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投資環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投資環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從世大、花博及頂新案看,政府的投資及金融貸款產生的工作機會真的太少,政府應該多補助創業

青年失業率攀升 未來恐成「中年貧窮族」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2013年全球年齡介於15至24歲的年輕人,有7450萬人失業,其中,青年失業率13%,是全球平均失業率的兩倍;而台灣去年的青年失業率13.17%,這個數字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也高於南韓青年的9.75%、日本青年的6.7%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擔憂地表示,10年後,這批青年進入中年,卻仍可能繼續深陷失業與派遣工作的惡性循環。「青年貧窮可能演變為中年貧窮。」

有人說,金融海嘯後的這一代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國際經濟環境不佳,連帶影響國內的就業市場,雇主不願多花錢聘請員工,使大量的高學歷青年失業,這些青年中,有些繼續回學校讀書,有些迫於經濟問題,只能向低薪資的派遣工作低頭。但若失業一旦超過一年,新鮮人就必須面對新一波畢業生的挑戰,而一批一批青年失業累計下來,將成為國家、社會、家庭很大的負擔。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跟OECD十國相比,去年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全國失業率的3.2倍,僅次於義大利,更是情況惡化最嚴重的國家。

教改造就過多高學歷人口 未來恐成「中年貧窮族」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杜英儀指出,1995啟動的教改,許多技術學院與專科升格為大學,讓台灣的大學數量從20年前的23所,暴增到今年的122所。

大學生也從24.5萬人增加到124.5萬人,大量「生產」的結果,導致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轉為倒三角形,高學歷人口多,高中職學歷者少。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擔憂地表示,10年後,這批青年進入中年,卻仍可能繼續深陷失業與派遣工作的惡性循環。「青年貧窮可能演變為中年貧窮。」

花謝了之後!135億元的花博真相

耗資135.91億元的花博終於結束,花謝以後,沒有了媒體購買及繽紛廣告,真相才要逐一顯現。

 郝市府以「經濟效益」、「入場人數」宣稱花博「始無前例」的成功,但是,花博的經濟效益到底多少呢?這個數字跟月亮一樣,初一十五不一樣,而且像膨風水蛙會長大。

 例如,4月11日花博閉幕日,宣稱總經濟效益高達188億;21日又成長到488億元,5月9日專案報告時,郝龍斌數字又變成經濟效益超過430億元,還出現新數字「淨效益」294億元,數字天花亂綴,好像小朋友編故事造句比賽。

 但是,實際入市庫僅13億9287萬元,再用總支出135.91億元除以入場人次896萬3666人,一名遊客平均花費1516.23納稅錢,相當於連吃30次50元便當的經費,這還不包括各公務員轉挪來花博上班的人事成本!一場博覽會為台灣留下什麼價值?為台北市留下什麼建設?移走1193棵又死掉170棵樹後,是一句「花開很漂亮」、「志工動員很感動」就夠嗎?花謝之後呢?

 花謝以後,博覽會在大同、中山區留下一堆安全堪虞的「臨時展館」,荒謬的是根本沒加設停車場因應,展場功能連地方人士都不了解。

 又例如,天使館臨時建物使用,原則以1年為限,但市府2010年1月20日卻與業者簽約九年,合作契約簽訂房地使用自博覽會營運日起至2020年4月25日止。而這些展館未來如何管理?經費何在?需要這些展館嗎?符合地方規畫與城市發展嗎?過去半年,觸目所見是花博訊息大轟炸!走入書店,雜誌封面全部是花博全攻略,打開電視廣播,影藝明星逛花博好夯,但洗腦式訊息只針對台灣善良人民,東南亞、日本、海外則效益有限,因為花博本就是假國際的內銷產物!

 市府以「大規模購買新聞與廣告文宣」舖天蓋地洗腦人民。從預算書看,單單掛了「花博」名目廣宣費用就高達四億元,其中國際宣傳0.7億元、國內宣傳3.3億元。另外,列名觀傳局之下的廣告製播、大型活動宣傳及國際行銷等費用,又花了2.7億元!國際邀展、票務行銷、資金募集等及戶外看板文宣品等小型宣傳,則也花費了1.3億元。

 郝市府在「2010年花博電視議題行銷規畫及執行案」名目之下,給各新聞台的經費,多達2394萬9060元;另外,還有「2010年度花博電視宣傳案」,更多達3350萬660元。各電視台新聞台能不看郝團隊面子嗎?其他不敢用「花博」名義而藏在「台北市政專題報導」的廣告數量更難以計數。

再來看看花博的人數政治學。

 市府很自豪以896萬3666人次入園宣稱成功,但是,其中北市市民就占了26%,也就是說,每四名遊客即有一人是台北市民來捧場。

 政府機關和財團的「動員」人數更多,部份學校甚至動員學生去看花博「第三次」,家長抗議不斷,老師因為帶去花博還可以記功獎,何樂不為。依2011年4月25日市府統計,全國學生有93萬413人次被老師動員帶來看花,其中臺北市高達44萬5389人次。

 此外,市府宣稱有6%外籍遊客,然而,市這個數字是根據「目測」、「推估」而來,也就是說,外國觀光客很可能更少。故宮平均約有18萬外籍人士來訪,若以這個訪客數來換算,那麼,171天花博展期應至少102萬人才對,但是,市府坦言外籍遊客可能僅有60萬人。

 這個數字證明「國際花博」一點都不國際,135億元換來60萬觀光客,比故宮少一半,但從郝市長專案報告看來,市府衝數字就很滿意了,那在乎辦花博原來目的是海外行銷台灣?

 花謝了,真相逐漸會出爐。以3.7億元打造的夢想館為例,場地面積竟只有3377平方公尺(1021坪),一坪造價36萬元,遠遠高於民間價格。離譜的是展館設計這麼小,每批只容35人進場,逼得大批民眾漏夜狂奔搶排隊。

 這個館一天最高只能容納3705人,展期171天總計,則只有58萬9486人曾入場,依此計算,每個參觀夢想館者耗掉627元的建造費,這樣的資源分配、建造成本浪費得讓人心疼!

 實際的情況如何呢?因為媒體宣傳必須漏夜短跑搶門票而出現類似「蛋塔效應」,然而,市府卻私下開方便門,開放特權人士免排隊可入夢想館,夢想館變成了特權館,而民眾仍老實地在苦苦排隊!

 市府坦承花博已花費135.91億元(95.3億元中央與地方專用費+市府局處配合款27.48億元+花博AIPH權利金0.17億元+稅捐0.29億元+中山足場毀約捐失0.21億+企業贊助13.8億元),當議員批判這簡直是「錢博」時,郝市長去年還爭辯反指議員錯算。怎麼市府現在才認了?原來只有時間才能讓謊言現形!135億元可以讓北市學生免費營養午餐連吃七年!(註:一年約20億元),台北市要辦國際博覽會很好,但怎麼像阿舍凱子?

 可怕的是:花博錢坑還在繼續砸錢,市府預算書顯示,2011年產發局要再編列11億元6460萬2640元,作後續園區的行銷廣告。

 用你的錢買新聞廣告洗你的腦,透過大眾媒介召喚更多人進場,再以數字配合,花納稅錢請藝人造勢,愈來愈多媒體人進入郝團隊,大花納稅錢搞包裝就是媒體人回報社會的方式嗎?政治的本質是什麼?博覽會本質是什麼?人民需求什麼?花這麼多錢難道沒有排擠效應?

 不產花的北市在花謝的冬天種花大舉行銷,正如同法蘭克福學派的擔憂,馬庫思認為,資本主義透過文化工業,提倡一種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造成假需求,成為一種社會控制的機制(頁27,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操弄,《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John Storey 張君玫譯,巨流2001)。當國家機制耗資135億元推動這場大消費後,花開時美得讓人難忘,但花謝後,社會改變了什麼?有沒有留下博覽會的價值?博覽會的中心思想只是人數嗎?除了行銷還是行銷嗎?是膨風得誇張的各式「經濟效益」數字嗎?

 志工們當然熱情感人,台灣人動員相挺也很無私,員工犧牲假期投入,藝文團體相挺,上述都是「人民」角色而非政府角色。煙火當然燦爛,這半年來,公務員集體轉型成為迪士尼業者,公園封掉、馬路改道。但政府是受人民委託來改善人民生活,做長遠規畫建設,倡議進步概念啊!市府可曾問過市民要什麼?

 花謝了,人走了,我們來想想,博覽會在我們這一代提倡什麼價值?是否曾堅持不砍樹,追求自然理念?城市是否曾堅持不破壞如林安泰古厝的歷史建築嗎?為何古厝原味沒了反而搬來「浙江風情」水泥山?展場標榜的文創是否創造集體願景及城市主軸?十到二十天就換一批的花環保嗎?砍樹移花蓋天橋,用最高造價換來一堆臨時建築,現在,135.91億元花光光,花謝了、喧擾後,讓我們想想人民得到什麼?人民需要的其實是什麼生活呢?

柯文哲嗡嗡嗡 看世大運選手村工程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對有人拿合照自稱和他很熟,盼藉此拒酒測遭警開單一事表示,應該再開一張並採最高罰額。

柯文哲今天上午到林口視察世大運選手村興建工程受訪時,媒體詢及有名陳姓男子酒駕被員警攔下拒絕酒測,竟拿出與柯文哲的握手合照並自稱「和柯市長很熟」但仍遭開單一事做以上表示。

但媒體詢及柯文哲太太陳佩琪在臉書發言內容時,柯文哲原本輕鬆談員警執法一事時,表情驟變並追問「她又寫了什麼」?

柯文哲:世大運選手村交接須釐清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新北市11日電)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前往新北市林口視察世大運選手村工程後,希望與營建署及新北市開會,釐清選手村賽後設備的交接程序。

柯文哲今天上午到林口視察世大運選手村興建工程,只見他在大批媒體圍繞下戴著安全帽視察工地,隨後到世大運工務所會議室聽取簡報。

柯文哲會後受訪表示,選手村硬體建設進度都超前,應付世大運應沒有問題,但重點是比賽後如何移交問題,這問題應先談,若賽後雙手一攤,東西全部交給下個單位也可以,但是這也要講清楚。他對於選手村為12天比賽,在冷氣、床等設備要用掉新台幣26億元,柯文哲表示,「我非常有意見」。對於設備如何折舊及移轉,應與營建署及新北市開聯席會議討論,其中包括冷氣及床如何移交。

他表示,世大運結束後將轉為國民住宅,但它一開始是用選手村型式設計,未來轉成國民住宅時,當中可能要拆多少東西?這些都是問題,「我們設計、我們用,結束後轉給另一個去營運,這中間是沒有銜接的」。

柯文哲說,例如,只為選手村興建的餐廳,蓋完後12天後就拆掉,這讓他聽了很火大,那有這樣設計,所以設計和長期使用者中間是沒有溝通的問題,若未來是要移轉新北,這就要講清楚,但如果是台北市自己營運,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頂新借款480億擺爛 銀行頭大

頂新集團含魏家兄弟合計國內貸款餘額達四八○億元,若三重新燕土地六十八億餘元聯貸案無法展延、爆發違約,恐如引信般點燃其他貸款跟著倒帳;頂新集團賭注銀行壓力大、擺爛不還款,企圖爭取更多高價處分資產的時間。

公股銀行債權達210億元

根據統計,頂新集團在國內貸款餘額約四八○億元(含魏家兄弟帝寶等豪宅貸款逾八億元),公股銀行約佔二一○億元,且逾五十%(約一○五億元)年底到期;最大債權銀行是兆豐商銀的一三○億元,一銀及彰銀各約卅多億及廿多億元。

其中,頂新集團及在台灣關係企業借款總額約四一一億元,包括以台北一○一股票質借部分,魏家四兄弟借款約六十九億元。根據富比士年度調查,頂新魏家四兄弟身價高達新台幣二五九二億元,光是集團母艦的康師傅上半年帳上現金就達十五.五三億美元(約四百六十五.九億新台幣);但魏家老大魏應州不同意「金援」台灣,逼著老二魏應交、老三魏應充得自行籌錢、出清台灣資產。

頂新坦言,年底百億到期貸款若無法展延,財務將面臨很大挑戰;頂率集團過去繳息信用良好,且抵押品三重新燕土地也不差,雖然積極配合銀行團趕進度標售該土地,但因標售評估的時間太短,造成很多買家不及評估而流標,無法如期還款,頂新仍積極希望銀行團能夠同意聯貸案展延。
味全也表示,三重新燕土地貸款主體為頂率公司,味全期望頂率能儘速提出因應方案,解決後續問題,同時持續積極尋求潛在買主,尋求圓滿解決,讓味全能儘速回歸本業經營,加速投入改革。

心得與評論
  • 花博我看許多次,這樣的建設真的需要仔細監督,因為花博建設真的不應該花到 135億,所以大家仔細看建設花費,那些太貴了,最大問題是沒有讓参與花博建設廠商邀請國際友客,也沒有讓花博建設廠商將賺的錢回饋台北市民,也沒有讓花博建設的錢投資創業基金讓北市補助年輕人創業,廠商結果卻是花博建商錢賺走了花博結束了台北市每年還要支付維護費變成負債, 前郝市長你們設計花博真的沒有長遠考慮實際入市庫僅13億9287萬元,再用總支出135.91億元除以入場人次896萬3666人,一名遊客平均花費1516.23納稅錢,相當於連吃30次50元便當的經費,這還不包括各公務員轉挪來花博上班的人事成本! 經濟效益太差! 創造的台北市民工作機會也太少!
  • 頂新集團借款480億,政府及金融單位低利貸款給了頂新集團,該集團卻沒有在台灣創造超過數千個工作機會,馬政府在這一點做的很差,難怪馬政府的黃金十年變成金光黨十年。
  • 政府知不知道花博、世大運、頂新集團借款全部總金額 815億,一半補助一半創業貸款就可以產生12000個微型創業合作計劃,創造 12萬工作機會,全國失業率降低約1%。
  • 世大運也一樣,沒有讓参與建商將賺的錢回饋台北市民,也沒有讓世大運建設賺的錢投資創業基金讓北市補助年輕人創業,卻像放煙火一樣,世大運結束大部分建設不再有功能,大部分台北市民聽了都搖頭,政府應花錢來創造 3000 個微型創業合作計劃,不要花大錢專搞什麼世大/花博,世大要能產生微型創業 產生工作機會才有意義,世大/花博花了將近335億卻如放煙火,產生的工作機會真的太少,KMT、DPP 都要改善這問題。人民繳的稅不是要政府全部用在政府經常性支出更不希望用在像放煙火一樣的計劃,而是希望結合政府計劃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微型創業合作計劃正是給下一代年輕人機會,政府真的很丟臉,台灣去年的青年失業率13.17%,這個數字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也高於許多亞洲國家,大家還不思考如何救台灣下一代的年輕人,為大家下一代創造一個民主繁榮充滿工作機會與希望的家;
  • 政府收入與輸出績效看:台灣政府績效其實是很差,KMT、DPP 都要改善這問題,台灣下一代的年輕人要努力讓政治人物知道期待創造一個民主繁榮充滿希望的家,不是一直讓政府最實質輸出績效如創造之工作機會、FDI、民間投資率這麼低!
    • 政府收入:稅收、國營單位獲利、政府投資獲利
    • 政府最實質輸出績效:工作機會、FDI、民間投資率、治安、社會福利
  • 許多勞工也不知道勞工繳的稅總額占稅收24.5%,『由勞工繳的稅總額與政府由稅收支出給勞工福利之比較』,台灣政府應該是全世界對勞工最苛的,創造一個政府支出非常不公平的制度,政府建設又創造最少勞工工作機會,政府允許大量借款流向中國卻創造台灣失業率,大家怎還不思考如何救回台灣下一代的希望?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台灣競爭力排行大衰,今明年GDP年增率仍是亞洲倒數三名 - 政府不重視數據、政府支出分配效能差、稅率及投資環境缺競爭力,終於造成競爭力大衰退 ( Taiwan's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big decline, GDP annual growth rate in Asia is still the countdown three )

競爭力排行/我政府效能、企業效能 連三降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中心公布二○一四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從去年的第十一名退到第十三名,連續三年退步,其中又以「企業效能」退步七名最多。

今年排名第一名至第十名分別是:美國、瑞士、新加坡、香港、瑞典、德國、加拿大、阿聯、丹麥與挪威。今年馬來西亞上升至第十二名,因此我國在亞洲的排名也由去年的第三名滑落至第四名。檢視競爭力評比的四項指標中,台灣只在「經濟表現」較去年進步二名,「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和「基礎設施」各自滑落四名、七名與一名。「政府效能」與「企業效能」名次更是連續三年下滑。

至於亞洲鄰國方面,日本進步三名至第廿一名;中國大陸退步二名至第廿三名;南韓退步
四名至第廿六名;泰國退步二名至廿九名。

從細項來看,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外資增加、貪賄調查有改善;但另一方面,包含政府赤字擴大、人口老化、政府決策和政治不穩定的風險調查退步,另像人才外流、透明度和司法等調查也都比去年衰退。

IMD評論,台灣的挑戰在於培養社會團結和社會融合;採行經濟自由化,追上國際標準;加速工業結構重整、升級,和服務業發展;創造就業和薪資平等促進經濟成長;及發展綠色經濟競爭力。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昨天原本以「公布時間未到,不願打破與IMD協議」為由不願回應,但昨晚國發會則發布新聞稿表示,願虛心檢討,也解釋「政府效能」與「企業效能」指標中逾六成屬於問卷項目,但調查期間適逢太陽花學運,影響企業經理人填答分數。

回顧我國在馬總統任內的IMD排名,二○○九年是第廿三名,二○一○年大幅進步至第八名,二○一一年時達到史上最佳的第六名;但自二○一二年名次開始滑落至今,分別是第七名、第十一名與第十三名。

政府不重視數據、政府支出分配效能差、稅率及投資環境缺競爭力

分享和平紅利,創造民主、繁榮?

《聯合報》於9月11日公布的「2010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中指出:「兩岸戰爭可能性低」。
這應當是兩岸分治60年來最令人心安的好消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曾一再宣示: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歷史,竭力避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讓後代子孫在和平環境中攜手創造美好生活。

     這樣的立場開啟了兩岸和平的契機。馬總統在2010年新年第一篇治國週記中就特別指出:兩岸和平為台灣提供了「創造嶄新情勢,分享和平紅利」的機會,也是台灣在國際上逐漸建立的形象,除自由、民主、繁榮、人權之外,還要增加和平。

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海峽一直被認為是「具有戰爭爆發可能的危險區」。馬英九執政二年多來,在「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下,獲得了兩岸直航與交流的進展,減少了戰爭的威脅,展開了兩岸各種合作的可能。台灣人民,終於在此刻逐漸獲得了安身立命的安定與安全。
目前台灣是相當不公平, 因為勞保退休給付 終生可領 243萬裡只有10%
既24.萬 是政府由稅收支出給勞工的, 90% 勞工繳給政府的綜所稅就
遠遠超過政府支出給勞保補助之終生可領金額十倍以上,
 KMT 政府勞保補助 10% 就是苛待勞工違反人權之證據

曾任《洛杉磯時報》總主筆的普萊特(Tom Plate)最近還撰文指出:稱讚馬總統的政治勇氣,推動ECFA,尋找台灣出路,並且改善兩岸關係。文中形容:如果台海兩邊發生戰爭,美國將被捲入,亞洲將被打回石器時代。

註:在台灣、美國都期待ECFA簽約後,兩安和平繁榮,台灣簽 FTA 國家能增加,經濟能更成長,實際上:
若政府不重視下列數據還亂施政, 政府效能是不可能提高
而且經濟許多出口數據將大陸與香港放成同一金額易造成錯誤,
因為台灣許多產品是由台灣->香港->目的地關稅低很多,也誤導
台灣民眾,實際台灣真正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應該小於這數字

剛說這幾項主要負責就是總統, 經建會, 經濟部, 財政部, 主計處要解決, 但總統只在乎國庫與稅收是否夠政府經常性支出, 卻不去看

  1. 為什麼簽 ECFA 後, 中資外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增反減? 資金大幅外流?
  2. 為什麼其他週遭國家能用優惠稅率吸收台灣投資 ?
  3. 為什麼新加坡 FDI 金額成績是台灣 20倍, 還遠比新加坡政府經常性支出多很多?

總統不解這三問題,政府就未解開這三問題,政府競爭力問題未解決、資金就持續對外投資、這是台灣與週遭優惠稅率競爭表很明顯看出留在台灣只投資房地產,而政府支出分配大部份是公務體系人事退休經常性支出分配給勞保補助也小於中央政府支出3%既小於685億,這樣的政府支出分配效能差無法有效提升經濟成長率且苛待勞工,這些原因與"藍綠鬥爭一直空轉"之問題是完全無關;( 註:亞洲競爭狀況

  • 台灣: 營所稅 17% + 保留盈餘加抽 10%, 台幣匯率高 11%
  • 菲律賓, 印尼及越南匯率 : 優惠營所稅 15% ~ 16%, 匯率低 11% 以上
  • 中國大陸: 新高科營所稅 15%, 人民幣幣匯率高 11% 
  )

元大寶華:今明年GDP年增率 雙保三,亞洲排名仍是倒數三名

元大寶華綜經院昨(24)日再度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57%,為各預測機構至今的最高預測數值。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指出,上半年經濟成長超乎預期,下半年也可望維持動能,台灣已脫離貧血式經濟成長,明年GDP年增率應能達到3.49%,台灣經濟正走向溫和成長的軌跡

但梁國源提醒,全球各國經濟成長速度不一,其中仰賴大陸或原物料的國家表現較弱,代表全球景氣雖有持續回溫,但動能並不穩定。他形容今明兩年的台灣GDP年增率會是「保三有餘,望四不足」,未來的經濟成長風險,包括伊拉克內戰及烏克蘭與俄國的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高,以及大陸房地產開發疲弱,都會間接影響台灣經濟發展。

元大寶華綜經院昨天發布台灣經濟預測更新,最新預估,台灣經濟成長率今年第3,4季成長率分別為3.89%,3.41%;全年經濟成長率估為3.57%,較6月的預估值上修0.39個百分點。2015年各季成長分別為3.30%,3.73%,3.72%,3.32%。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今年1.60%,明年為1.50%。

對於今年經濟成長的上調,元大寶華認為,民間投資和出口表現,優於去年及稍早預估,是考量因素之一。民間投資方面,綜合考量國際景氣今年優於去年,第2季台灣製造業獲利快速成長,民間投資全年成長率預測,自6月的4.17%上修到5.82%,並預測明年為4.26%。

輸出方面,梁國源指出,台灣出口恢復成長,1到8月平均成長率達3.4%,創下近3年新高,蘋果iPhone6熱銷,及微軟停止更新Windows XP,帶動今年下半年手機及個人電腦換機潮下,對台灣帶來長鞭效果,對出口是利多。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中韓簽FTA對南韓可能未必有利?台灣應加速與越南、菲律賓、東協、土耳其、墨西哥簽FTA,有利於台商海外擴充

陸廠進逼!南韓出口連三衰,供應鍊早台灣一步斷鍊?

台灣週刊之前曾報導大陸有攻台計畫,但如果從出口數據判斷,南韓老早成為大陸產業自主所要搬走的絆腳石,供應鍊斷鍊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

大陸是南韓最大貿易伙伴,但南韓國貿局看了進出口報告、出口連續三個月下滑且 7 月年減幅來到 7% 之後,也不免透露感到憂心忡忡

華爾街日報 21 日報導,南韓官員將難看的出口數字歸咎於大陸供應商自製能力日益精進,使得對韓採購需求下滑。過往,陸廠多倚賴進口南韓半成品與零組件,組裝之後再銷往第三地,但現在陸廠技術升級後,已能取而代之。

南韓石化業是大陸產業自主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數據顯示,7 月韓國出口至大陸的石化業產品衰退了 5.9%。韓國智庫國際政經院(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曾警告,大陸石化業產能快速提升,加上國內經濟成長放緩,勢必降低進口量。韓國唯一 CPL 廠 Capro 三座廠房去年關掉一座就是因為大陸接單減少。

南韓財政部曾呼籲南韓企業,過於依賴半成品的出口模式必須作修正,但即便是如此,晉升至高階產品還是難逃被陸廠追打的命運,如小米手機第二季就已取代三星成為大陸手機第一品牌。

取代 Samsung 長達兩年的寶座,小米手機第二季在中國市場稱王

在把持中國市場長達兩年之後,Samsung 第一的寶座終於被小米給取代。從 Canalys 釋出的
數據顯示,小米手機第二季在中國的出貨數據為 14,991,570 台,領先第二位的 Samsung 約有 170 萬台左右的數據,以 14% 的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一位。

中國市場第二季的智慧型手機銷售超過 1 億台。

Samsung 與第三位的 Lenovo 同樣擁有 12% 的市場佔有率,不過後者稍微落後 Samsung 約 200,000 台。

從 2012 年第一季開始,Samsung 就一直在中國呈現領先的角色;當時,最高市場佔有率最高為 22%。Samsung 智慧型手機從高階到低階,種類相當多,但碰到以高規格、低價的小米後,整個市場逐漸被翻轉了起來,特別是中低階產品,Samsung 在中國市場無法吸引消費者買單。

即使每一次開賣都無法滿足所有消費者,但上半年 2,610 萬台的整體銷售數據,似乎在說明這家智慧型手機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能比大家想像的要高出許多。此外,小米手機創辦人雷軍對於全年 6,000 萬台的銷售數據仍持有相當大的信心,並多次在公開場合認為這個數據絕對可以達成。

包含中國市場在內,全球已經開始迎接 4G LTE 的到來,但小米公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針對這部份下太多功夫,在 2014 下半年是否會讓其他品牌超前,仍是一個未知數。可是,我們可相當確定一點,那就是小米的破壞式銷售結構將會持續,並且打擊到 Sony、HTC 以及 Samsung 等國際知名品牌的銷售。

Huawei sees strong H1 sales growth, smartphones lead the charge

Despite concerns that the smartphone market is reaching saturation point, at least at the premium end of the market, some manufacturers are still managing to post impressive growth figures this year. Huawei is the latest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pany expected to announce strong sales growth last quarter, led by the company’s smartphone division. According to a memo seen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ales of Huawei smartphones, and other consumer products, rose by 30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In a business memo sent out to colleagues titled “Don’t Fall Behind”, Richard Yu, the head of Huawei’s consumer business group which mainly deal with smartphone sales, said that his group had already reached half of its 2014 profit target in the six months which ended on June 30th. Contrary to some analyst concerns about the top end of the market, Huawei’s strategy of focusing more on mid- to high-end smartphones, such as the Ascend Mate 2 and Ascend P7, rather than selling the cheapest phones on the market, seems to be paying off.

Although Huawei has not disclosed any sales figures yet, Huawei has said that its revenue rose by 19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Last year Huawei’s consumer electronics business generated 70 percent of its revenue from telecommunications sales, so we can assume that the growth in the smartphone division is having a very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mpany’s profit margins.

Despite Huawei’s strong growth so far this year, the company is still a way behind the market leaders, Samsung and Apple, when it comes to its global sales share. The latest research from IDC puts Huawei on just 5 percent of the global market, compared with 30 percent for Samsung and 16 percent for Apple.

Even so, Huawei’s business strategy seems better suited to the current market climate than its larger rival Samsung, which is expecting to post a poor Q2 earnings report. It seems likely that Huawei is set to retain its position as the third largest smartphone manufacturer in the world, with most of its growth coming from emerging markets.

According to the memo from Mr Yu, Huawei is seeing its strongest levels of sales growth in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Latin America, particularly in Mexico, Colombia, Venezuela and Ecuador, followed by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If you’re interested in a further breakdown of how Huawei’s mobile business is faring, the company is scheduled to announce its financial results next week.

Huawei sees 62% bump in first-half smartphone sales, commits to 80M shipments in 2014

Huawei said its smartphone shipments jumped 62 percent year-over-year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4 and that it is on pace to reach its goal of shipping 80 million smartphones for the full year.

The Chinese network equipment and device vendor said that it shipped a total of 64.21 million devices in the first half, including 34.27 million smartphones. That brings the company to around 43 percent of its smartphone shipment goal for 2014.

"Based on the growth momentum at the moment, we are firmly moving toward our full-year target," Shao Yang, vice president of marketing in the consumer business group, told Reuters in a written statement. Huawei said in March it would ship 80 million smartphones in 2014.

三星利潤大滑25%:國產廠商搶食手機份額

三星手機半年來的乏力,終於得到官方數據的證實。

7月8日,三星電子發佈今年二季度業績預告,銷售額為52萬億韓元(515億美元),同比下滑約10%;運營利潤為7.2萬億韓元(71億美元),同比下滑約25%。“國產廠商的產品能力上來了。”7月9日,一位手機渠道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配置類似、體驗相當的產品,三星還維持兩三倍以上的定價,“高高在上,消費者不是傻瓜,當然不好賣了”。

由於手機業務所在部門為三星電子貢獻了接近70%的運營利潤,手機業務的景氣度直接影響著整個公司的業績走向。面對這份羸弱的數據,三星電子罕見地在業績預告數據後附上了原因分析,其中提及韓元升值不利因素的同時,亦毫不諱言中國手機廠商的競爭威脅。

比較優勢不再

“今年4月份還在賣去年12月壓的貨。”一位手機渠道商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三星部分產品的存貨周期長達12-14周,而其好的時候可以控制在3-4周,“周期延長勢必導致存貨跌價”。

該渠道人士表示,儘管三星為穩住渠道商,推出了保價政策,但清庫存還是傷了很多渠道。“產品沒以前好賣,說到底就是比較優勢不明顯了。”一位手機廠商負責人表示,以三星今年的旗艦機S5為例,定價超過5000元,而華為P7、酷派大觀等國產廠商的產品在配置上相差不大,同為Android操作系統,使用體驗上各有千秋,但價格往往只有三星S5的一半甚至更低。

水貨市場可以作為觀察一款產品活躍度的鏡子。有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三星S5剛上市時水貨價在4500元左右,二三個月後水貨市場的報價已經下降到3300元左右。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高端市場增長趨緩,市場增量快速轉移到中低端產
品上。中國市場尤其如此,由於運營商補貼的推動,1500元以下的千元智能機占據了市場絕大部分比重。但三星的產品線佈局主要在1500元以上區間,這影響了整體銷量。“三星也有1500元以下的產品,但同樣的價格,晶元、屏幕等配置要比國產廠商差一大截。”前述手機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的產品策略和定價策略之下,三星在中低端市場很難與國產廠商競爭。

三星產品的比較優勢不斷下滑,也體現在其中國市場的份額不斷下滑。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 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第二季度,三星在中國售出了1530萬台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19.4%。而根據賽諾的數據,今年5月份,三星在中國的銷量市場份額已經下滑到16.5%,環比下降0.5%,而同期酷派、聯想的市場份額均已超過 10%,與三星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由於中國市場對三星的貢獻值,三星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其全球的業績。根據三星2013年年報披露的數據,2013財年,僅中國單一國家,為三星貢獻的營收占比高達18%。

或許是鑒於這一形勢,三星電子在上個月對其大中華區移動通信事業部負責人進行了調整,原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移動通信事業部總裁李鎮仲調回南韓總部,該職位由原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王彤接任。中國市場走淡的同時,為三星貢獻23%營收的另一糧倉——歐洲市場也遇到困難。三星在歐洲手機市場的份額高達40%,但目前面臨存貨上升的壓力。

“智能手機的過度供給導致中國和歐洲市場供過於求,低端市場的競爭越發激烈。”三星在解釋二季度業績滑坡時表示。三星還表示,今年以來,韓元兌美元的升值態勢幾乎不可阻擋。今年二季度,韓元對美元升值5.2%,而一年前同期韓元對美元貶值2.6%。本幣貶值有利於提高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反之亦然。三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快速複蘇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韓元的疲軟。

國際數據公司稱,第二季度華為發貨量較上年同期增長了95%,而聯想集團的發貨量增長了39%。兩家公司的增幅都超過了23%的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增幅。而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製造商三星電子的發貨量下降了3.9%。

雖然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逐步飽和,但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的需求非常強勁,許多消費者仍計劃更換他們的基本功能手機

國際數據公司資深研究經理 Melissa Chau 在聲明中稱,隨著基本款手機的淘汰速度加快,中國手機製造商已經為引導新興市場消費者使用智能手機做好了準備。

第二季度華為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製造商,在該市場的佔有率從上年同期的4.3%升至6.9%。雖然相比於三星電子及蘋果公司(Apple)仍有較大距離,但華為與這兩個市場領導者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三星電子的市場份額從上年同期的32%降至25%,而蘋果公司的市場份額從13%略微降至12%。


4G未知數

手機方案商龍旗的副總劉渝龍表示,三星目前的問題核心是產品力不足,高端市場受到蘋果擠壓,尤其是蘋果下一代產品如傳聞所言將推大屏產品,直接受影響的將是三星;中低端市場又受到中國廠商的搶食。

“三星手機目前的遭遇是多重因素造成,比如掌門人李健熙病重導致的內部混亂。”劉渝龍強調,“三星不缺製造能力,只要策略轉過來,有人來抓,可以很快恢復過來”。也有國產手機業內人士持不同觀點,認為三星在4G時代將面臨中國廠商更激烈的競爭。

賽諾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酷派以23.1%的份額位居國內4G手機市場第一位,三星和蘋果分列第二和第三。儘管這是單月數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國產廠商在4G上的進攻性,酷派目前已推出多款千元價位的4G手機。

前述國產手機廠商人士表示,目前中國手機廠商的戰法頗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味,多家廠商的出貨量進入了全球前十,但盈利能力普遍孱弱,毛利率在10%左右,凈利率只有2%,走在盈虧平衡的邊緣。

“同為Android陣營,三星面臨中國廠商的低毛利競爭。”該人士認為,這對三星提出了考驗,即充分利用其產業鏈優勢和全球規模化佈局,發力中低端市場,“這是策略問題”。

今年5月華為在巴黎發佈P7時,華為消費者BG(業務集團)CEO餘承東就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暗示對三星的追趕之心,“目前市場排名的第二的廠商(指蘋果)因為有特殊的生態鏈,我不好講,但排名第一的那家(指三星),並沒有什麼華為不具備的競爭優勢”。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