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從Apple, Microsoft, Google, Amazon 營收獲利方向看,微軟如何增加市場占有率及利潤?( How can Microsoft increase its market share and business from revenue and profit comparison? )

Where does Microsoft make money? (Updated 2013)

introduction

As in past years, all information in this report is taken from Microsoft’s publicly available 2013 10-K filing. Numbers may vary from past reports. When Microsoft moves products between revenue categories, they retroactively adjust the totals for past years so that year-to-year comparisons are accurate. This article uses 2011 and 2012 values as calculated in the 2013 report. All values are in USD.

If you’ve read my past reports, feel free to skip down to the charts. If this is your first time here, let me provide a quick explanation of how Microsoft breaks down its earnings.

microsoft 2013 earnings

Microsoft remained highly profitable in 2013, with solid year-over-year growth in both revenue and operating income.

The Business (Office) division brings in significantly more money than the Windows division (+30% revenue, +70% profit). In fact, nearly half of Microsoft’s 2013 profits came from the Business division alone.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o my knowledge), the Windows division was actually 3rd in revenue in 2013, behind both Business and Server/Tools. If trends from the past four years continue in 2014, Server and Tools will pass Windows in not just revenue, but profitability as well.

Regardless of divis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Microsoft’s profits come from business and OEM sales. Consumer-centric divisions (including XBox, Windows Phone, Bing) are largely irrelevant from a profit standpoint.

Just for fun: in 2012, Apple pulled in double the revenue of Microsoft ($156 billion USD and $74 billion, respectively). Source 1, Source 2.

overview

Microsoft is unique among tech companies for report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by product line. Their competitors do not provide such a detailed breakdown; Apple, most notably, is organized around “functional” divisions rather than “product” divisions, making direct financial comparisons between Apple product lines and Microsoft product lines difficult.

This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a company-wide reorganization plan that would bring them closer to Apple’s structure. Many (myself included) have doubts about this resulting in meaningful changes to Microsoft’s overal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but there is one area the reorganization is almost certain to impact: financial reporting. Sadly, this means that 2013 may be the last year I am able to provide detailed earnings charts by product division.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benefits to organizing a company by “function” instead of “products.” One benefit is reduced infighting between product groups, a known problem for Microsoft. Another benefit is the ability to hide losses due to underperforming products. Microsoft had its share of those in the past year, most notably its billion-dollar loss on the Surface RT line of tablets, the impact of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charts below.

microsoft total revenue and operating income (june 2012 – june 2013)

Total Revenue: $77,849,000,000
Operating Income: $26,764,000,000

Total Revenue is the total amount of money Microsoft takes in from 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Operating Income is calculated as “Operating RevenueOperating Expenses”. In other words, Operating Income is the profit made from normal business operations. (A more detailed definition is available from Investopedia: “Operating income would not include items such as investments in other firms, taxes or interest expenses. In addition, nonrecurring items such as cash paid for a lawsuit settlement are often not included. Operating income is required to calculate operating margin, which describes a company’s operating efficiency.”)

Operating Incom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looking at a company like Microsoft. Certain Microsoft divisions take in a great deal of money, but they also require much higher costs to operate. Thus it is relevant to look at not just how much money a certain division brings in, but at how efficiently that division generates its revenue.

microsoft revenue and operating income by division (june 2012 – 2013)

Microsoft products (and earnings) are divided into five divisions: Windows, Microsoft Business, Server and Tools, Entertainment and Devices, and Online Services. The types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each segment are as follows.

  • Windows –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Windows-related web services (including Outlook.com and SkyDrive), Surface RT and Pro devices, and Microsoft PC hardware products. 65% of Windows Division revenue comes from OEM sales of Windows.
  • Microsoft Business – Microsoft Office (including Office Web Apps and Office 365), Microsoft Exchange, Microsoft SharePoint, Microsoft Lync, Yammer (newly acquired in 2012), Microsoft Office Project and Office Visio, and Microsoft Dynamics ERP and CRM. As you’d expect, 85% of Microsoft Business revenue comes from businesses.
  • Server and Tools – Windows Server operating system, Windows Azure, Microsoft SQL Server, Windows Intune, Windows Embedded, Visual Studio, System Center products, Microsoft Consulting Services, and Premier product support services. 80% of Server and Tools revenue comes from direct product sales via volume licensing, OEMs, and retail packaged products.
  • Entertainment and Devices – Xbox 360 console, games, and accessories (e.g. Kinect), Xbox LIVE, Windows Phone, and Skype.
  • Online Services – Bing, Bing Ads, and MSN.
  • (Note: these divisions are pretty much identical to 2012, with the exception of Microsoft’s $1.2 billion purchase of Yamm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addition to the Microsoft Business division.)
微軟上季暴賺近2000億

Xbox、雲端軟體銷售佳 激勵營收創歷史新高

受惠於Xbox、雲端軟體銷售佳帶動,微軟(Microsoft)2014年度第2季(2013年10~12月)營收年增14%,創新高245.2億美元(約7453億元台幣),稅後純益達則年增2.8%至65.6億美元(約1996億元台幣),每股純益0.78美元,均超越預期,激勵周四盤後股價大漲5.5%。

在Xbox One及網路軟體 Azure 和 Office 365 銷售帶動下,微軟上季營運表現優於市場分析師預估營收目標237億美元、每股純益0.69美元。

盤後股價大漲5.5%

微軟財務長胡德(Amy Hood)表示,微軟對上季業績感到滿意,業務中需要改進的領域已經逐漸起色。胡德指的領域,主要是Surface平板電腦銷售。微軟未公布Surface實際銷量,僅表示上季銷售額8.93億美元(約272億元台幣),季增1倍,連2季成長。微軟硬體銷售除Surface平板電腦銷售亮眼外,電玩遊戲機Xbox系列更在聖誕銷售旺季創下佳績。微軟公布,上季Xbox遊戲機銷量達740萬台,其中Xbox One銷量約390萬台、Xbox 360銷量約360萬台。儘管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市場下滑仍小幅衝擊微軟上季業績。微軟表示,針對PC的Windows系統銷售上季減少3%。

企業部門獲利表現佳

胡德稱,大企業對個人電腦的需求狀況優於消費者,此對微軟是有利的,微軟從價格較高企業用PC獲益更多。微軟企業部門上季營收成長9.9%達126.7億美元(約3854億元台幣);微軟毛利3分之2來自企業端產品。

微軟執行長鮑默(Steve Ballmer)表示,「微軟企業部門持續有優良表現,設備與消費者產品在聖誕銷售旺季期間銷售也有好表現。微軟不斷給用戶帶來高品質體驗的設備與服務方面投資,這讓微軟未來營運更具成長潛力。」微軟儘管端出亮麗業績報告,卻仍然對於鮑默繼任者隻字未提,這也引發市場疑慮。鮑默去年8月宣布,將在12個月內退休。

Google第四季獲利漲三倍,Google 與 Microsoft 收入是不同的

Google公司去年第4季營收優於預期,獲利也大幅成長,主要拜廣告部門表現亮眼之賜。

Google 30日公布,去年第4季營收較一年前成長17%至168.6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的167.5億美元,淨利則從28.9億美元增至33.8億美元,不計股利等項目的每股盈餘為12.01美元,但不如外界預期的12.2美元。

Google執行長佩吉在法說會中表示:「我們再度以強勁成長的表現為2013年畫下句點。」Google同日宣布將配發沒有投票權的C股作為股利,回應股東的股票分割要求。該股30日盤後躍漲近4%。

Google表示,上季主要受惠於年底假期品牌業者和零售商的強勁需求,國際市場的線上廣告也穩健成長,其中線上廣告付費點擊次數激增31%,但每次點擊的平均收入下滑11%。行動廣告成功拉抬Google的廣告點擊次數,但行動廣告營收通常較低。Google財務長皮切特承諾,完成出售摩托羅拉行動後,將持續發展消費電子硬體部門。摩托行動部門上季營業損失,從一年前的1.52億美元擴大至3.84億美元。

Apple, Microsoft, Google, Amazon 營收獲利方向不同

Ed Bott at ZDNet.com wrote a post with the title: Microsoft, Apple, and Google: where does the money come from? He looked at the quarterly reports of these companies (links to sources in the article) and displayed a pie-chart of the revenue mix for each of them. Inspired by that, I added a fourth company – Amazon (source: 10-K for 2011) – and aggregated those pie-charts into one graphic.

All four are large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companies; like millions of customers, I use many of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every day. They each operate with different businesses models:
  • Microsoft: Software
  • Apple: Hardware
  • Google: Advertising
  • Amazon: Retail
Yet as a consumer I rarely think about these differences. All of them use state-of-the-art technologies like cloud-computing and mobile devices to achieve integrated end-to-end experiences geared to increase revenues in personal computing (Microsoft), smart mobile devices (Apple), online search (Google) or shopping (Amazon). And arguably all of them derive maj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their software, such as Apple’s iOS which introduced the touch interface.
If Microsoft learn from Steve Jobs about "think different", it will be different and more profitable

Perhaps most surprising is Google’s almost singular reliance on advertising, which makes it a very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 They offer all their technology for free – from search to mapping to operating systems and social media – to grow and retain online attention as enabling condition for advertising revenue. For a business this big the near complete dependence on one source of revenue is unusual; perhaps its time for Google’s leadership to seriously consider a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Without it Google is arguably more prone to disruption (such as from Facebook) than the other companies. Speaking of disruption: Apple derives almost 3/4 of its revenue (73%) from iPhone and iPad, neither of which existed 5 years ago. As Ed Bott points out, those two products now drive an astonishing $33.5b revenue per quarter!

To compare the companies by their absolute numbers, here is a bar chart of market capitalization, revenue and profit: (all in billions of Dollars and for Q4 2011, market cap as of 2/3/12)

Market cap of these four companies combined is approaching $ 1 trillion.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market valuations relative to revenue and most importantly profit. The markets undervalue Apple and overvalue Google and Amazon. Let’s compare these dimensions (and number of employees) in the following radar plot:

The plot shows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all with the highest in each dimension normalized to 100%. Amazon shows by far the smallest profit in the last quarter. Given it’s retail nature, it’s profit margins have always been smaller; and CEO Jeff Bezos has long emphasized the strategy of investing in future growth at the expense of present profits. Microsoft
The iPhone 5S Is The Latest And The Best Selling, Brand Power Is Important
For Users In Emerging Countries
continues to enjoy very solid profit margins in a large, well diversified business. Google has incredible talent and for now is the undisputed king of online advertising. But Apple leads in all three factors, and it achieves 2x Microsoft’s results with less than half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Apple’s profit is 1.5 times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combined! And it makes more than 60% of the profit with less than 20% of the employees. In fact, Apple’s market capitalization is now higher than $10m per employee! It must feel pretty special to be one of them these days…

分析
  • Microsoft 生意在 server 及 business 部門成長越來越大且獲利持續成長,意味 Win 8 功能不完全符合需求及定價過高;
  • 從獲利持續成長看 Microsoft Windows 並沒有這麼負面,最大問題是 Windows OS 過於龐大、未考慮太多使用者之網路應用之需求、許多功能速度緩慢如檔案搜尋等等;
  • 其實只要讓 Microsoft Office 等產品可建立網路應用之content 庫,直接讓 Skydrive 可以存網路搜尋到之content 庫,Office 等產品可直接用,就可以讓 Office 等產品立於不敗之地;
  • 若 Microsoft 可以思考 Steve Jobs 的 “ Think Different ” 及加強server 及 business 等各部門產品之客戶需求了解,應該可以讓 Microsoft 生意在成長許多,不需要一味模仿 Google 及 Apple Inc., 在 Tablet 及 Smart Phone 策略;
Enhanced by Zemanta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從 Kevin Kelly 網路世界的未來五千天到 Eric Schmidt 數位新時代 ( From "Kevin Kelly: The next 5,000 days of the web" to "Eric Schmidt's The New Digital Age" )

凱文・凱利 (Kevin Kelly) 網路世界的未來五千天

互聯網,又稱網絡, 我們所說的網路, 歷史還不到5000天。 這期間發生的所有事情, 從地球的衛星圖片開始好了。 都是你以前無法想像會發生的, 這些闖入我們生活的所有東西, 這些多采多姿的東西,就在我們眼前, 在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上。 這樣的東西像聚寶盆一樣, 永遠不會停止,真是令人驚訝,但我們好像不覺得驚奇。 真的很神奇,所有東西都在這兒。 (笑聲) 在短短5000天之內,所有東西都出現了。 如果我在10年前告訴你, 這些東西將要來臨, 你會說,這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一套經濟模型能支持它的可能性。 如果我又說,它會是免費的。 你會回答,你在作夢。 你是空想家、你狂熱的樂觀主義者。 然而,它就在這兒。

還有,10年前 我看到 Wired (連線雜誌) 上說, 我們認為下一個產物將會是電視,比電視更好的東西。 它已經是典範, 所以大家都這麼認為它會來臨。 結果,它卻不是大家所想像的。 第一、 它是個不可能;第二、它以前沒有發生過。 我想我們學到經驗, 想想維基百科 就是個不可能的例子 理論上不可行,但實際上卻可行。 如果你能接受這些不可能, 從這個紀元、從過去10年裡, 我們學到,我們最好接受不可能的事, 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

因此我對於未來5000天感到好奇。 看看過去5000天發生的事, 下一個5000天會有什麼事發生呢? 我有一個簡單的報導, 它提示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在下個5000天裡, 我們將製造出什麼,將發生什麼事。 藉時,所有電腦、掌上設備、 手機、筆記型電腦、伺服器…等 簡單地說,所有的連接, 都將形成一部機器。 "唯一"的一部機器,我們的掌上設備, 不過是個小小視窗 我們正在建造的是一部唯一涵蓋全球的機器。

Current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services, but it will change a lot in future
我發覺到 這部機器正是人類 有史以來創造過、最可靠的機器。 它從沒當機,它永不停止運算, 比起我們製造過的任何機器的 工作時數、工作天數,都要來得持久。 5000天不間斷地運行,真是不可置信。 當然 Internet 的歷史超過5000天, 我是指 Web 不過5000天歷史 所以我試著測量這部機器, 它到底有多大 我開始計算全世界的電腦上, 總共發生幾次滑鼠點擊。 結果是 1天1千億次點擊。 全世界網頁之間有55兆個連結。

因此,我領悟到它是另一種規模。 我做了一個清單,攝影家克里斯喬丹說過, 當數字太過巨大時,就失去意義了。 就是這個清單,不是很好閱讀。 如果把網路上,所有電腦上的所有晶片都計入的話, 網路上共有10億顆電腦晶片。 每秒有2百萬封電子郵件產生。 這是一個極大的數字。 它是一個極大的機器。 它還用掉地球上5%的電力。 這是它的明細, 如果畫成一張規格表的話, 它擁有170千兆顆電晶體、55兆個連結, 電子郵件以每秒2百萬赫傳送, 文字簡訊以每秒3萬1千赫傳送, 擁有 246 exabytes (10的18次方) 儲存空間。這可是一個很大的磁碟。 有很多儲存空間,記憶體 (RAM) 為 9 exabytes。 它的流量 為每秒7兆位元組(TB)。 Brewster提過,美國國會圖書館擁有大約20兆位元組(TB)的資料。 也就是說,每秒就有半個國會圖書館 掃過這部機器,這是一部超大機器。

我還發現,1天1千億次滑鼠點擊 和55兆個連結,幾乎就是 大腦突觸的數量。 1千兆顆電晶體, 幾乎等同於大腦的神經數量。 這部機器每秒產生 20千兆赫次突觸激發。 想當然的,記憶空間相當龐大。 從剛剛的數據看來,這部機器的規格、 與複雜度可以說是,等同於人腦。 因為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和網路的運作方式差不多, 只不過,人腦不會每2年倍數成長。 假設這部機器 現在等於1個人腦。 以它的成長速率, 在30年後,它會等於60億個人腦。 意即,到了2040年,這部機器 處理原始資料的能力將超越人類。

我想這就是, 以上數值圖表想表達的。 所以呢?嗯,還有幾件事, 有3件 我想說是3項推論。 第一、這部機器正在實體化 在下一個5000天,我們將會 賦予這部機器一個身體。 第二、我們將重組它的構造。 第三、我們將要完全地與之共存。

讓我一一說明。 第一、我們手上握著不少東西裝置, 我們認為它們是獨立的 但事實上,世界上 所有的螢幕都進入這一部機器查詢。 基本上,這些螢幕是入口。 第二、人們所說的雲端運算。 你得以接觸網路(cloud)。 只需要一台cloudbook, 上面沒有任何儲存空間, 永遠保持無線上網。 結構非常簡單。 基本上,你只要觸摸這部機器, 觸摸網路 (cloud) 就能進行運算, 這部機器就會計算。

有點像是回到 從前的中央電腦概念。 而且所有東西,所有攝影機、麥克風、 汽車感應器等等, 都連接到這部機器。 每一樣都會經過網路。 我們已經使用手機連線, 現在手機還沒經過web, 但它們將要,也一定會經過網路。 你可以想像以 Google 實驗室 (Google Lab) 為例, Google文件、Google試算表等等, 這些東西都將建立於網路之上。 它們都會經過這部機器。 我想每一個位元都將屬於網路。 現在還不是這樣,如果你製作一些試算表 和文件等等,它們還不在網站上, 但它們將會。它們會成為這部機器的一部份。 它們會使用網站語言。 它們會和這部機器交談。 網路就像黑洞, 把一切都吸進去。 每一件東西都成為網路的一部份。 將來我們製造的每一件東西, 都會嵌入一片小小的網路連結器, 每件東西都將成為這機器的一部份。 這機器會無時無刻地運算, 我們的周遭變成網路,每一樣東西都互相連結。

現在,我們使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 但用什麼技術都無妨,重點是, 每一樣東西都將內建連結到這部機器, 基本上,我們將擁有 "Internet of Things" (實物的網際網路) 你可以這麼想,鞋子是有鞋跟的晶片; 車子是有輪子的晶片。 車子的大半成本將來自於 它內嵌的智慧和電子設備,而不是原物料。 很多人認為新的經濟結構 將會是脫離現實的, 另一種形式的虛擬存在, 過去的經濟結構是原子。 但事實上,新的經濟結構應該是 這兩種的結合,我們把資訊 和數位格式的東西放入物質世界。 這才是我們期待的。這才是我們 我們前進的目標,是一個結合一個原子與數位的轉化。
The cloud will form an intelligent thinking engine like i-robot movie ?

所以我相信結論會是, 現有的媒體、 電視、電影、錄像等等,將會轉變成一種平台。 無論它們之間有多少差異, 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會擁有愈來愈多的共同點。 所以一些媒體定律像是:"複製沒有價值", "價值來自無法複製的東西", 像是即時性、認證、個人化 "媒體希望能流通", 它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為了讓你能任意使用, 在此free不是指"免費"使用,而是指"自由"使用。 還有 "網路效應規則", 意思是,愈多人使用,價值愈高。 舉例來說,第一台傳真機,買下第一台傳真機的人 是笨蛋嗎?因為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收傳真呀! 於是他/她成為一個傳播者,號召其他人 也購買傳真機,因為這樣就能使傳真機更有價值。 這些就是我們將要看到的影響力。 "注意力就是貨幣"。

這些定律將會遍布所有媒體。 另一件關於實體化的事是, 類似我們說的,麥克盧漢轉化。 他說,機器是人類感官(意識)的延伸。 但我說,某種程度上人類將成為 機器的延伸感官(意識)。 因此,透過所有數位相片和相機, 我們擁有1兆隻眼睛、耳朵和觸覺。 就像 Flickr 或Photosynth,一款微軟出品的程式, 可以將上千張遊客們拍下的相片, 拼貼(還原)成景點的樣貌。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機器正看著,每一台相機的每一個畫素。

第二、我想談談重建的概念, web正在重建。 我先聲明,接下來 我要為語意網(semantic web)下個人的解釋。

第一階段,我們過去看到的 Internet,是把電腦連結起來。 也就是我們說的網絡, 那是"Internet of Net"(網的網際網路)。 如果你還記得當時的電腦,螢幕上都是綠色的字還有游標, 不能做太多事,如果想要連結, 就要從一台電腦連到另一台電腦 如果想要參與, 就要分享一份資料封包。 然後往前傳遞,你不能控制什麼, 不像電話系統,你可以控制電話的另一端, 你只是分享封包。

第二階段,也就是現在是連結網頁的概念。 過去,如果要到航空公司的網頁, 我得先從自己的電腦連到FTP站,再連到航空公司的電腦。 現在,我們有網頁,單位變成網頁 從一頁連到其他頁。 如果我想訂機位, 就連到航班的頁面,航空公司的網站, 我們之間分享的就是連結。 你得打開連結。 你不能拒絕連結過來的人, 無法阻止,你得參與這個概念, 就是打開你的頁面,讓任何人都能連進來。 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

現在我們要進入第三階段, 我們連結資料的地方。 我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 先叫它 the one machine,我們開始連結資料。 從機器連結機器 到網頁連結網頁,現在是資料連結資料。 不同點在於,現在我們並非連結頁面, 而是連結網頁上的一個概念 到另一個概念,而不是連到另一個網頁。 所以基本上,每一個概念 或每一個項目或每一個名詞,都被整個網路所支援。 它已經能解析到項目或概念或單字的程度, 它除了從概念裡走出來之外, 它不再只是虛擬,它會實際地連結到物件。 它會一直向下解析 析到一個人的資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識別ID。 每一個物件都 有明確的識別,而且會被連結到 它特定的表徵。 所以在這個階段裡,我可以連結到 特定的航班、特色的座位, 舉例來說, 我住在Pacifica, 它不過是web上的一個名字。 web並不知道它是一個城市, 且正是我住的地方。 但這正是我們即將要提到的。 它將會直接連結, 網路將能夠自行解讀。 它會知道這是個地名, 以後只要看到Pacifica, 它就知道這是一個地方, 還知道緯度、經度、人口數等資訊。

這裡有幾個科技名詞,都由3個字母組成。 你應該還看過更多。 這些東西都與實現"資料連結"的概念有關。 我要舉一個例子, 網路上有10億個社群網站。 你每進一個就要再寫一次你的資料,你是某某某, 你的朋友有誰誰誰。 為什麼要這麼做?應該做一次就行了。 它就應該要知道你的所有朋友。 這就你要的,所有朋友都能辨識出來, 你就可以把人際關係帶著走。 所有關於你的資料都應該要被傳遞, 你只需要做一次,就這樣。 你應該要有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網絡。 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網絡。 這是我們的下一步,網路要能理解到這種程度。 Semantic Web(語意網)、Web 3.0、Giant Global Graph 我們還在思考該怎麼稱呼它。 它主要是分享資料。 所以你要開放你的資料, 比起分享網頁或電腦,對人類而言是很大的一步。 上面的東西, 不只是網頁而是物件。 所有談論的東西、所有產品、所有地點 都會是一個特定的表徵, 都會有一個特定的字符讓我們直接連結, 我們會有一個"物品資料庫"。 事實上,還有第四階段,是我們還沒有到達的, 即使在下一個5000天 或下一個10年,也都還看不到。 不過我想我們終將走到"Internet of Things"的階段。 我可以直接連結到我的機位的景象, 這樣實際的東西會成為網路的一部份。 所以,我們處在一個 "完全連結"的世界, 每一個物件都內嵌連結。

最後一個概念是, 相互依存。 它永遠都在,愈近愈好。 如果你授權Google,它可以給你,你的搜尋記錄。 我看著搜尋記錄, 發現今早11點我查了不少東西。 原來我是開放的,我是透明的。 我想在這個新世界裡,完全地個人化,需要你全然地透明。 那將付出代價。 如果你要完全地個人化, 你將需要全然地透明。 如果忘記自己的電話號碼,我可以查Google。 我們是多麼的依賴它,我們還沒走到這一步。 不過哪天我或許不再需要記住任何事。 我只要查Google就好了。簡單多了。 我們或許會反感,會說"那真糟"。 但想想,我們不也依賴著 字母和書寫? 我們完全地依賴它們,這不過是種轉變。 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字母和書寫的日子。 同樣的,我們無法想像 沒有這部機器。 它正在發展一種 人工智慧,並不是擁有個人意識的人工智慧。 這是Larry Page(賴瑞佩吉,Google的創辦人)告訴我的, 這是他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這是他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但是,當60億人同時搜尋時, 是誰在查誰呢?是雙向的。 意即,我們就是web。這就是真相。 我們將會成為這部機器。 所以,在下一個5000天,它不會是web,而會是某個更好的東西。 就像web是比電視更好的東西。 在下一個5000天,它不會是web, 而會是某個更好的東西,它會是個不一樣的東西。 我想,它會更聰明,它會有智慧。 不是擁有個人意識的人工智慧, 而是能在合理的範圍內預測我們的行為。 第二、它會更加個人化。 它會瞭解我們,這是好事。 但代價是,我們必須透明化。 第三、它會更無所不在, 充斥四周,我們身在其中。 我們手上的裝置會是進入它的入口。

我要給你們的一個觀念就是, 我們必須開始瞭解它不會是web,而會是某個更好的東西, 一個全新的階段和發展, 更全球化 它是個極大的機器,非常可靠, 比它自己的零件可靠, 可以把它想做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 我們可以與之互動,它甚至超越一個系統, 超越一個與我們互動的巨大有機體, 它是 the ONE。 除了 the ONE,我不知道還能怎麼稱呼它。 我們終會給它一個更好的名字。 重點是,它漸漸形成一種單一性。 再次強調,我不是談論個人意識, 我把它看做像細菌 或團藻的東西,也就是我所說的有機體物質。

最後,我留下幾個字給大家: "世上只有一部機器,web是它的作業系統" "所有螢幕都通向它,每個位元都在其中" "分享就能獲得,讓 the ONE 看懂" 你會弄些這部機器 看得懂的東西。 "the ONE 就是我們,我們就是 the ONE" .

Eric Schmidt 數位新時代 ( 我閱讀後之心得 )

  Google 將浩瀚無限的資訊運用搜尋組織起來,網路普及化到現在我們看到的龐大網路,也不過短短幾年,這種資訊大爆炸的現象,讓每個人都得不斷吸收並內化能抓住的資訊,並依靠這些資訊而行動,這巨大數位新時代潮流,再來它會預估妳的需要、了解你要什麼、跟你聊天、提供知識及統計之資料,實際未來之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Google 認為,萬事萬物,幾乎都會連上網路。五到十年內,全球達八十億人口時,上網人數將從二十五億,變成七十億人


未來的自我 - 超越過去、虛擬網路身份與智能、整合於雲端智慧機器中

- 你又啜了一口咖啡,感覺很有信心,一定會讓客戶印象深刻。你雖然從沒跟這些客戶見過面,但因為你已經用虛擬現實介面跟他們開過會了。你與能忠實呈現客戶動作和講話的全像「化身」進行互動。你很了解他們,也了解他們的需求,不只是因為語言翻譯軟體以即時的完美翻譯重現了雙方的發言。像這些即時的虛擬互動,還有編輯、協作文件和其他計畫的能力,使你們之間的實際距離幾乎是不存在的。

你在廚房裡走動時踢到櫃子——哎喲!你拿起行動裝置,打開診斷應用程式。你的行動裝置裡面有一個微晶片,能以低輻射的次毫米波掃描身體,結果顯示腳只是破皮而已,骨頭並沒斷。你的裝置建議去找附近的醫生確診,不過你否決了。

你去工作開的當然是無人駕駛汽車,但你還有一點時間。車子會根據你的行程,知道你每天早上什麼時候要到辦公室。計算交通數據之後,車子會與手錶連線,在你出門前六十分鐘,設定倒數計時。你在上下班的路上一樣可以很有效率,或是可以好好休息。

  1. 每一個人的自我會有個虛擬的網路自我:介由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惠型手錶智惠型眼鏡電動車及汽車、智惠型感測、個人雲儲存、智惠型家電、智惠型玩具家用機器人運輸機器人工廠機器人、智惠型醫療穿載器,整合自我一生資料至自已的雲端空間,形成自已虛擬的網路自我記億,自已的雲端空間也可以有一個虛擬的網路自我有人格之 AI 的個人助理,這虛擬的網路自我會隨時與我溝通,讓自已知道該如何做會更幸福、健康;科技產生的新我將是個人成長延伸;
  2. 媒體報導與公民的未來將大幅改變:下一個十年內,全世界虛擬人口的總數將超越實體人口。每個人在線上都有好幾個代表身分,彼此因共同興趣而串連,創造出生氣蓬勃的社群;它們反映了現實,也豐富了我們的世界。這種種連結將會產生驚人巨量的數據,為此有人稱之為數據革命(data revolution);一旦,虛擬的網路自我有網路 Activity ,網路身份及個人隱私安全變成非常重要;加上個人穿載裝置據有高解細度之錄影錄音及即時媒體報導的 blog 流行,政府要想操控媒體已更加困難,媒體逐漸由公民掌控。「數位新時代」中,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口都上網了,無可避免每個人都成了潛在的「公民記者」。一個人在社群網站上轉發、分享新聞,就等於在替四周的網友篩選、編輯訊息。一個人在部落格或臉書上寫的生活事件,同時也就等於是提供給朋友、網民的社會觀察與報導。
  3. 全智物聯網雲端機器也將出現至 2025 雲端計算能力越來越強,語意網(semantic web) 被雲端智能思考器取代,雲端全智機器運用機器人智能了解你的語言、個性、興趣、社交,雲端全智機器將提供許多服務,人們可以訂購智能服務,讓人們智慧可以虛擬成長,因此,人類應用科技大幅成長;


Enhanced by Zemanta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從『如何活過100歲』看飲食及生活方式如何影響你的長壽基因 ( From " How to live to be 100+ " from longevity science and living statistic, know how to live your life )

Italian island sardinia has some good Hotel to live in your trip
為了找到健康長壽的途徑,丹·布特納的團隊研究世界各地的「藍寶地」,這些社群裡,長輩都精力充沛地活破紀錄。在TED.COM活動上,他分享九個常見的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讓這些長者輕鬆地活過一百歲。

有個丹麥雙胞胎的研究 證實在某種生物限制下人平均能活多久?只有百分之十是基因所決定 其他百分之九十是由生活方式決定,所以藍寶地的前提是:如果我們能找到 長壽的最佳生活方式 我們就能得出一個實際的方法 來增長壽命

不過假如你問一般美國人,長壽的方法是什麼 他們大概說不出來 他們可能聽說過南灘減肥法或阿金減肥法 還有美國農業部提供的食物金字塔 歐普拉說要這樣做 歐茲博士說要那樣做

問題就在於意見太多 混淆了真能幫助我們活得又好又久的方法 你應該跑馬拉松還是做瑜珈? 應該吃有機肉 還是豆腐? 說到營養食品,你該吃嗎? 荷爾蒙或白藜蘆醇(紅酒裡的抗氧化物質)呢? 做這些事有意義嗎? 精神上呢?我們又該如何跟人相處?

Sardinia Nuoro, 大部份都是勞力
活動規律而不激烈,你愈老
享有的權益愈多
好,我們研究長壽的方法 是跟國家地理 還有國家老化研究院合作 找出四個人口確定 地理界線分明的區堿 然後進駐一隊專家 仔細看看那邊的人都從事什麼活動 而來萃取出跨文化的精華

演講最後我會告訴你們精華是什麼 不過首先我要破除一些常見的迷思 長壽的迷思 第一項迷思是:只要很努力 就能活到一百歲:錯, 困難就在,美國只有五千分之一的人 能活到一百歲, 你的機會非常小, 雖然這是美國成長最快的數據, 還是很難達到一百歲, 問題就在於人類並非長壽的動物, 我們生而為一種叫做 成功繁衍的動物 我愛這個字眼 它讓我想起大學生活

生物學家把這個詞定義為 我們有了孩子時的年齡 然後下一代,當我們的孩子也有了孩子時的年齡 直到演化的效應 完全消失為止 假如你是哺乳類,假如你是隻老鼠 或是大象、人、或之間任何生物都是一樣 要活到一百歲,你不僅得有個 良好的生活方式,你還得抽中基因頭彩

第二項迷思是 有療程能減緩 反轉、甚至停止老化:錯, 仔細想,就知道有九十九件事能讓我們老化 只要你的腦袋缺氧幾分鐘 腦細胞就會死,從不復返 打網球太激烈,膝蓋的軟骨組織就會受傷 軟骨也一去不回 我們的動脈會堵塞,腦斑會沉積在腦裡 我們還會得老年癡呆症 有太多事會出錯了
Italian island sardinia nuoro, 他們主要食物: 蔬果,
全麥麵包, 乳酪, 葡萄酒

人的身體有三十五兆個細胞 T開頭的 trillion, 我們現在其實是討論國債, 這些細胞每八年更新一次, 每次更新就會有所損傷, 而傷害會累積 累積以指數方式成長 有點像以前我們都擁有 披頭四或老鷹合唱團的唱片 我們會拷貝一份到錄音帶上 再讓朋友拷貝錄音帶 很快地,代代相傳 錄音帶就聽起來跟垃圾沒兩樣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我們的細胞上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六十五歲的人 老化的速率 比一個十二歲的人 快一百二十五倍

那麼,如果我們做什麼都不能 減緩或停止老化 那我在這裡幹嘛? 嗯,事實上 最厲害的科學告訴我們說人體的限度 我的身體,你的身體 大約可用九十年 女人久一點 但我們國家的預期壽命 只有七十八歲 所以是我們在生命中某個時候 擱置了十二年美好的光陰 我們可以把這
Italian island sardinia good Hotel can watch the sea
些日子討回來 研究也顯示這些歲月大部份能不受慢性病所苦 心臟病、癌症跟糖尿病

我們認為收回這些消失光陰最好的方法 就是看看世界各地的文化 有實際經驗的文化 人能活到一百歲的比率 比我們多出最多十倍的地方 那些預期壽命 多出十二年 而中年死亡率相對於我們 只是個分數的地方

我們發現的第一個藍寶地是在 義大利海岸外約一百二十五英哩處,薩丁尼亞島上 ( Island of Sardinia ) 不是整座島,整座島約有一百四十萬人 而是在高地上,一個叫努奧羅省的地方 這裡的人最長壽 百歲人瑞的數目大約比美國 ( Nuoro Province )多出十倍 這裡的人不僅活到一百歲而已 他們還非常有活力 一百零二歲的老人仍舊騎腳踏車去工作 砍柴,還能打敗比自己年輕六十歲的小夥子

他們的歷史實際上能回溯到大約基督的時代 那是個孤立的青銅器文化 因為土地非常貧瘠 所以大部份都是牧羊人 勞力活動規律而不激烈 他們的飲食多以植物為主 特別是能帶到牧場上的食物 他們想出一種未發酵的全麥麵包 叫做 notamusica, 用硬粒小麥製作 和一種乳酪,來自青草餵養的動物 所以這種乳酪富含 Omega-3 脂肪酸 而非 Omega-6 脂肪酸,來自穀物餵養的動物 還有一種葡萄酒,它的多酚物質含量 比世界所知的任何酒都多三倍 叫做 Cannonau.

不過我想真正的秘訣主要是 他們組織社會的方式 薩丁尼亞社會最突出的部份之一 就是他們對待老人家的方式 你有沒有注意到在美國,社會權益 似乎二十四歲就到頂點了? 只要瞧瞧那些廣告就知道 而在薩丁尼亞,你愈老 享有的權益愈多 愈因智慧而受愛戴 走進薩丁尼亞的酒吧 你看不到運動畫刊的泳裝日曆 而是看到百歲人瑞的月曆

事實證明,這不只讓老邁的父母 跟家人更親近 還增加預期壽命四到六年 研究顯示這對家中的小孩也有益處 死亡率和生病的比例都比較低 這叫做祖母效應

我們找到的第二個藍寶地 在地球另一邊 大約位於東京南方八百英哩處 的琉球群島上 Okinawo 實際上是一百六十一個小島組成 而主島的北端 是世界長壽的原點 世界上最老的女性就是在這裡發現 這裡的人有著世界上最長 而無障礙的預期壽命 他們有我們想要的 活很久,往往在夢裡過世 死得快 而且我跟你講,常在做愛後

他們比一般美國人多快活七年 有五倍於美國的百歲人瑞 得結腸癌跟乳癌的比例是我們的五分之一 兩者都是美國人的大剋星 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是我們的六分之一 這裡的文化能有這樣的成績 明顯表示有些事他們能教我們 他們是怎麼做的? 同樣地,植物為主的飲食 富有多種顏色的蔬菜 而他們吃大約八倍多的豆腐 比起美國人來說

比起吃什麼來說,吃的方式更重要 他們有各種小技巧 來避免過食 而你們都知道,這在美國是大問題 我們觀察到的一些技巧: 他們吃飯的碟子比較小,所以每次用餐攝取的卡路里也就較少 不以家庭聚餐的型式 邊講話邊隨意吃的那種 而是在櫃檯上菜,遠離飯菜 再端上桌

Japan, Okianawa, 他們食物是蔬菜34%, 穀類32%, 含類黃鹼素食物12%,
水果6%, w-3食物11%, 含鈣食物2%, 肉/蛋3%, 蔬菜常吃苦瓜、蘿菠
他們還有一句流傳三千年的格言 我認為是所有飲食建議中最好的 是孔子想出來的 被稱為腹八分飲食法 是他們用餐前說的一句話 來提醒自己吃到八分飽就好 飽足感要花半小時 才能從肚子傳到腦袋 藉由記住吃到八分飽就好 就能幫助你不會吃過量

就像薩丁尼亞,琉球有些社會結構 跟長壽相關 我們都知道孤單會害死人 十五年前美國人平均有三個好朋友 現在我們只有一個半 假如你夠幸運生在琉球 你會生在一種體系裡 讓你自動擁有半打朋友 與他們共同生活 他們稱為模合,假如你處於某個模合 走運時別人會期待你慷慨分享 假如不幸的話 孩子生病、父母去世 總有人會在背後支持你 這個「模合」,這五個女士 相處在一起九十七年了 她們的平均年齡是一百零二歲

通常在美國 我們會把成人生活分成兩段 一段是工作 我們充滿生產力 接著有一天,碰,我們退休 通常這指的就是 在安樂椅上睡覺 或去亞歷桑那州打高爾夫 在琉球語裡甚至沒有 退休這個詞 反而是有個詞 盈繞你一生 這個詞是「生き甲斐」(生存的價值) 粗略的翻譯是: 「早上起床的理由」

這位一百零二歲的空手道師父來說 他的生存價值就是發揚武術 對這位一百歲的漁夫來說 就是為他的家人,持續一個禮拜捕三次魚 國家老化研究院提出這個問題 研究院要我們替這些百歲人瑞做一份問卷調查 其中一個問題對填問卷的人來說 對他們背後的文化非常敏感 這個問題是「你生存的價值是什麼?」 不需思考就知道的,早上起床的理由 對這位一百零二歲的老太太來說,她的生存價值 不過就在於她的曾曾曾孫女 兩個人差了一百零一歲半 我問她感覺如何 抱著自己的曾曾曾孫女 她回過頭說: 「就像飛躍上天堂」 我覺得這想法很棒

Japan, Okinawa, 活動規律不激烈,愈老愈覺得
自已活著有意義
我國家地理的編輯 要我去找美國的藍寶地 有陣子我們將目光放在明尼蘇達的草原 那裡百歲人瑞的比例非常高 不過是因為年輕人全都離開了 (笑聲) 所以我們又回看資料 找到了美國最長壽的居民 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教友 集中在加州的羅瑪林達市 基督復臨派是保守的衛理公會教徒 他們所守的安息日 是從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出 他們稱此為,「二十四時的庇護」 而且他們所遵循的五個小習慣 賦予了他們相對來說 格外長的壽命

美國的預期壽命 女性平均是八十歲 但基督復臨派的女教友 她們的預期壽命是八十九 男性之間的差異更明顯 他們預期能多活十一年 比起美國同伴來說 這個研究追蹤了 大約七萬人三十年 很傑出的研究,而且我認為完全展示出了 藍寶地計畫的基礎
Live Longer in the Costa Rica’s Nicoya Peninsula

這是一個多種族的社區 有白人、黑人、西裔、亞洲人 他們唯一共有的是 一套生活小習慣 他們生命中大部份時間 都如同儀式般地遵從 他們直接跟從聖經中的飲食 創世紀第一章第二十六節 上帝談到豆莢跟種子 另一節則是談到綠色植物 很明顯少了肉 他們非常認真地看待這個庇護時間

每個禮拜二十四小時 不管多忙,工作壓力多大 還要催促小孩 他們停下一切,專注於他們的上帝 將社交生活與宗教聯繫起來 也就是走進大自然 強大之處不在於偶爾為之 而在固定每個禮拜而維持一生 一點都不困難,一點都不花錢 基督復臨派教徒往往跟同派教徒來往 所以,假如你參加一個基督復臨派的宴會 不會看到他們痛飲金賓威士忌或捲大麻煙 相反地他們會討論下一次的自然步行 交換食譜,當然還有,祈禱 他們彼此在各方面都有深刻且明顯的影響
Costa Rica’s Nicoya Peninsula eat all kinds of beans, peas and lentils

這個文化造就了埃爾斯沃·偉倫這樣的人 埃爾斯沃·偉倫九十七歲 他是千萬富翁 可是當包商要求六千美金 來建造私人圍籬時 他說:「這個價錢我不如自己動手」 所以接下來的三天他都在外頭鏟水泥 把欄杆拖來拖去 可以猜想,也許到第四天 他會被送進手術室 但不是手術台上這個人 而是在動開心手術的這個人 九十七歲的高齡他一個月仍動二十次開心手術

艾德·羅林斯,現在一百零三歲 是一個活躍的牛仔,早起來就開始游泳 週末他喜歡踏上衝浪板 讓浪花高揚

然後這位是瑪琪·戴通 瑪琪一百零四歲 她孫子剛好就住在雙子城這裡 她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舉重 騎腳踏車 然後坐上她沙士色的車 1994年的塞維利亞凱迪拉克 奔馳在聖博納迪諾郡的高速公路上 在那邊她仍是七個不同組織的志工 我曾參與十九次冒險活動 我大概是唯一你認識的人裡 不塗防曬油還可以騎腳踏車穿越 撒哈拉沙漠的人 不過我跟你說,沒有任何探險 比坐她車的前座還恐怖的了 她跟我說:「陌生人不過是一個我還沒遇到的朋友罷了!」

那麼,三個文化裡 有什麼共同點呢? 什麼事是他們全都做的? 我們試著歸納出九項 其實完成這個之後我們還多考查了兩個藍寶地 不過這幾項共同點依然適用 第一項 我即將要提出一
項悖論 就是他們都不運動 至少是我們所認為的運動 相反地,他們建立起的生活 能讓他們一直勞動身體 這些百歲的琉球女人 她們坐在地板上,起身又坐下 一天三、四十回

薩丁尼亞人住在直立的樓房裡,樓梯爬上爬下 每次去商店或教堂 或去朋友家都要走路 一點都不方便 沒有一個能清掃院子或做家事的按鈕可按 如果想攪拌奶油來做蛋糕,他們會用手 這就是體力勞動 就像跑跑步機一樣能燃燒卡路里 他們真存心想活動筋骨時 會做他們喜歡做的事,他們會去散步 這是唯一證實能延遲認知功能老化的方法 而且他們往往都有個花園 他們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生活 所以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

這三個文化都花時間在減慢節奏上 薩丁尼亞人祈禱,督復臨派教徒祈禱 琉球人敬祖 但當你匆匆促促或焦慮不安 會引發一種發炎反應 這反應跟很多病相關,從老年痴呆 到心血管疾病 你如果一天放慢個十五分鐘 就會改變這個發炎狀態 反而變成更加抗炎的狀態

他們都替使命感創造出詞彙 像琉球人的「生き甲斐」 你知道自己生命最危險的兩年 是出生那年,因為嬰兒死亡率 還有退休那年 如果人了解自己的使命感 又在生活中努力實現,這價值大約是 七年的預期壽命

他們沒有長壽飲食 相反地,這些人每天都小酌一番 很容易向美國人推銷這個 (笑聲) 他們的飲食往往以植物為主 不是說他們不吃肉,但他們吃很多豆類跟堅果 而且他們都有方法避免過食 一些小技巧能在適當時刻讓他們遠離餐桌

所有這些的基礎是他們彼此連繫的方式 他們把家人擺第一 照顧好小孩跟年邁父母 他們全都屬於一個以誠信為本的社會 而這價值四到十四年 額外的預期壽命 假如你維持一個月四次的話 而最重要的是 他們還從屬於恰當的部落 他們不是生來就遇到對的人 就是他們積極結交恰當的朋友
Vegetable is quite important before the meal

我們從佛明罕研究中得知 如果你三個最好的朋友都胖 你有一半以上的機率會變胖 所以,假如你跟不健康的人來往 隨著時間就會有顯著的影響 相反地,假如你朋友的休閒活動 是體力活動,保齡球或打曲棍球 騎腳踏車或園藝 假如你的朋友會喝點酒,但不過量 他們吃得恰當,十分注重,且信任你,也值得信賴 慢慢地這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節食沒用,節食在世界歷史上影響 未曾超過百分之二的人口 運動計劃通常一月開始 十月就結束 而關於長壽 並沒有短期的方案 一顆藥丸,或什麼其他的 不過想想看 交朋友是長期的冒險 也因此,也許這是你能做的最大的改變 來替生命增加年歲 替年歲增添生命,非常感謝你們

分析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