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政府與在野黨請勿持續苛待勞工,只想從勞工抽稅,每年歲出給勞工福利卻是世界級低

馬反對提高勞保投保上限 綠批曲解訴求


總統馬英九8日說,如果提高勞工保險投保上限,可能會發生道德風險,對收入較高的勞工有利,但收入較低的勞工無法獲利。

馬總統上午接受廣播電台專訪,在回答主持人有關勞工投保上限新台幣4萬3900元是否提高的問題時說,4萬3900元是投保金額上限,如果提高的話,可能會發生一些道德風險,就是只要補繳3年的費用,就可以拿到幾十倍一次領的金額。

總統認為,這樣對收入較高的勞工有利,但對收入較低的勞工反而無法獲利,這絕對不是說故意不讓勞工領更多的錢,而是看哪一類的勞工。

有關工商業大老提出希望政府提高勞保提撥率,總統說,政府增加就是全民負擔,但因為這是一個社會保險,一方面由被保險人自己負擔一部分,雇主負擔一部分,政府負擔一部分,用這種方式分擔風險。

總統表示,目前來說,勞保提撥率比率是雇主7成、被保險人2成、政府1成的「721」,到目前為止,政府認為這個比率是比較恰當的;企業界一定是希望減少負擔比率,但像民主進步黨的方案是政府都不要付錢,而政府現在這個方案對勞工和企業界都比較合適,所以721還是比較恰當。2013/5/8

馬反對調高勞保上限 故意曲解勞工訴求

【記者蕭博樹台北報導】馬總統8日接受專訪時表示:「如果提高勞保投保薪資上限,只要補繳3年的費用,就可以拿到幾十倍一次領的金額。」對此,立委李應元表示,他不知道馬總統是狀況外,還是故意曲解此訴求。

李應元說,現行勞工保險條例缺乏調整「投保薪資分級表」之機制,以至於投保薪資上限長期停留在43900元。根據統計,目前約有215萬被保險人適用此一級距,超過全體被保險人的五分之一。這不但與社會各界實際薪資脫節過大,也使得勞工實際的退休所得替代率偏低。

李應元表示,勞保老年給付為勞工退休所得的主要支柱。但根據勞保局的統計,目前平均申請一次退的給付金額為118萬元,申請年金給付的平均給付為1.4萬元。勞工退休保障明顯不足,也遠遜於軍公教。

李應元強調,沒有人主張取消勞保投保薪資上限,大家是希望合理的調高投保薪資上限。本人已經付委的勞保條例修正案就建立自動調整「投保薪資分級表」之機制。當適用最高一級投保金額之被保險人,其人數超過被保險人總人數之百分之十,並持續十二個月時,主管機關應自次月調整投保薪資分級表。但考量對保險財務之衝擊,暫以基本工資之三倍為投保薪資之上限。

另依現行規定,無論投保薪資級距的高低,每一年資的年金給付率皆為1.55%,缺乏所得重分配的效果。故建議平均月投保薪資在基本工資2.5倍以內部分,保險年資合計每滿一年,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之百分之一點五五計算;超過2.5倍部分,保險年資合計每滿一年,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之百分之一點四計算。

分析

  • 整體勞工繳的稅多,來自政府福利支出卻是世界低,根本不合理:2012 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2900億, 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5億, 普通事故保險包含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應由勞工繳的綜所稅來支出, 不應該由勞工保險來支出。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而台灣竟然是由勞保就業補助支出,台灣政府歲出內僅由低於3%之支出用於勞保費補助及勞保基金,整體計算補助失業勞工占稅收低於0.2%,不僅違反憲法還反世界人權。
  • 『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是壓榨勞工挪用勞保基金,造成政府支出給勞工福利過低及勞保基金每年流失數百億主因。而且,這規定未經全體勞工同意。
  • 政府已經二十五年都沒增加勞保費政府負擔比率,二十五年內軍公教加薪超過15次,30年累計幅度更超過 246%,軍公教退休俸也跟著調整 246%,但政府都沒有增加過勞保費負擔過。現在勞保繳給勞保基金也高於公保,國家將勞工及雇主創造之稅收80%都給了軍公教,結果得來是勞工僅存之福利勞保基金要倒閉,然到勞工及雇主直接繳納之上兆稅率不能幫自已勞保基金嗎?勞工當要求政府比照軍公教調高勞保費補助由 10% 變成 10%*246% = 24.6%,也就等同自然調高勞工最高投保薪資而多出勞保費由政府負擔,如果按照這樣比率政府至少累計欠勞工 8兆費用。
  • 過去政府虧欠勞保基金之黑洞,每年才補 200億,政府要超過100年才能補足政府勞保基金虧欠,每年致少要補 600億 ~ 800億。
  • 兩黨已經苛待勞工幾十年,造成勞工大量外移,全世界只有台灣政府如此苛待勞工,勞工大量外移產業外移正是台灣稅收減少主因,台灣政府正在惡性循環,一直增加政府與地方政府人事與退休費用,一方面卻一直拐勞工繳的納稅錢,經濟當然差。

Related articles

網路將世界各地連結起來,但媒體卻是如此區域性,如何聆聽全球之聲 ( even, internet connect the world into one, how to hear the global voice? )

無庸置疑的,網路將世界各地連結起來,但我們多數人最終只會聽見與自己相仿人群的聲音。 Ethan Zuckerman 作為部落客和技術專家,希望能協助將世界各地的故事分享給眾人。他提出了一些妙計,幫助你開闊你的Twitter天地,以及如何讀懂以陌生語言寫成的新聞。

現在,你們多數已經發現這是一個騙局 而且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騙局 "Cala a boca, Galvao"實際上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思 在葡萄文中,意謂著「Galvao,閉上你的嘴!」 而且特指這個人, Galvao Bueno  巴西環球電視台 的體育主持人 而就我從我巴西朋友們的了解 這個人就只會講些陳腔爛調 能把比賽的樂趣完全抹煞掉 只會不斷地說著一樣的東西 所以巴西人去看了他們的第一場 對戰北韓的球賽 拉起了這面旗幟,開始了Twitter的活動 然後試著說服其他的人 去Twitter上發"Cala a boca, Galvao." 而且,這個活動非常成功 甚至在Twitter上稱霸了兩個禮拜

現在,這裡有一些 有一些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啟示 首先,我覺得值得學習的是 呼籲人們在網路上活躍 是不會錯的 只要活躍意指著僅需要在Twitter上轉發 只要所要求的活躍程度這麼的簡單 就很容易成功 另外一件我們可以學到的 是Twitter上有很多巴西人 有超過五百萬的巴西人在上面 就國家的總人口來算 有百分之十一有上網的巴西人在使用Twitter 這個數字比美國或英國都高得多 僅次於日本 是人口比例第二高的

現在你可能正在使用Twitter或其他的社群網絡 但你可能從未意識到 巴西人在其中佔了一席之地 就像大多數的我們都沒有意識到一樣 因為在社群網站裡 你所互動的這些人 是你選擇要和他們互動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魁武熱愛科技、美國的白人 偏好和一群一樣熱愛科技的美國白人進行互動 那麼你就不會發現 Twitter其實是個充斥著巴西人的地方 另外也讓很多美國人感到吃驚的是 Twitter也是個充斥著美國黑人的地方 Twitter最近做了一些調查 研究使用者的地域分布情況 調查結果表示,24%的 美國Twitter使用者是黑人 以黑人在美國總人口數的比例來看 這個數字是其比例的兩倍 又一次的,這對多數Twitter使用者來說非常震驚 但其實不該如此的 而不該感到震驚的原因,是因為每一天 你都可以在熱門話題排行榜中 找到排行在前的話題 幾乎都是黑人的對話 

這是Fernando Viegas和Martin Wattenberg 所做數據視覺化 兩個優秀的視覺化設計家 針對 一週的Twitter流量所做的研究 發現了很多排行榜中的熱門話題 都是種族區隔類的話題 你應該想不到 像是「石油外洩」就是偏白人的對話內容 而「野炊」 則是偏黑人的對話內容 其中最瘋狂的是 如果你想在Twitter參與不同的討論 只要點一下滑鼠就能做到 你點「野炊」的標籤,然後就會出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對話系列 包括有很多不同的人參與討論 但一般而言,我們多數人都不會這麼做 我們會用一個個的過濾泡泡(我朋友Eli Pariser取的) 我們只和已認識的人互動 或是有相同話題的朋友的朋友 我們的視野常被侷限住 

我對這種現象感到吃驚 因為這不應該是網路 如果回到過去網路剛興起的時代 當像是Nick Negroponte這樣的網路烏托邦者 撰寫像是《數位革命》這樣的大作 預測網路會成為 不可限量的強大力量 來化解文化間的隔閡 讓所有人處在一個共同的平台 Negroponte以一個故事作為書的開頭 講述在一個原子構成的世界中 建立彼此的連接是多麼地困難 他在佛羅里達參加一個關於科技的會議 然後他發現了 放在桌上的Evian礦泉水 接著Negroponte說這實在是太瘋狂了 這根本是舊經濟體系 這種經濟體系是把這些沈重又緩慢的原子 在遙遠的距離下,非常困難地進行運輸 我們正邁向位元時代 所有的東西會變得很快速、沒有重量 可以在任何時間出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像我們所知的,將改變整個世界

現在來看,很多Negroponte的預測都實現了 但在一件事上他完全錯了 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 原子其實比位元的移動性更好 當我走進美國的一家商店 要買一瓶水非常容易 這瓶水是在斐濟裝瓶的 以極高的運費運到了美國 相對的,要我去看斐濟拍製的電影 卻非常地難 要我聽斐濟的音樂,也很困難 要看到斐濟的新聞,對我來說就更難了 但這是很奇怪的,因為斐濟其實發生了很多事件 有政府政變、有軍事政府 有對媒體的掃蕩行動 斐濟其實是一個 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的地方

我覺得是這麼回事 但我們通常只看見 全球化的 大架構 我們看見在這個相互連接的世界中 讓連接成為可能的大架構 這個架構包括像是飛機航線 包括網路電纜 我們用這種方式看地圖 看起來世界好像是平的 因為每個點只要跳個一、兩次 你可以從倫敦搭飛機 當晚的就能到印度 再跳一次,你就到了斐濟的首都蘇瓦 就是這麼的近

但當你再仔細看 究竟這些網絡如何流動的 會發現非常不一樣的情況 從觀察 全球班機的移動路線開始 你會突然發現,世界根本談不上是平的 而是極端集中分布的 世界的有些地方的連接是非常方便的 像倫敦跟紐約之間 基本上就是有一個在空中的巨大通道 但再看這個地圖 你可以看它個兩三分鐘 你會發現從南美洲到非洲 並沒有很多班機 而且你會發現,世界上有些地方 被切斷了連結 當我們將眼光從促使連結發生的大架構 轉移到實際發生的情況 我們會開始發現,世界其實並不是 以我們想像的方式在運作

所以這就是我在過去的近十年 很感興趣的問題 世界其實變得更加全球化 更緊密地連接 更多問題以全球的規模出現 我們的經濟更加全球化 我們的媒體則越來越不全球化 當你看1970年代的美國電視節目 晚間新聞裡,會有35%-40%的內容 會是國際新聞 現在則降到百分之12到15了 而這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 這裡有一張Alisa Miller在TED Talk用的投影片 Alisa是國際公共廣播的執行長 她做了一個示意圖,基本上就是 根據美國電視新聞 一個月內所播報的內容 做的變形地圖 然後你可以發現,當根據新聞內容量來調整地圖 美國電視新聞的世界 基本上可以簡略成 這個巨大膨脹的美國 還有一些我們侵略的國家 這基本上就是我們媒體的現狀 這大概就是美國電視新聞的作用 這很可怕,我同意,下結論前 我也做了像是紐約時報這種主流媒體的地圖 然後我發現一樣的結論 在你看紐約時報或其他主流媒體時 大部分能看見的就是非常富有國家的部分 還有我們所侵略的國家

而這些新媒體 並沒有幫忙什麼忙 這是Mark Graham做的地圖 他就在這附近的牛津網際網路研究中心 這是維基百科中文章的地域分類 所得的地圖 然後你會發現,有很大的比重 都是在北美和西歐 現在維基百科 已經可以讓我們上網自行編輯內容 但維基百科的作者國籍 還是有嚴重的偏向 而不是全世界平均分布 在英國,我們可以站起來 你可以在演講結束後,打開你的電腦 你可以讀印度、澳洲或加拿大的新聞 美國的報紙就不用說了 但你應該也不會讀的 如果來看網路媒體的使用習慣 在網路使用率最高的十國裡 有超過95%的新聞閱讀 都是讀取自己國家的網站 這是少數美國比英國略好之處 因為我們的確喜歡讀你們的媒體 而不是我們自己的

而這些現象讓我開始思考 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其實是我所說的 假想的世界主義 我們上網 認為我們有廣闊的全球觀 我們偶爾會看見一個中國的網頁 然後覺得我們的確有最先進的科技 來把我們連接到世界的其他地方 但我們通常上網都是 看波士頓紅襪隊的比分 所以,這是個實際的問題 不只是紅襪隊今年賽績不佳 這是個實際的問題,因為 當我們在TED上討論的時候 世界上實際的問題 需要去解決的有趣問題 是在全球的規模和範圍上 需要有全球性的對話 來找出全球性的解決之道 這是我們必須去解決的問題

因此,好消息來了 六年來,我一直和這些傢伙混在一起 這是個叫做全球之聲的組織 包括了世界各地的部落客 我們的目標是要整頓世界的媒體 從2004年開始 你可能有注意到,我們至今沒有做的太好 我們自己也不這麼覺得 我們真能解決這問題 我思考的越多,越覺得 有幾件我們在過程中學到的事 是為我們要重新接通世界的有趣學習 如果我們想要以網路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首先需要去思考的 是世界上的這個部份 從關注度來說的黑點 就此來看,美國太空總署做的夜間世界地圖 這部份因為缺少電力,從字面來說就是黑的 而我以前總認為這些在地圖上的黑點 代表在那個地方,你不會看見媒體的存在 因為他們有基礎的需求需要被滿足

我慢慢開始了解 其實你可以獲取媒體,只是很費工夫 而且你需要很大的鼓勵 黑點之一是馬達加斯加 一個因為夢工廠電影而被熟知的國家 而不是因為它真正的特色-- 可愛的居民 所以在馬達加斯加的 Foko俱樂部裡的人 並沒有想要改變他們國家的形象 他們要做的事非常簡單 就是一個學習英文的俱樂部 並學習使用電腦和網路 但馬達加斯加當時 發生了政治暴動 多數的獨立媒體都關閉了 而透過Foko俱樂部 學習使用部落格的高中生 突然發現他們正面對國際讀者 談論關於示威、暴力 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所有事件 因此,一個非常小型的計畫 讓人們坐在電腦前 發表自己的想法、發表獨立的媒體 結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讓我們更了解了這個國家

現在,這個詭計在於,我推測 在座的大多數人都不說馬達加斯加語 我也推測你們大多數甚至不說中文 想想其實有點悲哀 因為中文是現在網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語言 好在人們正在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用Google Chrome瀏覽一個中文網站 你會發現在上方有個很可愛的小框 可以自動偵測到這個網頁是中文的 然後只要點一下滑鼠 就能很快的幫你翻譯這個網頁 很遺憾的,這是個機器翻譯 當 Google 非常精通某些語言的同時 它對中文的翻譯卻很糟糕 所以翻譯的結果可能相當滑稽 你真正想要的,也是我真正希望的 是最終可以按下一個按鈕 讓這個頁面進行排序 然後讓一個真正的人來進行翻譯

如果你認為這很荒謬,其實並不是 現在中國有個組織叫譯言 譯言是個擁有15萬義工 的組織 他們天天上網 尋找最有趣的英文內容 他們每天大概翻譯一百篇文章 來源有主要的報紙和網站 他們免費發佈翻譯的作品 這是個名叫張雷所開始的專案 他在拉薩暴動期間住在美國 對於美國媒體的偏差報導 感到難以置信 然後他說「我能做的,就是開始翻譯 讓國與國之間 能開始對彼此有更深的了解」 而我想問各位的是 譯言可以聚集15萬人 一起把英文的網頁翻譯成中文 那麼英文版的譯言在哪裡? 現在中國已有四億的網路用戶 誰來翻譯中文的網頁 我想在他們之中,至少有一個人能分享有趣的故事

註:Social network 讓全世界可以連起來,了解各語言。

Ref: 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
  
  


Related articles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時尚界的自由文化 - 新的科技消費產品生存法則? ( When the Fashion industrial culture will spread to high tech., what kind of strategy can react? )

違反智慧財產權的例子在電影工業, 音樂界與軟體產業裡層出不窮, 但在時尚界卻鮮有所聞. 時尚界卻能在創意與利潤兩者皆取得成功. 喬漢那布萊克利在 TEDxUSC 2010 所發表的演講中, 談論所有創意產業能向時尚界的自由文化借鏡的地方.

我曾聽過一則關於Miucha Prada 的有趣故事 她是位義大利籍的時裝設計師 她曾與她的一票朋友 到巴黎的一間古著店 逛著逛著, 她發現了一件巴黎世家的夾克外套 她很喜歡 她把夾克翻到反面 她看了看夾克的車工縫線, 整件衣服的剪裁 她的朋友說: 就買下它吧 她說: 我會買, 而且我還要把它複製出來 現在坐在觀眾席,身為知識分子的你們也許會想 『嗯,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抄襲行為』 但對一個時尚達人來說 這正是Prada真正厲害的地方 她可以在不同年代的流行當中 選中一件夾克 甚至不需怎麼修改 就可以讓這件骨董夾克變成入時且時髦的

有人也許會問她這麼做 是否是違法的 其實, 這的確不犯法 在時尚業界裡 並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他們有商標保護法 但並沒有保護版權的規範 也沒有專利保護的法則 時尚產業只擁有商標的法律規範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人 都可以模仿在場的人 身上穿的任一服裝款式 當做自己的設計將其生產販賣 唯一不能抄襲的 就是縫在衣服內裡的 品牌商標 這也是為什麼你們會看到許多商品上 佈滿了品牌標誌 是因為這樣對仿冒商來說 要仿冒這些設計更為困難 因為他們不能仿冒品牌標誌 但如果你到聖提街 沒錯 還有運河街, 我知道 這其實還蠻有趣的, 對吧

現在, 要來解釋時尚界 沒有任何版權保護法的原因 是因為在很久以前法院就決定 由於服裝款式應用範圍太廣 所以無法以版權保護來界定 他們不想讓一群設計師 對服裝產業擁有太多影響力 不然大家可能得跑去申請某一袖口樣式 只因為此樣式為Joe Blow所擁有 但真的太過實用嗎? 我是指這就是你們對時尚產業的觀感嗎? 這是Vivienne Westwood. 喔不 我們覺得這也許太愚蠢 太不必要了

現在,熟悉版權保護的 背後操作邏輯的你們 也就是認為沒有擁有權,就不會有創新的動機 可能會很驚訝 時尚產業的巨大成功 與極大的經濟效益 今天我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是 由於在時尚產業中 並無版權保護規範 時裝設計師其實已經在把 我們穿戴在身上的 大眾服裝設計 提升到較高的藝術層面 因為在時尚圈 並沒有版權保護 所以這個圈子非常的開放,極具創意性 是創意的孕育箱

不像其他的藝術型產業 利如雕塑或攝影 電影或音樂 時尚設計師可以向其他同儕設計師 取樣其設計 他們可以取樣流行史上任一服裝款式 的一項元素 並加以融合成自己的設計 他們也喜歡加入當代風潮 這個, 我猜 是受到電影阿凡達裡的服裝造型所影響 也許影響不大 電影裡的戲服同樣也不受版權保護

現在, 服裝設計師擁有 最大的想像空間 在這個創意產業裡揮灑自如 這件新娘禮服 其實是用塑膠叉子所做成的 而這件洋裝的材質則是用鋁所製的 當這件洋裝擺動時 聽起來就像風鈴的聲音 所以模仿文化的 其中一項神奇附加效應 其實也就是 流行風潮的建立 大家都覺得這真的很神奇. 這是怎麼發生的呢? 嗯, 這是因為人們可以合法的相互抄襲

有些人相信 在時尚產業的頂端有幾個人 將獨裁決定大眾的穿衣規則 但如果你跟任一階層的服裝設計師聊過 包括那些知名大牌服裝設計師 他們總會說 他們的主要靈感來源是來自於街頭 也就是出現在大街上像你我的普羅大眾混搭出 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正是他們得到許多靈感 的地方 所以這其實是個由上到下,從細部到全體都相互關聯的產業

現在, 就屬平價流行服飾大廠 受惠最多 由於時尚產業並無版權保護的關係 他們經常抄襲各大精品品牌的設計 然後以非常低的售價銷售 他們曾面臨許多法律訴訟 但這些案件都跟服裝設計師無關 法院總不停得重申: 你們並不需任何額外的版權保護 當你看到像這樣的仿冒品 你可能會想, 那那些精品名牌 該怎麼生存下去呢? 如果可以花200元買到, 誰會願意花1000元去買?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幾年前在U.S.C.這裡舉辦研討會 我們邀請Tom Ford與會 此研討會稱作:『 與您分享: 時尚與創意擁有權的兩三事』 我們很直接的問他這個問題 而這是他的回答 他那時才剛從古馳光榮地卸下設計總監一職 如果你們不知道的話

經過許多研究 其實沒有太多的研究, 是非常簡單的調查 我們發現那些購買仿冒品的民眾並不是我們的客戶群

請想像一下 在聖提街逛街的人們 並不是在古馳店裡消費的人 (笑聲) 這是非常截然不同的消費族群 而且你知道的, 仿冒品 永遠不可能跟真品一樣 至少在材料的部份. 仿冒品都是用較為廉價的材質所製 但有時平價版本 反而有更多的好處 可以為欲振乏力的時尚圈帶來一點額外的生機 抄襲還有許多的優點 其中一個是許多文化評論家曾舉出的 就是我們現在 擁有較多元的設計款式 可供選擇, 比起從前還要來得多 這主要也是因為平價流行產業崛起的原因 這真得很好. 我們需要許多不同的選擇

時尚, 不管你喜不喜歡 都是幫助你向外展現自己的工具 由於平價流行服飾 全球流行風潮的形成比以前要來得更為快速 而這對決定流行的領導人物是件好事 他們希望能帶起流行 如此他們才可以將其化為商品販賣 而對時尚達人來說 他們想要站在流行的前端 他們不想穿的跟其他人一樣 所以他們希望能趕快進入下一個流行裡 越快越好

老實說, 流行界是毫無歇息的 每一季, 那些設計師都得使盡混身解數 想出大眾喜愛的設計 而這,我告訴你 這對最後結果是非常好的 現在當然會有很多影響 也就是抄襲文化對創作過程 所產生的影響 Stuart Weitzman是非常成功的女鞋設計師 他曾多次抱怨他的設計遭人抄襲一事 但在一篇訪談中 他提到, 這其實讓他更加把勁於自己的設計上 他得想出新點子 新的做法,讓他的設計難以抄襲 他設計出這款包登楔型鞋 這款一定得用鋼或鈦來製作 如果你用較為低廉的材料來製作這款鞋型 是會斷成兩半的 這讓他的設計變得更創新

而這也讓我想到 爵士樂的傳奇人物Charlie Parker 不知道你們是否有聽過他這段軼事 他說他發明bebop爵士樂的其中一項原因 就是他很確定 白人樂手是無法複製出這種聲音的 他想讓它變得難以模仿 這也是服裝設計師們一直在致力的 他們試著將 屬於自己的經典裝扮與其特有美學 來呈現出自己身為設計師的本色 一旦有人抄襲, 大家就會發現 因為他們把一套套的服裝送上伸展台展示 每一套服裝皆相互呼應連貫

我好愛這些 Galliano 的作品 好的, 我們繼續

這其實跟喜劇界一樣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知道笑話 同樣也沒有版權保護 所以當某一台詞開始流行起來時 大家就會開始競相使用 但現在的喜劇方式較為不同 他們為其人物發展出特有人格 一套特有風格, 有點像時裝設計師 而他們的笑話 就如同設計之於時裝設計師一般 得靠獨特的美感才能顯現 例如,如果有人模仿Larry David 所講的笑話的話 那就會變得不好笑

現在另一個時裝設計師努力在 此抄襲文化底下生存的方法 是他們學到如何模仿自己 他們抄襲自己的設計 與平價流行服裝大廠合作 他們想出新的方式來銷售他們的設計 拓展至一全新不同的消費族群 也就是聖提街消費族群

現在有些時裝設計師會表示 『只有在美國, 時裝設計未受到重視 在其他國家, 都有對時裝設計 給予保護』 但如果看一下世界另外兩大市場 他們所提供的保護 其實並沒有什麼成效 例如在日本, 我認為是世界第三大市場 他們有設計法規來保護服裝的設計 但要達到申請專利標準的門檻非常高 你必須能夠證明你的服裝款式未曾發明過 它必須是獨一無二的 這有點像是 要申請美國專利的標準 是服裝設計師不可能申請 或難以申請到的

在歐盟則是相反 其門檻非常低 任何人都可以拿任一東西去申請 但雖然它是平價流行廠牌的發源地 而且擁有許多精品品牌設計師 他們通常並不會去為他們的服裝去做申請 也沒有太多的法律訴訟案件 結果變成由於其申請門檻太低 任何人可以隨便拿一件服裝 把長度剪短三吋 就可以走進歐盟, 然後申請為一全新獨創設計 所以這並無法阻止仿冒商繼續仿冒 如果你只仔細看看登記處 在歐盟許多已註冊的服裝 像Nike T恤 幾乎每件都非常相似

但這都無法阻擋Diane von Furstenberg 她是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 的主席 她曾向她的支持者表示 她將為時裝設計師 爭取設計版權保護 儘管零售業者對此略有微詞 我不認為此條款會順利通過 因為他們了解這是非常困難的 要分辨出這是否為仿冒設計 或是屬於全球流行的一部分 到底誰擁有這個裝扮? 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得需要許多律師在法庭裡商討許久 而且零售商覺得此舉耗費太大

你知道的, 這不僅僅只是時尚產業 沒有受到版權保護而已 其他還有很多產業同樣也沒有版權保護 包括像是食品業 你不能為食譜申請專利 因為那是一連串的指示步驟. 是具體事實 你也不能為菜餚的外觀或味道註冊版權 就算是最獨一無二的菜餚也是如此 汽車也是同樣道理 不管汽車的外型是多奇形怪狀, 多麼地酷炫 你也不能為雕塑品申請專利 因為其設計太過實用了 家具也是如此 太過實用 魔術伎倆, 我想這也是指示步驟, 有點像食譜 同樣也沒有版權保護 髮型, 沒有版權保護 自由軟體, 開發人員決定 他們並不需要版權的保護 他們覺得沒有版權的規範,比較能發揮創意 也很難為資料庫以版權規範來保護 刺青藝術家也不想要, 那可不酷 他們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設計 笑話, 沒有版權保護 煙火圖案 遊戲規則 香水的味道, 沒有 以上這些產業 有些看起來似乎比較非主流 但這是低I.P.產業的 銷售總額 也就是未受版權保護的產業 而這是影片與書籍的 銷售總額 (鼓掌) 這很殘酷

所以若你跟時尚產業裡的人聊 他們會說:噓! 別告訴其他人 我們可以互相抄襲彼此的設計 這很難為情 但你們知道嗎, 這其實是場革新 許多其他產業都可以以此為借鏡 像那些我們剛看到業績較為不佳的產業 他們可能得好好地考慮 因為現在許多產業都在執行 保護其商品版權 好像他們沒有其他的規範可以保護自己的產業一樣 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

當我發現有這麼多產業 是沒有版權保護的時候 我心想, 其中到底有什麼玄機? 我要一張圖表, 但律師沒辦法提供 所以我自己做了一張 這裡是版權法裡 主要兩個對立二進位論點 實際上更為複雜, 但用這張圖表就可以了 首先,得決定該物件是否具有藝術價值 再決定給予其保護 若是實用物件 就不行, 不能給予版權保護 這是個困難且不穩定的論述

另一個是, 若該物件為一個想法 那這是否需要 在自由的社會裡給予自由地傳播呢? 無法給予保護 或者這是將想法 具體成形 也就是某人製作出某物 理所當然他們就擁有該物品, 並以此賺取利益 但問題是數位科技 已經完全顛覆物體實體存在 的邏輯論述 相對於概念式的想法 現在 我們不再以擺放在櫃子裡 來認得一本書 或是可以拿在手上 的一張實體唱片 現在都是數位版 在我們的認知裡 已經很難將這些以實體方式來做連結 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複製及傳送這些物件 所以這些東西其實在我們的文化裡 散播的形式越來越來概念化 而不像實體物品

現在, 概念性議題是非常深遠的 當你談論到創意 與擁有權 我告訴你們, 我們不想把這議題只留給律師去解決 他們很聰明沒錯 我身邊就有一個, 是我男友, 他還行 他很聰明 但你會希望有一個有組織的團體 來歸納出答案 試著想出哪種方式能作為擁有權的最佳模式 在這數位世界裡 將帶領人們走向最創新的方向 而我的建議是 時尚產業也許是個可以好好參考 為未來創意產業 尋找出一套良好模式的地方

如果你們想知道更多關於此研究計畫的資訊 請上我們的官方網站 ReadyToShare.org 我要非常謝謝 Veronica Jauriqui 製作這份如此時髦的投影片.

Johanna Blakley studies 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on our world. Blakley has worked across a huge variety of media platforms -- producing for the web on a large scale, conducting gaming research, coordinating events for film festivals and executing consumer research on entertainment and politics. Drawing on this vast body of experience, she also lectures at USC and helped develop their masters program in Public Diplomacy.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