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創作力的培育與挖掘的故事: 超靈感與創作互動 ( Elizabeth Gilbert's creativity path: Super inspiration and creative interaction )

這故事啟示靈感與創作是一種人創作理智和超感應的關係Elizabeth Gilbert faced down a ­pre-mid-life crisis by doing what we all secretly dream of – running off for a year. Her travels through Italy, India and Indonesia resulted in the mega-best-selling and deeply beloved memoir Eat, Pray, Love, about her process of finding herself by leaving home. 

She's a longtime magazine writer – covering music and politics for Spin and GQ – as well as a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Her books include the story collection Pilgrims, the novel Stern Men (about lobster fishermen in Maine) and a biography of the woodsman Eustace Conway, called The Last American Man. Her work has been the basis for one movie so far (Coyote Ugly, based on her own memoir, in this magazine article, of working at the famously raunchy bar), and Eat, Pray, Love is on the same track, with the part of Gilbert played by Julia Roberts. Not bad for a year off.

我是個作家 寫作是我的專業,但當然,不僅如此 這也是我一輩子的最愛與迷戀 所以我也沒想過這會有所改變 但,說到這,最近有件相當奇特的事發生了 在我的生命與事業生涯中 這讓我重新審查我與這份工作間的整個關係 而這特別的事就是我最近寫了這本書 這本回憶錄叫做"飲食,禱告,愛" 這本書很明顯地,跟我之前的書很不一樣 因著某些原因被出版 並成為相當轟動且國際知名的暢銷書 這讓我現在不論到了哪 人們都異樣地對待我,彷彿我已經完蛋了 真的! 玩完了,沒救了! 像是,他們會往前走向我,並擔心地說著 "你不怕嗎?你不擔心你再沒有辦法寫出超越這本書的作品了嗎?" 你不怕你終身都要一直寫作嗎? 你不怕你再也無法創作出一本 讓全世界的人都在乎的書 從此不再

所以這一切都還蠻慶幸的,你也知道的 但情況也可能更糟,要不是我突然記起 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青少年時,我第一次開始告訴人們 我想要成為一個作家 我常碰到同樣帶著出自幾分恐懼的反應 然後人們會說,"難道你不怕你永遠都不會成功嗎?" 難道你不怕被人拒絕的恥辱會把你逼到絕路嗎? 難道你不怕終身都要做著這樣的工作 卻一點成就都沒有嗎? 然後你就這樣困死在破碎的夢當中 言語中還充滿著失敗的苦楚 (笑聲) 諸如此類,你知道的 

這答案,所有問題的答案,就是"是的" 是的,我是害怕著這所有的事情 而且我一直這樣害怕著 而同時也有更多的事令我感到害怕 這些是其他人不曾猜想到的 像是海草,還有其他可怕的東西 但,當講到寫作這一件事 我最近常想到,並且不斷思索的是"為什麼" 你知道的,這合理嗎? 這合乎邏輯嗎?人們被預期著 應該要為他們覺得在這世上註定做的工作感到害怕 你知道的,創意工作到底有著什麼樣具體的東西 似乎用著某種方式,讓我們變得如此緊張擔心於彼此的心靈健康 在別種行業不太會這樣,對嗎? 舉個例來說,像我父親,他是個化學工程師 而你知道嗎?在他四十年的化學工程生涯中,我不曾記得 任何人問過他是否他害怕成為一個化學工程師 並沒有。 化學工程妨礙了約翰嗎?,狀況如何了呢? 你知道的,事情並沒有變成這樣 但平心而論,化學工程總體來說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並沒有因酗酒躁鬱症 而享譽全世界 (笑聲)

我們作家,就有點這樣的聲譽 當然不只是作家,也包含了各領域的創作人才 似乎都有著情緒非常不穩定的惡名 你所需做的就是看看光在二十世紀,就有無數偉大的創作靈魂隕落 這是多令人悲痛的死亡 這些藝術家通常早逝且總是死於自己的手上,你知道嗎? 而即使是那些沒有真的自殺的人 就像你所知的,似乎也因著他們的天賦而被困擾抑鬱著 諾曼˙梅勒,就在他死前的最後一場訪問,他說道 "每個在我書中出現的角色都扼殺了我一些 你知道的,這是對於你生命中的作品非常特殊的陳述 但當我們聽到有人這樣說時,我們甚至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聽著這類的話語 且不知為何,我們完全將這觀念內化並全面接受 這觀念就是--我們的創造力和所遭受的痛苦息息相關 而其中藝術的本質,到頭來,都會導致心中的苦悶

而今天我想問在場各位的問題是 你們全部都接受這樣的想法嗎? 你覺得這樣妥當嗎? 因為即使是從一吋遠的地方來看這件事 我對這樣的臆測仍無法完全認同 我覺得這是很可恨的 我也認為這是危險的 而且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想法延伸到下一個世紀 我認為如果我們激勵我們偉大的創造心靈繼續活躍下去,那會更好

我當然知道,就我而言,在我的狀況來說 如果我開始走入剛提的那條黑暗的假設路途,那是相當危險的 尤其是我現在處於這樣的處境中 處於現在的工作環境中 這有點像是,你懂的,你瞧 我相當年輕,我只有大概40歲 也許我還有大概另外四十年的工作年頭 而很有可能的是我從這一刻起寫的東西 將被世界論斷為我上一部 曠世巨作後的作品 我應該直說,因為我們現在在此有點像是朋友 很有可能的是,我最偉大的作品已在我身後了 噢,天啊,這是多糟的一個想法 你知道的,這是那種想法,會讓一個人 一早九點就開始喝著琴酒 而我並不想這樣 (笑聲) 我較喜歡繼續做我愛的工作

而這問題現在變成該怎麼辦呢? 似乎對我來說,在多次省思後 為了能繼續寫作,我現在必須採取的方式是 我必須創造出某種保護式的心理架構 從現在起,我必須,有點像是找出某個方式讓我在寫作時 在我內心憂慮與我本身間保持安全距離 而這憂慮無非來自他人對作品的反應 過去的幾年,為了如何做到,我一直在尋找可以仿效的模式 我依著歷史的時間軸去尋找 我也一直在找其他的社會模式 看看是否他們有更好且更合乎情理的想法 讓我們可以知道如何幫助有創作力的人們 這有點像是管理創作力下天生的情緒風險

這研究引領我回到古希臘與古羅馬 所以請專心聽我說,因為我們還會繞回來講這個話題 但,當時古老的希臘與羅馬人 並不是湊巧相信創造力 來自於人類 人們相信創造力是種跟隨著人的神聖靈魂 這來自於遙遠不可知的源頭,並存於人類 因著遙遠且不可知的原因 著名的希臘人稱這伴隨著人的創造力神聖靈魂為"守護神" 名聲顯赫的蘇格拉底相信他就有這樣的守護神 會從遠方向他傾瀉智慧 羅馬人也有相同的概念 但他們稱這種虛幻的創作靈為天才 這是很棒的,因為事實上羅馬人並不認為 天才是一個聰慧的單獨個體 他們相信天才是一種不可思議並神聖的實體 並相信這實體是真的住在藝術家工作室的牆壁中 有點像是家中的小精靈多比 祂能不為人察覺地出現並幫助藝術家完成作品 並修飾作品讓其成形

這是如此地聰慧!就是這個,這就是我在講的距離 心靈層面的構造可以讓你與作品保持距離 而大家都知道這是如何運行的,對吧? 所以古代的藝術家就可以受到保護,不被某些事物影響 像是,太多的自我陶醉,對吧? 如果你有著令人讚嘆的作品,你不能完全歸功於你本身 大家都知道你有著這非實體的天才幫著你 如果你工作不順,這也不完全是你的錯,明白嗎? 大家會知道你內的天才有點拙劣 這就是西方人長久以來對創造力的看法

接著文藝復興來臨並改變了所有的事 我們有了這偉大的想法,也就是 我們將人類個人放在宇宙的中心 超越所有的神與一切的神祕事物,而且沒有留下多餘的空間 給轉述神聖話語的奧祕生物 這就是理性人文主義的開端 人們開始相信 創造力完完全全來自人類本身 在歷史上,頭一次 你開始聽到人們稱這個或那個藝術家為天才 而非身邊有著天才的靈

而我必須告訴你,我認為這是個極大的錯誤 你知道的,我認為任憑一個人,就只是一個人 去相信他或她自己就像是個容器 負載著像是所有神聖、有著創造力的、不可知的、永恆的奧祕 這些事物的形狀、本質與源頭 這只是在人類脆弱的靈魂上放上太多的責任 這就像要一個人去吞下太陽 這只會完全扭曲挫敗一個人的自我 並製造出無法預期與掌握的成果 我想這帶來的壓力 已在過去的五百年中扼殺了我們身旁的藝術家

而,如果這是真的 我想這也的確是真的 現在面臨到的問題是,怎麻辦? 我們是否可以有不同的作為? 也許可以回溯到更古老的理解方式 去看待人們與創造奧祕間的關係 也許不行 也許我們不能就這樣在十八分鐘的演講中 就這樣抹煞了五百多年的理性人文主義 也許在今天的觀眾中 會有人提出相當合法的科學懷疑 懷疑有關精靈的這種基本觀念 這些精靈跟著人們到處跑並在作品上撒下精靈水 或許,我並無法讓你們同意我的看法

但我要提出的問題是 你知道的,為何不這樣想? 為何不用這樣的方式作思考呢? 因為這就跟我聽過的其他事情一樣地有道理 尤其是在解釋這徹底瘋狂並變化無常的 創作過程 在創作過程中,當一個人試著創作出些什麼時 基本上來說,在座的每個人 都知道創作者並不總是理性地創作著 而且,事實上,我們有時會覺得完全超乎常理

當我最近遇到傑出的美國詩人露絲·斯通時,就有這樣的感受 她現在約九十多歲,在其一生中,她一直扮演詩人的角色 她告訴我她成長於維吉利亞的鄉間 她會在外面的田野工作著 在那時,她會感受到並聽到一首詩 從山水景色中來到她眼前 她說這就像是列車行駛下轟隆轟隆響的空氣 在山水之間向她傾洩而下 然後她會感受到這股力量,因為這股力量會晃動她腳下的大地 她很清楚在當下,她必須做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套句她的話,"死命地奔跑" 然後她會瘋狂奔跑到房子裡 像是快被詩追趕上一般 這一切就是要她是以極快的速度拿出紙筆 快到讓她可以在當這一切靈感奔向她時,她可以匯集到一切 並將其呈現在字句之間 當然有時她速度不夠快 所以她會一直奔跑,卻怎樣也跑不回家裡 而這首詩不再傾洩而下,她錯過了這首詩 她說這靈感會繼續在山水間尋找 如她說的"尋找另一個詩人" 然後也會有著這樣的時候 這是我不會忘記的片刻 她說她也會有幾乎錯過一首詩的時候 所以,她會跑向房子並找出紙來 然後詩會向她襲來 當詩襲向她時,她會抓下一枝筆 接著她說,這就像她伸出了另一隻手 然後她會抓住這感覺 她會抓住這首詩的尾巴 接著她會順勢把詩向後拉入身體內 並同時謄寫於紙本上時 就在這些瞬間中,詩會精準完美地躍然紙上 由後往前,從最後一個字到第一個字  ( I had this encounter recently where I met the extraordinary American poet Ruth Stone, who's now in her 90s, but she's been a poet her entire life and she told me that when she was growing up in rural Virginia, she would be out working in the fields, and she said she would feel and hear a poem coming at her from over the landscape. And she said it was like a thunderous train of air. And it would come barreling down at her over the landscape. And she felt it coming, because it would shake the earth under her feet. She knew that she had only one thing to do at that point, and that was to, in her words, "run like hell." And she would run like hell to the house and she would be getting chased by this poem, and the whole deal was that she had to get to a piece of paper and a pencil fast enough so that when it thundered through her, she could collect it and grab it on the page. And other times she wouldn't be fast enough, so she'd be running and running and running, and she wouldn't get to the house and the poem would barrel through her and she would miss it and she said it would continue on across the landscape, looking, as she put it "for another poet." And then there were these times -- this is the piece I never forgot -- she said that there were moments where she would almost miss it, right? So, she's running to the house and she's looking for the paper and the poem passes through her, and she grabs a pencil just as it's going through her, and then she said, it was like she would reach out with her other hand and she would catch it. She would catch the poem by its tail, and she would pull it backwards into her body as she was transcribing on the page. And in these instances, the poem would come up on the page perfect and intact but backwards, from the last word to the first. )

所以當我聽到我就像--這真的很不可思議 這簡直像是的我創作過程  ( So when I heard that I was like -- that's uncanny, that's exactly what my creative process is like. )

這也不完全就是我的創作過程,我並不像一個輸油管 我就像隻驢子,而我必須工作的方式 就是每天必須同一時間起床 然後笨拙地,汗如雨下地創作著 但即使在我笨拙努力下 即使我不時潤飾我的作品 我可以想像得到你們大多數人也會這樣 你們知道的,即使我努力創作或有著點子從某處向我展現時 老實說,我無法認清這源頭 而這是什麼呢? 我們要用怎樣的方式與其相處卻不會讓我們喪失心智 而是,事實上,卻很有可能讓我們保持清醒呢?

對我來說,當代有個最好的例子讓我知道怎樣做到 那就是音樂家湯姆威茲 我幾年前曾因雜誌社的工作需要去採訪過他 我們討論著這個話題 你知道的,湯姆,終其一生,是個實實在在 受盡折磨的當代藝術家的化身 他試著去控制、管理並主宰 這些無法掌控的創造衝動 而這些衝動完全是內化的

但隨著年紀增長,他也越趨內斂 有天他自洛杉磯的高速公路開車,他告訴我 而這就是改變他一生的時刻 當時他正在加速前進,突然間 他聽到了這美妙旋律的片段 這就像靈感臨到他腦海中,難以捉摸卻又令人心動著急 你知道的,他迫切地想抓住它 這是如此的珍貴,而他迫切地渴望著,但他沒辦法得著 他沒有紙或筆 他也沒有錄音機

於是他感覺到以往的焦急又開始向他襲擊而來 像是,'我就要失去這靈感了!" "然後這旋律又要在我腦海中永遠揮之不去!" "我不夠好,我做不到!" 沒有驚恐,相反地,他停下來 他只是停下這所有的心理過程 接著他做了件滿新穎的事 他只是抬頭望著天空,然後說 "不好意思,難道你看不出來我正在開車嗎?" (笑聲) "我現在看起來像是可以寫下一首歌嗎? 如果你真的想要給我這樣的靈感,那就等等適合的時候 等我有空應付的時候再來 否則,今天就先去找別人吧 去麻煩李歐納科恩吧

接著他整個的創作過程都改變了 並不是作品本身,他的作品仍像以往一般黑暗 但這過程,還有這其中巨大的焦慮感 都在他將這創作的精靈解放出來時,也獲得舒緩 在他心中,這天才引起的僅是困擾,將其釋放到它來的地方 他瞭解這一切用不著像是現在這樣在心裡折磨或痛苦著 這可以是獨特的,奇妙的,而又奇怪的結合 有點像是湯姆和不太像湯姆本身 這奇異外界事物間的對話

所以當我聽到這個故事,我也開始慢慢轉換我創作的方式 這也已經救過我一次 這觀點救了我一次,救出現在當我正在寫"飲食,祈禱,愛"" 我又掉入了某個絕望的坑洞裡 當我們在專注創作於某個作品時,我們會陷進去,靈感卻一直不來¥¥ 然後你開始會覺得這又將是一個大災難 這將會是我寫過最糟的一本書 不僅是糟糕,還會是有史以來最爛的 我甚至會開始想我應該就把這計畫丟掉了 但接著我又想到湯姆和空氣喊話的場景 我試了一試 所以我就從手稿中抬起頭來 我對著房間的空角落講出了心中的想法 接著我大聲地喊著,"你!聽著! 你跟我都知道如果這本書不夠精彩 這並不完全是我的錯,對嗎? 因為你看的出來我已經盡全力去創作了 我再也擠不出任何更好的東西了 所以你若是要讓這創作更好,那你就要出現並做好你該做的工作 如果你不做,也沒關係,你知道嗎?那就算了 我還是會繼續寫作因為這是我的工作 我希望今天記錄上記載的是 我現身在我的工作崗位上

因為 (掌聲) 到最後會有點像 在幾世紀前的北非沙漠中 人們會為著月光下神聖的舞蹈與音樂聚集著 這會延續著數小時,直到黎明 這表演總是十分壯觀,因為舞者門相當的專業 而且他們也很棒,對吧? 但偶爾,很少地,還是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其中會有一位表演者真的表現得比別人優越 我知道你們都明白我在講什麼 因為我知道在你們生命中某些時刻一定看過像這樣的表演 這一瞬間時間好像靜止了 舞者會有點像是穿越過某種入口 他所跳的動作其實跟一千個夜晚前做的表演沒有任何不同 但一切都會安排好 突然之間,他表現得不再像只是一個人類 他會自內部發光,從心底層發光 因著這神靈,所有的事物都跟著在火上發光

當這樣的事發生時 當時的人們都知道為何會這樣,你知道的,他們會呼喊它的名 他們會把手牽起來,開始吟唱著 "阿拉,阿拉,阿拉,神啊,神,我的神!" 這就是神,你知道嗎? 這是很奇異的歷史註腳 當摩爾帝國侵略南西班牙時,他們帶著這個習俗 而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發音也隨著改變 從 "阿拉,阿拉,阿拉"到 ","歐勒,歐勒,歐勒" 這你可能在鬥牛賽與佛朗明歌中聽到 在西班牙,當一個表演者做了件不可能且不可思議的表演時 "阿拉!歐勒!歐勒!阿拉!棒呆了!好極了! 不可置信的,就在那裡,你在表演者身上看到上天的化身 這是很棒的,因為我們需要這些

但,隔天早上詭譎的事發生了 當舞者他自己起床時 會發現時間是星期二的早上11點,而他身上再也看不到神的影子 他只會個會老化的人類,並有著受傷的膝蓋 也許他再也無法到達那樣的表演高峰 也許當他表演旋轉時,再也沒有人會吟唱著神的名字 那他餘生該怎麼辦呢? 這相當棘手 這是我們在創作生涯中 必須做的最痛苦的妥協之一 但也許這一切不用這樣的痛苦 如果你在一開始就不曾相信 你自我最獨特的部分是來自於你本身 也許你只是深信這些不凡的能力是借給你的 來自某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為著成就你生命中某個細膩的部分 而這些能力會在結束後,傳給下一個人 而你知道的,當我們這樣想時,這就會開始改變所有的事

這就是我重新思考的方式 這當然也是過去幾個月我所思考的方式 同時我也忙於創作即將出版的下一本書 也就是被過於期待到令我感到恐怖甚至驚慌 上一本熱門暢銷書的續集

我所必須一直告訴我自己的是 當我因創作又真的快精神崩潰時 要知道,不要害怕 別畏懼 做你該做的 繼續堅守在你的工作崗位上,無論這工作是什麼 如果你的工作是跳舞,那就跳好你的舞 如果那個分派到你創作上的那個非凡卻又荒誕的精靈 決定在某些瞬間讓令人讚嘆的事 透過你的創作被看見,那就真的太棒了 若是沒有,那就繼續跳舞 即使如此,你還是最棒的 我深信不疑,也覺得我們應該把這個觀念教導出去 不管怎樣,你都是最棒的 憑藉著人類單純的愛與執著 持續地堅守著我們的工作崗位。  

創意許多時候是來自那靈、天使與人類的互動,正如聖經說的我們是那器皿,那器皿有時會接收來自靈的創意。也就是高等生命跟人類互動過程是透過靈感、感應,產生創新、創作喜悅,進而影響歷史,從聖經也看出來,上帝給先知的話就像靈感:
《耶利米書》1:11-12
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耶利米,你看見甚麼?」我說:「我看見一根杏樹枝。」耶和華對我說:「你看得不錯;因為我留意保守我的話,使得成就。」
《耶利米書》1:13-16
耶和華的話第二次臨到我說:「你看見甚麼?」我說:「我看見一個燒開的鍋,從北而傾。」耶和華對我說:「必有災禍從北方發出,臨到這地的一切居民。」


參考:

Related articles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Tracy Chevalier 名畫背後的故事 - 創作的啟示 ( A book of finding the story inside the painting - Creative Inspiration )

Tracy Chevalier is a bestselling historical novelist. She lives in London with her husband and son. Chevalier was raised in Washington, D.C and graduated from Bethesda-Chevy Chase High School in Bethesda, Maryland. [ Tracy Chevalier ー歴史小説家である。彼女は夫と息子と一緒にロンドンに住んでいます。シュヴァリエはワシントンD.C.で育ち、ベセスダ、メリーランド州ベセスダチェビーチェイスの高校を卒業しました。]

讓我告訴各位一件我很苦惱的事 而且直覺告訴我,這裡不少人 跟我一樣有這種苦惱 當我在畫廊看畫的時候 走過一間又一間滿是畫作的房間 看了15到20分鐘後 我領悟到我其實沒有在看畫 我對這些畫一點感覺也沒有 我腦袋裡想著的其實是咖啡 我亟需讓自己清醒 我的苦惱就是畫廊困倦症

這裡有多少人也有這種苦惱? 是吧!哈哈哈哈! 那麼,有時候大概可以撐 超過20分鐘,有時甚至撐不了那麼久 但我想我們都有著這種苦惱 那你會伴隨著愧疚的感覺嗎? 對我來說,當我看著牆上的畫作 我想,某個人決定要把這些畫掛在牆上 想著,這些畫是値得掛出來的 但我不見得看得懂好在哪裡 事實上,絕大部分時間我都看不懂

所以我離開畫廊時很不開心 我自覺內疚,不快樂 我認為我看不懂是因為我有問題 而不是這些畫有問題 所以像這樣離開畫廊的經驗很差

我認為我們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你想,如果你去了一家餐廳 當你看菜單的時候,你會想去點 菜單上的每一道菜嗎? 不會!你會選菜 如果你去百貨公司買襯衫 你會試穿店裡的每一件襯衫嗎? 而且每一件都買嗎? 當然不會!你有所選擇,本應如此 那爲什麼不行在 畫廊裡選擇性地看畫呢? 憑什麼我們對每一幅畫都要有感覺?

所以我試著用不同的方法 我做兩件事 我去畫廊的時候 我很快地先把畫廊走一遍 把所有的畫都瀏覽一下 然後我選出幾幅 因為某些因素讓我想慢慢看的畫 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這些畫吸引我佇足 但是他們像磁鐵般吸住我的目光 然後我不再回顧其他的畫 就直接走去那幅我想看的 所以這是我先做的事 自己當博物館館長 我先選一幅畫,可能是50選一 然後第二件事是我站在那幅畫前 自己編一個有關這畫的故事

為什麼是一個故事?嗯,我想這是天生的 我們的DNA告訴我們要講故事 我們總是拿各式題材說故事 我認為我們之所以這麼做 是因為這是個瘋狂混亂的世界 有時候我們用故事來讓這個世界更合理一點 試著在混亂中找秩序 為什麼不在看畫時如法炮製呢? 所以現在我就像在餐廳裡選菜一般 選畫廊裡的畫

接下來我要展示三幅畫 這些畫讓我駐足良久 想對人訴說他們的故事 第一幅需要解釋一下它的背景 揚‧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女孩」 他是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 這是最棒的一幅 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是十九歲 後來我馬上就去買了一張它的海報 其實我仍保留著那張海報 30年後我還把它掛在家裡 我搬到哪裡都要帶著它 總是百看不厭

一開始讓我在畫廊佇足欣賞這幅畫的理由 只是因為他用了好漂亮的顏色 還有那映照在她臉上的光影 但是我想會讓我年復一年的回來看這幅畫 一定有另外的原因 那就是她臉上的表情,充滿矛盾的表情 我不知道她是快樂還是悲傷 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結論 所以這讓我一直回來看這幅畫

在我買了那張海報16年後的某一天 我躺在床上看著她 我突然想著,到底 畫家對她做了什麼 使她有那樣的表情 這是我第一次思考到 她臉上的表情其實反映了 她對畫家的感情 在那之前,我僅僅把它視為一幅女孩的肖像 現在我開始認為它在描繪一段關係 然後我就想,喔,那這是段什麼樣的關係?

所以我就開始找答案,我發現 我們對她一無所知 事實上,我們對維梅爾畫作裡的模特兒 都一無所知 我們對維梅爾本身的瞭解也不多 這讓我大呼,「妙極了!」 我可以盡情發揮編造出各式各樣的故事

所以以下就是我編的故事 首先我認為 我要想辦法讓她進到房子裡面 維梅爾是如何認識她的呢? 嗯,有人是這麼說的: 她是他12歲的女兒 他的女兒在他畫這幅畫時的確是12歲 然後我想,不對,這個表情的確很親密 卻不是女兒看父親的那種親密 有件事情該提一下,在當時荷蘭的畫風是 如果女模特兒的嘴巴張開,表示性引誘 對維梅爾而言, 把女兒畫成那樣 的確很不妥當

所以這不是他的女兒,而是一個 與他關係很親近,肉體關係很近的人 還有誰可能在他的宅邸內呢? 僕人,一個漂亮的僕人 所以,她在房子裡 那要如何讓她進到畫室裡呢? 我們對維梅爾真的瞭解不多 但就我們所知的那一點點,有一件事我們的確知道 就是他與一位天主教女士結婚,他們與岳母同住在 一間有他專屬的房間的屋子裡 有他自己的畫室。他還有11個小孩 這個房子大概很亂很吵吧 如果你看過維梅爾的畫 你會發現這些畫表現出不可思議的恬靜安詳

一個畫家如何在有11個小孩圍繞的情況下 畫出如此恬靜安詳的畫? 他把他的生活分成好幾部分 他到了畫室,他會說:「沒有人可以進來這裡。」 「太太不能,小孩也不能,好吧!女僕可以進來打掃。」 女僕進到了畫室,他把她引進了畫室,他們在一起 然後他決定畫一張她的肖樣

他讓她穿上非常普通的衣服。 所有維梅爾畫裡的女人,或者是大部分的女人 都穿著以非常昂貴的絨、絲、毛皮材質所做的衣服 而這件衣服非常普通,整張畫裡唯一上得了台面的 是她的珍珠耳環 如果她是女僕,她不可能買得起 這樣一對珍珠耳環 所以這對耳環不是她的,那是誰的? 剛好我們知道他太太凱薩琳娜的衣服清單中 有一件帶有白色皮毛的黃大衣 一件黃黑兩色的緊身馬甲 你在他其他的畫作裡都看得到這些衣服 維梅爾的畫作裡不同的女人穿著這些衣服 所以很顯然,她的衣服借給不同的女人穿 所以如果說這女孩拿了他太太的耳環來戴 也不是太不可思議的解釋吧

所以我們把故事的重要元素都湊齊了 她與他在畫室裡獨處很長一段時間 這些畫要花很久時間來完成 他們可能經常獨處很長一段時間 她戴著他太太的珍珠耳環 她很迷人,她顯然愛著他,但她也很矛盾 他太太知道嗎?大概不知道吧 如果她不知道,嗯...... 故事就這麼寫下去了

下一幅畫我要談一談 夏丹的「堆卡片的男孩」 他是18世紀法國畫家,以靜物畫出名 不過他偶爾也會畫人像 事實上,這幅畫他畫了四個版本 不同版本裡的男孩都很專心地堆疊著 我最喜歡這個版本,因為其他版本的男孩 不是太老就是太年輕。對我而言,這個 就像金髮小女孩的麥片粥(英語繪本童話)一樣,剛剛好

他不太像是個小孩,卻又還不能算是個大人 他的樣子恰好展現出純真與老成間的平衡 這讓我佇足在這幅畫前觀賞 我看著他的臉,有點像維梅爾的畫 他的臉沈浸在從左邊照過來的光線中 他就在這幅畫的中央 而且你看,我發現當我看著他 我居然站在那裡說著 看我!請看看我! 但他沒有看我,他還是看著他的卡片 這就是這幅畫的誘人的要素之一 他是如此專心在手上的工作以致於看都不看我們一眼 這對我而言,是一幅畫的傑作的象徵 尤其是當我們對這幅畫缺乏解答的時候 他永遠都不會看我一眼

所以我構思了一個故事 如果我是那個小男孩,誰會在那裡看我? 不是這位畫家,我不想去想這位畫家 我想的是這個男孩的大人版 一個成年僕人,一個凝視著年輕一點的僕人的老一點的僕人 說著:「看看我。我要警告你 你將要經歷的人生。 請看看我。」 但他並沒有因為這樣就看著他

這種無解的感覺,就像「戴珍珠的女孩」那種無解的感覺 我們不知道她是喜還是悲 即使我已針對她寫了一整本小說 我仍然不知道她是喜還是悲 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去看這幅畫 想找出答案,想找個故事來解釋這個缺口 我們當然可以編個故事來暫時滿足自己 但卻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回來看

我要談的最後一幅畫 叫做「無名氏 」,畫家也是「無名氏 」

這幅都鐸時代的畫由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買下 他們原本以為這是詩人托馬斯·奧弗伯理爵士 但是後來他們發現原來不是他 而且他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誰

所以,在國家肖像美術館裡 如果你不知道一幅畫的背景 對你而言這畫沒什麼用處 這幅畫不能掛出來展覽,因為他們不知道他是誰 所以很不幸地這幅「孤兒」畫 大部分時間都跟其他一樣為數不少的 「孤兒」畫一樣存放在儲藏室裡 其中有些畫真的很漂亮

這幅畫讓我停下來看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是他嘴與眼的表情不一致 他的嘴在微笑,但他的眼卻顯出哀愁 他並不快樂,而他為什麼不快樂? 第二個很吸引我的原因 是他亮紅色的雙頰 他臉紅了。他因為被畫而臉紅 這個傢伙一定常常臉紅 他到底想到什麼使他臉紅呢? 第三個讓我停下腳步的原因 是他那件非常華麗的上衣 絲綢,灰色,還有那些美麗的鈕扣 你知道這些讓我想到什麼嗎? 它看起來又貼又蓬,好像床上鋪的羽絨被

我老是想到床和紅臉頰 當然,當我看著他我也總是聯想到性 而且我在想,他是不是也在想這個? 然後我想,如果我要根據他寫個故事 我最後要寫的是什麼? 喔,都鐸時代的男性都在想什麼? 我想到亨利八世 他也許每天都在想誰能繼承他的位子 誰將繼承他的名號及財富 你如果把這些都放在一起,你的故事就可以 填補讓你一直反覆回來看畫的那些缺口 那麼這就是我想到的故事 很短

「小紅玫」

我仍然穿著卡洛琳送我的白色絲綢上衣 它是件有著可拆式袖子的普通高領上衣 還有著以絲線纏扭出的精緻鈕扣 縫得很密,所以很貼身 這件緊身上衣使我想起床上的床罩 或許這就是她的意圖吧 我第一次穿它是在她父母為我們舉辦的豪華晚宴上 我知道在我站起來發言之前 我的雙頰紅得像火 我總是很容易臉紅,不論是因為體力消耗 喝酒,還是情緒激動

就因為我是個男孩,所以我的姊妹及男生同學都嘲笑我 但是喬治卻沒有 只有喬治能叫我小紅玫 我不讓別人這樣叫我 他的叫法讓這個字聽起來很柔和 當我宣佈訂婚的消息時,喬治並沒有臉紅 相反的,卻蒼白的像我的上衣 他不應該驚訝的 大家都覺得很理所當然 有一天我會娶他的表妹 但聽到正式宣佈這消息卻依然很難接受 我瞭解,我也很難啟齒

之後我在能俯視廚房菜園的陽台上找到了喬治 儘管喝了一下午的酒,他看起來仍然蒼白 我們站在一起看著女僕切萵苣菜 我問:「你喜歡我的緊身上衣嗎?」

他瞧了我一眼說:「這個領子會掐死你。」

我很堅定地說:「我們還是可以見面的。」 「我們還是可以一起打獵、玩牌、去宮廷。 一切如舊。」 喬治沒有說什麼 「我已經23歲了,是該結婚了, 也該生個子嗣繼承家業,這是大家的期望。」 



喬治喝乾了另一杯紅酒,轉身面對我 「恭喜你要結婚了,詹姆士。 我深信你倆會很幸福。」 從此他不再叫我的小名

註:Tracy Chevalier 是一位很有創意的女士,能將世界名畫以歷史說故事方式產生新一類型小說,將她的歷史興趣轉化成為暢銷的小說,讓人們有不同方式享受名畫。( Tracy Chevalier is a very creative lady, can have the world famous painting into historical story-telling generate a new type of novel,  her interest turned into best-selling historical novel, so that people have a different way to enjoy the paintings ) [ Tracy Chevalier、彼女は歴史的に世界的に有名な絵画を持つことができ、非常に創造的な女性である読み聞かせ小説の新しいタイプを生成し、彼女の関心は、人々が絵画を楽しむための別の方法を持っていることを、ベストセラー歴史小説になって ]

Related articles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從《蒙格智慧》活的夠久,不做蠢事,體會長壽習慣的培養 (Live long enough, avoid doing stupid things, and experience the cultivation of longevity habits from "Menger's Wisdom")

 蒙格之道》+《蒙格智慧: 這兩本書以更犀利、幽默的筆調,直接呈現查理.蒙格對價值投資和人生精華的獨到見解。匯聚1987~2022年蒙格在波克夏和魏斯可公司股東會上的珍貴講話,為你提供了深入探索人生之道的最佳指南。活的夠久,不做蠢事,持續學習,才能有複利效應,以下幾個習慣:

 1. 「樂觀」是最有效的保健良方 ( Keep a smile a best life )

    人類維持健康需要三種營養元素:一、是飲食營養、二是行為營養、三是心理營養。「心寬出少年」、「強精必先強心」等古話,即在強調心理營養的價值不亞於飲食營養。

「樂觀」是最有效的保健良方,所謂:「笑一笑,十年少」!人有了好心情、心理狀態就會平衡,輕鬆豁達的心境能促使生理狀態穩定;心情好,大腦中內啡肽釋放多,身體微循環改善,免疫力就能夠提高,也就不容易生病。

聖經也很清楚說: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箴言 17:22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腓立比書 4:4

經常笑一笑,可以放鬆精神、活躍氣氛、創造和諧。總之,「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心療」、「保持樂觀心態,快樂無處不在」!希望本書讀者都能夠領悟笑的真諦,享受健康的人生!

2. 最佳長壽習慣: 常活動自然肌肉,自然活動一動,吃半飽,聽聽音樂聞聞花香,最親愛的人擺第一,活出幸福與愛的意義  

  閱讀『琉球人的長壽秘訣』去了解琉球人飲食及生活方式是很有趣,琉球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讓琉球人長者輕鬆地活的更健康更長壽,先了解琉球人飲食活動與美國人差異:很顯然琉球人吃蔬菜、豆類、魚、全榖類食物遠比美國人多很多,也就是琉球人血管都比美國人年輕很多,較低同胱胺酸。我們再看琉球人食物金字塔,更清楚食物的重要。地球上最健康長壽的 5 個區,分別是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日本的沖繩美國加州的羅馬琳達,以及希臘的伊卡利亞島,都是地處偏遠,科技相對不發達的地區,也因此保有比較自然的生活模式。

從 5 個區的生活模式中,我們提出健康長壽快樂的挑戰計劃,期望讓人們以 9 週為期,以不轉換大環境,只改變自身周遭設置的方式,來獲致藍區的生活品質。

  1. 常活動自然肌肉,自然活動一動,善用四周環境活動,每天百歲老人十項全能運動
  2. 吃半飽,不感覺餓就不再吃聽聽音樂聞聞花香,聽聽立志正念 Podcast
  3. 心靈有歸屬可延長壽命,也減少壓力
  4. 最親愛的人擺第一,活出幸福與愛的意義
  5. 飲食較多樣化,營養均衡,更長壽健康
  6. 世界一流的醫療保健
  7. 在對的團體中多社交
  8. 保持良好的習慣與品質

3. 飲食較多樣化,營養均衡,更長壽健康

    營養均衡,更長壽健康,才能發揮複利效應最重要飲食習慣,如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