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經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中國大陸企業債、地方債將是未來大陸面臨泡沫難題,將影響到股市泡沫 ( China corporate bonds, local government debt is the next bubble will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a stock market )

陸股逃過一劫 陸公司債挫挒等

北京政府重手干預下,陸股可能已經躲過一劫,但是高達16.1兆美元,還在不斷增加的全球最大公司債規模,恐怕沒那麼容易處理,而對大陸走緩的經濟構成更嚴重的威脅。

根據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1項針對1400多家公司的研究,陸企肩上的債務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60%,這個數字是美國的2倍,而且過去5年來急速惡化。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 )預估,這些鉅額債務未來5年料大幅膨脹77%,來到28.8兆美元。

大陸政府自去年11月以來,4度調降主要利率,並且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解除存貸比限制。

蘇格蘭皇家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高路易( LouisKuijs)說:「信貸水龍頭一打開,資金流向『問題』公司或實體的風險隨之攀升。」

大陸銀行6月新增放款1.28兆元人民幣(2060億美元),遠高於5月的9008億元人民幣。政府的寬鬆政策造成短期利率成本下降,借錢炒股風氣因此盛行,卻鮮少跡象顯示貸款流向實質經濟中可創造獲利的投資,這些投資的長期借貸成本仍高,同時銀行也不願承擔風險。

大陸製造業的債務日益膨脹,獲利與之相比日益顯得小巫見大巫。湯森路透的研究發現,2010年原料公司的債務是核心獲利的2.8倍,到了2014年底,這個數字來到5.3倍。能源公司的債務核心獲利比也從1.1倍,攀升到4.4倍。工業公司的債務核心獲利比也從2.5倍,增至4.2倍。

北京當局採取前所未見的措施搶救市值僅逾8兆美元的股市,卻放任鉅額公司債問題不處理,讓北京政府的救市舉動看來像一場兒戲。美林美銀(BofA Merrill Lynch )分析師崔偉說:「管理公司債市場可能比股市更危險,因為公司債規模更大,迄今無重大違約事件,道德風險不容輕忽。」


陸鋼鐵出口量堪比日本產量、鋼企照賠錢,礦業股崩

Thomson Reuters報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7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年減1.3%至4.1億噸、為近20年來首度呈現下降。產量雖開始走低,但鋼鐵企業本業虧損卻擴大至216.8億元(人民幣)、虧損企業佔比達43%。

數據顯示,鋼材價格續創新低,今年以來鋼材價格指數降幅已超過去年全年。中鋼協表示,全年度產量可能已在2014年觸頂、國內需求量則是早在2013年就已達到最高峰。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6月年減4.8%、連續第39個月呈下滑。201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利潤年減0.7%。
印度經濟時報23日報導,世界鋼鐵協會統計顯示,2015年6月全球鋼鐵產量年減2.4%至1.36億噸;上半年年減2%至8.13億噸。

中鋼協7月22日表示,今年上半年淨出口鋼材4,748萬噸、年增35.5%。
彭博社28日報導,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Group AG)分析師Shinya Yamada指出,中國上半年鋼鐵出口數量達到5,240萬噸、幾乎等同於日本的整體粗鋼產量(5,260萬噸),貿易摩擦恐將升溫。

中國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2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有效需求的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他指出,上半年投資、消費處在近些年來的低位,這兩個月投資、消費、出口雖有一些好轉,但力度應該還要來得更猛一些才有利於工業的穩定增長。他還提到,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這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比較困難。

今年上半年淨損30億美元的英國礦業巨擘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PLC)27日下跌0.69%、收772.6便士,創2002年9月24日以來收盤新低。瑞士礦商嘉能可(Glencore PLC)在香港掛牌的股票(見圖)28日開盤迄今(截至台北時間上午9時51分為止)最低跌至24.8港元、創2011年5月初次公開發行(IPO)以來最低紀錄。

分析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全球通縮極可能在2015第四季力道延伸至美洲與亞洲 - 台灣需大力加強對內之投資、產業升級及防止資金外流 ( Global deflation is likely to extend to the Americas and Asia in 2015 Q4 )

貨幣競貶 加劇全球通縮力道

油價崩跌、通貨緊縮的威脅,加上以鄰為壑的貨幣戰爭急劇升溫,導致美國股市近來大幅震盪。專家擔心,各國貨幣寬鬆政策所引發的貨幣競貶可能重演1930年代的狀況,加劇全球性經濟衰退和通縮力道。

以鄰為壑的貨幣戰爭已經爆發。歐洲央行(ECB)兩周前宣布龐大的量化寬鬆措施,新加坡上周也加入戰局,祭出引貶星元的政策。1930年代也曾爆發貨幣貶值,當年不僅傷及全球貿易,也拉高各國的緊張關係。

據空頭轉多頭的分析師席林(Gary Shilling)指出,目前支撐美股最主要的因素是,日本銀行(央行)和歐洲央行(ECB)的量化寬鬆(QE)釋出的流動性,將有相當比率流入美國市場,主要受美元升值和美國經濟相對強勢吸引。不過,分析師雅汀尼(Edward Yardeni)調降年底標普500指數目標預測,從2,300點降至2,150點,理由是油價下跌和美元升值擠壓獲利。

他說,長達20多年的債市超級多頭市場可能已接近尾聲。更糟的是,債券大漲已埋下通縮種子,因為舉債擴大的產能已超過高槓桿消費者的極限需求。但日銀和ECB將繼續寬鬆貨幣,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聯準會即使今年升息,也很可能延遲時間或僅升息一次就暫停,唯恐美元繼續大幅升值。

日圓兌美元自2011年來已貶值50%,歐元兌美元從去年來也跌了20%。新加坡上周公布抑制星元匯價的計畫後,星元兌美元隨即跌至四年來低點。上周人民幣兌美元也一度被允許跌至交易區間下限的價位。部分分析師關切歐元,如 Gavekal Dragonomics 的蓋維父子在上周的報告中說,ECB的QE計畫被視為歐元競貶措施,而非為了對歐元區銀行挹注資金、以鼓勵增加放款。

如果這是全球貿易夥伴詮釋,那麼ECB的QE宣傳可能做太差。誰聽過一個有龐大經常帳順差(主要因為德國的出口實力)的集團會貶值貨幣?同樣的,很難想像較弱的歐元區成員國能在生產力與德國競爭,尤其是當消費者因進口物價提高而變更窮時。蓋維父子擔心,ECB貨幣計畫可能製造全球衰退的力量,如1930年代貨幣競貶效應。

美股和美債在新貨幣戰爭和寬鬆貨幣的新世界將如何表現,仍有待觀察。可確定的是,全球流動性短期內將支撐美國證券市場,但非長期多頭市場的保證。

陸需求疲軟 全球通縮危機升高
BDI 指標破底突顯全球通縮嚴重

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1月出現供應過剩、需求卻依然不足,導致物價與生產疲弱不振,今年全球陷入通縮的風險益發升高。

雖然日本、印度和南韓的製造業較有活力,但這些國家卻共同面臨通膨率減緩的問題,暗示當局未來可能加碼寬鬆貨幣政策。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韓斯里說,國際油價與通膨率的降幅已證實比預期還大,歐洲、加拿大和印度等地央行都已祭出寬鬆政策因應。

在兩份調查都顯示中國今年年初製造業陷入掙扎後,當局顯然需要推出刺激措施。中國1月滙豐控股/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微升至49.7,仍低於象徵景氣榮枯分水嶺的50,代表製造業景氣陷入萎縮。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偏向大型工廠的1月官方PMI意外降至49.8,為製造業景氣近兩年半來首見萎縮。報告顯示,製造商的輸入成本創2009年3月來最大減幅,主因是石油和鋼鐵價格挫跌。

FED貨幣政策正常化策略已經浮現!

FED在QE政策不再進行後;自2014年11月至今,才短短5個月時間。所謂景氣復甦現象已轉趨式微,而美國總體經濟開始轉為低度成長。2015年GDP成長率被FED由3%以上,降為2.3%至2.7%間;2016年再降為1.6%。這種QE退場後、GDP成長轉趨低度成長,與物價持續性下跌,已經使FED不敢再升息。如果歐元區通貨緊縮確認日,是為2014年6月16日;中國之通縮確認日則為2015年2月4日;而美國通縮則確認於2015年3月19日。是FED之利率決策會議,在2015年3月19日就應宣佈貨幣正常化時,卻反而退縮、膽怯與縮手。因為FED發現,當極端權衡的QE貨幣政策退場後;水落石出的是,唯貨幣論者認為的「無為而治」哲學才是王道。QE政策除造成房地產價格、股價指數上揚外,連消費者物價穩定與溫和上揚也搞不定。
US Fed Fund rate is only 0.1%, that is impossible low, so it will raise
interesting rate to 0.35% is the real thing will happen

這樂了財務金融專家,卻使經濟學家再感到憂愁。因為有價證券與資產泡沫如果破裂,則類似2008年之金融風暴可能再來一次。而且一旦經濟體已出現通貨緊縮,則未來所可能出現的泡沫化,最後所造成的後果要比,因通膨所造成泡沫破裂要嚴重。因為在通貨膨脹期間,經濟合奏的曲調是高度成長,因此較少會出現債務沉積問題,泡沫化破裂之資產仍在經濟高度成長所庇佑。但一旦通貨緊縮出現,則代表所有企業投資回報率,已經降低一段期間了。若在這段期間中企業獲利低,甚至是沒有回報、已經開始吃老本,則一旦債權銀行緊縮銀根,企業之槓桿來不及撤退、那必然引發破產或倒閉。


美國財政部十月卅日發表匯率報告,用罕見的嚴厲措詞批評德國的經濟政策導致歐元區經濟復甦微弱,連帶拖累全球經濟。在一年公布兩次的匯率報告中,美國財政部點名德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是歐元區乃至於全球經濟不振的罪魁禍首。在「主要發現」的章節中,德國取代中國大陸,成為被檢討的頭號對象。

華爾街日報認為,歐債危機從二○一○年爆發至今,基於德國是歐元區的中流砥柱,美國官員通常避免公開批評德國的決策。如今選在與德國為竊聽風暴齟齬之際發布報告,代表歐巴馬政府對主要的貿易夥伴的態度丕變。匯率報告指出:「在許多歐元區國家被迫降低進口和消費需求的節骨眼,德國提振內需的軟弱無力以及對出口的仰賴,結果造成歐元區和全球經濟偏往通貨緊縮的方向發展。」德國財政部發言人回應,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執委會(EC)等國際組織,最近對德國的經濟政策都給予好評。但是華爾街日報指出,IMF屢屢呼籲德國提振內需,因為德國大量的貿易順差,來自南歐國家的貢獻。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院的歐元區專家齊克果分析,美國選在此時發布匯率報告批評德國,應該是想趁著德國籌組內閣時,影響其經濟政策的制定。

麥嘉華:面對現實吧,希臘已經破產!

知名投資人麥嘉華接受CNBC訪問指出,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希臘已經破產,應該讓希臘債務違約,但現在國際社會還在大玩地緣政治的博奕遊戲。儘管希臘與債權人針對紓困協議嘗試做最的協商,麥嘉華認為,希臘的財政狀況根本無藥可救。

麥嘉華表示:「即便希臘未來10年每年經濟成長率達10%,仍無法償還債務,該國已經破產,我們最好面對現實,不要把不想做或難做的事情不斷的往後推延,應該讓希臘債務違約。」麥嘉華表示,希臘可以退出歐元區,並發行平行的貨幣,但國際社會仍在大玩地緣政治遊戲,不讓希臘退出歐元區。
麥嘉華說,歐洲,尤其是北約組織和美國,不想讓希臘退出,因為若讓希臘退出,其他國家可能與希臘接觸,如俄羅斯或中國,這是一場地緣政治的博奕遊戲。

歐洲QE延長賽 自2015年3月起,至2016年9月底結束

歐洲央行(ECB)22日宣布推出量化寬鬆(QE)措施,將自2015年3月起實施購買債券計畫,每月購債規模600億歐元,至2016年9月底結束,總購債規模為1.14兆歐元(約1.3兆美元);ECB總裁德拉吉並暗示,有可能延長該計畫,以力求將歐元區通膨率推升至略低於2%的目標值。ECB步美國聯準會(Fed)、英國和日本央行之後,實施大規模購債計畫,掀起另一波全球貨幣戰爭,可說是QE延長賽。歐元區經濟能否藉此振衰起敝?ECB最終會是贏家或輸家?是全球矚目焦點。

在德國央行強力反對情況下,ECB排除萬難力推QE,主因是歐元區陷於經濟停滯危機,失業率高達兩位數,尤其通縮陰影揮之不去,去年12月通膨率為 -0.2%,為五年來首次負成長;核心通膨率雖維持0.7%,但遠低於2%的目標值。近來國際油價及大宗物資價格暴跌,通縮和經濟衰退風險更彌漫歐元區,再加上希臘政局動盪帶來新風險,因而歐元區成員國普遍支持ECB實施購債計畫,也迫使德國作出讓步。

ECB於去年6月及9月分別降息0.1個百分點,並實施負利率;10月後更啟動資產收購計畫,陸續收購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及資產擔保證券(ABS)等非金融民間資產,其性質已類似美國實施的QE,只是未將政府債券列入收購範圍,當時即被稱為「歐版QE」。但ECB連續寬鬆貨幣政策顯未奏效,因而又祭出這次大規模購債計畫,收購範圍全面擴大至包括希臘在內的各成員國公債,規模每月600億歐元並至少持續到2016年9月,遠超過原先市場預期的每月500億歐元及持續一年;這也顯示德拉基下猛藥打擊通縮並振興歐元區經濟的決心。不過,在風險分擔上,各國央行所購買資產,80%風險由各國央行自行承擔,僅20%由ECB承擔,顯示ECB對德國亦作出一定的妥協。

US fund rate 只有 0.1% 利率過低造成全球股市超
調查:中國需求疲弱 全球智慧型手機Q1出貨季衰9.2%

根據調查,2015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2.91億支,季衰退幅度達9.2%,劣於原先預估,主要是受到中國手機市場內需疲軟的影響。

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查資料顯示,第一季全球手機銷售表現,三星以27.8%穩居全球手機市場的龍頭地位,第一季最大亮點在於Galaxy S6與S6 Edge。TrendForce預估這兩款旗艦機種在第二季出貨量可望超過2,000萬支。蘋果在第一季iPhone6與iPhone6 Plus的熱度持續延燒,帶動第一季iPhone整體出貨超過5,500萬,尤其在中國市場表現更是搶眼,坐穩中國第一季銷售冠軍寶座,相對擠壓了中國品牌廠在中國的市占。

華為第一季市場供不應求的Mate7,也帶動華為第一季出貨超過2000萬支,排名全球第三,同時,擠下聯想稱霸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 ( 註: 這意味中國大陸實質 GDP成長率極可能低於 3.5%,怎可能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成長率是全球衰退最高而GDP成長率還能維持7%?做假也做的太明顯? )

可能爆更多違約?中國地產商償債疑慮 經理人:其實風險一直都在

過去 5 年的中國房市榮景中,追求高收益的飢渴投資人買下了中國地產商債券,而真正的代價現在才剛要顯現。7 年前,中國地產開發商難以從當地銀行或債市取得資金,便轉從股市 IPO 及發行美元債券兩個方面募集資金,而且頗為順利。2010 年時,4 大核心地產商佳兆業集團 (1638-HK)、花樣年集團 (1777-HK)、人和商業 (2904-HK)、恆盛地產 (0845-HK) 加起來已經從海外募得 56 億美元資金。然而本周一 (20日),佳兆業卻因付不出 520 萬美元票據利息而宣告違約。

在中國政府嘗試控管房市泡沫之際,地產商卻是亞洲垃圾債最大發行者;他們透過此管道吸納 788 億美元國際資金投入房地產業,而在 2010 年發行的首波債券,大部分將在 2016、2017 年到期。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部門董事總經理 Ben Sy 指出,這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過去幾年國際投資人正好在追求高收益標的,而中國地產商則出於需求對海外發行股票與債券。...

分析
US fund rate 只有 0.1% 利率過低加上日幣貶值造成日本日經指數超漲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中國為首的亞洲開發銀行至中國南海造島擴張工程 - 突顯中國大陸極權資本主義擴張、侵略戰略及大泡沫 ( China AIIB finance lead to build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 expansion project - highlights Chinese mainland expansion and invasion strategy )

為時已晚 歐洲加入亞投行骨牌效應擴大 華府急跳腳 ( 中国は、南シナ海の島の拡張プロジェクトを構築するためにアジア開発銀行が主導 - 中国本土全体主義資本主義の拡大と侵略戦略を強調 )

英國《金融時報》週一報導,繼英國後,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大歐洲國家宣佈,將加入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AIIB)。對此,美國週二呼籲國際盟友,對於加入以中國為首的亞洲開發銀行應該三思。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已不限於亞洲地區,美國霸權勢微令華府深感焦慮。美國近年來一直反抗迅速成長的中國交外與經濟影響力,《路透》的報導認為,美國在歐洲的盟國接二連三的參與由北京所主導的經濟援助機構,對美國來說是外交上的一大打擊。

歐洲國家參與 AIIB,反映出各國亟欲搶食快速成長的中國經濟大餅。事實上,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國際貨幣基金 (IMF) 原先應就一些改革事項進行表決,讓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管理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但是美國卻不積極展開改革,甚至是因循拖累,令歐盟和亞洲國家政府感到不悅。英國率先西方國家加入 AIIB,骨牌效應擴大可想而知。

但華府對於 AIIB 這間新的投資銀行抱持疑慮,質疑其管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安全是否能維持高標準。美國財政部長 Jack Lew 對美國立法機構表示,他希望任何國家在承諾加入這個組織前,應該先確保其管理適當。Lew 對共和黨主導的國會表示,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正在挑戰美國對國際金融機構的領導權,他敦促國會盡快進行 IMF 的改革。

英國媒體報導指出,華府對倫敦的評批顯然是「酸葡萄」,因為美國就算想加入 AIIB 也沒辦法,因為必須獲得國會的同意。

德國財長 Wolfgang Schaeuble 在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的共同記者會上表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將成為 AIIB 的創始會員國之一。在聯合聲明中,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外交與財政部長表示,將確保新的機構在管理、安全、負債和採購政策上,遵循最佳的標準和措施。

歐洲重要的財政中心,盧森堡的財長也確認,該國已申請成為 AIIB 的創始會員國。

AIIB 是北京在去年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目標為帶動亞洲的交通、能、電信和其他基礎建設的投資。AIIB 被視為以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的競爭對手。歐盟發人言表示,成員國參與 AIIB,可以確保解決全球的投資需求,也為歐盟企業帶來機會。AIIB 被視為是中國擴展在亞洲地區的「軟實力」,可能藉此削弱美國透過其亞洲策略強化在亞洲的軍事與經濟影響力。世界銀行通常是由美國的提名人所管理,而且對 IMF 影響力最大的也是美國。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指出,南韓和瑞士也都開始考慮加入 AIIB。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不對申請加入的國家發表評論,他只重申,AIIB 將是一個「開放、接納、透明以及負責的」機構。在歐巴馬政府第一任期主導美國參與多邊發展銀行的美國財政部前官員 Scott Morris 表示,美國正在為拖延 IMF 改革、批評 AIIB 而不是合作改善現有機構而付出代價。

中國已表示,3 月 31 日是接受 AIIB 創始會員國申請的期限。到目前為止,亞洲主要經濟體中,日本、澳洲和南韓都還沒有提出申請。澳洲總理 Tony Abbott 表示,將在週末做出最後的決定。南韓則是表示,仍在與中國和其他可能參與的國家討論中。

而中國在亞洲最大的對手日本,則是主導亞洲開發銀行,對其影響力最大。一般認為,日本可能不會加入 AIIB。但亞洲開發銀行總裁中尾武彦則是向日本《日經亞洲評論》表示,兩個機構曾進行相關討論,且可能會合作。中尾武彥指出,雙方已開始分享經驗和知識,一旦 AIIB 成立,雙方就會合作。

美議員稱應阻止中國南海造島擴張工程

美國幾名資深參議員對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工程表示警覺,並稱美國應就此制定正式應對策略,延緩或阻止中方的舉動。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和鮑勃·考克,以及民主黨參議員傑克·里德以及羅伯特·梅南德茲,致函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和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表達了上述想法。

路透社特稿引述這封信函說,如果美方不制定一個全面對策,「美國以及盟國伙伴的長遠利益將面臨相當的風險」。這些參議員表示,中國在南海群島的島礁上填海造地並大興土木,使其有能力擴張軍力範圍,此舉「不僅對美國和(亞太)區域利益,而且對整個國際社會利益構成直接挑戰」。

信件說,過去一年來,中國在南薰礁(Gaven Reef)上填海造地,其面積已增長28公頃(約11.4萬平方米),而赤瓜礁(Johnson Reef)已成為一個面積約25公頃(約10萬平方米)的島嶼。去年8月以來,永署礁(Fiery Cross Reef)面積已增長11倍。信函還說,儘管有其它國家在現有島礁上動工建設,但中國的作法正在改變島礁面積、結構和土地性質。

這封信還說,中國將人造島礁軍事化的任何企圖都將帶來「嚴重後果」,並可能使北京壯膽在南海宣佈設立新的防空識別區,就像2013年在與日本的對峙中宣佈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一樣。起草這封信函的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和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負責人表示,美國應當制定「具體的對策」,「以減慢或阻止中國在南海島礁填海造島的活動」。

中國聲稱對南海90%的島礁海域擁有主權,但菲律賓、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和文萊也對南海部分島礁提出領土主權主張。中國對南海的「九段線」主權主張近來也受到鄰國的挑戰。

中國近來在南海海域的一系列行動,包括在中越爭議海域架設鑽井平台,在南沙群島岩礁上開展填海造島作業等,引起周邊國家的強烈關注。中國此前拒絕了菲律賓、越南和美國就其填海造島工程的外交抗議和指責,並表示「這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之內的行為」。

據報道,中國在南海六個島礁正進行填海造島的擴建工程,修建碼頭和儲藏設施,甚至包括機場跑道。但專家認為,中國在南海的活動不會顛覆美國的區域軍力優勢,但卻可以使北京有能力向東南亞縱深海域投送軍力。

搶搭「一帶一路」政策商機!住商展店至蘭州、烏魯木齊

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發展的政策議題正夯,國內不動產經紀業單一品牌最大業者「住商不動產」更是領先業界在「路上絲綢之路」中主要通過的西安、蘭州和烏魯木齊等重要大城市插旗,透過授權方式,已將住商分店拓展至蘭州、烏魯木齊,住商機構目前在中國總店數已達450家,隨著陸續授權,目標要擴展至700家。

住商機構董事長吳耀焜表示,台灣房仲業經過多年發展,數量上已經達到飽和,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質的改變,因此,除了住商台灣共有593家、住商中國 450家,去年起新品牌「大家房屋」推出,全台快速開出49家分店,使品牌流通成交率提升7.25%,在大平台整合下,住商「千萬經紀人」成長幅度也達15%。

住商強調,要透過多品牌、多層次經營來提高市占,住商不動產總經理陳錫琮進一步指出,下半年將是產業關鍵一役,必須統合管理降低成本、對外增加曝光度,提高流通速度,以增加加盟店營運效能。住商在中國共有450家店,有逾200家分店位在上海,70-80家位於昆山,而目前跟上一帶一路發展的西安,已透過授權方式開出30餘家,蘭州2-3家,烏魯木齊1-2家。

中國不會告訴你的「亞投行」與「一帶一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泡沫投機誕生

中國之資金行情靠歐QE及負利率、美QE結束之0.1%低利率、
「亞投行」與「一帶一路」
、滬港通,將資金再度吸入中國大陸,
創造
資金行情
關於「亞投行」與「一帶一路」,談論者多半視為中國為了更加增進對亞洲的影響力,或是增進美中角力中的中方優勢而成立的組織與計畫。但我認為這兩項計畫對中國的意義,更勝上述兩點。

我打算提出一種不同的觀點,來解釋「中國崩潰論」為何沒有成真。並進一步談「亞投行」與「一帶一路」兩項政策的意義。...

這個觀點是這樣的:「中國政府在這二十年來,經營中國經濟的方式,是把中國當成一門『投機事業』。」一個正常的「投資事業」跟一個「投機事業」最大的不同,在於「投資事業」看重的是建立良好與健康的「基本面」。透過健康的基本面,使這個事業能夠持續而穩定的製造產出。而中國如果打算朝向這樣的方式經營,「整頓國營企業貪腐、金融呆帳亂局、縮短貧富差距」整這些項目,就應該成為中國政府最主要的努力目標。

中國政府有做過相關的努力嗎?有的。從這二十年來,林林總總的「建設大西部」、「解決三農問題」、「唱紅打黑」各種政策口號,可以看出中國政府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然而,從這兩年的各種指標來看,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可說是全部都「付諸東流」。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的「改革」,都是在「維穩」的前提下在進行的。因為如此,所有的改革在接觸到「政治結構」的問題時都要轉彎。更有甚者,「改革」、「打貪腐」淪為派系鬥爭利用的工具。平常沒事的時候,一說要改革,各個派系就像黑幫面對掃黑專案時一樣,弄些小弟或是天兵出來湊數。而當派系展開死鬥時,「改革」與「打貪」就成為讓大頭中箭落馬的子彈。這點在薄熙來、周永康的事件中已經展現的非常清楚。

既是如此,把中國當成一個「投資事業」好好經營的路,自然是走不通了。而中國之所以至今仍維持不墜,就在於另一條路的成功。那就是將中國當成一個「投機事業」來經營。而投機事業的經營方法,就是先製造某些「噱頭」,讓市場對該事業產生獲利的「預期心理」。接著利用這樣的預期心理,引誘市場上的資金不停的集中投資。只要這樣的「金流」不斷,就算公司實質獲利再差,體質再壞,公司都不會垮。

然而隨著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局勢,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國,即將面對嚴重的問題。過去推動金流的力量,在2008年後都開始慢慢熄火。2008年金融海嘯所揭露的,是中國有可能是當今世界「最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這項弱點。中國經濟過分依賴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產業鏈,將使得中國一旦遭遇跨國市場波動,就會使中國經濟元氣大傷。而中國政府在發現這件事情後,開始逐步調整,希望振興「內需市場」取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然而從三年前(2012)的經濟數字來看,恐怕這樣的期望還是落空的。中國開始轉向內需市場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成長率反而創下新低。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在2014年,外資普遍看壞「13億人口的廣大市場」,造成外資出走潮。中國雖然拼命讓人民幣貶值,希望藉由出口或是吸引國際熱錢逢低買進人民幣,來帶動金流。但這樣的做法,只是在延緩死亡的時間。

就在這個時間點,中國提出了「亞投行」以及「一帶一路」兩項震撼性的跨國計畫。若是以正常的國家經營來說,在中國經濟不穩的這個時間點,提出這兩個計畫,並不是一件合理的行為。就如同王丹先生日前的投書,這麼做可是在「耗盡國力」「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使中國吸金的噱頭,從「中國市場」擴大成為「亞洲市場」。因此就算各國外資看衰中國,仍會得到一個新的「獲利預期」,那就是整個「亞洲市場」。... 持續閱讀

中國「一帶一路」吸金已經開始往亞洲開始

中國「一帶一路」需要許多海外資金來彌補,當然是維繫資金行情
最佳策略
至於「一帶一路」的構想,較明確的政策輪廓起緣於中國2013年9-10月份期間,習近平出訪中亞與東南亞時,向各國提出以中國古代的絲綢陸上古道與水路貿易路線為架構,關於周邊區域貿易整合與交通連結的計畫。2014年12月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三個經濟帶發展構思納入重要的新政策方向,該政策成為全球關注焦點,CNN特製專題介紹,而近期的中國二會與博鰲論壇結束後,中國官方正式對外發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遠景與進一步內容。

中國政策多頭行情續熱,建議可繼續適度佈局陸股:2014年博鰲論壇宣佈的滬港通政策,帶給陸股谷底翻身的資金行情,如今,2015年的博鰲論壇再次拋出具創意的「一帶一路」新政策,可望帶給中國新經濟型態與新契機,同時培養新產業、新經濟帶發展,並保有舊基礎建設產業續活的商機,後勢可期,投資策略建議可繼續適度佈局陸股。

基金對策:歐義銳榮中國股票基金              

基金重點佈局大型國企股及金融股,掌握大盤主流。義大利當地第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歐洲第五大金融集團Intesa Sanpaolo成員,入股中國鵬華基金,深耕中國在地市場。近期中國的焦點政策-「一帶一路」與「國企改革」計畫,將為中國傳統產業帶來重大機遇與翻身機會,基金聚焦此趨勢的布局更添投資效益。

美銀美林、CSIS警告:「一帶一路」對中國恐弊大於利

美國銀行美林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及華府主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警告,中國試圖藉由「一帶一路」計畫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及跨境貿易活動,來減緩國內經濟成長轉弱卻更穩定所伴隨的衝擊,恐怕會是弊大於利的策略。中國「一帶一路」即「絲路經濟帶」及「21 世紀海上絲路」兩計畫簡稱,目標建構從中國至中亞、南亞、中東及歐洲的鐵公路與海上運輸網,以刺激區域經濟平衡。但《CNBC》週日 (12 日) 報導,美銀美林發布報告指出,「一帶一路」不太可能解決中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問題,因為它並未處理國內消費的議題。

此外美銀美林點出,部分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經常帳赤字龐大,且經濟基本面也不良,因此是高風險的債務國。換句話說,北京是冒著承擔更大的違約風險,來提供這些國家資金及融資計畫。美銀美林解釋,若中國以目前匯率將人民幣與某國貨幣換匯,讓該國以這批人民幣金購買中國的鐵路設備,但中國卻不立即以該國貨幣購買該國產品,一旦該國貨幣貶值,中國便面臨部分違約的曝險。

分析
  • 中國聲稱對南海90%的島礁海域擁有主權,但菲律賓、越南、台灣、馬來西亞和文萊也對南海部分島礁提出領土主權主張。中國對南海的「九段線」主權主張近來也受到鄰國的挑戰。事實上,這是違反了聯合國海洋公約 200 海浬經濟海域之舉動,中國高鐵外交及中國南海「九段線」策略,中國大陸為了石油海域之經濟利益不惜與東協爭海權,其勢力終將以軍事或經濟勢力侵略控制東協
  • 中越南海爭端起於中國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哩(222公里)的地方,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0海哩的排他性分界規範,中國已經進一步擴充南海資源,將來與東協紛爭將不斷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但中國很清楚只要東協未團結對抗中國,產生海外華人利益與東協民族利益之爭受傷的是東協國家及海外華人,對中國無傷甚致有利,東協反華不直接反中剛好破壞東協經濟,有利於弱化東協各國;( 註:東協若再不團結,反中不反華,將弱化東協南海相關國家,進而被中國控制 );
  • QE結束美元升息前從,中國近期賣美債擴大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AIIB)陣營,企圖從人民幣金融力量再進一步降低美元漲勢之力道,人民幣國際化進度加快、QE結速前大買美債,都是中國金融戰略,但中國大陸創造之大泡沫能靠人民幣金融戰略來渡過呢?
  • 中國為首的亞洲開發銀行籌資對中國高鐵、中國通訊產品、中國建商等產業幫助較大,對台商幫助較小,對台灣而言仍然易造成資金流出及降低台灣民間投資率之憂慮,台灣股市資金低靡及台灣民間投資率遲緩要先解決;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發展真正目的會吸收台灣、新加坡、韓國、歐洲、澳洲資金去幫中國的中國高鐵、中國產品鋪路,台灣得到好處卻很少,所以台灣應該限制大陸台商來台灣借貸金額,將台灣大量資金用在產業升級和新創業戰略拉出台灣領先之優勢,中國大陸做太多損及台灣對自已戰略有益的事如中國的“九段線”戰略就造成中越南海爭端及越南台商大量損失,中國大陸常做這種害台商的事;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大過剩時代:中國、新興國家改寫全球經濟也創造自已的大泡沫 ( The Age of Oversupply : China and emerging countries to rewrite the global economy has also created a large bubble of their own )

  『大過剩時代:失控全球化後,治好世界經濟焦慮的成長解答』這本書是我覺得很值得研讀,因為作者指出當今全球經濟最大問題:生產過剩、資金廉價、借債成長,若中國、新興國家、已開發國家不一起開會解決,當QE停止時,其他弱經濟成長區域必然仍會實施QE,全球將面臨下經濟遲緩、債泡沫,當QE停止美息升高時,中國大陸、新興國家之高收債必然會有倒閉的,因為廉價資金將逐漸減少,前一陣中國大陸銅債、中國鋼鐵企業債面臨無錢還款,就是剛開始狀況,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策略是全球大過剩時代主因,因為中國大陸訂定的GDP成長率年增7.5%計劃經濟根本是用房屋過剩、房價泡沫、太陽能產業泡沫、LCD產能過剩、鋼生產過剩等等許多全球性生產過剩之大泡沫累積出來的,若中國大陸不降低利率、刺激消費、減稅來提高自由消費在GDP成長率占之比重,QE停止美元升息時,中國經濟硬著陸機率很高,這大過剩泡沫破滅時來臨的就是大通縮的來臨。

人們消費有限,存款不足,卻又能便宜借錢?廉價資金全球流動,卻都投射向泡沬活動?
年輕世代正在呼救,他們沒工作!為什麼企業生產更多,卻沒新的人力需求?

這些新崛起的成本廉價資金,最後落腳的地方並不是一個秘密,至少是在美國這端的大西洋。幾乎美國的每一個單位,都背負了債務,每一個人,從失業的家庭廚師到美國財政部,乃至於地方市長到企業執行長等等,大家都參與了這場盛宴

「全球化已改變了所有事」,這句話我們已經聽了上百萬次。不過,多數人不了解的是,這些改變,其實遠遠超出了把電話服務中心設立在印度,或是把工廠設置在中國等。

生產過剩:中國大陸無法自拔的漩渦

如果中國的貿易產品繼續充斥國際市場的話,那麼它將面臨著無休止的貿易爭端。而問題在於,中國沒有辦法阻止這一發展,因為它的工業深深陷在長期的生產過剩問題中無法自拔。

目前當政的中共領導人把刺激國內消費看成是經濟增長的催化劑。溫家寶在2003年接任總理一職時就宣布,將拉動內需作為中共政府推動經濟長期發展的一個基本方針。如今8年已經過去,看起來北京在這方面還是失敗了。去年,中國居民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跌到33%的低谷。

生產能力遠遠大於居民消費能力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老百姓不消費。恰恰相反,從絕對數字來看,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消費市場,居民消費總額已經從2003年的7000億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萬億。所以,那些知名品牌紛紛爭相把自己的產品送到中國商店的貨架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即使是最貧困的中國農村家庭,現在也至少買得起冰箱、空調和彩電。 儘管如此,中國人的消費熱情仍然不足以消化那些如潮水般從中國工廠里湧出來的產品。

  2010年,中國居民的消費總額和工業生產部門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價值之間仍然有著5000億美元的差距。就拿彩電為例:中國全國彩電的銷售量從2000年的100萬台增加到了2010年的4000萬台;但同時,彩電的產量卻是從2000年的300萬台猛增到了2010年的1.18億台。類似的現象也在許多其它工業領域普遍存在。即使在相對新興的行業如汽車製造、電子晶元、太陽能等領域,生產能力的增長速度也要快於國內需求的增長。預計到2015年,國內和國外的汽車製造商的生產能力將達到3000萬輛,而國內市場則只能消化其中的2300萬輛。

  而就在短短几年之前,中國的汽車生產還存在著供不應求的狀況。 這種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之間的差距導致大量工廠將減少對其生產設備的利用。2010年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的生產設備利用率僅有70%到75%,也就是說,大約四分之一的生產設備是閑置的。而在一些基本原料領域如鋼、銅和各種塑料材料的生產部門,這一閑置率甚至會高達50%。而在印刷電路板、太陽能電池板等新興產業也是如此。這一狀況造成的結果是,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常常低至3%,而一些企業還在為扭虧為盈而掙扎。

中國的特殊國情造成生產過剩無法通過正常競爭機制來糾正

  數字就先列舉這麼多,下面讓我們試著來解釋一下這種現象。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生產能力過剩和低利潤的問題可以得到自我矯正,因為只有最具有革新能力、最有效率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而在中國則不是這樣。當然,很多問題嚴重的企業還是破產了,或是被更大的集團併購,但是這並不足以糾正普遍的生產過剩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中國一直是許多跨國企業的生產中轉站,所以他們的生產量大於中國市場的需求量也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還有很多產品是銷往世界其他各國的。

  其次,許多企業為了滿足中國市場越來越大的需求量,也大幅提高了自己的生產能力。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中共政府也在大力扶持本國企業,以幫助其在市場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 許多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國家出於各種不同原因也都遇到過生產過剩的問題。但是中國的特別之處在於:一方面,它的市場規模巨大,即使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它仍然可以享有巨大的相對廉價和勤勞能幹的勞動力儲備。
滬港通開放海外及香港民眾投資大陸股市,該計畫期待更多資金來帶動大陸股市,好讓大陸股市許多高檔
套牢資金能出脫等待美元升息時轉成美元資產?因此,需注意上證未來未來6個月內是否突破3413
  他們將繼續成為吸引外國投資者的巨大磁石--他們既可以利用中國作為出口中轉站,又可以隨著居民購買力的增加相應提高自己的產品銷售額。 另一方面,國家對本土企業的支持造成了失衡局面。是的,北京的確多次表示過要控制生產能力過剩的決心。但是出於對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擔憂和減少對外國企業依賴性的決心,政府還是繼續為中國工廠注入大批的資金,並通過出口補貼政策來幫助他們將產品銷往國外。而地方政府則常常會走的更遠。一些經濟不那麼發達的二線省份正在傾其全力地追趕沿海省份。河南、安徽和重慶地方政府採取各種中國越是想通過投入大資本來擺脫自己在經濟上的落後地位,就越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中國將繼續為促使脆弱的經濟結構恢復平衡而掙扎,同時又越來越依賴於變化無常的國外市場。更多納稅人的錢將流向那些不能盈利的工業企業,或是讓國外的消費者享受大量的廉價產品。這一切將會帶來巨大的政治代價,因為中國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指責成一個"貪婪的、一切通吃的"市場,它也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
美元將再突破續強, 明年將往上攻七年美元高點
辦法來拉動經濟增長,包括優惠的貸款,免費租用的土地,還有提供包括員工食堂在內的整套工廠設施。

「供給過剩」vs.「需求不足」

QE結束強勢美元將造就美股榮景
如今我們已都知道,海耶克輸的一塌糊塗,凱因斯大獲全勝,從此以後政府堂而皇之站上經濟舞台當主角,以財政和貨幣等公共政策來「精密調節」(fine tuning)經濟景氣。儘管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消失是不是凱因斯政策奏效,仍然沒有定論,但政府創造有效需求卻迄今都一直被認同,近年日本「安倍經濟學」和美國聯準會(Fed)的「量化寬鬆」(QE)就是典例。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卻昭告世人,「供給過剩」依然存在人間,而歐債危機掀起的「撙節」vs.「成長」,又是早年海耶克和凱因斯論爭的翻版。

只是,三○年代的金融風暴肇因是美國華爾街的大炒作,是Fed濫發貨幣所致,1980年代以來的各次金融風暴,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大海嘯,表面上是美國次貸危機所點燃,實質上是「新興經濟體(以金磚四特別是「中國」,以新重商主義理念施行「超廉價商品」出口賺取超大額外匯,致全球資金泛濫,終而重演「供給過剩」,而且是「超大過剩供給」,如今還在肆虐全球。能不能再用凱因斯的老招式來應對呢?
BDI on 2015/3/23 已破底, 全球通縮勢力越來越大
國為代表)」,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