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中國的外匯儲備政策應該改變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tands with Federal R...Image via Wikipedia

據中新社16日電 國家外匯管理局16日公佈最新「國際收支平衡表」,令國際對中國的關注再度聚焦到「雙順差」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外貿出口和直接投資淨流入,兩大「關鍵數據」雙雙增長,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繼續呈現「雙順差」。

二季度持續雙順差

 與此同時,中國外匯儲備數字也毫無意外的繼續積聚,二季度再增1,369億美元,令中國外匯儲備總規模突破3.18萬億美元。
專家:通脹壓力更大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公佈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為696億美元。其中最受關注的貨物貿易順差為685億美元,顯示「中國製造」仍然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同時,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7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淨流入402億美元。對此有專家表示,「雙順差」數字對中國可謂喜憂參半:既說明中國出口形勢良好,外國資本依然看好「投資中國」,但也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帶來「隱憂」。如今國際資本不斷流入,令中國面臨更大通貨膨脹壓力,也將是中國近一段時間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的一大挑戰。根據國家外匯局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984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793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2,777億美元。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魏晞)中國人民銀行12日公佈的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已達到3.1975萬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0.3%。

  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連續突破高位,引起多方關注。此間分析人士認為,貿易順差仍是外匯儲備數字繼續走高的原因之一。今年以來,中國依舊呈現“雙順差”局面,儘管一季度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同比下降,但貨物貿易仍有208億美元順差。同時,在美國和歐洲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也加速了美元等資本的流入,令外匯儲備積累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當天公佈的報告中,新增信貸數字也引起關注。在今年中國央行連續六次調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背景下,上半年人民幣貸款仍然增加4.17萬億元,特別是6月份一個月內,人民幣貸款就增加6339億元,同比多增207億元。有分析認為,中國央行仍將在第三季度採取加息等手段,控制通脹並管理通脹預期。

中國出口通貨膨脹?

今年七月,數家媒體報導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擴大到百分之十一點九,依據以往的經驗,這樣的數字背後,代表著中國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過去二十年,對外輸出低廉產品而降低全球部份產品物價的中國,在全球經濟快速成長之際,卻可能將中國的通貨膨脹輸往全球各地。

中國的物價急速大幅上揚

中共今年七月發表報告指出,由於過去十二年的快速經濟成長,已促使其今年六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達到百分之四點四,並且提高基準利率到八年來的新高點百分之六點八四。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的物價上揚,使得民眾不得不改變購物習慣,精打細算。約占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三分之一的食品價格,五月份將通膨率推升為百分之三點七,為過去廿七個月的新高點,許多中國經濟學家預期通膨率將很快達到百分之四或五。對於以維持高存款利率及過去曾有因高物價衍生政治動盪事件的中共而言,政府部門對這次物價的攀升極為關注。全球的企業主管及中央銀行也小心翼翼觀察相關的變化,特別密切注意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因素對於各地物價的牽動。

中國通貨膨脹短期內無法解決

短期內,影響中國通膨的因素是玉米價格的增加,帶動飼料價格的上揚,對去年中國因疾病損失數百萬頭豬隻造成豬肉短缺問題,無異是雪上加霜。不過,這類問題只要農民盡快補充豬肉就可得到解決,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真正造成中國通膨壓力的其他長期因素才是關鍵,例如可耕面積的減少及水源等結構性問題。此外,中國當地製造商逐漸取得定價優勢對通膨的影響,也值得關注。中國過去的生產力收益優勢已將結束,提高的薪資已使生產力優勢相形失色,此外,加強環境保護也使製造業的成本增加不少。

另一個導致通膨壓力的傳統因素是,經濟快速成長的經濟體最後必然會面對的優勢耗盡問題。總體需求的穩健成長會導致供應吃緊,如電力及運輸部門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導致通膨。雖然預期中共對於通膨上升的因應,可能是採取升息及減少存款利息所得稅等措施,但多位中共中央領導人並不願意升息,因為這會對借方構成壓力,並且擔心會因此吸引投機者投入資金賺取匯兌利益。


當中國商品的成本很明顯的由通貨緊縮轉變為通貨膨脹時,中國對原物料價格的影響就會發生逆轉,以致引發全球通膨。

根據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的報導,今年五、六月份美國自中國進口產品的價格,均較前一個月增加零點三個百分點,創下自二○○三年十二月以來首次連續二個月增加的紀錄。美國前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就此表示,這代表中國廉價商品阻止通貨膨脹壓力的現象,已在逐日消失。貿易的增加、資金的快速流動,以及創高紀錄的商品價格等等因素,困擾著各國的貨幣政策決策者,他們或許不得不採取提高利率或繼續維持高利率等貨幣政策,以控制國內的通膨壓力。

美國現任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表示,全球經濟體整合的擴大,有可能使決策複雜化,而更為廉價的進口品所創造的利益,會被原物料及能源成本的提高所抵銷。全球需求的增強逐漸刺激食物及商品價格的上漲,並且壓搾有限的產能,特別是更多的海外投資,削弱各經濟體的中央銀行控制資金供應的能力。

過去,各國的中央銀行控制著來自中國及其他如印度等國家的廉價產品所造成的效應,以維持低利率水準及刺激國內經濟成長。根據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二○○○年到二○○五年期間,全球化使得富有國家的通膨率至少降低百分之零點二。但現在,要想避免通膨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已經提高了,進口品價格已成為造成通膨,以及提高基準利率的重要考量因素。


分析與評論

  • 過去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中國外貿出口和直接投資淨流入,兩大「關鍵數據」雙雙增長,中國央行都持續增加美債、歐債,這方式在2010是有效,2011開始由於歐債惡化及美債持續增加,中國糧食通膨嚴重,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美債、歐債方式應該改變。
  • 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加上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必須先考慮通膨、人民幣國際化與華人經濟擴大,依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糧食儲備極為不足,這些儲備都需要超過三年儲備量才足以應付未來應付國家安全及通膨之局勢,與其增持美債不如儲備進口能源與物資。
  • 在人民幣國際化與華人經濟擴大,中國需要將人民幣存款業務擴大至新加坡、台灣,而且是擴大至新加坡、台灣之當地銀行,讓更多人民幣移至中國之境外區,增持新加坡幣、台幣降低美債,也將一部份外匯儲備增長移至境外降低中國外匯儲備增長,同時也增加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交易金額。
  • 從中美經濟戰略看,只有中國減持美債增加能源與糧食儲備可以應付美國再度刺激經濟之變化。當美國有求於中國時,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戰爭才能站優勢,同時也不至於造成亞幣過度升值。
  • 從中國經濟戰略及人民幣國際化看,中國必須要有華人經濟外圍緩衝區及極有善有邦之外圍緩衝區,以利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金權力之優勢,如此一來美國就必須妥協,才能維持美國之利益。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蘋果將由創新者成為掠奪者 ( Apple Inc., will become one and a predator )

CUPERTINO, CA - OCTOBER 04:  Apple's Senior Vi...Image by Getty Images via @daylife

完全不意外!蘋果公開 iPhone 4S,官方宣稱這是一台看起來跟 iPhone 4 幾乎一樣,但是內部規格大幅翻新的產品。雙核心 A5 晶片,搭載全新光學組件的 800 萬像素攝錄鏡頭,iOS 5 與 iCloud。卓越的 iPhone,如今更上層樓。搭載與 iPad 2 相同的 A5 雙核處理器,以及一顆新的雙核繪圖處理器;重點是!曾經在 iPhone 4 被怨念的天線收訊問題,本次將一併解決;當然,出廠時 iPhone 4S 會直接預載 iOS 5;同時具備 GSM/CDMA 兩種通訊模式。

雖然外型根本長得就跟 iPhone 4 一個樣,但蘋果很強調 iPhone 4S 整體表現顯著提升。光就照片拍攝速度,就拿了三星的 Galaxy SII、HTC Sensation 相比,強調 iPhone 4S 可達 1.1 秒拍攝首張照片,0.5 秒續接拍攝下張照片的能力。(其他機種都要 2 秒以上)

將 iPhone 4 翻新設計的 iPhone 4S,效能上被賦予了更強大的表現能力,可較 iPhone 4 款式的提升約 2 倍效能與 7 倍的繪圖處理能力。提供支援高速 HSPA+ 網路連線能力,最高可達 14.4 Mbps/S 的下載速率。

iPhone 4S 不僅在硬體效能上大幅強化,電池續航力顯著提升,提供 3G 連續通話達 8 小時、2G 通話 14 小時,以及 3G 網路使用 6 小時,以及 Wi-Fi 網路環境下連續使用 9 小時的能力。拍攝能力方面,iPhons 4S 自現有的 500 萬畫素相機,提升至 800 萬畫素,配置 5 組鏡頭元件。其 CMOS 感光元件,可提升較 iPhone 4 約 73% 的光源感應,2.4 光圈拍攝,標榜提供更優異、鮮豔的色彩呈現。

影片拍攝方面,具備抗噪功能來減少雜訊,支援 1080 Full HD 播放與錄影能力,有影像穩定器功能,可透過無線/有線輸出至顯示器觀賞。附帶一提,蘋果以 Flickr 網站為例,指出透過 iPhone 4 分享照片的使用者,自 2010 年 10 月以來快速攀升,遠超過 Nikon D90 、Canon 5D/7D 等機種。


蘋果(Apple Inc.)(AAPL-US)周五(14日)開賣最新版本的iPhone系列手機-- iPhone 4S,而本周末iPhone 4S的銷售情形亦可望售出多達400萬支,係因全球消費者對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生前的最後作品產生強烈需求。iPhone 4S周五(14日)在美國、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及英國正式開賣,銷售表現預計將較去(2010)年推出iPhone 4時還要來得好。


去年iPhone 4推出後的首個周末銷量就達到170萬支,外界多數預估iPhone 4S會超過這個數字並衝上200-300萬支的水準,而Yankee Group 分析師Carl Howe則預估iPhone 4S會售出多達400萬支。iPhone 4S的現身象徵著蘋果的賈伯斯時代結束。近來,iPhone 4S新建的聲控軟體、速度更快的處理器及800萬畫素相機鏡頭也收到了許多正面的評價。

此項最新裝置亦為蘋果公司在與Google Inc.旗下作業系統Android的爭鬥中提供了最新火力。


導語: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 10月9日發表艾瑞克·斯科菲爾德(erick schonfeld)的文章,表示蘋果目前有大量工程師在著手研發創新的芯片產品,為后pc時代作準備。未來的核心產品不僅是局限在iphone手機或ipad平板電腦上,蘋果還有進一步的智能產品等待推出。


iCloud將支援iOS 5、Mac OS X Lion與Windows Vista/7等作業系統,免費版提供5GB的儲存空間,使用者亦可添購額外的儲存空間,年費為10GB 20美元、20GB 40美元與50GB 100美元。

蘋果周二(10/4)宣布,可同步各種iOS裝置儲存內容的iCloud雲端服務將在下周三(10/12)與iOS 5一同問世。

iCloud含有三項主要服務,分別是iTunes in the Cloud、Photo Stream與Documents in the Cloud,可儲存使用者的音樂、照片、應用程式、聯絡人名單、行事曆及文件等資訊,同時可自動與使用者的iPhone、iPad、iPod touch、Mac或PC同步,一旦使用者於任一裝置中更動了內容,所有裝置上的內容皆可同步更新。

其中,iTunes in the Cloud即是用來統籌使用者的多媒體內容,當使用者透過iPad購買音樂時,打開iPhone後也會發現這些音樂;使用者亦可透過iTunes in the Cloud查詢或下載曾於iTunes購買過的音樂或電視節目等內容。另有一iTunes Match功能可掃描使用者音樂資料庫中的內容,包括那些非自iTunes購買的音樂,然後提供AAC版本,並上傳那些iTunes未銷售的音樂到iCloud上。

Photo Stream為照片儲存與分享服務,使用者透過某一個裝置拍攝的照片在送至iCloud後會自動傳送到其他裝置上,使用者亦可於Apple TV上檢視這些照片,Photo Stream最多可呈現1000張照片。Documents in the Cloud則是屬於文件儲存及分享服務。

iCloud的其他服務還包括可檢視App Store與iBookstore的購買歷史紀錄,並下載相關的應用程式與電子書到使用者的裝置上;iCloud Backup可在iOS裝置充電時,透過Wi-Fi自動備份裝置內的資訊,包括裝置設定、應用程式資料、首頁、應用程式的組織、訊息與鈴聲等,可用來協助使用者設定全新的iOS裝置或回復手機資訊。

蘋果亦釋出免費的Find My iPhone應用程式,該程式除了可以親友分享所在位置外,也可用來尋找遺失的iPhone、iPad與iPod touch,裝置遺失時使用者可利用其他安裝該程式的裝置或是以電腦連至icloud.com查詢遺失裝置在地圖上的位置,亦可傳送訊息至遺失的裝置上,以及遠端鎖定與移除裝置上的內容。新版的Find My iPhone現在也可尋找執行Mac OS X Lion的裝置。

iCloud將支援iOS 5、Mac OS X Lion與Windows Vista/7等作業系統,免費版提供5GB的儲存空間,使用者亦可添購額外的儲存空間,年費為10GB 20美元、20GB 40美元與50GB 100美元。不過,iCloud在全球市場所提供的服務內容有些差別,例如iTunes Match現僅支援美國市場。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ETF 投資決策分析 2011/10 ~ 2012/1

NEW YORK - NOVEMBER 23: A woman dressed as an ...Image by Getty Images via @daylifeETFs英文原文為「 Exchange Traded Funds 」,正式名稱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台灣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香港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中國大陸稱為「交易所交易基金」。

我將 ETF 投資分析擴展成整體局勢之分析,運用 PLW, BWZ, BWX, TLO, SHY, IEI, IEF, SHV, PST, TLT, UDN, UUP, FXE, FXY, FXA, GLD, GLD, SLV, JJC, KOL, UYM, USO, DBC, FXA, SGG, NIB 等 ETF 作整體分析,以利快速趨勢之了解。

這分析法是自已研究之題目。所有測試 Google Spreadsheet, Google Finance API 與 Google Web computing server 之表格, 屬於 自己投資與Web computing 計劃之參考, 請勿當成投資之參考, 更勿複製也不可用於交易目的或諮詢!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後賈伯斯時代 ( New age of IT industrial after Steve Jobs )

English: Steve Jobs shows off the white iPhone...
Image via Wikipedia
Image representing Tim Cook as depicted in Cru...Image via CrunchBase

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去世消息震撼全球,連帶炒熱蘋果剛推出的「iPhone 4S」手機買氣。根據AT&T表示,該公司開放預購短短12小時內,預購數量就已經衝到20萬支,令人訝異市場對於「iPhone 4S」的高度興趣。

目前包括AT&T、Sprine Nextel 、Verizon Wireless等綁約電信業者,皆於今日開始接受「iPhone 4S」預購,開放後短短12小時,光是AT&T一家電信業的預購量就達到20萬支。AT&T發言人表示,這大概是公司與蘋果合作以來,最暢銷的智慧型手機。

iPhone 4S 」的上一款機型「 iPhone 4 」,曾經在短短3天內飆賣170萬支,創下蘋果公司史上銷售最快速的紀錄。不過去年「iPhone 4」是由AT&T獨家銷售。另外2家電信業則未公佈預購銷量。有分析師指出,預估蘋果在10月到12月份的iPhone當季銷量,可以衝到約2700萬至2800萬支。「iPhone 4S」正式上市日期預定在10月14日。

( New age after Steve Jobs is a period of new price strategy from Apple Inc., and turn the volume of Apple devices such as iPhone、 iPad、 iPod、 Mac become huge and create a very competitive product components sourcing chain, from iPhone 4S create a volume of 28m shipment from Oct. to Dec of 2011, we can understand the trend is quite clear.


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以超群的產品和出人意料的創新,一次次征服了全球的消費者,壓垮了眾多傲慢、保守、緩慢的傳統巨頭。

蘋果教主喬布斯與世長辭,引發了全球的哀思,新浪博友季琦發表悼念文章《殺手喬布斯》,原文如下:也許是冥冥中的巧合,我動手寫這篇文章是喬布斯去世的前夜,我是這么開頭的:“喬布斯第二次離開了自己創立的公司,可能再不能回來,很多蘋果迷都覺得萬分惋惜,我也是一樣。喬布斯是我最崇敬的企業家,準備寫幾篇小文來表達我對他的崇敬……”

第二天一早他辭世的消息出來后,我因為其它事務又不能及時完成這篇文章,直到今天才能夠了卻這個小心愿。還是這么開頭吧,當他仍然活在我心中:

喬布斯第二次離開了自己創立的公司,可能再也不能回來,很多蘋果迷都覺得萬分惋惜,我也是一樣。喬布斯是我最崇敬的企業家,準備寫幾篇小文來表達我對他的崇敬。

一般成功企業家都容易總結,像卡內基、杰克.韋爾奇、布蘭森、霍華德.舒爾茨等,但想總結和描述喬布斯有點難,他自己不著書立說,也很少向媒體透露自己的信息(除了宣傳自己的產品)。市面上的各種傳記和書籍往往各執一詞,許多觀點還截然相反。看來喬布斯確實是一個迷,難捕捉,難揣度,難定論。人們只能仰視之,成了神。

實際上要總結喬布斯的豐功偉績,可以從他主持開發的產品入手;要捕捉他的思想,可以從斯坦福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入手,那是老喬非常好的內心獨白。

今天我們討論產品。

小設備從Ipod到IPhone,電腦從IMac到Macbook air,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IPAD,軟件有iTune和Facetime等。幾乎這些產品所到之處,都是橫尸遍野,傳統力量和稱雄多年的霸主們紛紛被蘋果戰車碾過、壓垮,毫無還手之力。所有試圖阻擋蘋果前進的努力都顯得滑稽可笑和無足輕重。

Ipod結束了“隨身聽”時代。我原來買過一個Sony的CD隨身聽,還帶防震功能,運動的時候也可以聽。Ipod出來以后,Sony們就結束了,沒法再混了。

更可怕的是iTune,iTune+Ipod徹底瓦解了整個音樂產業,我們可以買一張專輯里面最喜歡的那首歌曲,而且價格極低。這樣子,那些傳統的音樂商店很多就要關門大吉了。新加坡烏節路上有一家很大的HMV最近也關店了,香港中環的那家目前生意還不錯,但很多人看的是DVD和藍光。如果互聯網的速度上去,下載高清電影成本降低,iTune商店里面一樣可以方便地下載電影,那么,這些實體店關門的時間也只是早晚的問題。不僅商店如此,這個音樂產業鏈也受到同樣的沖擊,由於數字音樂的興起,傳統音樂CD的銷量大大下降,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音樂媒體大佬們又不得不忙著調整,這里面包括Sony、寶麗金等。

IPhone更是革 命性的產品,她不僅是一款智能手機,更是集音樂播放器、個人事務管理、照相機、遊戲機於一體的新型終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IPhone讓手機變成比電腦更重要的個人設備,她升級出一個新興的智能手機產業,其它那些人只是抄襲和搭順風車。曾經稱霸商務手機市場的黑莓,稱霸傳統手機市場的諾基亞,都被IPhone輕巧地摧毀。黑莓因為那個方便輸入的鍵盤和大企業定制的應用,還算守住了部分市場份額,諾基亞卻慘得多。仿佛就在昨天,它們還是各個商學院課堂里的成功案例代表,又是創新啦,又是本地化做得好了。一夜之間,就自身難保,再下去又要被商學院用來作為失敗案例了。

PC曾經借助開放和兼容,Windows借助於抄襲Mac OS的設計,Wentel聯盟稱霸個人電腦市場數十年。隨著蘋果公司IMac、Macbook、Macbook air的推出,蘋果在電腦領域正逐步收復失地。美國的學生大多數使用Macbook筆記本。在操作系統領域,明顯Mac OS也正穩步上升至10%以上,而Windows相應在穩步下降。

而Ipad的推出更是革 命性的,這個10英寸的東西既不像手機又不像電腦,但是既可做手機(除通話外,但也是遲早的事),又可以做電腦。它的推出,大大降低了筆記本電腦的銷售量,那些靠PC起家和生存的公司,如惠普、戴爾等等,股價一路下跌那也是必然的。中國的聯想買了IBM的筆記本業務,現在看來未必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最近推出的樂phone、樂pad,明顯是學蘋果,但不知道能不能學好。

即使剛剛推出的Facetime,對於Skype(今年被微軟收購)視頻通話,甚至傳統的手機通話都是一個革 命性的挑戰。人們在自己經常活動的工作和生活場所(星巴克咖啡、漢庭酒店、新加坡機場、家庭等),很多已經基本覆蓋了WiFi,通過IPhone上的Facetime可以便宜、方便地和朋友視頻通話,如果能夠看到對方說話的表情和身體語言,當然比乏悶的語音通話要好,尤其是家人之間、戀人之間的交流,雙方在單位時間內的信息交流需求很大,只有視頻才能充分表達。要通過互聯網實現語音通訊是再容易不過了,我想可能是因為電信大佬們的阻撓和相關法律的保護,目前還不能廣泛推廣,但這些東西阻擋不了技術進步的車輪,傳統語音通訊被取代的那天已經不遠,未來的電話(有線和無線)的都會是生動的視頻電話,而Facetime正是代表了這個潮流和趨勢。

蘋果的產品還有很多,當然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產品,比如ITV,但是,看看以上介紹的幾款,它們已經將微軟、惠普、戴爾、諾基亞、索尼這些傲慢的傳統巨頭弄得灰頭土臉,是否能夠東山再起還是個疑問。

這就是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以他超群的產品和出人意料的創新,一次次征服了全球的消費者,(我想是無意中)壓垮了眾多傲慢、保守、緩慢的傳統巨頭。許多非常優秀的商業領袖因為喬布斯而變得黯然失色。這也使我想起了《三國》里周瑜的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今天,“亮”走在了“瑜”前面,那些喬布斯的新老對手們可以舒一口氣了。你不見三星、黑莓、索尼、諾基亞股價集體上漲嗎。

諸葛亮去世以后,蜀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和吳、魏爭霸的能力,甚至連偏安一隅也不行了。喬布斯走后,蘋果還能像過去一樣輝煌嗎?

這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我也希望將來的蘋果公司給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我的猜想是:肯定不可能像過去一樣輝煌。我不再期望蘋果能像喬布斯時代一樣,推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產品,更不太可能通過它的創新和產品改變產業格局。否則,喬布斯就不是喬布斯了。

一個優秀企業家的價值是無價的,同樣,也無人可替。

能夠和喬布斯生活在一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我萬分虔誠地希望有天堂的存在,那么,喬布斯就能夠再一次改變那里人們的生活,讓天堂里的生活更簡潔、更方便、更美好!

( Steve Jobs understood his principle of product will create a different game than Microsoft and Intel, can Intel fight back with Apple Inc., strategy, I don't think Extra-Book strategy can solve this issue, a lot of people lost job due to Steve Jobs like stop jobs, even, he is smart but his product kill a lot of jobs is an obvious result )


Tim Cook 在其正式擔正的發佈會上,緊隨 Steve Jobs 的步伐,仍然是以一大堆的統計數據來碎碎念,只是這次說的範圍又廣了一點,走到筆電與桌上型電腦的位置。Apple 說 MacBook Pro 及 iMac 系列已經成為美國最好賣的同類型產品,而且升幅較去年上升了 23%。這個數字與 PC 的 4% 比較明顯較強,只是兩者在數量本來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股票市場其實並沒有被嚇倒,Apple 的股價還是一直掉。Apple 說全球有 6,000 萬個蘋果用戶,佔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

( By Tim Cook strategy, we estimated the volume of Mac and iPAD will get the end user market from 25% surge up to 35%, an innovation plus price strategy kill other product, generate an major effect to slaughter the Microsoft and Intel )

分析
  • Tim Cook 是價格與產品品質要求很嚴格之執行長,將造成其他廠商價格與品質壓力;
  • 在 Smart Phone,iPhone 與 Android 將進入高度競爭,在 Tablet,iPAD、Window 7+ 與 Android 也將進入高度競爭;
  • 在雲端,Google、Amazon、iCloud 也將進入大幅競爭時代;
  • 許多終端功能集中於 Smart phone 與 Tablet;
  • 許多軟體功能集中於雲端與 Apps;
  • 產品大幅流血殺價又拼品質之時代來臨;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美國杠桿ETF指數基金的保證金要求

China, Brazil ETFs outperform the NASDAQImage by affisch via Flickr

金融行業管理局(FINRA)從2010年4月30日起,對在當日沖銷融資融券賬戶中的杠桿ETF指數基金提高了保證金維持要求。有關當日沖銷的更進一步說明信息,請訪問在資訊中心中的當日沖銷計數或當日沖銷問答題目

杠桿ETF指數基金將股票與衍生物相混合來放大就指數基淮的曝光度,而且它們具有每天的投資目標。
杠桿ETF指數基金通常是兩倍(2x)杠桿或者三倍杠桿(3x),意思是這意味著常規的ETF指數基金試圖按1:1來匹配指數的表現基淮,而杠桿ETF將通常要匹配2:1或者3:1。

FINRA 對杠桿ETF的日間維持要求是 25%乘以一個ETF的杠桿額度。所以,一個2倍的杠桿ETF的日間維持要求是50%(25%x2),而3倍杠桿的ETF的維持要求則為75%(25%x3):


ETF指數基金

日間保證金維持要求

2x 杠桿 ETF

50%

3x 杠桿ETF

75%


史考特對杠桿ETF的隔夜保證金維持要求要稍高一些,如下:

ETF指數基金

隔夜保證金維持要求

2x 杠桿 ETF

75%

3x 杠桿ETF

100%


對於當日沖銷購買力的影響

當日沖銷購買力(DTBP)也會受到購買的杠桿ETF的杠桿額度的影響。杠桿ETF的當日沖銷購買力的計算方法是在一天開始的時候用您的超額保證金除以FINRA對您購買基金的維持保證金要求。

例如,如果在一天開始的時候您有$10,000的維持超額部分,您通常會將其除以25%紐交所的最低維持要求得出$40,000當日沖銷購買力。然而,如果您購買杠桿ETFs,您的購買力會按照日間維持要求而改變:
如果您購買... 您的當日沖銷購買力將會是...

如果您購買...

您的當日沖銷購買力將會是...

無杠桿ETF

$40,000 ($10,000/.25)

2x 杠桿 ETF

$20,000 ($10,000/.50)

3x 杠桿 ETF

$13,333 ($10,000/.75)

當您使用融資購買杠桿ETF,對您購買力的影響程度會按照ETF的杠桿額度來變化。如要抉定對您當日沖銷購買力的影響,您需要將您購買的維持保證金要求除以紐交所的25%的最低保證金維持要求。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例子:

假設您有$20,000的當日沖銷購買力,這是由保證金超額部分$5000除以紐交所的最低維持要求25%得出的($5000/0.25 =$20,000)

您買入100股3倍杠桿ETF,每股$25,得出$2500。

您這次購買的維持要求是$2,500 x0.75(FINRA對3倍杠桿ETF的維持要求),得出$1,875。

對您當日沖銷購買力的影響則為$1,875/0.25(紐交所的最低維持要求), 或者$7,500。註意$7,500 是您購買3倍杠桿ETF的購買價格的3倍。

您現在的當日沖銷購買力則是$12,500($20,000 - $7,500 = $12,500)

有關杠桿ETF的保證金維持要求得更多信息,請聯系您當地的分行

融資交易涉及利息費用及有關風險,包括損失超過存入賬戶的金額或在下跌市場中存入額外抵押的可能。史考特的融資融券合約可在chinese.scottrade.com 或史考特分行查看,包括 融資融券公開聲明以及貸款政策,利息費用,及融資賬戶涉及的風險。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歐洲走一步退兩步 5大央行解決流動性問題 沒解決債信問題 - 避險分析 ( European Debt Crisis Analysis )

The Arc de Triomphe (Arch of Triumph), at the ...Image via Wikipedia
全球 5 大央行周四 (15 日) 聯手,為歐洲銀行體系提供無上限美元資金,以減緩歐元區因債信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疑慮。不過分析師表示,央行們雖然解決了流動性問題,但解決不了根本的主權債信危機。

歐洲央行 (ECB) 周四宣布,與美國聯準會 (Fed)、英國央行 (BoE)、瑞士央行及日本央行合作,在年底前分 3 次提供歐元區商業銀行無上限的 3 月期固定利率美元貸款。

此舉呼應本周稍早市場謠傳,法國 3 大銀行─法國巴黎銀行 (BNP Paribas)(BNP-FR)、法國興業銀行 (Societe Generale)(GLE-FR) 及法國農業信貸 (Credit Agricole)(ACA-FR),無法自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取得融資,面臨美元短缺窘境。

這令人回想起 2008 年,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倒閉後引發的金融危機初期,銀行同業間流動性市場也面臨資金枯竭,迫使各大央行聯手行動注入資金。今日行動也顯示,央行們已自 2008 年經驗學到教訓,有能力並願意在能力所及範圍內聯手出擊。

正如瑞銀 (UBS) 全球經濟學家 Paul Donovan 接受《CNBC》訪問時指出,歐元區銀行融資市場明顯面臨壓力,雖然還比不上 2008 年時嚴重。而央行聯手行動,也直接表明他們準備好提供歐元區銀行所需無論何種貨幣的流動性;「提供流動性給金融體系,正是央行理應該做的」。

不過 Donovan 提醒,這波央行聯手行動,雖應能阻止歐元區流動性問題緊急惡化,但無疑「並未解決任何主權債信問題」。

Saxobank 投資長 Steen Jacobsen 甚至抨擊,歐洲參與干預行動的比重,顯示歐洲政策官員又再次避開處理市場騷動反映的根本問題。

他直言,歐洲面臨的問題不是流動性,而是主權償債能力。且從德國憲法法庭限制紓困金權限的事例來看,後者不太可能輕鬆解決。

而央行聯手行動,「讓央行放款取代銀行間放款及信用的問題再度惡化」。Jacobsen 指出,市場及政治人物總是想抄捷徑,找快速簡便的方法解決問題,「只是走一步退兩步」。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週三宣佈下調法國最大兩家銀行的信用評級。此舉令市場再度開始擔心﹐歐洲久拖未決的主權債務危機將對該地區大型金融機構構成威脅。穆迪如外界普遍預期的那樣下調了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SA, GLE.FR)和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 SA, ACA.FR)的長期債務評級﹐理由是法國興業銀行面臨融資和流動性問題﹐而法國農業信貸集團則對希臘有風險敞口。穆迪同時維持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 BNP.FR)的評級不變﹐但仍將其維持在觀察名單之列。

穆迪把法國興業銀行評級從Aa2下調至Aa3﹐同時把法國農業信貸集團評級從Aa1下調至Aa2﹐並將法國巴黎銀行評級維持在Aa2不變。穆迪法國銀行業資深分析師Nick Hill表示﹐下調評級的決定包含了對債務重組的假設﹐假定債權人減免希臘60%的債務負擔﹐減免葡萄牙和愛爾蘭50%的債務﹐減免西班牙10%的債務﹐以及減免意大利7%的債務。

Hill表示﹐評級觀察也考慮到了法國政府通過干預來支撐法國銀行業的可能性﹐但他拒絕估計政府干預的概率有多大。就法國興業銀行而言﹐穆迪認為﹐該行的資本基礎目前提供了充足的緩沖資金用以支持其在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的風險敞口﹐但該行對批發融資的依賴是一個問題。法國興業銀行的評級展望為負面。

法國央行(Bank of France)行長諾亞(Christian Noyer)週三早間在法國廣播電台RTL上表示﹐法國銀行業早已具備充足的資本來應對歐洲債務危機。但他也稱﹐法國銀行業應繼續擴大股權資本﹐以保持它們作為歐洲領先銀行的地位。法國銀行類股在過去數週大幅下跌。法國興業銀行股價自8月初以來下跌超過50%。

評級被下調後不久﹐法國農業信貸集團宣佈將為旗下子公司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或其關聯公司設置一般性擔保﹐這一機制將於12月份到位。

法國巴黎銀行週三表示﹐已經推出一項旨在使業務重心回歸戰略性業務的計劃﹐該計劃將減少美元流動性需求並削減部份資產﹐以便在2013年滿足更嚴格的《巴塞爾協議III 》(Basel III)資本要求。法國巴黎銀行還稱﹐該行40億歐元的希臘主權債務投資組合的潛在損失是可控的。迄今為止該行的債券投資已經損失21%﹐但該行稱﹐即便損失幅度達到55%﹐稅前減值損失也只有17億歐元。

穆迪表示﹐目前法國巴黎銀行的盈利能力和資本基礎為其在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的風險敞口提供了充分的緩沖。不過﹐穆迪仍將法國巴黎銀行保留在可能下調評級不超過一檔的觀察名單中﹐並可能在未來三個月中作出評估結果。

儘管穆迪6月份將法國銀行列入信用觀察名單後市場就普遍預計法國銀行評級將被下調﹐但這一預期成為現實後還是在歐洲金融市場引發新的擔憂。評級下調的消息傳出後﹐歐元走低﹐回吐了前夜部分漲幅﹐由1.3706美元的高點降至1.3632美元。

歐洲公司債及國債違約擔保成本週三早間上升﹔因為法國銀行評級被下調提醒市場注意金融系統風險蔓延的可能性。Evolution Securities信用評級策略師Gary Jenkins表示﹐穆迪接下來將要關注的是意大利。他們預計本週末之前意大利評級將被下調﹐但同時再次指出﹐標准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 co.)對意大利的評級已經較穆迪的評級低兩檔。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週二淡化了近期關於希臘國債無法避免違約命運的傳聞﹐以安撫市場。很多投資者擔心希臘國債違約可能令歐洲其他外圍成員國也面臨類似壓力。

德國官員在希臘問題上相互矛盾的表態加重了市場對於希臘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並被迫退出歐元區的擔憂。

週三晚些時候默克爾將與希臘總理喬治•帕潘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和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就希臘危機召開電話會議。希臘在經濟衰退期間無法彌補預算赤字被認為是歐元未來面臨的最大威脅。


韓國家庭負債額即將突破1,000兆韓圓,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家庭負債問題會成為威脅韓國經濟的一枚定時炸彈。

中國經濟網9月18日消息,據韓國《東亞日報》9月17日報導,韓國家庭負債額超過了993兆韓圓(約合人民幣6.057萬億元),即將突破1,000兆韓圓(約合人民幣6.1萬億元)。尤其是2011年第二季度,家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處取得貸款額是近4年零6個月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季。


家庭負債正在以一種可怕的速度增加。在目前歐債危機及美國財政赤字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家庭負債問題會成為威脅韓國經濟的一枚定時炸彈。

韓國央行16日發表的“第二季度資金循環”材料顯示,六月末家庭負債已達到993兆2,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58萬億元),比三個月前增長了28兆3,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700億元),也就是說每月以9兆4,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70億元)的速度增加。這份材料中所統計的家庭負債除企業和政府外,包括家庭,小規模個人私企和非營利團體。

家庭負債於第二季度猛增的現象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是2006年第四季度興起房地產投資熱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季。近於第一季度增幅的三倍。

現代經濟研究院的樸研究委員說,“目前美國財政危機和歐倆危機深化的不利狀況下,如不能很好的控制家庭負債話,可能會導致經濟不景氣時很多家庭無力償還貸款,若這些貸款者為償還貸款拋售房產,剛會引起房價暴跌。”同時還補充說,“我們應該同時控制家庭貸款的需求與供給,努力實現軟著陸。”

分析評論

  • 避險組合要先出來,全球 5 大央行雖然暫時解決了流動性問題,歐債問題將導致歐銀行倒閉,預估歐流動性風險將再發生,進而造成亞洲商品滯銷,這次任何商品價格反彈極可能是黑暗來時最後一次。
  • 選擇 UUP、DDR、SKF、SEF、SHY、EEV仔細觀察。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金融海嘯至歐債風暴將導致未來美債新危機

In January 2009,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Image via Wikipedia

市場度過了極度動盪的第五週。瑞士央行突然宣布與歐元掛鉤,歐洲央行調低增長預測,奧巴馬( Obama ) 拋出4470億美元的就業計劃,伯南克的講話了無新意,歐洲央行高管 Stark 出人意外地辭職,市場傳出希臘週末違約,美國提高紐約及華盛頓的反恐警戒,G7 財長會議毫無實質性成果。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在虛怯的投資氣氛中,資金湧入國債市場避險,美、德、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同告跌破2%大關,股市繼續探底,債市走牛,美元上揚,商品疲軟,黃金則在高位震盪。

歐洲局勢嚴峻,希臘兩年期國債利率飆升,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國債CDS也大幅上漲,各大銀行股暴跌,資金市場銀根緊張。筆者認為希臘最終違約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歐洲領導人何時拔除生命維持器的問題。但是無論希臘是違約還是被踢出歐元聯盟,並非歐債危機的終結,這樣做勢必令市場競猜“下一個希臘”,直至拖垮整個歐洲金融體系。

歐洲央行調低增長及通脹預期,暗示加息週期已經結束。儘管通脹壓力猶存,經濟步入衰退的風險變得更大。目前歐洲貨幣當局並未給出減息的時間表,筆者認為年底前後一次過或分兩次降息50基點,政策利率回到之前的1%的水平的可能性頗高。

奧巴馬的“美國就業行動”,在許多方面仍缺少細節,而且計劃本身必須得到國會兩院的批准。在減稅問題上,共和黨議員估計不會有大的反對,不過開支總數會縮水。這項計劃的發力,主要聚焦在2012年,為大選謀算,可能給明年的美國經濟提供1-1.5個百分點的增速。

本週重要數據不多,焦點仍在歐債危機。週二英國八月CPI,估計0.5%/4.4% vs 上期的0.0%/4.4%,英格蘭銀行有可能重新啟動QE計劃。週三美國八月零售,0.3% vs 0.5%。週五密執根消費信心指數,56 vs 55.7 。


無論以哪個國家的主權信用作為支撐發行全球貨幣,注定會失敗。要化解這個問題,必須對整個國際貨幣發行制度進行根本改造。

據香港商報8月22日報導,8月17日,在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調降后幾天,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表達了對美國經濟的信心。盡管拜登此行給中國大派美債安心丸,但美債陰影能否就此掃除?美債危機將如何演變?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是否就此瓦解?世界經濟會否再次探底?這些疑惑仍然無法解答。


對話主角

《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

香港商報記者顧安安

美元體系 注定會崩潰

香港商報:您在2008年美國爆發次按危機時,就預言了美債危機的發生。如今美債危機果然爆發了,現在問題雖然暫時得到解決,但能不能保證不再出現違約風險?

宋鴻兵:美債會不會再次出現危機,這是由美元設計制度決定的。從長遠來看,美國債務危機暴露出的問題將徹底葬送美元體系。美元作為全世界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基礎,全世界未來的經濟發展和貿易結算都依賴於美元,美國需要向全世界輸出美元,才能保證經濟的發展,但世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高於美國自身經濟的成長速度和規模,這就是問題。事實上,由於美債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快於財政稅收的增速,導致出現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矛盾,因為以國家主權信用為擔保的美債要及時還本付息,但是如果外在的需求量太大,就迫使美國經濟不得不高速增長,而其國內的GDP增速或國內的稅收跟不上這一需求,其結果就會使一個無限增長的國債和一個有限增長的財政稅收之間發生尖銳的沖突和矛盾,最後體現的形式就是在國家財政稅收總量之中償還國債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就是制約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美債和以這種國債為抵押發行美元的這套體系最終是支撐不了的,一定會走向崩潰,這是邏輯上的必然,不能透過美國經濟的發展、技術革命來解決,這是個天生的矛盾。盡管現在達成了協議,提高了2萬億美元的上限,這個問題還會出現,實際上這也是個新版的“特里芬”難題。未來每次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就會遭受一次重大的沖擊,這是由美元發行制度本身所決定的。無論以哪個國家的主權信用作為支撐發行全球貨幣,注定會失敗。要化解這個問題,必須對整個國際貨幣發行制度進行根本改造。

必須推出超主權貨幣

香港商報:那么國際貨幣發行制度如何根本改造呢?

宋鴻兵:這個發行制度改造的核心出發點就是作為全球貨幣儲備的資產必須要超越主權。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與主權掛鉤,以自己的主權信用或者國家債務做擔保的話,總有一天會面臨跟美元同樣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出現一個超主權的貨幣,跟主權國家自身的信用沒有關系,它只與全球經濟增長相對應。現在有幾種解決思路,第一種就是黃金,因為黃金天然就有超主權性質,它不屬於任何國家,不依附於任何主權國家的信用。除此之外,還有人提出特別提款權,我曾經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貨幣化,它也是超越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主權范圍之內的概念。或者可以把主要國家的貨幣做成一個貨幣籃子,實現世界貨幣儲備的多元化。但即便是多個國家主權信用所組成的貨幣籃子,也會面臨跟美元同樣的問題,只不過程度要輕一些,維持時間會長一些,因為它比美元體系會顯得平衡一些。

香港商報:您剛才提出美元體系必將崩潰,一旦它崩潰了,誰來接棒呢?

宋鴻兵:美元體系的崩潰,意味著以主權信用作為國際儲備資產的思路根本就行不通,所以任何國家的貨幣都休想取代美元。危機到來之前,全球必須找到一個新的解決思路共同進行改革,否則全球貨幣體系將陷入混亂,而且還會維持很長時間。

金融危機根源:美國高度負債

香港商報:顯然美國不可能放任美元地位下滑,更不可能讓美元體系崩潰,在您看來,在采取很多措施無效或者收效甚微的情況下,美國還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或行動來挽救本國經濟?

宋鴻兵:美國的財政收入中,國債占越來越大的比重,如果全年稅收中超過50%的部分拿去支付國債利息,這種沉重的負擔會使美國政府越來越沒有力量做其它事,軍事、教育、醫療各方面的支付能力都會極度萎縮。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加大向全世界透支財政赤字的融資規模,包括加速貶值美元,而這一切又會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強烈的抵制,美國國債很可能提前被各國拋棄。那時就會對美國造成更大的壓力,迫使美國不得不改革。而美國要改變,也是美國利益和各國利益博弈的過程,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香港商報:這個過程需要多久?

宋鴻兵:這就很難說了,很可能最後是以危機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股市的暴跌,實際上華爾街就是在以危機的形式來倒逼美國政府盡快推出QE3,這就像2008年金融危機時,華爾街以崩盤來威脅美國國會。其實未來也是一樣,就是如果在崩潰的威脅之下,各國必須要做出某些妥協,到時候就看誰能對別人產生更大的制約,誰就能占上風。

香港商報:難道QE3是唯一解決辦法嗎?

宋鴻兵:當然不是。在我看來,量化寬松政策是一個錯誤的思路,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QE1和QE2的失敗以及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還會有QE3的話,結局注定還是會失敗。主要原因是大家沒有去解決這次金融危機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美國高度負債的問題。正因為如此,各國政府無法拯救自己的危機。所以削減負債規模,削減負債和GDP的比例,這實際上是各國都應該采取的最主要的解決危機的辦法。但是,這種減少負債的過程是異常痛苦的,往往意味著經濟的嚴重蕭條和衰退,所以各國都不愿承受。好比現在中槍受傷,勇敢的人可能會忍痛把子彈挖出來,然后上藥包扎,傷口才會逐漸好轉。但如果怕疼,不愿意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把子彈挖出來,僅是用繃帶把傷口纏起來,這個傷口永遠都好不了,是在拖延問題,今后化膿發炎的可能性更大,最後解決危機的成本也更高。美國由於占據了世界儲備貨幣的優勢地位,自己不愿意承受這種痛苦,而是通過美元貶值,把痛苦轉嫁到債權人身上,這是美國現在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這種思路無異會激起所有國家的聯合反對,這就是為什么會有“貨幣戰爭”的概念。

一旦推出QE3 人民幣將持續被動升值

香港商報:一旦美國推出QE3,將令人民幣處於怎樣的境地,升或是降,幅度多大?

宋鴻兵:量化寬松政策的基本原理就是輸出美元,美元像洪水一樣向全球奔涌而去,所有國家都不得不承受美元的流入,這個過程將推高所有主要國家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也包括中國。所以我們看到,最近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價不斷攀升,就是這個道理。各國目前都沒有辦法,想要和美國保持一個平衡比例,就得不斷地吃進美元,但是越買美元,未來被套牢和虧損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不買入美元,本幣就必須被迫升值,這是遊戲的基本規則。而且,這種持續被動升值未來只能延續下去,直到中國的資產泡沫被戳破。

香港商報:美債危機下,人民幣浮動利率呼聲漸高,但近日央行顧問夏斌說,人民幣在8-9年內不會自由浮動,這是出於什么考慮?您的看法呢?

宋鴻兵:我想中國不想讓人民幣過快升值,以減少損失。人民幣過快升值,將帶來幾個問題。第一,從外部看,美元貶值,必然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的外匯儲備購買力會隨之下降;第二,對內來看,目前基礎貨幣投放是以美元資產為抵押,如果抵押品的價值在下降,那所發行的貨幣本身的價值就值得懷疑了。這個時候,中國的貨幣就會陷入一個自然的貶值傾向,這就是通貨膨脹。從這兩方面看,都是通脹壓力。歷史證明,任何國家作為美國的債權國,其貨幣兌美元升值,一定意味著國內儲蓄直接被美國掠奪了。所以從這點看,人民幣快速被動升值,短期的確存在很大問題。但是長期看,如果兌美元不升值,政府會被迫持有越來越多的美元,損失將更大。所以美國這招,你接是輸,不接也是輸。我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人民幣匯率浮不浮動的問題,浮動,從短期看虧損,不浮動,從長期看也虧損。

外儲解困辦法很多

香港商報:如何減少這種虧損呢?

宋鴻兵:我覺得要換一種思路來看問題。在現階段匯率應該保持穩定,再利用現階段匯率穩定所換回的時間,做相應的美元資產的調整,把虧損的資產變成盈利的資產。在逐漸把美元資產比例進行大幅調整之后,人民幣再相對美元自由兌換,才能既避免短期損失,又讓長期的傷害不算太嚴重。

香港商報:在您看來,持有大量美債的中國,外匯儲備現在是否應該做相應調整?如何做優化配置?

宋鴻兵: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我們龐大的外匯儲備,在國際上無論買什么東西都顯得錢太多,與我們能買到的資產而言,這些錢過剩了。在我看來,中國持有的美元在美國是買不到足夠的核心資產的,一些重要公司的股權,或者森林煤礦等硬資產,人家都會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加以拒絕。除非是那些歐美夠不著的國家,比如中東、非洲等國家,我們可以去填補一下空白,但這一規模顯然不足以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我覺得另外一種方法是向內使用。實際上在過去三十年中,外資在中國收購了很多核心資產,在十幾個行業中已經處於產業鏈的主導和支配性地位,那么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在海外花不出去,為什么不在國內把這些外資所占有的股權進行回購呢?我想這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既可以把核心資產收回來,又可以重新獲得這種核心命脈的控制權,由於這些行業往往高度壟斷,所以也可以保證收益。當然,這需要強大的政治意愿和膽識,同時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所以,外匯儲備其實有很多種用法,我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這需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看待現在外儲的困境。

警惕危機第三波 利率飆升美債被拋棄

香港商報:到時金融危機就會演變為“貨幣危機”了?

宋鴻兵:每次推出量化寬松政策都會引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外匯儲備國的資產損失,如果美國永遠想以這種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話,會激化與各國的矛盾,最終可能加速債權國脫離美元資產。美國現在每一天需要國際上給其融資50億美元,才能保證經濟和政府的運轉,當各國都不再借錢給他,美國經濟立刻就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不均衡的狀況。如果美國一直這么做,總有一天到了某個拐點,大家會一起反彈,也就是不愿再持有美元資產。到那個時候,美國國債將會面臨“危機第三階段”,即利率飆升,美債遭到大量拋售,收益率急劇飆升。并且在我看來,這一天的到來并不是漸變的,很可能是突發的,以某一事件,或者說達到某一程度之后會突然迸發出來。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到來,但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香港商報:您所說的在逃離美元的國家中,也包括中國嗎?

宋鴻兵:當然也包括中國,因為最後所有國家,只要是美國的債權國,都會被這個過程折磨的異常痛苦,而且也會越來越清醒。現在不愿意拋棄美元,因為還有顧慮,還有幻想,但當你理解了危機的發生機制,理解了美元一定會走向崩潰的話,你會發現其實越早離開它,損失越小。

中國無力救世界

香港商報:美債危機后,是否可能進入G7 國家評級接連被調降的“多米諾遊戲時代”?

宋鴻兵:導致全球經濟危機的是貨幣問題,貨幣不穩定,天下都不穩定。連美國的主權信用都被調降,那一切皆有可能,歐洲主要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可能都保不住,屆時可能是新一輪危機爆發的起點。

香港商報:如果全球經濟陷入新一輪的衰退,曾在2008年以4萬億巨大的一攬子救市計劃拯救了世界經濟的中國還能再次扮演“超人”角色嗎?

宋鴻兵:我認為中國還是先挽救自己吧。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采取的救市力度是全世界最強的,現在產生了很多副作用。如果歐洲各國陸續被調降信用評級,新一輪危機來到的話,將把中國逼到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如果不采取新一輪財政救市措施,保增長的目標將無法實現。如果救經濟,通脹問題、資產泡沫問題也將隨之而來。這些問題將更加惡化,甚至可能激起潛在的更多問題。所以,這兩者如何權衡,這個難題已經把中國逼到了困境,連拯救自己都顯得勉為其難,或者說非常吃力,更別說拯救其他國家了。


評論

  • 金融海嘯導致美國超過數百家銀行倒閉,冰島破產。
  • 希臘主權債將倒閉,將導致多米诺骨牌(domino),全世界主權債投資人開始檢視債務國負債比率,主權債發生信心動搖之債務國將命臨像希臘主權債命運。
  • 美債2011年11月到期須延展期限之美債大增,投資人一樣會擔心全世界最大主權債 : 美債。
  • 大陸需加大人民幣結算國家範圍,將金磚四國、台灣、東南亞商品皆以人民幣定價,降低歐元、美元再度發生金融風暴產生貿易停滯之風險。
  • 美國只剩持續借錢刺激經濟提高GDP,經濟學家認為,美國需要的是另一波來自政府的經濟刺激計畫。伯南克及 IMF 主席拉加德皆如此表示。然而共和黨國會議員希望刪減赤字,而民主黨員也隨之起舞。歐巴馬推出的規模達 4470 億美元的就業促進計畫,可能難以全部通過國會,最終版本將是規模縮小之刺激經濟刺激計畫。一旦美國經濟衰退GDP下降,債信疑慮將再起,這惡性循環已開始。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後PC市場來臨,台廠如何因應

English: Global Mobile Applications Store Reve...
Image via Wikipedia


傑克韋爾奇,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官,有一個法令,每個業務部門需要#1或#2在市場上,否則他賣它。 惠普排名第一的PC市場份額,但它正在退出一個企業,它不再能控制,很快就會流失大量的現金。 惠普的經營利潤率是在6%和下降,而蘋果公司的是40%和增長。 所以,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如果蘋果要在ipad公司降價 50元MAC Air的10​​0美元將 PC業崩潰?

該問題涉及到心臟的需求彈性,消費者的喜好。 我們知道,大部分的PC市場已經被要求留窗口,由於傳統應用 - 就像在IBM大型主機將繼續滿足部分世界500強企業客戶的需求。 但是,蘋果在不到6%的全球PC市場的位置,以使其在2012年翻轉。

該公司NPD,追踪通過零售PC銷售在美國曾表示,作為 2011年5月,在IPAD不蠶食電​​腦。 但是,這可能是因為 iPad沒有憋足充分。 在業績發布會上,惠普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表示,IPAD是有效果就其消費業務。 也許還有更多。

筆記本電腦的平均價格定為 2010年12月為 453。 NPD表示,在當時的500美元以下PC的成長,而500元至1000件的下降。 超過 1000美元的個人電腦零售的主導力量是蘋果用91%的份額。

因此,如果戴爾在2.5%的營業利潤率在其消費業務比它使約 12%的筆記本銷售量。 現在,如果蘋果 iPad和MAC降低其空氣中為 449和899美元分別,會不會導致戴爾和惠普的價格下降了12元或以上,有效地結束他們的消費業務。 所有出場的答案是肯定的。 或另一種方式去思考,因為它是蘋果公司的移動與進入零售與 iPad和MAC的空氣,PC市場已經失去了彈性。

但問題必須超越消費者和企業進入世界惠普退出業務。 戴爾公司報告說,它有10-11%的營業利潤率在企業界,這仍然是可怕的。 我相信惠普是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惠普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的溝通是世界上是要求戴爾和惠普,以提高他們的鉛筆 2012年一年,將導致價格削減,把他們的整個 PC業務的風險會在紅色。 蘋果已進入組合。

很顯然,蘋果公司的戰略已經接管消費品零售渠道第一,我們已經看到,增長率僅在這一領域已徵稅的能力,以滿足高要求。 但是,一旦這種需求滿足和品牌被證明是防彈,蘋果可以打開世界上的企業幾倍大於零售。

對於蘋果贏得企業,我認為這將要求交易量都在50美元,目前iPad的價格和100美元的價格從目前的筆記本電腦。 100美元的折扣將有效地導致戴爾到0%的營業利潤率,如果你承擔 1000美元的企業筆記本電腦的價格。 而蘋果公司的方式給予 100美元的價格打破不削減利潤。 他們會掉頭英特爾和要求稍微慢處理器 50美元的折扣(所以稱其為 2.2GHz的移動 i5處理器代替目前的2.3GHz的)。 50美元的折扣= $ 100 CPU系統的價格折扣,同時有效地發生在50%的保證金。

英特爾面臨兩難選擇,因為企業是他們的規則,並給予到蘋果將意味著失去控制,他們有超過惠普和戴爾及其造成的定價模式。 長期不過,他們要玩遊戲,因為蘋果是驅動總線和不默許蘋果是給 AMD一個機會作出回應。 此外,在向上一側側面好處蘋果公司採取的是取消了微軟 Windows企業 O / S稅,是每單位超過 100美元。 微軟將被迫作出回應企業要求降價的一個重要方式。 因此,蘋果的企業計劃能有一個顯著的,直接影響對微軟。

個人電腦遊戲,曾經是那麼沉靜,已變得越來越複雜和掌握國際象棋選手都必須贏得這場戰鬥。 蘋果公司已經佔據上風。 英特爾公司已經找出如何保持收入增長,處理器平均銷售價格下降的移動空間,雖然上漲的x86服務器建立了雲。 部分他們的計劃是要關閉的盛宴下降的AMD和nVidia -除非AMD和nVidia可以合併(見船長亞哈召喚出了合併的nVidia和AMD )。

個人電腦市場,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崩潰,這是在一家公司手中,直到今年甚至沒有#1或#2。 聽起來像它的時間,傑克韋爾奇寫一個新的商業書籍。


全球PC出貨量冠軍,去年才買下Plam的Web OS的HP,日前宣布有意出脫占營收3成的PC事業部。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中心協理尤克熙表示,此事反映「後PC時代」正式在產業端發酵,而蘋果極有可能新時代的霸主。

拓墣認為,PC產業已經出現四大徵兆,分別為低價化效應瀰漫整體PC產業,包括桌上型或者是筆記型電腦;再者,從產業的最上游至最下游,每個環節的成本都壓縮到極至;此外,摩爾定律(Moore’s Law)沒剩幾年光景,Wintel不再能驅動PC成長;第四,PC每年出貨量不再以2位數字成長,而是變成常態的個位數字成長。

過去PC時代的水平分工模式,建立在Wintel架構以及硬體規格決定一切的營運模式上。然而,在後PC時代,硬體工業設計才是突顯品牌印象的代表,軟硬體整合成為產品滿意度的關鍵,應用程式商店與數位內容是差異化的服務,建立下一代雲的策略成為趨勢,而這些重要因素都不是水平分工能夠達成的。

因此品牌廠商必須根據自己企業的特性建立一套新的產業價值鏈,除了製造與組裝之外,其他如:晶片設計、軟體平台、軟硬體整合以及最下游的服務都是自己建立。這將衝擊現有許多已經存在的品牌商,像是HP、Dell、宏碁、聯想,或者是手機廠商的Nokia、Motorola、RIM等。

拓墣表示,來不及轉型的PC廠,現階段應趕緊緊抓軟體服務商機,包括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社交媒體(Social Media)與雲端服務(Cloud Service),即將成為驅動後PC時代最為關鍵的三大應用趨勢。這三項應用服務未來隨著「後PC裝置與平台」逐漸到達定位之後,將讓原本PC時代以硬體規格定勝負的遊戲規則,逐步轉為這三項服務與其他陣營之間的差異化大戰。


Google將以125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行動,將取得17,000個專利權,以及正在審查中的7,500個專利權。 Google執行長Larry Page在官方部落格宣布,將以125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行動(Motorola Mobility),預計可取得摩托羅拉行動現有超過17,000個專利權,以及正在審查中的7,500個專利。IDC預估,在2011年底或2012年初可完成併購作業。

Larry Page聲明也坦言,這項併購案可用來強化Google手上的專利數,有利於對抗微軟和蘋果等公司近來對Android的專利威脅。他也承諾,未來Motorola將以獨立事業的方式經營,來確保Android平臺的開放,而Motorola只是獲得授權的業者之一。

IDC分析機構表示,看好Google併購Motorola後可以像蘋果那樣,更強化手機軟硬體的整合,也能借助Motorola商用產品和品牌來拓展Android的企業市場,另外也能善用Motorola機上盒產品進入家庭市場。

不過,IDC認為,Google此舉等於直接和其他手機廠商面對面競爭,如何與現有Android手機廠商繼續維持夥伴關係,將會是Google未來的考驗。


“米拉之家,神奇的房子……充滿想像力和自由創作的精神。孩子們卻不興奮,他們看到什么腦子里都惦記著iPad,”演員黃磊近期一篇關於巴塞羅那的微博游記引起不少網友圍觀。西班牙建筑大師高迪那美輪美奐的手筆不敵電子保姆,iPad代表的平板電腦吸引力可見一斑。

平板電腦從迅速走紅到大紅大紫,另一佐證是琳瑯滿目的山寨產品。作為電子產品的另類風向標,山寨的潮流演變可以管窺消費熱點的坐標轉移。最近幾個月以來,國內山寨手機市場已經呈現萎縮之勢,而山寨平板電腦卻一派繁榮。DisplaySearch報告指出,一些較不知名的品牌或山寨品牌,即所謂的“白牌”平板電腦成為全球平板電腦成長最為快速的一部分。

2010年以來,記者多次走訪華強北電子市場時發現,曾經樓上樓下、熙熙攘攘的場面冷清了不少,門庭若市的山寨機柜臺也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耳機、外殼、貼膜等智能手機配件和各式各樣的平板電腦。賽博一家張姓店主就直言不諱地透露:“現在手機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改做平板電腦,現在流行各種Pad,比做山寨機賺錢,散客都是一拿好幾臺的。”

易觀國際的監測數據統計,今年二季度水貨和山寨手機市場銷量下降1.2%,未來山寨手機市場或漸漸進入盤整轉型期,山寨手機廠商退出轉型,或移師海外。究其原因,記者認為一方面由於3G啟動和千元智能機普及,運營商補貼后行貨的性價比提高擠壓了山寨空間。另一方面,不少山寨廠商為扭轉不利形勢,已經轉戰利潤更高、銷量增長更快的平板電腦市場。

此間一增一減,可見電子市場風云變幻。伴隨著第一代iPad的粉墨登場,就有形形色色的山寨推出。當越來越多IT大佬爭食平板蛋糕,五花八門的山寨貨更是層出不窮,均價也從年初的兩千左右跳水到如今的千元以下。

縱覽傳呼機、學習機、手機、上網本、電子書的各家山寨史,無一不是攜著投機主義的思維快進快出,潮起時一窩蜂涌來,潮落后如鳥獸散。在記者看來,由於山寨產品與平板電腦優勢品牌路如云泥,山寨泛濫也很難撼動優勢品牌的領先地位,最容易受到山寨沖擊的應該是市場追隨品牌。

與山寨廠商更新速度快、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相比,國內眾多品牌電子廠商作為追隨者入駐平板電腦市場,不得不將大量真金白銀砸向產品推廣。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品牌廠商的產品銷售從本質上看,已經淪為借明星產品熱銷引發的市場熱潮、賺取微薄的制造加工費用。

IT產業熱點不斷刷新,在這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強者如炮彈,弱者如炮灰。市場追隨者往往畫虎畫皮難畫骨,很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從國內平板電腦現狀來看,不少廠家只能在細分市場博得只言片語的話語權,生存空間被山寨廠商不斷擠壓,或者從事低價路線賺人氣,對iPad等優勢品牌的高額利潤只有望洋興嘆。


一場價格大戰正在快速蔓延,10英寸平板電腦價格戰已經燒到3000元附近,除了蘋果,其他品牌的平板電腦都卷入進來。

此前,眾多PC廠商和手機廠商都將平板電腦視為下一個奶酪,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平板電腦廠商(除蘋果外)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平板電腦的利潤,就要面對殘酷的價格競爭。對PC和手機廠商而言,看似美麗的平板電腦,很可能是陷阱而非餡餅。

PC和手機廠商沿用傳統的模式做平板電腦,使得平板電腦陷入嚴重的同質化,被迫進行價格戰。這種模式很難真正撼動蘋果的應用商店模式。

價格戰提前打響

平板電腦成了蘋果的印鈔機,這讓傳統PC和手機廠商艷羨不已。然而,由於整個產業鏈準備不充分,直到今年,主流PC廠商華碩、聯想、宏碁、惠普、戴爾等才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腦;相反,手機廠商三星和摩托羅拉在平板電腦市場上的動作還快一些,且其市場份額也要高於PC廠商。不過,在蘋果iPad近80%的市場壟斷面前,其他廠商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對於這些廠商來說,可謂聊勝於無。

然而,讓這些廠商始料不及的是,在他們還沒有享受到平板電腦所帶來的利潤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得不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了。

首先將價格拉下來的是華碩。華碩是PC廠商中較早推出平板電腦的廠商,華碩的10英寸E eePadT ransform er平板一出來就定價在399美元,與Wi-Fi版iPad2 499美元的價格,有100美元的差距。華碩的這一定價,為PC廠商的平板電腦產品定下了基調。

7月29日,戴爾在北京面向全球首發10英寸平板電腦Streak 10Pro,售價僅為2999元。而此時市場上主流PC廠商的平板電腦,價位還在4000元左右。戴爾的這一定價直降1000元,整個市場為之震驚。戴爾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楊超接受搜狐數碼專訪時表示,戴爾能以如此低的價格進入平板市場,并非是挑起價格戰,而是要給用戶需要的產品。

戴爾出手,惠普和聯想也得接招。據悉,7月初才上市的惠普 TouchPad 已經調整售價,2款平板計算機 16GB 和 32GB 機種均大幅下調100美元,售價分別跌至 399 及499美元;按照聯想最新的暑促政策,最低配置的16GB WiFi 版樂 Pad售價僅為3099元。此外,摩托羅拉也決定調降 Xoom 售價,Wi-Fi版 32GB Xoom在美售價,由原先599美元下調至499美元。

3000元成為平板電腦競爭的主戰場。從各家大廠降價動作來看,預估2012年平板電腦恐將提前跌入紅海競局。

傳統模式難撼蘋果

蘋果電腦開創了平板電腦時代,iPad的創新吸引了眾多的消費者追捧,平板電腦的熱潮就開始席卷全球。面對紅火的平板市場,PC廠商和手機廠商自然不會放過,紛紛扎進來欲分一杯羹。僅僅以中國市場為例,有業內人士指出,到目前為止,國內已經有1000家廠商進軍平板電腦。而中國市場今年二季度平板電腦的出貨量為144 .14萬臺,蘋果占據了74.3%的市場份額,三星、華碩、摩托羅拉、聯想四家占據了13%左右的份額,其余1000家廠商只能爭奪剩下的12%的市場,利潤低得可憐。

深圳戰國策咨詢首席分析師楊群指出,大量廠商進入平板電腦領域,但這些廠商依然沿用傳統的消費電子產品的經營模式,大家都用同一個系統,相同的硬件,導致產品同質化,最終回歸硬件、品牌、渠道、價格的競爭本質,這跟早年個人電腦廠家的競爭極為相似。同質化、價格戰讓整個市場競爭環境十分惡劣。

--> 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也指出,iPad的價值更體現在蘋果的應用商店上,而P C和手機廠商在做平板市場的時候,依然沿用傳統模式,這使得以價格推動市場的第一輪市場爆發生命周期正被急速壓縮,更多的產品只是為iPad做了炮灰。“下半年是終端銷量的旺季,但是平板廠家的數量會持續增長,他們將繼續一輪非常激烈的價格戰。無硬件特點、無品牌能力、無渠道優勢的新品牌平板電腦會在價格戰中逐步出局,山寨廠商的比例會逐步縮小。”

亞馬遜或成攪局者

蘋果的核心競爭力在應用商店,PC和手機廠商用傳統模式對抗蘋果,顯然二者不在一個層面上競爭。真正能撼動蘋果地位的,或許只有同樣精通於應用商店的互聯網巨頭亞馬遜。

亞馬遜擁有強大的渠道網絡,而且獨有的圖書、音樂和視頻資源也是其他硬件廠商所望塵莫及的。此外,亞馬遜具有推出 Kindle 閱讀器的經驗,Kindle 閱讀器的硬件銷售并不賺錢,賺錢的是賣電子圖書。亞馬遜完全有能力將這一經驗移植到平板電腦上來。亞馬遜顯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亞馬遜公司首款 Google Android 平臺平板電腦產品已經向代工廠廣達下了300萬臺的訂單,近日有消息透露,廣達將於10月份向亞馬遜公司出貨300萬臺全新 Android 平板電腦產品,這也意味著亞馬遜首款 Android 平板最可能在10月份上市。有消息稱亞馬遜計劃2011年該平板的出貨量達到400萬臺,成為平板電腦領域第二大商家。

據悉,亞馬遜平板電腦會給消費者提供e Books、AndroidA ppstore等服務,亞馬遜十分有信心這款平板會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國外媒體也分析,亞馬遜將利用聖誕季全面向蘋果發起進攻,且很可能會打出足以讓市場感到震驚的低價,從而快速將市場份額做大。

分析

  • 平板電腦價格戰已經開始,台廠需要注意品質、價格、通路,找出異於路線。須大幅增加 Mobile Operator 通路。功能直接建議 Android 及 Window Mobile 兩種OS之平板電腦。
  • 必須要有低價NB及平板之產品,讓APPLE覺得降價沒有太多好處,同時逼Intel CPU 降價。這是台灣 PC、NB生死戰。
  • 大幅與內容商Amazon、Google、BBC、Book content 廠商與IP TV廠商合作。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電子書趨勢分析

Image representing Barnes & Noble as depicted ...Image via CrunchBase

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在改變全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出版方式和人們的閱讀方式。二○○七年十一月,亞馬遜開啟了“電子閱讀革命”,推出了第一款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二○○八年全年,亞馬遜總共賣出了五十萬臺Kindle,這讓它一下子知名度飆升。本以網絡書店為主要業務的亞馬遜自從推出Kindle,突然得到了一次大的飛躍。緊接著,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巴諾( Barnes &Noble )也推出了電子書閱讀器Nook。它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九年十大科技設備中之一。

  在數字浪潮驚濤拍岸的當下,電子出版物紛紛涌現,極大地改變了閱讀本身。在數字閱讀的新環境下,閱讀對象變得擴大化、閱讀終端開始多元化、閱讀模式更加多樣化。各種電子閱讀方式擁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且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這讓一些鐘愛紙質書的人充滿了憂慮──在不遠的將來,紙質書籍或許會成為一種藝術品和收藏品,傳統閱讀很有可能被取代!

  不過,美國著名科技雜志《聯機》旗下的wired.com日前刊登名為《電子書未成氣候的五大理由》一文,駁斥上述觀點,證明在當下的時代,傳統書籍還會與電子書共存,並且不被取代。

  《紐約時報》科技記者詹娜.沃瑟姆今年初曾在文章中興奮地寫道:“終于看完了我的第一本電子書。”對于一個緊跟時代的人來說,為何這次會對電子書這樣的新科技顯得如此遲鈍?原來,沃瑟姆總是忘掉上一次閱讀到了哪裏,所以她才不得不決定在過新年的時候一口氣整本讀完。

  是的,電子書不會像傳統書籍那樣,再自然不過地存在于我們的視線范圍內;一旦你開始閱讀,它也不會像傳統書籍那樣時不時地“譏諷”你還有多少沒有讀完;他不會時不時地提醒你,使你為自己那“可憐”的閱讀速度感到羞愧。即便有一千零一本電子書,我們仍然看不到,因此就對它們的存在表現得若無其事、心不在焉。這是第一點原因。

  其實,電子書會拉長閱讀時間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容易分散讀者的注意力。《獨立報》作家約翰.哈裏認為,我們在計算機上閱讀電子書,就如同在一個聚會上看書,當周圍的人都在大聲說話,集中注意力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哈裏稱,自己在計算機上看書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去查看郵箱、瀏覽Twitter網頁,做與閱讀無關的事情,這樣一來,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他認為,閱讀正受到“大規模分散注意力武器”(WMD, weapon of mass distraction)的威脅。最終,哈裏果斷地關掉計算機,安心閱讀。《時代》雜志圖書編輯戴維.幼林在《失去的閱讀藝術》一書中也說:“閱讀是抵禦分心的一門藝術……它要求我們內心平靜,帶我們進入冥想的境界。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別無他選,只有耐心,將消極情緒排遣到書外……直到我們從書中抽離再回到紛繁的世界,才發現收獲頗豐。”

  第二,對于傳統書籍,我們可以按照類別將之擺放于書架上,但對于電子書,我們現在還真的是束手無策。在平板計算機或者智能手機中,不同公司的應用程序決定了書的分類,這就導致每一次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電子書商出版的書籍,而不能一覽來自不同書商的所有電子書籍。現在還沒有哪一個應用程序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第三,就讀者本身而言,細心的人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在書的空白處做些讀書筆記。雖然這樣的空白在傳統書籍中佔的地方很少,但在電子書中,它竟然被“狠心地拋棄”了!所以說,相對傳統書籍而言,電子書缺乏與讀者的這種互動。試想下,在與他人交換書籍閱讀的時候,如果從對方的讀書筆記中獲得“意外的收獲”,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可惜,電子書給不了我們這樣的驚喜。

  電子書一直被認為是可以任意處置的──看完就可刪除丟棄──然而它的成本問題不得不受到關注。誠然,一分錢都不需要花就可以“生產”一本電子書,但事實上電子書商一開始就已考慮所有因素並將價格定好,而這價格通常低于那些紙質新書的折扣價。電子書沒有共享的功能,不善“交際”,也不會體現讀者的個性,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子書如何才能擴大范圍、擁有更多的受眾群?目前的情勢恐怕還不夠樂觀,現在的電子書交易環境不夠成熟,因而也容易影響內容的創作與設計意願。這是第四點原因。

  說到傳統書籍能體現讀者的個性,的確,它是我們個性化的延伸。或許,這跟我們的虛榮心有關吧──在公共場合下讀什麼書、不讀什麼書,其實都受我們的內心所趨──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別人看到我們在讀什麼書,從而將他們的想法往我們預期的方向上引導。紙質書籍就好比我們穿的外衣、挂的名片,也是我們外在形象的一種表現方式。所以,千萬別在成年人的聚會上看《戴帽子的貓》。當然,電子書可沒有這樣的作用。這是第五點原因。

  法國作家尚─菲利普.德.托納克曾這樣評價傳統書籍:“書的真正作用是對抗遺忘。”約翰.哈裏認為,當電子書承載的新式花樣越多、能提供一百種不同的功能時,它所能代替的那種我們真正想要的書籍作用就越少。當眼下我們的生活被網際網路包圍、形形色色的電子書層出不窮時,哈裏提議要進行“數字節食”──少上網、或盡可能地只開少量的窗口,這樣才能保證全神貫注地閱讀書籍。


外電周三(3日)引述美國矽谷《水星報》 (San Jose Mercury news)報導,Facebook 也決定跨足電子書市場,這家全球最大社群網站已同意收購電子書技術服務公司 Push Pop Press。雙方未表明收購細節。

Facebook 表示,計畫將 Push Pop Press 的電子書互動技術整合入社群網站,但不會直接進軍電子書市場。Facebook 強調,今後 Push Pop Press 的技術、想法與靈感,將成為數億人在 Facebook 聯絡與分享的一部分。

Push Pop Press 的創辦人 Mike Matas 與 Kimon Tsinteris 先前都任職於蘋果 (AAPL-US),今年 2 月甫正式創立 Push Pop Press,數周後隨即因為在 TED 大會上展示支援互動電子書「Our Choice」的技術而聲名大噪


行動市場可能不再由蘋果和Google兩大陣營瓜分,因為亞馬遜(Amazon)將挾著在電子書閱讀器的創新與領導地位,以及龐大數位內容的優勢,進軍平板電腦市場,很有潛力成為下一個數位媒體寵兒。
行動市場的疆界正日益模糊,從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到電腦與電視,甚至內容優勢,都足以影響戰況。隨著亞馬遜進軍平板電腦市場,外界預料直接受到威脅的將是蘋果、而非Google。

Google採取「水平策略」擴大Android作業系統的普及率,進而帶動廣告與搜尋業務,上季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越蘋果的iOS系統。相較之下,蘋果採取「垂直策略」,用戶從裝置、軟體到內容,用戶都固守在一套封閉系統中。

換言之,蘋果不追求提高作業系統普及率,而Google也沒打算跨足硬體製造。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企業,商業模式也大相逕庭。

從這個角度而言,擁有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亞馬遜,一直以來就遊走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大戰的兩邊。當初亞馬遜率先推出電子書閱讀器並佔據這塊市場,直到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推出彩色版電子書閱讀器Nook,才威脅到亞馬遜的龍頭地位。

既然亞馬遜在科技上具有優勢地位,為何讓邦諾有趁隙而入的機會?可能的理由是,電子書閱讀器市場雖然有其利基,但亞馬遜可能打算利用預定今秋推出的平板電腦,與自家的Kindle做出區隔。

亞馬遜與蘋果策略如今看來有雷同之處。購買亞馬遜裝置的消費者,可望直接使用快速便捷的線上購物與訂購服務。而且相較於蘋果,亞馬遜的雲端服務比蘋果新推出的iCloud更有競爭優勢;目前Amazon Web Services的客戶多為傳統上要求更嚴苛的企業主。

假使亞馬遜平板電腦推出後獲得熱烈迴響,這個「線上沃爾瑪」很可能搖身一變,成為足以直接挑戰蘋果的「數位媒體寵兒」。從蘋果推出iPad後獲利和股價的傲人盛況,分析師預估亞馬遜未來12個月股價可能上漲35%。


Push Pop Press:創造一個讓用戶可以分享照片、影片、音樂等互動電子書平台。這款App還有一項特別之處,這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兩位蘋果工程師一起打造的,首部出版作品就是高爾的「我們的選擇」 (Our Choice)。




強調個人化的數位電子雜誌,搭配最熱門的iPad裝置,推出第一週就有12萬人下載該款App;Zite創辦人Ali Davar表示,網路出現之初,許多業者努力改善瀏覽體驗,當搜尋引擎出現之後,人們開始有了「誰還需要瀏覽呢」的想法,不過iPad推出後,人們開始又不再熱衷於搜尋,而是更想要瀏覽。

2005年,Ali Davar和溫哥華UBC大學運算智慧實驗室合作創辦一家公司Worio,這也是Zite的前身,主要研究社群搜尋瀏覽器外掛軟體,也就是基於這個社群搜尋技術的背景,後來的Zite才能根據瀏覽習慣判斷用戶興趣,抓住用戶需求。Zite技術幾乎包括所有的網路瀏覽行為,從入口網站到某部落格發表的資訊,全都可以判斷篩選,因此Ali Davar相當有自信地認為可以幫人們解決「資訊爆炸」的問題。

由於完全免費下載,所以獲利方式是仰賴廣告營收,由於這是一款以內容為主的App,所以用戶體驗和廣告展示之間的平衡就相當重要。過不久之後,Zite要開始走出iPad,在其它行動設備平台發表。

趨勢分析

  • 平板化、互動化、應用軟體化、智能化、語音影像化成趨勢。



Enhanced by Zemanta

糖和生質能源的趨勢分析

Ethanol storage tanks at the Costa Pinto sugar...Image via Wikipedia
全世界糖的產量 ( world wide sugar production )

全世界主要生產糖的生產國是巴西、印度、中國、泰國,巴西、印度就占全球產能之57%,加上中國糖產能則占全球產能之64.16%,因此,全球糖的價格決定於巴西、印度糖的出口,而巴西、印度糖的出口比率則由巴西、印度生質能源的政策,依巴西、印度生質能源的政策是將逐漸提高汽車燃料之乙醇使用比率,這一政策使得全球糖價一步一步走高。2009年印度的石油消費量已上升到每天330萬桶,成為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費國,造成印度新生質能源的趨勢。

糖和乙醇生產行業的角度來看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糖生產國在世界上。 在甘蔗生產方面,印度和巴西幾乎同樣放置。 在巴西,甘蔗的總出可用於破碎,45%是用於食糖生產和55%用於生產乙醇直接從甘蔗汁。 這使巴西的製糖業在增加靈活性,以調整其食糖產量保持在視圖中糖的價格在國際市場近40%的食糖產量用於出口。

全年預計增長速度在該地區的甘蔗下每年1.5%增加了一倍,在過去五年。 這是因為它被認為是保證效益好的經濟作物的農民VIS - A與其他競爭性作物。

印度目前通過一個與季末庫存量過剩的情況在年底超過100萬盧比自1999-2000噸。 與此相對應,糖蜜產量也有所增加。 下表給出了生產的糖蜜,酒精使用的酒精為基礎的化工行業,飲用水部門和盈餘在每年年底。 由此可見,隨著甘蔗生產,顯著的增長也發生在生產的糖蜜,基本原料生產乙醇的甘蔗。 當然,也有其他途徑獲得農業生產乙醇。

據MPNG,5%乙醇混合燃料在全印度的基礎將需要500萬升。 目前提供的糖蜜和酒精將足以滿足這一要求後,完全符合化學工業和飲用水行業要求。


石油是其中最珍貴的天然能源。 隨著印度正以快速的步伐,石油需求將上升。 印度和中國將占到45%的增長在全球初級能源需求到2030年。印度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消費能源資源。 2009年印度的石油消費量已上升到每天330萬桶,使其成為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費國。

印度也是第四大乙醇生產國在世界上。 乙醇生產在印度有一個優勢,因為它的生產可能會離​​開食糖價格的影響。 通過混合汽油與 10%的生物燃料,80萬公升汽油可節省每年在印度一份報告說,該研究所的國防研究與分析。為了加強國家的能源安全,印度政府規定的混合5%的乙醇與汽油的9個國家和4個中央直轄區在2003年和隨後規定 5%的混合乙醇汽油在20個國家和8個聯盟新界在2006年11月全印度的基礎除了少數州和東北部查謨和克什米爾。

該方案是一個重大的一步利用替代,可再生能源和環保能源資源,如乙醇,以補充化石燃料。製糖業同意所有條款的石油銷售公司(OMCS),其中包括同意以固定價格為三年,也表明了供應充足,增加乙醇混合比例提高到10%。

酒精與健康

經過多年的乙醇使用一次的污染主要城市,在美國,歐洲和巴西,空氣更清潔和更明顯的聯邦指導方針在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僅是有毒的品種減少,如一氧化碳和芳烴,但也可能產生地面臭氧較低,因為其生產的必要內容已經大大減輕。特別是,高辛烷值苯,已知會導致白血病,幾乎可以消除,因為乙醇能提供辛烷值它曾經。

對公民的好處是巨大的城市 airsheds, 清潔的空氣意味著健康的人,特別是那些患有呼吸道疾病。 死亡率將提高,醫療保健訪問將減少的數量和嚴重程度,醫療費用和保險費率將受益,而生產率提高的曠工和性能得到提高。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糖消費國,僅次於印度 ,可能會尋求更多的進口後,買了“實質性”的金額,以幫助抑制通貨膨脹作為輸出下降了第三年,根據最高經濟規劃機構。雖然國家有足夠的庫存,這將是“高興”看到更多的外國食糖採購成本低於國內供應,劉孝南區,副組長的經濟和貿易部門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表示,在一次會議上昨日。加強原材料進口可能增加糖供應來冷卻今年的中國通貨膨脹。


分析

  • 只要巴西、印度、中國經濟持續成長,生質能源的需求增加趨勢不變,全球糖價一步一步走高。
  • 以印度的石油消費需求增加趨勢不變,印度將糖轉為生質能源增加之趨勢不變,全球糖價只會走高。
  • 根據新的全球工業分析報告公司,到2015年,全球食糖消費量將達 1.77億公噸,主要需求來至新興開發國家,如中國等,因此新興國家平均所得對食糖消費量有明顯影響。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