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330-TW)(TSM-US)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半導體業遵循的摩爾定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將死,「苟延殘喘」個5、6年就不適用,但物聯網等應用需要半導體支持,因此將延續產業發展與帶來新機會。
張忠謀說,半導體業過往遵循的摩爾定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差不多「要死了」,估計就算還可以苟延殘喘個5、6年之後就不適用。但他反問,難道接下來半導體業就沒有事情做了嗎?
他認為,半導體業不會因此完蛋,這是因為物聯網等相關應用仍需要使用大量晶片,需要半導體支持,且將延續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帶來新機會是下一個「Big Thing」。
他也這麼說,過去半導體每年發展僅成長約3至5%,但因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需求帶動使高通、聯發科和台積電繳出雙位數、甚至接近20%成長的成績單,就是掌握了商機,而半導體處在這生態系的基層,不管物聯網是誰成功,都會需要半導體支持。
他也說,Google、蘋果、亞馬遜、思科及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及華為等,是已經跟上下一個「Big Thing」趨勢潮流的業者,估計未來5到10年,將成為這個新產業的「紅人」。
台積電籲大同盟合作,延續摩爾定律極限
台積電(2330)2013供應鏈管理論壇於12日在新竹登場,由新任共同執行長暨總經理劉德音進行專題演講。劉德音表示,繼台積20奈米製程於下月正式量產之後,下一世代的16奈米FinFET製程因要採用雙重曝光(double patterning)技術,成本壓力可說前所未有,至於再下一世代的10奈米由於將開始導入EUV(極紫外光)微影製程,成本的壓力將更大。因此他也呼籲在場的供應鏈夥伴與台積一同努力,以延續摩爾定律的極限。
不過他也特別強調,即使面臨種種技術困難與成本壓力,台積依然認為,EUV( 相較於multiple e-beam )仍具備較多好處,因此在未來的3~4年仍會是台積發展的主流製程。
劉德音細數台積電近年在先進製程產能、技術上都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很重要的因素即是得力於供應商的力挺。劉德音指出,台積Fab 14已經展開20奈米量產準備,這是台積先進製程歷史上量產速度最快的一次(steepest ramp in TSMC history),為此他也特別感謝供應商的支持。他並指出,16奈米FinFET製程將緊接在20奈米一年之後量產,接著則進入10奈米階段,台積在技術、成本上面臨的挑戰,自從量產20奈米製程SoC(系統單晶片)後就越來越艱鉅,他盼供應商能與台積合作,創造雙贏的局面。
Intel Semiconductor of 3D tech. will move 10nm in 2015, TSMC will face Intel a very competitive technology on 2015 |
劉德音並喊話,表示台積大同盟(Grand Alliance)匯集所有夥伴的創新能量,而這也是台積先進製程在產能與良率上都能維持高檔表現的原因。他重申,台積的成功必須仰賴大同盟的優勢,台積希望與供應鏈夥伴一同成長,維繫長遠的合作關係。而即使摩爾定律屢屢遭到挑戰,外界質疑10奈米可能就是摩爾定律的極限所在,不過劉德音表示,相信台積大同盟優秀的半導體人才齊聚,一定能夠成功突破、延展摩爾定律,台積與供應鏈夥伴也會「合作共創雙贏」(collaborate and win together)。
劉德音表示,從董事長張忠謀(見附圖)回鍋擔任執行長的2009年~2013年的4年期間,台積的RD投入增加了5倍,而台積營收也維持穩定成長,這些都是與供應商努力合作才能達成。而台積大同盟是成立於相互信賴的基礎,他相信台積的成功靠著與大同盟夥伴攜手合作,將會有光明的未來(The future is very bright)。
不過,台積大同盟的大家長張忠謀,12日則是因另有行程而未能出席年度供應鏈論壇。
巴克萊:蘋果採用台積電20奈米不是一次消費
外資巴克萊證券在台積電(2330-TW)(TSM-US)法說後出具分析報告,維持目標價160元不變,同時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在該報告中點出,從台積電的回應中推論,蘋果採用台積電20奈米不是一次性的消費,也使台積電在高階手機每台銷售貢獻從去年10.8元進一步提高到13.9元。
台積電昨法說釋出了6大亮點,除了第2季營收季增21.5至23.5%與毛利率/營益率同步成長,也包含20奈米製程現正密切配合2大重量級客戶。外資機構分別推論,這2大客戶就是蘋果以及高通(滲透了三星的新機核心),也是台積電今年要達成「逐季成長」的一大助力
而陸行之在最新分析報告中寫道,維持台積電優於大盤與目標價160元不變。台積電指「一個20奈米的主要客戶在2015年將是同時採用20奈米SoC與16奈米FinFET+製程」,這意味著,蘋果採用台積電20奈米不是一次性的消費,而台積電正是通過這兩個製程同時提供給蘋果取得更多的市占。
他也指出,台積電16奈米FinFET+相對20奈米SoC具備降低30%功耗、能效增40%,同時就與競爭者所宣稱的14奈米FinFE不相上下,因此,在高階手機每台的銷受貢獻從去年10.8元進一步提高到13.9元,是得利於蘋果 AP/指紋辨識感測器等訂單所致。
他也看好台積電來自於6大類別應用需求所驅動2014年的強勁增長:4G LTE基礎建設、4G LTE智慧手機升級;32位元演進64位元;CMOS感測器;MEMS;指紋辨識;NFC(尤其在智慧型手機應用的IC客戶)。該機構也預估台積電今年業績成長超越晶圓代工年成長14%數個百分點達20%。
跳脫製程技術極限思維,3D IC再續摩爾定律
隨著摩爾定律開始遭遇瓶頸,半導體產業對於該定律的發展亦產生質疑,催生3D IC的興起。尤其高昂的先進製程成本,已讓SoC功能整合不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利用立體堆疊的3D IC,將成為延續摩爾定律的重要關鍵。
英特爾(Intel)創辦人之一的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預測單一矽晶片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月將會增加一倍(圖1),這就是著名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原由。幾10年來,全世界半導體的發展大致都不脫摩爾定律的預測,但製程技術改進已近極限,如何維持定律中的成長速率,或許答案就在三維晶片(3D IC)。
摩爾經濟學風行數十年
摩爾定律在半導體領域已經形成一個所謂的摩爾經濟學。這個經濟學不僅使其成了英特爾的發展方針,也是全世界半導體領域很自然的追求目標。即便全球半導體技術藍圖(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也一直都是跟隨著摩爾定律。此外,台灣的產、官、學、研也都是以摩爾定律為半導體相關領域研究與政策制定的圭臬。
摩爾定律改變半導體業界,也改變資訊科技(IT)產業。光是在Google Search裡面可以至少發現三百四十八萬筆摩爾定律的資料。其實,摩爾定律只是一個發現,也不是一個科學定理,至少摩爾當初在他的文章內並沒有說這是一個定律。
摩爾定律最初也只指出元件數目會每18個月增加一倍,但並沒有說頻率和效能也會增加一倍。有趣的是,摩爾一開始是說12個月會有一個半導體新世代,到了1975年他自己把時間延到24個月,18個月是其他人幫他改的。最後,摩爾的文章根本也沒有談到微處理器的變化這件事。儘管如此,摩爾定律仍神奇地靈驗了40多年。
摩爾定律雖然應驗了40年,但至少在20年前,就有學者開始計算或是討論它的死亡日期。1980年代,從光學微影(Optical Lithography)的角度來看,摩爾定律應該在400奈米(nm),也就是0.4微米(μm)左右就要停止,這是因為當初所使用的曝光機台的光波長約是436奈米(G-line),所以根據物理的基本概念,特徵尺寸(Critical Dimension)在400奈米就應該停止。
當然,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提升機台效能,使用更小的波長到365奈米、248奈米與193奈米。這讓摩爾定律得以再繼續存活20年。但是,從表1中可以看到,曝光機台的光波長自2003年就沒有再進步,雖然目前有加入所謂的水浸潤式微影(Water Immersion Lithography)技術,但已經快使用光所有可以用的製程技術。
摩爾定律促成SoC蓬勃發展
摩爾定律的發展推升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a Chip, SoC)的出現,回過頭檢視系統單晶片的優點,過去以來都認為它可以降低成本、執行效能增加、降低耗電量、體積縮小以及增加可靠度。當然,因為要達到一個IC具有所有系統的功能,就必須在布局(Layout)、時序(Timing)與訊號整合度(Signal Integrity)上付出時間(人力)與金錢(EDA工具)的龐大代價。
但是,系統單晶片早在2003年的國際固態電子電路會議(ISSCC)中也已經被英特爾的一位架構(Architecture)主管Jay Heeb宣告死刑,從那時候開始,大家才開始認真的討論到底摩爾定律還可以存活多久?何時會中止?因此,各家市場分析公司與學者開始從技術與經濟的觀點上嚴肅的討論摩爾定律的終點。
從表2可以看得出來,若是從技術的觀點來看,大約是在2014~2018年間,若是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大約是在2020年。有學者認為,若是量子力學可以用在積體電路,到時候電子是一個電晶體的最小單元,那麼摩爾定律可以撐到2035年。著名的市場分析公司則認為,2009年英特爾的凌動(Atom)晶片是最後一顆符合摩爾定律下的晶片。
圖2是賓州大學教授謝源(Xie Yuan)所提出的半導體發展微笑曲線。可以看到系統單晶片之前,都是透過離散元件將射頻(RF)、混合訊號(Mixed Signal)、Ceramic/Glass等元件以一到數個IC整合在一起,直到系統單晶片出現,似乎有了一統江湖的味道。因為,夢想中的單一晶片似乎可以將所有的半導體技術整合在一個晶粒當中。
這的確是一個夢想,也很難達到。主要的原因是光罩與製程的價格實在太高,除非是財力雄厚的公司,否則根本玩不起系統單晶片。這個曲線似乎也在呼應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於1992年所提出的獲利微笑曲線,系統單晶片看來並不是可以獲利的最好技術,可能是最差的技術。別忘了摩爾第二定律--Rock's Law,也就是雖然元件增加兩倍,晶圓價格並不會增加兩倍,相對的晶圓製造費用可能是兩倍。所以,英特爾在2003年便提出SO3D--System-in-3D-Package的概念,至此,系統單晶片就已經不是IC設計市場上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PoP(Package on Package)等所謂的三維(3D)堆疊系統。
當摩爾定律遇到3D IC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摩爾定律不只是技術問題,它是半導體經濟問題,所以牽扯到太多的供應鏈、公司,乃至國家的穩定問題,所以設備或是材料商都會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開發更多的技術,讓這個推動能力可以繼續存在。
由於傳統的193奈米光源早已經大於關鍵尺寸(Critical Dimension, CD),也就是超過物理極限,若是要繼續微縮,就必須要在光源、曝光技巧或光罩準備上做出努力。表3是設備商KLA-Tencor針對各個產品若是要達到可以延續摩爾定律,該公司所認為應有的搭配技術。
可以看出,在2010年,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產品雖然進入了3x奈米的製程,也最早引進3D IC的必備技術--矽穿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這是因為DRAM要求的容量太大,雖然微顯影技術可以做出尺寸,但面積太大導致良率下降,所以不得不使用TSV。
相對地,NAND因為本身儲存單元可以朝著立體化進行,也就是由浮動閘極(FG)進入到電荷捕捉記憶體(Charge Trapping Memory, CTM),所以可讓摩爾定律在不依賴TSV的情形下繼續存在。
在微處理器(MPU)產品的部分,因為可以認定是邏輯含記憶體的產品,所以微影製程的微縮可以撐得比較久一點。但是,到了22奈米,除了加上高介電質金屬閘極(HKMG)外,TSV也是必備的。單純的邏輯製程,也是在22奈米必須要用到TSV。總之,到15奈米左右,TSV應該是摩爾定律維持有效必備的技術之一。
2011年,英特爾為了延續摩爾定律,推出所謂的三閘極(Tri-gate)的3D電晶體(圖3)。對於這個製程,英特爾早就在2002年就已經發展,意味著將完全擺脫二維(2D)平面電晶體結構,這是因為閘極有三個面。但是,這個三個面的電晶體結構並不是3D IC,頂多只是3D電晶體。
很清楚地,摩爾定律雖然受到挑戰,但畢竟它是經濟層面的問題。當人類溫飽問題已經解決,過去的電子科技也不符合需求,那麼人類的需求更不會只是在摩爾定律,而是希望擁有更多摩爾定律,或者希望超越摩爾定律,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要發展3D IC的技術。
其實,3D IC在90年代被稱之為VIC(Vertically Integrated Circuits),或CUBIC(Cumulatively Bonded IC),或是所謂的3D Integration。從堆疊這個名詞來看,至少可以有下列不同的堆疊方式:
- 電晶體堆疊
- 電晶體堆疊(Transistor Stacking)是將電晶體做成非平面(Non-planar)的電晶體。例如平面式雙閘極電晶體(Planar Double Gate Transistors)、Flexfet、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英特爾的三閘極電晶體及Gate-all-around(GAA)FET等等。
- 封裝層次的堆疊
- 封裝層次的堆疊(Package Stacking)將不同形式的封裝,再以另一個封裝堆疊起來,例如系統封裝、SoP(System on Package)、PiP(Package in Package)、SCSP(Stacked Chip Scale Package)、CoC(Chip on Chip)、內藏元件(Embedded Device)等。
- 裸晶堆疊/晶圓片堆疊
- 裸晶堆疊/晶圓片堆疊(Die Stacking/Wafer Stacking)將不同的晶粒或晶圓片針對Die-to-Die、Die-to-Wafer或Wafer-to-Wafer用鍵合
(Bonding)的方式接合。這其中又包含了一種稱之為無接觸型3D IC(Contactless 3D IC)。
利用晶片層的堆疊來減輕IC中擁擠的程度,早就不是什麼新的構想,這種想法在業界至少已經有30年的時間。但是,過去一直可以在平面製程或設計工具上努力,達到摩爾定律的需求。
目前,逐漸有人考慮到利用第三維來創造3D IC。如圖4所示,也就是透過高度的堆疊來整合不同的IC。不同於3D封裝裡面的元件是離散的,都是在元件的周邊利用打線(Bonding Wire)相接,3D IC則是一個獨立的IC,透過垂直與水平整合來大量提高整合密度。
除此之外,3D IC因為多了一度的自由空間,因此,不管是在電路的合成階段,或在系統整合階段,3D IC可以讓電路的呈現更為彈性,可以讓矽智財(IP)的再使用性更大為提升(圖5)。
透過TSV技術讓摩爾定律持續有效,也就是讓摩爾經濟可以持續創造價值,是未來幾年內會看到的。這樣的結合讓更多的創意產品可以產生,不管是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都可以添加更多的功能。(本文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電子系教授)
分析
- TSMC、Intel、Samsung 半導體技術競爭將持續延伸至 2016 年,一旦,TSMC 半導體技術大幅領先 Samsung 及 Globalfoundries ,必定營收大成長,連帶加速聯發科 IC 產品競爭力,必然逼 Samsung 以自已 IC 及整合之 Smart phone 來消化 Samsung 擴增之產能, 這時 Samsung 必須以 Touch screen LCD、Nand flash 及 自已 IC 去降低自已 Tablet 及 Smart Phone 成本及提高 Samsung 競爭力,若輸了則台灣整個產業都將大敗;所以產業升級、匯率策略遠比服貿、TPP、RECP重要,因為TPP 及 RECP 內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又與台激烈競爭又大量重壘是中、韓,而台灣中小企業可不是TSMC及鴻海是經不起中、韓夾殺 ,但台灣中小企業卻繳超過 2200億營所稅, 意味要加入 TPP 及 RECP 政府必須學李明博總統砍掉 50% 之經常性支出,提出大量政府資金做產業升級,馬總統你怎麼不知道;
- 台灣須仔細研究三星整體戰略及獲利模式,思考如何再一次產業升級來對抗三星;
- 陸扶持 LCD、LED、太陽能及半導體產業,直接與台灣企業競爭,思考如何再一次產業升級來應付這狀況;所以產業升級、匯率策略遠比服貿、TPP、RECP重要是很確認;
- 簽 FTA 我是建議從加速中東國家、墨西哥、日本、東歐、巴西、印度、印尼 FTA,再來美國 FTA,再來才是TPP, RECP ; 就能以時間換取空間,來做產業升級;( 註:台中小企業維持現在ECFA結合香港CEPA及新加坡FTA就很夠用,一樣可以將產品出口至全世界,關稅一樣很低 ).
- 政府應立法讓台灣產業早期的靠分紅配股保留2% ~ 3%,讓許多投入產業年輕人成為科技新貴並留住人才。能吸引人才到台灣,經濟才能振興。
- 從 2012 ~ 2013 台灣經濟成長模式,產業升級所引發之TSMC、日月光、台化等台廠在大台投資才是真正引導台灣成長降低失業率,ECFA 造成之產業外移及微不足道的觀光業成長對台灣經濟成長助益不大,馬政府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誠實面對台灣經濟成長及國債模式,將拼經濟、產業升級當成假戲,當然2013 ~ 2014 GDP成長率仍是亞洲倒數;( 註:馬總統執政至今,平均經濟成長率已經將落到全亞洲倒數,遠遠不如貪汙的阿扁總統平均經濟成長率還排在全亞洲中上位置,國債也創歷任新高,公開說重大謊次數也創歷任新高,難道不能說"馬總統執政能力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