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外匯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外匯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中國大陸拋美債、買原油做儲備、人民幣貶值後期待維持穩定、貨幣寬鬆,是中國大陸面對聯儲升息之美元走強策略 ( The strategy of China to sell US treasure and purchase oil and maintain RMB is the way to react to US Fed rate increase )

中聯油買入巨量中東原油用意何在?

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China National United Oil co., 簡稱:中聯油公司)上個月在一個地區現貨市場買入了規模創紀錄的中東原油,此舉推高了基準價格,也令亞洲原油買家和賣家對該公司的動機感到困惑。中聯油公司是國有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旗下的石油貿易子公司,8月份在迪拜現貨市場上買入了原油交易量的近90%,創下了這個小市場的單月交易紀錄。

中聯油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定期在迪拜市場大舉買入原油,在此期間國際油價下跌了大約一半。盡管整體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的原油進口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據信大部分都用作了戰略石油儲備。預計今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基於年度水平計算),今年前七個月的淨進口量增長了9.4%

不過,參與迪拜市場的交易員對中聯油公司的動機提出質疑,稱該公司的市場主導地位使價格高於應有水平,進而令價格失真。

一位駐新加坡石油交易員稱,迪拜原油價格已經脫離實際供需,明顯與市場脫節。由於亞洲的大部分原油來自中東,亞洲石油生產商和銷售商在確定合約價格時廣泛使用迪拜原油價格。這一基準由價格報告機構普氏能源資訊(Platts)評估得出。該公司根據每天一個30分鐘時間窗口內的交易情況進行評估。普氏能源資訊是麥格勞-希爾公司(McGraw Hill Financial Inc.)的子公司。
原油 ETF 價格跌讓全球擔心"通縮"來了

普氏能源資訊周一估算的10月裝貨的迪拜原油價格為48.41美元/桶,而8月原油平均價格為47.691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周一報52.16美元/桶。

由於中聯油公司的大宗購買,迪拜市場目前正處於嚴重的現貨溢價狀態──一種當前價格高於期貨價格的市場結構。全球基準布倫特原油和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則呈現大幅的期貨溢價狀態──即近月合約價大幅低於期貨價格。
Bucky Quick said that the most dangerous event is RMB drop in speed

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Facts Global Energy) 石油顧問班薩爾(Tushar Bansal)說,如果 觀察一下現貨市場,會發現該市場並不緊張。因此,中聯油公司的購買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場。

石油交易商為中聯油公司的大宗購買提供了若幹解釋。一些人表示,該公司可能從事投機囤積,另一些人則認為中聯油公司可能通過在石油期貨市場內相抵持倉而獲利。

中聯油公司的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同樣能從油價上漲中獲利,因為其可以以迪拜油價為基準向國內煉油廠出售原油。中國石油集團沒有回復尋求置評的電子郵件。

中東仍將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

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在周一發表的一篇報告中預測,中東原油未來將依然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到2020年佔該國原油進口的大約一半。該機構稱,未來五年隨著其他地區原油供應的市場份額增大,中東原油在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比例將從當前的52%下降至大約50%。但市場份額的小幅下滑不會給中國依賴中東原油的局面造成大的影響,盡管中國的原油進口來源相比於韓國、日本等亞洲其他經濟體更加多樣化。普氏能源資訊預測,2020年中國余下原油進口將來自俄羅斯、拉丁美洲和非洲。該機構稱,到2020年,拉美原油或佔中國原油總進口的大約15%,高於2014年的11%,其中大部分將來自委內瑞拉、巴西和哥倫比亞。普氏能源資訊預測,非洲原油在中國原油進口的比重將會從2014年的22%下降至大約20%。

中國今年的原油儲備規模有望升至紀錄水平

Citi Research 分析師 Ivan Szpakowski表示,中國今年的原油儲備規模有望升至創紀錄水平,在過去兩個月油價進一步下滑之際,中國或許會轉向藉助海外設施來提高儲備能力。他表示,隨著中國國內的“茶壺”煉廠獲得了進口原油的渠道,中國的原油進口高速增長的勢頭將維持至2016年。他還預計,中國原油需求將從低油價中受益,預計2015年中國表觀油品需求量將增長4.7%,實際需求量將增長3%。


中國央行日前讓人民幣大幅貶值之後,引發股匯兩市劇烈波動。投行預估,為了穩定人民幣匯價,中國央行已經動用1,060億美元外匯存底,分析指出,人行目前的銀彈充足,至少還可以持續干預18個月。

  法國興業銀行分析,中國人民銀行在過去兩周以來,至少從3.7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中賣出1,060億美元,其中美國國債的減持規模就達到1,000億美元,用來在市場上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以穩人民幣。

  興業銀行預估,人行未來還將持續藉由縮減外匯存底來穩定人民幣匯率。中國目前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相當於實際所需規模134%,也就是說人行手中可用來進行操作的「維穩銀彈」高達9,000億美元,若按照每兩周減持1,000億美元的節奏來操作,那中國至少還可干預人民幣匯率18個月。

  鳳凰網引述美國銀行全球利率和外匯研究主管David Woo說法指出,中國正持續賣出美國國債以守衛人民幣匯率,「而透過美國利率,中國直接影響了全球市場」。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到今年6月底為止,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達到1.27兆美元,是美國的第1大外國債主。若中國持續減持美債,勢必引起美債價格下滑、收益率上升。
20年期美債 ETF 走空表示反映美債殖利率走高也是走向"通縮"

  市場人士指出,過去兩周美股大跌,而美國國債作為全球頭號避險產品,理應受到資金青睞而使得收益率下滑,但事實上美債的收益率在這段期間內幾乎沒有變化,因為剛好都被中國拋售的動作給「抵銷」了。


人行上週無預警調整匯率機制後,人民幣近幾個交易日似乎有回穩跡象,不過投資人先別太早放下心防,因為按照摩根士丹利(大摩)的預測,人民幣還有進一步貶值的空間。

大摩、瑞士信貸分析師均認為大陸經濟進一步弱化,勢必要有更多刺激措施出台,而人民幣預料將從週一盤中的6.3946貶至6.6兌一美元,也就是還會再貶3%左右。(BusinessInsider)

據大摩表示,大陸經濟共面臨三大逆風,分別是負債過多、人口結構改變與通貨緊縮等,雖然北京當局政策已開始修正,但幅度還無法完全讓大陸經濟脫險。大摩認為,人民幣貶值可能只是更多寬鬆政策的前奏曲。

還在考慮是否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週發佈報告表示,對於人行加重市場決定人民幣匯價的影響力感到歡迎,並期盼人民幣在2-3年內可以實現浮動匯率。

面對人民幣劇貶是美元ETF大跌也就是美元也大貶

荷蘭合作銀行集團(Rabobank)新報告指出,依照當前消耗外匯存底的速度來看,迄12月初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將必須停止支撐人民幣匯價,放任貨幣貶值。據彭博調查,人行迄年底前每月將消耗外匯存底約400億美元,部分用來支撐人民幣。

荷蘭合作銀行預估,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存底銀彈銳減,將無力支撐匯價,年底前恐放手讓人民幣再貶值。 (法新社)彭博報導,8月11日人民幣大幅貶值之後,中國人行就提高人民幣中間價,並透過干預即期外匯市場和換匯市場,支撐人民幣匯價。

荷蘭合作銀行亞洲金融市場研究主管艾佛瑞(Michael Every)週二報告指出,中國人行手中至少須保持2.7兆美元,避免任何潛在缺口,包括支付6個月商品進口款項需1兆美元,以及償還外債所需1.7兆美元,「迄8月後續幾週,中國外匯存底已銳減達2000億美元」。
艾佛瑞預估,人民幣當前約6.4元兌1美元的水準,迄年底前將貶至7元兌1美元,「2016年若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善,美國持續緊縮貨幣政策,那麼人民幣進一步跌至7.5或更低,也不無可能」。
面對人民幣劇貶是日元ETF大漲也就是日元也大
巴克萊:人民幣貶值影響遠超中國央行的預想

人民幣上個月大幅貶值,巴克萊近日在一份報告中稱,恐怕中國政府自己也沒想到影響會這麼大。中國央行8月11日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且宣布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此舉引發市場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全球市場連續數天暴跌。

巴克萊在研報中指出,在匯改機制宣布之後的幾天內,在岸人民幣大幅貶值,對全球市場造成巨大壓力。此後中共官方主動干預市場,可見中共官方並未遇見到這種反應。

巴克萊稱,中國向外界釋放了自相矛盾的信號,一方面允許更多市場因素決定匯率,但另一方面又動用外匯來干預匯率。此外,中國還收取20%的遠期售匯業務風險準備金,通過增加交易的成本,打壓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在剛剛過去的8月,中國外匯儲備下降了1220億美元,而在7月,降幅僅為500億美元。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接近3.5萬億美元。

但問題是,這樣的干預能持續多久?

巴克萊指出,眼下的政策不可能持續,因為央行要考慮外匯儲備下降以及流動性不平衡造成的成本。如果按照目前外匯儲備下降的速度,巴克萊預計中國央行將在今年下半年將流失14%的外匯儲備。

分析
  • 人民幣貶值產生新興國家貨幣競貶潮美元貶值、日升值、歐升值,從人民幣貶值也產生美元貶值,也就是人民幣對、歐元加速升值,也就讓人不解,這等於是防止人民幣再貶值及崩潰情況,可見美國是多麼擔心人民幣再貶值及中國大陸經濟大幅走軟,也就說若中國大陸經濟大走軟導致人民幣再貶值,將加速全球通縮,全球股市必然崩盤;可由 DJIUUPFXY FXEUSODAXVNMEWYEWJINP 的 K 線看出這問題很嚴重,也成為 2015 ~ 2016 Q1 全球股市最大不定原子彈,一旦中國大陸刺激式之計劃經濟無法帶動成長人民幣必然再貶值新興國家貨幣又競貶潮全球加速通縮,惡性循環導致全球股市必然崩盤;( 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大衰退是無法再由美國去彌補 )。
  • 人民幣越是有貶值壓力,會越去拋美債,更加速全球通縮及危及美股全球股市美股全球股市變差,導致全球消費及經濟下降,又回去惡化中國大陸經濟,又是惡性循環人民幣貶值過大會導致"買原油做儲備"動作也減緩,油價就會再大跌,又加速全球通縮惡性循環導致全球股市再修正
  • 最大問題是全球經濟股市惡性循環是在聯儲低利率下產生,等於是說沒什麼解藥?希望上訴狀況不會發生!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人民幣國際化進度加快,正是中國大陸面對QE結束之戰略 : 面對美元升息 (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e mainland China strategy to face with the end of QE: US dollar interest rates surging up ? )

中阿簽署3500億 貨幣互換協議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插旗拉美,向前跨出一大步。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與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7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10億美元,台幣3500億元)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將在雙邊貿易中取代美元,充當支付結算的要角,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強調,即使歐美金融危機再現,中阿貨幣互換將會有助於穩定匯率。

阿根廷是第一個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的拉美國家,也是目前中國和中南美洲發展國家最大規模的金融交易。中阿18日簽署3年期7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阿根廷進口中國商品可用人民幣支付。

阿根廷正深陷經濟衰退和高通膨難關,月底還將面臨債務違約風險。目前阿根廷正想盡辦法動用外匯存底來償付債務、捍衛阿根廷比索。只是阿根廷現有外匯存底規模為近300億美元,為2006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有了大陸挹注的及時雨,阿根廷內閣首席部長 Jorge Capitanich 表示,該協議將使外匯存底的流動性趨於穩定。

成思危: 十年基本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成思危在『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研討會暨成思危先生新書《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發布會上表示,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大陸有三項工作要做: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可自由兌換、資本專案開放,並提出十年基本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安排。

根據證券日報報導,在匯率制度改革上,他提出採用『靈活的人民幣匯率目標區制度』,設立雙目標區,在硬目標區內匯率基本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在軟目標區內貨幣當局在必要時可適當進行幹預。並提出分初建階段、調整階段、合一階段三個階段逐步擴展這兩個目標區,最終達到基本上實現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的目標。

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上,目前大陸已基本實現了經常專案可兌換,然而在資本專案可兌換上卻一直較慎重。大陸資本專案可兌換勢在必行。在資本專案開放上,提出先放開長期資本流動,後放開短期資本流動;先放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再放開對外國間接投資的限制。成思危還提出了十年基本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安排。

2014年~2015年,建立匯率目標區制度,目標區寬度為±5%;放寬對境內企業境外投資的匯兌限制,鼓勵企業走出去;放開大額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限制。

2016年~2017年,將匯率目標區的邊界擴大到±10%;取消對企業境外投資的匯兌限制,允許境外企業和個人投資A股市場及債券市場;放開小額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限制。

2018年~2019年,將匯率目標區的邊界擴大到±15%;基本取消對境內居民到境外投資的匯兌限制,允許商業銀行在境外發行貨幣市場基金;放開活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限制。

2020年~2021年,將匯率目標區的邊界擴大到±30%;基本取消對金融信貸的匯兌限制,允許企業和個人在境外買賣金融衍生產品;允許商業銀行開展證券及保險等業務。

2022年~2023年,將實現浮動匯率制;基本取消對所有資本專案的匯兌限制,基本實現資本專案開放;基本完成金融系統的改革,實現國際化、市場化和系統化。

人民幣 將躍第三大貨幣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昨(20)日發表2014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水準在2013年大幅提升,人民幣最快有機會在三年內就超越日圓與英鎊,成為僅次於美元、歐元的第三大國際貨幣。

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起,就以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計價、金融交易、外匯存底等方面的份額,來客觀衡量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

根據昨天公布的第三份報告,2013年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快速提高,跨境人民幣貿易和投資結算業務規模平穩增長。截至2013年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達到1.69,年成長83.8%。

2013年美元國際化指數為52.96,歐元為30.53,英鎊4.30,日圓4.27。

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推動力仍然來於跨境貿易結算和直接投資,2013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達到4.63兆元,比2012年成長57.5%;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達5,337.4億元,更是2012年的1.9倍。

此外,截至201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已和23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為人民幣2.57兆元。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存量達到719.45億美元,成長34.9%。人民幣目前已經是全球第八大支付貨幣。

報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陳雨露在昨天發布會中指出,根據最新測算,今年第2季,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經達到1.94。保守估計,2014年底該指數可望達到2.40。

陳雨露說,只要沒有重大不利事件發生,少則三年、多則五年,人民幣就可以成為繼美元和歐元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貨幣。

近幾年的快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日益清晰,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在當前資本帳戶有限開放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和持續拓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流動性、有效增強人民幣對境外持有主體的吸引力,是提昇人民幣國際地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韓國晉升十大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簡稱:SWIFT)今天發表報告指出,韓國已晉升為十大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台灣則位居第四名。SWIFT的報告指出,6月份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的排名繼續保持在第七位,但其市場占有率繼續提高,由5月份的1.47%升至6月份的1.55%。

報告稱,韓國已成為十大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不計香港,排名為第八,去年6月的排名為第15位。如不計入香港,目前排名前七位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分別為新加坡、英國、美國、台灣、法國、澳洲和德國。

SWIFT亞太區支付主管Michael Moon表示,過去兩年,韓國在人民幣的使用上高速增長,更多的銀行和企業在國際交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

分析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台灣經濟如何可以更好

Board of Governors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
Image via Wikipedia

社論-2012年台灣經濟應該可以更好

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到歐債危機惡化的影響,全球經濟成長一季不如一季,而且由於歐元區國家未來將減少支出,經濟陷入停滯幾成定局,以致幾乎所有國際預測機構不僅下調2011年全球全年的經濟成長率,而且預測2012年的全球經濟成長將比2011年來得差。台灣受此影響,又將如何呢?

     根據中國網易財經網最近調查大陸100位財經學者發現,有6成受訪者看壞全球經濟情勢,並認為2012年將步入衰退周期;有7成以上受訪者認為大陸2012年經濟成長率將介於8%至9%間,但最大經濟威脅來自結構失衡,其次是房價泡沫化。另外,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則提出警告,全球經濟正處於「極為危險關頭」,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也稱,當前經濟形勢「可能比2008年金融風暴時更差」。

     以上各種預測,都是基於歐債危機恐將更為惡化,難以善了的假設。因為,現在已有各種傳言,譬如歐元有可能解體、義大利恐怕倒債等,甚至有些國家開始討論如何印製鈔票等事宜。如果歐元區領導人真的無法達成共識和協議,令投資人陷入恐慌,金融市場不穩加劇及國家債務繼續膨脹等因素,造成惡性循環,當然就會抑制經濟成長。

     因此歐債危機如何解決是一個極大的關鍵因素。不過就如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各國通力合作,力挽狂瀾而穩住了混亂的金融局面一樣,一般相信,儘管天災不斷,也有不少人禍,但世人總是可以在最後關頭,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就像2011年時,雖然小危機沒有停過,惟只要歐洲各種會議傳出「財政整頓」消息,投資人都會異常狂熱,興奮莫名;但若協議難產,投資人又立刻陷入悲觀情緒,以致於股市、匯市大幅震盪波動不已。然而債務是長時間的累積結果,財政整頓也是一場「馬拉松」,不可能幾場會議就能解決。預料2012年仍將持續這種基調,不斷地在混沌中找答案,在不安中找安定。因此多個預測機構對2012年全球的經濟預測數字,其實是持穩的。

     以預測機構Global Insight為例,其預測全球2011年和2012年的成長率分別為2.8%和2.7%,其實只顯示全球經濟緩步成長,並未特別惡化。其中經濟成長率差異較大的是歐元區和 日本 ,前者2011年和2012年的成長率分別是1.5%和-0.7%,後者則為-0.7%和2.9%。以上預測頗為符合目前所知的政經情勢的發展,因為歐元區為了償債,進行節衣縮食已是必然,日本則是因為2011年受到地震海嘯的影響而呈現負成長,在基期比較低的情況下,2012年則有較高的成長率。

     至於美國2011年和2012年的經濟成長分別為1.7%和1.8%,反而呈現小幅成長。中國為9.2%和7.8%,東協10國為4.7%和4.5%,顯示開發中國家將因歐美的需求減少導致出口降低,使得經濟成長率較前一年略有下降,但仍然維持開發中國家應有的高度或中度經濟成長步調,並未嘎然頓挫。

     而且2012年還有若干趨勢會比2011年好。其一,2011年中歐債危機惡化,使得當年經濟從平穩轉趨疲弱,投資人信心重創,股市從高點滑落。然而目前可以預見的歐債危機最高峰在2012年第一季,之後則可望穩定下來,亦即2012年將從最壞的狀況漸入佳境。台灣官方和企業方面也普遍認為,經濟谷底應會在2012年第一季出現,之後可望緩步走揚。

     其二,新興經濟體的規模愈來愈大,對於全球的經濟影響也日愈重要。2010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日前英國的財經智庫CEBR(經濟暨商業研究中心)發布最新的報告顯示,2011年底前巴西確定可以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前五國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和法國。預估到2020年,印度和俄羅斯也將超過英國,屆時新興國家將在全球經濟扮演主導角色,則歐洲國家是否具有足夠的經濟成長,反而成為次要,而2012年則很有可能是一個轉折的開始。

     對台灣而言,過去以外銷歐美為主力,每逢全球景氣不佳,台灣遭受的出口影響也較諸韓國為大,看看無薪假多發生在電子科技業可見一斑。今後隨著全球環境改變,新興國家崛起,研究掌握新興國家的需求,協助企業轉型且更多元化,應是政府主管部會必須努力的方向。這個轉型的時間可能不會短,面臨的挑戰極為嚴峻,卻已到達非面對不可的時刻。

     其三,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依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2008年金融風暴後,大陸政府提出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的作法,發揮明顯「保增長」的功能,但也製造出不少問題。因此預料中國執政當局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上,將以謹慎為上。但另一方面,因為工資提高、人民幣逐漸升值,人民的消費力可望自然成長,是否可以彌補外需的不足,值得關注。對台灣而言,ECFA早收清單的效益可望於2012年出現強大爆發力,這應是國內企業應加掌握的機遇。

整體而言,2012年雖然全球景氣走勢混沌不明,但從台灣的角度觀察,反而是一個轉變的機會。只要能夠妥善應變、馭變,從長遠來看只會更好。


分析與建議

  • 依照過去以外銷歐美每逢全球景氣不佳,台灣遭受的出口影響也較諸韓國為大,深知是產業結構之問題,因此歐債未來最惡劣之時間是 2012/2 ~ 2112/4 ,由於 ECFA 增加台灣外銷至大陸之比率,可以緩和一部份衰退,由上面景氣領先指標看,也可以看出台灣未來恢復速度會很快。
  • 台灣成長為什麼許多人仍無感? 主因仍是台灣國內投資持緩工作機會少,許多人不得不在大陸工作成為台幹,目前約有250萬~ 300 萬台幹,一年消失之消費金額約4500億,台灣國內投資持緩工作機會少,是刺激國內投資的努力不夠,扁政局與馬政局都患下嚴重錯誤,以為刺激國內投資的延用經國時代之獎勵優惠方案既可,目前國內產業面臨大陸內陸投資吸引力,如果沒有更優惠有效之刺激國內投資的方案,台灣經濟要大幅有感之成長是不易的,這是區域性投資環境競爭之問題,區域性投資環境競爭之問題的解決之道,不是意識形態,不是只有兩岸和平與ECFA,而是更優惠更有效之刺激國內投資的方案,更有效之教育方法來產生人才,更有效之方法來連接全世界之商機,結合ECFA、兩岸和平與三通,創造新機會。
  • 另一問題是"在地經濟"是有效解決台灣經濟成長之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大家自已檢驗高雄經濟成長,2000 ~ 2011高雄已經花費中央超過 3500億,高雄經濟成長仍沒有大幅成效,因為重點是消耗錢至地方,地方不重視經濟成長率之作用,而且許多農民早已實施類似 "在地經濟"之農業經營方式,但還是無法很成功;另一原因是臺灣上市整體恢復率表格裡發現經濟成長率及外銷往下衰退時,內需比既上市公司內需行業營收總合是急速下降的,證明經濟成長率及外銷往下衰退時連 "在地經濟"也會大幅衰退。
  • 問題是如何有更優惠有效之刺激國內投資的方案? 答案是否可運用未來 3%遺產稅進行投資五年內國內新創公司可以抵掉遺產稅1 ~3%會比經國時代更激進刺激投資台灣國內中小企業,因為新創公司投資成功賺錢機率約 10%,如果可以引用此資金,就可以使 台灣總存款之2400億~7200億投資進入新創台灣中小企業,而台灣中小企業又雇用77%勞工,台灣中小企業勞工成長10%,雇用77%勞工會成長到83%,因此國內失業率就可以低於2%、薪資也會調高、部份台勞也會回台灣工作,人民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景氣 。
  • 在鼓勵投資優惠項目,要以觀光、食品、國際網路商城 、 生技 、 化工 、 醫療 、 綠能、軟體為主,因為電子業占太大鼓勵他國大廠來合併。 金融業必須引進國內人民幣定存業務,讓台灣金融業有大幅外幣與 人民幣定存業務之成長。
  • 依目前台灣景氣領先指標及上市公司總營收統計之恢復率看,台灣經濟極有可能在今年 3 ~ 4 月落底。但中間變數是兩岸關係,如果兩岸關係趨於緊縮,恢復率將減緩。另兩大 變數是大陸經濟及台灣政府刺激經濟之方案,如果大陸經濟走緩及台灣政府無有效刺激經濟之方案, 台灣經濟極可能落底延後。
  • 依目前台灣出口指標,過於依賴大陸經濟,應該要大幅增加國際網路商城 、 國際網路產業、品牌、生技 、 化工 、 醫療 、 綠能、軟體之產業升級,才能真正擴展台灣生命力。
  • 大家要體恤全世界整體環境變差時,台灣有連續8季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高於南韓,這是過去 2000/5 ~ 2008/12 都沒見到的事,要再努力才有機會。 http://www.cnyes.com/economy/indicator/EconomicalFollow/Asia_Emerging_Major.aspx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引進人民幣定存對抗"外資抽腿!新興亞股再成提款機"

Official Statistics on France in 2007
Image via Wikipedia

外資抽腿!新興亞股再成提款機 台、韓賣壓最沈重

歐債危機擴散至義大利、美國減赤委員會談判破局與經濟成長下修等利空衝擊,受到外資抽腿,新興亞股上周再度收黑下跌5.2%,尤其台、韓股市成難兄難弟,上周分別被外資大砍12.43、15.17億美元,成為賣超最重的兩個亞洲單一市場。

彭博資訊統計,上周因市場風險偏好續降,外資持續賣超並擴大至33.9億美元,其中台灣、南韓及印度籌碼失血居前三名,若以跌幅來看台股跌幅達6.2%最重,表現相對抗跌的東協市場也不敵市場賣壓,外資上周在印尼市場也由買轉賣,僅菲律賓仍維持小幅買超,不過,菲律賓占新興亞股權重不高,難拉抬整體指數表現。


匯豐龍鳳基金經理人龍湘瑛指出,11月在歐美債危機等利空充斥下,台股再次回測前波低點,但景氣多空未明,搶短、搶反彈資金進出也讓盤勢出現明顯震盪,加上原本強勢的智慧型手機族群也受波及,讓高價股近期股價蒙塵,在類股輪跌、資金人氣退場之下,中小型股較大型股表現更為弱勢。

龍湘瑛認為,景氣降溫,對以出口為主的電子產業衝擊最深,加上歐債問題持續延燒、技術線型走弱下,致使外資賣超力道加重。


另外,由於韓國股市占MSCI亞洲不含日本或新興市場指數權重比台股還高,近期受全球系統性賣壓衝擊,累計11月以來,外資已賣超達31.76億美元,居亞股之冠。

匯豐太平洋精典基金經理人韋音如指出,南韓第三季經濟成長季增率0.7%,年增率3.4%。受惠於中國需求與弱勢韓圜,出口依然為經濟成長主要支撐。就內需部分觀察,零售銷售維持成長動能,但資本支出減少,顯示企業因應下半年景氣下滑,使得投資保守。由於食品CPI大幅滑落,致使南韓10月CPI為3.9%,較前期4.3%與預期4.2%低,首度低於南韓央行目標區,通膨壓力舒緩,預估今年年底前貨幣政策維持不動。

韋音如指出,目前韓國企業整體盈餘成長率仍穩健,但隨企業盈餘上調動能持續減弱,加上市場不確定因素,韓股短期波動性風險仍在。

分析與建議

  • 由於人民幣定存利率高於3.5%,台幣定存利率只有1.2%,美元定存利率更低,加速引進人民幣一個月至三個月定存,開放只要在台灣有短期居留證就可以辦人民幣定存利率,這像就能大幅提高金融股獲利,也刺激歐美退休人士來台申請短期居留證,不僅創造金融股獲利,也創造觀光業營收獲利。
  • 由於人民幣定存利率高 ,也創造 退休族收入進而造就內需業營收獲利,總效益超過5 兆  ~ 10兆,是政府對抗歐美衰退利器 。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中國的外匯儲備政策應該改變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tands with Federal R...Image via Wikipedia

據中新社16日電 國家外匯管理局16日公佈最新「國際收支平衡表」,令國際對中國的關注再度聚焦到「雙順差」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外貿出口和直接投資淨流入,兩大「關鍵數據」雙雙增長,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

二季度持續雙順差

 與此同時,中國外匯儲備數字也毫無意外的繼續積聚,二季度再增1,369億美元,令中國外匯儲備總規模突破3.18萬億美元。
專家:通脹壓力更大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佈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為696億美元。其中最受關注的貨物貿易順差為685億美元,顯示「中國製造」仍然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同時,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7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淨流入402億美元。對此有專家表示,「雙順差」數字對中國可謂喜憂參半:既說明中國出口形勢良好,外國資本依然看好「投資中國」,但也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帶來「隱憂」。如今國際資本不斷流入,令中國面臨更大通貨膨脹壓力,也將是中國近一段時間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的一大挑戰。根據國家外匯局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984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793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2,777億美元。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魏晞)中國人民銀行12日公佈的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已達到3.1975萬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0.3%。

  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連續突破高位,引起多方關注。此間分析人士認為,貿易順差仍是外匯儲備數字繼續走高的原因之一。今年以來,中國依舊呈現“雙順差”局面,儘管一季度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同比下降,但貨物貿易仍有208億美元順差。同時,在美國和歐洲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也加速了美元等資本的流入,令外匯儲備積累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當天公佈的報告中,新增信貸數字也引起關注。在今年中國央行連續六次調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下,上半年人民幣貸款仍然增加4.17萬億元,特別是6月份一個月內,人民幣貸款就增加6339億元,同比多增207億元。有分析認為,中國央行仍將在第三季度採取加息等手段,控制通脹並管理通脹預期。

中國出口通貨膨脹?

今年七月,數家媒體報導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擴大到百分之十一點九,依據以往的經驗,這樣的數字背後,代表著中國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過去二十年,對外輸出低廉產品而降低全球部份產品物價的中國,在全球經濟快速成長之際,卻可能將中國的通貨膨脹輸往全球各地。

中國的物價急速大幅上揚

中共今年七月發表報告指出,由於過去十二年的快速經濟成長,已促使其今年六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達到百分之四點四,並且提高基準利率到八年來的新高點百分之六點八四。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的物價上揚,使得民眾不得不改變購物習慣,精打細算。約占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三分之一的食品價格,五月份將通膨率推升為百分之三點七,為過去廿七個月的新高點,許多中國經濟學家預期通膨率將很快達到百分之四或五。對於以維持高存款利率及過去曾有因高物價衍生政治動盪事件的中共而言,政府部門對這次物價的攀升極為關注。全球的企業主管及中央銀行也小心翼翼觀察相關的變化,特別密切注意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因素對於各地物價的牽動。

中國通貨膨脹短期內無法解決

短期內,影響中國通膨的因素是玉米價格的增加,帶動飼料價格的上揚,對去年中國因疾病損失數百萬頭豬隻造成豬肉短缺問題,無異是雪上加霜。不過,這類問題只要農民盡快補充豬肉就可得到解決,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真正造成中國通膨壓力的其他長期因素才是關鍵,例如可耕面積的減少及水源等結構性問題。此外,中國當地製造商逐漸取得定價優勢對通膨的影響,也值得關注。中國過去的生產力收益優勢已將結束,提高的薪資已使生產力優勢相形失色,此外,加強環境保護也使製造業的成本增加不少。

另一個導致通膨壓力的傳統因素是,經濟快速成長的經濟體最後必然會面對的優勢耗盡問題。總體需求的穩健成長會導致供應吃緊,如電力及運輸部門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導致通膨。雖然預期中共對於通膨上升的因應,可能是採取升息及減少存款利息所得稅等措施,但多位中共中央領導人並不願意升息,因為這會對借方構成壓力,並且擔心會因此吸引投機者投入資金賺取匯兌利益。


當中國商品的成本很明顯的由通貨緊縮轉變為通貨膨脹時,中國對原物料價格的影響就會發生逆轉,以致引發全球通膨。

根據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的報導,今年五、六月份美國自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均較前一個月增加零點三個百分點,創下自二○○三年十二月以來首次連續二個月增加的紀錄。美國前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就此表示,這代表中國廉價商品阻止通貨膨脹壓力的現象,已在逐日消失。貿易的增加、資金的快速流動,以及創高紀錄的商品價格等等因素,困擾著各國的貨幣政策決策者,他們或許不得不採取提高利率或繼續維持高利率等貨幣政策,以控制國內的通膨壓力。

美國現任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表示,全球經濟體整合的擴大,有可能使決策複雜化,而更為廉價的進口品所創造的利益,會被原物料及能源成本的提高所抵銷。全球需求的增強逐漸刺激食物及商品價格的上漲,並且壓搾有限的產能,特別是更多的海外投資,削弱各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控制資金供應的能力。

過去,各國的中央銀行控制著來自中國及其他如印度等國家的廉價產品所造成的效應,以維持低利率水準及刺激國內經濟成長。根據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二○○○年到二○○五年期間,全球化使得富有國家的通膨率至少降低百分之零點二。但現在,要想避免通膨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已經提高了,進口品價格已成為造成通膨,以及提高基準利率的重要考量因素。


分析與評論

  • 過去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中國外貿出口和直接投資淨流入,兩大「關鍵數據」雙雙增長,中國央行都持續增加美債、歐債,這方式在2010是有效,2011開始由於歐債惡化及美債持續增加,中國糧食通膨嚴重,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美債、歐債方式應該改變。
  • 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加上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必須先考慮通膨、人民幣國際化與華人經濟擴大,依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糧食儲備極為不足,這些儲備都需要超過三年儲備量才足以應付未來應付國家安全及通膨之局勢,與其增持美債不如儲備進口能源與物資。
  • 在人民幣國際化與華人經濟擴大,中國需要將人民幣存款業務擴大至新加坡、台灣,而且是擴大至新加坡、台灣之當地銀行,讓更多人民幣移至中國之境外區,增持新加坡幣、台幣降低美債,也將一部份外匯儲備增長移至境外降低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同時也增加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交易金額。
  • 從中美經濟戰略看,只有中國減持美債增加能源與糧食儲備可以應付美國再度刺激經濟之變化。當美國有求於中國時,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戰爭才能站優勢,同時也不至於造成亞幣過度升值。
  • 從中國經濟戰略及人民幣國際化看,中國必須要有華人經濟外圍緩衝區及極有善有邦之外圍緩衝區,以利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金權力之優勢,如此一來美國就必須妥協,才能維持美國之利益。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全球食物價格趨勢

Phlobaphene is the red pigment present in the ...Image via Wikipedia

OECD與FAO聯合報告稱,食品價格未來十年預計將高於過去十年,因農產品產量下滑同時,需求不斷增長,且庫存重建之前,價格上行風險仍大於下行風險。

綜合媒體6月17日報導,經合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聯合發布的年度農業前景報告中表示,食品價格2011到2020年預計將高於過去十年,因農產品產量下滑同時,需求卻在增加。該報告稱,全球農業產出2011年到2020年期間預計將年增1.7%,遠低於2.6%的過去十年增速,其中,多數農作物的產量增速都將放緩,含油類作物與顆粒類谷物放緩幅度最大,因此重要農作物的產量增幅放緩也將繼續令國際食品價格漲勢承壓。2011年農作物收獲狀況十分關鍵,但重建市場供需平衡還需一段時間。在農產品庫存重建之前,仍具有很高價格上行風險。

FAO數據顯示,食品價格2月已漲至歷史高位,芝加哥玉米期貨過去12個月上漲73%,小麥上漲48%,大米上漲27%。

芝加哥玉米價格6月漲至歷史高位,因玉米作為食品、飼料以及酒精原材料的需求已超出產量增幅,且原有庫存也在減少。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全球玉米庫存2011年到2012年度預計將連續第三年下滑,并創5年來低位,因需求將達到歷史峰值;全球大豆庫存預計將連續第二年下滑,并創18年來低位。

而FAO預計全球人口2050年將從2010年預期的69億人增至92億人,這將需農產品產量相應增加70%。

OECD與FAO在報告中重申此前預期稱,扣除物價因素的農業大宗商品價格2011到2020年將高於過去十年。

報告稱,其實,農業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有積極一面,即刺激該領域投資增加,來提高產量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而過去幾十年農作物實際價格不斷下滑。但農業大宗商品價格預計將在短期內從2011年的歷史高位回落,因收獲季節將至,產量增加抑制了相關農產品價格漲勢。

該報告還預計,玉米均價2011到2020年預計將較過去10年上漲20%,家禽價格同期將上漲30%。而現有已有農作物生產成本上漲、產量增幅放緩的信號出現,因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水與土地利用壓力也在加重。并指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也已向食物鏈傳遞,目前全球諸多國家出現食品價格通脹趨勢,降低了貧困人口的購買力,并加劇了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穩定與食品安全的擔憂。

而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因素除農產品與能源市場關聯程度不斷加強之外,最重要原因還是不可預測的天氣狀況。2010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大火與干旱、美國的過量降雨均表明天氣因素對市場走勢的影響程度,而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因收獲減少而出現的產量下滑則是農產品國際價格波動的首要原因。盡管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仍不確定,但氣候變化確實在改變天氣模式。

報告稱,未來農產品價格上漲風險將高於下行風險,天氣因素導致的產量波動預計成為農產品未來價格波動的關鍵助推器,而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機活動近期內將可能放大這種價格波動,盡管尚無決定性證據證明對長期價格波動的影響。該報告還指出,東歐、亞洲以及拉丁美洲地區的人均食品消費2011到2020年預計增長最快,其中,對植物油、糖、肉類以及奶制品的需求增幅最大,因這些地區人口經濟收入顯著增長。人口增加與中印兩國收入增長都將強勁支撐大宗商品需求增勢。

而撒哈拉南部地區的食品缺口預計將擴大,因該地區的人口增速已超出國內食品產量,若未來無法實現供需平衡,必將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壓力。全球以及多數貧困國家的人均收入預計將增長50%,食品需求增幅勢必將更大。伴隨收入增長,人口飲食結構也將改變,未來10年肉類與奶制品的人均需求將增長,而小麥需求將下滑。

另外,作為酒精原料等的農產品使用規模也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因高油價將刺激生物燃料需求進一步擴大,且部分國家已開始鼓勵生物燃料的使用。2020年,包括玉米在內全球顆粒谷物產量的13%、植物油產量的15%、蔗糖產量的30%預計都將用於燃料制造。受越南出口增長影響,大米貿易2011年到2020年預計將增長,且越南屆時將可能超過泰國成為全球大米最大出口國。巴西2010年預計仍將是最大食糖出口國,而中國則將成為食糖最大進口國。

俄羅斯與其他前蘇聯國家可能將繼續在小麥與顆粒谷物出口市場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并預計俄羅斯、烏克蘭與哈薩克斯坦的小麥出口總量2020年將占全球小麥貿易的30%,而過去十年為18%。美國在全球小麥貿易市場中的份額屆時將從25%下滑至18%。

盡管阿根廷與巴西的大豆強勁增勢已終止,但該地區的含油作物、谷物以及牲畜產量將繼續穩固增長。


極端的氣候在全球發威,世界糧食主要產區陷入「水深火熱」,食物價格飆升的情況蠢動。

雖然目前還不到北半球農作物主要生長季節,但由於美國玉米存量逼近15年低點,玉米期貨價一年來飆漲一倍,小麥價格也比去年同期成長55%。聯合國警告,全球食物成本4月繼續上揚,過去10個月來有九個月上漲。商品支出增加,也迫使麥當勞等食品製造商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Rabo AgriFinance食物和農業研究部門副總李代爾預測,如果情況惡化下去,玉米有可能漲到每英斗8美元的天價。

國際小麥價格高漲,國內麵粉漲聲再起,麵粉廠商昨(10)日接獲麵粉公會通知,6月1日起,每袋22公斤裝的麵粉將大漲30至60元不等,屆時高筋麵粉將調高至680元的天價,刷新國內麵粉售價新紀錄。

行政院副院長陳昨日表示,未來即將面臨的糧食危機,將是「安靜的海嘯」。農委會將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期望我國糧食自給率2020年能提高至40%,與日韓相當。美國路易斯安那和田納西等州正與洪水搏鬥,因雨水過量,玉米種植速度只有去年的一半。但在此同時,堪薩斯州的小麥田遭受199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侵襲,德州農人也殷切期盼天降甘霖。

但在此同時,西澳和中國的農作物同受大旱威脅,法國和德國的乾旱天氣,以及英國遇到至少352年來最熱的4月,都嚴重威脅歐盟的農作物收成。不到一年前,俄羅斯三分之一小麥遭50年難得一見的大旱毀掉、導致全球食物價格飛漲,如今看來,情況有重演的跡象。

中國大陸北方旱象也有擴大跡象,尤其以河南及安徽最為嚴重,安徽小麥受旱面積超過六成,加上全中國小麥病蟲害發生面積較去年增加34.4%,4月小麥及玉米等糧價持續上漲。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人民幣國際化方向

The Back of One Yuan Bill of RMB, 5th VersionImage via Wikipedia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並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的功能,即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衡量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的標準有很多,大致可歸納為三方面:一國貨幣貿易結算功能的國際化、金融交易職能的國際化、價值儲備職能的國際化。即實現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的職能。要讓人民幣成為區域性投資貨幣,前提是必須要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目前我國人民幣僅在經常項目下實現了自由兌換,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還沒有實現。
2010年初,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外匯局將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有序拓寬對外投資渠道,協調推動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2010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逾5000億元,約佔同期對外貿易總額的2%,較2009年增長了約48倍。截至2010年末,境外企業在試點地區共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逾1800個,賬戶余額近500億元。2010年6月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境內試點地區由上海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至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外地域由港澳、東盟地區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擴大至所有經常項下,出口試點企業由試點初期的365家大幅增加至67724家。《報告》指出,未來將從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投融資中的作用、推動人民幣標價產品市場開放發展等方面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


新華網三亞4月14日電(記者鄭瑋娜 賀萌)在金磚國家領導人見證下,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成員行14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共同簽署《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金融合作框架協議》。

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說,這對進一步促進金磚國家的務實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根據協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巴西開發銀行、俄羅斯開發與對外經濟活動銀行、印度進出口銀行和南非南部非洲開發銀行等五家成員行將在以下四方面加強合作:

——穩步擴大本幣結算和貸款的業務規模,服務金磚國家間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

——積極開展項目合作,加強金磚國家在資源、高新技術和低碳、環保等重要領域的投融資合作;

——積極開展資本市場合作,包括發行債券、企業上市等;

——進一步促進成員行在經濟金融形勢以及項目融資方面的信息交流。

陳元說,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去年4月15日正式成立。一年來,各成員行相互合作交流,通過開展項目融資與貿易融資,積極推進金磚國家在投融資領域的務實合作,對推動成員國經濟發展和經貿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哈繼銘表示,像中國這么一個大國,貨幣國際化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但最主要的是更多的好處,比如可提高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國際儲備貨幣分散化等;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已經具備。

據經濟參考報7月4日報導,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196期日前召開。論壇特邀專家、高盛(中國)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哈繼銘發表題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的主題演講。哈繼銘在演講中說,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已經具備,而且進行國際化可以給中國帶來多方面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所以當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謂正當其時。


什么是人民幣國際化?哈繼銘借用時下流行的電影語言來形容,叫“讓人民幣飛”。所以,所謂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讓人民幣飛得更高更遠。

他表示,有的企業趁著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想辦法讓人民幣流出境內,在外面套一個比較低的利息再讓它流入境內,或者說是為了規避國內宏觀調控可能帶來的貸款上的收緊影響,而將人民幣流出去,這都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初衷。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是能夠讓這個貨幣出去之后,在境外繞好幾個圈,成為在境外貿易上的交易工具,成為投資上的主要貨幣之一,甚至是一種結算的工具。

如果說國外的央行能夠把人民幣作為它的外匯儲備之一,就更加理想。一旦人民幣進入一個國家的央行里面,它就跟基礎貨幣掛上了鉤。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基礎貨幣在負債方,包括央行的存款和現金,在資產方它就是外匯儲備和國內信貸。如果人民幣成為外匯儲備的一分子,跟基礎貨幣掛上鉤,它就可以通過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影響該國的整個經濟。

探討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概念之后,哈繼銘繼續談到人民幣國際化命題成立與否的問題。他說,這個問題其實在幾年前,尤其是在2008年、2009年的時候,我曾寫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但是直到今天,在這方面的認識還不是很一致。有的人認為,人民幣何必國際化,國際化又有什么用處呢。甚至有的人認為我們是不是具備了國際化的條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很低,這樣的國家發行的貨幣能國際化嗎?一般有儲備貨幣的國家,就是它的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國家,無論是美國、歐盟、英國、日本,人均GDP都比中國高很多。

對此,哈繼銘強調,一個國家的貨幣能不能國際化,并不在於這個國家人均收入的多少,而是主要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本國的總體經濟規模、通貨膨脹率、匯率的穩定性或者波動性、國家金融市場的規模。

經濟規模越大,這個國家的貨幣就越有資格成為儲備貨幣。如歐元的崛起,就跟歐共體的形成有關。日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也是跟它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經濟騰飛有關。英國那是歷史遺留問題,它過去曾經經濟規模很大,所以英鎊也一直是儲備貨幣。

今天,中國的GDP哪怕不用購買率評價來衡量,單用市場匯率來計算,也已經排到第二位,超過了日本。經濟總量已經從1978年改革初期的占全球1.8%,到了去年占全球9.3%。

出口總量中國更是全球第一。如果經濟規模用凈出口來衡量,中國已經從1978年占全球的0.8%,到今天占全球的12%。而且在亞洲區域內,對許多周邊國家來說,中國是最大和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也是當之無愧的出口最大國。

再看另外幾個指標是不是滿足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比如通貨膨脹率是不是過高。一個國家如果通貨膨脹率過高,那它的貨幣就很難成為儲備貨幣,所以通貨膨脹率一定是要溫和的。

中國過去十年的通貨膨脹率平均是1.56%,比美國還低,比歐元區和英國也低,當然比日本高,因為日本是通縮的。所以從通貨膨脹率指標來看,中國也夠資格。

從匯率波動指標,匯率標準差來看,中國過去十年平均是0.14,是相當穩定的。當然后五年匯率有一定的波動,而這主要是因為人民幣盯住了美元,美元跟其他貨幣波動造成了人民幣的波動,但總體來說人民幣匯率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不像有些拉美國家,匯率幾年可以升值很多,又在幾年內可以貶值很多,那樣的國家可能經濟規模很大,但它的貨幣很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另外,談到資本市場的情況。中國的股市這幾年規模在不斷擴大,排名在美國之后,和英國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從這四個條件來看,人民幣基本上都滿足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所以我覺得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具備了可行性的。”哈繼銘說。


中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央行前行長)戴相龍26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理所當然」的事。他並預計,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大概需要15到20年的時間。戴相龍說,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十分之一,外匯儲備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也是最大的金融債權國,「這樣的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是理所當然的,這不僅對中國有利,對於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也是有利的。」

對於人民幣的國際化,戴相龍認為,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經常項目可兌換為基礎,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第二個階段,擴大對境內外合格投資者投資聯動,全面推進國際貨幣的雙向流動,使人民幣成為全球重要的投資貨幣;第三個階段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在戴相龍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是有數量標準的,量變才能質變。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關鍵一步是「要達到世界儲備貨幣的一定比例」,他說,「這個比例應該是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比如10年以後,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達到15%,世界儲備貨幣中人民幣就占到15%,這才算得上真正的儲備貨幣。」

要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戴相龍認為,需要15年到2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希望到2015年人民幣應該成為SDR(特別提款權)的重要貨幣。」

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一旦成為SDR籃子貨幣,將使人民幣在交易市場廣泛使用。在目前的SDR一籃子貨幣組成中,只有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

戴相龍表示,中國過去的金融改革主要是防範風險,今後,改革的重點應轉入國際化,圍繞人民幣的國際化進行利率、匯率改革,使更多的中國金融機構走向全球。

他同時提出,中國應大力發展香港等地人民幣離岸市場,並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分析
  • 我認為中國應加速發展香港等地人民幣離岸市場,並到2015年把人民幣成為區域性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
  • 太晚實現反道失去人民幣成為區域性儲備資產之誘因。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