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微軟上季營收 險勝蘋果及ARM合作 - 分析與評論

The Microsoft sign at the entrance of the Germ...Image via Wikipedia

全球軟體巨擘軟體微軟公布亮眼財報,受惠於企業客戶科技支出回溫帶動Windows 7熱賣,上季交出獲利勁揚48%的佳績。此外,微軟該季營收達160億美元,險勝蘋果同期157億美元的表現,保住科技業營收龍頭的位置。

 不過微軟財報告捷仍無法平息投資人疑慮。市場憂心微軟投入網搜與手機的前景發展,微軟在這些新領域面臨Google與蘋果兩大勁敵的嚴峻挑戰。微軟會計年度第4季(4到6月)營收寫下近2年半以來最大增幅,較去年同期躍升22%,達160億美元,獲利達45.2億美元,每股盈餘0.51美元,明顯優於去年同期的30.5億美元,每股盈餘0.34美元。

 先前市場人士預測,蘋果營收即將超越微軟,結果顯示微軟上季以160億美元,小贏蘋果的157億美元,同時亦優於分析師預期的153億美元。不過微軟獲利仍遠遠高於蘋果,前者上季達45.2億美元,後者為32.5億美元。蘋果與微軟在電腦作業系統與手機市場相互較勁。

 不過,微軟、蘋果兩強差距已相當接近,此為10年前從未預期到的發展,當時微軟營收為蘋果的3倍。

 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分析師巴尼克(Brendan Barnicle)表示,對於微軟該季財報感到驚艷,顯示Office與Windows商品需求強勁,貢獻大筆營收,「我們可見愈來愈多企業支出復甦的跡象」。不過他亦指出,許多投資人對於微軟在新領域的進展相當不耐,對這家公司未來十年的前景仍抱持懷疑。微軟上季主要拜大型企業添購電腦與伺服器的支出回升,表示上季共計賣出1.75億套最新Windows 7軟體,成為微軟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作業系統。

 Jefferies & Co.分析師愛格伯特(Katherine Egbert)指出,「顯然PC和伺服器正位處於採購週期,而Windows 7正是贏家。儘管市場浮現蘋果熱潮,但人們仍然購買Windows 7。」微軟負責Office的事業部門上季銷售額年增15%,至52.5億美元,此外Windows部門銷售額大增44%,達45.5億美元。


ARM 與微軟(Microsoft)日前共同宣佈簽署了新的 ARM 架構授權合約,擴展雙方合作關係。自1997年以來,微軟與 ARM 開始合作開發嵌入式、消費性及行動相關領域的軟硬體,俾使許多公司得以推出以ARM為核心的多樣化產品。ARM 技術長 Mike Muller 表示,微軟多年來一直是ARM 產業生態系中的重要成員,此次架構授權讓微軟得以在發展各種以ARM技術應用領域的業務時走在最前端,這也與其關注多種應用領域的業務相符。

微軟總經理 KD Hallman 表示,ARM 是 Microsoft 的重要合作夥伴,運用該公司的架構推出多種作業系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 Windows Embedded 及 Windows Phone。 透過緊密的合作關係取得ARM的技術,微軟將能夠提升以ARM為核心的產品研究及開發。

ARM 依據彈性的授權模式來授權處理器 IP,因此能夠針對不同的應用領域──從行動裝置、家用電子到工業產品等,提供高度整合的解決方案。ARM 能夠提供ARM架構或特定處理器的技術授權。本次ARM與微軟簽定的合約細節將不對外公佈。

此協議將為消費性電子與運算市場帶來變局?

針對以上訊息,EETimes資深編輯Peter Clarke認為,這未必意味著微軟即將宣佈 Winodws 7 可支援ARM處理器,但代表著ARM對微軟消費性裝置應用程式的支援、以及微軟對PC應用領域ARM處理器的支援,已經是兩家公司的既定政策。

一旦微軟與ARM的關係變得日益緊密,也認為雙方能更進一步合作,完整版Windows對ARM處理器的支援可能會順其自然發生;Clarke指出,微軟透過這項授權協議主要想取得的是晶片設計上的自由度,以及與其他ARM授權客戶之間的產品差異化。

所以微軟是打算在IC設計業務上涉足更深?Clarke表示,該公司目前雖沒有相關說法,但這個狀況可能屬於「對Apple眼紅(Apple-envy)」的一個案例──Apple據信是ARM未公開的授權客戶,其 iPad 平板電腦所採用的A4處理器就是一顆成功的ARM核心處理器。

「這對ARM來說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宣布,因為意味著微軟可能會仿效Apple作法,為多種終端應用設計應用處理器,例如行動電腦、MP3播放機、Xbox等等。」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歐洲科技市場研究主管Didier Scemama表示。

Scemama在一份提供給客戶的分析報告中指出,這樁授權協議的相關訊息,透露了微軟打算擴大在伺服器與運算應用領域之研發活動的線索,這大幅提升了微軟將在下一代Windows作業系統PC支援ARM架構的可能性。

到目前為止,微軟在PC領域僅支援英特爾(Intel)的x86架構,這似乎限制了ARM在小筆電(netbook)市場的成功性。但如果微軟真的支援ARM,對Linux作業系統恐怕會是個壞消息,因為在缺乏微軟支援的ARM處理器應用領域,該類作業系統好不容易才獲得更多青睞。

「這樁協議在接下來兩到三年內應該不會對ARM營收有太大影響力,但在四到五年之後,ARM將在CPU應用領域展現更高競爭力;」Scemama並指出,該合作訊息也透露了ARM希望推廣Mali繪圖處理器的企圖,但這對其客戶Imagination來說就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總之,ARM將對微軟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表現提供更多助力,微軟也能幫忙ARM更順利地進軍每年出貨量達4億台的PC市場。

微軟將自行開發處理器晶片?

在四月份時,EETimes美國版曾報導過微軟正在為其「Bing」搜尋引擎的資料中心,徵求資深軟體開發工程師,而且可能會採用ARM架構硬體;該職缺來自Bing Autopilot Hardware團隊,而且求人廣告似乎透露該資料中心的主伺服器將採用ARM處理器以達到節能目的。

可以確定的是,微軟與ARM的授權協議代表微軟想要開發各種ARM核心晶片,並且將它們運用在不同的領域;這項授權案也透露了雙方關係的長遠性與廣度。通常一家公司願意花更多錢擴大授權這類協議範圍,表示他們自己有設計能力,也不想花時間在個別權案上。

簡言之,預繳個幾千萬美元會比花很長時間進行不同的授權案協商節省得多;這種方式也許可以、也許不能避免得依據所設計的晶片出貨量,再支付一筆權利金,但在效率上可以算是一種「吃到飽」協議。

而實際上,微軟有很大可能是為甚至還沒被開發出來的ARM指令集,先付出一筆費用;因為目前的 Cortex 處理器大多數是第七版以下的ARM架構,微軟的授權協議可能包括第八版以上的ARM架構。

設計處理器是件昂貴且高風險的工作,為何微軟想要踏進這一步?部分可能的原因是,做為系統心臟的晶片已經成為軟體不可或缺的搭檔,而微軟主要的考量點可能在於該公司有充分的資源、也能負擔得起自己開發晶片。

如此一來,微軟與那些較小規模、得向外採購晶片,還得花時間去試著在晶片上執行軟體的競爭對手一比,差異性立現。

軟硬體廠商之間的關係逐漸改變

隨著時間推移,軟硬體廠商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改變。在過去,總是硬體先開始進行設計,然後開發專門執行在該硬體上的軟體;例如MSDOS就是專為x86架構PC所寫出來的程式。但現在,有大量的軟體是先誕生,然後廠商設計出能執行這些現有軟體的硬體。

晶片設計原本是如此昂貴,現在則是只需要寫一套主軟體程式的一小部分資源,因此對業者來說,將硬體調校到能發揮軟體最大的功效也是合理的。這也是為何微軟為其Xbox遊戲機涉足晶片設計。在過去13年來,微軟與ARM的合作一直是小心翼翼的,主要是因為微軟與英特爾俗稱「Wintel」聯盟的緊密關係;但英特爾曾經也是ARM的授權客戶,因為英特爾曾經收購StrongARM處理器IP,現在則是轉移給Marvell、被應用在手機與伺服器領域。

而微軟與ARM越走越近,恐怕不可避免地讓微軟與英特爾之間產生一點點距離;因此也許支援小筆電與平板電腦的Windows 7之推出,是宜早不宜遲。但這並不會是這樁授權協議所帶來的唯一結果。

分析與評論

  • 由於微軟 ( Microsoft ) 在企業ˋ軟體影響力很大,投入更多ARM based 消費性電子領域意味上游零件也逐漸會改變,這一趨勢影響力很大;
  • 通常消費性電子總量遠大於 PC 及 NB,而且,大量使用觸控面板與低功耗記憶體;
  • 微軟 ( Microsoft ) 加速因應 Apple 及 Google 競爭,三分天下可能性增加,細部的分析仍需要運用圖表;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蘋果iPad 與 Google Android 智慧型裝置興起 - 分析與因應

Image representing iPad as depicted in CrunchBaseImage via CrunchBase

Wintel光環失色,台灣業者宜速布局『非Wintel市場』

由於智慧型手機、iPad與LCD TV的全球熱銷,以及發展品牌價值、關鍵技術與軟體服務平台的策略成功,以Apple和Samsung為代表的「非Wintel陣營」,2010年6月總市值已高達3,560億美元,大幅超越由Microsoft和Intel領軍的「Wintel陣營」百億美元。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表示,今年起Wintel如神話般不可挑戰的光環逐漸黯淡,非Wintel陣營即將騰空躍起,有別於過去緊盯企業知識型消費市場,非Wintel陣營下的代表產品,將吸引一般普及型消費者青睞,包括智慧型手機、LCD TV甚至創新型PC如iPad,市場型態的轉變,台灣業者不可輕忽。

拓墣建議,以往過度依賴Wintel的台灣業者,應儘速運用兩岸電子業的互補性,如結合大陸的技術規格主導性與台灣的技術研發實力,積極搶攻「非Wintel市場」,否則Wintel式微所帶來的ICT產業發展瓶頸,恐難避免。非Wintel陣營之所以能撼動Wintel江山,跳脫以PC為主的思考模式無疑是最重要關鍵。拓墣指出,Apple選擇從Mac電腦跨入消費電子領域的iPod、軟體服務的iTunes、通訊領域的iPhone、軟體平台的App Store,以及創新電腦iPad,每每成功創造產品出貨新紀錄。而Samsung則由面板、記憶體等關鍵零組件,跨入手機、LCD TV(已成世界第一)和數位相機之品牌經營。2010年受惠於需求復甦帶動記憶晶片價格走升,營收預估成長14%達38兆韓元,淨利更有望超越日本最大的19家科技公司總和。

非Wintel陣營坐擁眾多普及型消費者使用者,潛在成長空間寬廣,相較之下Wintel使用者多屬於企業知識型消費者,成長空間確實有其限制。拓墣指出,2005年至今,Wintel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幾乎無成長。非Wintel陣營卻透過軟體服務與發展品牌,創造嶄新獲利模式,總營收已從2006年的926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10年的1,858億美元,五年之間成長幅度高達100%。兩陣營勢力消長,已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非Wintel陣營風光,台廠卻恐難沾光,拓墣表示,PC與NB平台仍以Wintel為主流,而台灣過去占全球NB出貨比重每每超過90%,LCD TV和智慧型手機,占全球出貨比重均低於30%,2010年整體手機出貨占比更低於5%。足見台灣代工的終端產品對Wintel依賴甚高。另外,中國大陸PC產業基本上都由Wintel所主導,硬體升級更新速度全由Intel決定,為Wintel打工的OEM廠,只能在這樣不尋常的營運模式下生存。因此,Wintel陣營的式微,不僅台廠恐面臨發展瓶頸,中國PC產業鏈也可能出現危機。

拓墣認為,非Wintel陣營逐漸勝出,除象徵電腦產業必須再創新之外,兩岸電子業也應投入更多資源布局非Wintel市場,包括技術規格的主導與創新、以廣大市場品牌創造出零組件出海口、創造軟硬體整合平台衍生新商機,甚至擴大領域,積極耕耘通訊、消費電子等領域,以應付現今劇烈變化的大環境,積極面對Wintel不再獨霸一方的全新世局。Wintel陣營與非Wintel陣營比較(資料來源為Bloomberg。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

蘋果4-6月麥金塔電腦出貨量創歷史新高 優於市場預期

蘋果(Apple Inc.)於20日美股盤後公佈2010會計年度第3季財報(4-6月)時宣布,4-6月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出貨量年增33%(季增18%)至歷史新高347.2萬台。其中,桌上型電腦出貨量年增18%(季減12%)至100.4萬台;筆記型電腦(NB)出貨量年增41%(季增37%)至246.8萬台。Thomson Reuters報導,分析師原先預期該公司Q3麥金塔電腦出貨量將達320萬台。

蘋果4-6月麥金塔電腦銷售額總計為43.99億美元,佔當季總營收(157億美元)的28%,與2010年1-3月相同。相較之下,iPod(含iPod Touch、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classic)當季銷售額總計為15.45億美元,佔當季總營收的10%,較2010年1-3月的14%減少4個百分點。蘋果4-6月麥金塔電腦出貨表現(年增33%)超越業界平均水準。根據科技市調機構IDC於7月14日發布的新聞稿,2010年第2季全球PC出貨量初估年增22.4%。蘋果並且指出,4-6月iPad平板電腦出貨量為327萬台,銷售額為21.66億美元。


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蘋果上1季營收極有可能超越微軟,即便此言未成真,蘋果最快也會在這1季超越微軟,從此打破微軟營收在業界稱霸30年的歷史,但蘋果獲利要超越微軟可能還需一段時日。蘋果近年來股價飛漲,促使公司在今年5月成功打敗微軟,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而分析師更預期蘋果不久後將超越微軟營收,估記兩家公司在本周發表季度財報後很可能就會改寫歷史。

 同時,蘋果宣布平板電腦iPad將於周五起在9個新國際市場發售,使得這項熱銷產品遍及19國。這9個新市場包括奧地利、比利時、香港、愛爾蘭、盧森堡、墨西哥、荷蘭、紐西蘭和新加坡。蘋果將在周二收盤後發表該公司今年度第3季(4到6月)財報。跟據彭博社報導,分析師預期蘋果第3季營收達到147億美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83.4億美元近乎倍增。

 雖然各界人士對蘋果營收所發表的預估值各有出入,但財金網站Financial Alchemist分析師穆勒(Turley Muller)向來被公認是較為準確的蘋果觀察家。穆勒認為蘋果第3季營收約152億美元,而周四即將發表財報的微軟則預計創下153億美元季度營收,可見雙方營收差距只剩一線之隔。況且,蘋果歷年來各季表現都大幅超越業界預期,因此若將這點考量在內,蘋果在第3季超越微軟營收的機率極高。光就蘋果本年度第2季(1到3月)財報來看,其營收就比業界預期高出10億美元,且每股獲利也比業界預期的2.45美元高出0.88美元。

 平均來講,蘋果在過去1年來各季財報數字都比預期高出35%左右,反觀微軟實際財報與業界預期之間的差距就沒有蘋果這麼顯著,因此假設蘋果第3季營收落在預估值高點,而微軟營收恰好落在預估值低點,則財富雜誌的預言便將成真。(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iPhone元件供應商Cirrus財報財測均優 20日漲3.77%

音效晶片供應商凌雲邏輯(Cirrus Logic Inc.)於20日美國股市開盤前公佈2010會計年度第2季度(4-6月)財報:營收年增118%(季增31%)至8,190萬美元;本業每股盈餘達0.29美元;毛利率達57%,優於去年同期的52%與前季的56%。根據Thomson Reuters調查,分析師原先預期凌雲邏輯Q2營收、本業每股盈餘將達8,120萬美元、0.28美元。

展望本季(4-6月),凌雲邏輯預期營收將介於9,800萬美元至1.06億美元之間;毛利率將達56-58%。根據Thomson Reuters調查,分析師平均預期凌雲邏輯本季營收將達8,617萬美元。Cirrus Logic 20日聞訊勁揚3.77%,收18.15美元;年初迄今大漲116.13%。根據科技研調機構iSuppli在6月28日發布的iPhone 4拆解報告,Cirrus Logic為Audio Codec元件供應商。


蘋果公司(Apple Inc.)正在逐步擴大其 iPad 產品的生產目標,以滿足旺盛的需求。這使得市調公司不斷提升對蘋果 iPad 的出貨量預估。另一方面, iPad 暢旺的出貨也將使 LCD 面板和 NAND 快閃記憶體的產量預估超出預期。
iSuppli剛剛才將2010年蘋果的iPad出貨量調高到1,290萬台;稍早之前,這家調查機構才在今年4月初預測iPad今年度出貨量為710萬台。據預測,在接下來2年內,iPad出貨量還將分別達到3,650萬和5,040萬台。

分析師指出,由於對該產品的需求大幅超過供應量,在2010年的假期期間,iPad將可望形成與熱門玩具「Tickle Me Elmo」(艾默騷癢娃娃)同樣熱絡的買氣。iSuppli監視器研究主管Rhoda Alexander指出,蘋果將iPad的生產目標設定在為全亞洲供貨。而持續成功的關鍵,將在於蘋果如何快速對各項問題做出回應,以及是否能讓供應鏈團結一致以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蘋果對各項零組件不斷提高的需求,顯示該公司已經拉高了其2010年的iPad生產目標。

「目前iPad唯一的侷限在於產量,而非需求,」Alexander表示。由於蘋果對於將該產品導入市場採取嚴格控制的方法,因而目前在製造方面的限制成為了iPad銷售額快速擴展的主要限制。

iSuppli認為,蘋果可望在19個已經於2010年宣佈供貨的國家達到銷售新高。

隨著新企業不斷加入角逐,iPad用的投射式電容螢幕產能與日俱,現有的生產商也不斷在現有生產線上擴張產能並改善良率。儘管據傳螢幕成品的良率仍然低於理水準的90%,但擴大的產能已能供應足夠的觸控面板,足以滿足iSuppli對iPad所做的出貨預估。

也可以說蘋果很可能進一步提升其2010年的生產目標,但也很有可能會在品質控制方面做出一些犧牲。

為了持續推動銷售增長,蘋果將在2011年4月更新iPad的功能。在2011年4月。可能進一步修改的部份包括內部相機,也可能會增加螢幕尺寸。

不過,在2010年,iSuppli估計iPad佔據了近84%的市場,預估到2012年該產品都將稱霸市場。相較之下,大多數的競爭者在iPad問世後都推遲了其產品上市時程,以便有更多時間來重新配置產品。

例如,華碩(Asus)和Acer預計在2010年第四季發佈消費性平板裝置,加入戴爾(Dell)、JooJoo和德國WePad的行列,但一直到2011年──在惠普和更多業者加入這個戰局之前,競爭都不會太過激烈。然而,就像iPhone所創造的成功範例,可以肯定的是,蘋果競爭對手的主要挑戰將在與硬體搭配或搭售的應用程式上。

市調:美國近千萬名消費者已擁有或想買一台iPad

科技市調機構Forrester Research 22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根據該機構在2010年6月對3,990位美國線上消費者所作的調查,在受訪者之中僅有5%宣稱從未聽過蘋果(Apple Inc.)平板電腦「iPad」,顯示消費者對iPad有非常驚人的認知度。根據該機構在5月份所作的調查,有17%的受訪者從未聽過iPad。

相較之下,亞馬遜(Amazon.com)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雖已問世三年,但在6月份的調查當中卻仍有多達25%的受訪者從未聽過這項產品。

Forrester指出,6月份的調查顯示1.3%的美國線上消費者(相當於250萬人)表示已擁有一台iPad,3.8%的消費者(相當於740萬人)表示他們有意購買一台。這項問題並未限定購買時間。

Forrester指出,蘋果公佈的數據顯示,iPad在第2季(截至6月26日為止)的銷售量達327萬台,而至6月22日為止的銷售量則為300萬台;這意味著iPad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就賣出了27萬台。iPad是在4月3日於美國發售。

基於這項銷售數據,Forrester決定在取得足夠數據後上修2010年、2011年的美國平板電腦銷售量預估值。該機構先前預期2010年美國平板電腦銷售量將達350萬台,2011年將達840萬台,而2015年將有5,900萬名美國消費者將會擁有一台平板電腦(普及率達27%)。Forrester認為,平板電腦的普及率將在一開始就大幅攀升。

「LePad」 聯想將推Android平板電腦?

今年平板電腦也是一項熱門產品,除了HP表示將推行平板電腦外,各大廠也紛紛表示將推出自家平板電腦產品。而先前華碩表示預計將旗下10吋版本Eee Pad改採Android作業系統,目前聯想 (Lenovo)也傳出將推出同樣搭載Android的平板電腦?

根據日前路透 (Reuters news)報導消息指出,聯想目前正在研發一台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而代號名稱可能將是「LePad」,但目前仍未有進一步相關的硬體資訊釋出,另外將採用何種版本的Android系統也尚未有任何消息。

先前聯想已經在中國推出以「LePhone」為名稱的系列手機,同樣也是採用Android為作業系統,此次傳出將推平板電腦產品,估計將產品線延伸到更廣泛的地方,例如一般以閱讀為主的輕巧上網使用、當作車用駕駛輔助或生活應用等。雖然效能方面可能無法有太高的表現,但基本功能仍可滿足一般生活應用,同時價格上也較為低廉,因此與傳統平板電腦產品相較下仍有一定優勢存在。

而是否將於年底之前上市與HP等廠競爭,目前聯想尚未公佈實際推出時程消息,目前也未有相關外觀內容釋出。

華碩Eee Pad捨棄Windows 轉往Android系統?

華碩先前預計推出的平板電腦「Eee Pad EP101TC」,原本將採用微軟Windows CE作業系統,不過目前據傳聞指出:華碩可能將決定將EP101TC改採用Google Android 3.0。華碩在今年Computex上展示兩款Eee Pad平板電腦,分別為12吋的EP121,以及10吋的EP101TC,其中EP121採用微軟Windows Embedded Compact 7,而EP101TC則是採用Windows CE系統。

但根據德國NetbookNews.de網站與華碩訪談所獲知的消息指出:針對Eee Pad EP101TC的部份,華碩可能將改採用Google旗下Android OS。報導也指出目前華碩正在測試在EP101TC上執行Android 2.2 (Froyo)的效能,最快可能將於2011年第一季結束前亮相。

戴爾Android平板Streak將於美國開賣 行銷活動起跑

戴爾公司(Dell Inc.)官方網站(dell.com/streak)的訊息顯示,「Streak」將於7月底在美國開賣,消費者只要留下電子郵件帳號資料以及姓名即可在開賣日前一天透過網路訂購。除此之外,註冊消費者還可免費享有隔天送達以及加價0.99美元購買Plantronics藍牙頭戴耳機的優惠。

戴爾尚未正式公佈Streak售價以及電信合作廠商。今日美國報網站報導,AT&T將是Streak的美國代銷電信廠商,兩年綁約價以及空機價分別為300美元、500美元。報導指出,Streak內建Android 1.6版,但戴爾承諾未來將升級至2.2版(Froyo)。

戴爾官網資料顯示,兼具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功能的Streak其主要規格包括:1GHz高通(Qualcomm) Snapdragon QSD 8250處理器;5吋WVGA(800x480)電容式多指觸控液晶螢幕;支援UMTS/GSM/EDGE/HSDPA;WebKit(Android)瀏覽器軟體;512 MB ROM;512 MB SDRAM;500萬畫素自動對焦照相鏡頭;VGA前置視訊鏡頭。Streak已於6月在英國透過O2 Telefonica販售,空機價為399英鎊。O2網站資料顯示Streak內建GPS晶片以及電子羅盤。

Gfk:Android智慧機在英國大熱賣,季增幅高達350%

根據研調機構Gfk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2010年第2季Android智慧型手機在英國綁約手機市場的銷售量季增350%。相較之下,同一時間英國綁約手機市場的季增幅度則是不到1%。統計顯示,Android在英國綁約手機市場的銷售比重由今年第1季的3%跳升至13.2%。Gfk指出,今年6月英國綁約手機市場有高達73.5%的銷售比重是內建先進作業系統(可執行獨立相容應用程式);內建先進作業系統的綁約手機比重由第1季的55%升至66.7%。

戴爾公司(Dell Inc.)Streak已於6月在英國透過O2 Telefonica販售,空機價為399英鎊。Streak內建Android 1.6版作業系統,是一款兼具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功能的產品。今年上半年在英國開賣的Android手機還包括索愛X10、宏達電(2498)Legend/Desire、Google自有品牌Nexus One。

分析師:iPhone日銷量遭Android手機超越,長期堪慮

美國知名財經週報Barron`s報導,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Toni Sacconaghi 7月30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採用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銷售量成長率已超越Research in Motion (RIM)的黑莓機以及蘋果(Apple Inc.)iPhone。他表示,Android智慧型手機每日銷售量已達16萬支,超越黑莓機的12萬支、iPhone的9.5萬支。

Sacconaghi指出,這項差異反映全球有部分大型電信營運業者(例如Verizon Wireless、中國移動、NTT DoCoMo與Vodafone)尚無法販售iPhone的因素。他認為,在未來三年iPhone、Android手機的合併市佔率可望達60%的情況下,兩者直接衝突勢不可免,但目前主要的市佔輸家應該是諾基亞(Nokia)、RIM。

Sacconaghi表示,長期來看蘋果面臨的風險較高,主要是因iPhone對電信業者而言成本較為昂貴。他並指出,歷史經驗顯示開放式的免費產品大多都會取得領先地位。Sacconaghi估算,平均每支iPhone對電信業者的成本至少達600美元,高於Android手機的450-500美元,而隨著資費方案費率下降,電信業者對成本將更為敏感。此外,若Android手機持續熱賣、蘋果停止創新,則電信業者對iPhone的接受度也將下降。

瑞士信貸甫於7月27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市場仍低估了Android作業系統與宏達電(2498)的產業地位,主因宏達電旗下智慧型手機是多家大型電信營運商的最熱門商品、更新Android手機的速度較競爭對手提前一季、電信營運夥伴的用戶市佔率達全球7成,而宏達電品牌識別度也與台灣前四大廠牌匹敵,創造了12-13億美元的品牌價值。



分析與因應

  • 台灣廠商必需大力與 Google、Amazon 合作,尋找 None Wintel 最佳合作主導廠商,發展不同於 Wintel 產品特性,依照趨勢分析 None Wintel 未來成長率非常高;
  • 這是一個微軟 ( Microsoft ) 、Intel 、Apple 、Google、ARM陣營多項競爭與合作時代,台灣廠商必需非常注意趨勢不在 Wintel;
  • Window 7 沒有想像中好用,效能依然差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今周刊》不盯盤的股市贏家修煉 三十五年股市老先覺投資心法大公開 - 心得討論

Warren BuffettImage by talkradionews via Flickr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征戰股市35年的劉俊杰,在暴賺、慘賠、再起之後,發現只有長期投資才能安穩賺進驚人報酬;身價百億的神祕大戶,分享賺取傲人財富的關鍵,就是低檔買進、長期持股。他們的共同特質是不隨市場起舞,甚至很少看盤。透過成功者的經驗,我們看到了股市投資的真價值,以及所有股民都該學習的長線致富術。

■劉俊杰:選股的核心,是選人!

「很多人說,買股票是高風險投資,這是完全錯誤的。」劉俊杰不但狠狠否定一般人既定印象當中的投資觀念,甚至還稍嫌不足似地補上一句:「在我看來,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資!」

一九五四年出生的劉俊杰,大概是在二十二歲的年紀開始進場投資台股,在將近三十五年的投資長河中,曾經暴賺、慘賠、東山再起,起起落落之間,逐漸修煉出能夠安穩獲利的長線投資智慧。

這樣一位足以被稱為「投資家」的股市老先覺,他的說法即使顛覆,但背後的確蘊含著三十五年經驗淬鍊之後的精妙智慧。他所謂「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資」,事實上,就是來自於他對長期投資的體悟。

「大家說股票很危險,是因為行情表上的數字隨時都會上下波動,不過,對一位長期投資者來說,這些數字只是『現在的價格』,但別忘了,你買的是『資產』,真實的資產價值,是不可能這樣跳動的。」「買資產而非買股票」,劉俊杰累積三十五年的長期投資心法,大致就從這個觀念開始鋪陳。

■迷思一:過度重視股價波動

「說穿了,買賣股票的過程,就是『用現金去交換公司資產』的過程。」劉俊杰用「資產─現金轉換概念」,來解釋長期投資股票的「安全」。他表示,如果公司的獲利、成長力沒有變化,「資產」的價值就沒有縮水,而若股價受外在環境影響下跌,這時,也不過就是「現金變大」,不但不必害怕擔心,甚至是繼續用現金換資產的時候。

「而只要公司價值穩定提升,現金就不會無止境的變大,終究,是會回到『現金價值變小,公司資產價值變大』的正軌。」劉俊杰強調。「禪宗六祖慧能說: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在劉俊杰看來,這句禪宗的提問正可用來描繪股價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如果企業的本質沒有變化,股價波動也就只是『風動、幡動』的表面現象,投資人不必跟著心動。」他舉例,就像是當你投資一檔沒有掛牌、沒有股價行情可以看的企業,通常,只要公司業績穩定,每年固定配息二、三元,你就會抱得安心,但是在掛牌之後,每天都能看到股價波動,你的心情卻開始受到影響,原本是抱得安心的好公司,反倒忽然變成「高風險的股票」了。

長期投資的第一課是破除股價迷思,接下來的兩個迷思,劉俊杰仍然是用不留餘地的口吻,直截了當地再次挑戰一般投資觀念:「不用太重視財報,也別怕股票沒有流動性!」這說法,十足顛覆。

■迷思二:過度重視財報數字

「財報只是死的數字,影響企業價值的真正核心,是人!」他一語道破其中關鍵,「你可以從財報中看到公司擁有多少資產,算出股價淨值比,但,這些資產要怎麼創造更多收入及獲利?如何能讓公司繼續成長?終究,是要靠人的運用。」他強調,只有經營者才能為公司資產賦予靈魂、生命力,「對的經營者,才能正確運用資產,創造高獲利。」

最近被《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科技界五十位最聰明人物」榜首的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成了劉俊杰的舉例對象。「攤開蘋果的財報看看,這公司哪有什麼了不起的資產?」在他看來,蘋果最有價值的資產,是賈伯斯的腦袋及其經營團隊。「財報上看不到,但賈伯斯才是讓蘋果長期維持高成長的真正核心。」

■迷思三:過度重視流動性

再說流動性的問題。「過度重視流動性,擔心每天成交量太小,是長期投資的最大盲點!」劉俊杰認為,有意進行長期投資,卻又過度重視股票的流動性,簡直就是本末倒置。

他解釋,長期投資的關鍵是挑選有成長潛力的企業,而不是挑選「隨時都能賣得掉」的股票,「有潛力的公司,就算現在無人聞問,但終究會成為熱門股。」尤其是就一般投資人而言,買賣的張數不過十張、二十張,成交量太小更不是問題。

另方面,成交量大、流動性高的股票,股價通常會快速反映大盤氣氛和公司業績變化,「既然流動性高,就代表投身其中的『短線交易者』不少,股價波動會呈現『人云亦云』的狀態,緊跟著大盤或業績變化走。這種股票,你很難找到能賺大錢的絕佳買點。」

破解迷思,是為了凸顯長期投資的真正精髓,劉俊杰一言以蔽之:「所謂長期投資,是『買資產』而不是買股票。追求的是資產增值,而不是一心只想著明天或下周股價能漲多少、好不好賣。」綜觀劉俊杰的長期投資心法,從選股策略、買進時機、追蹤忍耐,到最後的賣出退場,一切準則都是從「買資產」的觀念開始。

長期投資的選股策略,與其說是選對股,不如說是選對運用公司資產的人。「在股票市場幾十年,回頭想想,沒有什麼是比『人』更重要的。」劉俊杰頗有感觸地說:「看過太多次了,兩家公司原本資產規模差不多,但經營者的人格特質截然不同,幾次決策下來,兩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就是天差地別。另外,就算是在成長空間有限的產業,好的經營者還是能讓公司逆勢成長。」

■選股:從選對經營團隊開始


舉例來說,像是裕隆子公司裕融企業,本來只是裕隆汽車專屬的「汽車融資」公司,成長性原本應該與台灣汽車銷量,甚至是裕隆的汽車銷量高度相關,但過去七、八年間,台灣汽車銷售量幾乎腰斬,照理說,裕融的業績應該同步衰退一半,然而實際營運表現卻能一路往上。

裕融逆勢成長的關鍵,就是在於經營者的策略,總經理早一步看見情況不對,所以陸續購併遊覽車融資公司、合併關係企業格上租車,再切入中古車融資市場,這些,都是本來沒有的市場空間。

好的經營者,可能打敗產業衰敗,再次說明了長期投資時,經營者的關鍵角色。當然,一般散戶沒有辦法經常接觸企業經營層,更沒辦法親身參與董事會,第一手了解經營者的策略想法與人格特質,「退而求其次的作法,是多觀察業績表現與這些大老闆的公開發言,事後比對這些話與實際情況是否吻合,來判斷老闆的能力與誠信。」

觀察業績,是為了掌握公司高層的經營能力,「尤其是在不景氣的時候,業績數字更具參考價值,因為這時才是經營者展現真功夫的時候。」

劉俊杰的說法,巧妙地符合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之一,「唯有在海水退潮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他強調,景氣好時,各家業者「雞犬升天」,輕鬆賺到「機會財」,只有在景氣不好時,才能看出是誰真的有本事賺到「管理財」。

至於公司高層的誠信度,劉俊杰說:「以我的經驗,通常真正有實力的領導者是不會經常曝光的,愛講話的老闆不見得都有問題,但小散戶一定要追蹤比對,畢竟,市場上講話誇張、膨風的大老闆並不算少。」

他建議,平時不妨多留意報章雜誌的報導,記錄各公司經營者的公開發言,「這些發言紀錄,都是判斷經營者誠信操守的蛛絲馬跡。」

在量化指標方面,劉俊杰表示,經營階層的持股比率是其中之一,「持股高,至少代表他用心經營的機率也相對較高。」此外,包括「股利分配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也是長期投資必須考慮的指標。「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追求高配息的公司,如果這家公司的未來成長必須仰賴投資,那麼,股利分配率低一點沒關係。」

他建議,長期投資的標的不要貪多,篩選出十到二十檔個股列入長期追蹤清單,接下來,密切追蹤,挑選最佳進場時機。

■買進:「股價失靈」時的絕佳買點

什麼是「長線好買點?」在劉俊杰的眼中,好買點大概會出現在四種情況。「首先,是市場效率失靈的時候,也就是大盤極度恐慌,全市場不管三七二十一瘋狂賣出的時候。」極度恐慌的大盤就像是「全館跳樓大拍賣」的百貨公司,「這時,最容易用便宜價格買到值得長抱的好資產。也只有這個時候,那些流動性高的大型股,才會出現令人興奮的長線買點。」

在長期投資的範疇裡,劉俊杰並不十分推薦如台積電、中鋼、台塑四寶及金融等大型股,原因在於「市場效率比較好,價格與價值會貼得太近」,唯一可能出現的長期買點,就是在整個市場失靈、崩盤的時候。不過他強調,市場失靈可遇不可求,「通常,八到十年才會遇上一次。兩年前金融海嘯是絕佳的長期投資機會,但現在,只能說是次佳時機。」

雖然大盤沒有提供絕佳環境,但仍然可以從個股下手。與大盤的概念類似,個股的買點,往往也出現在「股價失靈」的時候,「也就是說,股價沒有充分反映公司價值的時候。」劉俊杰分析,流動性較低的個股,市場乏人問津、少人關注,即使公司本質具有長期投資價值,股價通常也被低估,「這是我強調長期投資不該過度在意流動性的原因之一。」

除了流動性偏低之外,市場雜音也偶爾能讓股價失靈,為個股帶來長期買點。「一般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面對太多的雜訊,消息有好有壞,操作也受到這些雜訊干擾。」但反過來想,如果一家公司的本質良好,經營團隊與策略都維持在良性軌道上,那麼,當市場多數人對於這檔個股的評價都受到雜訊干擾時,就像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況,「這時,也有機會找到長期買點。」

另一個買點機會,是「公司真的出了些問題,但,只是短期問題。」劉俊杰分享一句頗令他心領神會的投資名言:「Get rich with the glitch!」意思是,當公司發生「小故障」的時候,往往就是讓投資人賺大錢的時機。

劉俊杰先在黑板上畫出一條線,從左下畫到右上,「這是公司的營運成長趨勢,當然,實際業績是會起起伏伏的。」於是,他又開始畫出第二條線,方向仍是左下到右上,只是多了一些曲折。

「不過,總有一些時候,或許因為產品轉型失敗,公司業績忽然明顯衰退,」這時,他手中的筆快速往下畫,「看到業績忽然往下掉,不要急著評斷,如果經營團隊沒有變,經營能力仍佳,公司的價值就還在,這只是公司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小故障、小差錯。」他說,這種時候,股價可能急劇下修,但反而會是絕佳的長期買點。

■賣出:沒有停損,只有「退出投資」

買進之後,長期投資應該如何選擇「賣點」?「既然選擇長期投資這條路,就沒有所謂的停損、停利。」劉俊杰認為,長期投資是看好公司的資產價值能在正確運用之下一路滾動成長,「只要『運用資產』的經營團隊沒有改變,何必急著停利?」

至於停損,劉俊杰分享自己的經驗,「早期,我曾經投資一家績優公司,決定長期持有,也的確賺到了不少錢。」不過,他最終選擇退出,「原因也很單純,企業經營者改變了,而我不認為新的經營者能有效率地運用公司資產。」

說來說去,劉俊杰的投資判斷始終圍繞著「人與資產」,而極少考慮股價因素,「在一趟長期投資的過程中,市場價格波動絕不是你考慮賣出的因素,公司價值才是。」所以他也強調,與其說是停損,更精確的說法是「退出投資」。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不脫巴菲特一句最淺白的名言。」劉俊杰緩緩地說:「選擇價值低估的股票,買進並長期持有。」這句話中第一個出現的關鍵字是「價值」,長期投資必須從評估公司價值開始出發,確定價值之後,才能判斷行情表上的價格是不是「低估」,「價格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隨時波動,但公司的價值,通常只會在經營團隊改變時才會不同,所以,買進之後的追蹤重點在於人,經營階層的道德與能力不變,多半就能長期持有。」

回顧自己三十五年的股市人生,劉俊杰也對投資人提出一句中肯建議,「絕對不要驕傲自信、得意忘形。」他回憶,自己年輕時就靠著股市賺進驚人報酬,當時,一度以為股票市場不過如此而已,但現在回頭看,當時的大行情原來只是股市長流中「某一個短暫波段」,「我自以為能不斷複製成功經驗,結果卻是把前面贏的全部輸光。」

■叮嚀:得意忘形是投資大忌

「有時候年輕人瞎貓碰到死老鼠,把運氣當實力,志得意滿,這是絕對不可取的態度。」劉俊杰強調:「一定要記得,在股票市場,成功經驗是很難完全複製的,一定要虛心觀察,隨時調整。」

不驕傲的另一個解釋,是必須無止境地充實知識,「股票投資是綜合知識的結合,必須搭配各種知識的互相啟發。」他強調,就算你具備了所有股票相關知識,還是不夠,因為股市本身除了有系統內的運作,還會隨時受到各種事件發展的影響,「就像台灣忽然簽了ECFA,這個變化絕對會影響股市發展,但你必須要有股票以外的知識,才能精準判斷。」劉俊杰說,所謂「眼光長遠」,其實就是能從各種看似與股市無關的事件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發現股市未來可能走向。

「大家可以去讀讀這本書||《牛頓、達爾文與投資股票》,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股票書,主要內容是訓練投資者的思考方式。」他引用書中內容表示:成功的思考方式必須像是「聖誕燈泡」,一插電,不能只亮一顆燈泡,而是要一整串的燈泡連結反應。「發生一個事件,要能一步一步地聯想到股市反應,具有這種思考能力與知識,才能洞燭機先。」

劉俊杰以自身為例,在求學階段,他的強項是文、史、哲學,甚至在就業前三年,他仍然完全不懂財經,更不懂股票,但在自己隨後征戰股市的漫長過程中,他卻認為歷史素養扮演重要角色,「了解歷史、反思歷史,才能更精準的看到未來大趨勢。」

長期投資的確需要修煉,從對於經營者的判斷、買賣時機的情緒控制,到長遠視野的訓練,談到每一個階段,劉俊杰總會不時註解一句「這不容易」。

不過,征服股海本就沒有捷徑,也唯有透過這樣的不斷修煉,才能達到如劉俊杰一般,「不盯盤也能安穩獲利」的「投資家」境界。

■劉俊杰長期投資心法:


必破除3 大迷思

迷思1:被股價牽著走,認為買股票是高風險投資

破解:問問自己,如果投資沒有掛牌、沒有股價的企業,每年獲利和成長表現穩定,你還會擔心嗎?

迷思2:太過重視財報,只看股價淨值比選股

破解:想清楚,公司資產必須要靠經營者來運用,而財報數字不會反映經營者的能力,看財報選股是錯誤的作法。

迷思3:過度重視流動性,害怕股票賣不掉

破解:冷門股才有價格被低估的機會,較易從中找到長期投資機會,而一般散戶進出交易不過10張、20張,根本不必擔心流動性問題。

■劉俊杰長期投資心法:選股操作3 大步驟

步驟1:挑選個股

以公司經營團隊的能力與誠信為標準,篩選10到20檔個股持續追蹤。從不景氣時的業績表現判斷經營能力,從經營者過去公開發言紀錄的事後印證,來判斷其誠信。

步驟2:擇機買進

股價失靈往往會有絕佳的長期買點出現。大盤陷入極度恐慌而崩盤時、個股受到雜訊嚴重干擾時,都會造成股價失靈。此外,若公司產品轉型失敗,但經營團隊本質仍佳時,也有長期買點出現的機會。

步驟3:退出投資

長期投資的核心是選對經營團隊,企業經營團隊不變,就能持續創造獲利,不須輕易停利,唯有經營團隊的能力與誠信出現負面變化時,才是考慮退出投資的時候。

心得討論

  • 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長期投資的核心是選對經營團隊,企業經營團隊不變,就能持續創造獲利』,只要長期投資的成功點:經營團隊、對的產業對的投資點符合,投資之方式就是長抱;
  • 我覺得另一點更重要: 當經營團隊、產業投資點符合時,就要學習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依照自已經驗,投資報酬率超過 250%,都是長抱超過一年半以上,而且,都有注意過經營團隊與產業趨勢
  • 當沒有選到符合長期投資的成功點標的時,選擇產業趨勢與買進點對的,可以用建議表之突破趨勢法操作,目的就是讓自已持續專注操作觀察,直到找到長期投資的標的,同時練練操盤與避險功力;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