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陸對台策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陸對台策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QE結束,美聯儲量化寬鬆退出 - 台灣、中國大陸影響及 2014 ~ 2015 投資匯率方向之策略 ( End of QE and Impact Of China Debt Peak To Investment )

美聯儲量化寬鬆退出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 中國經濟分析 )

End of QE will generate a drop in finance system?
和量化寬鬆政策的推出一樣,量化寬鬆退出對全球經濟來說同樣是喜憂參半、利弊互見。面對曾經被批評為“損人不利己”的量化寬鬆政策的退出,各國貨幣政策制定機構以政策剛推出時同樣複雜的心情,對量化寬鬆退出表達著自己的關注,呼籲美聯儲不要提前或過快退出。因為,雖然從好的方面看,量化寬鬆退出,有利於平息全球貨幣戰爭,緩解全球競爭性貨幣貶值,降低全球潛在通脹壓力,減輕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美元儲備資產縮水貶值壓力,有助於降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水平,穩定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但在脆弱的美國經濟復甦基礎上,量化寬鬆的退出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重新陷入衰退,進而給全球經濟復甦帶來嚴重影響;而且QE退出將使得美元利率趨於上行,會造成嚴重依賴資本流入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資本外流,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貨幣的需求下降,進一步削弱該國貨幣競爭力並加劇通貨膨脹,加大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和宏觀經濟調控壓力,擾動新興經濟體的復甦進程,甚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動蕩。

  量化寬鬆退出將不可避免地對新興經濟體產生顯著影響,但這一影響將出現明顯分化,新興經濟體的自身狀況將成為影響分化的決定性因素;總體而言,量化寬鬆的退出將對缺乏緩衝工具(如硬通貨)或政策工具(如浮動匯率、利率)或現存潛在缺陷(當前經常性賬戶赤字)的國家帶來更大負面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興市場曾通過引入大規模海外資本推動國內信貸擴張,形成了新興經濟體的短暫繁榮。而隨著量化寬鬆的逐漸退出,熱錢流出將使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再次凸顯,例如疲軟的貨幣、國內市場需求約束、過高的利率以及信貸增長限制。尤其是在避險情緒彌漫市場的情況下,信心的流失或將孕育更大的恐慌,從而對新興經濟體造成十分嚴重的衝擊,擾亂甚至中斷新興經濟體的復甦進程。

  目前來看,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溢出效應已經在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中有所體現。2014年1月以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歷了新一輪貨幣危機,資產遭到拋售,貨幣大幅貶值,利率快速上升。全球最主要的24個新興市場貨幣中,僅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其餘全線貶值,其中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和南非南特跌幅都在5%以上。2月4日,來自美國基金追蹤機構EPFR Global報告顯示,1月最後一周從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流出量超過了63億美元,成為這些基金在最近3年內所管理資產總量最大的外流。為應對本幣暴跌、通脹和資本外逃,多個新興經濟體央行在1月份集體加息。其中,土耳其、巴西的基準利率已經達到10%以上,印度央行也已加息至8%。在外資拋售和央行加息的雙重影響下,多個新興經濟體的債券市場也出現明顯下跌。雖然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的變化是複雜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顯然美聯儲的QE退出是其直接誘因。

美聯儲量化寬鬆退出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與其他經濟體一樣,美聯儲量化寬鬆的退出,既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有利的積極影響,也會帶來消極的不利影響,其最終所呈現出來的,必定是一個綜合的複雜結果。我們應該做的是,順勢而為地發揮QE退出的積極影響,防禦或削弱QE退出的不利影響。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中國大陸總負債2012達到GDP 277%, 到達 2014 就會超越德國、義大利

  美聯儲量化寬鬆的退出,意味著量化寬鬆環境下美國超寬鬆貨幣政策對國際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壓力將逐漸消退,國際貨幣環境將逐漸恢復到過去的均衡水平。美聯儲為回歸常態貨幣政策而做出的QE退出安排,在推動美國經濟持續穩健復甦的同時,也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積極的溢出影響。量化寬鬆退出對中國經濟的積極影響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有利於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美聯儲退出QE將對中國經濟轉型產生倒逼作用;在美國逐步收緊銀根的情況下,央行有可能對現行的穩健貨幣政策進行適當微調,國內流動性有可能趨於收緊,再加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措施與“克強經濟學”的落地,中國經濟將逐步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正軌,泡沫將被平穩有序擠出,有助於實現中國經濟的穩步提質增效與轉型發展。

  二是有利於出口貿易恢復QE退出將導致美元走強,給人民幣帶來一定的貶值壓力,有利於我國出口貿易恢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QE退出本身就反映出美國經濟復甦的態勢得到確認及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增強。美國經濟復甦向好,意味著中國對美出口形勢將趨於好轉。2013年12月份,服裝出口行業受QE退出與美元升值影響已經開始復甦,當月服裝出口增長了12%。

  三是有利於降低原材料進口成本。從歷史趨勢看,美元指數與大宗商品價格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美元指數的歷次趨勢性變動都伴隨著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指數)的反向變動。QE退出將從趨勢上確立美元的強勢地位,有利於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利於降低我國進口成本;這一方面有利於改善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另一方面也將降低輸入型通脹壓力。作為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走勢的風向標,波羅的海航運指數(BDI指數)1月21日繼續下跌至1369點,該指數2014年以來已累計下跌32.77%。2014年中國需求可能繼續放緩,而隨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出,美元的強勢回歸將進一步壓制大宗商品價格的回升。

  四是有利於促進對外投資和保障美元資產安全。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格局和跨國公司全球產業布局的深刻調整,為我國企業的國際擴張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我國企業對發達經濟體進行了一系列海外抄底投資,涉及製造業、商業、金融、科研技術服務、地質勘探等諸多行業和領域。隨著發達國家經濟逐漸邁入穩定復甦通道,美元升值,股票、不動產市場的上漲動力增強,海外投資回報趨於上升,投資前景進一步向好。同時,隨著美元的走強,我國外匯儲備中的巨額美元資產安全性將得到保障。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目前,QE退出已經對中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深刻影響,但負面影響總體上尚處於可控範圍之內。這主要是受益於以下五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我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截至2013年末外匯儲備高達3.82萬億美元,預計跨境資金異動對流動性的總體影響較為有限。第二,在當前人民幣匯率已非常接近均衡匯率的背景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具備長期單邊貶值或升值的基礎,而將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雙向波動特征, QE退出對人民幣匯率的長期影響相對有限。第三,QE退出是一個漸進、溫和的過程,從2013年5月到現在,市場已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全球金融市場所受到的震動較此前的擔憂相對輕微。第四,從經濟增長、經常性項目順差、外債、通脹等指標來看,中國的宏觀基本面比其他很多新興市場國家更為穩固。第五,中國正在啟動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將從長期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化解金融風險,對跨境資金仍將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上證A股正進入最後守1933,一旦破了,其他風暴是否跟著來
儘管QE退出短期內難以對中國經濟發展製造較大麻煩,但未來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應高度警惕、密切跟進,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總體而言,QE退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推進。隨著QE退出,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預期可能出現逆轉,貶值壓力將增大。目前我國經常賬戶餘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已連續幾年回落至3%以下,人民幣匯率已非常逼近均衡水平。一旦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國際資本將會放棄危機時代對中國經濟與人民幣的期待,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及相關資產的動力將減弱,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雖然今年2月中下旬人民幣出現的連續貶值走勢,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歸結為央行的戰略需要,但如人民幣匯率出現持續大幅貶值,將在一定程度上將導致房價等資產價格下跌,進而引發國內金融系統債務安全,削弱人民幣國際地位和投資信心。值得欣慰的是,驅動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並未出現根本性變化,龐大的外匯儲備、巨額貿易盈餘、相當數量的FDI以及正在開放的資本賬戶,都支持人民幣走強,而且大幅貶值也不符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需要。2014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期大幅下滑,已引發美國政界不滿,認為中國刻意壓低匯率,這會讓中美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並可能引發外界對亞洲出現一場匯率戰

  二是貨幣政策調整壓力加大。目前看,QE退出並未明顯改變我國跨境資金淨流入的整體態勢。但隨著QE退出的繼續,前期進入我國並以賺取匯率價差為目的的美元資產可能會選擇退出中國,外匯占款持續大幅上升的趨勢也許將扭轉,外匯占款餘額可能轉而下降,從而加劇銀行間市場資金的緊張局面。外匯占款下降導致的流動性趨緊,會對我國經濟復甦產生不利影響,央行將被迫通過注資的辦法來緩解QE退出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這會加大國內的通脹壓力。在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過程中,跨境資金的大進大出很可能將加大我國經濟復甦進程、貨幣政策操作以及結構轉型的壓力。

  三是對實體經濟產生衝擊。QE退出對國內流動性的衝擊將對實體經濟的多個領域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加大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市場資金鏈斷裂和泡沫破裂的風險,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也會帶來一定的潛在衝擊。在流動性困難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融資將難以得到滿足,融資壓力和融資成本大幅上升,企業發展將明顯受挫,尤其是房地產和中小企業

  四是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壓力增大。跨境資金從新興市場和歐洲撤離將對這些地區帶來一定的衝擊,延緩甚至中斷新興市場和歐洲經濟脆弱的復甦進程,進而影響中國對這些地區的出口和投資。因QE退出而引致的國際需求下滑和匯率波動也將對中國出口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政府穩定本國經濟的能力,對防止全球拋售、確保金融市場穩定至關重要,一旦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硬著陸跡象,將會放大QE退出對全球經濟復甦的不利影響

  五是資金成本面臨上行壓力。目前我國資金成本已經處於較高水平,而QE退出有可能進一步推升國內資金成本。美聯儲逐步退出QE,使未來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面臨上行壓力,並將對全球資產價格產生一定的推高作用。同時,跨境資金流出引致的國內流動性收緊效應也會進一步抬升資金成本,進而可能導致生產、投資活動放緩,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下降,使經濟轉型進程面臨較大阻力。

  六是中國股市下行壓力加大。QE退出將對全球股市帶來長期不利影響,但對六年多以來一直處於下降調整階段的A股而言可能影響不大。據統計,外資在中國國內股市市值的占比僅為2%左右,因流入規模不大,流出規模也不會太大。不過由於中國股市具有典型的資金市特征,而且在長期悲觀情緒的籠罩下已經習慣於放大負面影響,QE退出可能引起的流動性收緊預計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國股市的下行壓力,進而向實體經濟和居民消費傳遞壓力。

經濟學人:影子銀行的誘惑 中國危機漸起

影子銀行真正最大的危險潛藏在中國。中國的監管套利( regulatory arbitrage )規模龐大,儘管銀行受到限制,不得向特定產業擴大借貸規模,或提供高回饋以吸引資金存入,但是,透過影子銀行當媒介,這些事情仍暗通款曲地在進行。同時,部分企業甚至充當銀行的角色,向第三方進行融資。難以想像,倘若影子銀行將資金放款給獲利不佳的鋼鐵廠,或負債累累的土地開發商,屆時資金的償還問題該如何解決。然而,投資人受到一連串的紓困動作,還是不斷擠入,所以迄今尚未受到這些巨額的貸款傷及。

影子銀行所造成的危機正逐漸形成,以目前跡象來看,仍不會擊倒中國,因為中國政府可運用國有銀行作為緩衝,國家的資金也相當充裕可以將情況矯回正軌,但是,成本代價仍會相當巨大。中國影子銀行的監管規定越快仔細闡明,投資人也會盡早注意到相關的風險。在明確的資金流動明細下,影子銀行才能更為鞏固金融體系。

人民幣劇貶 恐掀亞洲匯率戰 

由USD/TWD十年走勢圖看出,QE結束美元升息前夕人民幣劇貶影響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期大幅下滑,已引發美國政界不滿,認為中國刻意壓低匯率,這會讓中美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並可能引發外界對亞洲出現一場匯率戰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自2月底以來對市場進行干預,人民幣兌美元今年迄今為止已經下跌2.8%,幾乎回吐去年的漲幅。人民幣匯率在過去10年一直穩定走高,目前卻進入了走勢疲軟的罕見階段。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昨日則小幅升值,收於6.1962元。

據熟悉大陸央行想法的人士稱,央行認為,需要壓低人民幣來令投機性多頭離場。大陸央行於3月17日將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區間擴大了一倍至2%。大陸官員指出,由於擔憂近期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市場參與者們將交易區間的擴大視為拋售人民幣的線索。
越南股市極可能出現新低點是投資機會

美國官員和政界人士以及其他亞洲國家認為,中國是在有意地將人民幣維持在市場價值以下水準,以便讓出口商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中佔據優勢。美國財政部長李烏上周與中國副總理汪洋通電話時強調,美國認為中國在實現匯率市場化上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此外,人民幣持續下跌也可能促使亞洲各國爭相壓低本幣。在過去的一年,日本的經濟復甦受到貨幣寬鬆措施以及日圓弱勢的提振,引發了日本與韓國等出口競爭對手之間的緊張關係。康奈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相關部門高級官員普拉薩德稱,若外界認為大陸央行透過大舉干預匯市來壓低人民幣匯率,圍繞匯率問題的新一輪緊張關係就可能出現

縱然大陸正進行經濟轉型,人民幣近期的下跌顯示出,中國仍舊看重出口競爭力。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貝格斯騰稱,他對於中國政府在如此長的時間讓人民幣快速下跌感到驚訝;若這種趨勢進一步延續,肯定會再次引發美國國會和其他機構對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批評聲浪。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委員布朗已呼籲,國會應該通過一項議案來對中國進行制裁。他稱,由於中國政府繼續壓低人民幣匯率,國會通過兩黨議案來解決匯率操縱問題的緊迫性有所上升。

QE持續縮減,2014 東協新興貨幣大貶後,將形成對中國出口之強烈競爭
泰國股市極可能出現新低點是投資機會

維他命10國 將變成危機中心,中國則經濟實力守住人民幣,但地方債危機仍在,維他命10國貨幣大貶後,將形成對中國出口之強烈競爭,「維他命10國」(VITAMIN)貨幣大貶競賽將決定10國中那一國財務健全及生產成本低廉可成為下一波成資金投資。

全球經濟放緩,企業獲利下調的同時,摩根士丹利預測今年東協5國企業平均每股盈餘成長預估值仍能維持一成左右的成長,不少產業更有兩位數的高成長,例如泰國電信業與食品飲料業的成長分別上看57%與44%。所以,投資機會要在破新低形成底之後。

東協新興貨幣雖大貶,但 GDP 成長率大增,資金投資往東協新興大增,但東協新興股市仍受美元的升值預期之影響。

分析
Enhanced by Zemanta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由中國大陸軍事、資源開發及經濟方向,其勢力終將以軍事或經濟勢力侵略控制東協?台灣須小心應對 ( China will develop its power over south Asia and Control It )[ 中国が南アジアの上その力を開発し、それを制御します ]

中越衝突 東協聯合聲明表嚴重關注,背後國際政治複雜

Japan already has less power over south Asia
隨著中越南海海域主權爭議愈演愈烈,東協十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對南海局勢緊張表示嚴重關注 ( ASEAN expresses "serious concerns" over China sea spats ),呼籲各方克制,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議。據香港信報報導,儘管這篇聯合聲明並無點名批評中國,不過外交人員透露,其餘東協國家顧忌與中國的經濟往來,而不願直接批評中國。

日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重申,南海問題不是中國與東協之間的問題,反對個別國家利用南海問題,破壞中國與東協友好合作。

英國廣播公司(BBC)北美編輯「馬克.馬代爾」就撰文指出,華府的一些外交人士,認為越南等於是「太平洋的烏克蘭」。他們的意思是:美國國務院儘管就中越的南海爭議,提出譴責,也呼籲雙方必須克制,但美國會採取什麼實際行動,令人存疑。馬代爾說,美國與菲律賓及日本,都有正式的軍事關係,但與越南則沒有任何軍事協議。因此,一旦中越出現軍事衝突,美國是否會有任何具體反應,其實區內國家都有很大疑慮。馬代爾說,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麼美國的態度,充其量也只能像美國現在對烏克蘭危機的反應一樣,也只能義務性地喊喊話,而很難採取進一步行動。美國與越南雖然關係改善許多,但這也並不表示美國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況之下,有義務為越南出兵,這就是為什麼說,越南從這個角度上看,有點像烏克蘭的理由,因為美國實質上能起到的作用,很低很低。

南海問題曾經被中國明確定性為「核心利益所在」,不過在東協與中國需要相互利用的情況下,東協固然顧忌於與中國的經貿利益,不敢明目張膽譴責中國;但一旦中國的動作過大,東協各國未必不會聯合起來,抵抗中國,菲律賓要求東協需要「硬起來」,已經反映出這種情緒。因此,中越衝突實際上還牽涉到了更廣闊的國際政治議題,所以處理起來,也就並不單純,而且更為棘手了。

東盟關注南海連串衝突‧吁涉及方克制勿動武

(新加坡11日訊)針對南中國海近日發生的連串衝突,東盟10國外長昨天舉行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高度關注南中國海局勢,並呼吁涉及糾紛各方保持克制,遵守各項國際法原則,避免動用武力解決爭端。

中國同東盟一些成員國如越南和菲律賓長期存在南中國海主權糾紛,近年來有關問題的各方博弈加劇。在東盟峰會前一週,中國分別與越菲兩國發生的海上爭端,考驗了這個區域組織的團結與效率。南中國海局勢也因此無可避免地成為昨天第24屆東盟峰會外長會議上最重要的課題。

新加坡外交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在會議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在這個課題上,東盟必須中立,但保持中立並不意味著保持沉默,我們不能保持沉默。”

東盟公信力受挫

他說,過去幾年因為南中國海問題,東盟這個區域組織的公信力已經受挫,就在東盟領袖和外長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會議前幾天,南中國海又發生一連串的衝突事件,如果繼續保持沉默,東盟希望保持的中立性、團結、區域和平以及公信力將受到進一步打擊。

因此,外長們一致同意發出聯合聲明,包括對中國海局勢升溫的高度關注,呼吁涉及糾紛的各方遵守各項國際法原則,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同時保持克制,避免做出影響區域和平與穩定的行為,並通過和平方式而非以武力解決爭端。

聲明強調,保持南中國海的和平穩定、海事安全、航運與飛行自由至關重要,並重申東盟就南中國海達致的六點原則,以及第15屆東盟—中國峰會對《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f Conduct)十週年發表的聯合聲明的重要性。外長也呼吁各方遵守《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以建立一個有互信的環境。他們也強調,必須加速完成《南中國海行為準則》的制定。

北京策略激怒越南

華盛頓 — 當中國一家國有石油公司這個月初將一個深海鑽井平臺設置在南中國海最為敏感的水域時,越南被激怒了。在仍與日本和菲律賓較量的時候,北京決定刺激第三個對手,是莽撞地宣誓捍衛領土的決心,還是深思熟慮後在嘗試新的策略?

中國的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哩(222公里)的地方。中海油將價值百億美元的深海鑽井平臺安置在越南的專屬經濟區內,引起越南的抗議。一段時間來稍有緩和的中越海域主權爭端再度被激化。

越南總理阮晉勇指責中國此舉存在“危險而且嚴重的侵犯行為”。中國則説,中海油是在中國領海內鑽油。這座鑽井平臺距離中越有主權爭議的帕拉塞爾群島僅有幾十公里之遙。自1974年起,中國實際上控制著整個群島。中國將帕拉塞爾群島稱作西沙群島,越南將其稱為黃沙群島。

此事引發的衝突仍在持續,雙方的船隻相互撞擊,並用水炮衝擊對方船隻。越南國內的反華情緒也因此而急劇高漲,隨後演變成為大範圍的暴力抗議活動。

中國的舉動,加之越南高漲的民族情緒令外界擔心在這個地區引發軍事衝突。即便是北京的國際問題專家,也對當局此舉感到憂慮。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問題學者時殷弘對於中越兩國南海爭端突然激化感到遺憾。他説,這是很不幸的。

時殷弘説: “目前,在中日對抗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同時在中菲的對立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突然就來了一個可能使得中越兩國重新暫時回到因為南海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爭端重新激烈對抗的可能性。這個我想對於中越兩國都是不利的。”過去一段時間顯著降溫的中越南海爭端因此再度被激化,到底是出於中海油或者比較低級的官員的意見,還是出自中央最高層的指示?時殷弘説,目前不清楚。

*時殷弘:對中越南海爭端再起感到遺憾*

當然,人們很難相信中海油或者低層級官員能夠作出這個激化爭端的決定。其實,中國去年已經暗示過可能利用鑽井平臺作為主權宣示的手段。

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的中國軍事與外交政策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説:“當中國去年透露有關981鑽井平臺計劃時,石油業官員就已經非常明確地把它稱之為‘流動的國土’。中國在南中國海有著經濟方面的利益,但是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政治上的聲明,是要再度強調中國在領海問題上的核心就是它一向堅持的 ‘九段線’。”

中國依照其一貫堅持的“九段線”主權要求,聲稱這個“流動的國土”是設置在中國領海範圍內。紐約時報一篇分析報道認為,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置鑽井平臺是在意圖鞏固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主權主張時,顯示其單邊行動的決心。

該分析認為,“中國實際上是在這片水域製造‘既成事實’,讓其在該地區的對手、最終乃至美國,要麼接受、要麼與之作戰。”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説,東南亞地區的一些觀察人士將中國採取這一步驟的時機看作是一次測試:一方面試探東南亞國家抵抗北方強大鄰國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針對的是剛剛結束亞洲之行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幫助其亞洲盟國對付中國時能夠有多大的決心。

*中國用流動國土試探美國*

華盛頓智囊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格雷戈裏·波林(Gregory Poling)説,中國此時走出這一步,吃驚的並不只是越南。他説:“我想越南當然明白這種事遲早會發生。不過河內顯然對(中國這樣做的)時機感到驚訝。我想,從時機上講,整個地區都很驚訝,因為中國在東盟峰會前夕這麼做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不光是越南,還有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至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進一步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就時機而言,最可能的解釋或許和奧巴馬的亞洲之行有關。中國看樣子對他在馬尼拉時表示全力支援菲律賓向聯合國提出仲裁案而感到不快。”

除了時機,波林認為中國此次選擇越南作為挑釁的對象,是為了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就是它不只是對菲律賓強調它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態度,對其他相關國家也一概如此。

*波林:挑釁越南的時機和和用意*
從黃岩島中國大陸佔領例子看,其勢力終將以軍事侵略控制東協

一些分析認為,北京此次選擇越南,或許還考慮到越南是個“軟柿子”。地區問題專家成斌和波林都提到,與日本和菲律賓不同的是,越南並非美國的盟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認為,中國或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認為對越南這樣做比較不具挑釁性;如果是菲律賓,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地區盟友。中越海洋衝突激化後,美國對於這個曾經的敵人給予了支援。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説中國此舉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對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房峰輝説,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

但對於越南來説,儘管它曾經與中國有過戰爭,並且一直對再度淪為中國的附庸而抱有戒心,但是它如果選擇疏遠中國,代價將會很大。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認為,中國或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認為對越南這樣做比較不具挑釁性;如果是菲律賓,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地區盟友。中越海洋衝突激化後,美國對於這個曾經的敵人給予了支援。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説中國此舉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對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房峰輝説,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

但對於越南來説,儘管它曾經與中國有過戰爭,並且一直對再度淪為中國的附庸而抱有戒心,但是它如果選擇疏遠中國,代價將會很大。

面對越南國內強烈的反華情緒,越南政府沒有多大選擇餘地。《華爾街日報》星期四的一篇文章説,河內必須對不斷加劇的國內民眾反華情緒加以控制,以保護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國內經濟,同時避免引發一場不可能獲勝的軍事衝突。文章比較了越南、菲律賓和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菲律賓與中國間較少貿易往來,而越南則在貿易方面嚴重單向依賴中國;日本貿易對中國依賴雖然也很重,但這方面的依賴是雙向的。

*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令越南沒有選擇餘地*

雖然美國在中越此次爭端中給予越南堅決的支援,但傳統基金會的亞洲問題專家成斌認為,奧巴馬政府做得並不夠。

成斌説:“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沒有像對菲律賓那樣對越南作出承諾。所以,這讓我想到美國在評論克里米亞、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時,一再説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承諾,所以如果出了事也不在美國控制範圍內。而這傳遞出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資訊,因為它等於是在對中國和越南暗示,美國可能只會袖手旁觀。”

美媒:東協觀望 越南孤軍奮鬥

中國大陸與越南的鑽油平台爭端,引發越南反中暴動,然而,東協國家對兩國糾紛持觀望態度,越方強硬回應卻顯得勢單力薄。

華盛頓郵報社論指出,中國國有企業在船艦保護下設置鑽油平台,並且開始運作,引發中越衝突,上千台商與外商卻成為越南反中示威搶掠的受害者。中、越同屬共產國家陣營,但關係微妙特殊,1979年兩國因領土糾紛爆發戰爭,大批華人被迫出走。

中國大陸在西沙群島附近海域設置的鑽油平台,位於越南經濟海域,同時也在中方的九段線內,是典型爭議海域。南海延伸至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許多海域和島礁有多國宣稱擁有主權,情勢複雜。越南與菲律賓、菲律賓與馬來西亞之間都有所自的海域糾葛,東南亞國家協會( ASEAN )對西沙問題因此保持緘默,美國對「南海火藥庫」也暫未插手。

華郵社論說,耗資10億美元的鑽油平台顯示中方主導南海的野心,挑戰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就如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意圖改變冷戰後美國維繫的國際秩序,但未見美國有反應。

社論強調,北京步步進逼,缺乏結盟的越南顯得格外無助,但越方仍派出船隻回應,並發生示威衝突,不過鄰國反應一如預期不選邊站,連中國都沒有提到。歐巴馬上任後積極參與東協和東亞高峰會,但未見東協採取一致行動。當菲律賓將爭議訴諸國際公法,越南、馬來西亞等也未聲援,這次越南在海上與陸上「孤軍奮鬥」,外資不幸成為代罪羔羊。

中國石油產量全球第四 不足國內需求一半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儘管中國已超越伊朗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但中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國,國內產量仍不足。中國海外尋油的路途依然艱辛。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國土資源部網站昨日引述相關數據稱,2009年中國僅次於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占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4%。據國家發改委的數字,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約為1.894億噸。

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排名為:俄羅斯以4.96億噸位居第一,隨後為沙特阿拉伯和美國。中石化集團一位內部管理層表示,俄羅斯石油產量霸主地位在十年內將很難改變,因為它基數太大,但今後俄羅斯石油產量增幅會很小,“俄羅斯與中國一樣,不少油田已老化。”

對沙特來說,能有這麼高產量主要歸功於海外市場開拓,該國大部分原油對外出口,去年1到11月沙特向中國就出口了3700萬噸,同比上升 12%,2010年對華出口量還將進一步增加。而中國能在去年超過伊朗擠入前四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伊朗產量下降了4.3%,儘管中國相比2008年產量也遞減了0.4%,但降幅要小於伊朗。伊朗去年原油產量為1.86億噸,比中國少了300萬噸,排第五。第六至第十分別是墨西哥、加拿大、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

不過,中國1.89億噸的產量相比巨大的需求還差了一半以上。 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計算中國石油需求量的簡單方式是把產量和進口原油量相加。”按上述方法本報記者測算發現,去年中國石油需求量達3.93億噸(全國原油產量1.8949億噸,進口原油量2.0379億噸),也就是說中國本土只生產了48%左右的原油,其他都要來自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內去年實際原油產量增幅也低於需求增幅。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上述專家告訴記者,“這三四年間原油產量增量都徘徊在 1.8億噸到1.9億噸之間,年增幅是1%到2%。現在還很難說2015年是否可能達到2億噸。”而自2000年以來,中國石油需求增幅每年約5%以上。對此,中石化集團內部一位管理層說,中國去年有1360萬輛的汽車銷量,除去少量報廢車,等於每年新增2000多萬噸原油需求,“這相當於原油需求增加 5%。”

中石化上述管理層強調,5年內中國原油產量想要超過美國(2.67億噸)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原油產量屬於穩產,而不是大幅增產,能保證在 1.8億噸以上已很不容易,“2009年估計中石油會在原有1億噸產量基礎上略微下降,中石化2008年產量為4100萬噸,去年約小幅增加3%到5%;中海油增幅更大些,可能是10%,但它基數太小。”中海油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楊華2月3日曾預計,公司2009年可實現淨產量為2.26億~2.28億桶油 (約合3100萬噸)。

即便是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中國國內原油生產增量也極為有限,中石油就是一個例子:2006到2008年,中石油只是以100萬噸/年的增幅實現著“小步慢走”。中石化上述管理層表示,國內每年新增原油需求基本都通過海外進口解決。去年中石化獲得了瑞士油企Addax的全部股權,可一次性增加700萬噸石油資源,預計2009年中石化總海外權益產量達1200萬噸;中石油現有海外石油權益產量為3050萬噸。

美媒:IMF報告顯示中國在亞洲影響力超過日本

東協經濟過於依賴中國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亞洲地區經濟體對中國的依賴度正不斷加大,而日本經濟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下降。

據報道,在這份新發布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for Asia and Pacific)報告中,IMF比較了亞洲11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在1995年和2012年對中國和日本的依賴度。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所有11 個國家在出口市場方面都更依賴日本。而不到20年後,其中10個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就超過了日本,且超出的幅度較大。唯一的一個例外是印尼,該國對日本的出口依然大於對中國的出口。

報道指出,上述數據不僅反映了近20年的經濟停滯導致日本的重要性顯著下滑,也體現了中國在這段時期內的迅速崛起。
IMF比較的不是一國對中國或日本的毛出口額,而是出口附加值,即一國生產的出口產品的價值減去這些產品中所包含的進口自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零部件的價值。

以這一標准衡量,在1995年,對日本的出口占到了馬來西亞總出口的近四分之一,但到2012年,該比例僅為6%,而2012年馬來西亞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例則較1995年提高了一倍至10%。
中國高鐵外交戰略

1995年時,澳大利亞出口對日本的依賴度比對中國的依賴度高出五倍,而在2012年,對中國的依賴度比對日本的依賴度高出近一倍。 上述數據是一項較為廣泛的調查的一部份,該調查研究的是這一地區內的經濟體如何變得更加整合。IMF專門研究亞洲的經濟學家杜瓦爾稱,中國是其中的核心,既是組裝中心,也愈發成為最終需求來源;與之相比,曾在上世紀90年代扮演關鍵角色的日本則在極其迅速地衰落。

報道指出,這個數據“再次提醒人們,美國與日本試圖牽制中國影響力的努力受到限制”。美日兩國試圖打造一個排除中國在外的亞洲經濟區,其中明顯的措施包括目前正處於談判期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簡稱TPP)。 杜瓦爾同時也指出,在地區生產流程中,亞洲的兩個最大經濟體起到的功能各不相同。與中國的地區貿易相比,日本在“上游”仍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該國提供的是複雜的產品部件;與此同時,中國扮演的更多是“下游”的角色,即進行最終組裝。杜瓦爾稱,作為該地區的供應國,日本所扮演的角色仍舊重要,但這個角色更像是一個“腳注”。

分析
  • 中國本土生產了48%左右的原油,進口原油占52%,而且,進口原油量將逐漸成為發展高經濟成長率之阻礙,中國必須取得南中國海之所有能源已成為中國經濟戰略之需求,東協若持續觀望,中國取得南中國海之所有能源後仍將持續擴充。 東協將毫無退路。
  • EIA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報告稱,「隨着中國煉油產能快速增長帶動的需求等因素,中國會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進口石油量越大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阻礙因素之一,中國經濟增長產生阻礙就影響中國社會穩定性;
  • 中越南海爭端起於中國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哩(222公里)的地方,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0海哩的排他性分界規範,中國已經進一步擴充南海資源,將來與東協紛爭將不斷。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但中國很清楚只要東協未團結對抗中國,產生海外華人利益與東協民族利益之爭受傷的是東協國家及海外華人,對中國無傷甚致有利,東協反華不直接反中剛好破壞東協經濟,有利於弱化東協各國;( 註:東協若再不團結,反中不反華,將弱化東協南海相關國家,進而被中國控制 );
  • 東協不清楚必須先將中國產品踢出東協經濟貿易而用其他國產品取代,否則很容易因東協各國經濟利益四分五裂,東協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反而忽略中國共產黨善用之經濟侵略及弱化之戰略台灣簽ECFA後,台灣 GDP 成長率衰退幅度全球居冠(弱化台灣)、中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增反減及經濟依賴大陸日以劇增同理東協與中國簽 RECP 後,預估東協經濟也將持續重復發生經濟依賴大陸日增、經濟弱化情況
  • 台灣必須在兩岸、東協關係上平衡,否則,台灣將損失許多經濟及政治利益;而中國在亞洲影響力超過日本,將逐漸擴充資源戰略進而產生微領土侵略性的經濟活動,東協終將與中國對抗,而被經濟及資源侵略,因為東協軍事實力及團結度不夠;台灣更須加強軍事力量,兩岸和平極可能是假象;
  • 中國高鐵外交的影響將加速台商往東協投資、大陸更將緊拉東協資源與經濟、RECP 等 FTA 戰略,更能說明中國對靠南海國家及非南海東協國家戰略遠比美、日更積極,台商須了解這一點;
  • 從中國大陸佔領黃岩島、越南海岸線120海哩設HD-981鑽井平臺、簽ECFA弱化台灣經濟、簽中韓FTA弱化韓國經濟、簽東協十加一拉攏東協經濟分化東協團結力量,中國大陸其勢力終將以軍事及政治侵略控制東協,東協華人也將捲入未來爭端。極可能中國共產黨利用這些微侵略來鞏固民族主義,卻易造成東協集體團結與世界大戰危機。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中國高成長結束了,簽ECFA後台灣總債務達GDP之124.4%、GDP成長率落到亞洲倒數,台灣應以創新、產業升級及刺激投資率來尋找新市場 ( China already ended with its high growth rate GDP period? )

中國高度成長結束了 大前研一:台灣應以全新視野尋找新市場

台灣在過去20年,很多企業在前10年是依靠中國低廉的人力來發展,之後的10年則是鎖定內需市場,但是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則是認為,中國經濟高度成長結束了,其他國家不應仰賴中國的高成長來促進自己的成長;他提醒台灣,現在是好時候,應以全新視野看其他市場,尋找中國之外的新市場。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與東元(1504-TW)集團會長黃茂雄進行趨勢對談,暢談全球新局,大前研一指出,一般預估201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仍有7%,但實際上只有5%,因為電力成長只有5%,中國經濟成長趨緩,高度成長結束了,現在中國領導人要面對及解決的重要課題是貧富不均、貪瀆及專制獨裁等,財富分配不均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必須要找到解決方法。

大前研一表示,台灣過去20年在中國發展,前10年是依賴低廉的人力,後10年是看中龐大的內需市場,在中國經濟出現降溫下,現在是好時候看看除了中國以外的市場;他說,日本也很喜歡台灣的產品,另外還有美國、歐洲、印度、中東等市場,台灣應該以全新視野尋找市場。

大前研一強調,兩岸從簽署 ECFA 之後走到現在的服貿僵局,台灣應該用全新視野去看其他市場,雖然可能失去語言優勢,但是相信台灣在未來10年會再找到發光、發熱的新市場。
中國大陸總負債 2012 達到GDP 277%, 到達 2014 就會超越德國, 預估到 2016 極可能與義大利一樣成為高負債國 

大前研一:台灣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正是台灣的力量!

正當台灣為服貿、核四進行街頭運動,年輕人對未來充滿焦慮與不安時,國際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指出,台灣對前景不明焦慮,正是驅動台灣的力量,而中國年輕人失去奮鬥目標,中國經濟高度成長已結束。

大前研一從兩岸年輕人來看,以台灣太陽花學運的學生擔心,若簽了服貿後,未來會失業、沒有未來。他認為,就是台灣人對就業、未來或經濟走向與前景的焦慮,形塑了台灣的力量,激勵台灣人比別人拚三倍,使得台灣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台灣競爭力成為亞洲第一。他認為,無論是台灣個人還是企業競爭力,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都是無法匹敵。

反觀中國大陸,大前研一表示,現在中國年輕人都沒有像以前的人那麼積極,因為政府已安排好了,中國大陸政策每年加薪15%,中國年輕人不必有奮鬥的目標。他表示,以近期去中國大陸,「看到年輕一代,已不像過去了,沒有追求成功的渴望,年輕人都不積極」,中國年輕人沒有台灣年輕人焦慮,也沒有台灣年輕人的努力。

大前研一表示,中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期已過,中國GDP今年約7%,但他因中國電力成長只有5%,認為中國今年GDP恐怕只有5%。台灣企業過去25年,前10年靠大陸低廉的人工,後15年靠大陸內需市場而成長,但現要思考向中國以外的市場,如美、歐、印度、中東、非洲等。

大前研一表示,中國現在要面臨的,包括貧富不均、政府專制獨裁、城鄉差距等問題,這些都是目前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未來即使新的領導班子上任,中國也要自己去找到解決的方法,才能解決不確定性與焦慮。

後ECFA時代,台灣嚴重衰退,靠台積電等公司及新創產業持續投資建設台灣渡過難關
2014~2015 台灣比亞洲其他國家經濟差?

後ECFA時期,中國負債大幅上升,台灣面對許多嚴肅問題,更要看清只有建設台灣,以創新、產業升級及刺激投資率來尋找新市場,才有未來,以下是台灣要面對:
總之,馬政府應該從 2012 ~ 2013 主要趨動、投資建設台灣之因素,尋找到創新的產業、台灣自立自強之道,勿過於依賴處心積慮想傷害台灣之中國大陸,國民黨更要記取大陸中共之目的是弱化台灣進而一國兩制,依附極權之大陸中共必然滅亡,這就是為甚麼簽ECFA後,台灣經濟更弱;

建立台灣長遠經營成長之投資環境、良性民意橋樑、有益台灣成為亞洲有能力富人移民台灣才是台灣未來成長穩固之關鍵,致於兩岸關係仍需要更多理性溝通,本質上,大部份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是分離之感情,主因就是大陸中共只會口口聲聲威脅台灣、吸收台灣資金、弱化台灣而已,根本從來沒有關心過台灣人生活;

( 引用:2014-2019經濟大懸崖:如何面對有生之年最嚴重的衰退、最深的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