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外表並非一切。相信我! - Cameron Russell: 形象的威力 ( Appearance is not everything. Believe me! - Cameron Russell: the power of the image is amazing )

Cameron Russell As dress model

A model, Cameron Russell: the power of the image is amazing [モデル、キャメロンラッセル:画像の力は素晴らしいです]


Cameron Russell has stomped the runways for Victoria's Secret and Chanel, and has appeared in many magazines. But she is much more than just a pretty face.

Cameron Russell has spent the last decade modeling. A Victoria's Secret favorite, she has appeared in multiple international editions of Vogue as well as in ads for brands like Ralph Lauren and Benetton. But she feels at her core that image isn't everything.

卡梅倫·羅素(Cameron Russell) 認為自己中了「基因樂透」:她很高挑又美麗,是位內衣模特兒。但不要以貌取人,在這場演講中,她敞開心扉,真情無懼,冷眼解構時尚內幕,這個在她年僅十六歲就將她用「性感」包裝的行業。

大家好,我叫卡梅倫·羅素 最近好一陣子 都在當模特兒 其實,已經十年了 我覺得,現場突然間 有種不安的緊張感 因為我實在不該穿這一條連身裙。

幸好我帶了一套服裝更換 這是 TED 台上首次的換裝秀 你們能目睹這一刻可真幸運 但如果我變身後,女士們覺得不堪入目 也不必立即告訴我,我很快就會在推特上看到了

我也想說一下,我感到十分榮幸 能夠將你們對我的想法 在短短的十秒鐘內做出轉變 並非所有人都有這機會 這些高跟鞋讓人很不舒服 好在我並不打算繼續穿上 但糟糕的是我要把這件毛衣從頭套上 因為穿的時候要作笑柄了 所以毛衣在我頭上時別笑 好

不過,為何我要這樣做? 很尷尬吧 幸好 希望沒有那照片怪 形象的威力很大 但形象只是表面的 我在六秒鐘就徹底轉變你對我的想法 而在這照片中 我實際上從未有過男朋友 拍照時我很不自在 而攝影師卻叫我拱起腰並將手 放到那個男人的頭髮 而當然,不談整容手術 或是為了工作需要而提早兩天做的日光燈曬膚 我們幾乎無法去改變外貌 而我們的外貌,儘管是表面並一成不變 卻對我們的生活有重大影響

所以今日,對我而言,無懼就是坦誠 而此刻我站在台上,因為我是模特兒 我在台上,因為我是位美麗的白人女性 在我行業內稱為「性感女孩」 而我將要解答人們總是問我的問題 並坦誠相待

第一個問題是,妳是怎麼成為模特兒的? 我總是說:「噢,是星探發掘的」,但答了等於無答 我當上模特兒真正的途徑是 我中了張遺傳樂透,得到豐富的傳承之寶 你可能想何謂傳承之寶 其實,過去幾個世紀 我們定義的美,不只是健康、年輕 以及對稱美,這些人類天生就欣賞的特質 還有高瘦的身形 女性韻味和白皮膚 而這正是一件為我打造的傳承之寶 也是件一直幫我賺進鈔票的傳承之寶 我知道在座觀眾 此時有些人或許會抱有懷疑 甚至有些時尚人士會說 "慢着,還有娜歐蜜、泰拉、瓊絲莫斯和劉雯呢" 首先,我十分欣賞你對模特兒界的知識 很令人讚嘆 (笑聲) 但不幸的,我要告訴你,在 2007 年 一位受到啟發的紐約大學哲學博士生統計了 所有在伸展台上的模特兒,每一位被聘請的 發現在 677 位模特兒當中 只有 27 位,低於 4%,是非白人

第二個人們經常問的問題是 「我長大後可以成為模特兒嗎?」 第一個答案是:「我不知道呢,這不是我作主的」 但第二個答案,也是我真正想對那些小女孩說的是: "為什麼呢? 你的出路之廣 你可能成為美國總統 或是新一代網路的發明家 又或是集忍者、心胸肺外科醫生、詩人於一身的人 這一定會很棒,因為你會是第一個這樣的人 (笑聲) 如果聽完這讓人讚嘆的清單,他們依然說: 「不,不,卡梅倫,我想做模特兒」 我會說:那你自己決定吧 因為主宰一切的人不是我 你可能會成為美國《時尚》雜誌的總編輯 或是 H&M 的總裁 或是第二位Steven Meisel(知名攝影師) 與其說你長大後想當模特兒 就像是說你長大後想中樂透 兩者都是很棒,但都無法掌控 並且也都不能當做職涯 我將告訴您十年累積而來的模特兒知識 因為不像是心胸肺外科醫生 我的經驗可以立刻被濃縮並立刻展示 比方說,如果攝影師站在那裏 燈光從那兒打過來,像是一盞不錯的 HMI 燈 而客戶說:「卡梅倫,我們想要來個走步特寫」 那就先踏出這條修長的美腿 這手臂往後擺,另條手臂往前 頭望四分之三側,而你來回的走 你往後看着那些幻想出來的朋友 重複以上 300、400、500 次。(笑聲) 結果看起來就像是這樣(笑聲) 希望沒有中間那張的怪 那張…我也不知發生什麼事

不幸的是,當你上學後 有份履歷表,做了數份工作之後 你就再也不能說大話了 例如你說你想做美國總統 但履歷寫着:「內衣模特兒:十年」 人們一定覺得你很奇怪

下一個人們常問的問題是:「照片全都有修過嗎?」 是的,照片幾乎全都被修過了 但只是整個過程的一小部分 這是我第一次拍的照片 也是我第一次穿比基尼 當時我生理期還沒來 我知道話題有點扯到隱私了 不過,那時我是個小女孩 那是我在那數個月前與祖母合照的模樣 這兩張是同日拍的照片 我朋友也跟著我來 這是我在替《時尚》雜誌法國版拍攝前幾天 在一場睡衣派對中拍的 這是我與足球隊合照,和刊於 V 雜誌的照片 而這是今日的我 我希望你們看到的是 這些並非我真正的照片 它們是被製作的 由一群專業人士所製作 髮型師、化妝師、攝影師,還有造型師 以及他們的助手,經過前期策劃以及後期製作 是他們建置出來的,那不是我

另一個經常有人問的問題是 「妳可以拿到免費東西嗎?」 我的確有太多沒在穿的八吋高跟鞋 除了剛才那雙 但是要說我得到的免費物品 就是日常生活中能免費得到的事 我們不愛談論這些事 我在劍橋長大 有一次我到商店購物,忘了帶錢包 他們便把裙子送給我 在我青少年時期,有次乘朋友開的車 她開得很差,闖了紅燈,而當然 被警察攔截了 結果我們只說了聲「抱歉,警察」 我們馬上就被放行了 而我之所以得到這些待遇,皆因我的樣貌 而非我本身,然而卻有人得付出代價 只因他們的樣貌而非他們本身 我住在紐約,在去年 140,000 個被攔截搜查的年輕人中 86% 是黑人和拉丁裔人 而絕大部分都是年輕男子 其實紐約只有 177,000 名年輕黑人和拉丁裔男子 所以對他們而言,並不是「我會否被攔截?」 而是「我究竟會被攔截多少次?何時會輪到我?」 當我在研究今日的講題時 我發現在美國的 13 歲少女中 53% 不滿意自己的身材 而到他們 17 歲時,數字更升至 78%

最後一個別人問我的問題是 「做模特兒的感覺是怎樣?」 我想他們期待的答案會是: 「如果你再瘦一點,頭髮再亮麗一些 你就會感到開心、美好」 而當我們回到後台,我們給的答案 也許聽起來就像是那樣 我們說:「可以周遊列國很棒 與有創意、靈感並充滿熱情的人一起工作也很棒」 誠然如此,這不過只是故事的一半 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對着鏡頭說 我之前從來沒有在鏡頭上說過 就是:「我沒有安全感」 我無安全感,因為我時刻要記掛 我今天看起來怎麼樣 如果你仍然在想: 「如果我的腿更修長,頭髮更光澤,我會更開心嗎?」 你只需跟一群模特兒見面 因為他們都有最修長的美腿,最具光澤的頭髮 還有最酷的衣服 她們卻是世界上對自己身體最沒安全感的女性

所以,當我在撰寫講稿時,我發覺 要在坦誠的基礎上取個平衡很困難,因為一方面 我覺得十分不安,當我出來說: 「看,我得到一大堆它人給的好處」 然而更不自在的是接着說: 「但這並不總是讓感到開心」 不過其實最難說出口的,就是去講述 傳承下來的性別及種族壓迫 因我是其中一位最大的得益者 不過我也很開心和榮幸,今天能站到台上 而且我覺得很棒,因為我可以不用 在 10、20 或 30 年過去後 事業更蓬勃發展時才來 因為屆時我可能就不會再說我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 或是我如何湊錢交大學學費 這些在此時對我很重要的故事

若要在這次演講有些收穫,我希望 大家都能更坦誠承認 形象的威力,去審視我們以為的成功 以及我們曾經以為的失敗。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未來幾年能源產業發展 - 將改變人類生活且影響台灣 ( New energy development will make inference to human future )

石油需求、世界能源之轉變

全世界能源需求將由2006 之 462 Quadrillion Btu 2030 之 695 Quadrillion Btu,也就是說將以每年 2%複合成長率在成長。

因此,分析世界能源需求方向是相當重要,因為,能源是世界經濟回溫最主要之成長動力。各類能源之消耗 - 石油仍是第一、占世界能源需求34.4%,替代能源仍是相當低的比率,更何況石油有工業、材料之應用。也就是說,未來石油越來越貴,每一國家能源發展策略與該國 GDP、經濟方向很有關,方向若發展錯誤,GDP成長率就很低,因為 GDP 被進口能源吃掉。



美國、巴西及德國大力生質能源,但占全球能源比率仍低

  美國、巴西及德國大力生質能源,發展未來幾年生質能源的產能將持續擴張,2015年全球整體產值可望達 533億美元。他表示,2006年全球生質酒精總產量 511億公升,生質柴油總產量65億公升,分別占全球汽油用量的4%、1%左右,也就說是小於世界總能源 34.4% * 5% = 1.72%。從區域市場來看,德國的生質柴油產業領先全球,市占率高達 49%。而美國則在政策支持下,生質酒精與生質柴油產業並進,生質酒精去年更已超越巴西,成為全球第 1(市占率為 37%)。

  他說,美國去年生質酒精、生質柴油總產量分別達183 億、10億公升,全球市占率分居 1、 2。每公升生產成本,生質酒精為0.26至0.33美元,生質柴酒為0.35至0.70美元,今年10月 E85生質酒精每公升零售價格為0.53至0.74美元,比汽油便宜 1成 5至 2成 5。

糖也成為生質能源

全世界主要生產糖的生產國是巴西、印度、中國、泰國,巴西、印度就占全球產能之57%,加上中國糖產能則占全球產能之64.16%,因此,全球糖的價格決定於巴西、印度糖的出口,而巴西、印度糖的出口比率則由巴西、印度生質能源的政策,依巴西、印度生質能源的政策是將逐漸提高汽車燃料之乙醇使用比率,這一政策使得全球糖價一步一步走高。2009年印度的石油消費量已上升到每天330萬桶,成為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費國,造成印度新生質能源的趨勢。

註:由於,生質能源造成食物價格上漲,預估全球生質能源不易超過世界能源之 6%。

替代能源:太陽能、風力、生質能最具潛力

拓墣指出,2006年全球太陽能市場產值為106億美元,同年度全球風力市場相關設備的產值為230億美元,而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預估全球替代能源市場產值將在2010年達到6,250億美元,為2005年的13倍,龐大的潛在商機吸引全球各國政府和資本家的注意。

有鑒於此,近年來陸續在替代能源領域傳出重大投資案件,如巴西國營石油巨擘 Petrobras 與日本三井物產協商合資設廠,準備長期供應日本乙醇燃料;對沖基金巨擘索羅斯投資7億美元在巴西生產生質乙醇;美國首富比爾蓋茲投資8,400萬元金買下太平洋乙醇的股權等,這些重大的投資案在在說明近年來替代能源市場的蓬勃商機。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推估,全球替代能源的投資金額在2023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大關,與2003年相較之下,整體替代能源的投資金額躍升將超過10倍。

就技術上來看,拓墣認為,薄膜太陽能電池與平面顯示產業具有共通的基礎技術,而高聚光型太陽能電池則和發光二極體有相似處,再加上台灣在平面顯示產業與發光二極體產業已形成完整成熟的產業鏈,對於台灣在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將有莫大助益。

除太陽能外,拓墣認為另一項台灣具有優勢的替代能源產業為生質能,尤其在生質乙醇方面。生質乙醇的生產一般是利用醱酵的方式將糖類轉化成乙醇,目前美國使用玉米澱粉,巴西使用蔗糖,均是使用類似的技術。由於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就引進醱酵技術,經過長時間去蕪存菁,目前在醱酵技術上擁有良好的know-how,台灣在發展生質乙醇產業已取得較佳的優勢,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風力發電已逐漸成熟 - 適合台灣
現在風力發電機已經很成熟


  荷蘭科學家證實一隻翱翔天際10平方公尺大小的風箏,足以產生萬瓦電力,約可滿足10戶家庭用電。科學家下一步的計劃「階梯型發電機」(Laddermill)風箏,預計可產生5萬瓦電力。最終,科學家希望可以製造出億瓦電力的大型風箏發電系統。

風力發電

現在,風力發電在全世界已經逐漸成熟,一個國家像台灣 92% 能源來自進口,進口能源占 GDP 之 15%,因應未來能源需求,提高風力發電比重是有必要,風力發電意味減少進口能源 提高GDP,風力發電成本不高,因為風力發電機維護很低,政府只要以30年1.3%低息貸款風力發電廠經營,風力發電成本不高,每度電之風力發電成本將低於火力發電。

太陽能的機會與了解

  其實人類一年活動所需能源,等同於太陽照射地球一小時所產生的所有能量。因此,以目前科技來說,人類發展太陽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德國再生能源在2007年的總裝置容量,已經達到34,018百萬瓦,占德國總電力裝置容量的五分之一,比德國所有核能電廠的總合還要高——這樣的比例已足以左右電力市場的供應。以台幣20元來收購1度太陽光電,2.4元來收購1度風力發電,每年持續降低 30% 之太陽發電,加上新的太陽能技術:
  • 人工造葉太陽能:若計劃主持人詹姆斯‧巴伯與研究團隊,能成功運用人工造葉系統、轉換太陽能量的10%,評估人類能源使用量,未來只需地表面積0.16%的大小,能源供應到2030年前都沒有問題。而這項人工造葉系統也能擺置在廣大沙漠地區,減少與人爭地的困擾。
  • 奈米天線太陽集光:數十億根奈米天線技術,是把導電的金屬線製成極小的螺旋方塊,連在一起放在膠布上,作為採集熱能的器具,估計可以採集到 60% ~ 70% 的太陽能量,比現在的太陽電池,僅能採集到 20% 的太陽能更有效;
高容量新型鋰電池

鋰對電動汽車和油電混合車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日本及南韓公司對鋰表達強烈興趣,都希望在油電車領域以及鋰技術上拔得頭籌。

億萬富豪 Julio Ponce 控股的 SQM 則是全球第二大鋰礦供應商,Rockwood 緊追在後。SQM 今年股價已上揚 2.1%,Rockwood 股價漲 17%,FMC 股價則漲 20%。19 日,泰利森公司股價在加拿大單日飆漲 12%, 堪稱是近三月漲幅最高的一回。

目前全球最大的鋰礦產區是澳洲,智利居次。智利在上週表示,該國將授權民間業者開採位於鹽湖地區的鋰鹽礦,為期 20 年,這項計劃同意業者在未來 20 年開採最多 10 萬噸的鋰礦。

核融合能源新發明

美國18歲的威爾森(Taylor Wilson)設計出1種小型核子反應爐,未來將能燃燒舊核武廢料,替住宅、工廠甚至太空殖民地提供電力。

威爾森4年前設計出可在自家車庫興建的核融合反應爐,因而聲名大噪,他今天在南加州的TED會議上展現最新成果。他設計出1種能夠產生50到100百萬瓦特電力的小型反應爐,足以為多達10萬戶住宅提供電力。

威爾森打算在2年內打造出反應爐原型,5年上市。威爾森樂觀地說:「它不只能對抗氣候變遷,還能為開發中國家帶來電力。」想像一下,1座小型反應爐裝在打算飛往其他星球的移民火箭上。你不只擁有推進火箭的動力,抵達後也有電力可用。」

頁岩油及頁岩氣對世界之影響 - 延長石油世紀


  頁岩油革命正在重新界定全球能源格局,正如國際能源署在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所說的那樣,美國能源開發具有深遠意義,北美以外地區和整個能源行業都將能夠感受到其影響。隨著非傳統油氣產量的大增,美國能源產量的增長將加速國際石油貿易轉向,對傳統能源生產國以及由此產生的定價機制都會產生壓力。未來我們將一一感受這些變化。

 OPEC 的這份報告預計,到2020年頁岩油供應將達到每天200萬桶,相當于歐佩克成員國中非洲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尼日利亞目前的石油產量。到2035年,頁岩油供應將進一步提高至每天300萬桶。中期內,頁岩油生產將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然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將加入頁岩油開發的行列。

美國很快成為全球主要石油、天然氣、穀物主要生產國,美國將重振國力;煤價和天然氣價格隨著供給大於需求,長期價格走揚不易;由於,石油、煤價和天然氣都不是過份貴,太陽能未來需求不可能大好,所以太陽能沒有新應用難投資,但風力、生質能源仍據成本優勢,依台灣進口能源占 GDP 15%,加大替代能源減少進口能源是另一個可以讓經濟成長的方式。

註:

  • 依台灣進口能源占 GDP 15.2%,若要提高 GDP,顯然台灣自已生產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質能源發電、太陽能發電及節能電器是相當重要,只要台灣自已生產之能源提升至 33%,GDP 就提升 5%,加上石油占台灣進口能源超過 50.5%,其他能源、相關替代能源開放競爭環境、能源鼓勵投資政策不足,單單只押中油及台電之火力、核能發電,對台灣是高度風險且國營單位腐敗嚴重。看見其他國家許多新能源之發展,台灣還只靠中油、台電吃掉 15.2% 之GDP 行嗎? ( 註:台灣大部份透過政府及國營單位採購之產品很易有回扣金,單單 5% 回扣金 10年下來就約 1兆回扣金被吃掉)
  • 台灣新能源研發投資占太低,台灣能源僅依賴中油、台電,又不大力開放民間競爭,結果就會是只依賴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石油,一旦,能源進口出問題,台灣整個完蛋。
  • 人類新能源研發將邁入下一世紀,節能、替代能源是趨勢,德國、西班牙都大量使用替代能源,預估頁岩油僅能延長石油 10 ~ 15 年,高油價下台灣 GDP 會變成負的,核能發電又有突發風險,學習德國能源策略是較有益於台灣。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創新的誕生機會 - 思想互相連結的環境 ( Innovative idea birth opportunity - good thinking interconnected environment )

在幾分鐘之前,我照了這張相片 距離這裡有十個街區。 這是牛津的「偉人咖啡館」。 我為它照相的原因是那裡原本 是全英格蘭第一家咖啡館, 開幕於 1650 年。 這造就了它的廣大名氣。 而我要說它的故事, 不是因為要帶你們進行一場老英格蘭的 星巴克之旅, 而是因為 英國的咖啡館是 知識發展的重要關鍵, 過去五百年間,偉大知識在此茁壯, 今日我們稱此為「啟蒙時代」。

而咖啡館就在啟蒙運動萌芽期間 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部份是因為人們都會聚集在這裡用餐飲。 因為在咖啡與茶 普遍英國文化之前, 人們 —— 不論精英還是平民 —— 從早晨到黃昏,從日出到日落, 都是喝酒的。 酒精是屬於白天的飲品。 你會以一點啤酒配早餐,紅酒配午餐, 而少量琴酒 —— 特別在 1650 年代, 將此混合一點啤酒及紅酒是一天結束時的飲品。 在那個時候算是個健康的選擇,沒錯, 因為當時的水質太差而不適飲用。 而實際上,咖啡館興起的時候, 幾乎所有人 都願意整天在那裡灌咖啡。 而你能想像那是什麼樣子,對,在你的生活中 —— 我知道你們有些人真的就是這樣 —— 如果你整天在咖啡館暢飲, 你的日子會一直在沉靜和興奮之間轉換, 你就會有好靈感。 你的思考會更為清晰警覺。 所以完全不意外地,思想的大綻放是基於 茶和咖啡飲品開始盛行於英格蘭。

而讓咖啡館佔有重要地位的要素還有 建築的空間。 咖啡館是個讓不同背景的人們 聚集在一起的空間, 大家會分享不同領域的知識。 這是一個空間,就像 Matt Ridley 說的那樣,思想交配的地方。 某方面來說,咖啡館就是思想的洞房。 各方的思想會在此交合。 而這時期的創新達到一個驚人的數量, 正因為人們的生活有一家咖啡館。

最近五年,我不斷思索關於咖啡館 的種種事聞, 因為我一直在探討 這樣一個問題: 偉大思想是怎麼誕生的。 什麼樣的環境 能引發革新及創造力 至非凡的境界? 這樣的環境會有什麼要素 —— 簡言之,什麼是有創造力的空間? 而我的作法是 觀察像咖啡館那樣的環境; 有引發爆炸性革新的媒體環境, 像全球資訊網。 我回到城市最初發展史; 我還去了生物的環境, 如珊瑚礁及熱帶雨林, 它們在生物學的創新表現也相當不凡。 我一直尋找的是他們共同的模式, 這些環境重複顯現的, 標誌性的特徵。 是否有一種我們可以借鑒的模式 讓我們採用來改善人類全體的生活, 或是組織, 或是讓我們的環境更加創意及新穎? 我覺得我已經發現了幾個。

但你必須釐清這種創新模式, 而且,如果要真正瞭解這些原則, 你得避免循著傳統模式走, 包括我們習慣的隱喻以及語言, 傳統模式一直限制著 我們現今對於「創意」的概念。 我們有非常多的詞彙 來形容瞬間的靈感。 例如「靈光一閃」、 「當頭棒喝」, 有「頓悟」,也有 "Eureka!" (大發現), 我們還會以發亮的燈泡形容靈感,對吧? 這些概念, 戴著華麗修辭形式, 都表達出一個基本設想, 一個思想,是獨立的事物, 這種事總是會在 神奇的啟蒙時刻來臨。

但實際上,我會主張,而且是你應該先知道的 —— 一個思想就是一個網路, 在最基本的概念上是如此。 我的意思是,靈感是你大腦內發生的事。 一個新思想就是神經元建立的新網路, 你大腦內的神經元會互相同步反應。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結構。 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你的大腦進入 更容易形成新網路的環境? 而事實證明,這種對外網路的模式 模仿很多 人類心智的網路模式。

所以我想以此來比喻 它是來自 一個偉大想法的故事,相當現代 —— 比 1650 年代來講現代很多。 有個超棒的夥伴叫 Timothy Prestero, 有家公司,或是說組織,叫做 "Design that Matters" (切實的設計)。 他們決定解決一個迫切的問題, 像是開發中國家面對的糟糕問題: 嬰兒死亡率。 其中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我們知道 透過現代的嬰兒保育器 在任何情況下, 基本上只要為早產兒做好保暖措施 —— 這很簡單 —— 我們就能在相同環境下,減少一半的嬰兒死亡率。 所以,就是這個技術, 這個技術是已開發國家的標準設施。 問題是,如果你買個四萬美元的保育器, 把它送到非洲 的一個中等規模的村落, 它會良好運作一至兩年 然後會故障、失修, 再也不堪使用。 因為缺乏整個系統的備件, 也沒有在地的專家 來維修這四萬美元的設備。 所以最後會有這個問題:援助基金用來 資助這些先進電子產品到開發中國家, 到頭來完全派不上用場。

所以 Prestero 以及他的團隊決定這麼做, 他們觀察周圍環境:在這些開發中國家 有什麼豐富的資源? 他們發現這些地方沒有什麼錄影機, 也沒有微波爐, 但那裡的汽車,似乎運作得還不錯。 豐田 "Forerunner" SUV 車 在這些地方很普遍。 當地的人們看來是有一定水準的汽車保養知識。 所以他們開始構想, 「我們能做出一種完全 由汽車零件所組成的保育器嗎?」 而這是他們最後的成品。 這叫「新型保育設備」。 外表看來像是你會在 歐美的現代醫院看到的設備。 而裡面全都是汽車零件。 它有風扇、保暖用的頂燈, 還有開門警示鈴。 它的動力是汽車蓄電池。 因此你只需要豐田的備件 就能夠修理它的頂燈 以及保養整個機器。 對,這是個很棒的點子。但我要說,事實上, 這個點子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比方。 我們喜歡有突破性的想法,你知道, 就像四萬美元的全新款保育器, 全國最先進的技術, 但更多的想法則是從周圍的事物 擷取一小部份後,拼湊起來的。

我們汲取他人的思想, 從我們的老師,或是在咖啡店交談的朋友們, 而我們將這些小零件融合出一個新形式,創造新的事物。 這就是創新的由來。 這代表我們必須改變對「創新」的既定概念 以及深思創新的本質,沒錯。 現在我們有一個例子。 另一個是牛頓,以及在劍橋那棵蘋果樹。 這是位於牛津的牛頓像。 你知道,你坐在那裡進行沉思, 然後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你就發現地心引力了。 事實上,這歷史性的創新發源地 會看起來像這樣,沒錯。 這是威廉·賀加斯的名畫,主題是酒館內的政治應酬, 但這表現了當時咖啡館的樣貌。 這是一種混雜的環境, 讓各方想法聚集一堂, 在此聚集的人們會有 新穎、有趣、不可預測的交流 —— 來自不同背景。 所以,如果我們試著建立具有創意的組織, 我們需要多一點像這酒館一樣的空間,很怪沒錯。 你們的辦公室也該是這樣, 這是我想表達的意思之一。

而對於此,其中一個問題是 人們實際上 —— 當你研究這個領域就會發現 —— 人是非常不可靠的, 當他們自己表述 在哪裡產生好點子, 或是他們偉大思想的故事時,尤其是如此。 而在幾年前,一個很優秀的研究者 Kevin Dunbar, 決定出去走走, 他決定用老大哥(小說《1984》中的獨裁人物)的方法 來找出最好的思想是如何誕生的。 他走訪世界各地的科學實驗室, 並且錄影實驗室成員 的工作細節。 所以,當實驗室成員使用顯微鏡時, 或是和同事談論水冷卻器時,以至於全部的工作, 他都錄下了對話, 並試著找出最重要的想法 發生的那一刻。 當我們想像實驗室科學家的傳統形象時, 我們就會想到,科學家守著顯微鏡, 並觀察組織樣本內的細節。 然後,「喔,我發現了!」靈光一現。

實際上,Dunbar 在錄影帶中發現的 是這樣,幾乎所有重大突破的靈感 並不是在實驗室中、顯微鏡前誕生的。 靈感都是誕生在 實驗室每週的會議中, 當大家聚在一起,並分享他們最新的資料以及發現時, 時常也會有人報告他們的錯誤、 故障,他們發現的狀況。 還有一些和環境有關的事, 而我稱它為「液態網路」, 聚集各方思想的網路, 各色的背景,各色的志趣, 互相衝撞,互相對映 —— 這種環境,事實上 就是引發創新的最佳環境。

另外一個問題是,人們傾向於 將他們的創新故事濃縮到 較短的時間範圍。 所以他們要說明自己的發現時, 他們會想說「我只是在站在那裡, 然後我就瞭解了。」 但實際上,如果你回朔過往的紀錄, 會發現,許多重要的思想 都是潛藏很久之後才誕生的。 我稱之為「慢預感」。 我們已經知道最近有很多 關於預感和直覺 在眨眼間突然清晰的例子。 但實際上,大多偉大思想 都輾轉在人們的心智中, 有時會長達數十年。 當有趣的問題產生時,人們會有感覺, 但他們沒有多少探索這個有趣問題的方法。 他們花所有的時間解決現有的問題, 但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東西 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但不知道如何解決。

達爾文是一個好範例。 達爾文在自傳中 述說他發現天擇論 的故事, 說得就像標準的「靈光一現」一般。 他開始研究於 1838 年十月, 那時他在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 突然地, 天擇論的簡單公式閃現在他的腦海裡, 然後他說,「啊,終究我發現一個實用的理論了」。 這是他在自傳中的描述。 大約十年至二十年前, 一個優秀學者,Howard Gruber 回溯達爾文在那時期寫下的筆記。 達爾文生前保留這些豐富的筆記, 上面寫有他腦海裡出現的每一個細微想法以及靈感。 Gruber 發現的是 達爾文已經將天擇論 醞釀很長很長很長的一段時日, 遠在他描述的時刻: 1838 年十月閱讀馬爾薩斯之前。 你可以從這些管道閱讀它, 而你認為這確實是從達爾文的筆記本上來的, 早在他自稱「受啟發」一段時日。 而你會認識到達爾文在某種觀點上看, 很有想法,很有概念, 但不太會求甚解。 而偉大思想時常是這樣發生: 它們早就存在,只是蘊藏很長一段時日而已。

現在我們的挑戰是: 如何創造這樣的環境 讓我們的思想有個「半衰期」,對吧? 你應該很難對上司這樣說: 「我有個很棒的點子改善我們的組織, 在 2020 年就會實用。 可以給我一些時間用在這個點子上嗎?」 現在有些公司,像 Google, 他們有一個創舉:20% 的休息時間, 某種方面來說是組織內的靈感栽培機制。 但還有一個關鍵。 如何讓自身的靈感 和其他人的靈感連結;結果會更加不同。 如果你有半個想法,也許另一個人有另一半的想法。 而如果身處的環境對了, 它們會融合成比兩半還要多的東西。 所以,某方面來說, 我們時常談及 保護著作權的價值, 像是制定權限、 設立秘密的研究開發部門、申請專利, 使這些思想保持價值, 而人們就會有發揮靈感的誘因, 文化的創新能力會更強。 但我認為這裡有個必須 付出時間解決的事, 在重視創意的基礎上連結思想, 而不僅是保護它們。

而我要告訴你這個故事, 我認為它非常重要, 是個很好的創新事蹟, 以及創新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發生的描述。 那時是 1957 年十月, 史普尼克一號剛升空, 而這故事的地點在馬里蘭州月桂鎮,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 應用物理實驗室。 而那時是週一早上, 一早的新聞就是這個人造衛星 正在環繞地球運行的消息。 當然,這裡是宅男天堂,對吧? 這裡全都是些物理御宅族,朝思物理暮想物理, 「噢天哪!太驚人了,我不敢相信這種事已經實現了!」 然後這團隊其中的兩人, 實驗室兩位二十多歲的研究員 在餐廳吃飯時 和同事們一起邊用早餐邊閒聊。 而大家都叫這兩位小伙子 Guier 和 Weiffenbach。 他們開始聊天,其中一人說, 「嘿,有誰試過要聽那玩意的聲音嗎? 你們都知道的,人造衛星在外太空中 會放出明顯的無線電訊號。 我們能透過調整頻率聽見它的聲音。」 因此,他們問身邊的同事中的其中兩位, 和大家想得一樣,「不,我沒試過。 這是個有趣的點子。」

而有意思的是,Weiffenbach 是個 微波通訊的專家。 而他有一個小天線組 以及擴音器,放在他的研究室裡。 然後 Guier 和 Weiffenbach 就回到那個研究室, 然後他們開始不斷調試 —— 在當今我們大概會稱之「駭」。 過了兩個小時,他們終於收到訊號, 因為蘇聯製的史普尼克一號 非常容易追蹤。 它的訊號大約是在 20 兆赫,真的很容易接收到, 因為基本上,蘇聯擔心大家會覺得衛星升空是場騙局。 所以他們就讓這衛星容易追蹤。

所以這兩位小伙坐在那裡聽衛星訊號, 而人們開始來到研究室,說: 「哇,這好酷。我能聽聽嗎?哇,太讚了。」 不久之後,他們想「哇塞,這可是歷史性的一刻。 我們也許是全美國最先聽到這訊號的人。 應該要把它錄下來。」 於是他們帶來一個大、笨重的類比磁帶錄音機, 並開始錄下這些嗶嗶聲。 然後他們開始在錄有訊號聲的磁帶上 標上日期及時間標籤。 然後他們開始思考,「噢老天,我們注意到 這裡有點微小的頻率變化。 我們也許可以計算出 這顆衛星的運行速度, 如果我們在這列出簡單的公式 套用都卜勒效應。 然後他們就開始著手, 並和有著其他專業的 一對同事交談。 他們說「哎呀,你知道, 我們認為可以實際觀察都卜勒效應的斜率 去算出這個衛星 最接近我們天線的時刻, 以及最遠離我們的時刻。 這一定會很讚。」

最終,他們獲得許可 —— 這是一個小型支計畫,不是他們真正的工作。 他們能配備一台全新的 UNIVAC 電腦, 和這團隊剛在實驗室分配到的房間差不多大。 他們運行一些算式,在三到四周後運行完畢。 結果,他們已繪製出這個人造衛星 環繞地球的精確軌跡。 聽著這小信號, 他們靈光一現,想到應該在這個早晨做什麼 以至於忘了午餐。

幾個星期後他們的上司,Frank McClure, 把他們叫進來說, 「嘿,小伙子,我得問你們 現在在做的計畫。 你們從地面上已知的位置 算出人造衛星繞地軌道上的 未知位置。 你們可以從相反方向操作嗎? 如果已經知道人造衛星的位置, 能否計算出地面上的未知地點?」 然後他們想了一下,然後說, 「嗯,我想這行得通。讓我們開始運算吧。」 所以他們回頭思考這個問題。 之後,他們回來答覆道,「實際上,這樣做更簡單。」 McClure 說,「喔,很棒。 因為,你們看,我正在構建一種 新型核潛艇。 而如果潛艇在太平洋中間的未知位置, 很難讓導彈 正確地指向莫斯科。 因此我們在想,可以發射一批衛星 來追蹤我們的潛艇, 就能算出它們在大洋中的位置。 你們可以在這方面著手嗎?」

這就是全球定位系統 (GPS) 的由來。 三十年後, 羅納德·雷根總統開放這個技術, 任何人都可以作 GPS 的建設 以及沿用,在這開放平台上 建立用以創意與革新 的新技術, 最後再讓新技術開放 給所有人自由運用。 時間拉到現今,我保證 這裡有一半的人 口袋裡都有個設施 正在連接著太空中的人造衛星。 然後我跟你們賭 你們一定有人用過定位系統 來尋找鄰近的一家咖啡館 —— (大笑) 在昨天或是上週這樣做過,對吧?

所以呢,我認為, 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案例,很好的課程, 很有力量,很神奇,有一種不可預知 的元素,玄妙的力量, 就在開放創新系統之中。 當你正確地建設它,這系統將會引出一個就連 它的創造者都未有所思的新方向。 我的意思是,那些小傢伙 單純地循著靈感思考, 達成自身小小的熱情。 他們本來是美俄冷戰的武器, 最後卻變成了幫某個人 尋覓豆漿拿鐵的小東西。

這就是創新的誕生。 機會降臨於互相連結的思想。

註:增進創造力三大要素:自信心、思想互相連結的好環境與創造力靈性溝通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