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煉金術又在華爾街上演,投資銀行與保險業者要將有毒證券重新包裝,現下最風行的概念稱做「不動產房貸投資管道的再證券化 (re-remic)」。不過,全力防堵危機再現的監管機構,卻對此創新頗為感冒。「re-remic」的運作方式,係指保險業者與銀行將持有之有毒債券,交給華爾街券商區別出好壞;再將優質證券包裝在一起,並賦予不錯的信評等級,風險較高的證券則為低評等。
如此一來,金融機構的損益表 「看起來」(本質不變) 就優質多了, 而且不需要持有太多擔保資金。不過,部分州政府擔心現有的評等制度有缺陷,以這種重新包裝方式賺取費用 (或靠信評機構來定價風險),根本就是在醞釀危機。
紐約州與其它地方政府的監管單位,則主張一種與 re-remics 類似、但保險公司不需向投資銀行與信評機構支付大筆手續費的替代方案。
這項方案設定信評機構不夠可靠,遂雇用一個具有房貸抵押證券經驗的研究機構,向政府提供資產定價的援助,並評估潛在風險。拜賜於信貸市場好轉,房貸證券的再包裝越來越受歡迎。根據估計,今年 re-remic 的交易金額將從 300 億美元跳升至超過 900 億美元。
華爾街銀行家與分析師強調,少部分的 re-remics (約10-30%) 交易是用來幫助保險業者管理資本。主要目標則是「幫助不良證券找買家」。巴克萊資本 6 月曾透過研究報告表示:「受到評等影響,有 3500-4000 億美元價值的證券沒有人買。房貸再證券化提供了一個重設評等的方法,可望提升投資吸引力。」
業界人士指出,J.P. Morgan Chase、Credit Suisse Group、Jefferies & Co.、RBS 等大型券商均已參與 re-remics 市場, 扮演保險業者與信評機構雙方的中間人角色。但再包裝的手續費並不便宜。業者估計,包含給予投資銀行、信評機構的手續費與其它支出,保險公司要付的費用約佔包裝產品價值的 0.35% 左右。
分析評論
- 3500-4000 億美元毒貸款證券化與評等高之債券商品包裝一起,再重設評等賣到其他國家;
- 凡經過包裝之商品我預估會連結一利率指標讓人們以為與貸款證券化商品無關;
- 應該還會掛上100%保本且配息;
- 今後買固定收益商品要非常小心美國已經流行貸款債務證券化再包裝之商品,反正,找一家銀行集中在它身上幾年後再讓它倒閉;
- 最後,還是要讓大家知道當商品配息超過銀行十倍利息時最好問一下配息來至那裡? 如果是來至債息、貸款支付息那就要小心;一旦美國升息,又是一惡性循環,商品風險馬上提很高;
- 最後,也要讓許多人知道雷曼連動債商品合約沒有註明配息一部份來至那些有毒之證券化貸款,而是利用連結指數、保本及雷曼銀行信譽欺騙投資人,基本上可以看成它就是一張用雷曼銀行信譽借款配息合約,問題是銀行倒閉時就不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