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2012 電視革命的時代 - 分析

Google TV
Image via Wikipedia

CES趨勢分析:行動裝置將重新為電視下定義

我們即將跨入一個消費性電子新時代,屆時電視再也無法自己為自己下定義;這個趨勢在今年的美國國際消費性電子展( CES )上顯而易見,行動裝置開始重塑電視接下來該扮演的角色──從應用程式、服務以及連結性等,硬體需要適應的各方面。

在CES上最大力提倡以上趨勢的就是三星( Samsung ),該公司挾其身為全球頂尖電視品牌、第一大智慧型手機供應商,以及半導體製造大廠的優勢,威逼軟體開發商創作能讓手機、平板裝置、智慧型電視使用的「多螢應用程式(multi-screen apps)」;三星的目標是將不同裝置的內容、應用程式與服務界線打破。

而如果「多螢應用程式」的趨勢確立,消費性電子產業的下一個戰線何在?對此顧問機構Accenture的電子與高科技產業資深分析師Kumu Puri認為:「(消費性電子產業)最後的戰場已經由電視移動到行動裝置領域。」

在2011年的CES可以發現,多媒體平板裝置在消費者家中的客廳扮演了更吃重的角色;但在當時很少有人預見,平板裝置角色的變換,可能將導致傳統PC與電視的對決。

根據Accenture的一項調查,有44%的平板裝置使用者會觀賞串流媒體內容,此外有43%的平板裝置使用者至少每週會下載一次應用程式。該調查更重要的發現是,受訪消費者在一個星期之內透過電視機觀看廣播電視或有線電視節目的時數比例,已經由2009年的71%,在2011年減少為48%。

在CES上有數位半導體產業高層,都表達了行動裝置將如何對電視產業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的看法。例如聯發科(MediaTek)總經理謝清江(C.J. Hsieh)在接受EETimes 美國版編輯專訪時,就強調了必須同時在手機與電視平台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性,而且這同時適用於消費性電子晶片商與系統供應商:「你必須兼顧兩者,跨平台將帶來很大的優勢。」

博通( Broadcom )的行動平台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裁Rafael Sotomayor則表示:「這種說法也許有一點簡陋,但我預測行動裝置將會對電視的功能產生不少影響。」該公司剛推出首批802.11ac晶片系列產品,這種無線新標準號稱允許較少的視訊壓縮,達到低延遲(小於50 millisecond)、高解析度的效果。

這也就是說,該技術能讓行動裝置分享內容,並且與跨平台的無線顯示器解決方案搭配──但問題又來了,要連結所有的行動裝置與電視,需要的是什麼?所謂的「多螢」殺手級應用可能會是什麼模樣?

消費者已經發現,他們其實不太需要用電視上網,用平板裝置就好,而且同時可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而且,消費者已經了解到,他們其實不必一定要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可以躺在床上用平板裝置看串流視訊;所以幹嘛要把PC、平板裝置或是手機上的內容傳送到電視機上?

那些推廣 Wi-Fi Direct 與Wi-Fi顯示器解決方案的廠商,包括Sigma Design與博通,都認為一個小小的接取點裝置,或是搭載Wi-Fi Direct功能、內建Netflix等應用程式的機上盒,會讓實現以上的視訊分享願景變得簡單,而且商機更為可行。這是沒錯,但現在並沒有一種步驟簡單的解決方案,能實現數位內容的多螢分享。

三星可以合理地預期該公司的Galaxy手機、Galaxy Tab與大螢幕電視機使用者,能把三種裝置連結在一起;蘋果(Apple)的擁護者們也相信,可建構一個整合性的「蘋果家庭網路環境」。但對大多數擁有一堆不同廠牌消費性裝置──採用不同的作業系統,視訊功能也大不相同──的人們來說,新一代的Wi-Fi Direct機上盒就將扮演關鍵角色。

該種機上盒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功能,擁有一種能應付不同作業系統需求、不同螢幕解析度需求的中介軟體;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不同行動裝置與消費性設備之間順暢的點對點連結體驗,還是一種開發中的技術。

還有其他意見認為,能在大螢幕電視上玩社交網路或是使用即時通,將會重新定義電視的未來;事實上,消費者早就會邊看電視球賽轉播邊互傳手機簡訊,所以讓電視化身社交平台的點子,可能還蠻符合消費者的習性,這感覺是個好預兆。但,這足以讓消費者換台新電視嗎?對於這個問題,Accenture的Puri回答:「我不確定。」

15年前,消費性電子產業為了PC可能入侵客廳而奮戰,該場PC與TV的對決推動了雙方陣營的技術進展,從使用者介面、視訊壓縮、處理器到作業系統、中介軟體、Java語言等等,而且催生了數位電視標準。

在那個時候,產業各界在許多怪題目上爭論不休,包括誰將掌控家庭娛樂並從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中獲利?是否將會出現可提供500個頻道的有線電視機上盒,或是具備智慧化功能的電視與PC?

在PC與TV大戰期間,網路繁榮興盛,讓消費性電子業者爭相開發一系列包括網路電視(Web TV)、具備上網功能電視、客廳專用PC,以及具備有限上網功能的有線電視機上盒等等。經歷數年的嘗試與錯誤,產業界對於網路電視的初始熱情逐漸消退,而且終於放棄、承認TV與PC基本上就是不同的。

可能除了英特爾(Intel)之外,沒人再將PC視為家庭娛樂的核心。而在過去幾年,Google TV重新塑造了一種更強大、更聰明的TV形象,再度炒熱了「智慧電視(smart TV)」這個名詞;在 2012年的CES展場上,則到處可以聽到有人在說「連網電視( Connected TV )」。

消費性電子市場變得越來越複雜,但總而言之,目前已經演變成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裝置等具備連線功能的行動設備,與電視機爭奪消費者心目中重要性的局面。可以肯定的是,未在行動領域有所著墨的電視業者,恐怕日子要難過了;電視供應商需要擬定一個有效的新策略,讓消費者能不費力地在各種行動裝置與電視之間,進行內容的連結、操作與播放。


Google TV迎戰蘋果,三星、索尼、樂金等CES大軍壓境

新一代Google TV機種將在2012年的CES展上問世,而韓國LG成為最新的Google TV夥伴,加上之前的夥伴Samsung、Sony及Vizio(後兩者將在CES展出新機種),Google將在2012年CES展整軍列隊,準備迎戰2012年呼之欲出的新一代Apple TV!

在硬體上也有改變,將從原來第一代採用的Intel晶片組,轉換為Marvell所推出的ARM平台;另外,台灣電視晶片廠商聯發科(MediaTek)也將加入電視晶片供應商行列,支援新一代Google TV的電視晶片,而LG的Google TV系列產品則採用自家的L9晶片組。

Google TV在去年10月發佈新版Honeycomb,強化了使用者介面的簡潔性、網路及電視內容搜尋的便利性、模擬電視的YouTube體驗,以及開放Android Market。短短幾個月下來,已經有超過150款Google TV專用App上架,同時還可使用數以千計原來的行動程式。

Google TV相關夥伴的新聞動態如下:

  • LG將在CES展出最新Google TV電視機,並採用自家的L9晶片組。
  • 台廠瑞軒(Vizio)將私下展出尚未完全成熟的Google TV電視。
  • 三星在2012年將開始銷售Google TV。
  • Marvell將在今年CES展出成為Google TV核心的系統單晶片產品。
  • Google將和台灣晶片廠商聯發科(MediaTek)結盟,供應下一波Google TV的裝置。
  • 原本Google TV的夥伴Logitech,並未出現在本次的Google TV新聞中,該公司先前推出的Google TV產品Revue機上盒,因為銷售不佳而宣佈將不再推出Google TV產品。
  • SONY 2012 主推 Google TV 及 Connected TV 。

分析

  • 由於 Internet 人口持續成長,Connected TV 是主流 TV 趨勢。
  • 蘋果(Apple)將透過 Airplay 技術整合 Apple TViPAD、 iPhone 與 Google TV Android Smart phone 競爭。



Enhanced by Zemanta

陸客陸生陸資仍須加速開放鬆綁、加速有錢人觀光移民 - 分析與評論

English: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
Image via Wikipedia

陸客陸生陸資仍須加速開放鬆綁

在馬英九總統順利連任後,政府日前陸續宣佈若干鬆綁措施,預料對陸客、陸生與陸資來台都有正面作用,但開放幅度與速度似乎都仍有斟酌空間,因為要加強兩岸人民互動與經貿交流,不必要的限制越少越好!

自從馬總統上任以來,兩岸關係遠較以往平順,不只鎖國政策解除,許多對大陸方面的管制也逐步放寬,其中陸客、陸生與陸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根據統計,自二OO八年五月擴大開放陸客來台團體觀光,至去年年底,入境陸客已突破三百萬人次;而在陸資部份兩年來大陸企業則有一億五千萬美元來台投資;去年首度開放陸生攻讀學位,共有九百三十三人註冊。表面看來,當然都是突破,但認真檢驗,實在大有改進的空間。

以這三項成效最好的陸客為例,去年有一百六十二萬餘人次,較年初預期的二百萬人次已有落差;而且兩岸三通及陸客自由行之初,到台灣旅遊一度是大陸觀光客的首選,但去年第三季最受大陸觀光客歡迎的旅遊地點,台灣已經落居第八;自由行部份,原先規劃上限每天五百人,但實際入境,至今尚不及三萬人,平均每天不到二百人。探究原因,固然十分複雜,但限制太多絕對是重要因素。如果能夠儘快解除那些不必要也不合理的限制,相信一定可以吸引更多自由行的陸客。

陸生方面也是如此,台灣在去年首度招收大陸學生,原訂名額二一四一人,放榜錄取一二六三人,最後只有九三三人完成註冊,其原因顯然與「三限六不」政策有關,不只導致陸生來台就學意願低,更讓人無法理解台灣究竟是歡迎?還是排斥陸生?反觀香港,由於祭出四十八萬港幣的高額獎學金,去年就吸引十七名大陸高考狀元,可以斷言,只要「三限六不」政策延續,台灣就永遠無法吸收大陸頂尖學生,即使有意來台,也會望而卻步!

至於陸資,當初國人寄望甚殷,但這兩年來,來台陸資僅有一億五千萬美元,相對於同期台商投資大陸的金額,可能還不到百分之一,與大陸去年對外直接投資六百億美元比較,更是微乎其微,其原因同樣是管制太多,除半導體、高科技敏感技術、石化上游等多項產業被列為陸資禁止投資項目之外,大陸民眾來台居住期限、資金上限、融資等也都有若干限制。舉例來說,大陸人購買台灣房屋,一年只能停留四個月,而且三年不得轉售,這固然有減低陸客炒作房市的作用,同樣也會降低陸資來台投資的意願。

就事論事,在開放陸客、陸生與陸資之初,除了經濟效益之外,確實也要重視國家安全,因此開放之初政府採取嚴格把關立場,確實有其必要。不過,隨著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當初訂定的許多規範已經證明既無必要也不適宜,徒然只會阻礙陸客、陸生與陸資來台,當然就應該及時調整。我們欣然樂見馬總統和吳敦義院長日前已就這些問題相繼作出政策指示,政府部門也陸續提出鬆綁開放的具體方案;但在開放的幅度和速度上,似乎仍嫌保守,從好處想,固然有助降低風險、穩步致遠,但耽誤時機又何嘗不是損失?因此,我們還是呼籲應該加速鬆綁,不要一味因國家安全的考量而使應有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陸客消費力驚人 美增發4成簽證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人在海外「砸錢不手軟」的豪奢消費力,令美國大開國門迎客!美國總統歐巴馬前天簽署行政命令,將在今年對中國與巴西等外國遊客大幅加發簽證,增幅達40%。據了解,中國遊客在美國消費比其他國家多5成以上,平均每人每趟消費金額逾19萬元台幣。

路透報導,歐巴馬( Barack Obama )前天至佛羅里達州主題樂園「迪士尼世界」為連任造勢時,宣布將簡化中國與巴西等外國民眾申請非移民簽證的手續,以吸引更多中國旅客赴美觀光購物,創造就業機會。

平均每人花19萬
歐巴馬稱:「我們要他們來美國花錢,在奧蘭多、在佛羅里達,還有在美國,將促進我們的商業和觀光。」他並強調,「要讓美國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他當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國務院將對中國與巴西的簽證許可提高40%。
此外美國駐中大使館前天也表示,今年將於中國增加50名簽證官,以加快簽證程序。白宮預計,到2016年中國遊客數將比現在成長1倍以上,巴西遊客數也將增長近2倍。
目前美國外籍遊客的平均消費金額約12萬元台幣,但中國遊客的平均消費竟高達19.8萬元台幣,巴西遊客平均也消費15萬元台幣。

消費佔全球28%
中國遊客的驚人消費力不僅在美國受歡迎,也是全球各大精品名牌商眼中的「豪客」。世界奢侈品協會日前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奢侈品市場去年的消費總額已高達約3906億元台幣,佔全球28%,一躍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佔有率最大的國家。英國豪華房車「勞斯萊斯」總執行長托斯頓預測,接下來的中國龍年有望再創新紀錄。

分析與評論

  • 全球都逐漸開放中國、巴西免簽來促進觀光經濟,而台灣觀光經濟成果並不如預期,我認為政府與民間引進之有名之觀光景點是不夠的,如故宮與台北美術館並沒有任何活動連結,故宮也沒有任何建設開始結合歐洲藝術館,台灣要讓觀光景點有特色就是將台灣華人文化結合歐洲文化,讓一趟台灣觀光成為遊客一生最要旅程。
  • 許多大陸遊客號稱台灣政府對大陸歧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例如:大陸人與台灣人結婚應比照台灣與國外人結婚,四年就拿到身分證。
  • 大陸與巴西有錢人可以觀光移民,一次觀光移民 5年,沒有像台灣這麼呆的國家,拒絕 有錢人觀光移民,應該盡快引進人民幣定存業務,讓台灣外幣定存業務之利息拉高,治安優良,吸引有錢人來台觀光移民。
  • 台灣建設要以引進有錢人觀光移民、 有錢人子女觀光遊學移民為主,各大學也要以引進國外著名之分校為目的,也就是一趟4年遊學移民可以讀書同時進修國外著名之分校學分,減化將來進入國外著名學校之門檻 ,讓有錢人子女觀光遊學移民深感台灣遊學移民之優勢。
  • 政府要做的事,就是加速觀光經濟之成長,不是等待。只要台灣有20萬5年 有錢人觀光移民,一年可以創造2000億 ~ 3000 億內需產值,創造很大經濟成長率。而且, 觀光移民裡面有100個有影響力之有錢人如她是巴西大企業女兒、沙國石油企業總裁兒子等等,未來可以創造出國際許多經濟合作種子,國際新創企業之搖藍。發展出國際商業關係之企業創新模式,才能突破韓國、新加坡之競爭,必竟,國際商業新經濟合作需要有決定性人喊開動才易啟動。

Enhanced by Zemanta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風箏發電時代 ─ 風力發電已逐漸成熟: MIT BAT ( Wind energy research product )

風電時代來臨 風箏發電

荷蘭科學家證實一隻翱翔天際10平方公尺大小的風箏,足以產生萬瓦電力,約可滿足10戶家庭用電。科學家下一步的計劃「階梯型發電機」(Laddermill)風箏,預計可產生5萬瓦電力。最終,科學家希望可以製造出億瓦電力的大型風箏發電系統。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荷蘭台夫特(Delft)科技大學永續發展工程教授烏波.歐克斯(Wubbo Ockels)指出,風箏可以透過繫在地面發電機上的繩索來發電,風箏透過風力在空中飛翔,不斷飛上、飛下的動作足以產生龐大的能量。科學家指出,風箏發電的成本低廉,約相當燃煤發電,是使用風力渦輪發電費用的一半。

比平地風能密度增加 10倍
歐克斯是使用由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風箏能源研究員福雷(Allister Furey)所研發的「8字型飛行
模式」(figure-eight flying pattern)做電腦模型技術,描繪出產能最佳的風箏情況,並以增加空氣流經風箏的速度。另外,歐克斯也深入研究溜溜球(yo-yo)的運動規則,上方的空氣流動速度比周圍的風速還大。所以,當一隻風箏飛向天際時,另一隻風箏就像滑翔機從天而降,不需要多少動力就能飛行。

高度是風箏發電的優勢。一般發電風車的高度約80公尺,該高度的平均風速是每秒5公尺。隨著高度不斷增加,風速一方面增強,另一方面也較穩定,到了800公尺處的平均風速為每秒7公尺。風力所產生的電力與速度立方成正比,風箏在高處所產出的電力比低處達5倍之多。

此外,建造一座高達800公尺的風車可能性相當低,但風箏卻可輕而易舉地達到這個高度,並充分利用該高度所產生的風力。科學家表示,高空所產生的高速「噴射氣流」(jet stream),使得英國、荷蘭、愛爾蘭以及丹麥成為風箏發電的首選之地。福雷指出:「在英國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有經濟效益地經營一家風箏工廠,卻無法以較低的成本運作風力渦輪發電。」

世界上一些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以風箏來駕馭源源不絕的風力能源,科學家估計風力能源超過整個地球電力需求的百倍以上。2007年,Google慈善部門投資了1千萬美金於美國一家Makani風箏公司。另,義大利巨杉公司所設計的風箏發電機(Kitegen),是將旋轉的12組風箏放到2千公尺的高空收集風力,來牽引一個直徑100公尺的旋轉木馬轉盤進行發電,估計可產出10億瓦電力,相當於一個標準燃煤發電廠所產出的電力。

MIT的風力發電機,在美已確定商用(台灣風力能源充沛!)

從MIT 分枝出來的Altaeros Energies開發的是,全球首創飛在空中的商用風力發電機,叫做:「Buoyant Air Turbine」(BAT)。將氦氣充滿在直徑大約10公尺的風洞型氣球,中心架設風車的構造,可以在上空接受風力而運轉。一台BAT的發電能力大約是30KW。不管下雨或是下雪都可以使用。在阿拉斯加州已經確定商用運轉。 ( 註:若發電能力大約是每小時30KW :
  • 約90萬個MIT的風力發電機,約 424 平方公里 [ 85公里 * 5公里空中平面 ] ,產生核四運轉一年的發電量 2365200萬kWh
  • 若採用堆疊 8層組合方式, [ 22*10公里 * 2.5公里 * 0.15公里 空中矩型體 ] ,使用中央山脈220公里,若全部建制 BAT風力發電機預估可發電總電量約十一座核四發電量,將可占台灣 60%電力需求,減少55%進口能源,增加 GDP 8.25%;
  • 若採用堆疊 16層組合方式, [ 22*10公里 * 2.5公里 * 0.3公里 空中矩型體 ] ,使用中央山脈220公里,若全部建制 BAT風力發電機預估可發電總電量約二十一座核四發電量,將可占台灣 120%電力需求,減少100%進口能源,增加 GDP 15%;
  • 根據 MIT及BAT發電機增加高度,風力能量密度增加,若都在3800m高度風力發電,發電量將是以上3.5倍,採用堆疊 16層組合方式, [ 7*10公里 * 2.5公里 * 0.3公里 空中矩型體 ] ,使用中央山脈70公里,若全部建制 BAT風力發電機預估可發電總電量約二十一座核四發電量,將可占台灣 120%電力需求,減少100%進口能源,增加 GDP 15%;
  • 註:中央山脈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抵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縱貫全島有「台灣屋脊」之稱,中央山脈七星嶺後大都超過1000公尺的有名山峰(1369公尺),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有名山峰(2352公尺),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

)


考量品質、土地、費用 風力發電當紅,台灣為何有難色

中國的廣州中科恆源能源科技公司研發出一種「全永磁懸浮風力發電機」,標榜「輕風起動,微風發電」。只需每秒1.5公尺的風速(煙可被吹動,但風向標還轉動不了),就能帶動發電機運轉,還可比傳統發電機提高20%發電量。

     這款風電機並獲得3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的特別金獎,獲選世界「十大綠色發明」之一。「什麼?空中發電?!」你沒聽錯,風電產業也在積極地「向上發展」。聖地牙哥的 Sky Windpower 公司正研發一款新型空中風力發電機,可在距離地面一萬公尺的高空中採集更為穩定、強大的風力進行發電。
現在風力發電機已經很成熟

     荷蘭的皇家殼牌石油、加拿大的Magenn Power等公司,也都在積極地投資或從事空中風電的研發設計。

風力發電

現在,風力發電在全世界已經逐漸成熟,一個國家像台灣 92% 能源來自進口,進口能源占 GDP 之 15%,因應未來能源需求,提高風力發電比重是有必要,風力發電意味減少進口能源 提高GDP,風力發電成本不高,因為風力發電機維護很低,政府只要以30年1%低息貸款風力發電廠經營,風力發電成本不高,每度電之風力發電成本將低於火力發電。



:高空中風力發電機非常適合台灣,因為它的發電量是可以取代核能發電,取代台灣傳統發電 20% ~ 40% 發電量,減少進口能源費用增加GDP成長,因為台灣高空風力能源相當豐富,風力已經是全世界已知第二大再生能源,若能減少進口能源費用台灣GDP就還有成長 10%空間,也可大幅降低台灣能源進口拿回扣事件。現在風力發電之主要是平均發電量約1/3風力發電機最大發電量。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