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臺灣資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臺灣資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高雄氣爆突顯中央及地方政府長期忽略各縣市石化、天然氣埋管公共安全及埋管監測之相關法令

經部:這條管線 中央、地方都沒在管

經濟部昨天啟動石化管線清查平台,邀集高雄市政府、石化業者與專家開會研商。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說,「據我了解,過去這條線中央、地方政府都沒有在管理」, 這次出事的丙烯管線在廠區外,廠商過去沒特別管理;政府控管方面,因沒影響勞工「勞檢沒管」,沒進行查核過。

高雄氣爆發生後,環保局持續派員在現場用儀器檢測,是否還有殘存丙烯。

杜紫軍說,過去業者自主管理只注重廠內,勞動部的勞檢法規也是針對廠區內。自主管理不是「什麼都不管」,石化業者會定期接受勞安、環保、建築、消防等安全檢驗,政府負責監督,看制度、設備有無按照來,至於是否要設專法監督,則還要再討論;經過此次事件,絕對會要求增加自主管理提升,不能只管廠內,不理廠外。
昨天一百廿分鐘的閉門會議,經濟部會後對外說明,要求業者一周內蒐集管線資料,並參考國外案例,加強自主管理。

經濟部常務次長沈榮津表示,經濟部已要求業者一周內呈報災區、大高雄管線資訊,函覆高雄市政府、經濟部工業局,屆時將再邀請專家學者、廠商判讀,再進一步處理。高雄市政府代表希望業者提供廿四小時流動、壓力等監督動態資訊, 加強安全控管;但與會專家認為不適合,因資訊對公務人員「有看沒有懂,沒有監督功能」。

經濟部能源局強調,二○○三年已建置完成「台灣地區汽油管線圖資管理系統」,要求業者每年更新,包含全台天然氣、石油相關管線資料;但石化管線並沒有在這份系統中,僅有地方政府負責核准、管理相關管線。

經濟部工業局昨天召開「高雄市石化業者原物料輸運管線清查概況研商會議」,高雄市副市長劉世芳說,地下管線權責問題並沒有獲得釐清,只見經濟部忙於卸責,無法給予明確答覆。她提出以下問題,經濟部都未答覆,包括管線內容物更改要向哪個單位申請?能源局主管瓦斯、石油,不管烯烴類,烯烴類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是誰?

高雄氣爆28死,榮化撇責不認帳

高雄氣爆意外造成28死,近3百人輕重傷。被高雄市府點名為丙烯外洩元凶的李長榮化工,事發至今對於相關質疑仍不停工。《蘋果》整理近5天來,榮化回應及市府、雄檢的調查進度。

8/1
高雄氣爆意外,逾3百人傷亡,高雄市府點名丙烯外洩禍首是李長榮化工。榮化下午召開記者會,出示現場照片。發言人潘俐霖強調,初步判斷地下管線外觀完整、氣爆地點距管線10米、輸送管口徑不同,一時半刻很難釐清,配合市府調查。

晚間8點25分,榮化董事長李謀偉出面,向傷亡者及家屬表達關懷,希望盡速釐清是瓦斯、丙烯洩漏或施工誤挖管線所造成。

8/2
榮化上午召開記者會,短短不到5分鐘,發言人潘俐霖照稿念。對於媒體提問,一律回答「手中沒有明確數字,全力配合調查,希望趕快釐清事實真相」,挨批逃避。

高雄市府2點30分舉行記者會,公布初步調查報告,榮化在氣爆當晚8點43分,已經發現輸送管線壓力異常卻沒有通報,在132分鐘內任由丙烯外洩10公噸,導致氣爆。

8/3
榮化發布重大訊息,對於媒體報導高雄市府認定氣爆禍首為榮化,榮化強調,應檢方要求,對於開挖結果不得對外表示意見,基於偵查不公開原則,無法對外說明。

下午2點30分,榮化董事長李謀偉親上火線,首度鞠躬道歉。面對媒體詢問「為什麼第一時間沒有回報?」李謀偉強調,按照標準作業程序處理,當時的判斷是沒有漏氣,所有資料已交給檢調單位。李謀偉並指,管線由中油建造巡檢,榮化是後來才接手。

8/4
高雄地檢署追緝氣爆元兇,邀專家勘驗後,確認榮化管線有一處長7公分、寬4公分的完整長方形破裂,疑似為補釘脫落造成,極可能是肇禍漏氣點。

高雄市府要求榮化清除管線內殘餘丙烯,榮化把責任推給檢方,說檢察官可能質疑他們會破壞現場,無法止漏;又稱偵查不公開,不願作其他說明。檢方聞訊駁斥,榮化才改口願意改善。氣爆罹難者家屬組自救會,研議對榮化提告,並提假扣押處分。雄檢研判榮化有意卸責,連夜搜索華運倉儲及榮化公司,查扣丙烯輸送的原始記錄。

8/5
為清查其餘管線是否還有破洞,檢方上午9時即出動多台大型抽水機,將箱涵內的積水抽光,以便進入檢查,並將鋸下的破管送驗。

上午10時,高雄地檢署發出新聞稿,說明有關氣爆元凶的追查狀況。傳喚包括榮化副廠長、華運等相關人員,並複製所有人的手機及部分電腦資料。

高雄氣爆 陳菊:危險管線永不回填

高雄氣爆事件釀重大災難,高雄市長陳菊5日傍晚表示,「災區任何危險管線將永久不能回填、禁止回復使用」。她也強調,為確保市民安全,避免影響重建作業,所有業者務必清除管線內殘留石化原料,安檢不合格之管線,將一律禁用。

氣爆事件進入第六天,針對外界關心管線回填的問題,陳菊鄭重表示,所有危險管線均不能再回復使用。同時,為使重建工程可以迅速、安全進行,高雄市府環保局務必會同交通局、經發局、勞工局嚴格把關,用最嚴謹的管制,保障市民的安全。外來,高雄市區內其他工業管線,也將需送市府申報,進行全面安全檢驗,不合格管線將立即禁用。

根據高雄市政府資料顯示,截至5日為止,81氣爆社會救助專戶已累計捐款金額達10億4仟385萬元。對此,陳菊對外表達感謝各界對高雄的愛心與支持,所有捐助善款,將公開透明,倘有指名捐助對象,將第一時間處理,使家屬感受社會溫暖;對於罹難家屬,陳菊表達感同身受之意,指示高雄市府同仁同步投入協助重建與關懷家屬。陳菊提醒,欲返家清理的災區民眾,一切能以安全優先,避免屋內懸掛物晃動掉落砸傷,或危險物品造成二次危害。

高雄管線扯國安 郭台強:狗屁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日前反對向全民公開地下管線資訊,還端出涉及「國安」的理由。對此,正崴集團董事長、電電公會理事長郭台強批說,這種講法是「狗屁」,因為關係到民眾的安危,人民有知的權利。

郭台強說,三十年前埋的管子,「出事了,過去的就算了,未來比較重要」,但是官員互推、沒有肩膀、「尸位素餐,應該要 do something(有些作為)」。他說,台灣地小人稠,到底需不需要石化業,官員、業者應該出來講個話,整個石化產業政策也需要重新檢討,管線不能再經過住宅區,扯什麼管線不能公布是國安問題,實在扯太遠了。

早知道就不敢高雄置產

郭台強透露,他去中國投資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在中國置產,在台灣過去也只買台北的房子,三、四個月前第一次在高雄置產,就是看好高雄房價只有台北的十分之一,只是沒想到高雄石化管線密布,若早知道,根本就不敢來買房。

郭還說,這次氣爆地點,離他的房子只差了兩條街,他已有心理準備,房價可能要先跌個二十%,實在有點嘔,但會長期持有,甚至考慮再加碼。郭台強表示,政府現在應該公布管線位置給民眾知道,否則請經濟部長來和他當鄰居,才知道那種不安的感覺。

榮化+中油+高市府+包商 轟垮高雄
台灣石化在沒有正確公安監測下,終於在高雄氣爆突顯石化、天然氣
埋管公共安全問題嚴重

高雄大氣爆災難造成民眾生命財產慘重損害,以及高市公共建設重大損失,禍首除了榮化,台灣中油、20年前承包幽靈箱涵的包商,以及驗收箱涵的高雄市政府工務局被列為幫凶,三幫凶讓1990年中油申設油管,1994年工務局裝置箱涵,埋下不定時炸彈,轟垮高雄!

今天出版的點名三幫凶指出,民國79年(1990年)中油以更新市區油管名義,向高市府申請。中油在架設地下油管的同時,「順便」夾帶中石化及福聚(即後來的榮化)2條輸送石化氣體的管線。高市府核准中油高雄煉油廠於79年至80年(1990-1991年)在前鎮區凱旋三、四路挖路埋管,由於都市計畫法規定,非公用事業不得架設氣體管線通過市區,中油此舉被民進黨立委質疑是以「上游的合法掩護下游產業的非法」。

今天出版的《蘋果日報》則報導,榮化出事管線埋設,至今23年,檢方昨傳喚3年內承包中油防(鏽)蝕工程的岳軒、金茂公司的郭姓負責人和王姓經理,兩公司是受當初建造前述3管線的中油委託,進行大範圍的防蝕保養,且從未發現異常。成大材料系教授蔡文達說,若每次進行陰極防蝕測試的距離太長,很難發現管線中有3、4公尺是在箱涵裡懸空。

由於該箱涵位置不在檢方所扣的相關管線圖當中,中油堅稱不可能將管線鋪設穿越箱涵,高市水利局也還沒查出箱涵誰蓋的,僅說石化管線不該懸掛在潮濕的箱涵內,所以這個「幽靈箱涵」誰該負責,變成檢方追查重點,決定近期開挖附近路面找管線,看能否從箱涵施作工法等方式,看出端倪,此外,也將擷取榮化管線,與先前截管的鏽蝕程度、管壁厚度進行比較。

管線、箱涵誰先建? 中油:查下去就知道

中油興建的三條石化管線穿越雨水下水道箱涵支管,被檢方列為氣爆肇事關鍵,究竟管線、箱涵孰先孰後?中油表示,當年施工沒有箱涵,「檢察官查下去就知道了!」

中油石化業事業部表示,中油埋設管線如果遇到高的箱涵,會從箱涵底下經過;遇到低的箱涵則從上面,從不會穿越箱涵。中油舉二聖路、凱旋三路南邊數十公尺處的箱涵為例,管線就繞經箱涵底下經過,怎麼可能在另一個箱涵直接穿越。

中油說,石化事業部還保留當年的管線設計圖,凱旋三路、二聖路口管線施工時並沒有箱涵,遑論把管線偷掛在箱涵裡。中油說,管線圖已交給檢方,「檢察官查下去就知道了!」有人懷疑中油承包商「偷工」,中油強調,石化管線埋設的設計、施工及驗收都是超高標準,如果偷掛在箱涵裡,無法通過驗收,施工廠商反而領不到錢。

分析
  • 三十年前埋的石化相關管子,今年在高雄發生氣爆正突顯中央及地方政府長期忽略各縣市石化、天然氣管線公共安全及管線監測之相關法令問題。
  • 大家若不追究中央每年抽走相關業者超過1000億稅收,卻要市民幫政府看業者天然氣是否有漏? 乙烯是否有漏? 早晚台北及其他縣市也會有問題,現在都是靠市民自已在監督,政府還好意思賴! 我們台北市民可做證,台市天然氣管也是靠市民自已在監督,其實是有風險的,但政府就是沒有在管理,只有法令無法既時監測根本談不上安全!!! 中央每年抽走相關業者稅收撥 5% 來做『既時監測』且讓石油及化工相關危險管線勿經住宅區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乙烯是聞的出來但非常危險;
    • 天然氣是聞不出來但也非常危險;
  • 這麼專業的管線的內容物應該是中央統籌管理吧! 台北天然瓦斯管一樣有類似三不管情況, 又不是只有高雄又這問題,台北及各縣市都有這問題,政府執政幾十年根本不重視公安及環保問題,中央只知抽稅、地方只知消耗預算、國營單位只知漲價?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及稅收分配的公平性產生之強烈衝擊 ( Taiwan's population is aging faster, very unfair to Taiwan Labor retirement )

台灣人口老化 比韓陸高

台灣許多雜誌不敢寫勞工繳稅很多,但勞工自政
府稅收分配給勞保退休年金卻少的可憐,為什麼
台灣政府是這樣苛待勞工呢?勞工勿以為政府在
照顧勞工,為什麼?
內政部昨公布最新統計顯示,台灣人口老化持續創新高。截至去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達11.2%,老化指數更高達76%,近十年來增加了32個百分點。與亞洲國家相較,台灣人口老化指數僅次日本,比南韓、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都高。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受訪分析,戰後嬰兒潮進入65歲將在2016年湧現。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始於1949至1964年之間,未來如果不能調整人口或移民政策,2016年開始,台灣將加速高齡化,速度超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甚至在2018年,死亡人口數首度超過出生人口數,呈現人口負成長。

薛承泰表示,依人口發展趨勢,台灣的退休年金改革已經太晚,而且愈晚愈難改革;實施催生、催婚措施,或引入外國白領勞工等移民政策,可減緩老化速度。

最新統計指出,2010年底的老化指數為68.6%,老人人口共計248萬7000多人,至去年底,老人增加到26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11.2%,即每百人有11個老人,老化指數增為76.2%,老化指數快速攀升。

按縣市別分析,老化指數最高的是嘉義縣,高達127.68%、其次是澎湖縣的113.61%、第三是雲林縣110.1%。最年輕縣市,分別為桃園縣51.11%、新竹市51.9%、台中市56.4%。

以台灣各地區比較,金馬離島、東部地區是老化最嚴重的地區,老化指數分別為94.45%、94.18%;北部、中部地區老化較低,分別為69.14%及75.28%,人口相對其他地方較顯年輕。

台灣人口老化趨勢

世界領先的人口老化速度

人口老化,是當今世界各個先進國家幾乎共同面臨的重要社會變遷,一般來說,國際上以老年人口(65歲以上)從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時間,象徵社會老化的速度;而這段歷程,法國經歷115年,瑞典花費85年,美國為73年,而我們所在的台灣,從民國82年(1993)老年人口比率跨越7%的人口高齡化國家(aging nation)門檻,到推估老年人口將突破14%的民國106年(2017),卻只需要24年,老化速度僅次於日本。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7年8月。

從上述數據與圖表可以看出,大部份的西方國家,從上個世紀初以來便開始準備面對人口老化的關鍵課題,這些國家有近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可以預作準備,台灣卻不然。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臺灣人口老化地圖,民國100年時,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1%,這個數字到了民國114年將變成20%,台灣將變成「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換句話說,那時每五個人口中,就會有一位老人。
資料來源:2010 年至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9年9月。

「扶老比」節節升高,老人照顧需求增溫

社會學裡所謂的「扶老比」,指的是15歲到64歲之間具備生產力的人口,相對於65歲以上的退休人口的比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台灣扶老比在民國100年時為七比一,民國110年將降為四比一,民國127年更將急遽升至二比一,也就是說,屆時每兩個勞動人口,就要扶養一個老人。
50歲且在65歲以下有『二百多萬人』被歸類在非勞動力及
政府支出勞工失業補助占支出比重世界低,那台灣實際
失業率應該遠高於美國

「扶老比」升高所衍生的問題,不僅在於經濟上,而是整個社會多個層面的挑戰。老吾老居家照顧的成立,則是希望能在人口老化這個既大且深的複雜議題上,略盡自己的棉薄之力,讓長輩享有專業的居家照顧服務,也為晚輩分擔一些照顧責任與心理壓力。

2016起 台灣老人比小孩多

二○六○年成為全球第二老國家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二○一二年至二○六○年人口推計」,台灣人口結構即將面臨重大變化,國發會推估二○一六年開始,台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老化指數超過一百%,到二○六○年,老化指數將高達四○一.五%,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四倍,年齡中位數是五十七.四歲,將是全球僅次於日本第二老的國家

台灣老化速度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數一數二的快,一九九三年才成為國際上普遍稱之的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七%)。與全世界最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國家法國(一八六四年)相比,晚了一二九年,不過法國經歷了一二六年的時間才於一九九○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十四%),預估在二○二○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二十%)

美國在一九四二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二○一四年成為高齡社會,推估還要二十年,二○三四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卻可能在二○一八年,就會進入高齡社會,此後加速前進,再七年,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

高齡化到超高齡社會僅三十二年
台灣若要提供這麼高的工務員退休福利, 需開除 65%之公務員?否則,
將來政府歲出 85%都是
經常性支出( 退休俸及18% )

台灣從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一路飆速前進,所費時間僅三十二年,全世界僅韓國與新加坡領先台灣,甚至日本的老化速度都還緩於台灣。造成台灣人老化速度飛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灣醫療水準高,老人越活越長,更關鍵的是台灣人不生。

老人越活越久 生育率卻長期墊底

台灣的總生育率在過去二十年中「超日趕韓」,二○一二年以○.九人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後,就長期處於墊底的情況。幼年人口補充不及,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二○一二年台灣年齡中位數為三十八.四歲,推估至二○六○年將增長為五十七.四歲,即全國約有一半人為五十七.四歲以上中高齡者。

於是十五至六十四歲主要工作人口負擔越來越大,且過去是以養育國家未來主人翁為主,未來則是老人養老人。以扶養比來看,二○一二年扶養比三十四.七%,是歷年最低點,之後逐年上升,至二○六○年增加為九十七.一%,若僅觀察老年人口對青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二○一二年是每六.七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年人口,至二○六○年將降為一.三個青壯年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口。

勞工及公務員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差太大

勞工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當低
勞工及公務員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差實在太大, 而且勞工
退休金給付只有 10%來自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分配太不公平, 也
就是說終身勞工平均得到之政府退休金給付支出只有24.3萬, 而
勞工30年累計平均繳給政府綜所稅約超過98萬, 政府嚴重苛待勞工

勞工繳稅的薪資最高等級遠高於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也就是勞工退休給付相關之最高投保薪資壓在 43900,而健保投保薪資拉到高至 182000,繳稅的薪資最高等級更提高45%,讓勞工可領到退休福利很低,可以由勞工與雇主壓榨之健保稅及綜所稅很高,這樣欺壓勞工與雇主,形成相當不公平制度。

政府已經二十五年都沒增加勞保費政府負擔比率,二十五年內軍公教加薪超過15次,30年累計幅度更超過 246%,軍公教退休俸也跟著調整 246%,但政府都沒有增加過勞保費負擔過。現在勞保繳給勞保基金也高於公保,國家將勞工及雇主創造之稅收83%都給了軍公教,政府支出之勞保費補助只有 10%,以致整體 1000萬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3000億,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5億僅占政府歲出3.08% ,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不僅違反憲法還反世界人權,每年歲出給勞工福利卻是世界級低

更離譜是,每次馬政府選舉到時,就開許多勞工許多福利支票,如增加勞工請領生育給付金等等,但政府卻沒有調高政府支出給勞保補助比重及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以致形成馬總統下的勞保基金每次選舉時被挪用掏空,馬政府勞動部挪用勞保基金後,幾年後又調高勞保費,這種錯誤的『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是壓榨勞工挪用勞保基金,造成政府支出給勞工福利過低及勞保基金每年流失數百億主因。

稅收分配比率相當高比重給公務員退休金及福利支出

公務員退休俸比勞工平均薪資高很多

28%社會福利和退休撫卹支出約6720億,扣農保補助 900億、勞工勞保
補助685億、勞工健保補助689億、弱勢補助約165億,支出給軍公教及
相關人員約4282億 占政府總支出17.84%,為什麼公家人員比民間少卻
拿走全民稅金呢?更嚴重是經費不足去砍了ITRI、III、研究單位及鼓
勵企業升級之政府支出,結果是政府支出是當養老院
2012政府一年花超過 1.93兆,台灣軍公教及相關人員經常性支出卻占整體總歲出 83%,公務員勞動報酬高出民間多少?主計處對民間的勞動報酬調查最新資料只到94年,就以94年來比較,勞動報酬不只包括薪資、還有退休金、保險和福利等,當年工業和服務業受雇員工勞動報酬平均是59萬6,000元,中央政府受雇員工是177萬元,約是民間平均值的三倍,台北市政府是99萬元,各地縣市政府平均是111萬元。

各行業中只有水電燃氣業可以與公務員報酬匹敵,94年勞動報酬是122萬9,000元,比北市府、縣市政府公務員高。主計處官員說,台電員工占了這個行業的七成,台電是國營事業,雇員性質和公務員很接近。

水電燃氣業之外,民營企業勞動報酬最好的行業是金融保險業,94年是89萬元,還是比不上公務員。勞動報酬的消長影響了政府和民間對經濟的認知差距。政府官員一直不認為台灣經濟不好,而民間業者卻一再稱苦。

一位退休的章老師說:「我真的沒感到生活有什麼不好。」章老師才50幾歲,退休了,月退金只比上班時少約5,000元,他可以一直領到死亡,不愁下半輩子。章老師說到重點。公務員為什麼成了台灣最佳的行業?退休金制度是關鍵,總領的退休金一般會超過上班時總薪資。許璋瑤指出,如果不計入退休金,中央政府公務員的勞動報酬約90萬元。仍比民間高,但與民間的差距就小得多。歐洲國家的退休金制度已是很好的了,經建會剛發布的研究指出,我國並不比他們差,我國94年公部門退休制度支出占政府總歲出的8.3%,超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平均的5%。問題是(OECD)各國是由公務員繳的稅去籌備軍公教退休金,而台灣等於是由勞工繳的稅去支付軍公教退休奉;( 註:軍公教退休制度及相關福利支出占政府總歲出是不只8.3%而是17.84%,公務員薪資、退休及相關福利好,相關人員多,經常性支出膨漲成長,財政開始惡化,就會增稅及調漲國營單位水、鹽、糖 ...等等價格,來補惡化之國債 )

台灣財稅惡化至退休福利問題在那裡嗎?
台灣企業繳稅占政府稅收比重並不低, 為什麼賦稅/GDP低於12.8%

台灣稅率綜所稅最高稅率已經是45%,就是高收入勞工是繳45%最高稅率,比世界許多國家高並接近歐洲福利國家,台灣營所稅17%加上保留盈餘加扣10%是27%稅率,也就是說台灣已經不是低稅率國家,卻鼓勵養房,但高收入勞工扣是扣45%最高稅率,享受之退休福利卻遠比公務員低非常多,這種苛待勞工做法將害到台灣,高收入勞工將來極可能當來台工作外國人,這樣稅率低很多,台灣這種稅率高又苛待勞工做法將使得未來民間投資率越來越低,台灣競爭力也下降;

台灣中央加上地方歲出已經將近3兆台幣,每年能帶來之FDI(外資直接投資金額)低於2500億加速政府國債惡化也垮台灣競爭力。( 註:新加坡2012 FDI(外國直接投資金額) : 793 億美元,占 GDP 29.7%,也遠低於新加坡政府經常性支出,證明新加坡公務員能力是台灣二十倍以上,新加坡政府很清礎FDI及民間投資率才是公務員經濟能力表現; )
勞工綜所稅最高稅率已經是45%, 配上營所稅及營餘保留稅很沒競爭力
台幣,也就是說台灣太多不能帶來經濟效益之政府單位,

政府財政惡化主因是:
  • 軍公教薪資裡面扣至國民退休儲備金太少; 
  • 超過三十年累計之軍教未繳稅形成之債務;
  • 經濟成長率及投資率過低;
  • 地方經費開銷效率不足;
  • 根本無法負擔軍公教 95%替代率之退休俸;
  • 政府經常性支出過高
  • 太多沒有效益政府單位,造成約1000億美元高政府支出只能帶來低於83億美元外資投資及低於200億美元民間投資,高政府經常性支出造成低的賦稅/GDP
國債增加、稅收分配的不公平性,人民痛苦指數拉高

這制度將來台灣大衰敗,為什麼?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健保老喊窮,「財團法人醫院」卻賺飽飽,健保制度是否有問題?

醫院真窮?財團法人醫院年獲利233億 長庚、慈濟最賺

健保老喊窮,但有些醫院卻是荷包滿滿!醫改會今(25)天公布,分析全台40家營運中的「財團法人醫院」財報發現,8成以上都有盈餘,年獲利總計233億,最會「賺錢」醫院,以長庚逾173億居冠,其次為慈濟、亞東;醫改會更點名,包括為恭、長庚、國泰等7家醫院,盈餘成長,卻不肯花錢改善血汗,人事費反而「倒退嚕」。

健保喊窮,開醫院真的虧本嗎?醫改會下午偕同醫務社工協會與代表14個醫事團體的醫聯盟召開記者會,分析100年財報發現,40家財團法人醫院當中,有32家有盈餘,年獲利總計達233億,但僅有18家須額外繳稅,批評醫療業難怪會被列為第二會賺錢的服務業。

總體獲利金額(稅後餘絀)排行榜前十名,依序為:長庚(173.95億)、慈濟(16.14億)、亞東(9.95億)、彰基(6.37億)、奇美(5.46億)、新光(3.35億)、門諾(3.23億)、國泰(2.81億)、嘉基(1.96億)與振興(1.87億)。

醫改會也直接點名,為恭、長庚、國泰、恩主公、仁愛、亞東以及聖保祿7家醫院,醫務收入及稅後盈餘成長,人事經費比率卻「倒退嚕」,其中以為恭情形最離譜,總體獲利比前一年暴增成長574.87%,人事經費卻是負成長1.4%,稱之血汗不為過;長庚總體獲利也比前一年增加57.13%,人事經費卻同樣負成長1%。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表示,醫院不是不能有盈餘,但財團法人醫院雖然名字有「財團」兩字,且當初不論是企業、宗教或個人所捐助現金、股票或土地,已享有抵稅優惠,依法應該是屬於社會大眾及社區居長的公益資產,盈餘應該用於醫療公益或投注於改善醫事人力。

劉梅君指出,進一步分析,總體獲利前十大醫院中就有5家是企業型,除了吃健保給付的醫務利益,依目前醫療法規定一旦有盈餘必須提撥10%用於公益支出,但醫院靠美食街、利息等非醫務獲利賺更大,雖然這些「業外」收入依法不需要做公益,可既然是靠成立醫院才有此筆收入,就該有社會責任;以長庚為例,總體獲利雖超過173億,但其中來自醫務的利益卻僅有14億。

反之,虧損則以宗教型醫院居多,但醫改會強調,包括恆春基督教、門諾、台東基督教、埔里基督教、耕莘、和信等6家醫院,即便虧損,幾乎全靠捐款才可能有盈餘,但投入醫療公益支出的比率,仍高於所有醫院的平均值。

醫改會呼籲,過去30年來,各類法人醫院數目成長132%,佔全國病床的百分比由16%成長到46%,並吃掉56%的健保給付,又以財團法人醫院成長最快,越蓋越大,要求應比照私校法,修法由衛福部設置、指派公益監察人,審核醫院的財務流向,並統設醫療公益基金,合理重新分配,以杜絕醫院假非營利之名,行營利之實。

平均每年成長 4% 之健保成本



健保當年通過時就是財團版,目的就是從人民口袋及習慣開一個口讓財團能伸手進來拿

   為什麼健保是一個只有健保法沒有合約的醫療保險呢?因為,它不是醫療保險,當健保局收費不足時,健保局是可以先砍健保支付之醫療內容及範圍,因此,健保局就可以減少虧損,為什麼不縮減支付醫院之醫療費用呢?整個高官、立法體系極可能都是為財團醫院服務的,怎可能讓健保支付縮減到讓財團醫院虧損呢?最明顯例子就是多任健保局局長卸任後都成為財團醫院高層。台灣政府的腐敗極可能已經漫沿至國營、高官、公教高層、總統府體系及健保系統;

下列幾個問題,讓大家了解全民如何被財團醫院綁架狀況:
  • 健保民營化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政府要大力推動?
    • 一方面讓健保體系脫離民意的監督,
    • 一方面讓財團爭食健保大餅,藉此擺脫政府對人民健康照顧的責任。
  • 改制後,立法院如何監督健保體系?
    • 答:健保基金會和民營保險公司將不受立法院監督,面廣大被保險人的醫療保險權益將無法再透過民意代表的監督來影響決策。現在的健保局是隸屬衛生署的國營事業單位,所以人民對健保有意見多多少少可以透過選出來的立委表達。將來健保體制搖身一變,變成了誰也管不到的基金會和私人保險公司,那麼人民就必須獨立與財團控制的健保怪獸奮戰了。最近發生華航基金會「官不官;民不民」的問題,不是如出一轍嗎?
  • 行政院說,健保民營化和多元化之後,可以擴大民眾的參與,讓被保險人對經營提供意見,這是真的嗎?
    • 答:騙人的。行政院所說的「增加民眾參與」,就是多了一個基金會的董事會。而我們進一步看看董事會的組成份子,到底能不能擴大民眾參與?行政院規劃的董事會組成成員,分別包括被保險人代表八人、雇主代表七人、政府官員代表七人、醫療團體七人及學者專家五人組成,董事長由行政院長任命。我們看到的是被保險人代表大約只佔五分之一,況且其代表是由團體推派產生。目前,社會團體的代表性功能還不是很健全,這些團體推派的代表,真能反應民眾的利益嗎?這種設計,如何能擴大民眾參與呢?                                                            在行政院所規劃的改制力案中,基金會董事會為最高決策單位,可以自行決定調整費率的幅度、部份負擔和給付內容,無須行政單位和立法機關核可。也就是基金會董事會有權利決定我們要繳多少錢,及可以得到什麼醫療給付。基金會和保險公司自己去協調怎麼分配我們繳交的保費。保險公司也可以調整醫療給付的內容和部份負擔的數額。如此一來,重要的決策,由少數人把持的基金會董事會和和財團控制的保險公司所決定。缺乏制衡機關,民意無法影響決策,人民的保障在那裡?
  • 為什麼改制後,會損害弱勢群體的權益?
    • 答:我們前面的回答已經指出,改制後全民健保體系將損害弱勢群體的權益。改制後,保費將節節高升,受害最大的,將是經濟能力較差的社會群體。而醫療給付項目的縮水,將使弱勢群體無法獲得必要的、適當的醫療照護,並在階級化的照護體系,受到歧視的待遇。
  • 問:為什麼改制後,保險負擔會加重?
    • 答: 改制後,民營基金會有自主的權力,可以不必經由立法院和政府的同意,自行調整保費。因為基金會有自行調整保費的權力,保險機構不會想要努力去控制成本和改善經營,因為只要財務出現虧損,基金會馬上可以調高保費來因應,因此,保費將節節高升。行政院衛生署辯稱說,將來保險費率變動的條件和現制是一樣的。這完全是欺騙人民的說法。在現制中,立法院制定的健保法規定費率的範圍,行政院在經過精算後,可以在法律授權的範圍內調整保費。表面上看來,道和改制後民營基金會可以自行調整保費的機制相似,其實不然。在現行公辦公營的體制下,承擔保險行政責任的政府,耍調整保費,會受到民意的壓力。健保民營化之後,民意壓力解除了,要調整保費就方便了。這其實正是行政院想要推動健保民營化的目的之一: 藉由民營化,擺脫民意壓力,隨時可以提高保費來應付虧損。

大家會覺得奇怪,若健保有合約依照每一個使用的量來決定月繳保費,不是能解決醫療浪費及更好的醫療保險嗎?醫院財團是不會同意的,那樣會使民眾大量減少使用健保,「財團醫院」之盈收及獲利都將大幅縮水;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成為全球人幣離岸中心之影響 ( The inference of Taiwan into a global China RMB of currency offshore centers )

倫敦獲800億RQFII額度 成全球人幣離岸中心 下一個料是台灣
要注意轉換匯率差價

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中英政府上周五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以倫敦為基地的投資者,將獲800億元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以投資大陸資本市場。這是大陸首次對香港以外地區批出RQFII額度。市場預期下一個獲批相關額道的地區,將是台灣或新加坡。

《星島日報》報導,今年以來,RQFII試點擴展步伐明顯加快,今年3月試點範圍,從在港中資機構擴大到所有香港金融機構,並取消了投資比例限制。按此前兩岸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已經允許台灣金融機構以RQFII形式投資內地資本市場,台灣業界則早已表明,將爭取單獨1000億元RQFII額度,預期台灣有可能成為倫敦以後,第3個獲RQFII額度的市場。

RQFII業務從香港延伸至倫敦,香港及倫敦業界將聯手策劃申請RQFII資格和額度,進一步擴闊兩個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

據外管局最新數據,截至今年9月,啟動還不到兩年的RQFII投資者增至37家,實際已批出的投資額度為1049億元人民幣。

外電報導,英鎊和人民幣將會開始直接兌換,而毋須經過其他中間貨幣,令英鎊成為美元、日圓和澳元後,第4種可以跟人民幣直接兌換交易的貨幣。

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昨天在北京表示,英國將加強銀行體系的結算和清算系統,以提升人民幣在當地的流動性。他重申,希望通過與香港合作,保持倫敦人民幣業務在西方的樞紐地位。

英國《金融時報》稱,英國將就允許中資銀行設立英國分支行作會談,並研究讓中資行通過倫敦分行經營批發業務,即獲得與本地銀行同等的待遇;此前,三大內銀已將其歐洲總部設在盧森堡,以抗議倫敦以高門檻將中資銀行擋門外。如今,為提升倫敦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英國又再向中資銀行示好,中資銀行若符合資本緩衝、透明度及流動性要求,將可拓闊業務範圍。

香港《文匯報》報導, 本次對話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和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Osborne)共同主持,持續近4個小時,達成了59項共識,創下歷屆對話會成果之最。雙方支持多邊開發銀行增強貸款能力;雙方將繼續擴大或提升雙邊貿易和投資,打造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技術、生物技術、先進材料、光伏產業等其他清潔能源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等合作亮點,努力實現2015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

中方同意給予英方800億元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繼續支持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分析指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賦予倫敦投資者使用所持人民幣直接購買最多800億元人民幣(131億美元)內地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的權力,而無需再經由香港市場。據資料顯示,香港目前RQFII額度約為2700億元人民幣。

此前,中英雙方就支持發展倫敦離岸人民幣市場達成一致,雙方簽署規模上限為2000億元人民幣/200億英鎊的中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如今,倫敦已經成為大中華區之外最有活力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的62%人民幣支付都是在倫敦進行。

馬凱還指出,中英就人民幣—英鎊直接交易達成共識,不過他沒有給出直接交易的時間表。據悉,兩國將允許英鎊和人民幣在上海和倫敦直接進行兌換,而不再通過美元,因此將明顯降低交易成本。

歐思邦當天亦在同一場合宣佈,英國政府將降低中資企業在倫敦開辦分行的監管門檻。他稱,中英兩國同意在倫敦進行人民幣結算和清算;英國將允許中國的銀行在英國建立分行,開展批發業務。他希望倫敦成為西方人民幣業務中心。

澳新銀行在一份報告中稱,「如今人民幣將在歐洲佔據更為穩固的一席之地。」周一歐思邦曾表示,「中國這樣的大國應當擁有一種全球貨幣。中國應當借助倫敦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壯大人民幣業務。」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的數據顯示,6個月前,人民幣在倫敦匯市日交易量已達到5.3兆美元。

外電分析稱,歐思邦的建議可以令倫敦成為中國銀行、債券和金融業務的中心。而目前中資銀行主要以附屬公司的形式經營,在透明度和資本要求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北京一直有不滿,導致中國國有三大銀行,都改在盧森堡設立歐洲總部。當天,歐思邦還在Twitter上表示,中國工商銀行下個月將創下中資銀行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首例。

此外,中英兩國政府昨日亦簽署了《關於加強民用核能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有英國媒體報導稱,備忘錄的內容包括支持中國企業參與英國一個新的核電站建設項目。

歐思邦此行亦對剛剛啟動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表現出濃厚興趣,直言希望英國能參與其中。本次對話會上,雙方同意將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和商業發展作為雙方合作的一部分。

單月衝新高 人民幣存款餘額破1200億

中央銀行昨天公布,至10月底國內人民幣存款餘額1232.47億人民幣,較9月底增加245.88億,月增24.92%,創下人民幣業務開辦以來,單月最大增幅,且提早兩個月達成1200億的目標。

銀行人民幣資金運用收益動輒4%以上,但國內人民幣定存牌告利率約僅1%左,央行9月下旬央行邀集台銀、合庫、兆豐及三商銀等10大銀行總經理座談,促請各銀行應適度調高人民幣定存利率。

業者表示,人民幣定存牌告利率調高,且搭配利率動輒2.5%至3%的專案優惠方案之下,人民幣定存與台幣定存利差擴大至1至1.5個百分點,甚至超過2個百分點,加上人民幣趨勢看升,吸引國人把部分把台幣定存搬到人民幣定期,使國內人民幣存款餘額大幅增加。

據了解,目前國內銀行吸收到的人民幣存款,大都用於轉存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及中資銀行,其餘包括同業拆借或購買債券等,資金運用收益超過4%,甚至逼近5%。

央行副總裁楊金龍日前說,國內人民幣存款金額已躍居外幣存款第2名,僅次於美元。同時,央行為深化台灣人民幣市場,擬建立台灣離岸人民幣匯率與利率定價機制,作為國內人民幣衍生性商品訂價參考及比價基礎。

央行指出,到10月底止,指定外匯銀行(DBU)人民幣存款餘額達885.04億元,較9月底大增222.24億元;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 )存款餘額則為347.43億人民幣,較9月底增加23.64億元,DBU和OBU 合計存款餘額1,232.47億人民幣。

美元即將面對人民幣崛起之挑戰!

現任美國聯準會副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已經被歐巴馬提名,為明年2月開始之聯準會主席。原本是葉倫與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之爭,後來薩默斯退出;葉倫將在2014年2月1日上任。

葉倫上任之後,將面臨兩大問題:一、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要在2014年中退場。二、美國財政問題自2009年11月舉債上限大幅調高後,2011年8月來一次債務危機;2013年10月這一次,問題更嚴重。三、美國財政問題,已經近似歐盟主權債務危機國家;如果美國財政繼續惡化,美國公債違約危機感一直存在,則未來勢必終將再暴發一次美元貶值危機;則歐洲國家將可能將會再提議,進行國際貨幣改革。四、如果國際貨幣基金(IMF)進行國際貨幣改革,則美元現在之準備貨幣(Reserve Currency)地位將式微。

貳、美元在過去已發生過幾次貶值危機!
台北成為亞洲紐約金融中心、歐美日亞富人觀光移民重心

葉倫必需面對的美國國內問題有:一、財政問題,也就是自2012年以來現任主席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一直刁在嘴上的財政懸崖(Fiscal Cliff)。但美國財政問題演變到今日「政府關門」地步,這已經不是懸崖問題了,而是美國債券違約與美元危機。如果美國債券違約問題,就在2013年10月17日這一次發生,則美元的信用將出現問題,美元貶值長期趨勢可能無法避免。二、弱勢美元,短期內還是可以成為國際準備貨幣,但相對於即將又谷底翻身的日圓,與在自律甚嚴謹之德國所主導下的歐元,及目前旭日初升的人民幣;美元必然因為此事件、相對遜色。三、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未完全解除,日本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之前,在IMF中,除了美元之外,歐元與日圓多可能仍然無法完全獲得信任。那唯一辦法就是再將新的、流通性高的貨幣放入特別提款權(SDR)中,而最有可能選擇之標的就是人民幣(RMB)。

IMF規定SDR可由五種貨幣組成,目前只有四種:美元、歐元、日圓、英鎊。SDR之組成貨幣,由國際貿易量所決定,目前以這四大貨幣結算之國際貿易量最大。IMF之規定是,原則上可以五種貨幣為組合;最早1974年4月時,是16種貨幣。SDR之權重(Weight)與貨幣(Currencies),每五年檢討一次;1986年1月改為五種貨幣:美元、馬克、日圓、英鎊、法郎。1999年馬克與法郎改為歐元,成為四種貨幣。改為預計下一次檢討時間可能在2016年。我們認為,屆時如果美元貶值情況沒有改善,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還是此起彼落,則人民幣「入閣」的機會將大為增高

或許學者專家會認為,這為時尚早!因為,目前除了國際貿易之外,中國對金融與外匯管制仍然相當嚴謹。自1997年,中國因為改革保守,避開金融改革開放,得成功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脫身之後,對金融市場開放、更是小心翼翼。以社會大眾最熟悉之股票,大陸股市制度整合多還在進行中。大陸股市區分為上海與深圳證交所,分別在1990年與1991年開業。中國目前政策將以上海交易所為主,目前政策朝向:未來在深圳交易所流通之股票也將轉到上海掛牌,深圳交易所將消失之方向進行。

大陸兩個交易所多有A、B兩種股票,B股是專為境外投資者以外幣交易設的,以解決人民幣不可兌換問題;其中上海B股是以美元、深圳B股則以港幣計價交易。大陸股市B股是在1992年2月21日開始,第一家公司是真空電子。B股被稱之為特種股票,而A股則為普通股股票,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為H股,票面金額多是人民幣1元。如果將這三大類股票,完全以人民幣交易,並且QFII的額度再對國際機構投資者放大,才能使人民幣流動性再增加。

人民幣尚無法成為全球主要貨幣之一,與金融市場開放及自由化有關。如英鎊,在過去因為英國有眾多海外殖民地,因此與英國貿易商務往來密切,當時全球的金融中心在英國倫敦,英鎊成為主要貨幣。但二次大戰之後,全球經濟與金融中心轉至美國與紐約華爾街,因此美元成為主要貨幣。我們的意思是,中國人民幣如果要成為全球主要貨幣,除了貿易之結算之外,金融中心之發展是關鍵。香港現在已經成為人民幣最大離岸結算中心;但目前中國企業所仰賴的籌資,大多仍以上海與深圳股市為主。因此,要不然就是所有中國內地公司多直接到香港上市,以香港為中國內地所有企業籌資與投資的中心,並以人民幣完全替代港幣。但,這在歷史淵源上與「一國兩制」政治安排上,即使如此做也是不可能。不只是會計制度與土地所有權制、及法律有很大不同;還有貨幣本身之可兌換價值,這種信用是長期累積的、是歷史使然,無法譟進。或因如此,中國在2013年9月29日,由上海自由貿易經濟試驗區開始,進行利率自由化與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最主要目的仍是想以上海為中國未來金融發展中心的樣板。

一國之貨幣成為國際主要貨幣,代表一國之國民生產毛額(GDP)在全球經濟地位上舉足輕重,也是國家經濟與政治與軍事力量之擴張,這對這一個國家是一種榮耀、但也是一種責任。因為「貨幣」代表的是,對持有人購買力之負債,持有者隨時可以求償。因此,不必勉強、因勢利導、天時與情勢發展,水到渠成將是最上策。

全球第五!新加坡幣、人民幣將可直兌
台灣成長成人民幣離岸中心

人民幣炙手可熱,新加坡搶搭風潮,22日宣布將兩國貨幣將可直接兌換,無需透過美元結算。此舉有望鞏固星國地位,成為東南亞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彭博社報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聲明表示,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500億人民幣額度,星國金融機構將可投資中國國內證券。金管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指出,兩國的金融關係大幅加深,新加坡將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上,能更廣泛使用。

新加坡5月開始人民幣清算服務,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 Plc)和渣打(Standard Chartered Plc)率先開賣點心債。據瞭解,匯豐透過新加坡分行發行2年期的離岸人民幣債券,渣打則發行3年期點心債。

英國上週才宣布英鎊和人民幣將可直接兌換,為繼美元、日圓、澳元之後,第四種可與人民幣進行直接兌換的貨幣。英國還獲得800億人民幣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將可用於投資大陸股債市。

英國為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不僅計畫放寬陸銀設立分部法規,並將開放投資銀行相關業務。據彭博社報導,全球市值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下個月就將在倫敦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


分析

  • 台灣為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不僅有助於放寬陸銀在台灣設立分行,拉高台灣人民幣定存利息,觀光局開放5年觀光移民向歐美日推廣,讓歐美日富人來台灣存高利過好的生活,可大幅幫助台灣經濟;
  • 台灣金融業因人民幣開放,今年業績都成長,上市公司以金融業整體成長率最高;需結合更多金融人才,創造金融業創新商品新成長;
  • 台灣成為全球人幣離岸中心,金融業營收將再成長 50%,靈活推出金融商品才是金融業營收成長關鍵;
  • 人民幣利息高、台灣治安好、物價低廉、居住品質高、島內旅遊點多,若結合歐美日亞富人5年觀光移民,內需經濟將大幅成長;
  • 爭取 ECFA 主要利益仍是金融、觀光,服貿協定之簽訂以金融相關為先,其他行業需慢慢來,才能談出最佳點;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