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創作力的培育與挖掘的故事 ( Elizabeth Gilbert's creativity path )

Elizabeth Gilbert faced down a ­pre-mid-life crisis by doing what we all secretly dream of – running off for a year. Her travels through Italy, India and Indonesia resulted in the mega-best-selling and deeply beloved memoir Eat, Pray, Love, about her process of finding herself by leaving home.

She's a longtime magazine writer – covering music and politics for Spin and GQ – as well as a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Her books include the story collection Pilgrims, the novel Stern Men (about lobster fishermen in Maine) and a biography of the woodsman Eustace Conway, called The Last American Man. Her work has been the basis for one movie so far (Coyote Ugly, based on her own memoir, in this magazine article, of working at the famously raunchy bar), and Eat, Pray, Love is on the same track, with the part of Gilbert played by Julia Roberts. Not bad for a year off.

我是個作家 寫作是我的專業,但當然,不僅如此 這也是我一輩子的最愛與迷戀 所以我也沒想過這會有所改變 但,說到這,最近有件相當奇特的事發生了 在我的生命與事業生涯中 這讓我重新審查我與這份工作間的整個關係 而這特別的事就是我最近寫了這本書 這本回憶錄叫做"飲食,禱告,愛" 這本書很明顯地,跟我之前的書很不一樣 因著某些原因被出版 並成為相當轟動且國際知名的暢銷書 這讓我現在不論到了哪 人們都異樣地對待我,彷彿我已經完蛋了 真的! 玩完了,沒救了! 像是,他們會往前走向我,並擔心地說著 "你不怕嗎?你不擔心你再沒有辦法寫出超越這本書的作品了嗎?" 你不怕你終身都要一直寫作嗎? 你不怕你再也無法創作出一本 讓全世界的人都在乎的書 從此不再

所以這一切都還蠻慶幸的,你也知道的 但情況也可能更糟,要不是我突然記起 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青少年時,我第一次開始告訴人們 我想要成為一個作家 我常碰到同樣帶著出自幾分恐懼的反應 然後人們會說,"難道你不怕你永遠都不會成功嗎?" 難道你不怕被人拒絕的恥辱會把你逼到絕路嗎? 難道你不怕終身都要做著這樣的工作 卻一點成就都沒有嗎? 然後你就這樣困死在破碎的夢當中 言語中還充滿著失敗的苦楚 (笑聲) 諸如此類,你知道的

這答案,所有問題的答案,就是"是的" 是的,我是害怕著這所有的事情 而且我一直這樣害怕著 而同時也有更多的事令我感到害怕 這些是其他人不曾猜想到的 像是海草,還有其他可怕的東西 但,當講到寫作這一件事 我最近常想到,並且不斷思索的是"為什麼" 你知道的,這合理嗎? 這合乎邏輯嗎?人們被預期著 應該要為他們覺得在這世上註定做的工作感到害怕 你知道的,創意工作到底有著什麼樣具體的東西 似乎用著某種方式,讓我們變得如此緊張擔心於彼此的心靈健康 在別種行業不太會這樣,對嗎? 舉個例來說,像我父親,他是個化學工程師 而你知道嗎?在他四十年的化學工程生涯中,我不曾記得 任何人問過他是否他害怕成為一個化學工程師 並沒有。 化學工程妨礙了約翰嗎?,狀況如何了呢? 你知道的,事情並沒有變成這樣 但平心而論,化學工程總體來說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並沒有因酗酒躁鬱症 而享譽全世界 (笑聲)

我們作家,就有點這樣的聲譽 當然不只是作家,也包含了各領域的創作人才 似乎都有著情緒非常不穩定的惡名 你所需做的就是看看光在二十世紀,就有無數偉大的創作靈魂隕落 這是多令人悲痛的死亡 這些藝術家通常早逝且總是死於自己的手上,你知道嗎? 而即使是那些沒有真的自殺的人 就像你所知的,似乎也因著他們的天賦而被困擾抑鬱著 諾曼˙梅勒,就在他死前的最後一場訪問,他說道 "每個在我書中出現的角色都扼殺了我一些 你知道的,這是對於你生命中的作品非常特殊的陳述 但當我們聽到有人這樣說時,我們甚至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聽著這類的話語 且不知為何,我們完全將這觀念內化並全面接受 這觀念就是--我們的創造力和所遭受的痛苦息息相關 而其中藝術的本質,到頭來,都會導致心中的苦悶

而今天我想問在場各位的問題是 你們全部都接受這樣的想法嗎? 你覺得這樣妥當嗎? 因為即使是從一吋遠的地方來看這件事 我對這樣的臆測仍無法完全認同 我覺得這是很可恨的 我也認為這是危險的 而且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想法延伸到下一個世紀 我認為如果我們激勵我們偉大的創造心靈繼續活躍下去,那會更好

我當然知道,就我而言,在我的狀況來說 如果我開始走入剛提的那條黑暗的假設路途,那是相當危險的 尤其是我現在處於這樣的處境中 處於現在的工作環境中 這有點像是,你懂的,你瞧 我相當年輕,我只有大概40歲 也許我還有大概另外四十年的工作年頭 而很有可能的是我從這一刻起寫的東西 將被世界論斷為我上一部 曠世巨作後的作品 我應該直說,因為我們現在在此有點像是朋友 很有可能的是,我最偉大的作品已在我身後了 噢,天啊,這是多糟的一個想法 你知道的,這是那種想法,會讓一個人 一早九點就開始喝著琴酒 而我並不想這樣 (笑聲) 我較喜歡繼續做我愛的工作

而這問題現在變成該怎麼辦呢? 似乎對我來說,在多次省思後 為了能繼續寫作,我現在必須採取的方式是 我必須創造出某種保護式的心理架構 從現在起,我必須,有點像是找出某個方式讓我在寫作時 在我內心憂慮與我本身間保持安全距離 而這憂慮無非來自他人對作品的反應 過去的幾年,為了如何做到,我一直在尋找可以仿效的模式 我依著歷史的時間軸去尋找 我也一直在找其他的社會模式 看看是否他們有更好且更合乎情理的想法 讓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幫助有創作力的人們 這有點像是管理創作力下天生的情緒風險

這研究引領我回到古希臘與古羅馬 所以請專心聽我說,因為我們還會繞回來講這個話題 但,當時古老的希臘與羅馬人 並不是湊巧相信創造力 來自於人類 人們相信創造力是種跟隨著人的神聖靈魂 這來自於遙遠不可知的源頭,並存於人類 因著遙遠且不可知的原因 著名的希臘人稱這伴隨著人的創造力神聖靈魂為"守護神" 名聲顯赫的蘇格拉底相信他就有這樣的守護神 會從遠方向他傾瀉智慧 羅馬人也有相同的概念 但他們稱這種虛幻的創作靈為天才 這是很棒的,因為事實上羅馬人並不認為 天才是一個聰慧的單獨個體 他們相信天才是一種不可思議並神聖的實體 並相信這實體是真的住在藝術家工作室的牆壁中 有點像是家中的小精靈多比 祂能不為人察覺地出現並幫助藝術家完成作品 並修飾作品讓其成形

這是如此地聰慧!就是這個,這就是我在講的距離 心靈層面的構造可以讓你與作品保持距離 而大家都知道這是如何運行的,對吧? 所以古代的藝術家就可以受到保護,不被某些事物影響 像是,太多的自我陶醉,對吧? 如果你有著令人讚嘆的作品,你不能完全歸功於你本身 大家都知道你有著這非實體的天才幫著你 如果你工作不順,這也不完全是你的錯,明白嗎? 大家會知道你內的天才有點拙劣 這就是西方人長久以來對創造力的看法

接著文藝復興來臨並改變了所有的事 我們有了這偉大的想法,也就是 我們將人類個人放在宇宙的中心 超越所有的神與一切的神祕事物,而且沒有留下多餘的空間 給轉述神聖話語的奧祕生物 這就是理性人文主義的開端 人們開始相信 創造力完完全全來自人類本身 在歷史上,頭一次 你開始聽到人們稱這個或那個藝術家為天才 而非身邊有著天才的靈

而我必須告訴你,我認為這是個極大的錯誤 你知道的,我認為任憑一個人,就只是一個人 去相信他或她自己就像是個容器 負載著像是所有神聖、有著創造力的、不可知的、永恆的奧祕 這些事物的形狀、本質與源頭 這只是在人類脆弱的靈魂上放上太多的責任 這就像要一個人去吞下太陽 這只會完全扭曲挫敗一個人的自我 並製造出無法預期與掌握的成果 我想這帶來的壓力 已在過去的五百年中扼殺了我們身旁的藝術家

而,如果這是真的 我想這也的確是真的 現在面臨到的問題是,怎麻辦? 我們是否可以有不同的作為? 也許可以回溯到更古老的理解方式 去看待人們與創造奧祕間的關係 也許不行 也許我們不能就這樣在十八分鐘的演講中 就這樣抹煞了五百多年的理性人文主義 也許在今天的觀眾中 會有人提出相當合法的科學懷疑 懷疑有關精靈的這種基本觀念 這些精靈跟著人們到處跑並在作品上撒下精靈水 或許,我並無法讓你們同意我的看法

但我要提出的問題是 你知道的,為何不這樣想? 為何不用這樣的方式作思考呢? 因為這就跟我聽過的其他事情一樣地有道理 尤其是在解釋這徹底瘋狂並變化無常的 創作過程 在創作過程中,當一個人試著創作出些什麼時 基本上來說,在座的每個人 都知道創作者並不總是理性地創作著 而且,事實上,我們有時會覺得完全超乎常理

當我最近遇到傑出的美國詩人露絲·斯通時,就有這樣的感受 她現在約九十多歲,在其一生中,她一直扮演詩人的角色 她告訴我她成長於維吉利亞的鄉間 她會在外面的田野工作著 在那時,她會感受到並聽到一首詩 從山水景色中來到她眼前 她說這就像是列車行駛下轟隆轟隆響的空氣 在山水之間向她傾洩而下 然後她會感受到這股力量,因為這股力量會晃動她腳下的大地 她很清楚在當下,她必須做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套句她的話,"死命地奔跑" 然後她會瘋狂奔跑到房子裡 像是快被詩追趕上一般 這一切就是要她是以極快的速度拿出紙筆 快到讓她可以在當這一切靈感奔向她時,她可以匯集到一切 並將其呈現在字句之間 當然有時她速度不夠快 所以她會一直奔跑,卻怎樣也跑不回家裡 而這首詩不再傾洩而下,她錯過了這首詩 她說這靈感會繼續在山水間尋找 如她說的"尋找另一個詩人" 然後也會有著這樣的時候 這是我不會忘記的片刻 她說她也會有幾乎錯過一首詩的時候 所以,她會跑向房子並找出紙來 然後詩會向她襲來 當詩襲向她時,她會抓下一枝筆 接著她說,這就像她伸出了另一隻手 然後她會抓住這感覺 她會抓住這首詩的尾巴 接著她會順勢把詩向後拉入身體內 並同時謄寫於紙本上時 就在這些瞬間中,詩會精準完美地躍然紙上 由後往前,從最後一個字到第一個字  ( I had this encounter recently where I met the extraordinary American poet Ruth Stone, who's now in her 90s, but she's been a poet her entire life and she told me that when she was growing up in rural Virginia, she would be out working in the fields, and she said she would feel and hear a poem coming at her from over the landscape. And she said it was like a thunderous train of air. And it would come barreling down at her over the landscape. And she felt it coming, because it would shake the earth under her feet. She knew that she had only one thing to do at that point, and that was to, in her words, "run like hell." And she would run like hell to the house and she would be getting chased by this poem, and the whole deal was that she had to get to a piece of paper and a pencil fast enough so that when it thundered through her, she could collect it and grab it on the page. And other times she wouldn't be fast enough, so she'd be running and running and running, and she wouldn't get to the house and the poem would barrel through her and she would miss it and she said it would continue on across the landscape, looking, as she put it "for another poet." And then there were these times -- this is the piece I never forgot -- she said that there were moments where she would almost miss it, right? So, she's running to the house and she's looking for the paper and the poem passes through her, and she grabs a pencil just as it's going through her, and then she said, it was like she would reach out with her other hand and she would catch it. She would catch the poem by its tail, and she would pull it backwards into her body as she was transcribing on the page. And in these instances, the poem would come up on the page perfect and intact but backwards, from the last word to the first. )

所以當我聽到我就像--這真的很不可思議 這簡直像是的我創作過程  ( So when I heard that I was like -- that's uncanny, that's exactly what my creative process is like. )

這也不完全就是我的創作過程,我並不像一個輸油管 我就像隻驢子,而我必須工作的方式 就是每天必須同一時間起床 然後笨拙地,汗如雨下地創作著 但即使在我笨拙努力下 即使我不時潤飾我的作品 我可以想像得到你們大多數人也會這樣 你們知道的,即使我努力創作或有著點子從某處向我展現時 老實說,我無法認清這源頭 而這是什麼呢? 我們要用怎樣的方式與其相處卻不會讓我們喪失心智 而是,事實上,卻很有可能讓我們保持清醒呢?

對我來說,當代有個最好的例子讓我知道怎樣做到 那就是音樂家湯姆威茲 我幾年前曾因雜誌社的工作需要去採訪過他 我們討論著這個話題 你知道的,湯姆,終其一生,是個實實在在 受盡折磨的當代藝術家的化身 他試著去控制、管理並主宰 這些無法掌控的創造衝動 而這些衝動完全是內化的

但隨著年紀增長,他也越趨內斂 有天他自洛杉磯的高速公路開車,他告訴我 而這就是改變他一生的時刻 當時他正在加速前進,突然間 他聽到了這美妙旋律的片段 這就像靈感臨到他腦海中,難以捉摸卻又令人心動著急 你知道的,他迫切地想抓住它 這是如此的珍貴,而他迫切地渴望著,但他沒辦法得著 他沒有紙或筆 他也沒有錄音機

於是他感覺到以往的焦急又開始向他襲擊而來 像是,'我就要失去這靈感了!" "然後這旋律又要在我腦海中永遠揮之不去!" "我不夠好,我做不到!" 沒有驚恐,相反地,他停下來 他只是停下這所有的心理過程 接著他做了件滿新穎的事 他只是抬頭望著天空,然後說 "不好意思,難道你看不出來我正在開車嗎?" (笑聲) "我現在看起來像是可以寫下一首歌嗎? 如果你真的想要給我這樣的靈感,那就等等適合的時候 等我有空應付的時候再來 否則,今天就先去找別人吧 去麻煩李歐納科恩吧

接著他整個的創作過程都改變了 並不是作品本身,他的作品仍像以往一般黑暗 但這過程,還有這其中巨大的焦慮感 都在他將這創作的精靈解放出來時,也獲得舒緩 在他心中,這天才引起的僅是困擾,將其釋放到它來的地方 他瞭解這一切用不著像是現在這樣在心裡折磨或痛苦著 這可以是獨特的,奇妙的,而又奇怪的結合 有點像是湯姆和不太像湯姆本身 這奇異外界事物間的對話

所以當我聽到這個故事,我也開始慢慢轉換我創作的方式 這也已經救過我一次 這觀點救了我一次,救出現在當我正在寫"飲食,祈禱,愛"" 我又掉入了某個絕望的坑洞裡 當我們在專注創作於某個作品時,我們會陷進去,靈感卻一直不來¥¥ 然後你開始會覺得這又將是一個大災難 這將會是我寫過最糟的一本書 不僅是糟糕,還會是有史以來最爛的 我甚至會開始想我應該就把這計畫丟掉了 但接著我又想到湯姆和空氣喊話的場景 我試了一試 所以我就從手稿中抬起頭來 我對著房間的空角落講出了心中的想法 接著我大聲地喊著,"你!聽著! 你跟我都知道如果這本書不夠精彩 這並不完全是我的錯,對嗎? 因為你看的出來我已經盡全力去創作了 我再也擠不出任何更好的東西了 所以你若是要讓這創作更好,那你就要出現並做好你該做的工作 如果你不做,也沒關係,你知道嗎?那就算了 我還是會繼續寫作因為這是我的工作 我希望今天記錄上記載的是 我現身在我的工作崗位上

因為 (掌聲) 到最後會有點像 在幾世紀前的北非沙漠中 人們會為著月光下神聖的舞蹈與音樂聚集著 這會延續著數小時,直到黎明 這表演總是十分壯觀,因為舞者門相當的專業 而且他們也很棒,對吧? 但偶爾,很少地,還是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其中會有一位表演者真的表現得比別人優越 我知道你們都明白我在講什麼 因為我知道在你們生命中某些時刻一定看過像這樣的表演 這一瞬間時間好像靜止了 舞者會有點像是穿越過某種入口 他所跳的動作其實跟一千個夜晚前做的表演沒有任何不同 但一切都會安排好 突然之間,他表現得不再像只是一個人類 他會自內部發光,從心底層發光 因著這神靈,所有的事物都跟著在火上發光

當這樣的事發生時 當時的人們都知道為何會這樣,你知道的,他們會呼喊它的名 他們會把手牽起來,開始吟唱著 "阿拉,阿拉,阿拉,神啊,神,我的神!" 這就是神,你知道嗎? 這是很奇異的歷史註腳 當摩爾帝國侵略南西班牙時,他們帶著這個習俗 而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發音也隨著改變 從 "阿拉,阿拉,阿拉"到 ","歐勒,歐勒,歐勒" 這你可能在鬥牛賽與佛朗明歌中聽到 在西班牙,當一個表演者做了件不可能且不可思議的表演時 "阿拉!歐勒!歐勒!阿拉!棒呆了!好極了! 不可置信的,就在那裡,你在表演者身上看到上天的化身 這是很棒的,因為我們需要這些

但,隔天早上詭譎的事發生了 當舞者他自己起床時 會發現時間是星期二的早上11點,而他身上再也看不到神的影子 他只會個會老化的人類,並有著受傷的膝蓋 也許他再也無法到達那樣的表演高峰 也許當他表演旋轉時,再也沒有人會吟唱著神的名字 那他餘生該怎麼辦呢? 這相當棘手 這是我們在創作生涯中 必須做的最痛苦的妥協之一 但也許這一切不用這樣的痛苦 如果你在一開始就不曾相信 你自我最獨特的部分是來自於你本身 也許你只是深信這些不凡的能力是借給你的 來自某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為著成就你生命中某個細膩的部分 而這些能力會在結束後,傳給下一個人 而你知道的,當我們這樣想時,這就會開始改變所有的事

這就是我重新思考的方式 這當然也是過去幾個月我所思考的方式 同時我也忙於創作即將出版的下一本書 也就是被過於期待到令我感到恐怖甚至驚慌 上一本熱門暢銷書的續集

我所必須一直告訴我自己的是 當我因創作又真的快精神崩潰時 要知道,不要害怕 別畏懼 做你該做的 繼續堅守在你的工作崗位上,無論這工作是什麼 如果你的工作是跳舞,那就跳好你的舞 如果那個分派到你創作上的那個非凡卻又荒誕的精靈 決定在某些瞬間讓令人讚嘆的事 透過你的創作被看見,那就真的太棒了 若是沒有,那就繼續跳舞 即使如此,你還是最棒的 我深信不疑,也覺得我們應該把這個觀念教導出去 不管怎樣,你都是最棒的 憑藉著人類單純的愛與執著 持續地堅守著我們的工作崗位。

:創意許多時候是來自那靈、天使與人類的互動,正如聖經說的我們是那器皿,那器皿有時會接收來自靈的創意。

參考: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時尚界的自由文化 - 新的科技消費產品生存法則? ( When the Fashion industrial culture will spread to high tech., what kind of strategy can react? )

違反智慧財產權的例子在電影工業, 音樂界與軟體產業裡層出不窮, 但在時尚界卻鮮有所聞. 時尚界卻能在創意與利潤兩者皆取得成功. 喬漢那布萊克利在 TEDxUSC 2010 所發表的演講中, 談論所有創意產業能向時尚界的自由文化借鏡的地方.

我曾聽過一則關於Miucha Prada 的有趣故事 她是位義大利籍的時裝設計師 她曾與她的一票朋友 到巴黎的一間古著店 逛著逛著, 她發現了一件巴黎世家的夾克外套 她很喜歡 她把夾克翻到反面 她看了看夾克的車工縫線, 整件衣服的剪裁 她的朋友說: 就買下它吧 她說: 我會買, 而且我還要把它複製出來 現在坐在觀眾席,身為知識分子的你們也許會想 『嗯,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抄襲行為』 但對一個時尚達人來說 這正是Prada真正厲害的地方 她可以在不同年代的流行當中 選中一件夾克 甚至不需怎麼修改 就可以讓這件骨董夾克變成入時且時髦的

有人也許會問她這麼做 是否是違法的 其實, 這的確不犯法 在時尚業界裡 並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他們有商標保護法 但並沒有保護版權的規範 也沒有專利保護的法則 時尚產業只擁有商標的法律規範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人 都可以模仿在場的人 身上穿的任一服裝款式 當做自己的設計將其生產販賣 唯一不能抄襲的 就是縫在衣服內裡的 品牌商標 這也是為什麼你們會看到許多商品上 佈滿了品牌標誌 是因為這樣對仿冒商來說 要仿冒這些設計更為困難 因為他們不能仿冒品牌標誌 但如果你到聖提街 沒錯 還有運河街, 我知道 這其實還蠻有趣的, 對吧

現在, 要來解釋時尚界 沒有任何版權保護法的原因 是因為在很久以前法院就決定 由於服裝款式應用範圍太廣 所以無法以版權保護來界定 他們不想讓一群設計師 對服裝產業擁有太多影響力 不然大家可能得跑去申請某一袖口樣式 只因為此樣式為Joe Blow所擁有 但真的太過實用嗎? 我是指這就是你們對時尚產業的觀感嗎? 這是Vivienne Westwood. 喔不 我們覺得這也許太愚蠢 太不必要了

現在,熟悉版權保護的 背後操作邏輯的你們 也就是認為沒有擁有權,就不會有創新的動機 可能會很驚訝 時尚產業的巨大成功 與極大的經濟效益 今天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 由於在時尚產業中 並無版權保護規範 時裝設計師其實已經在把 我們穿戴在身上的 大眾服裝設計 提升到較高的藝術層面 因為在時尚圈 並沒有版權保護 所以這個圈子非常的開放,極具創意性 是創意的孕育箱

不像其他的藝術型產業 利如雕塑或攝影 電影或音樂 時尚設計師可以向其他同儕設計師 取樣其設計 他們可以取樣流行史上任一服裝款式 的一項元素 並加以融合成自己的設計 他們也喜歡加入當代風潮 這個, 我猜 是受到電影阿凡達裡的服裝造型所影響 也許影響不大 電影裡的戲服同樣也不受版權保護

現在, 服裝設計師擁有 最大的想像空間 在這個創意產業裡揮灑自如 這件新娘禮服 其實是用塑膠叉子所做成的 而這件洋裝的材質則是用鋁所製的 當這件洋裝擺動時 聽起來就像風鈴的聲音 所以模仿文化的 其中一項神奇附加效應 其實也就是 流行風潮的建立 大家都覺得這真的很神奇. 這是怎麼發生的呢? 嗯, 這是因為人們可以合法的相互抄襲

有些人相信 在時尚產業的頂端有幾個人 將獨裁決定大眾的穿衣規則 但如果你跟任一階層的服裝設計師聊過 包括那些知名大牌服裝設計師 他們總會說 他們的主要靈感來源是來自於街頭 也就是出現在大街上像你我的普羅大眾混搭出 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正是他們得到許多靈感 的地方 所以這其實是個由上到下,從細部到全體都相互關聯的產業

現在, 就屬平價流行服飾大廠 受惠最多 由於時尚產業並無版權保護的關係 他們經常抄襲各大精品品牌的設計 然後以非常低的售價銷售 他們曾面臨許多法律訴訟 但這些案件都跟服裝設計師無關 法院總不停得重申: 你們並不需任何額外的版權保護 當你看到像這樣的仿冒品 你可能會想, 那那些精品名牌 該怎麼生存下去呢? 如果可以花200元買到, 誰會願意花1000元去買?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幾年前在U.S.C.這裡舉辦研討會 我們邀請Tom Ford與會 此研討會稱作:『 與您分享: 時尚與創意擁有權的兩三事』 我們很直接的問他這個問題 而這是他的回答 他那時才剛從古馳光榮地卸下設計總監一職 如果你們不知道的話

經過許多研究 其實沒有太多的研究, 是非常簡單的調查 我們發現那些購買仿冒品的民眾並不是我們的客戶群

請想像一下 在聖提街逛街的人們 並不是在古馳店裡消費的人 (笑聲) 這是非常截然不同的消費族群 而且你知道的, 仿冒品 永遠不可能跟真品一樣 至少在材料的部份. 仿冒品都是用較為廉價的材質所製 但有時平價版本 反而有更多的好處 可以為欲振乏力的時尚圈帶來一點額外的生機 抄襲還有許多的優點 其中一個是許多文化評論家曾舉出的 就是我們現在 擁有較多元的設計款式 可供選擇, 比起從前還要來得多 這主要也是因為平價流行產業崛起的原因 這真得很好. 我們需要許多不同的選擇

時尚, 不管你喜不喜歡 都是幫助你向外展現自己的工具 由於平價流行服飾 全球流行風潮的形成比以前要來得更為快速 而這對決定流行的領導人物是件好事 他們希望能帶起流行 如此他們才可以將其化為商品販賣 而對時尚達人來說 他們想要站在流行的前端 他們不想穿的跟其他人一樣 所以他們希望能趕快進入下一個流行裡 越快越好

老實說, 流行界是毫無歇息的 每一季, 那些設計師都得使盡混身解數 想出大眾喜愛的設計 而這,我告訴你 這對最後結果是非常好的 現在當然會有很多影響 也就是抄襲文化對創作過程 所產生的影響 Stuart Weitzman是非常成功的女鞋設計師 他曾多次抱怨他的設計遭人抄襲一事 但在一篇訪談中 他提到, 這其實讓他更加把勁於自己的設計上 他得想出新點子 新的做法,讓他的設計難以抄襲 他設計出這款包登楔型鞋 這款一定得用鋼或鈦來製作 如果你用較為低廉的材料來製作這款鞋型 是會斷成兩半的 這讓他的設計變得更創新

而這也讓我想到 爵士樂的傳奇人物Charlie Parker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聽過他這段軼事 他說他發明bebop爵士樂的其中一項原因 就是他很確定 白人樂手是無法複製出這種聲音的 他想讓它變得難以模仿 這也是服裝設計師們一直在致力的 他們試著將 屬於自己的經典裝扮與其特有美學 來呈現出自己身為設計師的本色 一旦有人抄襲, 大家就會發現 因為他們把一套套的服裝送上伸展台展示 每一套服裝皆相互呼應連貫

我好愛這些 Galliano 的作品 好的, 我們繼續

這其實跟喜劇界一樣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知道笑話 同樣也沒有版權保護 所以當某一台詞開始流行起來時 大家就會開始競相使用 但現在的喜劇方式較為不同 他們為其人物發展出特有人格 一套特有風格, 有點像時裝設計師 而他們的笑話 就如同設計之於時裝設計師一般 得靠獨特的美感才能顯現 例如,如果有人模仿Larry David 所講的笑話的話 那就會變得不好笑

現在另一個時裝設計師努力在 此抄襲文化底下生存的方法 是他們學到如何模仿自己 他們抄襲自己的設計 與平價流行服裝大廠合作 他們想出新的方式來銷售他們的設計 拓展至一全新不同的消費族群 也就是聖提街消費族群

現在有些時裝設計師會表示 『只有在美國, 時裝設計未受到重視 在其他國家, 都有對時裝設計 給予保護』 但如果看一下世界另外兩大市場 他們所提供的保護 其實並沒有什麼成效 例如在日本, 我認為是世界第三大市場 他們有設計法規來保護服裝的設計 但要達到申請專利標準的門檻非常高 你必須能夠證明你的服裝款式未曾發明過 它必須是獨一無二的 這有點像是 要申請美國專利的標準 是服裝設計師不可能申請 或難以申請到的

在歐盟則是相反 其門檻非常低 任何人都可以拿任一東西去申請 但雖然它是平價流行廠牌的發源地 而且擁有許多精品品牌設計師 他們通常並不會去為他們的服裝去做申請 也沒有太多的法律訴訟案件 結果變成由於其申請門檻太低 任何人可以隨便拿一件服裝 把長度剪短三吋 就可以走進歐盟, 然後申請為一全新獨創設計 所以這並無法阻止仿冒商繼續仿冒 如果你只仔細看看登記處 在歐盟許多已註冊的服裝 像Nike T恤 幾乎每件都非常相似

但這都無法阻擋Diane von Furstenberg 她是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 的主席 她曾向她的支持者表示 她將為時裝設計師 爭取設計版權保護 儘管零售業者對此略有微詞 我不認為此條款會順利通過 因為他們了解這是非常困難的 要分辨出這是否為仿冒設計 或是屬於全球流行的一部分 到底誰擁有這個裝扮? 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得需要許多律師在法庭裡商討許久 而且零售商覺得此舉耗費太大

你知道的, 這不僅僅只是時尚產業 沒有受到版權保護而已 其他還有很多產業同樣也沒有版權保護 包括像是食品業 你不能為食譜申請專利 因為那是一連串的指示步驟. 是具體事實 你也不能為菜餚的外觀或味道註冊版權 就算是最獨一無二的菜餚也是如此 汽車也是同樣道理 不管汽車的外型是多奇形怪狀, 多麼地酷炫 你也不能為雕塑品申請專利 因為其設計太過實用了 家具也是如此 太過實用 魔術伎倆, 我想這也是指示步驟, 有點像食譜 同樣也沒有版權保護 髮型, 沒有版權保護 自由軟體, 開發人員決定 他們並不需要版權的保護 他們覺得沒有版權的規範,比較能發揮創意 也很難為資料庫以版權規範來保護 刺青藝術家也不想要, 那可不酷 他們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設計 笑話, 沒有版權保護 煙火圖案 遊戲規則 香水的味道, 沒有 以上這些產業 有些看起來似乎比較非主流 但這是低I.P.產業的 銷售總額 也就是未受版權保護的產業 而這是影片與書籍的 銷售總額 (鼓掌) 這很殘酷

所以若你跟時尚產業裡的人聊 他們會說:噓! 別告訴其他人 我們可以互相抄襲彼此的設計 這很難為情 但你們知道嗎, 這其實是場革新 許多其他產業都可以以此為借鏡 像那些我們剛看到業績較為不佳的產業 他們可能得好好地考慮 因為現在許多產業都在執行 保護其商品版權 好像他們沒有其他的規範可以保護自己的產業一樣 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當我發現有這麼多產業 是沒有版權保護的時候 我心想, 其中到底有什麼玄機? 我要一張圖表, 但律師沒辦法提供 所以我自己做了一張 這裡是版權法裡 主要兩個對立二進位論點 實際上更為複雜, 但用這張圖表就可以了 首先,得決定該物件是否具有藝術價值 再決定給予其保護 若是實用物件 就不行, 不能給予版權保護 這是個困難且不穩定的論述

另一個是, 若該物件為一個想法 那這是否需要 在自由的社會裡給予自由地傳播呢? 無法給予保護 或者這是將想法 具體成形 也就是某人製作出某物 理所當然他們就擁有該物品, 並以此賺取利益 但問題是數位科技 已經完全顛覆物體實體存在 的邏輯論述 相對於概念式的想法 現在 我們不再以擺放在櫃子裡 來認得一本書 或是可以拿在手上 的一張實體唱片 現在都是數位版 在我們的認知裡 已經很難將這些以實體方式來做連結 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複製及傳送這些物件 所以這些東西其實在我們的文化裡 散播的形式越來越來概念化 而不像實體物品

現在, 概念性議題是非常深遠的 當你談論到創意 與擁有權 我告訴你們, 我們不想把這議題只留給律師去解決 他們很聰明沒錯 我身邊就有一個, 是我男友, 他還行 他很聰明 但你會希望有一個有組織的團體 來歸納出答案 試著想出哪種方式能作為擁有權的最佳模式 在這數位世界裡 將帶領人們走向最創新的方向 而我的建議是 時尚產業也許是個可以好好參考 為未來創意產業 尋找出一套良好模式的地方

如果你們想知道更多關於此研究計畫的資訊 請上我們的官方網站 ReadyToShare.org 我要非常謝謝 Veronica Jauriqui 製作這份如此時髦的投影片.

Johanna Blakley studies 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on our world. Blakley has worked across a huge variety of media platforms -- producing for the web on a large scale, conducting gaming research, coordinating events for film festivals and executing consumer research on entertainment and politics. Drawing on this vast body of experience, she also lectures at USC and helped develop their masters program in Public Diplomacy.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2013 台灣 M1B 看政府刺激經濟成長,將啟動台股資金行情? ( 2013 Taiwan M1B surge new high will stimulate Taiwan stock market go up )

Taipei 101, Taiwan. (Alton Thompson)
Taipei 101, Taiwan. (Alton Thompson)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央行定存單利率 創史上次低台灣錢,淹腳目,銀行為了去化多餘資金(濫頭寸),競標中央銀行364天期存單。央行昨(3)日標售千億元存單,吸引3倍(3,035億元)的資金競逐,得標利率因而下殺至0.657%,僅略高於2010年9月的0.624%,創下歷年來央行標售同天期存單利率的次低水準。

     相較4月央行標售364天期存單時的得標利率為0.691%,本次利率下跌0.034個百分點,銀行主管指出,債票券的利率走低指價格走高,顯示景氣欠佳下,企業資金需求不強,銀行為了替錢找出口,不惜高價(低利)搶標存單。

     銀行主管指出,目前台灣銀行1年期定儲利率約1.38%,也就是銀行用1.38%吸收資金,如果用來投資央行定存單,收益僅0.657%,連資金成本的一半都不到,儘管這樣,銀行還是用力搶存單,可見資金真的多到滿出來了。

     央行從2010年4月開始,就每月定期標售1,000億元的364天期定存單收回市場過多資金,至今已連續38個月標售,央行評估,發行定存單約收回1.2兆元資金,效果等同調高存款準備率4.5個百分點。
景氣仍不振

     銀行主管指出,歐洲央行(ECB)將基準利率調降至歷史低點的0.5%,印度央行也宣布降息,至於央行6月的第2季理監事會,在市場資金已多的情況下,預期沒有降息的空間;但因台灣景氣仍有疑慮,央行也不太可能反向升息。銀行主管分析,國內資金供給充裕,現在主要問題是企業需求不振,央行再調降利率的效果有限,反會衝擊銀行和保險獲利,同時可能引發資產泡沫和通膨隱憂,加上新台幣實質利率已是負利率,利率過低有可能降低民間消費意願,進而不利內需。

     銀行主管推估,5月報稅季,受到稅款繳庫的緊縮因素影響,市場資金浮濫的情況應會較4月改善,但長期來看,由於資金過多,除非景氣大幅反彈,否則利率急速彈升的空間有限,新台幣利率仍將處於谷底盤旋。

台灣 M1B 創歷史新高

根據中央銀行統計,3月M1B年增率漲至6.03%,創下一年半來新高,台股資金動能可期。央行經研處副處長陳一端指出,2月下旬為春假,民眾對活期資金需求增加,季節性因素遞延至3月,推升M1B年增率。至於央行貨幣政策指標M2年增率,因銀行放款與投資成長增加,3月進一步上漲至3.78%,為去年10月以來的半年新高。

值得關注的是,人民幣業務2月6日開辦,國內外匯指定銀行(DBU)3月吸收人民幣存款88.74億元,折合新台幣約428億元,推升外匯存款突破3兆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央行數據顯示,3月底外匯存款為3兆163億元,較2月底增加402億元,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人民幣存款所貢獻。

M1B與M2為央行貨幣總計數,其中M1B組成包括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加上活期性儲蓄存款,為國人手邊隨時可動用的資金,也被視為是股市資金動能指標之一。

M2屬流動性低的金融資產,組成包括M1B、定期存款、可轉讓定期存單、外匯存款、外國人新台幣存款、郵匯局轉存款及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準貨幣,被視為「廣義貨幣供給」。

陳一端指出,今年以來,股市表現還算穩定,比去年好一些。象徵散戶信心指標的證券劃撥存款餘額,3月底為1兆2,176億元,較2月減少86億元,顯示散戶對股市態度轉趨保守。

國內資金充裕,金融機構存款餘額持續累積。央行數據顯示,3月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增加815和899億元,政府存款小增23億元,合計增加1,737億元,存款餘額漲至33兆7,765 億元,同樣創歷史新高。

營建業營收年增率(108.57%)、月增率都領先其他產業

台灣房屋智庫統計,3月各加盟店成交價量表現,發現六大都會區成交量較上月回溫13%至15%左右,交易價格微增2%至8%。其中,六都交易熱區為新北、桃園及高雄;交易價部分以台北、新竹房價漲幅最有感。台灣房屋營運目標總經理周鶴鳴分析,因寬鬆貨幣政策加持,以及國內利率不變下,3月全台房市熱潮不斷,預料此波買氣可望延續329檔期(4月底)。
周鶴鳴表示,本月全台買氣搶搶滾,受惠於貨幣寬鬆政策及國內利率不變下,讓買氣湧現,尤其交易熱區新北、桃園及高雄,其買氣增溫幅度分別為7%、16%及20%,顯見全台買氣呈現「北溫南熱」格局;至於交易價部分則以台北及新竹房價成長分別為8%及2%最有感。
其中,台北市因以成交收租型店面及高級住宅產品居多,因此房價微增8%;至於新竹部分則因股市動盪不大,加上新竹新建案銷售屢創佳績,在比價效應下,讓新竹房價也微增2%。
周鶴鳴說,由於房市是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因實價揭露政策,讓房價很難急漲,而整體經濟也走進U型復甦,因此,房市要維持健康的交易量能,公共建設、住宅政策、就業機會及社會福利等才是影響房市的關鍵。

台股走向資金行情?
台灣房屋智庫執行長劉怡蓉則進一步分析,3月份台北市的自住市場以蛋白區為主要交易熱區、置產市場以蛋黃區為主要交易熱區。至於新北部分,由於房價基期相對台北低,低單價加上微總價效應,讓新北交易量成長近7%,主要交易熱區以林口、淡水及三重為前三名交易熱區,即便皆為信用管制區,但是在利率不變,又受惠於公共建設、交通便捷及生活機能佳等利多加持下,仍吸引自住客前往,房市熱情依舊不滅。

上市公司總營收年增率(6.27%)、月增率仍衰退,成長最大類別是營建業、金融、其他電子
至於桃竹地區,台灣房屋智庫經理江怡慧則表示,3月桃竹地區平均房價分別為桃園每坪14.7萬元、新竹每坪16.5萬元;過年後買氣倍增桃竹交易量的部分較上月增加1~2成,較去年同期更是成長2~3成,主因民眾有感今年整體經濟環境景氣較去年佳且有信心,再上多項公共建設與政策為桃園房市添新材,因此,民眾購屋買氣相對增加。
5% ~ 2.5% surge up in Taipei
2% ~ 0.5% surge up in HsinChu 


此外,最近回溫的新竹房市則是以竹北河岸景觀宅、竹北高鐵特區內的公園宅較為熱選,顯見科技人對於住宅周邊環境的重視程度甚高,同時讓新竹房價因而再加溫。
而台中3月的交易熱區為南屯區、高雄則以三民區最熱。劉怡蓉分析,3月台中交易量回溫,且以南屯區特別是七期及八期重劃區最夯,其中八期重劃區受惠於綠覆蓋率高、生活機能提升加上未來捷運綠線通車效應,讓房市能見度提升,吸引不少買盤進駐;至於高雄買氣回溫20%,以三民區最主要交易熱區,主因不少北客南下置產,鎖定主要熱門商圈、收益型產品,致當地交易熱絡。

分析

  • 政府因應景氣低靡,央行不得不大幅放鬆貨幣,讓 M1B 持續創歷史新高;
  • 上市公司總營收年增率(6.27%)、月增率仍衰退,成長最大類別是營建業、金融、其他電子( 鴻海集團 ),反而觀光產業成長遠不如預期,ECFA效應持續下降,台股今年屬於資金行情,若美國聯儲持續貨幣寬鬆,預估第三季至第四季是台股高點,但 GDP 成長高點極可能在第三季,也說明台灣逐漸脫離衰退危機,走向緩慢的復甦;
  • 民間最大投資是台積電 3000億日月光集團,今年第1季重大民間投資金額為2,554億元,達成率為全年的21.28%,其中以電子資訊業的1,077億元貢獻度最大,其次則是民生化工業,第1季投資金額為675億元,達成率也有24.1%。第三名為金屬機電業,投資金額為651億元,達成21.70%。批發、零售與物流業,則受景氣影響,達成率僅有4%。
  • 本波外資大幅買超台積電、中信金、日月光、新光金、台新金、永豐金、友達、群創,期指淨多單未平倉口數一直超過 16000 口,又拉抬台股ADR、EWT,強勢做多;
  • 台灣刺激經濟還是放在貨幣政策、國內營建硬體建設,這種刺激經濟政策是最難創造就業率,所以造成大量中階勞工外移,創造出大量淨流出人口,內需消費低靡;還好是民間投資大幅增加,促進新就業率,否則真不知道會怎樣;
  • 救失業之重點在於獎勵投資的減稅優惠上,台灣的銀行存款總額達新台幣27.5兆元,為甚麼民間投資率還這麼低?答案當然是投資激勵之優惠不夠。建議對投資增加用人公司,可減免營餘保留加收稅10%,讓就業率增加,稅收及經濟成長才會有感。今年因 TSMC 等公司大幅投資,民間投資率及就業率會提高。
  • 設立新公司屬於新創未上市公司,由於2006年制定2010年開始對投資未上市公司實施最低稅負制 ,阻止許多有錢人投資進入新創公司,加上新加坡及大陸提出許多新創公司之優惠投資條件,新創公司往國外發展,境外新創公司結合國內子公司成主流, 新加坡及大陸更是出許多奇招拉攏台灣有創意及專利之新創公司,如增資一億元新加坡也送一億元當獎勵投資之條件,根本是搶台灣有創意及專利之新創公司,這些是真實例子;建議對投資新創公司之投資人長期持股有減免稅率優惠,讓新就業率增加加速,勞工薪資成長才會有感
  • 建立創業籌資的好環境: 台灣政府不需要扶植創業,趕快撤除路障就好.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