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全球氣溫創4千年來最高水準,是否影響今年農產品收成、旱災? ( Impact to 2013 agriculture and food price? due to Climate to Warm Beyond Levels Seen for 11,300 Years )

紐時:全球氣溫創4千年來最高水準
一名印度牧羊人在奧斯曼薩格爾湖休息。

紐約時報7日報導,根據8日將出刊的《科學(Science)》雜誌內容,美國俄勒岡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家 Shaun Marcott 等研究人員整理過去11,300年(幾乎涵蓋整個全新世、堪稱史上最細緻的全球氣溫重建)資料後發現,目前全球氣溫至少是4千年來最高水準,預估未來數十年可能超越上個冰河時期以來最高水準。

此前的研究顯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氣溫的快速飆高讓地球現在的溫度至少創1,500年來最高水準。上述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地球暖化的獨特現象比原先推估的更加罕見。

彭博社報導,Marcott與哈佛大學學者的這項最新研究顯示,地球目前的溫度比上個冰河時期迄今多數(70-80%)時間都還要高。這份研究指出,依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 IPCC )」的氣候模型推估,全球氣溫將在2100年創下11,300年最高紀錄。

3月號彭博市場雜誌報導,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註:一年增加7,400萬人),水資源短缺的情形將會越來越嚴重。根據世界銀行贊助的《2030水資源集團》,以目前的成長速度來推算,2030年全球水資源需求量將較供給高出40%。


Global Temperature 大幅上揚

Annually, 2012 was the 10th warmest year since 1880.  Only one year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was warmer than 2012.  

NOAA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It was notably colder than average across much of Eurasia, western Canada, and Alaska. As shown by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map above, December temperatures were more than 5°C (9°F) below the 1981–2010 average across central Asia, parts of western Canada, and eastern Alaska.

It was warmer than average across eastern North America, most of South America, southern Asia, Australia, and southern Greenland. Record warmth was observed in southern Brazil, parts of northwestern Australia, and some regions near the equator. The average December temperature was more than 5°C (9°F) above average in part of southeastern Greenland.
: 2012 全球溫度大幅上揚狀況將在 2013 持續;

美大旱引發全球糧食系統震盪漲價悄然傳導至中國 2012
Drought in China

生在美國中西部的60年一遇的大旱不僅讓當地人飽受煎熬,也導致農作物的歉收減產。 作為世界頭號“糧倉”,美國農業歉收將直接考驗世界的糧食安全。

農業減產, ​​大部絕收

正當國人遭遇61年不遇的特大洪澇之際,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烈日當頭,土地干涸,河床崩裂,遍地死魚,小草枯黃,莊家渴死……居住在衣阿華州的華人女醫生孫文清告訴本報記者,而在如此炎熱高溫的天氣下,當地人很少出門,一般都待在屋里以逃避戶外的滾滾熱浪,並將空調溫度開到最低。 在鄉村,她親眼看到一些農民用收割機將不會再有收成的玉米剷平。 當地電視反複播放這樣的畫面,一位農民在枯黃的玉米地裡掰下一個玉米棒,剝開後裡面沒有一顆玉米粒。 另外,由於草坪無法生長,當地的除草機處於熱銷當中。

衣阿華州農業部氣象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僅6月份家庭用電量環比高出36%,同比高出35%。 當地空調和扇子賣得特別好,但一向受到美國人青睞的戶外用品卻無人問津。
Drought in India

這是一場被美國人戲稱為“史詩”的干旱。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其官網上發表報告稱,美國中西部地區正在遭受6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旱情已經接近1956年大旱。 低緯度地區48個州中55%的土地面積都受到了乾旱影響。 衣阿華州農業部氣象局網站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往年六七月是該州氣象最為活躍的月份,經常受到雨水伴隨颶風的襲擊,但今年卻反映出十分反常的安靜。 而作為美國和世界玉米和大豆的主產區,衣阿華州已被列為異常乾躁狀態,減產和作物優良率下降在所難免,因此推高了玉米和大豆的價格。

實際上,衣阿華州農作物歉收也給全美乃至世界糧食系統拉響了警報。 作為世界頭號“糧倉”,美國供應了接近35%的世界玉米和大豆。 世界糧食價格近期持續上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與黃豆價格已經持續幾週居高不下,玉米一個月來暴漲了30%,而黃豆期貨也攀升到四年新高。
Drought in US

美國農業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當週,美國玉米生長優良率為36%,大豆優良率為38%,而至7月29日的當週,又分別下降至24%和29 %。 而一年前,玉米和大豆的優良率均達到80%以上。 美國氣象學家唐·基尼預測,本月旱情仍將得不到緩解,作物等級將繼續下降。 截至7月29日,相關數據顯示,預期收成為“非常差”和“差”的大豆作物比重上升至37%,玉米作物的這一比重上升到48%,牧草和牧場的這一比重高達57 %。 “乾旱影響了美國88%的玉米,一半的大豆以及其他多種作物的產量。”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數據顯示,國際玉米價格已從510美分/蒲式耳上漲至階段高點800美分/蒲式耳,大豆價格也出現階段高點1691。

路透社報導說,美國中西部地區旱情持續加劇引發了投資者對世界糧食供應前景的擔憂。 目前美國玉米出口占據著全球貿易量的一半以上。 玉米不僅是重要飼料也是重要澱粉來源。 據彭博分析師預測,到10月份,全球玉米儲量將下降4.2%,達到1.23億公噸,相當於52天的消費量,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 而高盛的預測是,至9月份美國秋收之前,玉米價格將上漲9.6%至7美元/蒲式耳。 芝加哥穀物經紀公司Fintec Group Inc.的管理部主任Alberto Alvarez指出:“大旱必將導致玉米價格爆發式上漲。”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割的玉米期貨報價自6月中旬以來累計漲幅已經高達54%。
Drought in the world

美國普渡大學農學家Tony Vyn的預測更為嚴重:“我們正在從危機走向災難。”他說:“大幅度減產已成定局,事實上大部分地區可能絕收。”

全球糧食系統震盪

乾旱還給美國畜牧業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 當地媒體多次轉載引用的一個例子是,衣阿華州的奶農羅賓·馬科特飼養了45頭奶牛,但如今她不得不減少15頭出奶量,因為牧草大量枯死,沒有足夠的牧草她無法餵養全部的奶牛,而由於出奶量的減少導致銷售額的減少,致使她無力購買足夠的飼料替代品。 面對如此的惡性循環,羅賓·馬科特預計出奶量還會繼續減少,直至減少奶牛頭數。 實際上,衣阿華州三成以上的牧場在經營上都處於極度困難。

事實上,這場乾旱也影響了美國國內的食品價格。 據美國農業部日前發布預測稱,預計全年食品價格漲幅為2.5%-3.5%,明年的漲幅會升至4%-5%。 美國勞工部7月下旬公佈的數據也顯示,食品價格在6月份同上個月相比上漲了0.2%,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2.7%。 隨之而來的是全美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一路下滑。 美國密歇根大學和路透社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7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2.3,比上個月降低了0.9,降至今年以來最低水平。

乾旱帶來的不僅僅是玉米減產的數量,而是對整個世界食物體系的影響。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Liangzhi You指出,玉米和大豆在整個食物鏈上十分重要,因為它們還被用於飼養動物。 全世界不斷增長的肉類和蛋白質需求,讓許多國家更依賴從美國進口便宜的飼料。 美國農業部預計,來年牛肉和雞蛋的價格可能增長4%-5%,乳製品將增長3.5%-4.5%,豬肉將增長2.5%-3.5%。

全球性氣候異常也帶來了全球糧食系統的震盪。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報告稱,受美國異常乾旱天氣,歐洲一些國家持續降雨,俄羅斯、印度等產糧國降雨不足等因素影響,國際糧價正在上漲,糧價波動造成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U.S. Drought Monitor 美國旱象追蹤
自動美國旱象追蹤

Weather Summary: The past week featured generally dry conditions across most of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contiguous 48 states with a deep trough over the eastern half.  The deep low-pressure system over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contiguous 48 states yielded widespread precipitation, with rainfall totals generally less than 3.0 inches from the Ohio Valley to the Northeast, and across portions of the Mid-Atlantic.  The Pacific Northwest was another stormy region, with multiple reports of more than 4 inches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ast week.  Isolated reports of 0.5-1.5 inches of precipitation came in from stations across the Central Rockies.  Elsewhere, precipitation amounts were less than 0.5 inch.


2012 Was Hot, Dry and Energy-Shifty in the U.S.

In the coming days, Circle of Blue will publish its review of 2012 and its preview of 2013. Our stories, photographs and infographics tell the tale in their own stellar way, but recent summary data from federal agencies chisel 2012’s epitaph in cold, hard numbers.

Yesterday the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confirmed what everyone knew to be true. Last year was the hottest in the 118-year historical record for the Lower 48 states. It was an outlier among outliers, a full degree Fahrenheit warmer than 1998, the former standard-bearer, and 3.3 degrees F warmer than the 20th century average.

Not only was it hot. It was dry too. Two states, Nebraska and Wyoming, set records for lowest rainfall. Eight others had a top-ten dry year.

Dry above ground, less water below. If rivers shrivel, we tap that which is hidden. But groundwater levels, too, are below normal in most of the areas affected by the drought.

Often partners in arms, the heat and aridity led to the worst drought in the U.S. since the 1950s. Since July, roughly three out of every five acres in the Lower 48 states have endured drought conditions.

Five out of every six counties — 83 percent — is designated a drought disaster area.

Scant rain and higher temperatures mean more evaporation, which has hit the Great Lakes. Lake Michigan dropped to a record-low level in December.

2012 美國旱象嚴重, 將造成農產、水資源 ETF 成投資趨勢
Agriculture, too, was bludgeoned. Forecasted to set records, the corn crop failed in several states, resulting in the lowest production since 2006 and the smallest yields — 123 bushels per acre — since 1995,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oybeans yields were the lowest since 2003.

Commodity prices rose, but natural gas prices continued to fall. The average national price of natural gas dropped 31 percent in 2012.

Power companies are sopping up the flood of cheap fuel, converting the nation’s stock of power plants from coal to gas. The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however, expects that trend to level off in the next few years.

What does 2013 bring? Weather-wise, more of the same, it seems. The three-month outlook from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forecasts persistent dry pattern over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分析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2013 可穿戴式電腦運算將是趨勢起點 ( 2013 will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wearable computing )

穿戴式電腦的演進與應用

一、穿戴式電腦的起源

  一般人對電腦的印象,不外乎是桌面電腦那四方形冰冷的外殼,大大的CRT或LCD顯示器,滑鼠、鍵盤等配件,或是機房機櫃裏面那種像冰箱一樣的超大型電腦主機。事實上由於積體電路的進展,電腦已經悄悄地讓我們隨身帶著他。當然,你可以說你有一部筆記本電腦,你可能已經覺得筆記本電腦很小很好攜帶了,但我們要研討的是比筆記本電腦更小的電腦,我們可以把他像名片一樣放到口袋,或是像眼鏡、手錶、項鏈一樣戴在身上的電腦,甚至是把電腦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讓電腦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份。英代爾總裁克雷格.貝瑞特曾在受訪中談到:“未來的 PC不會是方方正正的,為了凸顯人性化的特質,PC會以各種形狀大小融入日常生活中,像“變色龍”一般成為周圍環境的一部分。”

  “穿戴式電腦”顧名思義,就是將電腦穿戴在身上,利用微型錄影鏡頭或顯示幕、天線、簡單的按鈕、無線傳輸技術,讓我們可以隨時使用電腦,輕鬆地隨處接收與處理資訊、收發電子郵件、上網流覽、聆聽音樂、打電話,甚至隨時隨地工作而不只局限於辦公室。科技更人性化,無論走到何處,資訊帶著走,便利帶著走,我們的雙手可以空下來做更多的事情,以我們為中心,電腦隨時隨地服務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一面參觀展覽,一面將影像傳輸給朋友分享,同時一起參與討論。

  穿戴式電腦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名詞,自1997年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電腦協會發起第一屆國際穿戴式電腦研討會,來自各國的研究人員,像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與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等,都持續有許多研究成果與雛型的開發。

  日本亦積極地於1998年舉辦第一屆的Wearable Tokyo展示會,並成立The Advanced Institute of Wearabl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etworks(簡稱WIN),藉以推動Wearable Computer之發展,日本時計協會(Japan Clock & Watch Association)更以日本擁有手錶微小化和低耗電技術優勢之下,正努力朝行動式電腦及可穿戴式電腦方面積極發展佈局。

註:Google Glass、蘋果 iWatch 就是 wearable computing,正是 GoogleApple Inc., 在  wearable computing 相爭之處;

搭載 iOS 的蘋果 iWatch 今年登場

面對近來直直落的蘋果股價,執行長Tim Cook的回應是,我們正在研發很酷的產品。對於這樣的回答,各界的猜測多可分為兩類,一是傳聞已久的iTV,另外一個則是iWatch。而究竟哪一個比較可能先亮相,據外國媒體所言,將會是iWatch!

據Bloomberg的新聞顯示,蘋果目前正由屢獲大獎肯定的首席設計師John Ivy率領一個約百人的團隊在研發iWatch,據說「手錶」原先就是John Ivy很感興趣的項目,而早在幾年前它們就開始研究起Nike的運動手錶了,這也讓人對於iWatch的未來,感到有一點放心。

iWatch其中的一項大賣點,就是會搭載iPhone、iPod touch上廣受好評的iOS作業系統。雖然說蘋果先前所開發的iPod Nano系列,用來作為iWatch產品的設計起點,似乎很合理,但是這一回,蘋果打算把籌碼都壓在iOS上,而不採用過去iPod Nano上的應用軟體。

iWatch難題一:電池續航力

不過這一點有利有弊,畢竟就使用手錶的經驗來說,人們並沒有像使用智慧型手機一樣的概念,願意常常為手機充電;且使用iOS作業系統對於電池續航力上來說,就是一大挑戰,若要看見iWatch上市,這肯定是第一個要克服的問題!

iWatch難題二:如何接收iOS第三方App通知訊息

為了讓iWatch更有賣點,蘋果肯定要開發相對應的連接埠或是軟體來操控它。對於與iWatch類似的產品,也就是 Pubble Watch 來說,可以透過Hack的動作來讓 Pubble Watch 接收iOS第三方App的通知訊息,不過會在藍芽通訊斷線後,就需要重新Hack過才可以執行。所以要怎麼讓iWatch更容易接受iOS上第三方的App的通知,也會是蘋果需要想出解決方法的一環!

不過,好消息是,近來傳出LG積極向蘋果釋出善意,表示願意提供柔性螢幕供應,對於iWatch 來說,是個不錯的好兆頭!據說,iWatch 將在今年稍晚一點推出,是一個讓人對於蘋果再次燃起信心的好機會。

Google眼鏡 日月光、矽品受惠

Google智慧型眼鏡傳出採用博通Wi-Fi晶片,巴克萊分析師陸行之表示,預計初期年出貨量 5000萬支,今年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營運貢獻約在2%左右。法人指出,由於博通是日月光及矽品大客戶,封測雙雄可望受惠。

Google 智慧型眼鏡備受市場矚目,儘管 Google已在廣徵開發商,替新產品找各種創意用途,但保密功夫做得不錯。目前僅從送審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官方文件得知Google智慧型眼鏡是採用博通(Broadcom)的Wi-Fi晶片,採 2.4GHz 802.11b/g 標準,支援藍芽4.0低功耗技術。

巴克萊證券分析師陸行之表示,Google 智慧型眼鏡上市初期,年出貨量約5~6千萬支,未來成為市場主流後,每年出貨量可攀升至1~2億支。因為 Google智慧型眼鏡的詳細規格尚未完全公布,初估今年度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營運貢獻約2%左右,並未點名個別廠商。

法人指出,目前僅能確認 Google 智慧型眼鏡是採用博通Wi-Fi晶片,對台廠供應鏈而言,博通是台灣封測雙雄日月光(2311)和矽品(2325)的大客戶,去年平均下單量約40~50億元左右,因此未來若 Google智慧型眼鏡熱賣,封測雙雄將直接受惠。Google 是在去年4月公布這款智慧型眼鏡,暫定售價1500美元,強調不必用到手,完全以聲控來進行搜尋、拍照、傳訊等功能。Google 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也在今年1月被拍到在紐約地鐵上戴著這款智慧型眼鏡,被網友認為是造勢活動之一。市場預期上市時間可能在今年第三季之後。

Pivothead live streaming and WiFi Drive hands-on (video)

If you thought live streaming was the obvious next step for the Pivothead video glasses, you're not alone. We, for one, thought it immediately upon donning the HD-recording eyewear and the company's Zach Barbitta couldn't agree more. The proud rep was on hand at tonight's Pepcom event demoing a brand new prototype accessory that will hopefully hit the market in three to five months and enable you to stream video straight from your 8MP sunglasses to the web, anywhere there's a WiFi signal. The device is so early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at we don't have many details about it. The final package should be roughly the size of a small portable hard drive -- tiny enough to slip into a pocket, provided you're not a skinny jeans fan. You'll have to connect it to the glasses via USB,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prove unwieldy, but we're sure some creative paths for passing the wire around your torso could easily solve that.

分析
  • 可穿戴式電腦運算將由 Google 眼鏡、蘋果 iWatch、Pivothead 眼鏡應用開始,不能小看這趨勢;
  • 由應用看,可穿戴式電腦運算 ( wearable computing ) 將與 cloud computing 結合成為新可穿戴式電腦運算、雲端運算之產品;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核四緩建、發展節能產業才是台灣電力與產業最佳策略 ( Nuclear Power strategy can be adjusted to improve our life by energy saving industrial )

   台灣目前共有六部核能機組運轉中,兩部機組興建中,核能電廠的裝置容量為5.1百萬瓦瓩,核能發電比例為20%的電力。在2008年的發電量結構當中,火力發電佔發電量70%,自主發電能源(含核能及再生能源)僅約佔22.6 %,其中核能佔20.8%。下列有幾點給擁核與廢核参考:

  • 若核一、核二、核三持續運轉,台灣總發電量,其中超過 19% 是備用電力;
  • 台電目前現有的傳統火力發電機組,總共至少有27個機組,分佈在深澳、林口、大林、協和、興達、台中等地方,總發電量是1190萬千瓦,這些傳統電廠的發電效率只有30-34%;換句話說,每100卡的熱能只有30-34卡轉換成電力。台電如果能夠將這些發電機組逐一全部改換成發電效率為42-50% 以上的複循環式或高效率之汽電共生發電,便可提高發電效率30-40%。換句話說,在不增加任何污染、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況之下,其發電量便可增加357-476萬千瓦,這已經比核四的發電量多了,電力怎麼會不夠呢? 更何況開放民間發電賣電,就能解決萬一無電恐慌。( 註:2014 台電火力發電機組已經提高發電效率至50% 以上,但政府及台電節能政策仍不是很有效也不積極 )。
  • 全台用非營業電量佔年總用電量的23.43%,其中 35%以上是屬於照明,預估都使用 LED 燈泡,約可以降低60%以上之電力耗損,因此可以節省約5%以上全台總用電量,還可以增加5萬勞工工作機會;發展LED 照明、節能冰箱、節能冷氣等節能相關產業,加上LED 照明省下電力之可省總電力可達 11.8% ~ 12.6%,也就是核一、核二都可暫停,備而不用,還可以增加20萬 ~ 幾十萬勞工工作機會,發展出全球最節能產品與產業;( 註:新的 LED bulb 技術可達 125 lm/w ~ 130 lm/w,遠高於日光燈之 70 lm/w 及傳統燈泡之 10 lm/w ) ;
  • 北部商業用電占非常很大,其中商業照明、冷氣、冰箱占很用電非常高比重,節能產業包括節能照明、大樓太陽能尖峰補電、節能冷氣、節能冰箱、離峰電力儲存,總共可以創造非常大之產值, 節省之電力非常驚人,致少可延緩核四達5年,可替代之發電建設才來得及,因此,政府一定要強制去做節能;
  • 建築節能層面,台達電企業總部台北瑞光大樓是15年的建築物,透過導入節能設備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節能58%,北部商業用建築物發常多,若能大幅加強節能,將可以節省許多電力;
  • 核四須先緩建 ,分析清楚為什麼台電核四要花這麼多錢?並且,將台電所有人員財產追蹤,核四再追加預算將達到 3600億,還不見得達到國人安全標準,核四才發電量僅占 4%,已花了 3600億,一年發電才頂多賣出220億電,每年還要維護核四,所需經費又至少是120億,台灣已經債台高築,可以這樣再玩下去嗎?再考慮許多核電工程全由國民黨的黨營事業所承包,核四先緩建 ,讓人民開始學習節能方向之生活,使用節能產品,分析是否需續建,反而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降低國債成長速度,為台灣創造許多新機會。這樣一來台灣減少能源進口,又可增加節能LED 照明、節能冰箱、節能冷氣等節能相關產業出口,GDP 至少有 10% ~ 18% 增加空間。
  • 讓台電不能再壟斷、國營單位主管財產公開、國營單位要受檢驗才能降低許多貪污、利益輸送問題。不同意 "政府支付幾千億元的停建費",請政府追究追查台電高層與廠商簽下不合理的『停建賠償費』合約,沒有任何公司會簽下不合理的『停建賠償費』已違反 合約合理性,台電已經利用不合理性合約在核四 A 走人民許多錢,又利用不合理性合約讓購買電價拉高,為什麼政府一直讓這樣事發生?
  • 台灣進出口已經都已經衰退,進口能源占 GDP15%,若能節約能源6%讓進口能源減少25%,GDP成長約可以增加 3.75%,遠比去做核四經濟成長高,未來台灣經濟成長空間在『減少進口能源』
節能產品與產業是世界潮流,核四先緩建或停建同時發展節能LED 照明、節能冰箱、節能冷氣等節能相關產業,全民開始學習節能之生活,使用節能產品,提高綠能應用及火力發電效率降低火力發電成本,反而,讓國人產生更大生存空間。 

新興國家全力發展經濟之結果就是全球用電人口全球用電量將大增,能源會越來越貴,節能產品與產業會是世界潮流,與其再花錢續建核四,不如核四先緩建 ,停聽看節能產品與產業策略,帶來多少省電量,這是最實際的方向。實施節能產品與產業策略是全民是否能實踐之問題,絕非公投馬上可解決核四停建、續建這麼簡單。一旦,實施節能產品與產業策略有成果,省下許多電,核一、核二、核三只能停止運轉當停止的備用電力,以備國際能源短缺特殊狀況,不能隨變廢核,要像德國無核電政策一樣:核電廠停而不廢之無核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