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並發揮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的功能,即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衡量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的標準有很多,大致可歸納為三方面:一國貨幣貿易結算功能的國際化、金融交易職能的國際化、價值儲備職能的國際化。即實現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的職能。要讓人民幣成為區域性投資貨幣,前提是必須要實現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目前我國人民幣僅在經常項目下實現了自由兌換,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還沒有實現。
2010年初,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表示,外匯局將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有序拓寬對外投資渠道,協調推動跨境人民幣金融業務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2010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逾5000億元,約佔同期對外貿易總額的2%,較2009年增長了約48倍。截至2010年末,境外企業在試點地區共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逾1800個,賬戶余額近500億元。2010年6月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境內試點地區由上海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至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外地域由港澳、東盟地區擴展到所有國家和地區,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擴大至所有經常項下,出口試點企業由試點初期的365家大幅增加至67724家。《報告》指出,未來將從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投融資中的作用、推動人民幣標價產品市場開放發展等方面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
新華網三亞4月14日電(記者鄭瑋娜 賀萌)在金磚國家領導人見證下,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成員行14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共同簽署《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金融合作框架協議》。
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說,這對進一步促進金磚國家的務實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根據協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巴西開發銀行、俄羅斯開發與對外經濟活動銀行、印度進出口銀行和南非南部非洲開發銀行等五家成員行將在以下四方面加強合作:
——穩步擴大本幣結算和貸款的業務規模,服務金磚國家間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
——積極開展項目合作,加強金磚國家在資源、高新技術和低碳、環保等重要領域的投融資合作;
——積極開展資本市場合作,包括發行債券、企業上市等;
——進一步促進成員行在經濟金融形勢以及項目融資方面的信息交流。
陳元說,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制去年4月15日正式成立。一年來,各成員行相互合作交流,通過開展項目融資與貿易融資,積極推進金磚國家在投融資領域的務實合作,對推動成員國經濟發展和經貿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哈繼銘表示,像中國這么一個大國,貨幣國際化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但最主要的是更多的好處,比如可提高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國際儲備貨幣分散化等;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已經具備。
據經濟參考報7月4日報導,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196期日前召開。論壇特邀專家、高盛(中國)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哈繼銘發表題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探索”的主題演講。哈繼銘在演講中說,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條件已經具備,而且進行國際化可以給中國帶來多方面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所以當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謂正當其時。
什么是人民幣國際化?哈繼銘借用時下流行的電影語言來形容,叫“讓人民幣飛”。所以,所謂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讓人民幣飛得更高更遠。
他表示,有的企業趁著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想辦法讓人民幣流出境內,在外面套一個比較低的利息再讓它流入境內,或者說是為了規避國內宏觀調控可能帶來的貸款上的收緊影響,而將人民幣流出去,這都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初衷。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是能夠讓這個貨幣出去之后,在境外繞好幾個圈,成為在境外貿易上的交易工具,成為投資上的主要貨幣之一,甚至是一種結算的工具。
如果說國外的央行能夠把人民幣作為它的外匯儲備之一,就更加理想。一旦人民幣進入一個國家的央行里面,它就跟基礎貨幣掛上了鉤。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基礎貨幣在負債方,包括央行的存款和現金,在資產方它就是外匯儲備和國內信貸。如果人民幣成為外匯儲備的一分子,跟基礎貨幣掛上鉤,它就可以通過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影響該國的整個經濟。
探討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概念之后,哈繼銘繼續談到人民幣國際化命題成立與否的問題。他說,這個問題其實在幾年前,尤其是在2008年、2009年的時候,我曾寫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但是直到今天,在這方面的認識還不是很一致。有的人認為,人民幣何必國際化,國際化又有什么用處呢。甚至有的人認為我們是不是具備了國際化的條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很低,這樣的國家發行的貨幣能國際化嗎?一般有儲備貨幣的國家,就是它的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國家,無論是美國、歐盟、英國、日本,人均GDP都比中國高很多。
對此,哈繼銘強調,一個國家的貨幣能不能國際化,并不在於這個國家人均收入的多少,而是主要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本國的總體經濟規模、通貨膨脹率、匯率的穩定性或者波動性、國家金融市場的規模。
經濟規模越大,這個國家的貨幣就越有資格成為儲備貨幣。如歐元的崛起,就跟歐共體的形成有關。日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也是跟它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經濟騰飛有關。英國那是歷史遺留問題,它過去曾經經濟規模很大,所以英鎊也一直是儲備貨幣。
今天,中國的GDP哪怕不用購買率評價來衡量,單用市場匯率來計算,也已經排到第二位,超過了日本。經濟總量已經從1978年改革初期的占全球1.8%,到了去年占全球9.3%。
出口總量中國更是全球第一。如果經濟規模用凈出口來衡量,中國已經從1978年占全球的0.8%,到今天占全球的12%。而且在亞洲區域內,對許多周邊國家來說,中國是最大和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也是當之無愧的出口最大國。
再看另外幾個指標是不是滿足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比如通貨膨脹率是不是過高。一個國家如果通貨膨脹率過高,那它的貨幣就很難成為儲備貨幣,所以通貨膨脹率一定是要溫和的。
中國過去十年的通貨膨脹率平均是1.56%,比美國還低,比歐元區和英國也低,當然比日本高,因為日本是通縮的。所以從通貨膨脹率指標來看,中國也夠資格。
從匯率波動指標,匯率標準差來看,中國過去十年平均是0.14,是相當穩定的。當然后五年匯率有一定的波動,而這主要是因為人民幣盯住了美元,美元跟其他貨幣波動造成了人民幣的波動,但總體來說人民幣匯率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不像有些拉美國家,匯率幾年可以升值很多,又在幾年內可以貶值很多,那樣的國家可能經濟規模很大,但它的貨幣很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另外,談到資本市場的情況。中國的股市這幾年規模在不斷擴大,排名在美國之后,和英國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從這四個條件來看,人民幣基本上都滿足成為儲備貨幣的條件。“所以我覺得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具備了可行性的。”哈繼銘說。
中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央行前行長)戴相龍26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理所當然」的事。他並預計,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大概需要15到20年的時間。戴相龍說,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十分之一,外匯儲備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也是最大的金融債權國,「這樣的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是理所當然的,這不僅對中國有利,對於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也是有利的。」
對於人民幣的國際化,戴相龍認為,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經常項目可兌換為基礎,使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第二個階段,擴大對境內外合格投資者投資聯動,全面推進國際貨幣的雙向流動,使人民幣成為全球重要的投資貨幣;第三個階段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在戴相龍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是有數量標準的,量變才能質變。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關鍵一步是「要達到世界儲備貨幣的一定比例」,他說,「這個比例應該是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比如10年以後,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達到15%,世界儲備貨幣中人民幣就占到15%,這才算得上真正的儲備貨幣。」
要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戴相龍認為,需要15年到2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希望到2015年人民幣應該成為SDR(特別提款權)的重要貨幣。」
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一旦成為SDR籃子貨幣,將使人民幣在交易市場廣泛使用。在目前的SDR一籃子貨幣組成中,只有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
戴相龍表示,中國過去的金融改革主要是防範風險,今後,改革的重點應轉入國際化,圍繞人民幣的國際化進行利率、匯率改革,使更多的中國金融機構走向全球。
他同時提出,中國應大力發展香港等地人民幣離岸市場,並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分析
- 我認為中國應加速發展香港等地人民幣離岸市場,並到2015年把人民幣成為區域性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
- 太晚實現反道失去人民幣成為區域性儲備資產之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