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yler Cowen 在講台上真對「大停滯」.....
( 註:Tyler Cowen 忽略了人們若對未來有信心,願意購買更多債卷,讓企業及政府可以借錢來發展經濟,全球經濟大停滯之情況就不會發生,所以,決定因素仍在人們對未來有信心、借錢來發展經濟之成果,因此,信心是一切之基礎,債的成長是全球經濟成長基本現象。)
我研讀後有幾大心得:
機器取代許多勞工 |
- 全球創新的速度下降 :這本書提醒我們“科技大躍進的時代已經是近兩世紀前的事”。19世紀火車的普及,將過去需要十幾天的陸上旅行變成一天可達的行程。1837年電報的出現,將過去最多只能和馬一樣快的資訊傳播,變成幾乎可以即時傳達。一個19世紀初期的人,到了19世紀中葉,他會發現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許多大發明都在二次大戰就發生了,第一台 Semiconductor、Microcomputer 也在1950、1960 就發明了,雷射也是二次大戰期間就發明了 。所以 1970年代的人到了現在,恐怕不會覺得有那麼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新發明,一個 iPhone、 iPad 人們就為之瘋狂,近20年真的找不令人驚訝的新發明,如果要說有新發明 只剩半導體製程技術、智能手機/平板、基因工程、耐米技術、能辨別有視覺之機器人這種幾項發明對未來影響較大。
- 影響最大是 Productivity 不再上升;
- 人均 GDP 成長無法大幅成長;
- 人們只摘過去發明之應用果實,所以短視近利 , Productivity 也就無法大幅上升 。
- 新興企業模式,工廠、企業在新科技下大量使用電腦、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無法增加太多就業率:重大新科技的發明進入一個遲緩的階段,為了增加效率,企業大量使用電腦、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使經濟成長停滯不前、就業率很難大幅提升,更衝擊民間消費力;
-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Apple Inc., 及 Google,總共員工才 60400 + 31353 , 總共營業額及產值超過整個超過400萬勞工形成之台灣上市公司營業額及產值總合,這是人類最大警訊:新興企業及經濟只要 10萬人的企業就可以服務 10億人口,那另外 9億9千9百9十萬人要靠什麼生存? ( The most obvious example is the total revenue and profit of Apple Inc. and Google, a total staff of 60 400 + 31 353 structure, is more than the revenue and profit from four million workers in the EE industrial of Taiwan listed companies, it is humanity's greatest warning; )
- 新興企業及經濟模式,如 internet、Smart Phone 營業額及產值成長所需之勞工遠低於過去企業,這意味大量失業率,民間消費力下降,長期的工資停滯時代。
- 新興服務業如觀光農場、 觀光旅社,對稅收及GDP貢獻又低,產生稅收又不足。
- 由新興企業、經濟模式及新興服務業營收獲利看,意味大量失業率、薪資平坦及政府稅收不足的時代正是現在至未來大家要面對。
- 這更說明社會需要許多微型創業來產生新的就業機會 , 否則,無法改善增加工作機會。
- 許多網路產業是無法產生 GDP,如 Youtube、Facebook 根本很難產生 GDP, 網路產業救不了經濟, 因此,政府抽不到足夠稅收,這又是另一大問題。
- 實例: 高盛 (Goldman Sachs Group)指出,決策官員若無力恢復市場信心,歐美經濟淪落長期停滯的機率將近四成。歐美經濟陷大停滯 機率達四成,高盛駐紐約經濟家烏蘇(Jose Ursua)28日發布報告指出:「各主要已開發經濟體出現長期成長停滯是有可能且合理的。」,烏蘇表示:「這些國家能否步入復甦,避免陷入『大停滯』,端視官員能否祭出對策,恢復市場信心與經濟成長。」烏蘇針對過去150年93起案例進行分析,發現美國與歐洲已浮現經濟停滯的多項典型特徵,其中包括失業率「攀升並居高不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 (GDP)增長徘迴在0.5%,以及股市投資報酬低落,不如歷史均值等。
- 政府支出過於龐大,GDP成長一部份來至政府花費,易造成資源浪費、 政府債務突增危及主權債泡沫,甚致誤導政府方向,引發政府財政危機,而實質政府支出產生GDP又很低,現在歐債問題就是這樣,台灣經歷馬英九執政近5年,政府支出成長率超過10% , 實質貢獻之GDP又成長率很低,一年政府支出近2兆,中央加地方經常性支出超過90% ,勞工福利及產業升級政府支出反而下降,經濟不衰退才奇怪;在歐債危機下,最易受經濟衝擊的是房地產、觀光業,而台灣過去馬英九執政5年剛好在房地產、觀光業成長較快,現在整個經濟衰退影響也較大。( Government spending is too large, if the GDP growth of one part to government spending, could easily lead to waste of resources and endanger the sovereign debt bubble, sudden increase in government debt, even to mislead the government direction )
- 政府支出如果無法鼓勵民間投資產生GDP成長、就業率,就會產生嚴重之政府債務。而台灣政府經常性支出龐大又無法帶動民間投資,正是國債成長主因。
- GDP 成長大部份來至政府經常性支出花費,易誤導政府方向,引發政府財政危機。
- 政府需再度改革政府花費產生之績效,否則,易擠壓競爭力。
- 由新興企業、經濟模式及新興服務業營收獲利看,政府稅收不足的時代正是現在至未來大家要面對, 政府不能一味增稅及增加政府支出,這樣會惡化競爭力產生經濟惡化旋渦,台灣正是十二年內數次增稅,結果已經是亞洲中經濟惡化最嚴重國家,連 ECFA 只能助台灣兩年經濟成長,所以,也不用太際望 TPP、TIFA 助台灣經濟許多。
- 也就是說,增稅應付政府經常性支出增加是惡化經濟另一主因,因為政府經常性支出無法鼓勵民間投資產生GDP成長、就業率,國債就會以高速方式成長增加,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都有類似狀況。
- 為什麼 “ 政府支出部份如果無法鼓勵民間投資產生GDP成長、就業率, 就會產生嚴重之政府債務 ”?因為“民間投資產生GDP成長、就業率”,同時會產生營所稅、營餘保留稅、營業稅、貨物稅、綜所稅五大稅收,也就會降低國債,因此,台灣近12年國債增高這麼快主因就是『政府支出無法鼓勵民間投資』,幾乎86%都是政府人事及退休福利就燒光了,結果就是國債溢表經濟衰衰。
- 柯文 Tyler Cowen 強調縮減政府開支、刺激民間投資、 增加創新的時代來臨了,否則,無法擺脫全球經濟漸凍狀況,過去政府以為政府燒錢隨便做公共建設時代已過去,無法鼓勵民間投資之政府支出是國債增高導致希臘化,正說中台灣狀況;
- 我舉一個最簡單例子: 政府支出於教育上如果不能造就足夠人才供應企業、創業, 民間投資於台灣必然無法增加,有些研發就會外移,結果政府支出於教育經常性支出就無法鼓舞民間投資,GDP及稅收就比預期差,也就不能幫政府降低國債, 國債就一直增加,也許這例子有點誇張,但馬總統不是正要推行12年國教,不正是一個最明顯例子,馬總統是否問過人民每人要多花多少錢來維繫12年國教? 馬總統是否問過企業要多增多少營所稅來維繫12年國教? 馬總統是否問過企業 12年國教需要教育出何種人才是企業需要? 由這問題很明顯,馬總統這決定又是花錢買選票,不顧錯誤的12年國教會惡化國債及教育浮濫,更沒有考慮人民真的要這嗎?
- 我再舉一個例子:財政部一年經常性支出 1953億,等於可以養20萬人高薪公務員,台灣勞工才 850萬人,竟要每年花 1953億處理國家稅務,真的很沒效率,每位國稅局公務員退休等於政府還要準備 2500萬退休俸,等於財政部要全民背 5 兆債務,請問馬總統:你有問人民要負擔這債務嗎?我覺得人民該向政府說 "NO",政府沒有權利要勞工背國債,因為稅收之支出95.6%都不是用在勞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