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2012年雲端五大預言 - 分析

English: Diagram showing overview of cloud com...
Image via Wikipedia

2012年雲端五大預言  

我們與 RackSpace 的技術長 John Engates 討論關於2012 年的雲端與雲端導入事宜,聽到了從雲端供應商觀點出發的幾個預測。其對與雲端導入的觀點非常務實,並沒有讓他所在的地位沖昏了腦袋,下面是他對於未來一年雲端導入的五個預測;也可以稱2012年為雲端技術導入的一年。

來充滿行動力
  • iPhone與iPad 是第一波真正的雲端裝置,在沒有雲端服務的狀況下,使用者除了玩憤怒鳥之外,幾乎什麼事都不能做。行動裝置會隨著雲端一同成長,而反之亦然。
端技術將會變得開放
  • 眾多公司將會體認到雲端對於彈性與互通的需求。
有單一通吃的解決方案(混合模式將會變的普及)
  • 各家公司都會瞭解「混合模式以適應需求」解決方案的好處,並且關注在特定雲端技術的合併,公有雲與私有雲,特定與不特定的解決方案。
端不一定要自己打造(雲端服務管理的角色越發重要)
  • 管理雲端解決方案是相當複雜且需要時間,特別是對於有限資源的組織來說,這一點更顯得重要。2012年雲端服務管理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SaaS 產品將會充斥市場
  • 大型軟體將會逐步凋零,因為大公司瞭解到他們需要雲端才能存活,大型的SaaS公司將會開始建構他們自己的雲端產品。我們可以從甲骨文最近併購的 RightNow Technologies 與其他眾多並購案看出端倪。


Lotus competences
Image via Wikipedia
John 是相當不同的人,他對業界自有一套聰明的看法。他承認目前許多公司都對雲端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感到困惑,他也瞭解部分公司如果不利用雲端與受控服務或是取得顧問資源,將會面臨真正的麻煩。

就像是Y2K的問題一般,雲端運算帶出了許多先知,而不是實際運作的人。筆者的建議是找一個真正的雲端專家來幫助你找出雲端與受控服務能真正的為你做些什麼。John 也同意筆者對於雲端安全的偏執,這方面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像是在90年代初期的網際網路上輸入信用卡號一般,會隨著時間逐漸被大家所接受。資安問題是重大的考量點,筆者與John都瞭解客戶不應該在讓業務被癱瘓的資安威脅下運作,與真正的雲端專家討論之後將會協助你瞭解風險與相關的迷思。


2011年雲端服務發展趨勢分析

雲端服務興起帶動基礎建設成長

(一) 雲端服務大廠積極爭取政府雲商機

English: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IBM SmartCloud
Image via Wikipedia
2010年7月份,Google Apps針對政府應用研發的版本,正式獲得美國聯邦資訊安全管理法案(Fede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ct;FISMA)規定的標準後,就在同月宣布已取得洛杉磯市政府將使用Google Apps的雲端服務訂單,將提供洛杉磯市政府3萬名員工的電子郵件、行事曆管理、文書處理及內部網站等業務,預計將可協助洛杉磯市政府減少近100台伺服器的業務,單省下的電費五年可達75萬美元。


研究顯示,企業用戶導入雲端在短期內將不會有爆炸性的成長,相較之下,政府導入雲端會是主要推升動力。(攝影/許育愷)
從上述事件可發現,政府單位對於內部如電子郵件、文書處理等基礎軟體服務,已積極思考以雲端服務替代,以達到大幅節省成本與管理資源之工作。然而,從目前政府單位導入的雲端服務業務來看,仍將以基礎型共用業務為主,而非機密性核心業務。

(二) 以廣告模式獲利的雲端應用服務用戶快速成長

隨著行動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2010年許多以廣告模式獲利的新創雲端應用服務用戶快速地增加,包含Evernote(雲端筆記本) 用戶數量於2010年成長186%,全球用戶已突破600萬;雲端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 用戶,僅在歐洲七國提供服務,除了用戶於2010年突破1,000萬,並以新創營運模式創造唱片業者與消費者雙贏局面;或是雲端儲存服務DropBox,自服務推出兩年來,用戶已於2010年達400萬。

以Spotify提供的雲端線上音樂服務為例,目前雖然僅在英國、法國、挪威、荷蘭、西班牙、芬蘭與瑞典提供服務,但因為透過將音樂存放在線上資料庫內,降低唱片公司對線上音樂商店歌曲下載後盜版轉載問題。Spotify除利用雲端技術改善資訊串流品質,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外,使用者還可完全免費在線上試聽並與朋友分享音樂。透過結合廣告商購買廣告,使用者只需要每使用半小時服務時插播一分鐘的廣告,就可以免費線上收聽音樂,也可透過每月付4.99~9.99歐元下載音樂收聽,或免除廣告插播。

此營運模式大幅降低音樂廠商版權的疑慮,說服了包含SONY、環球、Merlin、華納與EMI音樂等公司出售音樂。其營收單在芬蘭地區,於2010年已達220萬歐元規模,占芬蘭整體線上音樂市場28.2%。甚至SONY與BMG兩家音樂廠商在2010年8月更表示,其公司來自 Spotify 的收益在以上七個國家已超越 iTunes。

而開放式電子書平台Scribd,也因為掌握了社群概念與特定需求,以雲端技術成功創造了龐大的商機。目前服務平台每個月約吸引超過2億的用戶拜訪,除允許用戶可線上分享文件,也限制文件僅能在線上瀏覽保障作者版權問題,線上文件數量更超過一億,約為Google Books的14倍。此外,Scribd更利用大量的用戶優勢,打造線上內容銷售通路平台,供專業或非專業作家自訂作品價格在Scribd 平台上出售,作者可享有8成的營收,遠高於以往出版品通路可提供給作者的營收比例。

(三)雲端資料中心規模因應需求加速擴大

2010年,受到使用者使用雲端服務比例逐漸增加,各類網路應用服務採用雲端技術比例提高。企業用戶、政府單位及新興雲端應用服務用戶數量的快速增加,直接帶動資料中心的建置。如蘋果於2010年初耗資10億美金在北加州建立規模達50萬平方英尺大型雲端資料中心,並將在2011年春季開始運作,屆時將支援「MobileMe」雲端資料儲存服務與iTunes雲端服務。

2010年雲端資料中心的興建不斷在全球各地發生,顯示雲端服務大廠對於企業用戶或一般用戶導入雲端服務的發展趨勢抱持樂觀態度。然而,對於以銷售硬體設備為主的我國廠商而言,關鍵在於了解雲端服務市場主要成長動力來源,選擇有興建雲端資料中心需求的服務廠商並提供支援,才能夠掌握短期內雲端市場的商機。

政府雲與新興雲端服務

資料中心的快速成長,仰賴於雲端服務市場規模的快速成長。而從雲端服務市場的成長動力來看,主要可分為企業用戶與一般用戶,目前以企業用戶而言,多數使用者是透過直接付費方式擴大服務廠商營收規模,例如建構私有雲或是透過導入雲端服務汰換原有業務軟體等方式。而一般用戶則多是透過業者以廣告作為營收來源,吸引用戶大量使用免費服務擴大營收規模,包含入口網站、搜尋引擎、網路社群、影音娛樂及免費行動軟體等應用。

(一)企業用戶市場:政府雲將為主要成長動力

根據美國資訊網站SearchDatacenter針對1,049名企業IT相關人員進行雲端導入意願問卷調查顯示,企業用戶在IT採購部分,2011年預算呈現小幅增加,但其中69%表示目前並無導入雲端意願,或是仍未考慮導入雲端。而具導入意願企業中,多數以導入私有雲為優先,特別是使用虛擬化軟體更是占大宗,其中新購伺服器硬體以HP(42%)、Dell(34%)、IBM(16%)為前三大品牌硬體;其上使用的虛擬化軟體則以VMware的72.1%遙遙領先其他虛擬化技術廠商,其次為微軟(10%)。顯示企業用戶導入雲端的短期內將不會有爆炸性的成長。相較之下,根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於2010年底預估,政府導入雲端商機規模將於2011年接近4.5億美元,從導入速度與市場規模來看,都將是雲端服務市場的主要成長動力。

(二)一般用戶市場:結合廣告獲利與社群概念

觀測近期成長快速的雲端服務,特別是以廣告獲利為主的雲端服務,可發現其服務內容皆針對特定客群強調差異化,以吸引大量用戶對其服務產生依賴與黏著性。消費者面對資訊量大幅增加,資訊過濾的成本日漸升高,加上行動軟體應用的快速增加,使用軟體的載具受限於螢幕尺寸限制,資訊過多的服務將增加使用複雜度,進而降低用戶使用服務的意願。因此提供單純化服務內容,不僅協助客戶減少資訊過濾成本,也使服務操作設計變得更加簡單方便,自然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創造成功的新興服務。

此外,廣告收益的獲利模式,仍須立基在用戶規模上,才能夠正向提高廣告收益的增加。其中社群互動功能的著重,刺激用戶以一帶多的方式連鎖加入,將快速帶動用戶量的增加。

以提供社群動態資訊的新創服務Foursquare為例,自2009年1月推出服務以來,13個月便突破60萬用戶;相較之下,Facebook 花費18個月才達到相同用戶規模。或是同時強調服務單純化與社群功能的Evernote,自推出服務,33個月用戶數量已達500萬。

深入分析過去到現在以廣告獲利成功的雲端服務,在提供資訊/服務的多樣性上,以及社群互動功能的導入上的發展趨勢,可發現服務內容的設計,已從資訊與內容的多樣化走向單純化,近期更走向互動功能多元的方向。顯示未來針對一般用戶的雲端服務,在內容設計上將走向服務內容單純化以及搭配社群互動功能的方向。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將整個資訊產業的發展主軸,由傳統的硬體規格戰爭,轉移到由軟體與服務主導的新型態戰役。(攝影/許育愷)
(三)新型消費性產品帶動需求持續成長

從2011年 CES展中消費性產品的發表中,可發現新一代的消費型產品,紛紛加強導入跨載具整合平台、遠端運算與管理機制以及社群互動連結的功能,上述功能的加強,都將積極帶動雲端服務在不同的消費終端上的產生。

首先,可發現各類的產品於今年紛紛加入及強化聯網功能,包含如藍光播放機、電視等資訊家電,都已將聯網列為標準規格;甚至如白色家電中也開始出現聯網功能的導入,如LG便推出連網智慧冰箱等家電。其次,許多領導廠商紛紛發展自有軟體市集平台,包含SONY、Panasonic、LG與Samsung等,都開始推出自有品牌的線上市集與平台。最後則是社群串連功能的加入,包含電視上開始導入視訊對話或資訊即時分享等應用服務功能,或是針對特定節目進行社群討論等。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2012 電子業之激烈戰役 ( Mobility & Platform War Begins )

English: Wordmark of HTC. Trademarked by HTC.
Image via Wikipedia
展望2012:成王敗寇的慘烈戰役即將開打?

巨大的變化正在 IT產業界發生且加速蔓延,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的說法,接下來幾年的情勢發展,將決定在這個將於 2012年晉升至2兆美元規模的市場,誰會是勝利者或失敗者。
所有跡象都顯示,西方國家不同領域的資深高科技公司(如IBM、Microsoft與 Oracle),將面臨新崛起的對手,包括來自新興市場的企業。最近IDC發表了對2012年的初步預測報告,強調該機構列出的幾個因素與議題,將決定目前產業界哪些廠商將會在2020年遙遙領先,哪些又會成為領導廠商為了鞏固地位的整併對象。

雖然有部分企業並不情願採用以雲端為基礎的技術,因為他們認為不太可能克服安全性的疑慮以及其他問題;其他企業的考量則是認為該類技術無法帶來如同多數預期的基礎性改變──IDC預測,這會是推動接下來幾年大筆IT支出的主要因素。
Cover of "Kindle Wireless Reading Device,...
Cover via Amazon


下一場高科技產品大戰將會是在通訊領域,那裡的各家行動裝置供應商將與平台軟體應用程式供應商聯手痛擊對方。那些努力在該領域打下基礎的原廠、服務供應商以及其他高科技公司,將斥資數十億美元投入研發與資本支出,還有市場行銷,以凸顯他們自己並拉大與叫小競爭對手的距離。

IDC認為,在這場戰爭中可能的輸家會是PC製造商;因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裝置的年出貨量最快在2012年就會超越PC。

「隨著微軟(Microsoft)加入搶奪手機作業系統市場龍頭地位的關鍵戰役,以及 Kindle Fire 在多媒體平板裝置領域挑戰iPad,行動市場競爭將會在2012年白熱化;」IDC表示:「當廠商的策略焦點由佈署基礎建設,轉移到應用程式平台與生態系統的創造,2012年對雲端服務領域來說也會是競爭的一年。」

目前尚不清楚IDC所預見的改變,將在2012年以及之後如何呈現;不過顯然易見的是,不會有單一家廠商可主宰任一個市場領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或雲端運算。此外,我們現在的假設是,可能的贏家不只那些西方企業,來自亞洲的廠商也正準備爭奪一席之地。

產品價格也會是上述那些市場導致衝突與差異化的主要因素;想從裝置或硬體的高價格取得利潤的機會越來越窄,這將為蘋果(Apple)這樣的公司帶來嚴峻考驗。

以下是IDC對2012年IT產業趨勢的幾點預測:

˙IT支出:全球IT支出將有6.9%的成長,這在脆弱、復甦中的經濟景氣之下是令人驚訝的成長力道。行動裝置與應用程式,以及新興市場,會是推動此成長力道的最有力推手,而歐債危機則是最大的負面因素。

˙東西方的戰爭:新興市場的IT支出估計會成長13.8%,貢獻整體IT成長率的53%;到2012下半年,中國會取代日本成為IT市場的第二大支出國。

˙贏家與輸家:隨著行動裝置出貨量與PC出貨量的比數超過2比1,以及首度在營收規模上超越PC,2012年將是「行動市場勝利年」。估計該年度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下載量將達到850億次,行動資料網路支出也會首度超越固定資料網路的支出。

˙一切都將躍上雲端:估計所有「公有雲」與「私有雲」服務支出,以及建置這些服務的所需支出,總共將達到600億美元規模。其中亞馬遜(Amazon)將晉身10億美元IT供應商行列;廠商們對雲端運算業務的策略焦點,也將由基礎建設的佈署,轉移到應用程式平台的建立,以及相關產品陣容與圍繞平台之產業生態系統的佈建。

˙不可或缺的能力:對巨量資料(Big Data)的處理能力,將與行動技術與雲端運算,成為企業的必備武力;估計在2012年,全球數位內容資料量將達到2.7ZB (1ZB = 10億 terabytes),較2011年成長48%,並在2015年暴增至8ZB。巨量資料的增加,也將會推動產業的整併。

˙併購潮再起:因為社交網路技術已經成為IT產業下一個成長平台的核心部分,預期大型IT業者將會做出許多在社交網路領域的收購聲明。社交網路平台龍頭Facebook將試圖利用其在消費性領域的主導性,在B2C領域以更廣泛的角度服務各種企業。

˙社交被重新定義:隨著網路上的智慧型通訊裝置數量,將比「傳統運算裝置」多出一倍,人們與人們之間、以及人與連網裝置在線上互動的方式都將產生改變。尋求社交網路應用的不只是人,還有各種智慧型裝置。

˙誰會賺大錢?:大部分的財富將會集中在那些能藉由建立高附加價值、垂直性解決方案的「第三方平台(third platform)」上;這類解決方案──包括應用於醫療照護、能源、政府、金融服務與零售業等領域──將在2012年加速成長,使得那些缺乏垂直性整合能力的IT廠商被淘汰出場。

對於以上的預測,你的看法是如何呢?歡迎與我們分享。無論如何,在這場即將展開的成王敗寇之戰中,我們的生活將充滿挑戰,也令人興奮!





分析

  • Tablet 變成是 iPAD、Kindle Fire、Asus Transformer、Samsung Galaxy 之競爭,由2011最新市調,iPAD市占率下降至65.6% , 請参考Kindle Fire市佔率躍居全球第二 亞馬遜贏在業務模式
  • Smart phone 變成是 iPhone、HTC Android、Samsung Android、HTC Window Mobile 之競爭;
  • Cloud 變成是 iCloud、Google、Amazon 、Microsoft Office cloud 之競爭;
  • TV 變成是 Apple TV + iPhone、Android TV + Android phone、Microsoft Xbox + TV 之競爭;
  • Nokia Feature Phone 變成是與中國大陸山寨之競爭;
  • 2012年加速競爭、整合與成長年代,由產品路線與營收之分析也可知道這趨勢;
  • 這趨勢是總量成長率低於價格下滑率 ,全球高科技業進入震盪期


Related articles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用美、歐、中、台重量級股票財報看經濟 ( Using Key Weighting Stock To Measure World Wide Economic )

我將全球投資分析擴展成全球重AAPL, NOK, RIM, HPQ, DELL, INTC, QCOM, TSM, GOOG, AMZN, EBAY, IBM, XOM, WMT, COST, T, VOD, CHL, F 之營收、獲利、EPS及EPS成長率作整體經濟分析,以利快速了解全球經濟趨勢 ( Economic Trend )。
量級股票投資整體局勢之分析,運用
也運用全球重量級股票季總營收去了解經濟趨勢,並以 AAPL, NOK, RIM, HPQ 及 DELL 季總營收去了解高科技公司營收、獲利、產品創新、行銷創新及服務創新之關係。仔細由季總營收看全球經濟趨勢是沒有這麼差,當然我忽略歐銀倒閉之風險。

這分析法是自已研究之題目。所有測試 Google Spreadsheet, Google Finance API 與 Google Web computing server 之表格, 屬於 自己投資與Web computing 計劃之參考, 請勿當成投資之參考, 更勿複製也不可用於交易目的或諮詢!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引進人民幣定存對抗"外資抽腿!新興亞股再成提款機"

Official Statistics on France in 2007
Image via Wikipedia

外資抽腿!新興亞股再成提款機 台、韓賣壓最沈重

歐債危機擴散至義大利、美國減赤委員會談判破局與經濟成長下修等利空衝擊,受到外資抽腿,新興亞股上周再度收黑下跌5.2%,尤其台、韓股市成難兄難弟,上周分別被外資大砍12.43、15.17億美元,成為賣超最重的兩個亞洲單一市場。

彭博資訊統計,上周因市場風險偏好續降,外資持續賣超並擴大至33.9億美元,其中台灣、南韓及印度籌碼失血居前三名,若以跌幅來看台股跌幅達6.2%最重,表現相對抗跌的東協市場也不敵市場賣壓,外資上周在印尼市場也由買轉賣,僅菲律賓仍維持小幅買超,不過,菲律賓占新興亞股權重不高,難拉抬整體指數表現。


匯豐龍鳳基金經理人龍湘瑛指出,11月在歐美債危機等利空充斥下,台股再次回測前波低點,但景氣多空未明,搶短、搶反彈資金進出也讓盤勢出現明顯震盪,加上原本強勢的智慧型手機族群也受波及,讓高價股近期股價蒙塵,在類股輪跌、資金人氣退場之下,中小型股較大型股表現更為弱勢。

龍湘瑛認為,景氣降溫,對以出口為主的電子產業衝擊最深,加上歐債問題持續延燒、技術線型走弱下,致使外資賣超力道加重。


另外,由於韓國股市占MSCI亞洲不含日本或新興市場指數權重比台股還高,近期受全球系統性賣壓衝擊,累計11月以來,外資已賣超達31.76億美元,居亞股之冠。

匯豐太平洋精典基金經理人韋音如指出,南韓第三季經濟成長季增率0.7%,年增率3.4%。受惠於中國需求與弱勢韓圜,出口依然為經濟成長主要支撐。就內需部分觀察,零售銷售維持成長動能,但資本支出減少,顯示企業因應下半年景氣下滑,使得投資保守。由於食品CPI大幅滑落,致使南韓10月CPI為3.9%,較前期4.3%與預期4.2%低,首度低於南韓央行目標區,通膨壓力舒緩,預估今年年底前貨幣政策維持不動。

韋音如指出,目前韓國企業整體盈餘成長率仍穩健,但隨企業盈餘上調動能持續減弱,加上市場不確定因素,韓股短期波動性風險仍在。

分析與建議

  • 由於人民幣定存利率高於3.5%,台幣定存利率只有1.2%,美元定存利率更低,加速引進人民幣一個月至三個月定存,開放只要在台灣有短期居留證就可以辦人民幣定存利率,這像就能大幅提高金融股獲利,也刺激歐美退休人士來台申請短期居留證,不僅創造金融股獲利,也創造觀光業營收獲利。
  • 由於人民幣定存利率高 ,也創造 退休族收入進而造就內需業營收獲利,總效益超過5 兆  ~ 10兆,是政府對抗歐美衰退利器 。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全球主權債泡沫將是2012 ~ 2015的災難


惠譽下調意大利和西班牙主權信用評級  

新華網紐約10月7日電(記者紀振宇 俞靚)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7日宣布下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權信用評級。惠譽將意大利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為負面。將西班牙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A-”,評級展望也為負面。

    惠譽表示,下調意大利主權信用評級的主要理由是目前不斷深化的歐洲債務危機對意大利的金融及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並增加了其主權信用風險。惠譽同時認為,解決歐洲債務危機面臨政治上以及具體操作上的復雜性,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運用可靠且綜合的辦法來予以應對,並且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任。

    盡管意大利主權信用評級遭到下調,惠譽表示,基于意大利較好的財政預算狀況,和其他部分歐元區國家相比,意大利主權信用依然較強。對于下調西班牙主權信用評級,惠譽認為,一方面歐洲債務危機削弱了西班牙的主權信用狀況,另一方面西班牙部分地區的財政穩定風險有所上升,並且惠譽對西班牙中期的經濟增長也持走弱的看法。

    惠譽同時強調,西班牙目前結構性債務赤字規模龐大、凈外債佔比高、經濟復蘇乏力,這些因素使得西班牙對于外部衝擊顯得尤為脆弱。截至2010年底,西班牙的外債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1%,是世界上外債規模最高的國家之一。

全球主權債表

基本上歐美都將面臨主權債泡沫,由下表知道全球GDP成長率低於全球主權債成長率,未來全球主權債泡沫的災難將一步一步來臨,不再有高經濟成長率是未來常態?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全球 ETF 投資趨勢 ( Global ETF Investment Trend ) 分析 2011/11 ~ 2012/3

This is a world wide trend analysis by Google finance and Google cloud, an new approach to manage our investment.

ETFs英文原文為「 Exchange Traded Funds 」,正式名稱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台灣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香港稱為「交易所買賣基金」,中國大陸稱為「交易所交易基金」。

我將 ETF 投資分析擴展成全球投資整體局勢之分析,運用 PLW, BWZ, BWX, TLO, SHY, IEI, IEF, SHV, PST, TLT, UDN, UUP, FXE, FXY, FXA, GLD, GLD, SLV, JJC, KOL, UYM, USO, DBC, FXA, SGG, NIB 等 ETF 作整體分析,以利快速趨勢之了解。

這分析法是自已研究之題目。所有測試 Google Spreadsheet, Google Finance API 與 Google Web computing server 之表格, 屬於 自己投資與Web computing 計劃之參考, 請勿當成投資之參考, 更勿複製也不可用於交易目的或諮詢!




Related articles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改變人們之趨勢與影響

iPad is a Wi-Fi 64 GB version (another one beh...Image via Wikipedia

有79%的平板電腦用戶以該裝置取代原本在桌上型或筆電閱讀新聞的習慣,有59%表示該裝置取代了平面報紙與雜誌,亦有57%表示該裝置取代了電視。

Pew Research Center周三(10/25)公布針對美國平板電腦使用者的調查報告,發現有11%的美國成人擁有平板電腦,有77%的平板電腦用戶每天都會使用該裝置,平均每天的使用時間為90分鐘,同時平板電腦也改變了使用者閱讀雜誌與新聞的習慣。

該報告比較了平板電腦用戶與一般美國人的背景,發現平板電腦用戶的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豐、全職比例較高,而且介於30~49歲年齡層的比例也較高。此外,與一般人相較,平板電腦用戶也更會隨時注意新聞,比起收看電視新聞,他們更傾向於閱讀或聆聽新聞。

分析平板電腦用戶透過該裝置使用社交網路服務的習慣發現,只有39%的使用者會每天存取社交網路服務,每周存取社交網路的比例是56%。年輕族群使用社交網路的比例較高,18~29歲的平板電腦用戶中,就有6成每天都會存取社交網路服務。

由於閱讀數位內容為平板電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因此該研究主要分析平板電腦用戶的數位內容閱讀行為。發現有77%的平板電腦用戶至少每周都會利用該裝置閱讀新聞,代表平板可能推動新聞內容的存取,調查顯示,有30%的平板電腦用戶表示他們在購買該裝置後,花更多的時間看新聞,有65%表示看新聞的時間沒變,有4%表示看新聞時間變少。調查亦發現平板電腦用戶願意看更多的新聞內容,而不僅是瀏覽標題,有42%表示他們通常都會深入閱讀文章,Pew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平板電腦螢幕解析度較高所致。

平板電腦用戶在閱讀雜誌上的表現與一般民眾的差別也很明顯。調查發現有20%的平板電腦用戶會在該裝置上閱讀各種類型的雜誌,這是一般人閱讀平面或網路新聞雜誌的兩倍比例。

平板電腦亦改變了使用者存取新聞的習慣,有79%的平板電腦用戶以該裝置取代原本在桌上型或筆電閱讀新聞的習慣,有59%表示該裝置取代了平面報紙與雜誌,亦有57%表示該裝置取代了電視。

不過,目前願意付費在平板電腦上閱讀新聞的比例仍偏低,只有14%會閱讀新聞的平板電腦用戶曾經付費。至於存取新聞的管道,有40%表示他們絕大部份是透過瀏覽器閱讀新聞,有21%表示主要透過應用程式讀取新聞,並有31%表示兩個管道的使用頻率相當。


如果給你一本你最喜歡看的書,你會拿著它他去看呢?找一張你覺得最舒服的椅子,或是去找一家你最愛的咖啡廳泡個一下午,聽起來很棒!對不對?那如果給你一台iPhone或是iPad裡面裝著電子書或是你最愛的blog呢?

隨著iPad、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其實早就已經慢慢的在改變人們的閱讀行為。而且不同的行動設備、螢幕大小不同,閱讀習慣也會跟著不同!

以下數據是來自於Read it later的報告,「Read it later」是一個有名的閱讀軟體。”Read it later”顧名思義,就是當你看到網路上的好文章,想晚一點再讀的時候,就可以把文章存到Read it later,等到有空的時候再看,除了用電腦看之外,Read it later還支援iPad、iPhone和Android等行動設備,並具有離線閱讀的功能。

以下幾張圖代表著不同設備的使用者在不同時段,在Readitlater上的文章閱讀數量:

用電腦來閱讀

首先是在電腦上的閱讀時間,白天時很平均,在晚上6點到9點的時間是電腦使用者閱讀的小高峰。

用iPhone來閱讀

而在iPhone這種方便攜帶,隨時拿出來隨時看的設備上,閱讀行為的高峰就沒有這麼明顯了,這代表著手機用戶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用他自的手機來閱讀,像是:

吃早餐(早上6點有一個小高峰)
剛到公司先來看一下文章(早上9點的小高峰)
下班後的通勤時間,休息時候也都是用iPhone看文章的高峰(4點~11點)

用iPad來閱讀

這張圖是筆者覺得最奇妙的,iPad身為一個「行動設備 」,使用者並非隨時隨地的用它來閱讀。從下圖中可以發現,高峰值非常的明顯!這代表著使用者像是本文開頭說的一樣,讀iPad就好像要準備要來讀一本好書一樣,工作忙了一天,於是把一整段的睡前休息時間留給iPad。不同於iPhone,iPad的使用者並不是想到什麼就拿起來看,而是特別留一段完整的時候出來,一段專門留給iPad的閱讀時間。而另一個早上的閱讀小高峰,是享用早餐的時間。

iPad是如何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的?

早在iPad上市以前,就有一堆人預測iPad將帶來一波數位閱讀的革命,而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到iPad的誕生,確實已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

下圖中,灰色的部份是沒有iPad的使用者,在電腦上閱讀的時間分佈圖,然而橘色部份是有iPad的使用者在電腦上的閱讀時間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中午用餐休息時間坐在公司自己的位置在吃午餐、看電腦外,其他時間幾乎很少使用電腦來閱讀,也就是說,有iPad的人,已經多數都習慣使用iPad來閱讀了!


小結:

行動閱讀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除了智慧型手機的便利,讓我們可以無時無刻閱讀新資訊,iPad的出現也逐漸取代了傳統書籍的地位-許多使用者已把睡前最好的黃金閱讀時間留給了iPad了!這次的CES展也展出了許多的新平板電腦、以及功能強大的手機,人們也將有更多更好的行動閱讀選擇。你也開始習慣用行動設備來閱讀勝過使用電腦了嗎?那麼恭喜你,你已走在時代的最尖峰了!

分析

  • 不管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上之行動閱讀、行動上網、行動社交、行動遊戲成長率都非常高,最大影響是書籍、網購、電腦、遊戲機、交友等趨勢改變影響是不可逆的趨勢。
  • 台灣是全球電腦與半導體大本營,必須思考新的產品策略,否則,必然衰退。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