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又稱網絡, 我們所說的網路, 歷史還不到5000天。 這期間發生的所有事情, 從地球的衛星圖片開始好了。 都是你以前無法想像會發生的, 這些闖入我們生活的所有東西, 這些多采多姿的東西,就在我們眼前, 在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上。 這樣的東西像聚寶盆一樣, 永遠不會停止,真是令人驚訝,但我們好像不覺得驚奇。 真的很神奇,所有東西都在這兒。 (笑聲) 在短短5000天之內,所有東西都出現了。 如果我在10年前告訴你, 這些東西將要來臨, 你會說,這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一套經濟模型能支持它的可能性。 如果我又說,它會是免費的。 你會回答,你在作夢。 你是空想家、你狂熱的樂觀主義者。 然而,它就在這兒。
還有,10年前 我看到 Wired (連線雜誌) 上說, 我們認為下一個產物將會是電視,比電視更好的東西。 它已經是典範, 所以大家都這麼認為它會來臨。 結果,它卻不是大家所想像的。 第一、 它是個不可能;第二、它以前沒有發生過。 我想我們學到經驗, 想想維基百科 就是個不可能的例子 理論上不可行,但實際上卻可行。 如果你能接受這些不可能, 從這個紀元、從過去10年裡, 我們學到,我們最好接受不可能的事, 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
因此我對於未來5000天感到好奇。 看看過去5000天發生的事, 下一個5000天會有什麼事發生呢? 我有一個簡單的報導, 它提示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在下個5000天裡, 我們將製造出什麼,將發生什麼事。 藉時,所有電腦、掌上設備、 手機、筆記型電腦、伺服器…等 簡單地說,所有的連接, 都將形成一部機器。 "唯一"的一部機器,我們的掌上設備, 不過是個小小視窗 我們正在建造的是一部唯一涵蓋全球的機器。
Current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services, but it will change a lot in future |
因此,我領悟到它是另一種規模。 我做了一個清單,攝影家克里斯喬丹說過, 當數字太過巨大時,就失去意義了。 就是這個清單,不是很好閱讀。 如果把網路上,所有電腦上的所有晶片都計入的話, 網路上共有10億顆電腦晶片。 每秒有2百萬封電子郵件產生。 這是一個極大的數字。 它是一個極大的機器。 它還用掉地球上5%的電力。 這是它的明細, 如果畫成一張規格表的話, 它擁有170千兆顆電晶體、55兆個連結, 電子郵件以每秒2百萬赫傳送, 文字簡訊以每秒3萬1千赫傳送, 擁有 246 exabytes (10的18次方) 儲存空間。這可是一個很大的磁碟。 有很多儲存空間,記憶體 (RAM) 為 9 exabytes。 它的流量 為每秒7兆位元組(TB)。 Brewster提過,美國國會圖書館擁有大約20兆位元組(TB)的資料。 也就是說,每秒就有半個國會圖書館 掃過這部機器,這是一部超大機器。
我還發現,1天1千億次滑鼠點擊 和55兆個連結,幾乎就是 大腦突觸的數量。 1千兆顆電晶體, 幾乎等同於大腦的神經數量。 這部機器每秒產生 20千兆赫次突觸激發。 想當然的,記憶空間相當龐大。 從剛剛的數據看來,這部機器的規格、 與複雜度可以說是,等同於人腦。 因為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和網路的運作方式差不多, 只不過,人腦不會每2年倍數成長。 假設這部機器 現在等於1個人腦。 以它的成長速率, 在30年後,它會等於60億個人腦。 意即,到了2040年,這部機器 處理原始資料的能力將超越人類。
我想這就是, 以上數值圖表想表達的。 所以呢?嗯,還有幾件事, 有3件 我想說是3項推論。 第一、這部機器正在實體化 在下一個5000天,我們將會 賦予這部機器一個身體。 第二、我們將重組它的構造。 第三、我們將要完全地與之共存。
讓我一一說明。 第一、我們手上握著不少東西裝置, 我們認為它們是獨立的 但事實上,世界上 所有的螢幕都進入這一部機器查詢。 基本上,這些螢幕是入口。 第二、人們所說的雲端運算。 你得以接觸網路(cloud)。 只需要一台cloudbook, 上面沒有任何儲存空間, 永遠保持無線上網。 結構非常簡單。 基本上,你只要觸摸這部機器, 觸摸網路 (cloud) 就能進行運算, 這部機器就會計算。
有點像是回到 從前的中央電腦概念。 而且所有東西,所有攝影機、麥克風、 汽車感應器等等, 都連接到這部機器。 每一樣都會經過網路。 我們已經使用手機連線, 現在手機還沒經過web, 但它們將要,也一定會經過網路。 你可以想像以 Google 實驗室 (Google Lab) 為例, Google文件、Google試算表等等, 這些東西都將建立於網路之上。 它們都會經過這部機器。 我想每一個位元都將屬於網路。 現在還不是這樣,如果你製作一些試算表 和文件等等,它們還不在網站上, 但它們將會。它們會成為這部機器的一部份。 它們會使用網站語言。 它們會和這部機器交談。 網路就像黑洞, 把一切都吸進去。 每一件東西都成為網路的一部份。 將來我們製造的每一件東西, 都會嵌入一片小小的網路連結器, 每件東西都將成為這機器的一部份。 這機器會無時無刻地運算, 我們的周遭變成網路,每一樣東西都互相連結。
現在,我們使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 但用什麼技術都無妨,重點是, 每一樣東西都將內建連結到這部機器, 基本上,我們將擁有 "Internet of Things" (實物的網際網路) 你可以這麼想,鞋子是有鞋跟的晶片; 車子是有輪子的晶片。 車子的大半成本將來自於 它內嵌的智慧和電子設備,而不是原物料。 很多人認為新的經濟結構 將會是脫離現實的, 另一種形式的虛擬存在, 過去的經濟結構是原子。 但事實上,新的經濟結構應該是 這兩種的結合,我們把資訊 和數位格式的東西放入物質世界。 這才是我們期待的。這才是我們 我們前進的目標,是一個結合一個原子與數位的轉化。
The cloud will form an intelligent thinking engine like i-robot movie ? |
所以我相信結論會是, 現有的媒體、 電視、電影、錄像等等,將會轉變成一種平台。 無論它們之間有多少差異, 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會擁有愈來愈多的共同點。 所以一些媒體定律像是:"複製沒有價值", "價值來自無法複製的東西", 像是即時性、認證、個人化 "媒體希望能流通", 它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為了讓你能任意使用, 在此free不是指"免費"使用,而是指"自由"使用。 還有 "網路效應規則", 意思是,愈多人使用,價值愈高。 舉例來說,第一台傳真機,買下第一台傳真機的人 是笨蛋嗎?因為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收傳真呀! 於是他/她成為一個傳播者,號召其他人 也購買傳真機,因為這樣就能使傳真機更有價值。 這些就是我們將要看到的影響力。 "注意力就是貨幣"。
這些定律將會遍布所有媒體。 另一件關於實體化的事是, 類似我們說的,麥克盧漢轉化。 他說,機器是人類感官(意識)的延伸。 但我說,某種程度上人類將成為 機器的延伸感官(意識)。 因此,透過所有數位相片和相機, 我們擁有1兆隻眼睛、耳朵和觸覺。 就像 Flickr 或Photosynth,一款微軟出品的程式, 可以將上千張遊客們拍下的相片, 拼貼(還原)成景點的樣貌。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機器正看著,每一台相機的每一個畫素。
第二、我想談談重建的概念, web正在重建。 我先聲明,接下來 我要為語意網(semantic web)下個人的解釋。
第一階段,我們過去看到的 Internet,是把電腦連結起來。 也就是我們說的網絡, 那是"Internet of Net"(網的網際網路)。 如果你還記得當時的電腦,螢幕上都是綠色的字還有游標, 不能做太多事,如果想要連結, 就要從一台電腦連到另一台電腦 如果想要參與, 就要分享一份資料封包。 然後往前傳遞,你不能控制什麼, 不像電話系統,你可以控制電話的另一端, 你只是分享封包。
第二階段,也就是現在是連結網頁的概念。 過去,如果要到航空公司的網頁, 我得先從自己的電腦連到FTP站,再連到航空公司的電腦。 現在,我們有網頁,單位變成網頁 從一頁連到其他頁。 如果我想訂機位, 就連到航班的頁面,航空公司的網站, 我們之間分享的就是連結。 你得打開連結。 你不能拒絕連結過來的人, 無法阻止,你得參與這個概念, 就是打開你的頁面,讓任何人都能連進來。 這就是我們現在做的。
現在我們要進入第三階段, 我們連結資料的地方。 我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 先叫它 the one machine,我們開始連結資料。 從機器連結機器 到網頁連結網頁,現在是資料連結資料。 不同點在於,現在我們並非連結頁面, 而是連結網頁上的一個概念 到另一個概念,而不是連到另一個網頁。 所以基本上,每一個概念 或每一個項目或每一個名詞,都被整個網路所支援。 它已經能解析到項目或概念或單字的程度, 它除了從概念裡走出來之外, 它不再只是虛擬,它會實際地連結到物件。 它會一直向下解析 析到一個人的資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識別ID。 每一個物件都 有明確的識別,而且會被連結到 它特定的表徵。 所以在這個階段裡,我可以連結到 特定的航班、特色的座位, 舉例來說, 我住在Pacifica, 它不過是web上的一個名字。 web並不知道它是一個城市, 且正是我住的地方。 但這正是我們即將要提到的。 它將會直接連結, 網路將能夠自行解讀。 它會知道這是個地名, 以後只要看到Pacifica, 它就知道這是一個地方, 還知道緯度、經度、人口數等資訊。
這裡有幾個科技名詞,都由3個字母組成。 你應該還看過更多。 這些東西都與實現"資料連結"的概念有關。 我要舉一個例子, 網路上有10億個社群網站。 你每進一個就要再寫一次你的資料,你是某某某, 你的朋友有誰誰誰。 為什麼要這麼做?應該做一次就行了。 它就應該要知道你的所有朋友。 這就你要的,所有朋友都能辨識出來, 你就可以把人際關係帶著走。 所有關於你的資料都應該要被傳遞, 你只需要做一次,就這樣。 你應該要有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網絡。 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網絡。 這是我們的下一步,網路要能理解到這種程度。 Semantic Web(語意網)、Web 3.0、Giant Global Graph 我們還在思考該怎麼稱呼它。 它主要是分享資料。 所以你要開放你的資料, 比起分享網頁或電腦,對人類而言是很大的一步。 上面的東西, 不只是網頁而是物件。 所有談論的東西、所有產品、所有地點 都會是一個特定的表徵, 都會有一個特定的字符讓我們直接連結, 我們會有一個"物品資料庫"。 事實上,還有第四階段,是我們還沒有到達的, 即使在下一個5000天 或下一個10年,也都還看不到。 不過我想我們終將走到"Internet of Things"的階段。 我可以直接連結到我的機位的景象, 這樣實際的東西會成為網路的一部份。 所以,我們處在一個 "完全連結"的世界, 每一個物件都內嵌連結。
最後一個概念是, 相互依存。 它永遠都在,愈近愈好。 如果你授權Google,它可以給你,你的搜尋記錄。 我看著搜尋記錄, 發現今早11點我查了不少東西。 原來我是開放的,我是透明的。 我想在這個新世界裡,完全地個人化,需要你全然地透明。 那將付出代價。 如果你要完全地個人化, 你將需要全然地透明。 如果忘記自己的電話號碼,我可以查Google。 我們是多麼的依賴它,我們還沒走到這一步。 不過哪天我或許不再需要記住任何事。 我只要查Google就好了。簡單多了。 我們或許會反感,會說"那真糟"。 但想想,我們不也依賴著 字母和書寫? 我們完全地依賴它們,這不過是種轉變。 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字母和書寫的日子。 同樣的,我們無法想像 沒有這部機器。 它正在發展一種 人工智慧,並不是擁有個人意識的人工智慧。 這是Larry Page(賴瑞佩吉,Google的創辦人)告訴我的, 這是他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這是他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但是,當60億人同時搜尋時, 是誰在查誰呢?是雙向的。 意即,我們就是web。這就是真相。 我們將會成為這部機器。 所以,在下一個5000天,它不會是web,而會是某個更好的東西。 就像web是比電視更好的東西。 在下一個5000天,它不會是web, 而會是某個更好的東西,它會是個不一樣的東西。 我想,它會更聰明,它會有智慧。 不是擁有個人意識的人工智慧, 而是能在合理的範圍內預測我們的行為。 第二、它會更加個人化。 它會瞭解我們,這是好事。 但代價是,我們必須透明化。 第三、它會更無所不在, 充斥四周,我們身在其中。 我們手上的裝置會是進入它的入口。
我要給你們的一個觀念就是, 我們必須開始瞭解它不會是web,而會是某個更好的東西, 一個全新的階段和發展, 更全球化 它是個極大的機器,非常可靠, 比它自己的零件可靠, 可以把它想做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 我們可以與之互動,它甚至超越一個系統, 超越一個與我們互動的巨大有機體, 它是 the ONE。 除了 the ONE,我不知道還能怎麼稱呼它。 我們終會給它一個更好的名字。 重點是,它漸漸形成一種單一性。 再次強調,我不是談論個人意識, 我把它看做像細菌 或團藻的東西,也就是我所說的有機體物質。
最後,我留下幾個字給大家: "世上只有一部機器,web是它的作業系統" "所有螢幕都通向它,每個位元都在其中" "分享就能獲得,讓 the ONE 看懂" 你會弄些這部機器 看得懂的東西。 "the ONE 就是我們,我們就是 the ONE" .
Eric Schmidt 數位新時代 ( 我閱讀後之心得 )
Google 將浩瀚無限的資訊運用搜尋組織起來,網路普及化到現在我們看到的龐大網路,也不過短短幾年,這種資訊大爆炸的現象,讓每個人都得不斷吸收並內化能抓住的資訊,並依靠這些資訊而行動,這巨大數位新時代潮流,再來它會預估妳的需要、了解你要什麼、跟你聊天、提供知識及統計之資料,實際未來之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Google 認為,萬事萬物,幾乎都會連上網路。五到十年內,全球達八十億人口時,上網人數將從二十五億,變成七十億人。
- 你又啜了一口咖啡,感覺很有信心,一定會讓客戶印象深刻。你雖然從沒跟這些客戶見過面,但因為你已經用虛擬現實介面跟他們開過會了。你與能忠實呈現客戶動作和講話的全像「化身」進行互動。你很了解他們,也了解他們的需求,不只是因為語言翻譯軟體以即時的完美翻譯重現了雙方的發言。像這些即時的虛擬互動,還有編輯、協作文件和其他計畫的能力,使你們之間的實際距離幾乎是不存在的。
你在廚房裡走動時踢到櫃子——哎喲!你拿起行動裝置,打開診斷應用程式。你的行動裝置裡面有一個微晶片,能以低輻射的次毫米波掃描身體,結果顯示腳只是破皮而已,骨頭並沒斷。你的裝置建議去找附近的醫生確診,不過你否決了。
你去工作開的當然是無人駕駛汽車,但你還有一點時間。車子會根據你的行程,知道你每天早上什麼時候要到辦公室。計算交通數據之後,車子會與手錶連線,在你出門前六十分鐘,設定倒數計時。你在上下班的路上一樣可以很有效率,或是可以好好休息。
- 每一個人的自我會有個虛擬的網路自我:介由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惠型手錶、智惠型眼鏡、電動車及汽車、智惠型感測、個人雲儲存、智惠型家電、智惠型玩具、家用機器人、運輸機器人、工廠機器人、智惠型醫療穿載器,整合自我一生資料至自已的雲端空間,形成自已虛擬的網路自我記億,自已的雲端空間也可以有一個虛擬的網路自我有人格之 AI 的個人助理,這虛擬的網路自我會隨時與我溝通,讓自已知道該如何做會更幸福、健康;科技產生的新我將是個人成長延伸;
- 媒體報導與公民的未來將大幅改變:下一個十年內,全世界虛擬人口的總數將超越實體人口。每個人在線上都有好幾個代表身分,彼此因共同興趣而串連,創造出生氣蓬勃的社群;它們反映了現實,也豐富了我們的世界。這種種連結將會產生驚人巨量的數據,為此有人稱之為數據革命(data revolution);一旦,虛擬的網路自我有網路 Activity ,網路身份及個人隱私安全變成非常重要;加上個人穿載裝置據有高解細度之錄影錄音及即時媒體報導的 blog 流行,政府要想操控媒體已更加困難,媒體逐漸由公民掌控。「數位新時代」中,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口都上網了,無可避免每個人都成了潛在的「公民記者」。一個人在社群網站上轉發、分享新聞,就等於在替四周的網友篩選、編輯訊息。一個人在部落格或臉書上寫的生活事件,同時也就等於是提供給朋友、網民的社會觀察與報導。
- 全智物聯網雲端機器也將出現:至 2025 雲端計算能力越來越強,語意網(semantic web) 被雲端智能思考器取代,雲端全智機器運用機器人智能了解你的語言、個性、興趣、社交,雲端全智機器將提供許多服務,人們可以訂購智能服務,讓人們智慧可以虛擬成長,因此,人類應用科技大幅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