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蘋果雲端儲存服務領先群雄 ( Apple lead media cloud business ) - Dropbox 、Google Drive 將緊追 ( Apple Inc. iCloud is a most amazing growth of Cloud service in world wide )

調查:美國雲端媒體服務 蘋果居領先地位
iCloud became world wide top cloud storage service

蘋果 (Apple)(AAPL-US) 在眾多科技領域中,都維持領先地位。一份由 Strategy Analytics 所做的調查顯示,在雲端媒體服務,蘋果也是美國榜首, iCloud 及 iTunes Match 市占達 27%,遙遙領先其他競爭者。

據《ZDNet》報導, Strategy Analytics 調查發現,2012 年第 3 季的雲端媒體服務,iCloud 及 iTunes Match 用戶占 27%為最高,其次是 Dropbox 的 17%,Amazon Cloud Player 以 15% 緊追其後,其次才是 Google Drive 的 10%。

蘋果能取得領先的關鍵之一,是他們自 iOS 5 以來,就力推 iCloud 媒體同步,而他們在 MP3 及平板和智慧型手機,都有強大的市占,帶來雲端服務的優勢。

Strategy Analytics 數位媒體部主任 Ed Barton 表示,雲端領域中,「音樂」是最重要的戰場。包括蘋果、Amazon 及 Google,約 90% 利用雲端儲存音樂。即使 Dropbox 比例不是這麼高,也仍有 45% 比例儲存音樂。
iCloud is still a big market share among Cloud service

一如預期, 年輕人最常使用雲端媒體服務,這次的調查中,20-24 歲美國人使用的頻率最高。不過另一方面,多達 55% 受訪者並不使用雲端媒體服務,也顯示這個領域還需要更長期的經營發展。

Mailbox Cost Dropbox Around $100 Million ( Dropbox 併購 Mailbox )
Dropbox + Mailbox aim at platform service as iCloud

Disrupt alumnus Dropbox made the second in a series of super-savvy, super-early stage acquisitions today, picking up hyped-up email management app Mailbox in an acquisition that we’re calling “DropMail.”

We had been hearing that Mailbox was raising money, piquing the interest of Andreessen Horowitz among others, which is why today’s news that the company sold to the harmoniously named Dropbox didn’t come as a surprise. Sometimes an acquisition is the easiest way to raise resources for growth — especially when you’re tackling as expensive a problem as email. And have a six-figure wait list.

And we’re hearing that this particular acquisition was not cheap — The post-pivot startup cost the storage company “well over” $50 million, according to multiple sources. And we’ve heard that that the price was around $100 million in cash and stock.

Yahoo had also made inroads with the email platform, founded by IDEO veteran Gentry Underwood, which makes sense considering the brand decline of Yahoo Mail as well as the latter company’s dismal mobile traction. But Dropbox’s allure and sympatico vision made more sense for the fledgling startup, whose impressive numbers gave co-founders Drew Houston and Arash Ferdowsi the courage to take a swing at email.

In any case, we can probably expect to see Dropbox handling email attachments real soon.

Dropbox Acquires Snapjoy And Puts Photos Into Its Focus ( Dropbox 併購 Snapjoy )

Less than one week after Dropbox aqui-hired Audiogalaxy to beef up its cloud music ambitions, today comes news of another acquisition, this time focused on another form of media, photos: the cloud-storage giant is buying Snapjoy – like Dropbox, a Y Combinator-alum — which lets users aggregate, archive and view all of their digital photos from their cameras, phones and popular apps like Flickr, Instagram and Picasa, and then view them online or via an iOS app.

We first got wind of this deal via an anonymous tip — and then tracked down what was happening. The news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by Dropbox and Snapjoy themselves.
Dropbox will learn Pinterest to aim at Photo platform service?

The financial terms of the deal were not disclosed — or, more precisely, in the words of co-founder Michael Dwan, the price was “A furlong of sunshine or a bucket of rainbows, whichever is less.” Dwan says other companies were also knocking on Snapjoy’s door — but declined to say who. Other investors in addition to Y Combinator included SV Angel, Quotidian and the Start Fund, along with Jawed Karim, Yael and Noam Shazeer and Garry Tan.

I asked Dwan why he decided to sell. The simple answer is scale. “The user experience we always wanted was limited by our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the economics of scale,” he told me in an email exchange. “Dropbox has some of the best talent in the world and is operating at incredible scale, so a lot of the barriers are removed. The equation in my mind is simple: (Mac + Windows + Android + iOS + Linux + Web clients) * rock solid infrastructure * 100 million users = infinite possibilities.”

Dwan declined to give any details on how many users Snapjoy has signed up, or any other usage metrics, or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subscribing to its paid tier versus only using the free service.

The move is a sign of how Dropbox continues to “move up the value chain,” extending its touchpoints and service offerings to customers beyond simple storage facilities. The move opens Dropbox up into being more of a full-service digital photo center, rather than just a place to store your jpegs as backup or when your own hard drive runs out of space.

It’s an interesting time in the world of photos — with companies like Instagram under the microscope over what it may or may not decide to do with its users’ data; services like Flickr extending its functionality as a place to create pictures as much as it is a place to store and share them; and Twitter also entering the fray. Snapjoy potentially gives Dropbox its own oar to dip into the stream. It will also put it into closer competition with Facebook Photo Sync. Right now the two partner on filesharing in Facebook Groups, but with moves like this into photos, a bread-and-butter area for Facebook, we could see that relationship changing.

Dwan tells me, and Snapjoy also notes in a blog post,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serve its existing customers — a possible sign that the service will live on in another form as part of Dropbox — but for now it’s closing itself to further sign-ups. It looks like Dwan, who co-founded the company with JP Ren, and others are relocating from Boulder, Colorado, to San Francisco. Whether that will be the full, existing team of six people or only a part is still being worked out.

Just as the Audiogalaxy acquisition played to Dropbox’s existing popularity as a place to store music, this, too, could give Dropbox a chance to expand how its users make use of photos stored in Dropbox’s cloud — already a popular use of the service. Dropbox, interestingly, had previously extended its photo capabilities on Android; Snapjoy’s iOS focus, therefore, is complementary to that.

Apple buys Locationary, a startup building a Wikipedia for location

Apple has acquired a Canadian startup called Locationary, which uses crowdsourcing and game mechanics to create a database of up-to-date location 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data, reports AllThingsD.

Apple will no doubt use Locationary’s location data services to make its maps much more accurate.


分析
  • 在雲端媒體服務,蘋果也是美國榜首, iCloud 及 iTunes Match 市占達 27%,遙遙領先其他競爭者,其次是 Dropbox 的 17%,Amazon Cloud Player 以 15% 緊追其後,其次才是 Google Drive 的 10%;這分析發現 Microsoft 的 Skydrive 提供更大雲端儲存空間,但市占卻是最低,因此,雲端儲存媒體是以方便性及其他平台實用性為生意為主;
  • 由雲端儲存媒體服務延申至雲端儲存媒體及應用平台生意模式,Dropbox 併購 Mailbox 及 Snapjoy 往應用服務平台生意模式發展,Google Drive 早已將已將 Google docs、Google music 與第三方應用服務軟體結合直接攻向雲端應用服務平台模式來提升市占率
  • 依 Apple iCloud 雲端媒體應用服務平台生意模式,未來 Dropbox 及 Google Drive 最能跟上 Apple ,台廠仍須思考那一種雲端媒體應用服務平台生意模式適合台灣,否則,tablet 及 smart phone 持續低價化時代,台灣電子產業要往那裡走?
  • 同時值得注意 AAPL 並購 Locationary,同時正仔細看一些 social apps 公司,讓雲端媒體應用服務平台更完整;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底特律聲破產未給政府減少經常性支出決心 - 馬政府勿再用『改革』來增稅了,要用『改革』來降低經常性支出

兩稅合一改革 財長:社會有共識再適時推出 

前副總統蕭萬長建議廢除「兩稅合一」,財政部傾向調整扣抵率。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財政部已委託學者進行檢討報告,今年底前報告出爐後再來研議,重要社會改革若無社會共識,不可能改革成功,因此,財政部將在凝聚社會共識後,再適時推出。

財政部長張盛和指出,「兩稅合一」自民國八十七年實施至今已十六、七年,也到了應該興革的地步,財政部已委託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研究報告預計年底前出爐,到時再來進一步研議,目前並未設限,但若全面廢除,變化將會非常大,涉及的所得稅法條文很多,若只調整扣抵率,變化則小一些。等報告出來後再說,現在不必說得太具體。財政部也會在社會有共識的前提才會推出。

『等報告出來我們會觀察適當時機,一項重要社會改革如果沒有社會共識不可能改革成功,我們凝聚社會共識以後,適當時候再來推出。』

底特律破產 山姆大叔為何不救

汽車城掙扎數月終於墜崖

   底特律的經濟崩潰是長期惡化的結果。多年來人口減少、工業衰退造成的積重難返,即使是州政府指派的破產管理專家也無法在幾個月內將這輛沖向懸崖的「汽車」拉回正軌。幾個月來,「破產」一直是懸在緊急財務管理人奧爾和底特律所有市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破產終於成為解決之道后,底特律仍然前途未卜。破產可能意味著裁員、出售資產、增加各項費用和減少基本社區服務,儘管州長稱破產程序反而能讓該市得以改善長期以來都很糟糕的公共安全和市政服務,底特律人還是高興不起來。

   同樣鬱悶的還有底特律的債主們,他們不確定自己的債款能收回來多少,或者究竟還有沒有可能收回來。其他人則擔心底特律破產後,可能導致許多企業和商家重新考慮他們在這座城市的業務。不過,通用汽車公司首先發表聲明稱,它並不認為底特律破產會對它在該市的業務產生任何影響。今年3月由州政府委任的底特律緊急管理人奧爾最終沒能成為點石成金的魔術師,此前他曾經試圖說服底特律的債權持有人、工會和養老基金委員會允許底特律少還他們一部分錢,但沒有成功。根據破產申請文書,底特律有超過10萬名債主,包括退休個人、公務員、銀行和企業、財產持有者。最大的債主是兩大公共僱員養老基金。底特律公務員退休管理系統持有20億美元,而警察與火警局退休管理系統持有14億美元。目前仍有一些市政工作者提出訴訟,要求阻止州長斯奈德批准底特律破產,他們認為破產可能導致養老金和退休人員福利發生變化,而這兩項福利都是受州法律保護的。

破產對底特律意味著什麼
底特律經常性支出太高,公務體系借債度日終付出代價

   如今的底特律街頭到處是人去樓空的摩天大廈、廢棄不用的廠房車間,衰草圍繞的住宅樓更是目不暇接。底特律已經有20多年被稱為全美最危險的城市之一,命案發生率如今已達40年來的最高水平。過去10多年,底特律一直靠借債勉強度日,由於還債的壓力日益增大,財政枯竭的危險一天比一天大。據統計,底特律每1美元的財政收入中,便有38美分用於還債,而這一數字在2017年將增加至65美分。密西根州州長斯奈德表示,除了申請破產保護,底特律已經無路可走。

   底特律為何申請破產,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欠債太多。底特律到底欠了多少債?目前流傳的債務金額可能為180億美元,或許高達200億美元。政府官員稱,底特律已無法履行對市民或債權人的責任,例如最近未能向該市養老金系統支付一筆近4000萬美元的付款。在底特律,市民要等待58分鐘才能接通警方電話,在2013年第一季度,僅有1/3的救護車處於服務狀態。整個城市有7.8萬座被遺棄的建築。自2000年以來,失業率幾乎增加兩倍,底特律政府已經無法執行城市的最基本服務,更別提對債權者負責。

  美國媒體認為,底特律提出破產申請的消息令人震驚,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它或許並非孤立事件。儘管多種因素將汽車城推進破產快車道,但它的退休金和債務問題也是許多市長和州長所擔憂的問題。底特律很可能成為全國政治辯論中的新武器,華盛頓財政保守派將以它啟動聯邦政府的長期債務問題談判,而民主黨則希望以此投入更多資金重建美國城市而不是重建喀布爾。底特律的問題已經出現很長時間,它究竟是底特律或者汽車行業的獨特問題,還是地方政府面臨的普遍問題?看起來底特律破產觸動了美國地方政府的某根神經,靠借債度日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底特律相關訟案凍結 公務員退休金面臨挑戰

在聯邦破產法院首次就底城破產案開庭後,聯邦破產法院法官羅茲24日裁定,凍結所有挑戰底特律破產申請案的訟案。羅茲裁定凍結所有關於破產案的訟案,包括控告密西根州長、財政廳長和急難經理歐爾的訟案。

  破產法院將在8月2日決定本案的程序問題,未來的程序將決定聯邦破產法院是否繼續審理本案。

  歐爾7月18日提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宗的都市破產申請案。羅茲同時宣稱,歐爾具有為市府處理公務的合法地位。羅茲在聽取律師發言後,做出暫停所有訟案的裁定。底特律的辯護律師在2小時的發言中,要求法官阻擋所有企圖阻止底城破產的訴訟案,辯護律師堅稱聯邦破產法院是唯一有權審理底城破產案的法院。

  在下個階段的審理程序中,底特律市府必須證明無力償債,並且已盡力和債權人就償債問題進行協議,或債權人太多,而不可能進行協議。歐爾稍早表示:「市府無法就債務重整問題與債權人在庭外達成共識。」底特律申請破產之後,衍生出最讓公務員關切的問題,反倒成了:市府可對退休者背信嗎?鑑於美國許多都市都面臨退休金不足的窘境,如果政府對此問題不及早謀求對策,將來許多都市均可能面對警察、消防及其他服務被削減的問題。

  美國一些州的州憲或法律保障退休者領取全額福利,底城所在的密西根州州憲即如此規定,但底城緊急經理歐爾表示,這些保證在破產法院無效,退休者將和底城許多其他債權人一樣,面臨退休福利打折的窘境

  底城破產涉及美國憲法第六條和第十修正案。第六條規定,美國憲法凌駕所有法律。第十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

奧巴馬擬提議削減企業稅稅率以創造就業

據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計畫當地時間30日提出“中產階級就業大協定”,該協定將削減美國企業稅稅率,並利用營業稅改革創造的數十億美元收入資助創造就業項目。

奧巴馬的目標是通過尋求一個同時令共和黨和民主黨滿意的方案來打破國會僵局。他將在亞馬遜公司位於田納西州查特努加市的工廠演講時概述這一目標。

分析
  • 底特律經常性支出太高,公務體系借債度日終付出代價,底特律一直靠借債勉強度日,由於還債的壓力日益增大,財政枯竭的危險一天比一天大。據統計,底特律每1美元的財政收入中,便有38美分用於還債,最終只有破產能解決問題;
  • 馬政府也一再用『改革』來增稅了,增稅無法解決中央、地方持續增加之經常性支出,增稅也無法解決錯誤的公務員退休俸制度造成之政府財政困難,這就是腐敗;
  • 兩黨須正視中央、地方持續增加之經常性支出造成之國債問題,總不能政府支出分配 80% 以上都是公務員及相關經常性支出而造成勞工福利及產業升級之政府補助比重過低,而防礙 GDP 成長、阻礙勞工福利提升;
  • 要提高政府支持率, GDP 成長、勞工福利提升才是重點,目前任何增加公務員及相關經常性支出都是負面的,增稅也是負面的,美國、中國都將以減稅資助創造就業項目,而台灣卻是一直用『改革』增稅來補中央、地方持續增加之經常性支出造成之國債問題,方向是嚴重錯誤。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上半年稅收減,房屋相關稅率極可能改變 - 政府應做的是讓有錢人將錢投入企業不是只看稅收不足

奢侈稅鎖定25萬人擁3屋以上囤屋族

其實,豪宅是高消費一種,也是有錢人儲蓄之方式
財政部長張盛和指出,全台擁有3棟以上房屋者共有25萬人,這些口袋深的囤屋大戶,根本不怕奢侈稅,要如何抑止囤屋炒作歪風,將是奢侈稅修法的重點之一。對於如何鎖定囤屋大戶課稅?張盛和表示,他心中已有腹案,但方案仍未成熟,希望8月中旬召開座談會,廣蒐各界意見後,再作定奪。

張盛和說,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民眾對於物價、通貨膨脹產生預期心理,自然會節省一點,不但緊縮目前消費額度,同時在通膨的顧慮下,也大量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價高漲。而國內房價太高,太多民間資金卡在不動產,當房貸支出佔去大部分家戶所得,民眾反而沒有多餘的錢消費,因此奢侈稅修法更顯重要。

國內消費不振,外界建議政府再次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景氣,張盛和表示,發消費券跟放煙火一樣,只具一次性效果,不像投資還有後續的收益可以期待,且以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發放消費券「並不可行」。至於如何提高消費?張盛和認為,依據經濟學原理,消費是所得的函數,惟有提高人民所得,民間消費力才有可能提升。

財政部正籌編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官員透露,明年度歲出規模將達1.93兆元,但因稅收短徵、國家財政收入有限下,歲入歲出短差超逾千億元。雖然根據公債法,政府尚有3、4千億元舉債空間,但財部已向行政院建議,希望不要再舉債,以避免財政惡化。

日本首相安倍為改善財政體質,初步規劃從明年4月起,將消費稅從目前5%調高至8%,2015年進一步調至10%,並降低公司稅以刺激經濟。張盛和表示,日本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基本稅率為30%,因此具有調降空間,但台灣在97年二度調降營所稅率至17%,已是全世界第二低的稅率,嚴格說來已無降稅空間。

奢侈稅座談 財長:囤房的情形很多

財政部八月中旬將召開奢侈稅座談會,財政部長張盛和重申,奢侈稅「只修不廢」,因為若以身分證歸戶,全國約廿五萬人擁有三間以上房宅、數千人擁有八至十間房宅,「囤房的情形很多」。張盛和透露,財政部委外研究發現,房仲業不僅新開家數多於關門店數,營建業還是近期國內「最賺錢行業」,代銷業者也支持奢侈稅穩定房價的成效,顯示奢侈稅並未衝擊房地產業。

他說,奢侈稅上路以來也達成政策功效,包括:一、房屋量縮、房價平穩,若無奢侈稅,房價將暴漲。二、量能課稅,大部分都課到高所得者,全國五分位的貧富差距,也從六點一六倍縮至六點一四。三、自住比重提高,抑制投機需求。

張盛和坦言,奢侈稅也有缺失,例如:非都市計畫土地、工業用地被炒作,奢侈稅就課不到,未來將納入修法課稅;學者也提出奢侈稅四大修正方向,包括:課稅範圍擴大、課稅年限延長、增加首購或非自願性換屋等豁免對象、專案審查。張盛和說,「我心中已有兩套版本」,但財政部會先聽取各方意見,目前沒有預設立場。

企業賺百億 繳稅比上班族低
經濟表現差,企業獲利差繳稅少

為什麼台灣政府是世界領先的窮、人民也窮?為什麼企業愈大,稅率愈低,比你我上班族的稅率還低?企業有什麼海外逃避稅的手法?立委又為什麼擋下「海外追稅條款」?

台灣有多窮?  比中、韓還窮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統計,台灣的實收稅負比率,由一九九○年代尚算健康的二○%,一路下滑到二○一一年的一二.八%,為世界第七低

不僅比美、日、香港、新加坡低,也比韓國的二五.九%、中國大陸的一九%低。

雖然新聞媒體上,常見工商大老呼籲政府降稅、減稅的輿論充斥,其實台灣企業繳的稅很低、很少。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中最低,只有GDP的二.七%,也比大陸的三.六%低,更不到香港的一半只有香港的四成多。

稅收不足,造成政府連年赤字,也使得窮政府無力推動公共建設,造成經濟不振的負循環。近年,台灣不僅缺乏亮眼的公共建設,無法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台灣的醫護人員也要照顧更多的病人;台灣的老師也超額負擔,師生比過高。人民的醫療和教育品質被犧牲。每年的稅負重擔,反壓在受薪階級身上。

由於稅收不足,每年編預算時,都成為中央和地方,以及各部會之間的搶錢大戰。大家都希望能在一個沒有增長的派餅上,多切一點。

為什麼台灣的政府這麼窮?稅收這麼低?除了台灣已成富人的低稅天堂外,台灣也是企業的低稅天堂。研究發現,愈大的企業,繳稅率反而愈低。

企業法定的營業所得稅率,已在○九年,從二五%大降至一七%。但《天下》調查研究更發現,以營收規模最大的一千家上市櫃公司,五年平均來算,整體的實質稅率(以全部實際繳稅金額除以全部賺的錢)只有一二.二%,相當於一戶全年收入五十萬到一一○萬元的中等家庭稅負。

企業稅率有多低?  比你我還低

二○一一年,上市櫃公司中,有二十四家獲利超過一百億元。這些最賺錢的企業,實質稅率平均只有九.一%,比一個白領工作者的稅率低。這其中,更有七家公司實質稅率低於五%,也就是比台灣需要報稅的個人最低所得稅率還低。

由於國稅局不公布企業繳稅的資料,《天下》僅能從有會計師簽證的財務報表,以企業每年真正拿錢出來的「支付所得稅」項目,除以公司繳稅前賺的錢(稅前盈餘),統計實質稅率。

上半年稅收減141億 今年難達標

證交稅減幅13.4%最大: 財政部昨公布六月全國稅收三二四五億元,較去年同月減一七七億元或五.二%;累計上半年稅收一兆零三一三億元,較去年同期減一四一億元或一.三%,以營所稅大減一九四億元最多,減幅最大的是證交稅減少十三.四%。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許瑞琳表示,去年景氣不好,影響今年稅收,估今年營所稅、證交稅、貨物稅等都無法達到預算數,全國稅收要「達陣」也有一段差距。

財政部統計,六月營所稅年減六十六億元最多,累計上半年營所稅二一四九億元,減少一九四億元或八.三%。許瑞琳解釋,因去年景氣欠佳,拖累企業獲利,營所稅已連續四個月下滑。此外,六月營業稅減少五十四億元居次,主因海關代徵稅款減少;累計上半年營業稅一四○八億元,年增四十一億元或三%,主因退稅減少。

六月土增稅則年增十二億元或十五.八%;累計上半年土增稅五○四億元,增加一一二億元或二十八.五%,為一九九九年以來同期新高。

證交稅表現也不理想,六月證交稅五十六億元,年增五億元或八.八%,但上半年證交稅只有三三二億元,大減五十一億元或十三.四%,且是二○○六年以來新低。

許瑞琳說,今年證交稅預算目標九六四億元,但上半年只有三三二億元,差了六三二億元,下半年股市平均每日成交值要在一六○○億元以上才能達成目標。

分析
  • 財部已向行政院建議,希望不要再舉債,以避免財政惡化,應該著手刪減主計處編列之經常性之支出才是減債最佳方法,因為任何增稅是不一定會真真抽到稅,以目前中央加上地方經常性之支出已經超過 2.3 兆,其實遠超過預估企業提供 945萬勞工薪資 4.5兆 之1/2,而軍公教在職、退休加上雇員也不會超過 125萬人,突顯政府這幾年精減人事花費績效不彰,應該是精減中央加上地方經常性之支出才是根本砍斷公務員立法自肥;
  • 財政部統計,六月營所稅年減六十六億元最多,累計上半年營所稅二一四九億元,減少一九四億元或八.三%。因去年景氣欠佳,拖累企業獲利,營所稅已連續四個月下滑。此外,六月營業稅減少五十四億元居次,真正問題是政府這幾年投資率都太低、產業升級緩慢,中央政府 83% 都消耗在人事、退休等相關經常性之支出,產業升級投資支出比重反而下降許多,幾年後當然反應在企業獲利、營所稅收入上,惡性循環之結果;
  • 天下雜誌也真是墮落,台灣的實收稅負比率,由一九九○年代尚算健康的二○%,一路下滑到二○一一年的一二.八%,為世界第七低。稅負比率一路下滑主因是景氣下滑,企業平均獲利下滑,營所稅就會下滑,連出超也一路下滑,大部分企業是營所稅 17% 加上營餘保留加稅 10%,只有少數企業稅因優惠而低於 13%經過我統計台灣稅收及 GDP 結構已改變,近7年GDP主要成長區塊:
    • 內需:占 54.1% ( 含營建及房地產 ),但主要稅收是 5% 營業稅、每年 0.02% 房稅、增值稅、奢侈稅;也就是這部份稅賦比率是低 6%;
    • 政府支出:已經超過 GDP 15%,其中許多支出是 0% 稅率,也就是這部份稅賦比率也是低 6%;
  • 因此,台灣的實收稅負比率一路下滑主因是:GDP 屬於稅賦比率較高之企業平均獲利部份下滑、GDP 屬於內需部份房地產及內需營業稅持續成長占太大比率、GDP 屬於政府之經常性占太大,這三部份稅負比率低比重又提高才是主因;除非台灣增加更多品牌、高獲利企業增加出超,企業繳的稅占 GDP 比重才會拉高;
  • 台灣實收稅負比率一路下滑,但台灣與鄰近區域整體稅率比較,只有房稅、營業稅比較低,整體稅率不利不鼓勵有錢人投資開公司養員工反鼓勵有錢人買房地產
  • 建議政府學『新加坡政府是大幅幫勞工加薪』,創造第三、四季高的 GDP成長率,提高政府支持率、振興經濟才是正解;台灣這些官員薪資及退休俸與經濟成長率、失業率無關造成官員只為政府支出來努力,這制度是錯誤的,造成國家經常性支出與經濟成長率、失業率脫節;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