表,改至2010年1月發表,因此Apple A4恐1年時間即開發完成。
事實上這是個晶片市場高度競爭的時代。一顆晶片經常要開發12~18個月以上,但在市場上恐只能銷售6~9個月(對手已經推出比您更高功效、更低價格的晶片,以致您的晶片沒有市場)。因此,許多晶片公司會準備2組以上的團隊在設計同一軸線的晶片產品,英特爾(Intel)就是最典型最早提倡2組以上團隊的研發編制,A組研發486,B組研發Pentium,之後再重新由A組研發接替Pentium的Pentium Pro/II等。
所以,Apple A4晶片拒絕電子工程專業媒體的編輯進行瞭解,以及開發時間短暫,加上蘋果方面的輕描淡寫,所以不會有太多特別之處,充其量只是蘋果自有的ARM架構晶片。不過,能言善道的Jobs,依然將此稱為「蘋果史上最先進的晶片」,此話雖無錯誤,聽來也漂亮,但意義含量甚微。
同樣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也在其報導中引述晶片分析師Linley Gwennap所言:I don’t see anything that looks that compelling(看不出有何競爭力)。
Apple A4沒未來
更進一步的,紐約時報探訪蘋果公司的員工,以及P.A. Semi團隊前後期的員工,都無法知道Apple A4之後的下一顆晶片會是什麼?有何功效?何時推出?等於是毫無展望(Roadmap)可言。
不僅如此,之後紐約時報也報導了原屬於蘋果的P.A. Semi成員中,其團隊中的一名工程主管Mark Hayter已另起爐灶,成立Agnilux公司,並擔任新公司系統工程師、營運長等職務。
關於這樣的消息,筆者並不意外,因為P.A. Semi團隊成員中,其資歷背景全都是伺服器晶片開發(如AMD Opteron、Sun UltraSPARC等),僅P.A. Semi創辦人Dan Dobberpuhl是唯一具有手持式晶片的開發晶片,而且還是相當老舊的DEC時代的StrongARM晶片。
雖然這個團隊具有省電開發設計的實務經驗,但畢竟以伺服器省電為主,包括過往P.A. Semi亦以此為主業務市場,要這組團隊轉型成手持式晶片開發,等於是180度的劇烈大轉變。
一旦有重要工程師出走,通常晶片的後續發展也不會順遂。例如Intel Itanium晶片團隊有8、9名工程師出走,不久即宣佈新款Itanium晶片將延宕半年上市(以Intel自身揭露的Roadmap時程為準);又如Intel購併DEC的StrongARM團隊後,其團隊成員多數出走,導致StrongARM的接替品XScale晚了1年才登場。
蘋果還會自擁晶片嗎?
所以,蘋果恐確實只為遮口而購併P.A. Semi,而在眾多壓力下承諾該購併團隊會有所發揮。由此看來,iPad後續改用其他晶片可能性極高。或者iPad可能市場不如預期,如此也將延緩新晶片的升級、換替,或短時間只倚賴三星(Samsung,Apple A4代工生產商)以更先進、成熟的良率來強化Apple A4晶片,原晶片設計結構不會有太多變化。
最後,就蘋果公司的行事風格,確實很喜歡高度主導、高度專屬的硬體設計,過去iPod所用的滑輪(Wheel)觸控晶片為Synaptics所提供,但傳聞Synaptics期望將這個與蘋果合作的技術銷給蘋果外的應用客戶,在蘋果不同意下而拆夥,之後的iPod則改用Cypress供應的觸控晶片。
更後續的,蘋果 iPhone則使用自主開發的觸控晶片,連Cypress都排除於外。另外iPhone所用的主控晶片,雖名為Samsung出品,但其實亦高度由蘋果自身操刀指導。
所以,即便捨棄遮口論,目前為止的發展,也可視為蘋果自主晶片策略的一個挫敗。不過筆者認為短期內蘋果不會放棄自主晶片策略,特別是其擁有大量現金(400億美元),2.87億美元(併購P.A. Semi)的挫敗不值一提。
不僅蘋果如此,Microsoft也是另一個有錢,但卻一直期望自擁硬體、晶片設計權的業者。Microsoft過去即向AMD/ATI購買Xbox 360內的GPU電路設計,或許Microsoft期望後續的Xbox 360能自主設計吧!
分析
- ARM 四核心結合 650MB/Sec 高速讀取之SSD,有足夠 level 1及 level 2 記億體,效能應該遠超過 INTEL 高價、高功耗 CPU。
- Smart Phone 及 Tablet 廠商將面臨 AAPL 強大晶片之競爭。
- AAPL 將使所有重要性關鍵零組件都成為代工,提升價格競爭優勢,發揮 Tim Cook 最佳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