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為什麼貧富差距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Why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will never be solved? )


台灣許多人其實不了解這問題,在民主時代,要解決貧富差距是你我及世界制度的選擇,你我要選擇
  1. 資本主義: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政府功能變成只是抽稅養債,制度設計不鼓勵富人幫助弱勢窮人、富人開公司養員工,反鼓勵富人買房地產;
  2. 共產主義:均貧,許多國家實施共產主義後,皆民不聊生;
  3. 資本主義部份社會福利主義:有成功例子,但面對資本主義強力競爭,社會福利過高國家面臨國債倒閉危機;
革命真能解決問題嗎? 當一場革命來自仇恨、無智慧,革命只是趕走富人走向均貧之共產社會主義,窮人更窮、仇恨與痛苦更多,說實我看不見革命帶來希望,為什麼? 因為許多革命者心理只有仇恨沒有憐憫及智慧,因為許多革命者一生從小到大也未幫助過更窮困的人,也未了解公司如何經營、台灣政府的財務是如何運作、國家歲出分配如何營運。

許多革命者說:我很窮,無法幫助窮困的人。

我認為這是謊言,若革命者願意餓一餐來餵養已經餓三日的弱者,若革命者願意省下一些錢讓窮困的人有辦法籌資開一流動攤位給窮困有智慧的人經營攤販養更多人,我就相信這革命者是有憐憫及智慧。『幫助窮困的人』是一種憐憫及經營的智慧,不是革命。

有經營者智慧、憐憫才有能力產生好的革命

    由巴西前總統盧拉的承諾 ( Brazil President Lula commitment )給台灣總統的啟示很清楚看見巴西前總統盧拉 ( Brazil President Lula commitment ) 小時候就是經營者賣過花生,且有憐憫心願意分享給更窮困的小朋友,2002年,他提出“讓這個國家所有的人一日三餐有飯吃”的競選綱領,贏得了選民的支持,當選總統。2006年,他競選連任,又再次當選總統,任期4年。8年來,他踐行“達則兼濟天下”的承諾,使這個國家93%的兒童和83%的成年人一日三餐都得到了食物。 而他帶領的巴西也從“草食恐龍”變成了“美洲雄獅”,一躍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台灣有這樣類似經歷人参與政治嗎? 不管國民黨、民進黨,我看不見有經營者智慧、憐憫的参政者,都是一執政就變成既得利益心態。

錯誤的追求均富觀念、改革與制度

    馬英九總統曾出席天下經濟論壇時表示,他第二個任期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追求均富,同時希望進一步推動租稅改革,落實量能課稅的原則;也就是讓收入高的人多負擔稅捐,幫助更多弱勢民眾。蔡英文也曾提出增稅來解決『貧富差距』。為什麼量能課稅不但沒增收稅、稅收分配給低收入者比率未增加、窮困人民也未增加補助比率,反而經濟成長低靡,人民更感受生活困難?因為,增稅、油電漲價若只能讓經濟更差、人民生活更困難不是改革,只是錯誤的一步。
台灣的體制很奇怪,大部份國債是勞工、雇主
繳稅來負擔,大部份稅收卻分配給公務員,繳
稅總額最高之勞工竟成弱勢族群

    真正問題是許多從政者未了解『台灣稅收分配給勞工低於 3.1%、稅收分配給貧戶低於0.9%、稅收分配給失業有家庭勞工約低於 1.5%』、『只有稅收支助低收入者是無法長遠經營』、『只有愛心支助低收入者也是無法長遠經營』,也就是說稅收支出分配不公平、無經濟成長、無一套優惠鼓勵富人幫助低收入貧戶減稅制度是無法得著長遠支持之主因。

    追求均富,讓低收入者要收到照顧是無法長期靠愛心支助,需法要低收入者、較富裕的人及政府共同合作尋找一條路,讓低收入者也能經營出一條路自給自足至照顧更貧困的人的方法,否則,既使再富有人也只能支持相當數量低收入者一段時間,富有人也會變成窮困的人,因為,全世界總債金額遠大於全世界可變現的資產及現金。也就是說,拉近『貧富差距』需要下列改善而不是革命:
  • 一套稅收公平分配給勞工、繳稅人及低收入貧戶之制度;
  • 要有套優惠鼓勵富人及減稅制度投資低收入貧戶,幫助低收入貧戶脫離窮困,不是只是抽稅給政府大部分給政府體系花掉;
  • 有一套鼓勵富人投資開公司養員工創造就業率機制,讓許多有工作收入,不至失業落入貧困;一套鼓勵公司雇用有家庭之勞工,社會悲劇會減少。
  • 支持『低收入貧戶脫離窮困』是一套制度一個經營機制;
  • 低收入貧戶要有努力脫離窮困及願意接受就業機會,因為沒有長期可做吃山空之福利、捐獻機制可存在的;
  • 任何支持低收入貧戶福利、捐獻機制都需要經濟成長來取得更多捐獻資金支持,也就是一套富人與低收入貧戶共同合作、優惠鼓勵的制度。
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未提及『漲價歸公』及『社會主義高額稅率』來看這問題,台灣及中國大陸都是較高累進稅率國家,為什麼真正窮困人民得不到足夠支助?反而是稅收去支持政黨利益集團與群體,所以上列項目未改善之前,增加稅收不能真正改善貧富差距,而是變成政黨圖利集團與票源群體之工具,也就是說孫中山之三民主義、社會福利主義也成為私心政治人物運用的工具。

目前,兩黨輪流執政已經 13 年,結果是:
菲律賓、大陸等亞洲國家大幅運用減稅鼓勵投資,吸引外資、台商,
就會增加台灣失業率,有些弱勢勞工就因長期失業落入貧困階級,
長期落入貧困階級在無法養育家庭壓力,易產生自殺輕生念頭。
  • 平均投資率逐年惡化、產業外移、實質失業率嚴重,台灣的失業問題不但有「量變」的問題,更有「質變」的隱憂。失業人數由2000年的29萬升至近年的50萬,失業率由2.9%升至4.2%,這是「量變」;這個變化雖是個問題,但隱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質變」,更令人憂心的。例如,台灣的非典型就業人數逐年成長,海外就業人數與日俱增,還有賦閒人力、碩博士人力屢創新高,預估海外就業人數 300萬人,整個內需及投資環境都受衝擊。產業外移及產業未升級才是"賦稅/GDP"較低的主因,不是稅率問題;
  • 高政府負債高政府人事及退休支出,政府只知增稅,稅收沒有公平分配給勞工、繳稅人及低收入貧戶之制度:政府總債務,中央政府為2兆9487億元 ( 約等於過去軍教30年所欠繳之稅累計),加上地方政府的2兆8874億元,合計5兆8,361億元,超過台灣GNP達14.3兆元新台幣之40%,希臘公務人員占總人口10%,台灣軍公教含其退休人員占總人口約6.6%, 希臘整體公務人員經常性支出占總政府支出55%,台灣軍公教含其退休人員經常性支出占總政府支出83%。兩黨只會自已照顧自已票源,所以必須警醒,因為歐洲高稅率不能確保遠離國債崩塌之災難,政府體系高人事及退休福利費用及無法提振民間投資率創造就業機會才是問題關鍵。
  • 平均經濟成率已經連續 15年衰退,自兩岸關係改善至後ECFA期間,我分析發現是整個投資環境問題,2000 以前沒有大陸、東南亞、印尼、土耳其、巴西與台灣搶外資及台商投資,2000年後大陸、東南亞、美國、印尼、土耳其、巴西都是台灣的投資環境競爭對手,結果阿扁執政時期是利用統獨較封閉方式來限制對外投資方式來掩飾一個沒有競爭力的政府體制,投資率一樣也是持續衰退,馬總統執政時期是利用兩岸和平、開放方式來促進經濟成長,結果只有 2010 減稅刺激經濟、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帶來大幅民間投資造成經濟兩位數成長率,但一個沒有競爭力的政府體制,很快讓經濟成長率由 2010 第一季 13.x % 跌到 2012第二季經濟成長率-0.6%,再由2012第三季景氣對策信號/燈號黃藍燈至2013年3月持續景氣衰退之黃藍燈,兩黨必須警醒,因為分析下來才警覺這是政府體系競爭力不足問題,政府體系高債務及無法提振民間投資率創造就業機會才是問題關鍵。
比較拉近『貧富差距』需要下列改善的策略,兩黨若只會用稅收自已照顧自已票源,從不去想一套稅收支出分配公平、經濟成長有競爭力、一套優惠鼓勵富人幫助低收入貧戶減稅制度來拉近貧富差距,貧富懸殊是無法解決,謊言終究被拆穿。

也希望大家了解,政府年金改革是不得已,不管馬英九、蔡英文、朱立倫或蘇貞昌主席,誰執政都將面對相同問題,給政府年金改革鼓勵是需要的。

註:油電漲價是賺全民錢犧牲經濟,經濟衰退也就是降低營所稅、營業稅之歲入,油電不漲價是虧全民稅錢刺激經濟,經濟成長也就是自然增加營所稅、營業稅之歲入,所以這不是改革,只是政府財政的調整政策。
Related articles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2013 三星整體戰略及獲利模式 - 如何由智能裝置、關鍵性零組件供應鏈、技術及半導體超前 Apple、拉住 Google ( 2013 Samsung strategy made inference to industrial trend )

三星整體戰略
 
根據許多市場資料,三星整體戰略含蓋 ( From a lot of marketing information, we found that Samsung used a lot of force and capital on their strategy below : )
  • 品牌、智能裝置
    • Galaxy S3、Galaxy S4、Galaxy Note I、Galaxy Note II、ATIV Smart PC、Smart TV
    • 大量支出廣告費
    • 使用大量韓劇、youtube 影片
  • 半導體 : 28nm ~ 14 nm Asic 技術、Samsung ARM 8 核心技術、22nm ~ 16nm Nand flash memory 技術、擴產、控制產能及影響零組件供應鏈
  • 專利
    • 投資許多 LTE 專利,占全球 9% LTE 專利;
    • 投資 5G 無線移動寬頻 1Gbps 技術,擴展5G 無線移動寬頻
    • 併購許多公司
    • 申請許多專利
    • license ARM A15 及許多 IP
  • 關鍵性零組件、關鍵技術
三星已擬躋身全球前五大品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半導體成為三星成長新動能,世界也進入前所未見的快速變化,而電子產業也進入大動盪的時代。

三星5G行動技術 2020可傳3D電影

超越4G LTE,下一代5G行動通訊技術的發展腳步已出現重大進展。三星(Samsung)正在加快5G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腳步,該公司表示已開發出運作在毫米波陣列的自適應陣列收發器,並預計2020年可進入商用化階段。

三星稍早前開發出可操作於毫米波Ka頻帶的自適應陣列收發器技術,這種新技術可用於蜂巢式行動通訊,是下一代5G通訊系統的核心,可提供比當前4G網路高出數百倍的資料傳輸速度。

作為4G長期演進(LTE)的下一代技術,5G通訊技術號稱能為使用者提供無所不在的Gbps等級通訊體驗,且每個基地台都能提供數十Gbps的資料傳輸速度。

就像要增加水流量需要更大的水管,要實現高速5G蜂巢式網路需要更寬的頻帶。儘管毫米波頻管一直是公認的選項,但它本身也有著由於不利於傳播的特性而在長距離資料傳輸方面的侷限性存在。

不過,三星稱其自適應陣列收發器技術已進行了改良,在28GHz的毫米波頻帶上傳輸資料,速度可達 1.056Gbps,距離則長達2公里。三星的自適應陣列收發器技術使用64個天線,可克服毫米波頻段的無線傳播損耗,遠高於一般在數百到數GHz的頻帶。

下一代行動通訊技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中國已經由政府主導,建立了「IMT-2020 (5G)推廣組織」,旨在研究5G通訊技術;歐盟也在2013年規劃挹注5,000萬歐元,希望在2020年能推動5G服務市場。三星預估,一旦5G技術進入商業化,它將可提供比當前4G LTE-A技術快上數百倍的速度,屆時包括3D電影、UHD等內容都能無縫傳遞,遠端醫療服務也能真正實現。


三星成28-32奈米晶圓代工一哥,產能比台積電高1倍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在28-32奈米製程的晶圓代工領域奪得全球龍頭地位,顯示該公司正在快速拓展非記憶體晶片與晶圓代工業務。
韓國聯合通訊社(Yonhap)報導,科技市調機構Gartner Inc. 20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2013年第1季(1-3月)三星28-32奈米製程的12吋晶圓月產能平均為225,000片,約佔全球50%的產量,遠高於台積電(2330)的110,000片。排名第三的則是格羅方德半導體(GlobalFoundries Inc.),其28-32奈米製程12吋晶圓的月產能為65,000片。

不過,以整體產能來看,台積電仍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在將40-45奈米製程產能也計入之後,該公司的平均月產能為365,000片,市佔率為45%。三星則排名第2,市佔率達28%。

三星電子曾在去(2012)年8月21日宣布,美國德州Austin晶片廠將斥資40億美元提升現有生產線製程,藉以增產廣泛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的系統晶片產能。系統單晶片(SoC)是整合所有電子元件的單一晶片,經常被應用在行動裝置上面。

三星電子過去一度是蘋果(Apple Inc.)主要的行動處理器晶圓代工夥伴,但隨著雙方關係日益惡化,蘋果開始逐步轉向台積電等業者尋求代工,而三星則積極爭取其他客戶的訂單,希望能彌補損失。韓國時報(Korea Times)曾在4月2日報導,三星電子一未具名人士表示,該公司已搶先爭取到高通(Qualcomm)、IBM、Xilinx以及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客戶,因此不怕英特爾(Intel Corp.)等對手的猛烈攻勢。

Thomson Reuters曾在3月7日引述未具名訊息人士報導,英特爾與蘋果在過去一年期間就曾針對晶圓代工議題作過討論,但是雙方並未達成協議。雖然如此,英特爾仍積極爭取其他的客戶,也已在2月25日宣布與台積電客戶可程式邏輯晶片大廠Altera Corp.簽定合約。南韓分部經理Lee Hee-sung 4月2日在接受韓國時報專訪時則指出,英特爾最近已和思科敲定合約,將為其代工網路晶片。


分析2013 年三星新策略:
  • 已經將半導體、關鍵性零組件、零組件供應鏈列為加強三星智惠型手機 ( Smart Phone )、平板電腦、Chromebook、Ultrabook 市場占有率利器;
  • 將半導體技術列為加強三星競爭力指標,三星八核心 ARM CPU、收購 Wifi 及無線 IC 晶片公司、加速半導體製程技術;
  • 三星記憶體在全世界據有掌控地位,又有高的占有率,三星將運用記憶體零組件供應鏈,拉高三星在智惠型手機 ( Smart Phone )、平板電腦競爭力及整體獲利;
  • 三星(Samsung)正在加快下一代 5G行動通訊技術的研發,它將可提供比當前4G LTE-A技術快上數百倍的速度,屆時包括3D電影、UHD等內容都能無縫傳遞,遠端醫療服務也能真正實現。
  • 三星這些策略都讓 Apple 之 iPhone、iPad 面臨更大威脅,並讓 Google、Microsoft 不得不與三星(Samsung)合作。
  • 三星在半導體產業上將是 Intel、Qualcomm、MTK、TSMC 最大競爭對手,TSMC 製程技術要加油;
Related articles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平板電腦將進入加速殺價時代 - 台灣電子產業轉型變化 ( Tablet price drop in speed will make Taiwan PC relative industrial change a lot )

台灣PC相關產業獲利更微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成長,半導體產業反而好

Gartner 發布報告稱,今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將達到1.97億部,同比增長69.8%。相比之下,今年傳統的台式機和筆記型電腦出貨量將下滑7.3%至3.15億台,而2017年將降至2.72億台。超移動設備(運行完整案頭作業系統的便攜設備,如微軟Surface Pro)今年的出貨量預計為2400萬部,而2017年將增至9600萬部。

台灣整個出口產業結構與 PC及NB 關係很大,整個上市公司營業額電子業占68.9%,電子業需大幅轉型。由華碩轉型成功之機會看,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迎接全球網路人口成長,也有助於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台灣沒這麼悲觀。

TSMC 半導體技術對台灣產業未來變化影響很大,TSMC 製程技術時程,若 14nm 明年Q1量產,ARM CPU 計算能力將 4倍,預估消耗功率將降低 3 ~ 3.8 倍,所以只要 TSMC  14nm 製程技術順利量產,Intel 是一定被打敗,整個 PC、Tablet 及 Smart Phone 晶片市場將是 TSMC 與 Samsung 共同分享的時代;但 PC、Ultrabook、NB都將轉成 ARM based 系統加速 cost down,連工業電腦都將加速 cost down,台灣電子產業轉型大幅度展開變化,Samsung 卻擁有一流的記憶體、電池心兩大台廠依賴的產業;也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將大幅成長,PC相關產業獲利更微薄,利潤會在 TSMC、Samsung、MTK、Qualcomm 及轉型成功的品牌產品公司。

使用習慣改變:PC市場難返榮景的四個理由

iPad average price drop more than 45%
傳統個人電腦(PC)雖然還不至於走到盡頭,但持續走下坡卻是必然的趨勢。為什麼呢?
自從PC走入家庭後,多年來它在家中的地位未曾受到任何挑戰。然而,隨著技術持續創新:筆記型電腦出現、電腦產品的體積逐漸變小、高速無線網路取代繁瑣的線纜以及撥號數據機;加上摩爾定律以及元件的商品化推動電腦的升級換代,這些都不曾撼動PC在家中的地位。PC仍然較其它競爭的運算設備更為強而有力,PC的一些重要任務不是任何設備能取代的。

PC或許可算是工作場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未來的幾年內,大多數用戶仍會把大多數時間花在PC螢幕前瀏覽網際網路、讀取email或觀看視訊。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被賦予了強大的性能, 行動裝置也能達到這些目的,而且還比PC更為方便且直觀。這是用戶第一次開始考慮如何在各種運算裝置之間作選擇──他們終於能買一台看來不再像是工作場所用的工具了。

「員工自帶設備」(BYOD)的現象就是這種抉擇後的結果。首先,新的行動裝置只提供了另一種可讀取與觀看數位內容的方式,仍無法挑戰PC作為生產工具的主導地位。但這種選擇讓員工與企業得以從新的角度來實現生產力,並逐漸發展出一種適合這些新裝置的工作流程。儘管PC在企業領域仍佔主導位置,但幾年前才崛起的一些技術看來更具優勢,即將對於PC市場造成越來越大的衝擊。

這就是為什麼傳統PC將永遠無法反彈、重返往日市場榮景的原因。平板電腦市場爆炸性成長,就是整個電腦產業轉型的第一階段。在此透過以下四個現實情況進一步說明:

用戶偏好多螢幕體驗
User changed behavior in browsing and reading

市場上顯然需要一種兼具所有功能的設備,例如 Surface ProiPad 。但如同Forrester分析師JP Gownder曾經提到,即使是快速成長的行動市場也正變得越來越分散,而難以界定。部原因與用戶更偏好某一種作業系統有關。成本則是另一項因素。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費者和員工都喜歡擁有多款設備。為什麼?消費者總喜歡選擇最佳的設備,但有時在某些情況下,用戶更喜歡多種設備組合。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趨勢將導致多種裝置搶佔同一市場的激烈競爭;平板電腦市場的迅速成長即造成了PC市場的成長停滯。然而,就單日使用情況來看,平均每個人都會用到智慧型手機來收發email與讀取簡單的內容、以平板電腦來玩遊戲以及觀看視訊,並用傳統PC來完成工作。

當新的手機平板(phabelet)以及8吋Windows 8平板裝置上市,這種裝置多元化的現象還會更加顯著。行動裝置不只比購買新的PC更便宜,也更能提供具吸引力的新功能,讓用戶持續定期地更新其行動裝置。傳統PC面對的現實是:雖然仍然擁有很大的空間,但重要性降低及其更高的價格,讓用戶少了願意為其經常更新款式的誘因。電腦在這個多螢幕的生態下仍將持續存在,但它最好的時光已經遠離了。

平板電腦將持續搶佔PC市場
User behavior and market changed

事實上,新設備取代PC的程度是有限的。例如,Adobe公司準備為攝影玩家推出iOS版Lightroom。但iPad Mini的螢幕太小,並不適合以這種應用程式進行大量繁瑣的照片編輯任務。當軟體轉移至基於觸控介面的平台時,還能保有其細緻的功能嗎?行動裝置在處理大多數的傳統任務時,仍然面臨種種困難;在許多情況下,例如進行編程或建立檔案時,採用滑鼠和鍵盤的作業仍較觸控螢幕與手指作業更有利。

然而,除了許多商務人士喜歡用平板電腦來收發電子郵件或瀏覽共享文件,平板電腦也讓醫師加速診斷患者的作業,讓現場工作人員在沒有筆記型電腦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零售業能更迅速進行交易。在可預見的未來,PC仍是職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PC市場受到各種裝置的侵蝕也會持續下去。

無論是否透過微軟或Windows 8的協助,平板電腦市場都將超越PC市場。看看 iPad推出才3年,而即使平板電腦目前僅滲透到一小部份的企業領域,但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展現如此成績已經令人印象深刻了。隨著技術的進展,更有利的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即將出現,讓平板電腦有朝一日將進一步襲捲工作場所。

平板電腦才剛起步

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只是蠶食傳統PC市場的第一波新技術。接下來,包括Google Glass等可穿戴技術即將來臨。現在也幾乎可在任何裝置上加入感測器和處理器等新技術。就像觸控技術改變了運算領域,包括語音或基於手勢的介面等正開發中的技術也將如此。此外,電視和電腦將逐漸融合,成為一些不再僅限於提供現有功能範圍的產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對PC帶來什麼樣的含義呢?新技術將會從現有設備中吸收更收任務──除了筆記型和桌上型電腦以外,也可能包括智能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但即使是最深遠的影響也不至於使早期裝置間的原有任務重新分配,而是催生出新的應用類型。這些應用可能有賴於擴增實境的分析,以及透過雲端到巨量資料後端連結的普遍感測器資料分析。這些尖端技術將如何發展,目前還很難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新的應用和設備類型都不至於扼殺PC,但也不會對PC市場帶來任何好處。

科技巨擘調整策略因應未來

業界主要的科技廠商已經坦承PC市場復甦的機會不太。從微軟公司對於小型平板的興趣增加、更多裝置打算採用英特爾晶片(它曾經是Windows和PC的代名詞),都是最佳的指標。此外,如三星、惠普和Acer等OEM廠商已經選擇採用更多樣化的Chrome OS、Android與Windows系統了,他們不再打造僅基於單一平台的裝置。

戴爾公司私有化的決定也是另一種跡象,顯示該公司必須改變其僅依靠PC業務的策略──PC目前仍有獲利,但並不足以一家大型公司的成長。戴爾同時也開始投資於虛擬化和雲端產品,以減緩企業必須在單一作業系統下標準化基礎架構的要求。總之,這些業界巨擘展現一個多樣化運算時代已經來臨。

事實上,Gartner公司預計在2017時,大約有50%的企業都將實施BYOD計劃。雖然不見得所有的計劃都受到企業用例或生產力提升的影響,但這一趨勢再次說明了消費者多元選擇的重要性。

預計這些選擇只會越來越多,而且多種裝置的理念已經成為當今運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消費者和企業將持續尋找新的工作流程以及解決原有問題的新辦法。儘管這種發展態勢將不致於使PC在短期內完全消失,但可以確定的是──PC市場再也回不去了!

分析
  • 華碩轉型成功之機會看,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迎接全球網路人口成長,也有助於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新成長,台灣沒這麼悲觀。
  • TSMC 製程技術時程,若 14nm 明年Q1量產TSMC 半導體技術對台灣產業未來變化影響很大,台灣半導體產業將大幅成長,PC相關產業獲利將更微薄。
  • 這就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大幅成長後,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被賦予了強大的性能, 行動裝置也能達到瀏覽網際網路、讀取email或觀看視訊之目的,而且還比PC更為方便且直觀。由於PC價格高於平板電腦太多、攜帶不夠方便,導致PC、Ultrabook、NB難有成長,價格部份須 PC 晶片龍頭 Intel 去改善,問題是 Intel 3D 電晶體製程不易改善成本,那電子產業低價化革命結果就是 ARM、TSMC、Samsung、Qualcomm、MTK 加速殘食 Intel 市場,大恐龍魚 Intel 遇一群超級食人魚及兩大巨魚時代要來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