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三星Q2營利激增87%, 微軟也推平板電腦 - 分析與評論

iPad NanoImage by luca.sartoni via Flickr

晶片事業獲利漂亮 三星Q2營利激增87%

電腦晶片需求回升帶動晶片價格上漲,亞洲最大半導體、面板與手機製造商三星電子公司 ( Samsung ) 第二季營業利益激增87%,從去年同季的2.67兆韓元飆升到5兆韓元(41億美元),營收也成長約14%。

三星公司表示,第二季的營收在36到38兆韓元之間,優於去年同季的32.51兆韓元,5兆韓元的營利也比分析師平均預測的4.74兆韓元更加出色。獲利擴增有助三星電子推動高達18兆韓元的龐大資本支出計畫,三星希望藉此拉大領先美光科技 ( Micron )、Hynix 半導體的差距。全球經濟復甦刺激電子品的需求,也拉抬了晶片製造商的獲利,追蹤全球電腦晶片行情的Dramexchange指數,今年來已上升9.3%。

三星7日公布的初步數字是整個集團的財報,包含了海外公司的的獲利。不過,三星並未發布第二季的純益或是各部門的獲利明細。根據彭博資訊對19位分析師的調查,三星本年度的營利可能創下18.1兆韓元的新紀錄。三星電子2009年度的營收136.3兆韓元,營利達10.9兆韓元。

分析師指出,晶片事業部第二季的營利可能占三星全部營利的半數以上,面板事業部的營利可能達7570億韓元,三倍於去年同季的2500億韓元。

不過,手機事業部的營利可能下滑26%,降到7270億韓元,包含電視機在內的數位媒體事業部的營利也下降43%,減到6600億韓元。

蘋果三星發光 Wintel聯盟失色

拓墣產業研究所發布報告指出,以蘋果與三星為代表的非Wintel陣營,透過軟體服務與發展品牌,6月總市值首度超越Wintel(微軟與英特爾)聯盟,但兩大陣營無論何者勝出,台灣業者都是最大贏家。
英特爾為全球PC主要處理器龍頭,與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結合,被業界稱為Wintel聯盟,對個人電腦(PC)影響甚鉅。英特爾訂紐約股市13日收盤後發布財報,分析師預期英特爾上季營收成長率將達雙位數,每股盈餘43美分,營收約102.5億美元。一年前英特爾每股淨損7美分,營收為80.2億美元。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昨(13)日以 Wintel 光環逐漸黯淡,形容科技業的轉變。他認為,台灣科技業者一直過度依賴Wintel,此時應儘速運用兩岸電子業的互補性,結合大陸技術規格主導性與台灣的技術研發實力,積極搶攻非Wintel市場。

拓墣統計,從2005年至今,Wintel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幾乎無成長;以蘋果與三星為代表的非Wintel陣營則透過軟體服務與發展品牌,總營收從2006年的926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10年的1,858億美元,五年成長幅度高達100%;而非Wintel聯盟6月的總市值已高達3,560億美元,超越Wintel聯盟的3,453億美元。

國內科技業者表示,蘋果 (Apple Inc., ) iPhone 屬於手機通訊業、三星的液晶電視為消費性電子業;Wintel主宰PC產業,三者分屬「3C」市場的不同領域。除了Wintel之外,不論蘋果iPhone、iPad,或是Google的Android手機或電腦裝置,台灣廠商都在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並未漏失商機。面對蘋果推出iPad攪亂電腦市場一池春水,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日前推崇蘋果的確是厲害角色,把「4C整合」做到極致。但他分析,蘋果自成一個陣營,根據歷史經驗,就像蘋果的Mac 最後還是敵不過Wintel為首的開放陣營,相信這場「4C整合」戰局到最後還是開放陣營的市場規模較大,絕對會比蘋果封閉陣營大好幾倍。

電子時報:傳新版iPad將作小尺寸 砸重資用OLED螢幕 Q4上市

根據台灣《電子時報》(Digitimes)報導指出,蘋果公司 (Apple Inc.)(AAPL-US)的第二代新平板電腦iPad將具備 5.6吋和 7吋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螢幕,且可能最快將在今(2010)年第4季正式上市。該報引述匿名零件廠消息宣稱,蘋果公司「近期向台灣下了新iPad零件訂單,預定在今年第4季和2011年第1季交貨,訂單內容包括5.6吋、7吋和9.7吋螢幕等規格產品。」

報告內容顯示,5.6吋和7吋版本的iPad,最有可能用以進軍電子閱讀器市場;而9.7吋螢幕款式將會出現「些微改變」,而定位保持面向多媒體娛樂市場。此份新聞內容,和《電子時報》在4月時的報導內文有相符處,當初報導指出蘋果公司的新一代iPad,將採用OLED螢幕顯示器。

儘管如此,重要的是應對此傳言抱持適當保留心態,因為OLED螢幕價格依然相當昂貴。電子產業研究機構Digitimes Research資深分析師郭明錤表示,目前9.7英吋的iPad液晶面板成本約為60-70美元,然而同尺寸的OLED面板卻要價約500美元。郭明錤曾在4月間指出,在今明兩年期間,面板的價格差異不太可能明顯縮減。

在Digitimes網站最新的文章內,郭明錤表示目前最大的OLED製造商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Co.)(005030-KR),現今甚至沒有能力滿足公司內部OLED螢幕產品需求,因此蘋果在短短數季期間,不太可能突然作出突破。

槓上iPad 微軟也推平板電腦

(中央社華盛頓12日法新電)微軟公司(Microsoft)執行長巴爾默(Steve Ballmer)今天宣布,他們與近24 家軟體製造商將推出以Windows為基礎的平板電腦,類似蘋果(Apple)高人氣的iPad。巴爾默表示:「今年我們在智慧型裝置項目將進行的最重大事項之一,是極力推動Windows7平板電腦與手機。」

巴爾默在華盛頓舉辦的微軟全球夥伴會議開幕致詞說:「未來幾個月的時間,你們將看見多種搭載Windows7的平板電腦,我認為你們會十分驚豔。」他表示:「Windows7平板電腦將出自你們想得到的品牌—華碩(ASUS)、戴爾(Dell)、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與索尼(Sony)。」

他也透露:「有些附鍵盤,有些沒有,可以外接,會有許多主機板尺寸、價格等級和大小。但全都使用Windows7與其應用軟體,也會搭載Office。 」另外,他表示微軟已經「因為Windows Mobile而錯過一代」,這個手機作業系統慘敗給蘋果iPhone、谷歌(Google)Android平台以及行動研究公司(Research in Motion)的黑莓機。

巴爾默說:「我們真的錯過幾乎一整個發表週期,但Windows Phone7獲得極高評價,真的很棒的好評。」他的投影片點出的手機合作廠商包括戴爾、宏達電(HTC)、Garmin、華碩、LG、三星、索尼易利信(Sony Ericsson)與東芝。他也強調微軟致力投入以網路為基礎的「雲端」運算。他說:「雲端持續帶來新的機會,讓我們協助顧客操作更有效率並提高靈活度。」


分析與評論

  • 由於 Apple iPhone 4 與 iPad 賣量對 Nand flash 供需影響很大,而新增之產能要明年上半年才建好,加上微軟 ( Microsoft ) 與 Google 也要推平板電腦,如果賣相好,預估整體需求將超過供應,三星電子 Samsung 將賺更多錢加速它晶圓代工產業,也將與TSMC抗衡;
  • 這裡有一問題值得仔細研究,Windows 7 需要較多之 DRAM,上游有這麼多低功耗 DDR 給平板電腦、iPad、iPhone及 Android 智慧型裝置嗎? DRAM 產能預估需要增加 60% ~ 75%,因此,Nand Flash 產能會受擠壓應該是確認;
  • 當 NB 有 1300萬台轉成平板電腦約將是等於產生另一倍智慧型手機 Nand flash 及 低功耗 DDR 需求,如果再考慮觸控面板需求,這上下游之間那一元件卡住需求真是值得研究之課題;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後ECFA 全球招商中心8月成立 - 分析與評論


the red cloudImage by Jenson Lee via Flickr
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舉行上任後的首次政務會報。行政院官員會後指出,行政院「全球招商專案小組」將由吳敦義督導,經濟部8月初也將開設「全球招商服務中心」單一窗口。

行政院官員表示,因應總統馬英九提出全球經濟戰略構想,行政院須推動實質計畫,除繼續推動、追蹤既定的重大投資案,吳敦義要求的原則是要突破國內既有重大投資障礙與問題,否則即使是在後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時代,如何吸引外資及增加內部投資?

他說,行政院將設全球招商專案小組,由吳敦義督導,主要成員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與相關部會首長。規劃部分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負責,將設規劃推動委員會,實際已在運作。

執行部分,行政院官員表示,經濟部會有全球招商服務中心,根據規劃實質推動,扮演單一窗口處理解決招商上遇到的問題,並已在規劃宣傳與媒合,最快7月底規劃完成,8月初開設。

他說,經建會已規劃到海外宣傳,吳敦義要求各部會須拿出能吸引投資的產品,包括愛台12建設、6大新興產業、4大智慧型產業與10大重點服務業等,且各部會對能吸引投資的產品要有細部規劃。

行政院官員表示,政府對能吸引投資的產品不設限,只要對台灣有利,符合各方要求,政府都會促成。相關部會也須整理台灣近1、2年的大環境新變化,配合招商重新準備綜合性投資文宣資料。

他說,吳敦義提及,推動招商,最重要的原則是用心解決所有投資障礙,以解決為方向。

相關部會也整理出外商與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關注的重大投資障礙,包括放寬勞動彈性與人員流動(簡化中國大陸商務人士來台手續、檢討外國人薪資所得稅制、放寬外籍專業人士來台工作經驗門檻、放寬定期僱傭契約規定)及鬆綁產業管制(健全金融法規架構、檢討國產化產品政策、鬆綁電信價格管制、避免產品重複認證)。

其它投資障礙還有便利參與公共工程(強化公共工程爭端解決機制、明定公共工程賠償責任上限、鼓勵採購單位採用最有利標、解決公共工程土方存放)與落實保障智慧財產權(改善專利審查時效、有效防範專利、商標侵權、防範平行輸入不公平競爭、建立專利連結制度、延長資料專屬權年限)。

行政院官員表示,吳敦義指示,未來招商時,應配合檢討改進這些投資障礙。

此外,會中也討論國光石化案,行政院官員說,吳敦義聽取目前進度、發展現況及遇到的一些問題後,請經濟部與國光石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準備較強而有力的論述。

分析與評論

  • 4大智慧型產業: 行政院未來六年至少將投入150億元,協助產業發展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專利產業化等領域,其中雲端產業不是只考慮硬體,需要許多國外軟體廠商來台灣投資法案修訂;
  • 雲端運算裡教育占很大比率,應該建立更多教育雲結合雙語教材推廣至國外,擴展海外教育市場;
  • 教育與觀光市場其實可以結合,應該加強國外名校大學在台灣設立分校蓋念,將台灣各大學校園出租,這樣不僅引進國外名校師資也吸引許多亞洲、歐洲學生進行學習東西文化、國外與台灣科技學科之交流,例如 台灣清大與英國劍橋合作分校等,這可以吸引亞洲、歐洲學生來台,創造教育與觀光市場;
  • 金融建設中,最重要是台灣人民幣活存、定存與金融商品之經營,再推廣金融雲端擴及海外投資人之經營,這對台灣未來亞洲之金融地位影響非常大,對於中國未來推升人民幣成為亞幣影響更深遠。
  • 綠能產業台灣應加強國際來台投資之優惠,加大加強台灣綠能產業上中下國際整合之能力;
  • 簽署其他國家之FTA以東協、南美、東歐為優先,因為,它們關稅很高影響很大;
  • 台灣應更加強在職教育,讓經濟成長之同時,企業找的到人才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2010年台灣通訊產業可望達1兆3,515億台幣規模 - 分析與評論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 2010年台灣整體通訊產業產值將達到新台幣1兆3,515億元,較2009年的新台幣1兆390億元產值成長30%。在 2010年台灣整體通訊產業產值中,以行動通訊的產值最高,約新台幣7,859億元,佔整體比例58%,其次是有線通訊產值,約新台幣2,323億元,佔整體比例17%,以及無線通訊產值,約新台幣1,205億元,佔整體比例9%。另有新台幣2,128億元產值來自通訊晶片及零組件外銷,佔整體比例16%。

MIC觀察全球通訊服務市場的重要發展趨勢指出,在行動市場方面,2009年全球行動用戶已經達到46億戶,主要成長動力來自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預估2013年全球行動用戶將逼近60億戶。在家庭市場方面,2009年全球網路接取寬頻用戶已達到4.6億戶,寬頻服務營收達108億美元,預估至2013年的網路接取寬頻用戶將達到7億戶,2010年的寬頻服務營收預估將成長10%。

在企業市場方面,2009年全球企業通訊服務市場約341億美元,預估2013年將成長至578億美元,其中以整合通訊服務成長幅度最大,預期2009年的24億美元產值,於2015年將成長至139億美元。

在通訊晶片暨零組件方面,台灣通訊晶片外銷包括行動電話用基頻晶片產品與 WLAN 晶片產品,其中以聯發科技的 GSM / EDGE 基頻晶片產品為主力(約佔整體通訊零組件外銷產值的85%),預期 2010年的外銷量可望超越高通(Qualcomm),而成為全球最大行動電話用基頻晶片供應商。

MIC副主任張奇表示,在經歷2009年上半年因全球金融危機而帶來的景氣衰退之後,我國通訊設備產業從2009年下半年即呈現景氣反轉現象,此復甦力道將持續至 2010年,我國通訊設備整體產值可望出現大幅度的成長。MIC表示,「行動電話、家庭寬頻、企業寬頻、無線晶片」是未來全球通訊產業產品的四大重要發展趨勢。

2010年全球行動電話出貨量預估將達到13.2億支,預期2013年將超過15億支,其中智慧型手機預估佔25%~35%。而2010年第三季,台灣智慧型手機(包含 iPhone )出貨量預估將突破2,300萬支大關,主要是受到iPhone與Android的驅動影響。

在家庭寬頻產品方面,預估2010年全球有線寬頻產品出貨量為2.54億台,其中xDSL與具有聯網功能的多媒體播放機佔50%,預期2013年的整體出貨將達到3億台。2009年全球企業寬頻產品產值為366億美元,預期2013年將達到479億美元,年成長率(CAGR)為7%,其中以交換器(Switch L2-L3)佔50%產值為大宗。

此外MIC認為,2010年藍牙(BT)將會大幅趨向GPS及WLAN整合,預期至2011年,NFC無線通訊技術的滲透率,將因為電子錢包的應用而逐漸提高。

分析與評論

  • 台灣無線IC主要由 2379、2454、3534、8040、晨星,目前仍以 2454、3534、晨星 獲利較佳,不過還需要注意今年獲利與成長;
  • 值得注意事 2454 也加入 OHA 「開放手機聯盟」 藉由 Android創新平台可提供用戶絕佳的網路多媒體、服務與社群網路使用經驗。基於同樣對行動生活的願景,聯發科技將與聯盟一起於加速Android平台的普及,也就是說低價 Smart Phone 將再6個月可能出爐。

Enhanced by Zemanta

iPhone 大賣感測器應用當紅 - 分析與評論

The Wii Menu as displayed in the widescreen (1...
Image via Wikipedia
在任天堂的Wii應用感測器,讓Wii成為當今最受歡迎的遊戲機產品之後,蘋果發表最新智慧型手機iPhone 4G也率先其手機業者導入加速度計、3軸陀螺儀、電子羅盤(Compass)、近接開關( Proximity Sensor )、環境光感測器(Ambient Light Sensor)等Sensor感測相關元件產品,一時之間Sensor成為繼觸控應用之後,最火紅的科技產品新應用題材。

由於iPhone 4G具有6軸感測功能,業界認為,蘋果的動作已經為智慧型手機市場樹立新的規格標準,今年下半年諾基亞、三星甚至宏達電等即將推出的新機種,都已經開始全面內建加速度計及陀螺儀,而近期三星即將在美國AT&T開賣的Android新機Galaxy Ca ptivate,就具備陀螺儀等6軸感測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更具動感的玩遊戲。

相關晶片廠商看好感測相關產品未來在手機、消費性電子以及汽車電子等相關應用,近期都把焦點放在感測平台佈局上,分析師認為,蘋果將帶動智慧型手機內建感測元件風潮,到時候Sensor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智慧型手機甚至是平板電腦等內建感測元件將成為必要選擇,甚至在車用電子上包括前後倒車攝影、胎壓檢測、甚至溫度、速度監控等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因此相當看好Sensor未來的發展。

由於看好未來Sensor在消費性電子、車用電子甚至醫療電子等相關產業上的應用,飛思卡爾在日前舉辦的技術論壇上發表智慧型Xtrinsic移動感測平台。

飛思卡爾表示,Xtrinsic感測解決方案除了內建整合加速計、運算核心、記憶體和多重嵌入式功能外,並可在其環境中執行複雜運算和進行決策,屬於高效率、低耗能的產品,目前飛思卡爾感測產品大多應用在車用及醫療相關產品上。

另外,飛思卡爾強調,採用Xtrinsic產品平台的使用者可自訂功能和多重感測器輸入,針對移動消費應用展現出高度的彈性。同時Xtrinsic觸控感測解決方案2.0版將擴展電容式觸控感測能力,跨越8位元微處理器到32位元,未來除手機外,飛思卡爾目前已開始與日本豐田、美國的福特及通用汽車合作,預期未來多項新型車款將大量採用感測元件,未來Sensor市場相當具成長性。

研究機構iSuppli指出,多功能個人化電子設備需求的提升和從智慧型手機到醫療設備一直到全球定位系統( GPS )的直覺式應用,讓感測器的需求行情看俏。iSuppli認為,為了滿足各式感測器的訊號統合以減少能源消耗,對於在單一平台上整合多重感測和微處理器控制單元(MCU)性能的技術需求正與日俱增。

iSuppli預期,隨著競爭對手競相效仿蘋果最新發布的iPhone 4手機將陀螺儀置入智能手機,預計手機用陀螺儀市場將出現爆炸性增長。

iSuppli預估到2014年,應用於移動終端設備的陀螺儀的全球出貨量將激增至2.859億件,較2009年及2010年的2,600萬件呈現大幅增長。

而在消費移動性裝置的微機電系統( MEMS )的市場,iSuppli預估,感測器將會帶動接下來消費性電子設備的發展,持續開發先進設備需要全新等級的感測創新水準。大規模部署感測器不僅在智慧型移動裝置上可以看到,同時也出現在遊戲設備和照相機產品上,因此2013年前在消費移動性裝置的微機電系統的市場將持續擴張到27億美元以上。


分析與評論

  • 預估消費移動性裝置的微機電系統(MEMS)市場將增加 50% ~ 60%,光寶科 2301有做這方面原件,但對於它整體營收貢獻度還不足;
  • 其他都在國外,一家 Invensense 另一家是 MEMSIC Inc.,,MSMSIC 股價續跌,顯然獲利仍然無法改善不值得投資,遠不如 NVEC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美國對中國人民幣施壓與中國經濟轉型 - 分析與評論

President Barack Obama bids farewell to Chines...Image via Wikipedia

歐巴馬:人民幣 ( RMB ) 升值程度是否足夠 言之過早

美國總統歐巴馬周四表示,中國 ( China ) 在宣布貨幣彈性的事情上已有很大的進展,但談論人民幣 ( RMB ) 此回升值是否足夠仍「過早」。歐巴馬表示,剛開始的跡象很正面,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逐漸的變化並不令人驚訝。

歐巴馬表示:「我們並不認為一夜之間就可以升值個 20%之類的,單純因為這將會對世界貨幣市場與中國經濟造成相當大的破壞。我認為中國宣布將採取逐步且依據市場的升值步驟,這已有一大進展。」

中國周六宣布將允許人民幣獲得更大的彈性,此舉可免去中國貨幣政策可能在G20 會議上遭受的批評。過去 2 年間,中國釘住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兌美元的價值低估了 40%左右。美國議員認為,中國以人為方式讓人民幣兌美元在低檔,使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貨物,較美國出口至中國的貨物以美元計價時便宜,造成美國珍貴的工作機會流失,所以美國國會考慮立法,以鼓勵北京當局讓人民幣升值。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U.S. 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 主席 Sander Levin 認為,倘若人民幣升值速度不夠快,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面臨選舉壓力的歐巴馬必須要為美國勞工爭取權益,但在其他有助於美國利益的領域上,他仍需要中國的合作,例如針對核武問題,施壓伊朗和北韓,以及人民幣升值議題。周四人民幣兌美元較前日升高至 6.7997,但交易員表示,看不出人行有鼓勵人民幣升值的跡象。

歐巴馬認為,一切必須靜待時間評估,但他暗示一年的時間是個合理的基準。他表示,最初的跡象很正面,但判斷此升值是否足以達到經濟重新平衡的效果,目前仍言之過早。「倘若走勢顯示,經過一年的時間,人民幣已經升值一定程度,且更符合經濟基本面,那麼這可望不只有利於美國經濟,同時也有利於中國經濟。」

分析與評論

  • Jim Rogers:人民幣未來10年升值4倍 打算出脫美元資產 ,他是假設中國10年內經濟成長是高於6.8%,為了解決通膨與進口物價問題,人民幣每年升值7.5%,加上每年美元7.5%貶值,10年後確實有可能到達4倍;
  • 如此一來,人民幣在未來10年就會成為亞幣,而且這種可能性大增;
  • 人民幣既然成為亞幣可能性大增,就應該思考如何讓台灣的銀行承做人民幣定存業務,讓台灣全民受惠,而且試驗人民幣成為亞幣之前的中國開放式外匯操作方式,這樣可以降低人民幣上升壓力,其實台灣人很清楚人民幣定存與商品相關業務才真正有利於台灣全民,看大陸是否有誠意;
  • 美國不可能對人民幣停止施壓,中國要成為亞幣與適度民主才能有機會成為世界性金權,那時才能與美國一樣成為許多國家儲備債資產才能真正有世界的權利
  • 調高工資無法完全解決通膨與人民幣升值之壓力問題,對世界經濟的幫助也非常有限,美國必須自已刺激經濟,否則不會有大幅之經濟成長;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分析師:平板電腦將蠶食迷你筆電市場 - 分析與評論

Uuuh! Tiembla Ipad... Alianza Verizon - Google...Image by somniak via Flickr

平板電腦產品大獲成功,分析師認為,此趨勢將拉低筆記型電腦與迷你筆電(netbook)的銷售量,並讓部分 x86處理器晶片的生意被 ARM 核心處理器與 Google Android 平台搶走。
Barclays Capital日前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剖析因 Apple iPad 成功上市而興起的平板電腦(tablet)產品,對行動裝置供應鏈所帶來的衝擊。如果該機構的預測正確,平板電腦將成為首個明顯驅動替代性架構的新產品類別,蠶食長期壟斷運算市場的「Wintel」架構之版圖。

來自美國華爾街的Barclays Capital分析師預測,今年多媒體平板電腦銷售量可達1,500萬台,並在2011年進一步成長至2,800萬台,其中有七成是採用ARM核心處理器的Apple iPad。

Barclays並估計,有30~40%的平板電腦採購,是捨棄了迷你筆電與筆記型電腦所做的抉擇,其比例就很像是迷你筆電所瓜分的筆記型電腦銷售量。為此該機構將今年迷你筆電銷售量成長率預測由19%調降為9%,規模3,500萬台,並估計該類產品明年銷售量再衰退兩成。

在筆記型電腦銷售量部分,Barclays也將今年的成長率預測調降4個百分點,成為34%、1.83億台;2011年筆記型電腦銷售則可望成長25%、達2.29億台規模。

而雖然Barclays分析師認為桌上型電腦與伺服器銷售不受影響,仍基於平板電腦熱賣趨勢,將2010年整體PC市場銷售成長率預測由21%調降為19%;主要是因為受影響較大的筆記型電腦是PC市場中成長最快的一個領域。

此外Barclays指出,平板電腦市場的興起有利於ARM以及相關晶片供應商,但同時英特爾(Intel)與AMD廠商則可能受到輕微負面衝擊。

「我們原先預測,搭載Atom處理器的迷你筆電在2010年銷售成長率可達20%、規模4,400萬台;現在則將預測出貨數字下修為4,000萬台。至於2011年,原先對該類產品21%成長率、5,300萬台銷售量的預測,則下修為成長10%、4,400萬台。」Barclays的報告指出。

對整體 x86處理器市場,Barclays也將成長率預測值下修了1~2個百分點;該機構現在認為該市場2010年將成長18%、營收規模3.98億美元,2011年成長率則為11%、營收規模4.43億美元。

Barclays仍維持對英特爾股票的正面價評,卻指出:「投資者對平板電腦出貨成長的認知,將影響他們對英特爾的看法。」該機構認為,英特爾會藉由鎖定2011年x86架構平板電腦新產品的低功耗Medfield處理器,來抒解以上壓力。

至於AMD雖然沒有迷你筆電專用的處理器,但可能會受到筆記型電腦成長率衰減的輕微衝擊;該公司預期在2011年初發表適用平板電腦與超可攜式PC的、搭載繪圖處理功能的整合式Ontario系列處理器,也計劃藉由新型筆記型電腦處理器的推出刺激業績成長。

其他受到迷你筆電市場衰退影響的廠商,包括供應該市場Wi-Fi晶片近五成比例的Atheros;不過Barclays也認為該公司將從平板電腦產品回收利潤。此外Marvell與Micron也會因平板電腦熱賣所導致的硬碟控制晶片與DRAM業績衰退,而遭遇壓力。

在軟體廠商部份,Barclays指微軟(Microsoft)也會受到平板電腦熱潮的衝擊,甚至預測該公司2011年營收將因此流失4億美元:「我們已經看到Windows平台的市佔率出現顯著與持續形的流失,不過短期看來,所產生的財務衝擊並不嚴重。」

微軟最近才取消了發表自有平板電腦設計的計畫,其設備相關業務的高層主管人事也出現大幅變動。Barclays的報告指出,擁有6種不同Windows embedded/mobile平台的微軟,其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策略依然令人困惑。

至於ARM則是平板電腦可能取代迷你筆電趨勢下的最大贏家;該公司的策略夥伴包括諾基亞(Nokia)、高通(Qualcomm)與德州儀器(TI),可望在非Apple品牌的平板電腦市場取得三成左右的設計案。

有趣的是,Barclays的報告中並沒有提到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該公司也銷售平板電腦與行動裝置用的ARM處理器。

Barclays的報告還將多家 iPad 晶片供應商列為平板電腦風潮中的受惠者,包括供應iPad觸控面板控制器與連線晶片的博通(Broadcom),RF與功率放大器晶片供應商Skyworks與Triquint,還有電源管理IC供應商凌力爾特(Linear)。

但平板電腦市場也不完全是ARM的天下,Barclays指出,思科(Cisco Systems)發表的Archos與Cius系列平板電腦產品,採用的就是英特爾的Atom處理器晶片;而AMD的Ontario也可望取得部份平板電腦產品設計案。

其他品牌大廠如摩托羅拉(Motorola)與RIM (Research in Motion)預期都將發表平板電腦產品,

諾基亞與戴爾(Dell)的平板電腦裝置則是已經上市。韓國LG與三星(Samsung)都打算在年底開賣平板電腦;惠普(HP)雖預告了一款平板電腦產品,但可能會因為收購Palm而更改設計。

「雖然看來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平板電腦產品,但我不認為其中有任何一款會是iPad的有力對手。」Barclays半導體市場分析師Tim Luke在報告中發表其結論:「我們相信這些產品中有大部份會使用Android以及Chrome作業系統。」

(參考原文: Analyst: Tablets rise pulls netbooks down (中文),by Rick Merritt)

分析與評論

  • 正如我早幾個月預測,微軟與英泰爾( Microsoft and Intel )將會是最後輸家,一個是作業軟體太慢,一個是 CPU 功耗不如 ARM且價格高,怎麼打贏這場仗?
  • 智慧型裝置正由過去微軟:作業系統與英泰爾:中央處理器( Microsoft OS and Intel CPU) 主導之市場轉成 電子內容與雲端 主導的時代,許多上下游需求都將改變,台灣廠商要提早因應;

Enhanced by Zemanta

蘋果Google開放封閉之爭與平板電腦快速成長 - 分析與評論

ipad_home_screenImage by Ben Atkin via Flickr


在6日登場的年度媒體大會上,蘋果和Google的封閉與開放平台之爭將成為焦點,也使這場盛會成為兩者爭奪塑造未來十年媒體樣貌主導權的另一戰場。
投資銀行Allen & Co.舉行的這場會議堪稱媒體和科技界的年度盛事,眾多媒體、科技及金融大亨將齊聚一堂,蘋果執行長喬布斯和Google執行長史密特也在受邀之列,而兩家公司正爭著為未來行動媒體與電視的樣貌定型,使這場會議成為雙方的戰場之一。

蘋果的智慧手機iPhone、平板電腦iPad正和許多採用Google Android軟體平台的行動裝置競逐市占率,而內容是影響這兩種平台成敗的關鍵因素,這使媒體業在這場平台大戰中擁有重要影響力。不過,在蘋果和Google主導的數位媒體未來,業者經營仍有壓力。一位媒體業主管說:「 蘋果商店先前每首音樂賣99美分,現在他們也設法壓低影視節目的價格,而Google的價格更是從零起跳。」

媒體業者大多都偏好蘋果的封閉系統,因為消費者若想使用娛樂和新聞內容就必須註冊,讓內容業者的營收獲得保障。此外,iPad的魅力也吸引媒體主管注意,儘管這些主管向來較晚採用新科技。一位媒體主管就說:「很多不懂怎麼使用新科技的媒體人都在用iPad。」

Google則偏愛開放系統。儘管向來堅持「使用者付費」的梅鐸曾在去年對Google發動公關戰爭,指稱Google有「內容竊盜癖」,不過知情人士說,梅鐸對Google的態度已經軟化,並正與史密特討論如何建立新聞的付費模式。

Google也推出電視平台Google TV軟體,可讓電視連上廣大的網路,拉大和蘋果之間的戰線。知情人士說,Google的電視平台Google TV獲得Sony、奧多比(Adobe)、英特爾及碟式網路公司等科技業者支持後,也迫使蘋果調整發展電視技術的思維。Google和蘋果的電視計畫都還沒爭取到內容供應商的支持。



Thomson Reuters報導,Google Inc.執行長Eric Schmidt 8日表示,Chrome PC作業系統將如期於今年稍後問世,除了初期鎖定的小筆電市場外,未來也可能進軍平板電腦市場。戴爾日前推出的平板電腦「Streak」以及東芝計劃推出的平板產品都是採用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

Schmidt 8日同時表示,Google、蘋果(Apple Inc.)在許多業務上仍是重要合作夥伴。他強調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大到足以讓Google Android、蘋果iPhone同時達到成功境界。

thechromesource.com報導,Google產品管理副總裁Sundar Pichai 6月2日在台北電腦展雲端運算論壇上表示,Chrome作業系統將會在2010年第4季上市。Pichai表示Android市場顯然已經起飛,同為開放性平台的Chrome未來發展潛力相當值得期待。

參與設計「Google Chrome OS」以及打造硬體設備的廠商包括宏碁(2353)、Adobe、華碩(2357)、Freescale、惠普、聯想(Lenovo)、高通(Qualcomm)、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以及東芝(Toshiba)。


巴克萊資本周三表示,未來2年平板電腦將會成為暢銷產品,但平板電腦的成長同時可能讓其他產品或廠商付出代價,例如筆記型電腦和 Microsoft Corp (微軟) (MSFT-US)。

巴克萊分析師公佈一系列報告,平板電腦預期今年銷售量至少達 1500 萬台,明年將銷售 2800 萬台以上,但平板電腦的銷售成長可能損傷個人電腦的銷售量。


分析師 Ben Reitzes 表示:「我們認為,平板電腦成長的最初階段將一步步吞噬筆電產業,尤其是一大部分的小筆電,以及低階的筆電市場。」

他認為平板電腦將「對整體PC單位銷售量造成負面衝擊,縮減甚至取代部份小筆電的銷售」。

Apple (蘋果) (AAPL-US)的iPad現在是平板電腦的領導產品,PC巨擘 Dell Inc (戴爾) (DELL-US) 也推出自家產品 Streak,外界預期電腦大廠Hewlett-Packard (惠普) (HPQ-US) 也將會推出自家的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的崛起,也可能造成軟體領域的變化,有可能會弱化微軟 Windows作業系統的掌握力。

分析師 Israel Hernandez 表示:「我們認為,iPad成功銷售,以及平板電腦作業系統出現,顯示出大眾消費資訊的方式改變,變得比較不仰賴 OS,更趨向雲端服務。」

他表示,此變化「將讓現行的軟體 (主要是微軟的軟體) 變得脆弱,因為消費者不再仰賴 Windows 滿足運作電腦的需求。」另一方面,巴克萊認為平板電腦市場的成長,以及行動網路的整體擴張將有利於 Google (GOOG-US)。

分析師Douglas Anmuth表示:「我們對於Google的情形抱持樂觀,因為其Chrome OS平板電腦,還有 Android作業系統成功切入智慧型手機的領域。消費者明顯展現出,除了蘋果的 OS以外,他們願意接受另一種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與手機製造商。」


在Apple iPad推出即造成熱賣的市場表現下,讓許多原先投入NetBook的業者開始蠢蠢欲動,亟欲投入更輕、更小的平板電腦市場,但平板電腦產品不只是硬體上能否平板化這麼單純,而是必須從硬體端、軟體端與應用面全面化的考量與配套,才能創造出下一個熱賣的平板電腦產品...

iPad掀起的平板電腦熱潮持續發燒,讓硬體廠商亟欲投入資源進行相關生產布線,除硬體廠商外,掌握行動通訊市場的手機業者,甚至是行動電話服務商,都想進入這塊市場分一杯羹。

根據市調與分析機構針對iPad的相關研究指出,若想推出成功的平板電腦裝置,其實絕大部分可以從智慧型手機的產品操作找到成功因素。目前熱門的智慧型手機平台,絕大多數都必須有強大、豐沛的應用軟體資源奧援,才能維繫使用者持續採用的關係,硬體廠商若要推出一個新的平板電腦,必須考量的不是單就硬體、規格與系統方面的關鍵因素,而是必須從延伸至服務、應用的ecosystem平台的開發者生態環境的整體考量。

沒有軟體奧援 平台影響力將逐漸式微

軟體是智慧型手機賴以發展的命脈,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是如此,場景換到平板電腦市場亦是如此,這對比目前堪稱最成功的平板電腦iPad來說,延續iPhone的App Store豐沛軟體資源,也成為iPad一上市就能熱賣的關鍵因素!

而目前PC業者亟欲進入的平板電腦市場,可能因為基於系統平台的選擇,而將左右產品的未來發展動能,例如,若把平板電腦視為NetBook戰線的延伸,或是消化晶片、產能的生產行為,都可能重蹈NetBook庫存滿手的覆轍,因為若以WinTel的應用考量,平板化的電腦產品搭配Windows筆電等級的系統環境,創造類筆電或是筆電延伸的使用體驗,雖然軟體多半可自Windows系統延續應用,但這些應用軟體或許未能即時針對平板環境的觸控操作進行最佳化設計,自然會造成使用者的負面感受,影響導入硬體的意願。

比較好的方式應該重新檢視平板電腦的推出目的,是在取代筆電?還是作為提供更簡單、容易應用的行動運算平台?若是前者,目前一堆NetBook在運算效能、搭載實體鍵盤的設計,已經能辦到,不用再透過平板化的構型設計達到近似目的,反而若是後者的開發目的,就必須考量將系統改用針對平板設計的Linux系統、嵌入式系統或是其他針對平板行動應用的新興系統平台(例如, Android 、LiMo、 MeeGo 、Ubuntu及webOS)。

應用程式的數量是關鍵 但品質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雖然iPhone為基礎的應用程式數量驚人,讓其他平台開發者眼紅,但應用程式的需求並不是多樣與量大就贏!而是必須在多樣性與品質上取得平衡。以目前Apple所創造的iPhone ecosystem來說,開發者可以透過免費的SDK自行研製相容的應用軟體,並透過加入開發者社群以極低的成本達到軟體上架的目的,Apple同時提供軟體開發資源、工具、銷售平台與行銷資訊流、銷售必備的金流服務,開發者可以更專注於軟體開發事務上。

Apple的成功經驗也相當值得其他平台學習,例如,Google就亟欲透過Android平台達到近似的ecosystem環境,同樣也建構完整的開發者社群、軟體開發資源,釋出免費、公開的SDK,甚至比Apple採取更開放的態度,系統核心的相關資源全數開放,讓開發者可以針對這些免費資源建構自己的應用程式,比較可惜的是Android的軟體商店發展趨緩,能發揮的效益因此受限,但在其採行Android系統硬體持續增加的前提下,也會逐漸增加用戶的數量,吸引更多開發者重視這塊軟體應用市場。

至於,軟體的數量雖然相當關鍵,但當ecosystem發展到一個程度,數量就不是這麼重要,反而是軟體的應用品質才是重點!目前Apple App Store因為Apps上架條件門檻低,逐漸出現許多空有話題的濫竽充數之作,軟體品質差異相當大,雖然多數低品質的軟體價格多半採取極低價(US $0.99~1.99元)方式銷售,對消費者的負擔不大,但實際上因平台的把關過於鬆散也可能因此降低使用者的信賴感,影響日後對平台的導入意願。

智慧型手機軟體開發商 跨平台發行意願持續增加

以目前較具規模的智慧型手機平台來觀察,受到強大開發者社群支持的系統,有 iPhoneBlackBerry 和 Android ,另一邊則是 Windows Phone,基本上都願意針對旗下的熱門應用軟體,推出跨平台的版本,例如,以iPhone平台相當熱門的Gameloft S.A.開發商,其遊戲就有 iPhone、 Android雙平台版本,甚至是行動導航開發業者,同時針對不同系統平台開發對應的導航應用程式,也相當多見,同時支援多種應用平台,更可擴大其對於不同系統的產品影響力,類似的策略在平板電腦似乎也能得到合理的推論與印證。

至於目前最受矚目的應用平台,應該屬於iPad的iOS與Google的Android陣營,iOS在Apple的市場考量採取封閉式的操作方式,必須是Apple的硬體才能應用iOS的資源,多數硬體業者或行動通訊服務商並無法介入,反而是立場相對開放的Android陣營,是值得投入與發展的應用系統平台。另LiMo、MeeGo、Ubuntu及webOS可能目前的開發者、硬體相關整合方案尚未成形,多數硬體業者貿然投入必須考量的成本因素較多,初期觀望者較多。

除iOS與Android外,Microsoft的嵌入式系統,也累積了相當程度的開發資源,因為在早期Windows phone曾有過輝煌的智慧型手機應用市場發展,但在iPhone與其他智慧型手機產品競爭下,在系統平台推陳出新的速度有點略微趨緩,但後繼版本是否扳回一城,也值得硬體業者持續觀察。


拓墣產業研究所發佈,以Apple和Samsung為代表的「非Wintel陣營」,2010年6月總市值已高達3,560億美元,大幅超越由Microsoft和Intel領軍的「Wintel陣營」達百億美元。拓墣指出,2005年至今,Wintel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幾乎無成長。非Wintel陣營卻透過軟體服務與發展品牌,創造嶄新獲利模式,總營收已從2006年的926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10年的1,858億美元,五年之間成長幅度高達100%。

拓墣表示,有別於過去緊盯企業知識型消費市場,非Wintel陣營下的代表產品,將吸引龐大一般普及型消費者青睞,包括智慧型手機、LCD TV甚至創新型PC如iPad,市場型態的轉變,台灣業者不可輕忽。

拓墣建議,以往過度依賴Wintel的台灣業者,應儘速運用兩岸電子業的互補性,如結合大陸的技術規格主導性與台灣的技術研發實力,積極搶攻非Wintel市場,否則Wintel式微所帶來的ICT產業發展瓶頸,恐難避免。


分析與評論

  • 蘋果、Google開放封閉之爭將使微軟 ( Microsoft ) 成為少數,這已經在智慧型手機上看見驗證;
  • 蘋果、Google開放封閉之爭將使產業重點改變,內容 ( e-content )、雲端 ( 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 content )、智慧型攜帶 ( smart portable device )、軟體、智慧型 touch人機介面;
  • 蘋果、Google開放封閉之爭將使上游原件成長大幅成長將是第三季主要題材,可以參考我預估之需求,不過仍然要注意上游原件產能增加多少;
  • 以營收與獲利,我自已挑 2498、3596、3311、3622、3481、3514、3534、6145、3519、2337、2324 來觀察與討論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美國5月Android手機市佔跳增 其他智慧型機種均萎縮 - 分析與評論

Google in 1998, showing the original logoImage via Wikipedia

市調機構comScore, Inc. 8日發表美國13歲以上行動電話用戶手機使用調查報告指出,黑莓機大廠Research In Motion (RIM)為美國行動電話用戶最喜愛的智慧型手機品牌,至5月底為止的3個月平均市佔率由至2月底為止的3個月平均市佔率42.1%略減至41.7%。

根據調查,3-5月份美國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數達4,910萬人,較12-2月期間的人數上升8.1%。在使用的品牌方面,蘋果為排名第二的智慧型手機廠商,至5月底為止的3個月平均市佔率由2月底的25.4%下滑至24.4%(這項統計並未包含蘋果在6月份開賣的iPhone 4)。排名第3-5名的智慧型手機平台依序為微軟(市佔率由15.1%下滑至13.2%)、Google (市佔率由9%跳增至13%)與Palm(市佔率由5.4%下滑至4.8%)。其中,僅有採用Google Android平台的智慧型手機市佔率呈現上升。

在一般的手機方面,三星電子市佔居所有手機品牌之冠,市佔率由2月份的21.4%上升至22.4%;LG電子則居次,市佔率由2月份的21.7%下滑至21.5%。排名第3-5名的廠牌依序為摩托羅拉(市佔率由22.3%下滑至21.2%)、RIM(市佔率由8.2%增加至8.7%)與諾基亞(市佔率由8.7%下滑至8.1%)。

在手機內容使用方面,使用比例明顯增加的功能為以手機存取社交網路或部落格,比例由2月份的18.2%上升2.6個百分點至20.8%;瀏覽網路的比例則居次,由2月的29.6%攀升2.3個百分點至31.9%;下載應用程式的比例則由2月份的27.9%上升2.1個百分點至30%。




最新美國行動電話市場報告發現,在今年3到5月期間,Google的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從9.0%成長到13.0%,而同時,排名在前的RIM、蘋果、微軟三大領先品牌的市佔率都宣告下滑,分析師預期,Android平台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搶佔Windows第3名的地位。

市場研究機構ComScore日前發表聲明指出,截至5月份的前3個月內,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從上一季的9.0%成長到13.0%,成長4個百分點。

RIM的黑莓機作業系統仍是美國智慧型手機平台的一哥,市佔率41.7%,但比上季下滑0.6個百分點;排名第二的蘋果iOS系統則從25.4%下滑到24.4%,第三名的Windows平台自15.1%下滑到13.2%,Android排名第四,而第五的Palm從5.4%下滑到4.8%。

對於Android是美國市場前五大手機作業系統中,市佔率唯一增長的原因,分析師認為,要歸供於宏達電(HTC)、摩托羅拉(Motorola)、三星電子(Samsung)等廠商推出多款Android手機的機海戰術奏效,IDC一名主管說,「Android將改變遊戲規則,Android手機不斷冒出來」。

ComScore負責產業分析的高級主管Andrew Lipsman受訪表示,Google的Android軟體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搶佔微軟第3名的地位。但comScore也特別聲明,此報告並未納入6月才發表上市的蘋果iPhone 4,Andrew Lipsman說,「蘋果與Google市占率很可能同步擴增」。

此外,報告也顯示,雖然各大行動平台市佔率皆被Android瓜分蠶蝕,但因智慧型手機市場仍繼續成長中,因此多數平台的使用者數量都是增加的。

在手機製造商市佔率方面,美國市場最大的手機製造商為三星電子,市佔率為22.4%,LG則以21.5%排名第二,摩托羅拉以21.2%位居第三,第四名為RIM的8.7%,第五名的Nokia佔8.1%。其中,三星電子與RIM的市佔率是增加的,分別是1與0.5個百分點,摩托羅拉、LG與Nokia分別下滑1.1、0.2與0.6個百分點。

AT&T上季iPhone開通戶數創歷史新高 上修全年度盈餘展望

美國第2大行動通訊業者、iPhone獨家授權商AT&T Inc. 22日在2010年Q2財報新聞稿中指出,拜iPhone 4推出之賜,iPhone新開通用戶數達320萬,創下歷史新高,其中27%為AT&T的新用戶。Q2期間蘋果公司(Apple Inc.)售出839.8萬支iPhone,年增率達61%。

AT&T表示,Q2無線用戶數淨增160萬,較09年同期的140萬為多,創下Q2的歷史新高;目前總用戶數達9,010萬,年增率為13%。

由於營收成長趨勢轉佳等因素,AT&T調高2010年全年度盈餘展望:原先預期每股盈餘持平至成長的看法修正為強勁成長。截至台北時間晚上10時39分為止,AT&T上漲2.61%,報25.57美元。





分析與評論 :

  • 很明顯的大家支持 Google Android,支持開放碼的 Android 且 支持 Google 就是支持眾多數人群之利益,因為 Google 提供許多使用者免費之雲端資源,眾多數人群受益;
  • 使用者使用手機網路功能明顯增加,特別是社交網路、部落格、交談網,可以由圖看出;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台股大型權值股買賣力分析

半導體欲重回 2008 年水準 張忠謀:至少等到 2012 年Image by mtlin via Flickr
由 2010 年1 ~ 6月份 臺灣整體台股權值股技術面與基本面看,台灣加權指數與權值股分析中,我選擇2330台積電 (TSMC)、2002中鋼、2303聯電、2883開發金、2886兆豐金、2412中華電、2882國泰金、6505台塑化、2891中信金、2409友達、2317鴻海、2881富邦金、2885元大金、2888新光金、1303南亞、2890永豐金、3481奇美電、1301臺塑、2311日月光、1326臺化、2371大同、3474華亞科、2324仁寶、1216統一做統計,台股大型權值股所做之大盤買賣力分析,它是動態預估每60分鐘更新一次,依照建議表統計給自已參考用;那些事情對台股權值股影響最大:

  • 2330台積電 (TSMC) 相關之公司營收獲利大幅上揚;
  • 大陸再度大幅釋放利多,1301臺塑、1326臺化等相關產業;
  • 美股持續大漲,經濟持續成長;
  • 大陸如果讓臺灣提前開放臺灣之銀行人民幣存款業務,將大幅增加金融業穫利率,讓臺灣銀行股大涨,以人民幣存款高利率,對台灣內需消費力有1500億以上刺激力,內需之公司獲利將大幅增加;



上面表格集合臺灣加權指數之權值股投資分析, 由於,第一次使用 Yahoo.finance, Google.finance API及介面引用之資料,發現只能自己參考,有些Yahoo.finance, Google.finance 資料有誤差.
Enhanced by Zemanta

台股六月份買賣力與重要K圖

The DAWN of a Small Fishing Port, Dawulun, Kee...Image by Harry‧黃基峰‧Taiwan via Flickr

由 2010 年1 ~ 5月份 臺灣 ( Taiwan ) 整體產業恢復狀態與6月份台股權值股看,這波景氣恢復很奇怪,一些產業才恢復一下子又要進入衰退隱憂期,再由台灣加權指數與權值股分析,大陸如果讓臺灣提前開放臺灣之銀行人民幣存款業務,將大幅增加金融業穫利率,讓臺灣銀行股大涨,才有機會讓台灣加權指數 ( TSEC weighted index ) 突破新高,而且,這利多實質效應遠大於 ECFA 那種長期之政策,更重要是它是全民受惠,因此對選票影響很大,人民要的都是實質利益,例如失業率、人民幣存款高利率、股市獲利、社會幅利、兩岸合平,至於兩岸ECFA議題既使對臺灣經濟成長率影響很大,人民不會這麼重視,很懷疑執政黨是否真的了解人民幣業務對臺灣之影響。

以下是根據台股權值股所做之大盤買賣力分析,它是動態預估每60分鐘更新一次,依照建議表統計給自已參考用。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2010 年1 ~ 5月份 臺灣上市公司受景氣恢復程度分析

Bubble WorldImage by viking_79 via Flickr

2010 年1 ~ 5月份,臺灣整體產業恢復狀態,以電子業、觀光、汽車、營建復甦最快,由於電子業進入淡季不淡,這是這次景氣恢復最奇特現象,觀光成長力遠不如預期,最大影響力是:
  • 全球經濟最大威脅仍然是歐洲主權債危機,已經到了威脅全世界經濟成長率,而美國經濟成長率又變軟,歐美仍然需要經濟刺激政策。
  • 臺灣最大競爭對手仍然是韓國 Samsung 挾著DRAM、半導體晶圓代工技術與面板,又擴廠,成為台灣非常大之威脅;間接影響臺灣政府1.2兆稅收,TSMC 必須非常注意。
  • 兩岸金融業合作、兩岸金融商品與ECFA議題 仍然以人民幣存款業務效應對臺灣經濟成長率影響最大,將大幅增加金融業穫利率,很懷疑執政黨是否真的了解人民幣業務對臺灣之影響。
  • 第三季許多利多與月營收有關,外資早晚需要進場。
  • 執政黨現在要大幅運用策略降低失業率,再不做經濟轉弱時就沒機會了由新創公司投資減稅著手,就可以降低失業率,延長經濟成長率,執政黨沒有做好降低失業率策略將會流失許多選票
  • 預估ECFA無法增加太多就業率,國內開放人民幣定存業務可以激起國內消費金額,增加服務業就業率,新創公司投資減稅與優惠,能迅速增加就業率。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iPAD 為甚麼熱賣? 分析與評論

Steve Jobs while presenting the iPad in San Fr...Image via Wikipedia

3C通路-小筆電 (Netbook) 退燒 2萬5以下筆電最夯

筆記型電腦單價逐漸下降,2萬5千元以內的筆電成為消費者的最愛。國際數據資訊IDC資深分析師張祐菖表示,今年第1季台灣筆電市場約達到30萬台,與去年同期相較約有1成的成長,其中標準筆電約占5成、小筆電占3成、超薄筆電占2成。最特別的是筆電單價下降,3萬元以內的標準筆電市占達7成,主流機種落在2萬元到2萬5千元間,約有4成市場。

 小筆電、超薄筆電有退燒的現象,今年第一季小筆電賣出8萬多台,但市占率從最高的5成掉到近3成。輕薄筆電則從上一季的9萬台掉到今年第1季的6萬台,目前平均價位落在2萬2到2萬5千元間,市占則站穩在15%到20%間。

 一般筆電 ( Netbook ) 市占有回穩的現象,但各大品牌單價滑落,2萬到2萬5千元機種約占有4成,2萬5千元到3萬元的機種占有2成;超過7成的筆電都落在3萬元以內。而台灣筆電市場的前5大排名,依序為華碩 ( Asus )、宏碁 ( Acer ) 、惠普 ( HP )、聯想與微星。

市場對iPad需求激增,台灣的觸控面板製造商、南韓的晶片製造商及中國的電池製造商,全面加緊趕工製造iPad零組件。供應商預期iPad在二○一○年度,可望出貨八百萬到一千萬台,遠高於先前預期的五百多萬台,贏過去年最夯的電子書閱讀器,明年銷量更將超越近年來的常勝軍小筆電。

ipad 熱賣! iPad 是體驗網頁、電子郵件、照片與影片的最佳方式?

蘋果公司(Apple)推出平板電腦iPad時,表示會引發風潮,開闢介於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間的新市場。2個月後,iPad狂銷200萬台,亞洲廠商也以行動表達對上述見解的認同,紛紛推出平板電腦,期望與蘋果分杯羹。

由於Apple的產品賣價一向優於同業產品,因此,對零組件的品質要求更勝價格,且產品的認證嚴謹,供應商一旦進入供應鏈,即與蘋果一同享有產品銷售上升的貢獻。若iPad的銷售佳,在拉貨擴大下,訂單將持續升溫。

鴻海集團包山包海

亞洲供應商通常與蘋果簽有保密協議,大多拒絕透露生產狀況。法人表示,在市場矚目的iPad供應鏈中,鴻家軍即囊括五大業務量,除旗下的富士康將在中國組裝數百萬台iPad之外,包括:鴻海提供連接器、線材及組裝代工;鴻準提供機殼;新普負責電池模組;「兄弟廠」的正崴亦提供iPad連接器,包山包海受惠最大。

鴻海第一季財報,首季非合併營收達四一四七億元,年增率四九.二%,稅後純益一七九.八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三四%,達成郭台銘要求的三○%年增率目標,首季EPS為二.一元。瑞銀證券看好鴻海新產品挹注,且是蘋果主要供應鏈,下一波企業換機需求循環的最大受惠者,預期出貨趨勢正面發展,將激勵股價表現,因此將鴻海維持買進評等,上調目標價至二一○元。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跨入iPad領域,對新切入NB代工市場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利基。此外,鴻海為SONY代工液晶電視的比重拉大,再加上營收重鎮的連接器,以及惠普等訂單持續湧入,未來業績將擺脫淡季的陰影;正因為基本面強度夠,三大法人持續布局鴻海,成為大部位資金安全的避風港。

蘋果全美市值搶第二

蘋果電腦財報奏捷,股價勢如破竹,最高創下二七二.四六美元歷史新高,標普五○○指數發行公司表示,總市值逾二四○○億美元,已超越微軟,緊追在艾克森美孚,成為全美第二大市值公司,目前蘋果本益比約為二一倍,高於美國主要科技股惠普的十二倍、RIM的十四倍。

由於Apple的產品具有獨特性,成為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指標,市場看好蘋果仍將吃香喝辣,股價更具吸引力,有機會挑戰三百美元大關,巴克萊資本更調升其目標價至三一五美元。

除iPad產品現身之外,蘋果iPhone 4G將在六月七日亮相,近期還一度炒熱原型機,在夜店現身的八卦新聞,可見Apple的魅力火紅。一向是蘋果主要幕後英雄的台系廠商,也將雨露均霑,像是廣達傳出由於iPad需求過旺,造成生產線短缺;晶技則是iPhone的主要石英元件供應商。


微軟未能推出易於平板電腦使用的Windows作業系統,惠普、戴爾等PC大廠為與蘋果平板電腦iPad競爭,已紛紛轉而擁抱Android作業系統。

市調業者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分析師達歐德說,微軟最新作業系統Windows 7對iPad等平板電腦而言不夠靈巧,微軟要到第四季才會推出較輕巧的作業系統,讓蘋果在快速發展的平板電腦市場有一年的領先優勢。達歐德說:「微軟的Windows夥伴必須想辦法因應,將在蘋果後頭拚命追趕。」

iPad的成功令PC業驚詫不已,iPad在4月3日上市後的兩個月就賣出200萬台,超過IDC對平板電腦今年全年銷售量的預估。為了追上蘋果,戴爾和惠普都改用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

生產全球大多數個人電腦的台灣製造商也表示不滿意微軟現有的作業系統。筆電和電腦零件生產商微星科技董事長兼總裁徐祥說微星現在沒有其他選擇,Windows 7功能太強、太耗電。麥格里集團預測,iPad今年銷售量可達550萬台,明年可增至1,300萬台。IDC則指出,惠普和戴爾販售的Windows平板電腦需求疲軟。

負責與電腦製造商接洽的微軟副總裁卡可曼(John Kalkman )說,PC製造商對微軟作業系統的看法還算「公正」,微軟今年底將推出較輕巧且較不耗電Windows Embedded Compact 7。


Forrester Research周四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iPad熱潮的推波助瀾下,平板電腦(tablet PC)的銷售量可望在短短兩年之內就超越小筆電。

根據Forrester的「2015年美國消費者PC市場」研究報告,單是在美國,平板電腦的銷售量可望大幅成長,從今年預估的350萬台提高到2015年的2,04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達42%。該公司預測,到2014年,使用平板電腦的人數會超越使用小筆電的人數,而到2015年,平板電腦將占所有PC銷售的23%。

Forrester分析師Sarah Rotman Epps說:「平板電腦銷售成長的同時,小筆電銷售將受影響。小筆電和平板電腦一樣具有類似的行動媒體存取與網路瀏覽功用,但不像iPad那樣能夠跨越多重服務進行資料同步化。消費者並未要求平板電腦,事實上,Forrester的資料顯示,消費者最想要的PC功能,和iPad的功能完全不搭調,但蘋果成功地灌輸消費者他們需要這款新裝置的觀念。」

業界仍在辯論平板電腦如何定義,但根據Forrester的看法,平板電腦可歸類為一種個人電腦。這份報告預測,有了平板電腦熱潮助陣,從現在到2015年這段期間內,消費者將購買將近5億台PC,相當於銷售量成長52%。上述數據包含各式各樣的PC--桌上型電腦(desktops)、筆電(notebook)、小筆電(Netbook)和平板電腦。

報告並預估,未來五年桌上型電腦銷售量將持續下滑,從今年的1,870萬台降到2015年的1,570萬台。但對需要強大CPU的運算應用(例如玩遊戲、觀賞高畫質影片)而言,桌上型電腦仍將不可或缺。Forrester估計,到2015年,筆電在美國PC市場的占有率將達到42%,其次依序是平板電腦的23%、桌上型電腦的18%,以及小筆電的17%。


Apple iPad 在四月三日開賣之後,短短 60天內了狂銷了 200萬台,但這股熱潮更持續高漲,在本週一 Apple 宣布 80天內已經賣出了 300萬台,也就是說,第三個 100萬台銷售僅僅花了 20天就達成!這當然要歸功於 5/28 開始有九個國家加入銷售。

原本分析師預期今年 iPad 將銷售 800萬台的說法勢必將重新修正,有可能在今年內就可賣出 900~1100萬台。Apple 也在 4/30 開始推出 3G 版本的 iPad,讓上網功能更加便利!


iPad持續在全球熱賣,拓墣產業研究所看好今(2010)年iPad出貨量有機會上看千萬台,並預期這將會讓蘋果的全球NB市佔排名從第7名躍升至第5名,不僅超越聯想(Lenovo)、更將擠下目標今年要成為全球第四大NB廠的華碩(2357)。

雖然歐債問題未解,有如下半年全球景氣未爆彈,但拓墣對下半年NB市場表現依舊維持相當樂觀的態度,認為在加計iPad銷量後,下半年出貨量將可比上半年成長17%,而對全年出貨量的預估則從1.95億台提高為2.1億台。

單就品牌業者表現來看,拓墣雖看好華碩在北美及新興市場持續有優異表現,估其今年在出貨量和市佔都可以有大幅成長,其中出貨量將可達1800萬台,較去(2009)年大幅成長50.46%,但就市佔排名而言,則預期還是位居第五,甚至在加計iPad出貨量後,拓墣更預估,華碩將會被蘋果擠下,退至第6名。

拓墣認為,蘋果在iPad加持下,今年出貨量可從821萬台,大幅提高為1821萬台,年增率高達139.96%,市佔排名可從第7名上升至第5名。而聯想將因此下滑至第7名,華碩則退至第6名。
拓墣相當看好平板電腦前景,預估到2012年時,整體銷量即可超越Netbook,因此拓墣也認為,平板電腦的堀起將會讓PC產業繼Netbook出現後,再次出現市場大洗牌。




分析與評論

  • Windows 7 真的還是很爛,速度比 Windows XP 還慢 更不用與 iPAD 比;
  • 人們根本不需要一台價格超過 720$ 筆電 ( Netbook ) ,硬碟 ( HDD ) 還超過 500 GB ,又沒有 MP4 和 H.264 電影下載,根本用不完,一般家裡備份 USB 硬碟 ( HDD ) 平均超過 250GB,真不知道這些筆電產品企劃在想甚麼?
  • 以價格分析人們需要的竟然是一台價格 299$ ~ 399$ 沒有 Keyboard 含 Touch screen 可以體驗網頁、電子郵件、照片與影片的筆電;
  • 預估 iPhone 4 應該賣量與以往一樣,所以,蘋果電腦今年 iPad 悄悄攻進筆電,很快地 Windows 7 在筆電市場真的會變成非主流,如果,Android 與 Chromes 平板筆電又贏得10%市場,Windows 7 在筆電市場將消失更快;
  • 台灣許多 Netbook、eBook、Smart Phone 廠商還不努力思考,Ipad成功意味新時代來到,追隨 WIndows 7 必延誤市場時機而衰退,敲開 Android 是搶時機之方法 ( The netbook trend is moving to tablet and smart pad in speed );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富士康加薪蝴蝶效應: 全球物價恐漲 - 分析與評論

Freedom from Want (painting)Image via Wikipedia

富士康( Foxconn) 加薪蝴蝶效應 全球物價恐漲 ( Inflation )

富士康 ( Foxconn ) 大動作調薪後,似乎引發了「蝴蝶效應」,大陸各地紛紛出現罷工潮,不僅本田汽車佛山廠生產線暫停,7日另一家與本田有關的汽車零配件公司,工人又無預警發動罷工,就連美律電子大陸員工也走上街頭,要求和富士康同薪。科技業毛利原本就在拚命「保三、保四」,現在又遇上集體罷工潮,未來大陸的基本工資全面調漲,全球物價恐怕跟著水漲船高。

深圳的美律電子員工集體癱瘓街道爭取加薪,情況一度緊張;就在富士康調高基本工資到2000元人民幣後,大陸員工人人都想跟進,這波罷工潮已經從珠江三角洲蔓延到長江三角洲。

杭州台商協會會長謝智通指出,「深圳一帶最嚴重,浙江年初已經加15%,未來可能再加。」位屬長三角的浙江杭州,早在罷工潮爆發之前,就提前打了預防針,只是大陸工人意識抬頭,缺工問題越來越嚴重,不滿工資過低,加上富士康大幅加薪的刺激,罷工問題就像蝴蝶效應一觸即發,就連本田汽車零件供應商,台日合資的佛山豐富汽配公司也出現員工抗爭情形,460名員工當中,有大約250人參加了罷工要求加薪。

工人拒絕上工,導致生產線完全停擺,就是因為目前每個月1300人民幣的工資實在太低,只是大陸基本工資不斷上調,台商卻不打算回流台灣。台灣的缺工問題一點也不輸大陸,企業老闆傷腦筋的不只這波加薪罷工效應,未來大陸工資全面調升,產品價格勢必跟著上揚,全球物價飆漲,緊接而來的通膨壓力,恐怕才是官方和企業即將面臨的難題。(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富士康( Foxconn ) 引發加薪潮台商萌回台意 鴻海也想遷回高階加工

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公司宣佈將再上調工資,調幅將達66%,不僅引發大陸工資上揚效應,造成大陸台商企業緊張,甚至進一步引爆工潮,在此情況下,部分大陸投資台商有意回台投資,甚至還傳出鴻海集團有意將高階加工重心轉回台灣,經濟部證實此事,表示已在幫忙鴻海找地。

富士康深圳廠發生連續12起員工跳樓事件,郭台銘連2次宣布加薪--先前宣佈調薪33%後,預定10月1日再進一步調薪,屆時薪資總調幅將達66%,一般作業員而言,屆時將能領到2千元人民幣薪資,相當於台幣1萬元。

這項大動作的調薪,相對拉抬大陸勞工薪資,許多企業員工都要求「比照辦理」,讓在大陸設廠的台商面臨龐大壓力,不僅引來外資圈的震撼,也在台商之間掀起漣漪,除了考慮遷回台灣,也有部分產業考慮把重心移往中國西部。

富士康將工資大幅調高後,效應已經從珠江三角蔓延到長江三角,甚至擴及整個大陸;因為現在大陸從南到北,都掀起一股工人要求加薪的抗議浪潮;像是深圳的台灣上市公司美律,即爆發工人上街頭抗議,要求加薪,而在江蘇,同樣也有台商員工圍廠,希望老闆加薪,甚至還傳出發生衝突,造成至少50人受傷。

台企聯會長郭山輝表示,「加薪不是萬靈丹,調整是必然的,是未來的趨勢,但是幅度是不能太大,而且速度也不能太快,我們覺得適度的調整,大概10%左右,應該是比較恰當的。」他認為,富士康的做法是台商的表率,但企業必須考慮成本,如果加薪幅度過高或過快,對企業發展不利。

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7日成立「馬上辦中心」,並舉行揭牌儀式,當天即有台商指出,如果大陸工資再調漲,不如把工廠遷回台灣,前天津台商會長丁鯤華認為,只要兩岸簽定ECFA,稅和成本就會降低,台資就會願意回去。

而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秘書長、杭州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謝智通9日也表示,由於兩岸工資差距拉近,加上政府這些年來非常務實,包括租稅優惠、土地取得、融資獎勵等都有很好的政策,因此許多在大陸的台商都有意回台投資設廠,或是回台上市、上櫃,希望政府能協助解決勞工聘用問題。

謝智通以自己從事傢具業為例說,他也想回台設廠,但首先要解決的是勞工短缺問題,因為許多台灣人不願意到工廠生產線上工作,而僱用印尼、菲律賓、印度外勞,又有語言和文化上的隔閡,他建議政府能開放大陸勞工,解決企業回台投資短缺勞工的問題。

不少台商坦言,富士康深圳的調薪動作,讓他們壓力真的很大,加上大陸最近在研擬調高最低薪資標準,基層勞工的權利意識抬頭,加薪風潮可說在加乘效應下遍地開花。經濟部表示,目前至少有3家在中國設廠的台灣電子業者,因為不堪大陸基層員工的「加薪效應」影響,而有意回台。

經濟部證實,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一直都在與經濟部討論,希望將部份回高階的精密加工作業廠移回台灣;目前郭董希望在土城總部設廠,但工業局所屬的北部工業區,都沒有土地,因此目前還在協調當中。

事實上,郭董在日前的股東會議中,也曾透露,面對大陸延海各省的薪資上漲壓力,鴻海將加速分散風險,除遷往大西部外,也打算回台尋找地點,把部分生產遷回台灣,以「無人工廠」模式運作。

當然緊張的不只台商,外資也憂心過去大陸人力多、工資低廉的「世界工廠」的好處已逐漸消折,在大廠員工要求、加薪、罷工案件頻仍之下,不少外資也感憂心,《紐約時報》8日刊出的《中國薪資增加將導致出口價格變化》一文中,即表明憂心中國薪資上漲,最後將反映到全球經濟,所有中國製產品都將跟著價格上揚。

分析與評論

  • 大家擔心台商、外資會至大陸撤至東南亞,其實那也要蘊釀一年後,部份工廠才有可能遷至其他地區;
  • 最大影響是大陸國民所得加速提高,將加速大陸內需市場成長,對台灣經濟影響是正面的,更多轉移至台商內需股;
  • 這將引發大陸延海省份之民主風潮,我預估大陸罷工潮將由2010年啟動,日後每年都將持續發生,然後,會產生質變形成民主浪潮,台灣要極早預備許多國外大學台灣分校,迎接大陸各體戶有錢人子女留學潮;
  • 台灣教育也必須提早讓學生運用電腦設計與模擬系統,更能運用雲端技術了解如何運用集體智慧,提早讓人民運用雲端服務與政府溝通,讓台灣集體智慧、民主智慧與科技更上一層;
  • 大陸民主浪潮將影響台灣未來十年,試想未來一個全國GDP大於美國,沿海白領薪資與台灣一樣大亞洲時代,大中華區域經濟、民主將相互影響新時代,我們應該先做甚麼? 這世界富裕階層永遠支配窮困階層生活,資本主義是如此,社會主義是如此,無論是獨立、現況、或是統一,窮困階層永遠沒有足夠自由且受支配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宋鴻兵-近期金融形勢 : 分析與評論

G20 External DebtImage by GDS Digital via Flickr

我認為在危機判斷上,尼爾弗格森比魯比尼更深刻,這不是因為我和弗格森更熟,事實上我始終認為弗格森和蒙代爾等都是世界貨幣派,弗格森更是羅家的學術代言人,老蒙每年來中國10幾趟四處遊說,核心就是統一貨幣有理。 弗格森的觀點更有歷史縱深感,和他交流是能夠領悟很多東西的,但我認為他的動機有問題。

  剛才看到魯比尼發表文章說泡沫必然而且已經破裂,危機並未結束而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老魯並非始終如一,記得去年5月在韓國數字論壇上老魯曾大談世界經濟復甦如何值得期待,他是主題演講,我是論壇演講,我們的觀點截然相反,我認為金融海嘯第二波難以避免,在晚宴上他曾調侃我要把末日博士拱手相讓。

  IMF 看著西班牙經濟越來越不順眼了,其實我在央視的直播節目中反复提到西班牙就是下個危機爆發點,其規模是希臘的5倍,7月之前就會見分曉。 因為它的十年國債很可能出現被拋售的局面。 葡萄牙也在劫難逃。每當我看到券商和基金的所謂分析報告時,都不禁仰天長嘆,這些毫無全球戰略視野的股市評論究竟要害死多少人才能明白最基本的道理呢? 不理解世界統治精英的人脈關係和思維方式的人根本無法理解金融市場的波雲詭異,而付出代價的永遠都是普通股民。 金融圈的朋友們對危險如此麻木的盲目樂觀情緒令人擔憂。

  危機倒逼改革,製造和放大危機是加速改革的不二法門,這一過程將是殘酷甚至是血腥的。 危機之後的歐洲將不再是同樣的歐洲,更大的主權信用危機將陸續爆發,總有一天這一危機也將衝擊中國,中國將被迫交出部分金融主權,而被抽離了貨幣發行權的政府,僅僅是維持金權專政的工具而已!

  美元最終會與歐元一起消亡,關鍵是美國人民不會同意的,所以美元的危機必不可免。 國際銀行家有了美元這種世界貨幣還不夠嗎? 答案是不夠,因為還有200種主權貨幣,美元對其他國家的貨幣只能間接發生作用,這個財富蛋糕切得很不爽嘛。我還可以大膽預言,歐元會完結嗎? 斷然不會! 因為這是國際銀行家50年奮鬥成果的結晶,是未來世界貨幣寶貴的試驗田。 最後所有主流學者的意見會高度統一,結論就是:罪惡的不是統一的歐元,罪惡的是不統一的歐元區國家的財政! 很多人誤以為是美元暗算歐元,其實未必,統治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的本是一群人!

  剛看新浪新聞:諾獎得主斯賓塞:歐洲財政主權的完結。 觀點:“目前身陷財政失衡與主權債務危機困境的歐元區擁有強大而自主的中央銀行,但同樣面臨財政分散、並在政治上僅實現了部分統一的現實”。 真是妙得很,眾口一辭的大合唱:消滅貨幣主權,消滅財政主權! 問題是,最終的集權在誰的手上? !

  我本人從不是悲觀主義者,關鍵是準確判斷形勢,冷靜分析,我們不幸趕上了80年來最大的危機,我們又有幸碰到了80年來最大的機遇。 勝敗只在一念之差。

  人類的本能是渴望安全和成就,但我們生活的世界的現實卻是殘酷而冰冷的,如果不能保護自己,或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這些人會本能地傾向於接受利好的消息而屏蔽掉所有壞消息,無論問題有多麼嚴重,他們的接收系統都是封閉的。 這就是為什麼金融海嘯會給這麼多人帶來傷害的重要原因。

  天真的投資者們相信經濟真的在復蘇,投資暴利機會再次重現,一切都會回到2006年的光景。 而在我看來,世界正來到1929年大危機之後的1933年轉折點,那時世界經濟再度惡化陷入第二輪危機。 2007年危機之後的4年,美國股市可能跌回8500點,甚至更低。 持有長期價值投資信念的投資者將成為市場中矚目的祭品。

  IMF將成為世界中央銀行,它將監管世界各國政府的財政、稅收政策,而SDR(特別提款權)將會殭屍復活成為世界統一貨幣的有力競爭者。 中國在上交全部金融主權之後,會得到最多10%的小股東地位。 嘿嘿,大股東們分不分紅就全看別人的心情了。 SDR將會用黃金作為部分支撐,主要原因是各國主權信用已經爛透了。

  2012到2014年美國將會迎頭撞上9.6萬億美元的還債高牆,從而觸髮美元信用大危機,而英國和日本的主權危機會來得更快些。 人們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能看到一場類似目前歐元體系的重大問題,2-3年後各國媒體的通欄標題將是“世界各國都需要統一的貨幣、財政和稅收紀律”,否則誰也無法單獨擺脫危機。

  看看魯比尼今天的說法吧:“魯比尼警告稱,若不能統一執行相同的財政紀律,歐盟可能解體”。 所謂“統一執行相同的財政紀律”的實質就是統一財政和稅收體系,貨幣、財政、稅收乃是構成國家金融主權的三大要素。 歐洲統一了,世界統一貨幣和世界政府的理想還會遠嗎? 危機倒逼改革,而危機是可以被策劃的!

  就國內情況而言,政府為了控制資產泡沫而打壓房市,股市受國際金融形勢的製約而難以大幅反彈,過剩資金必須要尋求出路,政府必須也只能打開壟斷行業,從而疏導虛擬逐利資本向實業投資轉化,以創造就業,刺激經濟發展。 過剩資本的另一個避風港就是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這與世界各國的情況類似。

  黃金 ( Gold )看漲的主要原因就是7500億歐元拯救計劃中的主要部分(約5000億歐元)仍將以發債的形式解決,更大規模的負債 ( Debt ) 將進一步動搖歐元乃至整個紙幣體系的信用。 德國各銀行的金幣銷售量從半年前的日均2000-3000盎司,飆升到目前日均銷售50000盎司。 資金正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從紙幣資產向貴金屬資產轉移。

  歐元危機的最終結果就是迫使歐洲各國進一步放棄國家主權,達成財政、稅收的一體化,統一受歐洲中央銀行的“監督”,而歐洲央行是超越各國主權政府、不受任何民主選舉制度約束的不折不扣的私有中央銀行,從奧巴馬、沃克爾、英國首相、IMF最近的表態看,一個歐洲合眾國將崛起於主權債務危機的廢墟之上。

  我們掌握的信息表明: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國債問題可能在今年6月底以前暴露出來,其中6000億歐元的兩牙1期國債被壓在歐洲中央銀行手中,套現出來的10年期國債將在此時遭遇沉重拋壓,近期黃金、歐元、美股、港股、上海股市震蕩的根源就在於此。 望廣大投資者當心風險。

分析與評論

  • 如果,美國想持續經濟成長靠人民幣升值根本不實際,唯有美國持續刺激經濟,否則,經濟一定再進入衰退;
  • 除非發生通縮,黃金 ( Gold )與重要物資將來也看漲;
  • 要讓世界經濟成長,唯一路徑就是再製造一次泡沫,美元貶值是最容易達成,如果透過人民幣升值或亞幣升值只是將泡沫移到亞洲房地產、貨幣,無法取代美國持續刺激經濟之經濟成長率;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Chrome想法、應用生態分析

Internet Map. Ninian Smart predicts global com...Image via Wikipedia

Google 認為人們使用電腦的主要任務已變成網路 ( Internet )/ 瀏覽器 (Browser ) 應用。因此Google 開發一個快速的 Chrome OS ,開機時間 5 ~ 10 秒,讓使用者可以立即開啟瀏覽器使用網路服務。同時系統更新易、更安全。

Chrome OS 的市場如上網本 ( Netbook )、平板電腦 ( Slate )、Google TV Box 應該會有發展,由Google 發布了Chrome 最近的使用者數量統計表,自2009年7月,至今年4月,人數從3,000萬人成長到7,000萬人,成長幅度超過2倍,以 Google 的網路產業領導地位、Open Source 及Android 成長率,未來Chrome這個平台要站穩市場 20% 可能性很高。

從Chrome瀏覽器,到Chrome OS,Google積極拓展相關的應用模式以及前後端環境的完備,在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已經宣布Chrome及相關平台將會完全支援HTML5,但同時也會支援Flash。同時,Google也宣布將2010年初所收購的VP8視訊標準完全開放,並且發表了WebM視訊封裝格式,由於網路最大的免費視訊來源Youtube在Google手中,Google的態度對網路影音標準的影響很大。

Google在5/25時候正式宣佈釋出Chrome for Mac正式版本,同時也針對Linux平台釋出對應版本。除了提供更加穩定的執行效能之外,正式版本也提供超過4500組的擴充Plug-in程式與更加便利的書籤管理功能,不過原本在beta版本中預設整合的Flash Player功能,並不會整合在正式版本中,而將等Flash Player 10.1版正式推出時一併釋出相關Plug-in。

Chrome想法、應用生態分析
  • 簡化 OS 成為 Chrome OS;
  • Chrome 運用加速寄速如 Java script V8、Multi-tab;
  • Chrome OS 加入延伸應用軟體 plug-in 介面、雲端 OS技術與經營模式;
  • Multi-tab、觸控 touch screen 人機介面;
  • Chrome 將提供 Android、Mac、PC、Linux 版本,擴展 Google 應用平台;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歐債危機下拉借貸意願 Libor飆升 - 分析與思考

World Recession PlungeImage by publik18 via Flickr

英國銀行業協會(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周五(21日)表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令金融機構借貸意願下滑,銀行間借放美元的基準利率-3個月期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上升到將近10個月的高點。

根據協會資料,倫敦同業拆放利率連續第9日揚升,今日增至0.497%,由昨日的0.484%向上提升,同時創下去(2009)年7月以來的最大漲幅。銀行間放款意願指標-Libor-OIS利差則是保持在如去年8月13日的最高水位。

歐元區金融危機衝擊,令銀行機構擔憂抵押性商品價值萎縮,因此越發不願放款給有風險的業者,成為Libor上行動力。

3個月期Libor是將近360兆美元全球金融產品的基準,包括抵押貸款及學生貸款等等。Libor-OIS利差今日報25個基準點,較昨日變化不大。在2008年雷曼兄弟垮台後,Libor-OIS利差飆升3.64%至364個基準點。3個月期歐元Libor今日未有變動,維持在0.636%,是1月11日至今的最高點。歐洲3個月期銀行同業拆放款利率(Euribor)由0.692%上升至0.695%,創1月5日至今新紀錄。

分析與思考

  • 3個月期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如果再持續標高意味歐元區金融危機沒有降低,對經濟衝擊將持續。
  • 須預估對臺灣及美國經濟成長之影響力,3個月內對歐出口是否衰退?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Harry Dent 預測大蕭條時代將來臨

drops of spring like economic bubble grow and dropImage by bubble up and drop to the ground via Flickr

Harry Dent 他在南卡羅來納大學畢業學士學位。 後來他又獲得了哈佛商學院MBA學位,為哈佛商學院作一個經濟學者;Harry Dent 使得大量使用圖表,週期和趨勢,除了他的人口理論在預測短期和中期內的經濟和股市週期。 他的工作主要基於的假設是最長遠的股市表現可以解釋長期趨勢和圖表從過去。 他的批評問題,前提是所有主要線索股市事件可以發現在相對短的歷史,運作良好的股票市場在世界上。 他的作品也被批評為大量使用數據挖掘 -在這裡很容易找到的模式在過去的數據預測和權力分配時向他們很多這樣的模式出現在每一個數據收集純屬偶然。 Harry Dent 他的預言也被批評為是徹頭徹尾在幾個經濟學家錯誤。 事實上,www.maxfunds.com,財務報表的網站授予他的“終極騙子”獎。 他們寫道:“最壞的投資意見,通常到達附近的頂部和底部的股票的市場週期。人口趨勢大師哈利S ·Harry Dent 是使輪再次,兜售他的最新著作,大蕭條前進:如何興國的崩潰隨著歷史上最偉大的景氣 ...."。

oil rebound and dropImage by rebound up and drop to the ground??? via Flickr




Harry Dent 這一次預測大蕭條時代將來臨也將面臨史無前例之挑戰,如同宋鸿兵預測一樣,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因此,我只要仔細檢驗我時常預估用之指標如BDI、SKF、SRS、M1B、UYM、USO、KOL 等商品相關指標,再依照經濟領先指標與整體營收推算。

當然由上圖看石油是有危險,問題是當美中俄都同意制裁伊朗時,難道我不會懷疑這樣會減少石油產量,維繫住油價高於 58$/barrel。

如果石油跌破關鍵價位,商品相關指標又處於及弱勢,那時就沒有甚麼可以投資,現金為王,配合部份避險商品為主要策略,既使是黃金也只有在所有貨幣相關之主權債有疑慮時,才構成避險商品。

當大蕭條真的來臨,唯有備有足夠糧草的,養生有力者可以存活,平時理財、養生、磨練心智、靈與身體,非常時期時,才能安身養命,通靈修道,培育無限之成長,理財成功可以幫助許多人,也讓自己靈修、信仰道路減少許多痛苦,更能看清唯有靈修、信仰道路成功才是生命之成功。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2010,1 ~ 4月份 臺灣上市公司受景氣恢復程度分析

World Economic Forum on Europe 2010Image by World Economic Forum via Flickr

2010 年1 ~ 4月份,臺灣整體產業都進入恢復狀態,以電子業、觀光、汽車、營建與金融業復甦最快,由於電子業進入淡季,塑膠、汽車成長最快,觀光成長力遠不如預期,最大影響力是:
  • 全球經濟最大威脅仍然是歐洲主權債危機,已經到了威脅全世界經濟成長率程度。
  • 臺灣最大競爭對手仍然是韓國 Samsung 挾著DRAM、半導體晶圓代工技術與面板,又擴廠,成為台灣非常大之威脅;間接影響臺灣政府1.2兆稅收。
  • 兩岸金融業合作、兩岸金融商品與ECFA議題 仍然以人民幣業務效應對臺灣經濟成長率影響最大,將大幅增加金融業穫利率,很懷疑執政黨是否真的了解人民幣業務對臺灣之影響。
  • 第二季許多利多都將以利多出盡視之,大型主力出貨後沒有壓低是很難再進場。
  • 執政黨現在要大幅運用策略降低失業率,再不做經濟轉弱時就沒機會了,由新創公司投資減稅著手,就可以降低失業率,延長經濟成長率。
  • 預估ECFA無法增加太多就業率,國內開放人民幣定存業務可以激起國內消費金額,增加服務業就業率,新創公司投資減稅與優惠,能迅速增加就業率。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三星半導體戰略對臺灣之影響 - 分析與評論

Samsung stand at GSMA Barcelona 2008Image via Wikipedia
三星將擴產 DRAM股又斷腸

全球最大記憶體廠韓國三星 ( Samsung ) 今年大擴產動作,且最快可能明年下半年即開出DRAM及NAND新產能,對才初 三星將大擴產,最快明年下半年開出DRAM及NAND新產能,對初見復甦綠芽的同業再度帶來一大競爭壓力。

本報系資料照見景氣復甦綠芽的DRAM廠再度帶來一大競爭壓力,且今早外電傳出,歐盟擬對三星、海力士、南科(2408)等10家記憶體廠商祭出罰款,引DRAM股今連第二天同步重跌。力晶 (5346)、茂德(5387) 今連吃第2根跌停板,茂德率先跌破前波低點,而南科(2408)近午盤跌破5%,華亞科(3474)跌破半根停板。

韓國三星 ( Samsung ) 集團靈魂人物李健熙今年3月重披戰袍以來便一路展開科技事業擴張動作,繼續貫徹其「第一主義」作風,日前李健熙親自參與記憶體12吋Line-16破土,並宣布將今年資本支出大幅調升至18兆韓元,且應用於包括晶圓代工、記憶體及面板擴廠,其中最高筆9兆韓元將應用於記憶體,由於爾必達陣營的力晶、茂德、瑞晶才剛欣喜今年下半年加入新產能競爭戰局,三星此時的大動作讓投資人對負債壓力較大的力晶、茂德信心低落,導致股價再觸跌停。除了三星積極擴廠動作引台DRAM股壓力之外,今早自外電傳出歐盟將在本月19日宣布對三星、英飛凌、海力士、美光、爾必達、NEC、日立、東芝、三菱電機及南科等10家記憶體廠商依歐盟「反托拉斯」法律開罰,開罰金額約3億歐元,雙利空壓力下,DRAM股同步回測前波低點。DRAM股股后華亞科跌破20元整數關卡。

瑞信:三星擴產搶單,2012年對晶圓代工威脅大增

瑞士信貸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艾藍迪今天出具研究報告指出,韓國三星電子宣布資本支出將擴增至158億美元,其中投注於晶圓部分將讓三星於2011年的晶圓產能三倍成長,12吋晶圓的產能比重將從5%提升至10%,加以三星將鎖定大客戶擴產而非全面性,搶單意味濃厚,顯示三星對晶圓代工同業的威脅提高,較大的威脅將在2012年發酵,但仍維持台積電(2330)評等為表現超越大盤。

艾藍迪認為,三星晶圓產能將更上一層樓,預期資本支出17.5億美元將激勵產能三倍成長,以供應三星明年的晶圓事業成長,12吋晶圓產能比重可望從5%提高至10%,占半導體業總產能比重也將從4%提高至7%,而今年台積電在12吋晶圓產能占整個半導體業產能從54%降至53%,明年則維持在52%。艾藍迪分析,三星對晶圓代工業者的威脅提高,但較大威脅將至2012年才會發酵,三星計畫調高大客戶產能而不是多元化,這將對半導體產業供給競爭造成負面衝擊,但維持台積電評等為表現超越大盤,預期更多的影響是在明年以後才會顯現。

分析與評論

  • 三星晶圓代工事業開始起來,三星將大力發展晶圓代工技術配合記憶體封裝整合拼死臺積電 ( TSMC ) ,臺積電必須加速發展晶圓代工技術與加強客戶關係 ,臺積電 ( TSMC )在記憶體技術遠落後三星晶圓代工事業,臺積電必須大幅投資低耗電、高階製程與記憶體製程 ,否則 ,將有危機;
  • 一旦 ,臺積電晶圓代工30%營收被三星搶走,臺灣整體高科技將全部敗陣,而臺灣賴以為生之設計產業也將敗陣,失業率將急速上升;
  • 臺灣由KMT與DPP兩黨組成之政治結構,除了會抽稅外,以營業稅遠高於香港新加坡,已經是實至名歸之『浪費錢的政府』,大家需要養這麼沒效率政府而承受競爭力之包袱嗎?
  • 韓國與其他國家 FTA 已經簽差不多, 而臺灣連 ECFA 都沒有下來,各國進口關稅 我們至少輸 10%, TSMC 是臺灣本土廠商, 要犧牲10%利潤與韓國競爭很難作,臺灣這一點就是要政治犧牲經濟;
  • 臺灣政府需要思考新創公司投資優惠策略,讓大型公司可以大幅透過轉投資新創公司投資優惠,增加研發比較,趁歐美不景氣人才願意投入新創公司之機會壯大臺灣科技;
  • 三星與臺積電 ( TSMC )股價看出臺積電 ( TSMC )可能快輸了,如果臺積電高層與政府不注意,產業與金融整體戰略,臺灣勢必轉弱且被韓國打敗,短期一定要利用臺灣內部人民幣定存或貨幣基金業務讓流進臺灣之熱錢轉臺灣相關銀行之人民幣金融商品,壓低臺幣。長期靠科技研發與品牌通路戰略


Enhanced by Zemanta

景氣回溫,企業感嘆求才難度增 - 分析與建議

geoluhreadImage by harold.lloyd (won't somebokeh think of the body?) via Flickr

景氣回溫,企業紛紛展開徵才行動,卻有6成企業認為求職者態度變差、7成企業感嘆求才週期拉長,平均拉長32天。104(3130)人力銀行今日發布「2010企業求才現況調查」,發現在企業眼中,2010年求才難度增加,出現職缺主動應徵數量下滑、願意前來面試的求職者減少、以及因已找到工作而取消面試的求職者變多等現象;企業求才週期亦隨之拉長,平均週期拉長約32天,其中又以研發相關類、學術/教育/輔導類、資訊軟體系統類、與餐飲/旅遊類職務求才最為艱鉅。面對2010年的人才之戰,企業必須誠意、主動、迅速,才能比其他人更快搶到所需的人才。

調查指出,6成(63.12%)的企業認為隨著景氣回春,導致求職者態度有變差的趨勢,主要反映在每一職缺主動應徵數量減少(46.43%)、願意前來面試的人變少(40%)、因已找到工作而取消面試的機會變多(33.04%)、以及面試遲到、無故缺席的比例增加(32.52%)等現象;當問及企業求職者態度變差的可能原因時,企業認為「年輕人對找工作這件事態度越來越不認真(51.65%)」,「目前仍在職的求職者比例變高(40.7%)」,以及「景氣回春,工作機會變多,造成求職者的選擇增加(40%)」為三大主要原因。

同樣受景氣回春影響的,還有企業的徵才週期,高達7成的企業感受到求才週期拉長的現象,平均拉長約32天,所有職缺中又以徵求研發相關類職務受上述現象影響最為嚴重,求才週期平均拉長超過40天(41.46天)、其次是學術/教育/輔導類(37.69天)、資訊軟體系統類(37.66天)、與餐飲/旅遊類(37.19天)職務;而作為此波企業徵才大宗的業務/貿易、操作/技術/維修、生產製造/品管/環衛、以及行銷/企劃/專案管理類,平均徵才週期也都拉長超過1個月,分別拉長了31~33天不等。

分析調查結果發現,整體求職市場的確在2010年產生很大的變化,相較去年同期的20.3萬個職缺數,今年5月職缺數已成長至33.7萬,增幅高達66%;而本次調查同步針對求職者提問,歸納出以下三個值得觀察的現象:

1.在職求職者比例激增,換工作非必需:不僅有4成的企業認為今年在職求職者的比例較2009年高,實際上目前仍有正職工作的求職者已超過總數的1/3(34%),騎驢找馬的求職者紛紛出籠,面對此類型求職者,企業若無法提供良好誘因,求職者自然不可能赴任。

2.求職者最在意企業提供資訊的完整與透明:當問到受訪者的求職經驗中,最不喜歡企業的哪些行為時,選擇比例最高的包括「一個職缺徵人徵半年,看不出到底有沒有要用人(63.96%)」、「職務說明寫得含含糊糊,看不出來到底工作內容是什麼(62.50%)」、「公司名稱跟基本資料寫不清楚,看起來像詐騙集團(58.67%)」、以及「主動應徵石沉大海,又不讓人打電話了解可能原因(51.93%)」,全部都是關乎資訊充足與透明度的選項,顯見不只是企業需要求職者提供足夠資訊協助人才遴選,求職者也需要企業提供對等資訊才能更清楚評估求職意向;

3.求職者態度務實,薪資福利為首要考量:調查顯示目前求職者的態度十分務實,在決定是否接受一份工作時,有超過7成(72.33%)求職者在意薪資待遇是否符合期待、超過5成(55.63%)在意公司福利制度是否健全、其次是與個人興趣、背景相關的工作內容是否擅長(48.74%)與工作內容是否符合興趣(44.59%)、然後是公司氣氛是否舒服(34.15%)、接下來才是與個人發展性相關的工作是否有表現的機會(32.78%)和公司是否仍在成長(31.89%)。

面對今年的人才之戰,要想增加對求職者的吸引力、加快求才的週期及效率,不分企業與求職者都認為,徵才企業可以「將公司介紹、福利、及職務說明詳列於徵才網頁,增加求職者主動應徵機會(66.14%)」、「面試後加快回覆時間,以免好人才被搶走(49.76%)」、「不要被動等待求職者主動應徵,到資料庫搜尋履歷,看到合適人選就打電話邀請面試(46.33%)」、「提高個別職缺的薪資待遇,增加對求職者的吸引力(32.77%)」、與「放寬個別職缺的學經歷要求(32.37%)」。在求職市場裡,不僅求職者的態度需要誠意、主動、迅速,求才企業也必須透過充分的資訊揭露展現「誠意」、「主動」出擊搜尋連絡所需人才、以及決定人選之後「迅速」回覆,以免好人才被別人捷足先登。

分析與建議

  • 政府需要加速職訓,以增加企業選才機會,否則,企業找不到人才必定往大陸印度尋找,最後研發中心會移動;
  • 政府需要增加企業願意雇用年齡較高之補助,以穩定每一家庭收入之需求減少社會問題;
  • 如何降低失業率,不只是政府需要優惠之補助在畢業生還需要注意中年齡部份,這樣社會問題才會減少


Reblog this post [with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