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全球雲端平台戰況激烈 ( World Wide Cloud platform became very a competitive business )

Google雲端平台登台 與亞馬遜、微軟競爭

隨著網路應用更趨成熟,雲端服務已成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利器。Google 針對台灣企業用戶的需求,首度在台推出 Google 雲端平台(Google Cloud Platform),全面升級 Google 企業服務,為客戶帶來全球最快、最穩定、最佳品質的雲端後盾,也將與亞馬遜 AWS(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 Windows Azure 等服務競爭台灣市場。

‧Google 雲端平台:https://cloud.google.com/

谷歌雲端平台建置包括運算、儲存及應用服務3大層面,台灣是 Google 雲端平台登陸亞洲的第一站,首波服務包括 Google Compute Engine、Google Cloud Storage 以及 Google Cloud SQL,可讓企業用戶和開發者享用全球相同的雲端基礎架構,獲得更高的運算效能和低延遲率等優勢;也提供一系列工具與應用程式介面(API),讓用戶能在最具規模和最快速的雲端環境中設計應用程式,這也需借助 Google 在彰濱工業區和新加坡等地的資料中心進行協作與運算,後續如 Google App Engine、Google BigQuery 和 Google Datastore 等服務也將陸續在亞洲上線。

8 個月前台灣 Google 已開始推動 Google Enterprise 服務,如企業 Gmail、文件、雲端硬碟等常見的 Google Apps,還有 Marketplaces 以及 Developer platform。未來,企業可將焦點放在開發應用服務上,硬體或雲端架構則可交給 Google 雲端平台來進行。目前全球已有475萬個應用程式在 Google 雲端平台上執行,App Engine 每天可處理多達280億次請求,Cloud Datastore 每月進行6.3兆次儲存。

國外知名的照片聊天服務 Snapchat、「Angry Bird」手機遊戲商 Rovio、日本社群遊戲商 Applibot 已採用 Google 雲端平台。而台灣地理資訊中心(TGIC)採用其中的 Google 地球企業版,改進災害應變及土地規劃系統;交通部公路總局也透過 Google 地球,及早規劃防災應變方案。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及特地訪台的雲端平台營運總監 Daniel Powers,一同揭櫫 Google 雲端平台在台灣的經營方向發展願景。Daniel Powers 表示,無論是台灣的企業用戶或開發人員,今後都可享有 Google 投入15年、建置的全球雲端基礎架構所帶來的高速、擴充彈性和規模,以及本地化的工具與技術支援。Google 近日也將在台北、香港等亞洲城市舉辦一系列的雲端講座活動,與開發人員分享 Google 雲端平台將如何協助提升應用服務的開發效率。

Google雲端服務降價85%

雲端價格戰開打!《紐約時報》報導,Google雲端業務來勢洶洶,挾帶削價85%、軟體更新服務等優勢,直逼亞馬遜(Amazon.com)的霸主地位。Google的雲端服務將減價30%至85%,雲端儲存費用降為每GB 0.026美元,比原先價格約低68%;運算引擎(Compute Engine)則不分區域、大小、等級,費用也將便宜32%,BigQuery數據分析服務價格約減85%。Google期望,未來可以將雲端業務轉型為整合應用程式和數據的產品,而不僅僅是許多分散的功能。

從策略角度來看,Google大砍雲端服務價格是相當聰明的做法。亞馬遜首創雲端運算商機,2006年開始出租電腦運算能力和儲存空間給其他企業。知名品牌如Netflix、Shell等都透過亞馬遜的平台來經營事業,但卻要付出昂貴的費用,許多較小的網路商吞不下成本,只好轉往雲端系統。

Google除了和亞馬遜、微軟、Rackspace Hosting Inc.等公司競爭,也需要和新的供應商搶客戶。研調機構Gartner預估,雲端服務市場規模去年達1310億美元。

Google科技基礎設施資深副總裁赫爾茲(Urs Holzle) 25日表示,雲端伺服器和儲存系統成本大幅下滑,但是雲端運算費用卻未隨之持續調降,他們認為兩者之間不該存在龐大價差。未來Google運算引擎(Compute Engine)服務將砍價約32%,應用程式開發平台(App Engine)也將降價30%。

此外,Google也已於13日宣布,「雲端硬碟(Google Drive)」服務費率也將大減價,100 GB雲端儲存空間的月費從先前的4.99美元調降40%至2.99美元,1 TB的月費更從先前的49.99美元大砍80%至9.99美元;而10 TB的月費為99.99美元,使用者還可加價換取更多儲存空間。

微軟砸重本!OneDrive 提供 15GB 免費容量 付費版本也大降價 

為了持續擴大消費雲端佔有率,微軟昨天宣布,將在下個月開始,將 OneDrive 的免費容量由原本的 7 GB 提升到 15 GB,搭配原有支援各種平台的入口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把更多資料放在雲端上頭。

此外,在 OneDrive 付費服務部分,微軟也進行了降價的動作,100 GB 從 7.49 美元降價至  1.99 美元,200 GB 則是由原本  11.4 美元降至 3.99 美元。另外針對 Office 365 的訂閱服務客戶,微軟將提供每位用戶 1TB 的線上儲存空間。



 
Related articles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3D 列印與機器人將撞出新火花? ( Intel's 3D-printed robot Will Become A Trend To Future Of IT Consumer Industrial ? )

Meet Jimmy, Intel's 3D-printed robot for consumers

Meet Jimmy. He's the friendly walking robot that Intel is designing for consumers, and he can do all the things you might require of a robotic pal, including singing, translating languages, sending tweets on your behalf and even serving you beer.

Intel describes Jimmy as a research robot, but a less sophisticated version of the adorable droid will go on sale later this year for $1,600 (£957). The caveat is that you will have to 3D print your Jimmy. The 3D printing blueprints will be available without charge, but to construct the robot you will also need to purchase a kit from Intel that will contain all the parts of Jimmy that aren't printable, including motors and an Intel Edison processor.

If you manage to get your hands on a Jimmy and you're the tech savvy sort, you'll be able to get your robot to perform unique tasks and share your discoveries with other users. The robot was created by Intel's resident futurist Brian David Johnson, who compares Jimmy to a smartphone with customisable apps.

"What's so exciting about the open source model is the public get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this first generation of crowdsourced, consumer robots. We all get a say in what they do, and together we will come up with far more ideas, more innovation, and more creativity," he is quoted as saying in an Intel blog post. ... 持續閱讀

英特爾出招 讓機器人在家列印

英特爾力拱3D列印再出招,昨(29)日發表售價1,600美元(約新台幣4.8萬元)的3D列印製造機器人相關套件,讓消費者在家透過3D列印,便可以製作會講話、會走路的機器人,引爆3D列印市場商機。

業界人士指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力推機器人帶動工廠自動化,使得機器人成為市場新寵兒,英特爾將3D列印與機器人兩大市場當紅話題結合在一起,預料將掀起旋風。過去消費者使用3D列印,由於多數不具備美工背景,在缺乏軟體支援情況下,無法透過3D列印隨心所欲製作想要的成品。英特爾提供低價軟體套件,讓消費者能很快上手,透過3D列印製作機器人,將引爆3D列印市場龐大商機。

英特爾昨天並發表會走路、會講話的機器人,特別的是,這個機器人零件是由3D列印而成。這個機器人名叫做吉米(Jimmy),英特爾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在它陪伴下走上加州蘭喬帕洛斯維第斯(Rancho Palos Verdes)的程式碼大會(Code Conference )舞台。

英特爾說,吉米是研究型機器人,將不收費提供消費者比較低階的 3D列印機器人方案,合作夥伴則出售非 3D列印的零件組,例如引擎與一個英特爾艾迪生電腦處理器。使用者可以透過電腦程式讓吉米唱歌、翻譯語言、發送推特推文,甚至為主人拿罐冰涼的啤酒。

英特爾說,「Jimmy」這個會走路、會講話的機器人,零件是由3D列印而成,並透過其 Edison 晶片模組驅動,用戶只要有 3D印表機,購買工具組後,就能自行打造機器人。
英特爾預計今年下半年推出相關套件,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下載打印零部件,再組裝機器人,其他如馬達、電池、處理器、電線等無法藉由3D印表機打印的零件,也可以在網路上購買。

英特爾表示,機器人套件針對一般消費市場版本售價約1,600美元,並希望未來五年內降至1,000美元 ... 持續閱讀

Imagine Your Robot Today Design One Tomorrow

Did you know according to predictions by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by the end of 2011, the world’s population of service robots could exceed 17 million units?  Intel’s 21st Century Robot program aims to increase the growth rate, diversity, and utility of robots by giving anyone the ability to create their own robot—just as Intel Researcher Brian Johnson did by creating his robot, Jimmy—with its own unique purpose.

Imagine if you could create your own robot.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What would it do? Would it remind you to take medication? Feed your pets? Set the table? According to Intel’s resident futurist, Brian David Johnson, that’s pretty much up to you. Working with a team of Intel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through Intel’s 21st Century Robot initiative, Johnson has created files for an open source robot that can be printed on a 3-D printer and programmed to do whatever you might like.

Johnson’s team has already shared the template for a pilot robot, Jimmy, with 10 teams at various universities, to download, print, and program their own smart mascots.

Best of all, this technology is already here. In May 2014, Johnson’s 21st Century Robot event will unveil new robots created by 10 university teams–the first open source robotics demonstration of its kind. Soon after, you’ll be able to download the files and create your own customizable robot, likely for under $1000 ... 持續閱讀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及稅收分配的公平性產生之強烈衝擊 ( Taiwan's population is aging faster, very unfair to Taiwan Labor retirement )

台灣人口老化 比韓陸高

台灣許多雜誌不敢寫勞工繳稅很多,但勞工自政
府稅收分配給勞保退休年金卻少的可憐,為什麼
台灣政府是這樣苛待勞工呢?勞工勿以為政府在
照顧勞工,為什麼?
內政部昨公布最新統計顯示,台灣人口老化持續創新高。截至去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達11.2%,老化指數更高達76%,近十年來增加了32個百分點。與亞洲國家相較,台灣人口老化指數僅次日本,比南韓、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都高。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受訪分析,戰後嬰兒潮進入65歲將在2016年湧現。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始於1949至1964年之間,未來如果不能調整人口或移民政策,2016年開始,台灣將加速高齡化,速度超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甚至在2018年,死亡人口數首度超過出生人口數,呈現人口負成長。

薛承泰表示,依人口發展趨勢,台灣的退休年金改革已經太晚,而且愈晚愈難改革;實施催生、催婚措施,或引入外國白領勞工等移民政策,可減緩老化速度。

最新統計指出,2010年底的老化指數為68.6%,老人人口共計248萬7000多人,至去年底,老人增加到26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11.2%,即每百人有11個老人,老化指數增為76.2%,老化指數快速攀升。

按縣市別分析,老化指數最高的是嘉義縣,高達127.68%、其次是澎湖縣的113.61%、第三是雲林縣110.1%。最年輕縣市,分別為桃園縣51.11%、新竹市51.9%、台中市56.4%。

以台灣各地區比較,金馬離島、東部地區是老化最嚴重的地區,老化指數分別為94.45%、94.18%;北部、中部地區老化較低,分別為69.14%及75.28%,人口相對其他地方較顯年輕。

台灣人口老化趨勢

世界領先的人口老化速度

人口老化,是當今世界各個先進國家幾乎共同面臨的重要社會變遷,一般來說,國際上以老年人口(65歲以上)從7%增加到14%所需要的時間,象徵社會老化的速度;而這段歷程,法國經歷115年,瑞典花費85年,美國為73年,而我們所在的台灣,從民國82年(1993)老年人口比率跨越7%的人口高齡化國家(aging nation)門檻,到推估老年人口將突破14%的民國106年(2017),卻只需要24年,老化速度僅次於日本。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7年8月。

從上述數據與圖表可以看出,大部份的西方國家,從上個世紀初以來便開始準備面對人口老化的關鍵課題,這些國家有近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可以預作準備,台灣卻不然。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臺灣人口老化地圖,民國100年時,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1%,這個數字到了民國114年將變成20%,台灣將變成「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換句話說,那時每五個人口中,就會有一位老人。
資料來源:2010 年至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9年9月。

「扶老比」節節升高,老人照顧需求增溫

社會學裡所謂的「扶老比」,指的是15歲到64歲之間具備生產力的人口,相對於65歲以上的退休人口的比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台灣扶老比在民國100年時為七比一,民國110年將降為四比一,民國127年更將急遽升至二比一,也就是說,屆時每兩個勞動人口,就要扶養一個老人。
50歲且在65歲以下有『二百多萬人』被歸類在非勞動力及
政府支出勞工失業補助占支出比重世界低,那台灣實際
失業率應該遠高於美國

「扶老比」升高所衍生的問題,不僅在於經濟上,而是整個社會多個層面的挑戰。老吾老居家照顧的成立,則是希望能在人口老化這個既大且深的複雜議題上,略盡自己的棉薄之力,讓長輩享有專業的居家照顧服務,也為晚輩分擔一些照顧責任與心理壓力。

2016起 台灣老人比小孩多

二○六○年成為全球第二老國家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二○一二年至二○六○年人口推計」,台灣人口結構即將面臨重大變化,國發會推估二○一六年開始,台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將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老化指數超過一百%,到二○六○年,老化指數將高達四○一.五%,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四倍,年齡中位數是五十七.四歲,將是全球僅次於日本第二老的國家

台灣老化速度在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數一數二的快,一九九三年才成為國際上普遍稱之的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七%)。與全世界最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國家法國(一八六四年)相比,晚了一二九年,不過法國經歷了一二六年的時間才於一九九○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十四%),預估在二○二○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二十%)

美國在一九四二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二○一四年成為高齡社會,推估還要二十年,二○三四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卻可能在二○一八年,就會進入高齡社會,此後加速前進,再七年,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

高齡化到超高齡社會僅三十二年
台灣若要提供這麼高的工務員退休福利, 需開除 65%之公務員?否則,
將來政府歲出 85%都是
經常性支出( 退休俸及18% )

台灣從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一路飆速前進,所費時間僅三十二年,全世界僅韓國與新加坡領先台灣,甚至日本的老化速度都還緩於台灣。造成台灣人老化速度飛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灣醫療水準高,老人越活越長,更關鍵的是台灣人不生。

老人越活越久 生育率卻長期墊底

台灣的總生育率在過去二十年中「超日趕韓」,二○一二年以○.九人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後,就長期處於墊底的情況。幼年人口補充不及,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二○一二年台灣年齡中位數為三十八.四歲,推估至二○六○年將增長為五十七.四歲,即全國約有一半人為五十七.四歲以上中高齡者。

於是十五至六十四歲主要工作人口負擔越來越大,且過去是以養育國家未來主人翁為主,未來則是老人養老人。以扶養比來看,二○一二年扶養比三十四.七%,是歷年最低點,之後逐年上升,至二○六○年增加為九十七.一%,若僅觀察老年人口對青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二○一二年是每六.七個青壯年扶養一位老年人口,至二○六○年將降為一.三個青壯年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口。

勞工及公務員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差太大

勞工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當低
勞工及公務員退休金來自稅收分配比率相差實在太大, 而且勞工
退休金給付只有 10%來自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分配太不公平, 也
就是說終身勞工平均得到之政府退休金給付支出只有24.3萬, 而
勞工30年累計平均繳給政府綜所稅約超過98萬, 政府嚴重苛待勞工

勞工繳稅的薪資最高等級遠高於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也就是勞工退休給付相關之最高投保薪資壓在 43900,而健保投保薪資拉到高至 182000,繳稅的薪資最高等級更提高45%,讓勞工可領到退休福利很低,可以由勞工與雇主壓榨之健保稅及綜所稅很高,這樣欺壓勞工與雇主,形成相當不公平制度。

政府已經二十五年都沒增加勞保費政府負擔比率,二十五年內軍公教加薪超過15次,30年累計幅度更超過 246%,軍公教退休俸也跟著調整 246%,但政府都沒有增加過勞保費負擔過。現在勞保繳給勞保基金也高於公保,國家將勞工及雇主創造之稅收83%都給了軍公教,政府支出之勞保費補助只有 10%,以致整體 1000萬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3000億,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5億僅占政府歲出3.08% ,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不僅違反憲法還反世界人權,每年歲出給勞工福利卻是世界級低

更離譜是,每次馬政府選舉到時,就開許多勞工許多福利支票,如增加勞工請領生育給付金等等,但政府卻沒有調高政府支出給勞保補助比重及勞保最高投保薪資,以致形成馬總統下的勞保基金每次選舉時被挪用掏空,馬政府勞動部挪用勞保基金後,幾年後又調高勞保費,這種錯誤的『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是壓榨勞工挪用勞保基金,造成政府支出給勞工福利過低及勞保基金每年流失數百億主因。

稅收分配比率相當高比重給公務員退休金及福利支出

公務員退休俸比勞工平均薪資高很多

28%社會福利和退休撫卹支出約6720億,扣農保補助 900億、勞工勞保
補助685億、勞工健保補助689億、弱勢補助約165億,支出給軍公教及
相關人員約4282億 占政府總支出17.84%,為什麼公家人員比民間少卻
拿走全民稅金呢?更嚴重是經費不足去砍了ITRI、III、研究單位及鼓
勵企業升級之政府支出,結果是政府支出是當養老院
2012政府一年花超過 1.93兆,台灣軍公教及相關人員經常性支出卻占整體總歲出 83%,公務員勞動報酬高出民間多少?主計處對民間的勞動報酬調查最新資料只到94年,就以94年來比較,勞動報酬不只包括薪資、還有退休金、保險和福利等,當年工業和服務業受雇員工勞動報酬平均是59萬6,000元,中央政府受雇員工是177萬元,約是民間平均值的三倍,台北市政府是99萬元,各地縣市政府平均是111萬元。

各行業中只有水電燃氣業可以與公務員報酬匹敵,94年勞動報酬是122萬9,000元,比北市府、縣市政府公務員高。主計處官員說,台電員工占了這個行業的七成,台電是國營事業,雇員性質和公務員很接近。

水電燃氣業之外,民營企業勞動報酬最好的行業是金融保險業,94年是89萬元,還是比不上公務員。勞動報酬的消長影響了政府和民間對經濟的認知差距。政府官員一直不認為台灣經濟不好,而民間業者卻一再稱苦。

一位退休的章老師說:「我真的沒感到生活有什麼不好。」章老師才50幾歲,退休了,月退金只比上班時少約5,000元,他可以一直領到死亡,不愁下半輩子。章老師說到重點。公務員為什麼成了台灣最佳的行業?退休金制度是關鍵,總領的退休金一般會超過上班時總薪資。許璋瑤指出,如果不計入退休金,中央政府公務員的勞動報酬約90萬元。仍比民間高,但與民間的差距就小得多。歐洲國家的退休金制度已是很好的了,經建會剛發布的研究指出,我國並不比他們差,我國94年公部門退休制度支出占政府總歲出的8.3%,超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平均的5%。問題是(OECD)各國是由公務員繳的稅去籌備軍公教退休金,而台灣等於是由勞工繳的稅去支付軍公教退休奉;( 註:軍公教退休制度及相關福利支出占政府總歲出是不只8.3%而是17.84%,公務員薪資、退休及相關福利好,相關人員多,經常性支出膨漲成長,財政開始惡化,就會增稅及調漲國營單位水、鹽、糖 ...等等價格,來補惡化之國債 )

台灣財稅惡化至退休福利問題在那裡嗎?
台灣企業繳稅占政府稅收比重並不低, 為什麼賦稅/GDP低於12.8%

台灣稅率綜所稅最高稅率已經是45%,就是高收入勞工是繳45%最高稅率,比世界許多國家高並接近歐洲福利國家,台灣營所稅17%加上保留盈餘加扣10%是27%稅率,也就是說台灣已經不是低稅率國家,卻鼓勵養房,但高收入勞工扣是扣45%最高稅率,享受之退休福利卻遠比公務員低非常多,這種苛待勞工做法將害到台灣,高收入勞工將來極可能當來台工作外國人,這樣稅率低很多,台灣這種稅率高又苛待勞工做法將使得未來民間投資率越來越低,台灣競爭力也下降;

台灣中央加上地方歲出已經將近3兆台幣,每年能帶來之FDI(外資直接投資金額)低於2500億加速政府國債惡化也垮台灣競爭力。( 註:新加坡2012 FDI(外國直接投資金額) : 793 億美元,占 GDP 29.7%,也遠低於新加坡政府經常性支出,證明新加坡公務員能力是台灣二十倍以上,新加坡政府很清礎FDI及民間投資率才是公務員經濟能力表現; )
勞工綜所稅最高稅率已經是45%, 配上營所稅及營餘保留稅很沒競爭力
台幣,也就是說台灣太多不能帶來經濟效益之政府單位,

政府財政惡化主因是:
  • 軍公教薪資裡面扣至國民退休儲備金太少; 
  • 超過三十年累計之軍教未繳稅形成之債務;
  • 經濟成長率及投資率過低;
  • 地方經費開銷效率不足;
  • 根本無法負擔軍公教 95%替代率之退休俸;
  • 政府經常性支出過高
  • 太多沒有效益政府單位,造成約1000億美元高政府支出只能帶來低於83億美元外資投資及低於200億美元民間投資,高政府經常性支出造成低的賦稅/GDP
國債增加、稅收分配的不公平性,人民痛苦指數拉高

這制度將來台灣大衰敗,為什麼?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