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Too Big To Know:David Weinberger 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 - 延伸心得 ( Too Big To Know, Unsettling Knowledge )

    當知識已經「網路化」。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於書中清楚說明,在商業、科學、教育和政府領域裡,網路化的知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策。當知識網路化,變得豐饒、開放、相互連結,我們對「知識是什麼」、「知識如何運作」的既存看法就受到強烈挑戰;如何面對挑戰、建立知識的新架構,是網路時代知識工作者的關鍵課題。

    作者溫柏格是哲學博士、資訊科技評論家,也是首屈一指的網路思想先驅。他也是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對數位世代下,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人際關係與溝通等觀察入微、見解獨到。曾擔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網路政策顧問。經常在美國公共廣播電台評論時代脈動,並撰寫無數與資訊、網路、行銷相關的文章,長期為《連線》、《今日美國報》、《史密松寧通訊》、《哈佛商業評論》、《科學人》、《紐約時報》等刊物執筆。他也擔任眾多高科技公司的行銷顧問,《華爾街日報》甚至封他為「行銷大師」。

   本書輕鬆地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識已經不再被紙本書籍的形式所限制與保存,網路與連結才是知識無窮盡的聖殿。看完這本書你可能不會變聰明,但你一定會知道如何讓你每天使用的網際網路變得更聰明

網路的出現,特別是近年來社群網站的流行,讓各種真偽難辨的訊息四處流散,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知識的傳統定義是否仍然有效。所幸我們看到網路上仍有許多人透過各種方式試圖幫助網友過濾訊息,各種各樣的實驗手段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與商機。這也是身為網路從業人員最令人興奮之處。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卻鮮少人留意這個力量重新分配的原因和結果。所有的革命,都源自於此。

知識不再被書籍的形式所限制時將使集體人群的經驗與思想借由網路產生整合與創新,知識也不再被專家獨自享有,聰明的網路式集體人群決策將發生,將大大影響人類生活、民主、人權、教育及科技,法蘭西斯•培根 : 『知識就是力量』也將演變成『知識、社群趨勢、媚力就是無比力量』,此力量之大遠超過我們想像,就像 Apple Inc., 之 iPhone 是運用科技知識、iTune 社群趨勢、高質感外觀及操作介面之媚力一舉打敗曾稱霸世界39年之手機王 Nokia 擊倒在地無法回生, Google 之 Android 更運用相似之科技知識、Google 社群及Open Source趨勢、好的質感外觀及操作介面之媚力一舉大幅提升觸控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至80%,網路、社群網站的出現,『知識就是力量』將改變了。



知識數位化及網路化 - 造成數位化網路知識打敗了傳統書成主流網路

  在書是知識未數位化的時代,百科全書業務基本上是一個分銷業務。大部分的費用是佣金的推銷員。網際網路出現後,新技術形成很多規模更便宜的訂單分佈之知識,百科全書行業崩潰。大英百科全書就被 Wikipedia 打敗的。

   維基百科全書,自2001年1月13日上線,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持,截至2012年6月時,維基百科條目數第一的英語維基百科已有360萬條條目,而全球所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共突破1900萬條條目,總登記用戶也超越2960萬人,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次,而根據知名的 Alexa 網路流量統計排名,維基百科目前為世界網站流量排名第六大網站(頂峰時為第五大)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大部分頁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和修改,而維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計劃,例如: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計劃的產生。雖然 Wiki 技術產生對這些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內容準確性的爭議,但如果所列出的資料來源可以被查證、審查及確認,仍會受到各界一定的肯定。

BCG科技與策略趨勢分析:百科全書業務基本上是一個分銷業務。大部分的費用是佣金的推銷員。CD-ROM後,網際網路出現了,新技術形成很多規模更便宜的訂單分佈之知識,百科全書行業崩潰。當然現在這是一個很熟悉的故事。其實,這更普遍的說這是第一代互聯網經濟的故事。交易成本下降打破了價值鏈,因此允許跳過中介,或者我們稱之為通路之解構,明顯例子:誰取代大英百科全書讓不它再有商業模式?答案變得明顯。我們知道它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不是它的分佈。維基百科有什麼特別的生產方式。維基百科是由其用戶創建的百科全書。

知識「網路化」、專業知識在雲端,將推助雲端知識與虛擬雲端專家之形成

在網際網路領軍之下,知識現在變得社群化、行動化和公開化。溫柏格讓我們看到如何從中解密出好處來。在網際網路「資訊過載」的時代,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

知識社群化、行動化和公開化後,每一天,全球人類製造出來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要用4000萬台 64GB 的 iPad 才裝得下。過去,資料量太大、毫無價值的資料太多、「賭博」的代價太高,沒有一家企業有本錢用過去既有的流程一一過濾所有的資料,但新的方法和工具,將從中挖出值得鍛鑄與收藏的珍寶。經過整合、分析的海量資料,可以讓公司增加50%的新客戶,讓政府減少30%的成本。

這些海量資料分析如海潮般湧流的大量資料,知識「網路化」製造出來的大量資料量,經大量資料分析,正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已經創造出驚人的效益,並將推助雲端知識與虛擬雲端專家系統之形成,雲端專家系統結合人工智慧將創造出新的應用。

知識「網路化」、書籍數位化,將造成新的電子書雲端知識與總整理商業服務

在網際網路領軍之下,從 Google Ngrame viewer 學到的事就是未來書籍數位化、網路化是否導致新的雲端知識與總整理商業服務:例如讀取100本股市分析電子書總整理之K線統計、讀取30本能源相關電子書總整理,這種加速人們讀取眾專家之精髓的閱讀方式將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統計出知識、定義出知識之方法。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後QE時代的中國經濟與全球變局 - 讀書心得及延伸看法 (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global change in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QE End )

  美國量化寬鬆退場之後將會掀起全球性的資金緊縮,過去推升中國房地產泡沫的資金將無以為繼而終告破滅。美國QE(量化寬鬆)政策漸進退場已成定局,新興經濟體資金愈來愈緊俏也成共識,金融資產泡沫破滅近在眼前的聲音也愈來愈響亮。其中,紅色中國是最大泡沫愈來愈受到注目,連就在二○一四年∼二○一五年初的確切日期也被明白提出,而且會持續十年大蕭條。這不禁讓我想起二○○一年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十多年之後是否就要實現了呢?

當年章家敦的立論是「中國四大國營銀行的壞帳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早晚走向崩潰一途」,但迄今中國沒有崩潰,是否意謂章家敦的預測錯了呢?不要忽略章家敦說的是「即將」、「早晚」,並未明確指出日期,且十多年的時間其實並不長,而中共中國是共產極權,它利用高存放款利差的政策,奪取人民存款該有的利息收入以補貼金融業的虧空,這種打消呆帳的作法在歐美民主國家無法「長期」執行,因為執政者會被趕下台,但在共產中國,為國犧牲一些利息收益被認為合情合理。問題是:如此作法能維持多久?

  二○○八年金融海嘯出現,該年十一月中共推出四兆人民幣刺激經濟計劃,引出瘋狂大借貸,產生畸型的地方「城投債」,房貸與一般企業放款產生的房市泡沫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是本土趨勢投資家林洸興在二○一一年的觀察,他當時認為二○一二年這顆超級炸彈就會引爆,二○一二年過去了,不但不見爆炸,「世界末日」的馬雅預言也未實現。不過,危機解除了嗎?

同樣在二○一一年,鄧特公司(HS Dent)出版了《大崩壞就在眼前》(The Great Crash Ahead),鄧特二世( Harry S. Dent, Jr. )指出:「最後一個泡沫在中國,由於其政府一手促成的超大資本投資,製造了一個極端龐大的房地產泡沫和高度過剩的住宅、基礎建設和工業產能,到了二○一二年初,歐洲經濟走疲的影響將擴散到美國,並開始對中國造成衝擊,由中國政府主導的那個泡沫也將會破滅。」

  他在二○一四年一月再出版《二○一四年∼二○一九經濟大懸崖》(The Demographic Cliff:How to Survive and Prosper During the Great Deflation of 2014~2019)新書中,一再警告我們:「當其他經濟學家、分析師告訴你,我們終於出現長久復甦—千萬不要相信他們!」而且他還透露「二○一四年∼二○一九年的大通貨緊縮是有生之年最嚴重的衰退、最深的低谷」。

  中國大泡沫就要破滅 鄧特二世認為,中國泡沫可能是現代史上最大的政府驅動型泡沫,而它的崩潰也勢將創下新紀錄。要消化這個過度投資的惡果,可能得花上十年以上的時間,但到時候,中國又將掉落人口統計趨勢斷崖,所以,它可能永遠都無緣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氣數即將告終。

2014 大陸70個主要城市房價連續下滑

大陸70個主要城市房價連續下滑,杭州本來高居不下的房價,像骨牌瞬間推倒,接連降價求售,溫州跌幅最深,房價已經連跌31個月,各地房市混沌不明,很多購房者才剛剛買了預售屋,房地產業者就打出促銷訊息,房子沒到手已經巨額虧損,不甘心的購房者發起一波又一波抗議活動,砸毀接待中心,到建商公司開伙「辦桌」,各式各樣的「房鬧」越演越烈,溫州是「房鬧」重災區,房地產業者不堪其擾,聯合寫了倡議書,要求政府推出相關政策出手制止。

保全vs.抗議者:「你們把所謂的需求都集中起來好不好?你也拿出一點誠意來,不要這麼苦大仇深的。」

保全拿著大聲公,以一擋百。保全vs.抗議者:「你說怎麼談?這裡怎麼談?」

預售屋的模型已經被砸得東倒西歪,非得先穩住陣腳不可,深怕憤怒的購房者裡應外合,購房者早就團團包圍出入口,免得負責人開溜了,杭州這個建案24小時內每坪降了近台幣萬元,之前聽信推銷員先搶先贏,沒想到才過一夜,血本無歸

溫州房產從漲幅最快的「黃金屋」,變成跌幅最深的「大地雷」,2011年房價每坪近11萬人民幣,到今年1月,只剩6.3萬人民幣,連續下跌31個月。溫州房地產業者:「房地產的十之八九都破產了,現在跑路的沒有幾個房地產現在活得開心的,現在作為企業也是很困難。」

2014 大陸二線70個主要城市房價連續下滑,2015 大陸一線房價會下滑,地方銀行將破產,中國城市經濟將結束

彭博:中國零首付購房迴響美國次貸風險

中國購房正在出現零首付,令人回想起觸發美國經濟崩潰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次貸危機。根
據官方媒體和政府機構以及開發商的聲明,今年從南方的廣州,深圳到北方的北京都出現交易規避政府有關購房首付至少要有30%的要求。

彭博社6月13日報導說,放鬆零首付的要求可能侵蝕中國的金融穩定,增加房地產公司、銀行和中國經濟的風險。政府對消費者的警告暗示,官員將努力限制這樣的安排。這是一個房屋過剩的房地產市場的緊張跡象。

「它對於開發商和第三方的風險是嚴重的,因為購房者沒有承諾。」花旗集團中國經濟學家丁爽說。「零首付過去曾經出現在美國。它基本上讓不合格的人們可以購買房子。」丁爽說。「我們需要觀察,是否這將成為廣泛的現象。」丁爽說。「現在,它似乎仍然是零星的。」

增添影子銀行風險

彭博社引述瑞穗證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沈劍光表示,這種做法威脅增添中國7萬億美元影子銀行積累的風險,開發商或第三方安排資金來覆蓋首付的要求。國家統計局週五說,今年頭五個月,中國房屋銷售額下滑10.2%。

根據《南方日報》報導,在廣州,將近20個房地產開發商推出零首付計劃來刺激銷售。廣州和深圳政府機構警告不要實施這種做法。「零首付不能解決購房者資金短缺的問題,它不得不依賴非傳統做法諸如以高利息幫客戶支付零首付,或欺騙性升高房價以從銀行騙取貸款。」 深圳市城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於4月10日聲明中說。

週四發佈的信貸數據顯示,政府遏制影子銀行,同時允許銀行增加借貸來支持步履蹣跚的經濟。五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過預計的8708億元。中新社六月六日報導說,保利房地產集團在它的南京中央公園開發樓盤當中,允許購房者推遲支付完全首付。買房者可以支付五萬元押金,然後在三個月內支付房價的15%。最小單位大約是70平米,要價120萬元。

在美國,以崩潰而結束的房貸瘋狂持續了十年,它的特點是放鬆標準,包括降低資格審查,降低起始利率(但是在一段日子之後升高利率)。自從2010年以來,中共政府要求首次購房者支付最少30%的首付,對二次購房者的要求更高。業主有限的槓桿限制了風險。


中國臭名昭著的鬼城甚至比它們聽起來更加毛骨悚然。隨著全中國的房價在今年頭五個月下跌10.2%,房地產開發商正顯示出恐慌的跡象。他們推出零首付的房屋。彭博社6月16日評論說,隨著中國漠視前車之鑑,犯下跟美國同樣的次貸錯誤,中國在走向一個硬著陸—並且是非常突然的發生。

令人脊背發涼的事態發展 

彭博社評論說,現在中國的開發商們似乎在從 Angelo Mozilo 身上吸取靈感。就像這位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前負責人一樣,他們在儘量逃避旨在遏制房地產投機的監管規定,甚至開始向中國13億迷戀房地產的公民們推出零首付貸款。當你考慮一下這樣的計劃給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以及最終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是多麼糟糕的結局的時候,你開始理解為甚麼這是一個如此令人脊背發涼的事態發展。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在警告,中國可能在走近一個「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這是隨著債務積累超過現金流的步伐,投機熱潮發生一個突然和醜陋的終結的時刻。實際上,由於中國巨大的和不透明的影子銀行系統的迅速增長,沒有人真的知道中國現在的情況可能有多糟糕。

有人常常提及中國房地產當中30%的首付的規定,由此世界不應該擔憂大陸金融,但是就像彭博社6月13日報導中所說的,逃避這些規定的交易正開始出現在從廣州、深圳到北京。這增添了房地產公司、銀行和走向24年來最疲軟增長的中國經濟的風險。

中國經濟規模大 難以拯救

彭博社評論說,未能監管美國的非存款銀行體系是2008年世界最大經濟體危機的原因。中國自己的影子銀行怪獸估計規模達7萬億美元,它包含許多不透明的金融工具。開發商或第三方使用它們來安排資金滿足首付要求。很大的可能性是,影子銀行系統比任何人包括習近平的經濟重組團隊所認為的都遠遠更大。它可能遠大於中國的8.2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

在一個迷信大銀行不會崩潰的世界裡,中國整個的經濟可能大得難以拯救。樂觀派說,那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呢?中國將捉襟見肘的動用這些資金救助一個又一個公司,每一個都將令美國政府扔給美國國際集團的850億美元相形見絀。但是,當交易商甩賣成風的時刻,市場將崩潰,美國收益率將扶搖直上。中國將遭遇難以想像的帳面虧損,而它的出口依賴型經濟將遭遇更實實在在的損失。

延遲經濟和政治的清算

政府在警告消費者,提防那些聽起來太好的房地產交易。但是箝制措施頂多是做做樣子。只要北京真正的重點是達到7.5%的增長目標,當局阻斷這些融資把戲的機會就很渺茫。次貸已經不僅成為點燃經濟活動的一個方式,而且也成為說服中國家庭,他們的財富在增加,因此不要挑戰共產黨的一個方式。它在延遲一個經濟和政治的清算。

這種故意的視而不見意味著中國最終的崩潰可能比人們想像得更加巨大,更加可怕。那些堅持說北京在盡力控制情況的人在忽視官方數據,它顯示五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過預期達到1,400億美元。而「官方」意味著真實的數字肯定更高。

突然發生的硬著陸

彭博社評論說,中國的資產負債表對於華盛頓、東京和其他地方構成如此巨大的風險的原因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糟糕。黯淡的報告感染所有的經濟領域。在青島巨大的港口,交易商最近被控使用同一批鋁和銅的庫存作為多批貸款的抵押。不使用國際透明度和會計的規範,隨著中共箝制媒體,中國變得更加像一個黑盒子。

在四月份,前財政部長項懷誠透露,地方政府可能積累了超過3.2萬億美元債務,幾乎是2011年國家審計署報告數字的兩倍。在香港,監管機構在爭相對大陸貸款實施嚴格控制。

如果世界從華爾街的瀕死經歷學到任何東西的話,那就是一個領域的高風險行動蔓延到另外一個領域是多麼的快。美國的按揭狂潮快速演變為「無文件」(No-doc)貸款的鬧劇產品。這些狡猾的貸款合同聲稱「只收利息」不需支付本金。隨著中國犯下同樣的錯誤,北京可能發現中國在走向一個硬著陸—並且是非常突然的發生。

分析 
  • 由於中國自己的影子銀行怪獸估計規模達7兆美元,它包含許多不透明的金融工具。開發商或第三方使用它們來安排資金滿足首付要求。而『中國零首付購房』正加速中國次貸危機,預估 2015 ~ 2016 正是中國次貸危機最危險時間,中國若不降低 GDP 成長率是很難逃離風暴,一旦,中國次貸危機爆發,大陸房子會再崩盤大陸大銀行將破產,台灣房價崩盤也將難逃,人民幣大跌,台灣、韓國經濟都將大受傷。
  • 台灣人民幣境外中心不能關起門來說自己有3000億人民幣存款,若沒有去化管道,資金沒有流動機會,抱得資金愈多愈危險,所以一定要提供有效的去化管道,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台灣金融風險會突增,仍要仔細關心中國現有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以免中國金融危機來臨時沒做好預防措施。( 註:台灣總債務達 124.4%,台灣主要債務是政府、房貸、建貸,政府+房貸+建貸/GDP 將近 86.52%,政府經常性支出占政府歲出83%,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將易造成台灣房貸及國債破裂,年輕人將面臨希臘近破產之慘狀) 台灣人民幣商品金額及金融業風險:
    • 3000 億人民幣存款;
    • 200 億人民幣寶島債;
    • 台灣全體國銀對中國曝險續創新高,跨國國際債權餘額升至三五一.三億美元,最終風險餘額更高達五一○.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五兆元,約 3060 億人民幣),中國首度成為台灣最大債務國,台灣風險大增。
    • 因此,人民幣商品總金額已經達到 6260 億人民幣,約3兆元新台幣,一旦,中國發生金融危機將易造成人民幣跌幅超過20%,台灣金融業損失將出現金融風暴;台灣理財族需思考中國泡沫崩裂時,台灣金融業風險
  • 若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時,全球供應鏈會瞬間出現大幅庫存無法消化,所有原物料價格頓時崩盤,許多全球供應鏈大廠極可能面臨危機,全球經濟成長必然衰退;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中國片面撕毀ECFA? 馬政府卻噤聲 ( China unilaterally tore up the ECFA? But Taiwan government has silenced )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不是,況且兩岸還簽署兩岸ECFA協議,現在中國即將要片面毀約,台灣政府若不抗議,ECFA豈不是簽假的?

中國近期將公布新法,禁止境外會計師以「臨時審計證」進入大陸對公司查帳,然而,「允許台灣會計師事務所在大陸臨時開展審計業務時,申請有效期為1年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早已列入兩岸ECFA早收清單中,一旦中國頒布新規,等同片面毀約、違反ECFA協議,不僅公然賞馬政府一巴掌,再對比此時中國國台辦張志軍在台的「傾聽基層之旅」,更凸顯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兩面手法。

臨時審計證 列ECFA早收清單

對於近期F股來台政策大轉彎一事,金管會主委曾銘宗25日在首場網路座談會中解釋,許多中資企業以F股名義變身來台,對投資人會有風險,「況且,現在中國對於查帳的問題要限縮,現在還在研議中,以前可以『臨時審計證』申請到大陸去查帳,現在似乎不准境外會計師到中國查帳,必須委託當地會計師事務所才可以查,這也是我們考量因素之一。」

據了解,中國財政部在今年4月21日公布「會計師事務所跨境執行審計業務暫行規定」,不准境外會計師以「臨時審計證」進入大陸對公司查帳,並透過中國會計司在5月30日前,對海外包括美國、新加坡跟台灣等地的主管機關徵詢「意見」,正式法規會在近期內公布施行。

然而,早在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署ECFA協議時,在大陸方面非金融服務部門的開放承諾中,「允許台灣會計師事務所在大陸臨時開展審計業務時,申請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的有效期為1年」列入早收清單,如今,中國若不准台灣會計師以申請「臨時審計證」方式到中國查帳,等同片面毀約,違反兩岸ECFA早收清單的協議。

國貿局不知情 促透過協商解決

求證負責兩岸ECFA協議的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張俊福此事,張俊福吃驚地說:「有這件事情嗎?我不知道。如果真是如此,會違反兩岸ECFA協議中的早收清單,因為在早收清單中,中國已經給予我們臨時審計證1年期的優惠,更在兩岸服貿協議中加碼,同意給我們臨時審計證期限拉長到2年,如果他們現在頒布新法禁止境外會計師申請臨時審計證到中國查帳,等同片面毀約,金管會他們應該有在溝通吧?」

張俊福表示,中國頒布新法會影響到各國廠商的權益,但要視中國與其他國家是否有簽署貿易協定,如果沒簽,當然隨時可以取消,「但我們跟中國有明確簽署ECFA協議,還列入早收清單中,中國若頒布新法,影響台灣廠商權益,台灣可以提出抗議。」

張俊福指出,按照ECFA協議,發生爭端可以照著爭端解決機制來走,但現在此機制還沒談完,所以要根據ECFA第10條規定,透過協商解決,像是提出在經合會上討論,或者金管會他們也有一個銀行證券業的溝通平台,他們應該會向中國反應。」

證期局長:立新法就按規定走

中國近期將頒布的「不准境外會計師以『臨時審計證』進入中國對公司查帳」的規定,究竟是否會違反兩岸ECFA早收清單的約定?對此,證期局局長吳裕群斬釘截鐵地說:「這跟ECFA沒有關係」。

追問ECFA早收清單中載明「允許台灣會計師事務所申請1年有效期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如今中國限縮規定,不准台灣會計師以「臨時審計證」到中國查帳,難道不等同於毀約?吳裕群語氣激動地說:「這是他的權責,站在他立場,他有很多法規可以隨著環境改變來重新制定,他現在也還沒有正式公布,還在徵詢外界意見,本來各國法規都會改變,立新法後大家就按照規定走,就我們了解,所有會計師都在反彈,連香港證監會也向中國反應。」

當記者質疑:「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不是,況且兩岸還簽署兩岸ECFA協議,現在中國即將要片面毀約,台灣政府若不抗議,ECFA豈不是簽假的?」吳裕群此時暴怒地說:「妳一個記者,憑什麼管我們兩邊政府溝通的事情?我為什麼要跟妳說明?違反承諾是另一個東西,他們現在規範還沒出來,我們也不知道有沒有違反,我們會處理。」隨即掛上電話。

金管會噤聲 圖隱匿中國毀約

然而,對於中國財政部將頒布的新法可能會違反ECFA早收清單協議,負責兩岸ECFA談判的經濟部國貿局迄今卻毫不知情來看,金管會企圖隻手遮天、隱匿中國毀約在即的事實,不敢挺直腰桿向中國大聲抗議,卻以保護投資人之名,透過手段讓F股來台政策轉彎,令人十分不解。

中國政府一方面毀約在即,另一方面卻又首度派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傾聽「台灣基層聲音」,凸顯中國從未改變過對台政策-「前面握握手、後面下重手」的兩面手法。

政府為何一直講不清楚ECFA是什麼?

A.政府不願讓人民清楚知道90%中國產品要免稅進口而搶走國人的工作,所以不敢明講ECFA是一種自由貿易協定,也避談中國產品免稅進口的問題,反而是在其他細節大做文章,讓人民愈聽愈不清楚。

簽了ECFA廠商可以不去中國投資嗎?

A.國民黨相關人士十年來常說直航就可讓台商不必去中國投資,台灣經濟會變好,但馬政府讓兩岸直航後,台灣經濟成長率卻在四小龍中下降最多,而失業率上升最多,對中國投資也相對增加,現在馬政府卻又用同樣說法來推銷ECFA,直航和ECFA表面上會使台灣產品更容易賣去中國,但其實中國產品也更容易賣來台灣,所以廠商不一定更願意在台灣投資生產,由於中國仍有各種貿易障礙及不公平補貼,很多台灣廠商很可能將去中國生產再回銷台灣更划算

分析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