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2013 辦公軟體大戰激烈,微軟與谷歌將進入決戰 ( 2013 Office software as service will go into high competitive situation )

辦公軟體大戰愈演愈烈:移動平台被綁架 帶來平板用戶不便

導語:《 PCWorld 》網絡版今天刊文稱,谷歌、微軟和蘋果均有各自的移動作業系統,同時也都擁有辦公軟件品。目前,各家公司辦公軟件的移動版僅支持特定的移動作業系統,這給用戶購買平板電腦帶來了不便。

以下為文章全文:

大部分人感覺到,平板電腦無法被用於“真正的工作”。但事實情況是,平板電腦的性能已足夠完成傳統PC的大部分功能:電子郵件、瀏覽網頁、社交網絡和IM工具等。但如果用戶急於以平板電腦替代筆記本,那麼需要知道的一點是,用戶選擇的辦公應用可能僅限於所使用的移動平台。

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多個方面,而不同辦公應用和平台的具體情況也有所不同。因此,如何選擇一款平板電腦可能取決於平台支持的辦公軟件。

谷歌表示,目前沒有計劃為Windows 8或Windows Phone 8開發辦公應用。可以假定,當前適用於Windows 7的版本將繼續適用於Windows 8的案頭模式。而谷歌的意思只是,不會開發通過Windows應用商店提供的、基於微軟Modern UI界面的應用。

Google Apps品管理主管克萊·貝沃(Clay Bavor)表示:“我們沒有計劃開發Windows版應用,我們對於所投資的平台非常謹慎。我們只會覆蓋用戶所在的平台,但Windows Phone和Windows 8平台目前還沒有太多用戶。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我們當然會對其投資。”

與此同時,有媒體報導稱,微軟和蘋果就iOS版Office軟件的細節生了許多問題。業內人士猜測,iOS版Office自身將免費,但如果用戶希望使用全部功能,那麼只能付費訂購Office 365。而根據蘋果的開發者條款,如果微軟在應用內銷售Office 365,那麼蘋果將獲得30%的營收分成。

這是在辦公軟件領域,與利益衝突有關的兩個典型案例。微軟和谷歌在這一領域是領先者,而蘋果也擁有自己的辦公軟件。微軟、谷歌和蘋果在移動平台領域也是競爭對手。


CNET科技資訊網 12月13日 國際報導:高盛(GOLdman Sachs)發布報告稱,google和微軟未來幾年面臨日漸強勢的蘋果競爭。

  高盛75頁的報告名為“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該文認為,Google和微軟都要努力應對蘋果的挑戰。
  一些觀點摘錄如下:

    地位鞏固的和受到挑戰的:高盛認為,具有優勢地位的公司包括蘋果,facebook,三星。Amazon則是勉強保持自己的優勢,而Google和微軟則在平台之爭中面臨挑戰。

  谷歌:高盛預計,不包括Kindle Fire在內的安卓平板份額將由今年的33%下降至21%。安卓智能手機的份額將從今年的55%的下降到53%。

  微軟:由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個人電腦的總體市場份額由2000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20%。儘管windows Phone 8和Winodws 8平板電腦未來幾年將幫助微軟增加一些市場份額,但總體個人PC市場2013年將是平淡的,高盛認為,微軟1台Windows電腦的銷售損失將不得不由銷售出5台Windows手機或大約2台Windows 8 RT平板電腦來彌補。

  高盛的報告認為,蘋果做為技術行業主宰的地位很難被終結。

  高盛認為:“我們相信,蘋果的生態系統的忠誠度繼續增加,這種增長將轉化為蘋果繼續前進的動力。我們特別看到了蘋果具有將現有iOS用戶轉移至多種設備領域的潛能。”

  高盛報告還說,隨著iPad mini和低價iPhone的推出,蘋果在手機市場份額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它在平板電腦的主導優勢也超出預計。”

雲端Office《CloudOn》更新 新增多解析度

《CloudOn》是款可以讓用戶在雲端編輯 Word、Excel、PowerPoint 等 Offife文件的應用程式,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使用者只要準備一個 Dropbox、Google Drive或是Box 帳號,就可以用熟悉的 Office 介面在 iPad 上編輯、創建、修改 Office文件,由於微軟官方的 Office App 遲遲尚未推出,所以目前許多用戶選擇使用《CloudOn》來處理 iPad 上的 Office 文件。

在先前的版本當中《CloudOn》只支援 iPad 以及 Android 平版,不過為了吸引更多用戶使用,《CloudOn》在最近推出了 3.0 版的更新,這個版本新增了iPhone、iPad mini 以及 Nexus 7 等設備的支援度,不但如此,可以使用的儲存空間也新增了 SkyDrive,除此之外,《CloudOn》官方也透露,Kindle Fire HD 7 的版本也將在近期內上線。

為了將程式搬到螢幕較小的 iPhone 上,《CloudOn》不得不重新設計新的使用者介面,舉例來說,iPhone 版的《CloudOn》刪除了部分比較不重要的功能,讓整體介面變的更精簡,此外,圖示與圖示之間的間隔也有加大,為的就是避免用戶誤擊。

《CloudOn》目前累積的下載量已經超過了 300 萬,此更新推出後,下載量預計還可以往上攀升,目前 3.0版的《CloudOn》已於台灣 App Store 上線,使用者可以前往 App Store下載更新。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CloudOn》的競爭對手《QuickOffice》也選在《CloudOn》新版上線的同一天,推出了免費版的《QuickOffice》給 Google Apps 的企業用戶免費使用。

Microsoft Office 2013 now available to business users via Home Use Program

Microsoft is continuing to get all its Office 2013 ducks in a row as it approaches the still-unconfirmed but imminent launch date for its newest Office release.

The latest piece that's fallen into place is the addition of Office Professional Plus 2013 to the company's Home Use Program (HUP). (Thanks to Neowin for the tip.)

HUP is a benefit that Microsoft offers to volume licensees with Software Assurance. It allows business users to buy and use the latest version of Office to use on their home PCs/devices through a "low-cost" download. (Neowin says the Professional Plus 2013 SKU will cost about $9.95 per user via HUP.)

Microsoft typically makes available latest version of Office to HUP around the time that a new version of Office becomes generally/commercially available. Microsoft officials still have not revealed when Microsoft plans to launch the new Office, but it's expected some time in the next few weeks, and possibly by the end of this month.

The Professional Plus version of Office 2013 is available only to volume licensees. This particular SKU includes the 2013/newest versions of Word, Excel, PowerPoint, OneNote, Outlook (with Business Contact Manager), Publisher, Access, InfoPath, Lync and the Office Web Apps. Professional Plus is one of a handful of new Office 2013 SKUs that Microsoft will be launching.

In other Office-related news, those who've been testing the preview version of Office 2013/Office 365 Home Premium shouldn't worry that their test versions will expire before Microsoft launches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product.

A Microsoft spokesperson told me that those seeing expiration notices in the billing section for the Office 365 Customer Preview trials should know that the preview actually won't expire until approximately 60 days after the next version of Office becomes available in their market. Preview versions obtained via Office 365 will auto-renew, with newer/later dates displayed when users check back into http://commerce.microsoft.com.

The notification dates were built into the preview version to be in-line with how subscription users will be notified that an Office 365 subscription or trial will expire and remind them to renew or purchase once the next version of Office is available in their market.

"The messages trial customers see now are essentially of the Customer Preview experience as the team tests the system," the Microsoft spokesperson said. "Trials continue to live on without people having to do anything."

分析
  • 辦公軟體上,微軟與谷歌將進入決戰,微軟仍占有企業客戶市場,谷歌將進入個人客戶市場
  • 微軟 Web Apps、Android 及 iOS apps 仍難以大幅擴展 mobile apps 市場,因為行動使用者運用智能手機看微軟的 office 文件仍是少數;
  • 微軟須思考如何將微軟的 office 文件 partial view 結合 Skype voice prompt 才能有利於行動使用者運用智能手機看微軟的 office 文件;Google Docs 一樣須結合 Gtalk voice prompt ,才能有利於行動使用者運用智能手機看 Google Docs的文件;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台灣怎會成為勞工薪資成長倒數之國家? ( why is Taiwan salary level flat a long time without growth ? )

經建會對於台灣勞工怎會薪資停滯之說法

先拿民國81年至88年(1992~1999)的數字來看,該8年期間,名目經常性薪資的成長率平均是5.2%,實質成長率平均為2.5%;至於平均薪資方面,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8年平均為5.4%,實質成長率平均值則為2.7%。到了民國89年至96年(2000~2007),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平均值降為1.2%,實質成長率平均值亦降為0.3%;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平均值降為1.1%,實質成長率平均值同時降為0.2%。由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台灣的薪資水準遲滯不前,並不是一短期現象,而是一長期趨勢。

到了民國97年至100年(2008~2011),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平均值續降為0.4%,實質成長率平均值亦續降為負0.9%;,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平均值為1.9%,實質成長率平均值則是降為負0.4%。

如果用薪資增減金額來看,81年至88年,名目經常性薪資8年增加新台幣11,029元,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加6,291元;名目平均薪資增加13,961元,實質平均薪資增加8,210元。到了89年至96年,8年期間名目經常性薪資之增加滑落到3,267元,實質經常性薪資增加則滑落至848元;名目平均薪資增加亦是減為3,572元,實質平均薪資增加更是減為592元。最近4年(97年至100年)名目經常性薪資之增加只有539元,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縮減1,225元,名目平均薪資增加1,335元,實質平均薪資則縮減865元。以上數據,亦可看出,台灣的薪資水準不振,實是長期趨勢。

薪資成長遲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亞洲國家薪資都成長, 只有台灣不行, 而且, FDI 超低亞洲排名比菲、馬、泰、越還低

台灣薪資成長遲帶不前成為一長期趨勢,其原因可說是錯綜複雜,不只一樁。一般人的認知,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不好-當然,景氣不好,企業主怎麼可能調薪!就像計程車駕駛常說的:景氣不好,大家都下來開計程車;上、下班時段一過,滿街都是空計程車跑來跑去。

如就經濟成長率來看,民國81~88年經濟成長率平均為6.1%,89~96年平圴為4.4%,97~100年為3.4%,其走勢和平均薪資、經常性薪資可說是一致的。
薪資成長和經濟成長還有一個相當顯著的相關性,那就是:台灣經濟下挫時,薪資成長跟著下滑,等到景氣回復時,薪資回升的速度卻相對緩慢。例如民國8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5.8%,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為2.49%,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2.68%。到了90年(2001年)經濟成長率驟降為負1.7%,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隨之降為0.24%,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亦降為1.58%;而在91年,雖然經濟成長率回到5.3%,但是名目平均薪資成長率進一步跌至負1.02%,名目經常性薪資成長率亦進一步跌至0.75%,直至民國96年,二者都未能回到89年的水準。

貿易條件惡化夾殺薪資成長空間

所謂貿易條件係指出口價格對進口價格的相對關係,表示一單位出口貨品能換取進口貨品的單位數,當一單位出口貨品可換取的進口貨品增加,代表貿易條件改善;反之,代表貿易條件惡化。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缺乏卻又是以出口貨品帶動經濟成長的經濟體,過去長期間,一方面遭遇進口包括原油在內的原物料價格上漲,另方面在全球化架構下,自1990年代以來新興成長中經濟體快速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台灣出口貨品價格受到抑制,在左右夾殺之下,薪資自然難以成長。

就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而言,81~88年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為1.0%(若不計88年,則平均值達2.4%);到了89~96年,該平均值降為0.2%;97~100年,該出口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值降為負1.7%。另看進口物價指數年增率,81~88年該指數年增率平均僅1.3%;到了89~96年,平均值上升至4.7%;97~100年該平均值仍達3.5%的水準。另外單就國際原油價格來看,布蘭特原油在81~88年的平均價格僅每桶17.4美元,至89~96年平均價格升至每桶42.1美元,到了97~100年平均價格更高達每桶87.4美元。從出口貨品年增率下挫及進口貨品價格年增率上升的走勢,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而就在這長期的趨勢中,台灣的勞動薪資遭到往下修正的壓力。

產業大量外移、產業結構改變,造成薪資提升乏力

產業外移、產業結構改變,對薪資成長的衝擊可說是最直接的。政府於民國79年開放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至89年5月,累計核准赴中國大陸投資金額153億美元;至97年5月,累計核准金額達到690億美元,8年間增加了5.3倍。就在這8年間,台灣廠商所接外銷訂單交由海外生產(以中國大陸為主)的比重由12.2%上升至46.1%;尤其是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重從23.0%跳升至84.3%。就在產業大量外移的過程中,公司關門家數直線上升。在81年至88年間,台灣公司關門家數平均每年是21,989家,而在89~96年間,平均每年關門家數高達37,806家,增幅達73%。

相對於公司關門的是公司新設,81至88年間,平均每年新設公司家數是47,280家;至89~96年,平均每年新設公司減至39,027家,減幅達17%。就在公司關門增加、工作機會流失,以及設公司減少、新增工作機會不足的一推一拉之下,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薪資成長的動能自然是不見了。在產業外移的過程中,台灣的產業結構跟著發生重大改變,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結構往中游和上游發展、產業往資本密集領域遷徙,種種產業結構失衡的現象使得勞動需求減少,影響基層勞動力薪資水準的成長。

政府政策亦可能造成薪資成長緩慢

依據某些學者的看法,政府若干造成企業僱用勞工成本增加的政策,也可能影響薪資成長。例如民國84年實施全民健保、94年實施勞退新制,皆會增加僱主負擔員工的成本,企業在因應策略上可能會預留非薪資空間,衝擊薪資難以大幅度成長。
另外,在教育政策上造成大學擴充過快、過量,社會上中、低階層人力短缺、高階人力過剩,產業人力供需結構失衡,也是影響薪資成長的重要因素。

推升薪資成長

振興經濟是推動薪資成長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這是一項中、長期要持續推動的工作,而其主要的策略方向包括:
  1. 扶植新興產業發展,吸引僑外投資與台商回台投資,厚植整體產業發展能量。
  2. 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產業往多元化發展,並使上游與下游產業、科技與傳統產業、工業與服務業等均衡發展。
  3. 促使產業升級,強調研發創新、高附加價值生產、自有品牌等整合發展,提升經濟活動所創造的附加價值。
  4. 減少對進口能源與大宗原物料的依賴,包括推動節能減碳、新能源的發展與應用、農業結構的調整等,降低國際物價上漲對台灣生產成本的衝擊。
  5. 縮短人力在學訓考用之間產生的落差,促使產業界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充足人力,勞動力則可以找到適當的工作。
ECFA無路用 我41年來FDI首見赤字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十四日公布年度統計手冊顯示,二○一一年台灣外國直接投資(FDI)出現四十一年來首見的赤字十九.六二億美元;去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上路不僅沒有替台灣帶來預期的外商投資效應,同時台灣商品出口金額反而落後於日、韓等主要競爭對手。

根據二○一二年UNCTAD統計手冊,台灣FDI自馬總統上任後逐年遞減,從二○○八年的五十四.三二億美元,二○○九年近乎腰斬至二十八.○五億美元,二○一○年繼續縮減至二十四.九二億美元。

ECFA未帶來磁吸效應

去年ECFA正式上路,台灣FDI卻不增反減,出現一九七○年以來首見的負十九.六二億美元,意謂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金額比「匯出」金額還少,ECFA並沒有帶來馬政府宣稱的西進中國市場跳板的外資磁吸效應。

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十一月下旬的說明,去年台灣出現FDI負值,主因為幾件外商大規模金額匯出,如私募基金凱雷投資有線電視獲利了結、英屬維京群島商荷邁特轉讓萬寶開發、美國AIG保險出售台灣據點、美商大都會公司轉讓中國信託金控等,匯出金額高達五十五億美元。不過,馬總統上任前兩年,台灣FDI均超過七十億美元,二○○六年達七十四.二四億美元,二○○七年更創新高、高達七十七.六九億美元。

FDI 連北韓都贏不了

相較於東亞鄰國,去年台灣FDI輸給主要競爭對手,南韓FDI四十六.六一億美元、香港八三一.五六億美元、新加坡六四○.○三億美元,連北韓都有○.五五億美元。

除了台灣之外,去年FDI負值的國家,包括日本的負十七.五八億美元,以及葉門、蘇利南、安哥拉、埃及、瑞士、卡達、巴布亞紐幾內亞與荷屬聖馬丁(Sint Maarten)等,台灣負十九.六二億美元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僅次於安哥拉的負五十五.八六億美元。

另外,台灣去年商品出口三○八二.五七億美元,也不如日本的八二二五.六四億美元、南韓的五五六六.○二億美元、香港的四二八七.三二億美元或新加坡的四○九五.○三億美元,在亞洲四小龍中又是敬陪末座。UNCTAD定義的FDI三大內涵,包括:外資企業股權併購投資( equity capital )、在投資國獲得利潤的再投資收入(reinvested earnings),以及企業內資金貸款(intra-company loans)。

由 FDI 實質投資金額分析

  臺經濟主管部門澄清:2011年台灣FDI仍呈正增長;昨天,有媒體報道稱,台灣2011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4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臺當局“經濟部”今天表示,如扣除4大外資股權轉讓,去年台灣吸引FDI金額仍凈流入31.7億美元。據台灣“中央社”報道,臺“經濟部”表示,媒體報道引用的聯合國資料,實際來源於台灣“中央銀行”境內外收支賬本數據,而當外商投資匯入總金額低於總匯出金額時,FDI就會呈現為負值。

  臺”經濟部“稱,2011年島內有4大規模因外商轉讓股權而匯出款項的事件,它們是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凱雷集團轉讓大富媒體公司、美商AIG將南山人壽出售潤成公司、國泰集團轉讓佳誼實業、美商大都會公司轉讓中信金控。上述4大轉讓事件合計匯出資金約為55億美元,若剔除這部分資金,台灣2011年仍吸引FDI凈值31.7億美元。報道稱,臺”經濟部“指出,今年1至10月,外商在臺投資實際金額為94.44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達100億美元。也就是說,我們用 2011 經濟部最樂觀之FDI金額仍凈流入31.7億美元與新加坡 640億美元,怎麼也比不過?台灣仍是全世界外資直接投資金額非常少的國家。

   台灣經濟以投資率、就業率其實是亞洲很衰敗國家,客觀比較:

台灣 ( 2011)
  • 人口:2300萬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31.7億美元
  • 失業率:4.6% ~ 4.7%
  • 勞工外地工作:約 300萬
  • 輸入運用之外勞:約 25萬
  • GNP Per people:約 19888美元
  • 台灣2012 FDI 55.5 億美元 ( 經濟部投審會資料 ),約占 GDP 1.19%,證明馬政府領導之台灣公務員能力是亞洲倒數的,就如李明博說的許多政府組織是沒作用,馬政府領導之政府組織及政府經常性支出太多無用單位;
新加坡 ( 2011)
  • 人口:250萬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640億美元
  • 失業率:2.0% ~ 2.1%
  • 勞工外地工作:約 3萬
  • 輸入運用之外勞及移民:約 300萬,新加坡還要增加 170萬
  • GNP Per people:約 49370美元
  • 2012 FDI ( 外國直接投資金額 ) : 793 億美元, 占 GDP 29.7%,證明新加坡公務員能力是台灣二十倍以上,新加坡很清礎 FDI 及民間投資率才是公務員經濟能力表現; 
香港 ( 2011)
  • 人口:706萬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901億美元
  • 失業率:2.0% ~ 2.1%
  • 勞工外地工作:TBD
  • 輸入運用之外勞及移民:TBD
  • GNP Per people:約 34049美元
台灣政府普遍不為投資率努力確實是常態,普遍不為就業率努力確實也是常態,造成台灣工作機會減少,逼著大幅勞工在大陸、東南亞工作,由台商得知之訊息約 300 萬白領勞工在國外工作,其中有一半是國外國內兩邊飛,台灣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白領勞工輸出國。


很明顯勞工薪資與下列相關:
  • 外資直接投資金額:新加坡、香港都遠高於台灣,GNP 也是遠比台灣高;FDI 越高勞工薪資提升會越高,因為,外商都給較高之薪資;若以十年 FDI 累計,台灣差新加坡約 2500億美元外商投資,將近7.5兆的外商投資,台灣薪資怎可能贏新加坡呢?經濟部投審會整批公務員都要更換,換成勞工經理人應該遠勝於公務員,十年 FDI 累計遠低於新加坡、香港、東南亞許多國家,而且是產業外移金額最大之國家,造成賦稅率低、勞工薪資停滯;( 這項應該記入整體公務員及官員薪資調升調降之指標 )
  • 民間投資率要高,勞工薪資才能提升;以整體稅率看,台灣在亞洲投資競爭力也不強;也建議政府應該辦『民間投資照顧勞工獎』鼓勵有錢人投資養台灣勞工一起為台灣未來努力;
  • 產業結構:台灣好像不歡迎外商,產業升級也緩慢,經濟部及投審會是關鍵?筆者也聽過許多外商報怨經濟部投審會根本拖延它們來台投資申請案,真正問題是公務員未將薪資及退休俸與經濟成長率、投資率連結,造成公務員只在乎自已福利。
  • 就業率:新加坡就業率最高,雖沒有像韓國一樣之科技及品牌,GNP 也是遠比韓國高,就業率高之新加坡其綜所稅、營業稅就會台灣收的多;台灣就業率低,相對綜所稅、營業稅也就少,賦稅率 ( 總稅收/GDP )也就低,台灣是亞洲賦稅率最低國家,也就是說,台灣產業外移嚴重、勞工輸出嚴重、就業率低、投資率,四大稅收都減少,賦稅率、薪資當然低。( 這項應該記入整體公務員及官員薪資調升調降之指標 )
  • 政府獎勵創業投資:新加坡獎勵創業投資項目比台灣多;
  • 整體公務員及官員薪資調升調降之指標:應包括就業率、失業率、外資直接投資金額、民間投資金額、GDP成長率、政府歲出給勞工福利之比重、國債/GDP比率,總統、官員及公務員未達 KPI 標準應大幅減薪,才不會讓民酯民膏白白浪費在沒有的政府部門上,該鏟除之政府部門就該殺掉,像李明博大力砍除3/5政府單位,韓國才能成為全球成長率最高之出口大國,政府稅收才能大幅增加,總統及官員才會真正為經濟努力,而不是演『拼經濟』秀。
  • 『政府人事及退休福利等經常性支出成長太快』會導致『賦稅/GDP比率』越低、國家財政加速惡化、增稅、漲水、漲糖,台灣會導致『賦稅/GDP比率』只有12.6%,其中一主因就是『政府人事及退休福利等經常性支出』占 GDP 比重太高但稅太低例如 政府退休18%支出計入政府支出也成為GDP一部份,但這部份綜所稅稅率是很低的;造成政府刺激企業及外資投資率不足,由台灣 "FDI/GDP" 更明顯看出投資率不足與政府經常性支出占歲出比重過高有關,因此,勞工薪資成長倒數之另一重要主因是馬政府領導之台灣公務員爭取FDI能力是亞洲倒數的
  • 許多政府組織根本不是人民需要之服務功能,既不能幫助調升投資率、也無法增進食安及地下管線安全,而且,許多政府組織都是用來消耗人民繳的稅收及盯人民繳稅、罰款的,該刪除許多無用的政府組織。
更糟是政府不重視勞工退休福利,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而台灣政府歲出內僅由低於3%約695億用於勞保費補助及勞保基金,台灣政府25年內調漲軍公教退休俸累計 246%,而勞工勞保退休給付不僅政府歲出未增加給勞工,還將勞工退休年齡由55歲延至65歲,台灣政府嚴重苛待勞工狀況是非常世界上少有的


Enhanced by Zemanta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全球PC出貨創5年來首見旺季萎縮 - 分析 ( Why does PC market drop ? )

Q4全球PC出貨創5年來首見旺季萎縮 惠普擴大超越聯想
Asus Tablet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IDC 周四 (10 日) 發布初步統計,去 (2012) 年第四季全球個人電腦 (PC) 出貨量較一年前下滑 6.4%,但市場龍頭惠普 (HP)(Hewlett-Packard)(HPQ-US) 與排名第二的聯想 (Lenovo)(0992-HK) 相較,市占領先幅度則較前季擴大。

IDC 最新調查顯示,上季全球 PC 出貨量由前年第四季的 9591 萬台減至 8978 萬台,減幅大於原本預期的 4.4%,且創 5 年多來首度年終旺季銷量下跌。顯示微軟 (Microsoft)(MSFT-US) 去年 10 月底推出的新作業系統 Windows 8,未能刺激買氣,消費者寧願購買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

其中惠普上季 PC 出貨量較一年前減少 0.6% 至 1500 萬台,但全球市占反由去年第三季的 15.8% 增長至 16.7%。反觀聯想,上季全球出貨量雖較一年前增加 8.2% 至 1410 萬台,但市占卻僅由前季的 15.6% 略升至 15.7%。

排名第三的戴爾 (Dell)(DELL-US),上季全球出貨量竟較一年前銳減 20.8% 至 948 萬台,所幸市占僅由前季的 10.7% 略跌至 10.6%。台灣兩 PC 大廠宏碁 (Acer)(2353-TW) 與華碩 (Asus)(2357-TW) 分居第四及第五名位置。其中宏碁上季出貨量較一年前銳減 28.2% 至 695 萬台,跌幅居冠;全球市占由第三季的 9.4% 降至 7.8%。反觀華碩,上季出貨量較一年前增長 8.2% 至 665 萬台,增幅居冠;市占由 7.2% 上升至 7.4%。

IDC 分析師 Jay Chou 指出,雖然去年第三季 PC 市場焦點放在清理 Windows 7 庫存,但第四季初步調查顯示,這並未明顯帶動 Windows 8 銷售。PC 產品生態圈並未適當全方位開拓最新 Wintel 平台的優勢。

機構預測Windows電腦份額今年將下滑至65%

1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市場分析公司Canalys近日預測稱,受蘋果iPad以及Android平板電腦的衝擊,今年Windows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將由72%下滑至65%。

  Canalys稱,Windows電腦的出貨量將減少5%。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筆記本產品銷量不佳,以及Windows 8係統的推廣不力預期的影響。Canalys指出,臺式機、上網本與平板電腦的總出貨量在2012年第四季度減少了約10%。

  Canalys表示,從2014年到2016年,個人電腦行業中的產品將趨向採用混合外形。成熟與高增長市場上的消費者對帶有觸摸屏的新PC設計越來越感興趣。Canalys還預計,2012年到2016年間,平板電腦市場將以年均37%的增速增長。出貨量將達3.89億臺,佔整個個人電腦市場59%的份額。

  此種增長將由蘋果iPad、iPad mini、低成本的靠內容補貼的Android產品、以及微軟Surface Pro等基于Windows係統的混合PC產品推動。Canalys認為,混合外形將為平板電腦帶來附加值,更大程度地增加其工具能力,並會促使消費者從筆記本轉移至平板電腦。

  “從收發郵件,上網等用途看,Wintel電腦會將不再成為人們的第一選擇。Windows 8係統的發布沒有振興2012年的市場,料在2013年也不會有積極效應。這款產品與此前版本區別過大,大多數消費者會因需要重新學習而選擇拒絕它,”Canalys的分析師稱。

PC為何賣不出去?

我終於明白平板電腦為何如此暢銷了。我在年底假期間送出了一台平板電腦,但也收到了一台平板電腦,從那時起,這台平板電腦就一直與我形影不離了。然而,我最後發現自己仍然在PC上花費最多時間,也完成了最多的事情,而平板電腦充其量只能做為一種補充的角色。
在為兩台平板電腦以及PC進行設定時,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觸控螢幕,而且也對 Window 8 感到傷腦筋。我大概花了比平常更多三、四倍的時間,才能在小尺寸的平板電腦觸控螢幕上輸入文字,而且還錯字連篇,有時甚至還必須重複好幾次觸壓平板上的命令鍵才行。此外,我也沒法在PC上的 Window 8 上找到任何熟悉的選項,所以我的 PC 執行效率也不高。因此,對於IDC發佈全球PC在第四季的銷售量下滑,我一點也不覺得驚訝。

根據IDC的研究報告,2012年第四季的全球PC出貨量約8,980萬台,較2012年同期下滑6.4%,比原先預估下滑4.4%的數字表現更差。分析師歸納出貨量下滑的部份原因在於消費者期待市場上推出更新且功能更酷的電腦。但我並不認同這個看法──我在去年12月買的PC已經搭載了更大的螢幕、更時尚的外觀,重量也變得更輕巧了,但其價格約相當於一台 iPad mini 。而且在為其進行安裝與客製化過程中,它複雜地幾乎讓我放棄了。

IDC的分析報告還指出:

「儘管 Windows 8 作業系統在本季推出,象徵著PC產業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力並未快速提振日益下滑的PC需求;此外,面對競爭的設備以及持續的經濟衰退,PC市場持續退居二線。因此,2012年第四季也出現了過去五年來在年底假期的銷售旺季首次見到衰退的情形。」

「PC市場從2012年以來面對接二連三的挑戰,導致第四季業績低迷的結果,並未讓人感到太過於驚訝。IDC先前即已預測到2012年下半年可能出現的窘境。包括消費者以及PC供應商與經銷通路的關注焦點也不斷地被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持續成長的需求轉移。此外,對於在Windows PC上使用觸控或是在平板電腦上使用觸控的問題,也減緩了對於PC採購的商用支出。」

「雖然第三季的重點在於出清 Windows 7 的庫存,但初步研究顯示這並未明顯提升第四季的 Windows 8 設備銷售,」IDC資深研究分析師表示。此外,「供應商均致力於推動以觸控為中心的PC,而忽略了其它可能帶來更穩定、可靠且高效用戶體驗的更多功能特色。因此,當 Windows 8 發展得更成熟,加上其它相應變數如 Ultrabook 的價格下滑時,我們預期在2013年可望看到PC市場需求重現。」

我認為選擇PC或是平板電腦,並不一定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決定。透過定價策略就能讓消費者擁有兩種裝置。平板電腦在很多方面仍然比不上PC的作業效率。我就是一些在去年買了PC後打算再買平板電腦的消費族群。但平板電腦用戶多半將它用於娛樂與行動通訊應用。因此還有一大群的PC用戶,他們並不想要買一台看起來或使用起來像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PC。

我認為,PC/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市場正著眼於尚未準備好要買哪一種裝置的跨界融合用戶。但即使 Windows 8 變得再怎麼簡單易用,我也不想要一款以觸控為中心的PC。我瞭解 Windows 打算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與PC的單一平台,但它不能只顧著迎合觸控功能的發展趨勢。如果PC市場將希望寄託於使 Windows 8 市場成熟來刺激PC銷售,那麼就像IDC說的,它在2013年仍面對著更具挑戰性的市場。

分析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