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由中國大陸軍事、資源開發及經濟方向,其勢力終將以軍事或經濟勢力侵略控制東協?台灣須小心應對 ( China will develop its power over south Asia and Control It )[ 中国が南アジアの上その力を開発し、それを制御します ]

中越衝突 東協聯合聲明表嚴重關注,背後國際政治複雜

Japan already has less power over south Asia
隨著中越南海海域主權爭議愈演愈烈,東協十國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對南海局勢緊張表示嚴重關注 ( ASEAN expresses "serious concerns" over China sea spats ),呼籲各方克制,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議。據香港信報報導,儘管這篇聯合聲明並無點名批評中國,不過外交人員透露,其餘東協國家顧忌與中國的經濟往來,而不願直接批評中國。

日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重申,南海問題不是中國與東協之間的問題,反對個別國家利用南海問題,破壞中國與東協友好合作。

英國廣播公司(BBC)北美編輯「馬克.馬代爾」就撰文指出,華府的一些外交人士,認為越南等於是「太平洋的烏克蘭」。他們的意思是:美國國務院儘管就中越的南海爭議,提出譴責,也呼籲雙方必須克制,但美國會採取什麼實際行動,令人存疑。馬代爾說,美國與菲律賓及日本,都有正式的軍事關係,但與越南則沒有任何軍事協議。因此,一旦中越出現軍事衝突,美國是否會有任何具體反應,其實區內國家都有很大疑慮。馬代爾說,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麼美國的態度,充其量也只能像美國現在對烏克蘭危機的反應一樣,也只能義務性地喊喊話,而很難採取進一步行動。美國與越南雖然關係改善許多,但這也並不表示美國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情況之下,有義務為越南出兵,這就是為什麼說,越南從這個角度上看,有點像烏克蘭的理由,因為美國實質上能起到的作用,很低很低。

南海問題曾經被中國明確定性為「核心利益所在」,不過在東協與中國需要相互利用的情況下,東協固然顧忌於與中國的經貿利益,不敢明目張膽譴責中國;但一旦中國的動作過大,東協各國未必不會聯合起來,抵抗中國,菲律賓要求東協需要「硬起來」,已經反映出這種情緒。因此,中越衝突實際上還牽涉到了更廣闊的國際政治議題,所以處理起來,也就並不單純,而且更為棘手了。

東盟關注南海連串衝突‧吁涉及方克制勿動武

(新加坡11日訊)針對南中國海近日發生的連串衝突,東盟10國外長昨天舉行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高度關注南中國海局勢,並呼吁涉及糾紛各方保持克制,遵守各項國際法原則,避免動用武力解決爭端。

中國同東盟一些成員國如越南和菲律賓長期存在南中國海主權糾紛,近年來有關問題的各方博弈加劇。在東盟峰會前一週,中國分別與越菲兩國發生的海上爭端,考驗了這個區域組織的團結與效率。南中國海局勢也因此無可避免地成為昨天第24屆東盟峰會外長會議上最重要的課題。

新加坡外交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在會議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在這個課題上,東盟必須中立,但保持中立並不意味著保持沉默,我們不能保持沉默。”

東盟公信力受挫

他說,過去幾年因為南中國海問題,東盟這個區域組織的公信力已經受挫,就在東盟領袖和外長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會議前幾天,南中國海又發生一連串的衝突事件,如果繼續保持沉默,東盟希望保持的中立性、團結、區域和平以及公信力將受到進一步打擊。

因此,外長們一致同意發出聯合聲明,包括對中國海局勢升溫的高度關注,呼吁涉及糾紛的各方遵守各項國際法原則,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同時保持克制,避免做出影響區域和平與穩定的行為,並通過和平方式而非以武力解決爭端。

聲明強調,保持南中國海的和平穩定、海事安全、航運與飛行自由至關重要,並重申東盟就南中國海達致的六點原則,以及第15屆東盟—中國峰會對《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f Conduct)十週年發表的聯合聲明的重要性。外長也呼吁各方遵守《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以建立一個有互信的環境。他們也強調,必須加速完成《南中國海行為準則》的制定。

北京策略激怒越南

華盛頓 — 當中國一家國有石油公司這個月初將一個深海鑽井平臺設置在南中國海最為敏感的水域時,越南被激怒了。在仍與日本和菲律賓較量的時候,北京決定刺激第三個對手,是莽撞地宣誓捍衛領土的決心,還是深思熟慮後在嘗試新的策略?

中國的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哩(222公里)的地方。中海油將價值百億美元的深海鑽井平臺安置在越南的專屬經濟區內,引起越南的抗議。一段時間來稍有緩和的中越海域主權爭端再度被激化。

越南總理阮晉勇指責中國此舉存在“危險而且嚴重的侵犯行為”。中國則説,中海油是在中國領海內鑽油。這座鑽井平臺距離中越有主權爭議的帕拉塞爾群島僅有幾十公里之遙。自1974年起,中國實際上控制著整個群島。中國將帕拉塞爾群島稱作西沙群島,越南將其稱為黃沙群島。

此事引發的衝突仍在持續,雙方的船隻相互撞擊,並用水炮衝擊對方船隻。越南國內的反華情緒也因此而急劇高漲,隨後演變成為大範圍的暴力抗議活動。

中國的舉動,加之越南高漲的民族情緒令外界擔心在這個地區引發軍事衝突。即便是北京的國際問題專家,也對當局此舉感到憂慮。中國人民大學的國際問題學者時殷弘對於中越兩國南海爭端突然激化感到遺憾。他説,這是很不幸的。

時殷弘説: “目前,在中日對抗非常激烈的情況下,同時在中菲的對立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突然就來了一個可能使得中越兩國重新暫時回到因為南海領土爭端、海洋權益爭端重新激烈對抗的可能性。這個我想對於中越兩國都是不利的。”過去一段時間顯著降溫的中越南海爭端因此再度被激化,到底是出於中海油或者比較低級的官員的意見,還是出自中央最高層的指示?時殷弘説,目前不清楚。

*時殷弘:對中越南海爭端再起感到遺憾*

當然,人們很難相信中海油或者低層級官員能夠作出這個激化爭端的決定。其實,中國去年已經暗示過可能利用鑽井平臺作為主權宣示的手段。

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的中國軍事與外交政策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説:“當中國去年透露有關981鑽井平臺計劃時,石油業官員就已經非常明確地把它稱之為‘流動的國土’。中國在南中國海有著經濟方面的利益,但是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政治上的聲明,是要再度強調中國在領海問題上的核心就是它一向堅持的 ‘九段線’。”

中國依照其一貫堅持的“九段線”主權要求,聲稱這個“流動的國土”是設置在中國領海範圍內。紐約時報一篇分析報道認為,中國在南中國海設置鑽井平臺是在意圖鞏固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主權主張時,顯示其單邊行動的決心。

該分析認為,“中國實際上是在這片水域製造‘既成事實’,讓其在該地區的對手、最終乃至美國,要麼接受、要麼與之作戰。”紐約時報的分析文章説,東南亞地區的一些觀察人士將中國採取這一步驟的時機看作是一次測試:一方面試探東南亞國家抵抗北方強大鄰國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針對的是剛剛結束亞洲之行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幫助其亞洲盟國對付中國時能夠有多大的決心。

*中國用流動國土試探美國*

華盛頓智囊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格雷戈裏·波林(Gregory Poling)説,中國此時走出這一步,吃驚的並不只是越南。他説:“我想越南當然明白這種事遲早會發生。不過河內顯然對(中國這樣做的)時機感到驚訝。我想,從時機上講,整個地區都很驚訝,因為中國在東盟峰會前夕這麼做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不光是越南,還有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至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進一步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就時機而言,最可能的解釋或許和奧巴馬的亞洲之行有關。中國看樣子對他在馬尼拉時表示全力支援菲律賓向聯合國提出仲裁案而感到不快。”

除了時機,波林認為中國此次選擇越南作為挑釁的對象,是為了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就是它不只是對菲律賓強調它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態度,對其他相關國家也一概如此。

*波林:挑釁越南的時機和和用意*
從黃岩島中國大陸佔領例子看,其勢力終將以軍事侵略控制東協

一些分析認為,北京此次選擇越南,或許還考慮到越南是個“軟柿子”。地區問題專家成斌和波林都提到,與日本和菲律賓不同的是,越南並非美國的盟國。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認為,中國或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認為對越南這樣做比較不具挑釁性;如果是菲律賓,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地區盟友。中越海洋衝突激化後,美國對於這個曾經的敵人給予了支援。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説中國此舉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對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房峰輝説,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

但對於越南來説,儘管它曾經與中國有過戰爭,並且一直對再度淪為中國的附庸而抱有戒心,但是它如果選擇疏遠中國,代價將會很大。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波林認為,中國或許考慮到這方面因素,認為對越南這樣做比較不具挑釁性;如果是菲律賓,會直接影響到美國的地區盟友。中越海洋衝突激化後,美國對於這個曾經的敵人給予了支援。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與中國外長王毅通話時,説中國此舉是“挑釁性和侵略性的”。美國副總統拜登也對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軍隊總參謀長房峰輝説,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

但對於越南來説,儘管它曾經與中國有過戰爭,並且一直對再度淪為中國的附庸而抱有戒心,但是它如果選擇疏遠中國,代價將會很大。

面對越南國內強烈的反華情緒,越南政府沒有多大選擇餘地。《華爾街日報》星期四的一篇文章説,河內必須對不斷加劇的國內民眾反華情緒加以控制,以保護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國內經濟,同時避免引發一場不可能獲勝的軍事衝突。文章比較了越南、菲律賓和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菲律賓與中國間較少貿易往來,而越南則在貿易方面嚴重單向依賴中國;日本貿易對中國依賴雖然也很重,但這方面的依賴是雙向的。

*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令越南沒有選擇餘地*

雖然美國在中越此次爭端中給予越南堅決的支援,但傳統基金會的亞洲問題專家成斌認為,奧巴馬政府做得並不夠。

成斌説:“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沒有像對菲律賓那樣對越南作出承諾。所以,這讓我想到美國在評論克里米亞、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時,一再説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承諾,所以如果出了事也不在美國控制範圍內。而這傳遞出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資訊,因為它等於是在對中國和越南暗示,美國可能只會袖手旁觀。”

美媒:東協觀望 越南孤軍奮鬥

中國大陸與越南的鑽油平台爭端,引發越南反中暴動,然而,東協國家對兩國糾紛持觀望態度,越方強硬回應卻顯得勢單力薄。

華盛頓郵報社論指出,中國國有企業在船艦保護下設置鑽油平台,並且開始運作,引發中越衝突,上千台商與外商卻成為越南反中示威搶掠的受害者。中、越同屬共產國家陣營,但關係微妙特殊,1979年兩國因領土糾紛爆發戰爭,大批華人被迫出走。

中國大陸在西沙群島附近海域設置的鑽油平台,位於越南經濟海域,同時也在中方的九段線內,是典型爭議海域。南海延伸至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許多海域和島礁有多國宣稱擁有主權,情勢複雜。越南與菲律賓、菲律賓與馬來西亞之間都有所自的海域糾葛,東南亞國家協會( ASEAN )對西沙問題因此保持緘默,美國對「南海火藥庫」也暫未插手。

華郵社論說,耗資10億美元的鑽油平台顯示中方主導南海的野心,挑戰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就如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意圖改變冷戰後美國維繫的國際秩序,但未見美國有反應。

社論強調,北京步步進逼,缺乏結盟的越南顯得格外無助,但越方仍派出船隻回應,並發生示威衝突,不過鄰國反應一如預期不選邊站,連中國都沒有提到。歐巴馬上任後積極參與東協和東亞高峰會,但未見東協採取一致行動。當菲律賓將爭議訴諸國際公法,越南、馬來西亞等也未聲援,這次越南在海上與陸上「孤軍奮鬥」,外資不幸成為代罪羔羊。

中國石油產量全球第四 不足國內需求一半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儘管中國已超越伊朗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但中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國,國內產量仍不足。中國海外尋油的路途依然艱辛。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國土資源部網站昨日引述相關數據稱,2009年中國僅次於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占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4%。據國家發改委的數字,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約為1.894億噸。

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排名為:俄羅斯以4.96億噸位居第一,隨後為沙特阿拉伯和美國。中石化集團一位內部管理層表示,俄羅斯石油產量霸主地位在十年內將很難改變,因為它基數太大,但今後俄羅斯石油產量增幅會很小,“俄羅斯與中國一樣,不少油田已老化。”

對沙特來說,能有這麼高產量主要歸功於海外市場開拓,該國大部分原油對外出口,去年1到11月沙特向中國就出口了3700萬噸,同比上升 12%,2010年對華出口量還將進一步增加。而中國能在去年超過伊朗擠入前四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伊朗產量下降了4.3%,儘管中國相比2008年產量也遞減了0.4%,但降幅要小於伊朗。伊朗去年原油產量為1.86億噸,比中國少了300萬噸,排第五。第六至第十分別是墨西哥、加拿大、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

不過,中國1.89億噸的產量相比巨大的需求還差了一半以上。 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計算中國石油需求量的簡單方式是把產量和進口原油量相加。”按上述方法本報記者測算發現,去年中國石油需求量達3.93億噸(全國原油產量1.8949億噸,進口原油量2.0379億噸),也就是說中國本土只生產了48%左右的原油,其他都要來自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內去年實際原油產量增幅也低於需求增幅。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上述專家告訴記者,“這三四年間原油產量增量都徘徊在 1.8億噸到1.9億噸之間,年增幅是1%到2%。現在還很難說2015年是否可能達到2億噸。”而自2000年以來,中國石油需求增幅每年約5%以上。對此,中石化集團內部一位管理層說,中國去年有1360萬輛的汽車銷量,除去少量報廢車,等於每年新增2000多萬噸原油需求,“這相當於原油需求增加 5%。”

中石化上述管理層強調,5年內中國原油產量想要超過美國(2.67億噸)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原油產量屬於穩產,而不是大幅增產,能保證在 1.8億噸以上已很不容易,“2009年估計中石油會在原有1億噸產量基礎上略微下降,中石化2008年產量為4100萬噸,去年約小幅增加3%到5%;中海油增幅更大些,可能是10%,但它基數太小。”中海油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楊華2月3日曾預計,公司2009年可實現淨產量為2.26億~2.28億桶油 (約合3100萬噸)。

即便是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中國國內原油生產增量也極為有限,中石油就是一個例子:2006到2008年,中石油只是以100萬噸/年的增幅實現著“小步慢走”。中石化上述管理層表示,國內每年新增原油需求基本都通過海外進口解決。去年中石化獲得了瑞士油企Addax的全部股權,可一次性增加700萬噸石油資源,預計2009年中石化總海外權益產量達1200萬噸;中石油現有海外石油權益產量為3050萬噸。

美媒:IMF報告顯示中國在亞洲影響力超過日本

東協經濟過於依賴中國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亞洲地區經濟體對中國的依賴度正不斷加大,而日本經濟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下降。

據報道,在這份新發布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for Asia and Pacific)報告中,IMF比較了亞洲11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在1995年和2012年對中國和日本的依賴度。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所有11 個國家在出口市場方面都更依賴日本。而不到20年後,其中10個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就超過了日本,且超出的幅度較大。唯一的一個例外是印尼,該國對日本的出口依然大於對中國的出口。

報道指出,上述數據不僅反映了近20年的經濟停滯導致日本的重要性顯著下滑,也體現了中國在這段時期內的迅速崛起。
IMF比較的不是一國對中國或日本的毛出口額,而是出口附加值,即一國生產的出口產品的價值減去這些產品中所包含的進口自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零部件的價值。

以這一標准衡量,在1995年,對日本的出口占到了馬來西亞總出口的近四分之一,但到2012年,該比例僅為6%,而2012年馬來西亞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例則較1995年提高了一倍至10%。
中國高鐵外交戰略

1995年時,澳大利亞出口對日本的依賴度比對中國的依賴度高出五倍,而在2012年,對中國的依賴度比對日本的依賴度高出近一倍。 上述數據是一項較為廣泛的調查的一部份,該調查研究的是這一地區內的經濟體如何變得更加整合。IMF專門研究亞洲的經濟學家杜瓦爾稱,中國是其中的核心,既是組裝中心,也愈發成為最終需求來源;與之相比,曾在上世紀90年代扮演關鍵角色的日本則在極其迅速地衰落。

報道指出,這個數據“再次提醒人們,美國與日本試圖牽制中國影響力的努力受到限制”。美日兩國試圖打造一個排除中國在外的亞洲經濟區,其中明顯的措施包括目前正處於談判期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簡稱TPP)。 杜瓦爾同時也指出,在地區生產流程中,亞洲的兩個最大經濟體起到的功能各不相同。與中國的地區貿易相比,日本在“上游”仍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該國提供的是複雜的產品部件;與此同時,中國扮演的更多是“下游”的角色,即進行最終組裝。杜瓦爾稱,作為該地區的供應國,日本所扮演的角色仍舊重要,但這個角色更像是一個“腳注”。

分析
  • 中國本土生產了48%左右的原油,進口原油占52%,而且,進口原油量將逐漸成為發展高經濟成長率之阻礙,中國必須取得南中國海之所有能源已成為中國經濟戰略之需求,東協若持續觀望,中國取得南中國海之所有能源後仍將持續擴充。 東協將毫無退路。
  • EIA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報告稱,「隨着中國煉油產能快速增長帶動的需求等因素,中國會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進口石油量越大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阻礙因素之一,中國經濟增長產生阻礙就影響中國社會穩定性;
  • 中越南海爭端起於中國中海油公司重型拖船牽引的HD-981鑽井平臺緩緩駛過南海時,越南或許並沒有想到它最終被放置在距離其海岸線120海哩(222公里)的地方,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0海哩的排他性分界規範,中國已經進一步擴充南海資源,將來與東協紛爭將不斷。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做法是危險並具挑釁性的,但中國很清楚只要東協未團結對抗中國,產生海外華人利益與東協民族利益之爭受傷的是東協國家及海外華人,對中國無傷甚致有利,東協反華不直接反中剛好破壞東協經濟,有利於弱化東協各國;( 註:東協若再不團結,反中不反華,將弱化東協南海相關國家,進而被中國控制 );
  • 東協不清楚必須先將中國產品踢出東協經濟貿易而用其他國產品取代,否則很容易因東協各國經濟利益四分五裂,東協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反而忽略中國共產黨善用之經濟侵略及弱化之戰略台灣簽ECFA後,台灣 GDP 成長率衰退幅度全球居冠(弱化台灣)、中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增反減及經濟依賴大陸日以劇增同理東協與中國簽 RECP 後,預估東協經濟也將持續重復發生經濟依賴大陸日增、經濟弱化情況
  • 台灣必須在兩岸、東協關係上平衡,否則,台灣將損失許多經濟及政治利益;而中國在亞洲影響力超過日本,將逐漸擴充資源戰略進而產生微領土侵略性的經濟活動,東協終將與中國對抗,而被經濟及資源侵略,因為東協軍事實力及團結度不夠;台灣更須加強軍事力量,兩岸和平極可能是假象;
  • 中國高鐵外交的影響將加速台商往東協投資、大陸更將緊拉東協資源與經濟、RECP 等 FTA 戰略,更能說明中國對靠南海國家及非南海東協國家戰略遠比美、日更積極,台商須了解這一點;
  • 從中國大陸佔領黃岩島、越南海岸線120海哩設HD-981鑽井平臺、簽ECFA弱化台灣經濟、簽中韓FTA弱化韓國經濟、簽東協十加一拉攏東協經濟分化東協團結力量,中國大陸其勢力終將以軍事及政治侵略控制東協,東協華人也將捲入未來爭端。極可能中國共產黨利用這些微侵略來鞏固民族主義,卻易造成東協集體團結與世界大戰危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