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購買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購買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亞洲成了中東產油國大客戶 - 中國成了中東原油大買家,將降低美國中東出兵意願 ( Asi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ustomers in the Middle East oil-producing countries - China has become a big buyer of crude oil in the Middle Eas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reduce the willingness to send troops to the Middle East )

美國頁岩油崛起 亞洲成了中東產油國大客戶

MarketWatch 》報導,未來幾年,亞洲可望吸納美國越來越不需要的進口原油,成為全球各區域產油國的重要出口市場。透過新科技,北美得以開發先前蘊藏在地下的頁岩油氣。習慣賣油給美國的產油國,現在必須找尋新顧客。他們在亞洲找尋買家,特別是中國與印度。亞洲石油庫存不足、經濟成長相對強勁,可望緩解非洲、拉美與中東等產油國必須大幅降價出售的擔憂。

由於美國對石油輸出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也不可能在近期內鬆綁,原油生產國還不需要跟頁岩油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國際能源署 IEA 周二表示,今年中國國內原油整體進口量可望超過美國。前一天,英國 BP 石油能源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原油淨進口量,每日超過美國 700 萬桶。

IEA 表示,北美石油產量上升,未來幾年內將會破壞國際原油貿易流。「過去 5 年,石油市場與產油工業看似發生很多大事,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 5 年市場還會有更多變革。」IEA 註明:2020 年之前,亞洲原油進口量將代表國際原油貿易 65%,且該區域將吸納全世界 27% 的石油輸出。

BP 石油與其他專家資料顯示,2009-2013 年間,西非出口至美國的原油量減少超過一半,由每日 159 萬桶減少至 63 萬 5000 桶、拉美出口美國量從每日 235 萬桶減少至 169 萬桶。麥格羅西爾 (Mcgraw Hill) 旗下 Bentek Energy 資深能源分析經理 Mark Chung 表示,未來 3 到 4 年內,北美石油產量將會排擠美國高達每日 230 萬桶的海運石油進口。這數字還不包括 2010-2014 年間,被北美頁岩油取代的每日 290 萬桶、或近 30% 海運進口量。

石油輸出國中,被北美淘汰風險最高的是西非國家,因其輕原油跟北美生產的相似。北美也威脅到拉美重油供應商,可能在 2018 年之前,加拿大石油生產成長就可完全取而代之。

維也納 JBC Energy 顧問公司經理 David Wech 表示,就算是中東產油國都需要屈服。他進一步表示,部分美國石油買家與中東產油國在近期對話中,已達成降低採購量的協議。

2009 年以來,美國石油進口量大幅減少,從每日 1000 萬桶減少至 800 萬桶以下。在此同時,來自中東石油進口量穩定維持在每日 200 萬桶。目前,中國與印度是美國排擠掉之石油的主要買家;受日本跟歐洲市場收縮、經濟掙扎影響,中國也成了中東原油大買家。此外,IEA 表示,主要煉油中心南韓能源需求接近停滯,但2035年前,東南亞需求將可成長超過80%,相當於日本目前需求量。

IHS 石油投資顧問 Victor Shum 表示:「自 2007 年以來,非洲輕原油出口至亞洲市場量有所增加,可望在2015 年前達到每日 300 萬桶。」

而位於印度清奈的 Beroe 公司石油分析師 Darshan Kumarsamy 表示,拉美原油-特別是委瑞內拉、哥倫比亞、墨西哥-占印度原油進口量兩成,比起 5 年前增加 7% ... 持續越讀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net importer of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 fuels

In September 2013, China's net imports of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s exceeded those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a monthly basis, making it the largest net importer of crude oil and other liquids in the world. The rise in China's net imports of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s is driven by steady economic growth, with rapidly rising Chinese petroleum demand outpacing production growth.

U.S. total annual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s production is expected to rise 31% between 2011 and 2014 to 13.3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primarily from tight oil plays. In the meantime, Chinese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at a much lower rate (5% over this period) and is forecast to be only a third of U.S. production in 2014.

On the demand side, China's liquid fuels use is expected to reach more than 11 million barrels per
中國石油資源集中分佈在渤海灣、松遼、塔裏木、鄂爾多斯
、準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採資源量17.2億噸
,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佈在塔裏木、四川
、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
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採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day in 2014, while U.S. demand hovers close to 18.9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well below the peak U.S. consumption level of 20.8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2005. U.S. refined petroleum product export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173% between 2005 and 2013, lowering total net U.S. imports of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s.

China has been diversifying the sources of its crude oil imports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robust oil demand growth and recent geopolitical uncertainties. Saudi Arabia continues to be the largest supplier of crude oil to China and in 2013 provided 19% of China's 5.6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Because production levels from Iran, Libya, and Sudan and South Sudan dropped since 2011, China replaced the lost shares of crude oil and other liquids imports from these countries with imports from Oman, Iraq,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gola, Venezuela, and Russia.

伊國出口無恙 油價震盪回落

From Estimation, Iraq Civil War will continue many years
儘管伊拉克內戰激烈,但最新據顯示伊拉克石油出口尚未受其國內動盪波及,專家也預期遜尼派叛軍不至於炸毀煉油廠及出口港,都使油價走軟,倫敦布蘭特指標期油周一創下5月16日來最大單日跌幅,周二更一度跌破每桶114美元。

北海布蘭特原油8月期油繼周一收黑0.6%後,周二盤中一度觸及每桶113.5美元,較周一跌0.62美元,之後走勢震盪,在114美元上下間波動,但距上周四所觸及的115.71美元9個月來高價已下跌近2美元,較其在伊拉克發動亂前的水準也僅高出4%。

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周一收黑0.6%,周二盤中再跌0.49美元或0.4%,來到每桶105.68美元。伊拉克持續動亂,叛軍已占領通往敘利亞與約旦的邊境要道,同時也攻下在巴格達北部城市拜吉的全國最大煉油廠。

儘管如此,根據船運資料及路透消息來源,迄至6月21日止,從伊拉克南部港口輸出的石油,為平均每天253萬桶,僅略低於5月所創2003年以來新高的258萬桶。

這顯示,伊拉克儘管動亂依舊,但其南部石油生產及出口無恙,因叛軍雖占據西北部及中部的許多地帶,但伊國9成油產所出自的油田,都是位在距衝突地帶尚遠的南部,且維安都已強化而更加嚴密。

雪梨商品研究公司Barratt Bulletin的執行長巴瑞特(Jonathan Barratt)指出:「油市對伊拉克油供應中斷的憂慮已告減輕,使得油價回軟,除非伊拉克遜尼派叛軍開始炸毀煉油廠及港口,但他們不會這麼做,以免自斷財源。」

分析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有影嘸,中國正悄悄占領全世界 - 閱讀心得二 : 中國大幅擴張勢力至尚比亞、秘魯、緬甸、 非洲、莫三比克卻極少投資台灣

中國大幅擴張勢力至尚比亞,秘魯,緬甸, 非洲,莫三比克

中國在秘魯採礦,秘魯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許多新移民來自中國大陸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星期將在利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並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歷史上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訪問這個南美國家。秘魯華人團體正積極準備歡迎胡錦濤。

在秘魯最大的華文報紙《秘華商報》的編輯部,社長徐始興正在忙著趕印歡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訪的彩色特刊。他説:“很多華僑、華人和中資公司都在我們報上登歡迎賀詞。我們秘魯最早的華僑機構中華通惠總局啊,我們有個名額,去機場迎接他。”

創辦了8年的《秘華商報》隸屬於秘魯最大的華人社團通惠總局。成立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通惠總局如今和中國共産黨政府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在批判法輪功、支援奧運會和反對台灣獨立等等的問題上,完全站在北京一邊。通惠總局的負責人士剛剛接到了參加秘魯總統阿蘭.加西亞11月19號為胡錦濤舉行接風晚宴的請柬。他們還要到機場去迎接這位中國領導人。

正在為安排歡迎事宜而緊張忙碌的通惠總局主席蕭孝權説:“這次胡主席來訪,我們的心情是很興奮。感覺到是第一次中國的國家元首來秘魯進行國事訪問,同時參加經合組織峰會。”

自從中國在清朝和秘魯建交以來,這是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來秘魯。中國目前是秘魯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首鋼集團等中國國有企業在秘魯的採礦業有巨大的投資。據秘魯官員説,中國和秘魯已經接近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胡錦濤和加西亞這次有可能正式簽署協定。

隨著中國大步伐地進入傳統上被視為美國後院的拉美,國際上以及當地不時傳來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包括警惕中國擴張勢力,抗議中國掠奪資源、破壞環境和踐踏勞工權利等等。蕭孝權相信,中國在秘魯採礦引起的一些爭議,是“發展中的磨合”。他説:“這是必然的,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小插曲。問題在於兩國政府通過互信互動、整合、磨合,慢慢地把前景告訴老百姓,告訴他們是怎麼一回事。我絕對相信絕大多數秘魯人會認可胡錦濤主席來訪的效應是對秘魯有利的。”

在秘魯定居的海産商譚恩惠説,他們家族在秘魯經營鮑魚等海産,銷售到世界其他地方的華人社區。她説,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的最大市場:“尤其是做我們這一行的可以看出來,中國越來越好,無論是市場還是經濟,都比較商業化了。”

在秘魯的華人當中,老一代大多來自廣東,新移民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等地,台灣人居少數。台灣出生的譚恩惠説,雖然此地華人社區中有時會有政治和認同感上的障礙,但是她身邊的多數人,不管大家是什麼背景,都能友好往來。她還説,假如受到邀請,她既願意參加歡迎胡錦濤的活動,也願意歡迎亞太經合會的台灣代表、前副總統連戰。

譚恩惠的丈夫和生意夥伴鄭志強出生在東南亞,但是他説,看到中國的強大,他也覺得臉上有光。他説:“咱們中國如果強大,對華人華僑來説,都是一件光榮的事,走路能挺胸抬頭了,臉上有光,對大家都有好處。”

在利馬的法輪功修煉者蘇英卻説,很多海外華人分不清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共,她還堅持説,很多人是被中國官方的宣傳迷惑了。不過,蘇英在秘魯華人中間似乎並沒有多少公開的志同道合者。和她一起練功的少數學員,都是秘魯當地人。2005年,當時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訪問秘魯時,她和幾名秘魯法輪功學員曾經前去抗議。蘇英説,這次若有機會,她仍然希望到胡錦濤活動或者下榻地點附近表達抗議心聲:“到現在9年了,還在迫害。我覺得應該馬上停止,一定要表達我們的心聲!”

祖籍廣東的《秘華商報》社長徐始興説,他拒絕刊登法輪功寄給報社的材料。用他的話説,這些材料不利於海外華人團結。徐始興不喜歡被貼上“左派”的標簽。他説,他給他的報紙的定位是“愛國、愛鄉、愛僑”。

這也是中國官員鼓勵海外華僑時的常用詞。徐始興認為,秘魯華人地位如今提高了,這跟中國的強大分不開。他還説,中國在當前國際金融風波中的地位以及胡錦濤出訪時的風光,都讓他感到高興:“現在你看華僑都説:啊,中國厲害嘛。特別是昨天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布希怎麼牽手,怎麼一路陪他去,跟親兄弟一樣,一路陪!”

華人漂洋過海移民秘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當時,廢除了黑奴制的秘魯從清朝引起大批中國“苦力”。

秘魯僑社領袖蕭孝權説,目前,在秘魯的第一代中國移民有大約6萬人,如果把帶有華人血統、包括早年移民和當地人通婚並被當地文化同化的後代們也算進去,秘魯的華裔人口大概有200萬。秘魯全國總人口大約為2千8百萬。蕭孝權説,如今秘魯華人在社會各界包括學術和商界都有很多人才,在政界也有一席之地。

本屆亞太經合組織高級特別委員會主席、秘魯副總統路易斯.詹彼得裏最近對中國官方媒體説,“過去169年來,秘魯的華人社區和他們的後代教給了我們勤儉和誠實。”

他還特別提到,中餐已經成為秘魯美食的一部分了。中餐館在秘魯有個特別的名稱:CHIFA,據説源自中文“吃飯”。在首都利馬地區,CHIFA 隨處可見。

海産商譚恩惠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秘魯“土生”華人,她説,她初來乍到之時,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法律制度都不習慣,吃過一些虧,不過如今她已經成為秘魯公民,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她笑著説:“現在已經習慣了,現在已經爐火純青了。”

中石油收購巴油秘魯資產 26億美元大幅溢價布局拉美

11月13日晚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石油”)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收購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秘魯油氣資產的議案》。

  公告稱,根據上述《議案》,11月13日,收購方與轉讓方簽訂收購協議,收購方向轉讓方收購目標公司的全部股份,即1.45001億股,收購價格約為26億美元。公告強調,該收購價是“根據目標公司的評估價值加上目標公司凈營運資本數額為基礎確定的”。

收購落地

  這則公告讓之前中石油收購的傳聞落地。此前在10月29日,彭博社就曾報道,中國石油將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巴西國家石油公司(下稱“巴油”)在秘魯的石油開採業務。當時,彭博社的說法是,該交易標的包括巴油在秘魯的油田、開採權、煉油廠及相關資產,且“該收購計劃預計最快將于11月正式公布”。昨日,中國石油公告進一步披露,目標公司在秘魯擁有三個油氣區塊資產,包括兩個區塊100%權益及第三個區塊46.16%的權益,第三區塊的剩下權益由西班牙 Repsol 公司持有,共計53.84%。

中國石油還披露,按目標公司持有權益計算,“三塊資產可採儲量可觀,目前產量約為80萬噸油當量/年”。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石油國內外產量總計2.78億噸當量,即每天能產油氣76.16萬噸當量。

  中國石油之所以能購買該資產,主要是因為巴油市場策略的調整。早在今年6月,路透社就曾報道,巴油正“尋求剝離海外資產專注于國內市場”,其中,就包括巴油想急迫出售的秘魯資產。此前,巴油定下了大規模的國內開發策略,尤其是,10月23日,巴油、道達爾、殼牌及中海油和中石油5家公司,聯合中標了巴西據稱可開採量高達120億桶的深海油田利布拉油田。據巴西國家石油管理局預測,該油田未來數十年間的持續投入將高達千億美元以上。這意味著,作為利布拉油田最大股東(40%)的巴油不得不尋找龐大的現金流。

  事實上,為了籌集資金,其還以15億美元的價格將巴油在非洲的部分資產賣給了巴西投行 Grupo BTG Pactual 。秘魯資產則不出意外地成為了又一個出售標的。

布局拉美

  不過,中國石油昨日強調,雖然簽署了協議,但仍要取得中國和秘魯監管部門的批準,同時,Repsol要放棄其對第三油氣區塊的優先受讓權或目標公司將其持有的該等權益轉讓予Repsol。另兩個前提是:目標公司的財務狀況、業務及前景未發生重大不利變化,且轉讓方從秘魯稅務部門獲得有關其對目標公司的投資的稅務證明。

  中國石油解釋,目標公司是巴西石油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主要在秘魯從事油氣勘探開發及生產活動,主要股東為巴油附屬的荷蘭公司(持股0.21%)及西班牙公司(持股99.79%)。根據2012年經審計財務報表,目標公司總資產約為14.2 億美元,凈資產約6.6億美元,2012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約6億美元,凈利潤約1.02億美元。按26億美元的收購價計算,中國石油本次仍屬于大幅溢價收購。

  對此,公告解釋, 秘魯是拉美地區投資環境比較穩定的國家之一,三個目標資產屬較好石油資產,預期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公告同時稱,該項目的成功獲取將有利于擴大本集團拉美地區油氣合作規模和促進本集團海外業務可持續發展。

  有專家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中國應抓住中巴良好的政治氛圍,加大在巴西乃至南美的能源布局。同時,相對于非洲和中東的資源,該區域的資產不必受太多地緣政治風險的幹擾。在上遊資源的布局,也將增厚中石油的業績,並讓股價持續受益。中國石油在10月29日發布第三季度財報稱,其上遊勘探與生產業務“取得重要進展”,油氣產量實現穩定增長。

  “換算成油氣當量產量,共計10.394億桶,比上年同期增長4.3%,其中,海外油氣當量產量1.014億桶,比上年同期增長2.0%。”中石油第三季度財報稱。事實上,除了南美的資產,中國石油今年3月中旬以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意大利埃尼集團旗下莫桑比克油氣區塊的交易,成為該公司最大規模的一筆海外收購。另據外媒今年7月的報道,中石油集團公司還有望收購美國康菲國際石油有限公司在哈薩克斯坦卡沙甘(Kashagan)油田的權益,預計的交易價格是50億美元左右。

中國增加在尚比亞投資

  非洲基礎設施及電力論壇暨展會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開,重點關注非洲包括電力、金融、交通(鐵路和港口)、採礦、冶金、新能源等項目的運營管理。非洲的能源和自然資源對投資者有極大的吸引力,對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更是如此。促進非洲政府部門和商業實體與亞洲投資方之間高效的溝通,關係到投資項目的成功與否。

尚比亞是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熱點之一。尚比亞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銅礦供應國。尚比亞的電力公司負責人及政府商業和礦業部門高級官員都出席了這次論壇。

尚比亞國內生産總值為200億美元,人口1400萬。中國對尚比亞的影響力巨大。啟動中國支援的項目計劃的退休政府官員溫達巴表示,中國人改變了尚比亞。這些計劃包括修築坦讚鐵路、新的道路、學校、診所和體育館。尚比亞總統薩塔今年4月訪問中國時,就中國對尚比亞所做的一切向李克強總理表示感謝。

中國和尚比亞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尚比亞1954年脫離英國統治獲得獨立的時候。但中國加緊對尚比亞的投資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國為支援經濟發展而到世界各地尋求自然資源,尚比亞就是中國在非洲尋求自然資源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在尚比亞的累積投資額超過25億美元,大部分在採礦和金屬提煉領域。

中國礦業公司已經將銅礦開採延伸擴展到西北的銅礦帶地區。工業園區2015年正式全面投産之後,中國對尚比亞的投資預期將進一步增加。中國也將協助尚比亞興建20億美元的水電站,以克服尚比亞電力短缺的問題。

然而,中國投資公司管理人員和不少當地尚比亞工人之間關係緊張,甚至爆發暴力衝突,影響了中國投資的效益。尚比亞工人指控説,他們的工資低廉,工作條件惡劣,工作場所安全監管不足,造成意外事件導致人員傷亡。


莫三比克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的東南部,東頻印度洋,海岸線2630千米,擁有許多天然良港。

  莫三比克自然資源豐富,有煤、鐵、銅、金、鉭、鈦、鉍、鋁、石棉、雲母、大理石和天然氣等,其中,煤蘊藏量近100億噸,鈦600多萬噸,鉭礦儲量居世界首位,而且大部分礦藏尚未開採。該國礦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是一個剛剛開始開發的產業。

  莫三比克作為世界銀行確定的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體貧困落後,人均GDP不足250美元,國家財政近一半要靠外援。該國政府為消除貧困,促進經濟發展,十分注重引進外資。

  當地政府為積極吸引外資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主要有:外商可以對貨幣或機器、設備以及經營外資項目所需進口的物資進行投資,也可以對技術轉讓等無形資產進行投資。該國對外國資本在合資企業中所佔的比例不設上限,允許外商開辦獨資企業。允許外資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採購原材料,銷售本企業產品,鼓勵外資企業在國內招聘員工,也允許從境外聘用技術專家和高級管理人員,對外資企業給予稅收和用地方面的優惠。

  作為“非洲發展戰略夥伴”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一員及世貿組織成員國,在非洲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莫三比克與其他非洲國家之間相互開放門戶,互免關稅。在該國還有開拓國際市場的機會。美國在非洲實施的“非洲增長與機會方案”,將使在莫桑比亞生產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享受免關稅和低關稅的優惠,同時產品沒有配額限制;歐洲普惠制的存在使得在該國投資的企業產品進入歐洲市場時,能夠在“最惠國”稅率的基礎上,進一步享受減稅或全部免稅的更優惠的待遇。此外,南非共同的自由貿易政策也幫助該國產品拓展了在南非共同體的市場。

  莫三比克跟中國的關係發展順利,中莫兩國簽有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2001年,中莫成立了經貿聯委會。中方已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免除莫三比克截至2005年底對華到期債務共計2.94億元人民幣。2010年,中國就議定計劃未來5年斥資130億美元,投資于莫三比克工業、旅遊、礦產和能源項目。兩國同意設立一個規模為2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扶持在莫三比克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

  莫三比克投資促進中心統計顯示,2009年莫三比克吸引外商投資項目250個,投資總額達17.8億元。其中,中國在莫三比克投資額逾3000萬美元,在莫三比克吸引投資的41個國家中位列第六。莫三比克社會與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報告指出,中資公司在莫三比克經濟中的佔有率不斷提高,其中工業領域成為中國投資的主要目標。2010年,中國在莫投資主要集中在工業,佔投資總額的71%。

  近年來,中國在莫三比克投資的礦業開發項目不斷增加。中國的武鋼擬投入10億美元用於莫三比克煤田的開發;2011年6月,中國水電集團投資非洲的第一個水泥項目——莫三比克水泥廠項目獲得核準,將建設一條日產1500噸水泥熟料的生產線和年產50萬噸水泥的生產線;2011年9月,同力水泥計劃投資9000多萬美元在莫三比克建設一個年產50萬噸的水泥生產線,該項目也是河南省迄今為止在非洲最大的投資項目。

  莫三比克詹姆斯礦業有限公司是該國一家大的礦業公司,目前在莫境內擁有多個礦業權。該公司從境外找礦實際出發,委託江蘇省地質勘查技術院完成了1個鐵礦和2個金礦探礦權的預、普查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該公司正在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對這些礦產項目進行勘查開發。


據美國《國際商業時報》網站29日報道,自1988年以來,緬甸已批准接受了總額達437.4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其中,中國企業就占了1/3。

  據緬甸媒體Mizzima援引緬甸投資委員會的數據,從1988年到2013年9月30日,中國企業對緬甸的投資總額達到141.9億美元,占同期緬甸政府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2%。另一方面,緬甸接受的實際投資總額達到336.7億美元,其中,有近42%來自中國企業,總額達到141.2億美元。

  報道稱,在所有行業中,對電力行業的投資穫得緬甸政府批准的最多,總額超過190億美元,占總額的近44%。盡管如此,緬甸6000萬居民中70%以上的人都生活在缺電的黑暗環境中。而在實際投資領域,油氣部門接受的投資最多,總額達136.3億美元,占總額的40%以上,其次才是電力部門。礦業部門隻接受到23.1億美元的實際投資

  在中國之後,泰國是緬甸的第二大投資來源國,已被緬甸官方批准的泰國投資總額達到99.8億美元。中國香港、英國、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對緬甸的投資也處於前幾位。美國對緬甸的投資總額達2.43億美元,排名第十三位。不過,報道也認爲,泰國總是對緬甸承諾過多,在泰國已穫緬甸政府批准的投資總額中,泰國對緬甸的實際投資隻有28.8億美元,不到協議投資的1/3。而中國香港已穫緬甸政府批准的投資總額達64.6億美元,其中,63.7億美元的投資都已兑現。此外,緬甸的制造業、酒店和旅游業以及房地產業都接受了很多投資。中國企業主要投資在水電大壩、礦業項目和目前正在進行的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上。


中國大陸近年對非洲的經濟援助已達到空前高度,中國對非洲的低利或無息貸款已超過二百億美元。大陸國企大舉進軍非洲投資鐵路、水壩、油田,可見大陸鞏固非洲版圖的野心

宣布與台灣斷交的甘比亞,這個在台灣鮮少被關注的西非小國,在大陸富豪眼中卻是個移民跳板。因為已有近萬名大陸富豪先持有甘比亞永久居留權,透過香港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畫」,間接拿到香港的居留權。

包括甘比亞在內的非洲大陸,如今成為大陸冒險家的新樂園。根據中國社科院統計,非洲華僑華人的總數已超過一百萬人,超過二千家陸資企業在非洲投資,陸對非洲直接投資達二百億美元,另有對非洲低利或無息貸款二百億美元。

大陸與非洲關係從二○○六年快速加溫,當年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五十三個非洲國家中有四十八個國家派出代表團出席,其中有四十二個國家元首帶隊。時任大陸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宣布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免除對非洲政府的無息貸款債務、並設立龐大的中非發展基金。

新任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走馬上任,也選擇非洲作為首次出訪地之一。他當時宣布,願意協助改造坦尚尼亞鐵路,此舉被視為有助於連接在非洲的陸資煤礦。大陸當局還計畫協助坦國開發巴加莫約港,此港是通往大陸、中東及歐洲市場的重要港口。

對於中國在非洲投資石油、礦產,西方媒體批評此舉為對非洲的「新殖民主義」。但中共官媒反擊,中國從來不向非洲輸出價值觀和發展模式,對非洲援助也絕不附加政治條件。

美國商會:兩岸簽署ECFA後,外資與中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增反減

是否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縱使馬政府一再發動學者、媒體與官員宣揚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台灣的對外招商的確有正面成效,但包含外國媒體與外商卻不這樣以為。今年六月間,美國商會的年度白皮書就指出,「台灣的出口嚴重依賴中國,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有其風險」,凸顯出馬政府再怎麼對國內擦脂抹粉,也無法遮掩國際間對事實的觀察與評論。

美國商會強調,台灣多項經濟分析指出,去年台灣經濟成長有一半來自於中國市場的帶動,兩岸政治氣氛充滿變數,台灣與中國經貿往來頻繁的同時,對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也應同步發展。

首先就兩岸整體相互投資的金額與件數而言,自二○○九年六月底馬政府宣布開放中資來台投資至今年五月以來,同期核准中資來台與赴中國投資的件數相差七倍,總金額差了一百六十四倍,比例懸殊。

其次,今年以來,無論是對外資或中資招商,雖然投資件數有增加,但總金額卻呈現負成長。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累計今年一至五月核准的僑外投資件數為八百八十七件,年增率為十四.六%,但投(增)資金額為十七億二千八百八十一.六萬美元,年減十四.一六%;同樣地,同期中資來台投資方面,件數為四十五件,年增率為五十五.一七%,但投(增)資金額共一千九百六十八.六萬美元,年減五十.三五%。

對於兩岸簽署ECFA後,外資與中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增反減,馬政府竟辯稱,投審會公布的僑外投資統計是「股權投資」,並未真正反映外商在台投資狀況。另依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今年前五個月外人實際投資(包括股權投資和融資投資)情形,投資件數為一千一百一十四件,投資金額為四十七.七五億美元,已達成年度目標金額九十億美元的五十三.○五%。

令人不解的是,國際上對於「外人直接投資(FDI)」都是以股權投資來計算,融資投資因定義不明、掌握不易,容易失真,即使連中國商務部也沒有用此方法估算,但為自圓其說,馬政府又標新立異自創這個無法與國際接軌的統計指標。

況且,若真同樣用包含融資投資的方法計算,台商在中國的營收轉移至國外不易,台商在中國的投資金額只會更多,兩岸對彼此的投資金額差異也只會更大。



閱讀心得
  • IMF 指出中國GDP成長率於 2027 超越美國居全球第一,外匯更是世界第一,全球資源進口也將是第一名。這隱含中國GDP成長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才能維持,2005 ~ 2013 中國大幅擴張勢力至尚比亞、秘魯、緬甸、 非洲、莫三比來取得資源,問題是2018後,全球資源極可能再度面臨中、美、歐、日、印多國追逐的窘境;
  • 2005 ~ 2013 中國大幅對外投資擴張勢力至尚比亞、秘魯、緬甸、 非洲、莫三比來取得資源,但卻極少投資台灣,從中國投資台灣金額看,中國大陸對台灣投資之經濟成長及就業率幫助是少之又少,而同期台商對大陸投資大幅成長造就大陸龐大就業率,對台灣就業率負面影響非常大,從 ECFA 後,台灣平均GDP成長遠弱於 ECFA之前是越看越清楚,而且,LCD、LED、太陽能許多產業是兩岸競爭局面,大陸也很奇怪,既然,想將將台灣帶入『一國兩制』前段時期,為什麼不大力投資台灣產業創造祖國好的聲譽呢?中國大陸只要願意大力投資台灣幫助台灣,台灣必然會感激祖國而走向和平民主統合;
  • 祖國對台灣好不好看,可由大陸對台投資及陸對其他國家投資金額比率就可知,2005 ~ 2013 投資台灣約 5~ 8億美金,投資其他國家是 > 5000億美金,相差超過 500倍.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蔣耀平在廈門表示,截至2013年7月底,大陸累計批准台資專案8.9萬項,金額584.66億美元。如加上經第三地轉投資,台商在大陸投資將近1100億美元。也就是說台灣投資大陸金額是大陸對台投資之100倍,造成台灣失業率高、投資率低、集中於代工業,很明顯是大陸對台策略造成,由中國大陸在南海及對台策略之趨勢就看出這問題,中國大陸對台敵意仍很深;
  • ECFA、服貿後,台灣經濟若要更好除非台灣修正觀光移民法令讓歐美、日中更多富人移民來台、外資及陸資大幅來台投資、台灣產業大幅升級、政府消減經常性支出增加刺激產業升級之投資,否則,台灣 GDP成長不易更好
  • 中國大陸中央官員及地方官員升遷仍要以經濟成長、就業率、投資率貢獻來評定,而台灣民選後,中央官員及地方官員升遷跟經濟成長、就業率、投資率貢獻無關,連公務員薪資也與經濟成長、就業率無關,對國家傷害是很大的,當台灣民主化後,台灣人民根本不希望每年中央及地方花近3兆台幣養這政府,從新加坡公務員薪資與經濟成長連動績效看,既使遇到經濟困境,也很快有政策讓經濟恢復,台灣很難變好主因是沒有類似新加坡制度;
  • 台灣應該將地方及中央民生直接讓人民用網路投票,占法案通過權值之35%,讓直接民權開始起步,這才能直接讓有知識之人民推動台灣民主;
  • 中國大陸對台灣策略應該修正『吸收台商、高階技術人才』之策略,改成擴大中國對台灣公共建設及經濟之投資,建立良好的信譽,提高對台灣投資比重仍低,中國大陸對台灣投資金額須超越日、美、歐投資金額,台灣人下一代才會相信祖國,台灣人更認識到祖國對台灣的照顧,才能真真寄望台灣人民;
  • 馬總統、其他政黨領導人須搞更清楚,台灣必須整治國營單位,而且,國營單位主管及採購財產都需公開及追蹤,為什麼馬總統執政這幾年水、糖、瓦斯漲價這麼多?但國營單位營餘未增加,是否有腐敗自肥事件?這對台灣經濟影響很大;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有影嘸,中國正悄悄占領全世界 - 閱讀心得一 : 廉價勞工、資金搜刮全球資源 ( China Silent Army - reader digest 1 )

    自千禧年起,關於中國經濟究竟「正在崛起」或「瀕臨崩潰」有著兩極化爭論。近年在地方債、企業債、錢荒、鬼城事件一一爆發以來,後一種說法愈來愈響亮,不過,「中國正悄悄占領全世界」的聲音卻也同時傳了出來。真相究竟如何呢?我們知道,中國經濟成長率雖然不再維持兩位數的高成長,但在全球仍名列前茅,其GDP 也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外匯存底三.五兆美元更是世界第一,為第二名的三倍多。但中共以消耗資源或浪費資源的方式或吃老本的方式達成高成長卻一直受到詬病。

耗用資源的成長方式外銷廉價商品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 Paul Krugman ),早在一九九四年就明白的指出,共產國家成長快速係奠基於投入要素的擴增,而非每單位投入的產量增加,最後會導致報酬遞減,成長將會趨緩,且幅度會很大,一九五○年代的蘇聯經濟成長經驗就是典例。

眾所周知,中國最著名的是「人海戰術」,在經濟成長上就是剝削勞工、壓低工資。其後果是造成全球「通貨緊縮」(生產過剩、價格低、品質差),也引起外國不滿,出現抵制、報復甚至發生暴動,如二○○四年九月西班牙火燒中國鞋就是一個顯例。那是西班牙東南部城市埃爾切,於該月十六、二十三及二十四日,接連發生三起民眾上街示威,抗議中國製造的鞋子大舉侵入西班牙市場,而且還曾演變成火燒中國鞋店暴力事件。事件的起源就是「中國鞋傾銷」,因為埃爾切是西班牙巴倫西亞自治區第三大城市,也是西班牙和歐洲最著名的鞋城,素有「歐洲第一鞋城」稱謂。早在一九六○年代,美國企業家和商人就利用西班牙的低廉勞動力優勢,在埃爾切生產皮鞋。

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在西班牙的一些華僑大量從中國進口便宜的中國鞋類產品,並在埃爾切開設鞋廠和倉儲式批發零售商店。據鞋商表示,一雙不錯的中國鞋用輪船裝運到西班牙後只賣五歐元,而西班牙生產的鞋最低價也要八歐元,這三歐元的價差讓中國鞋在西班牙市場贏得巨大優勢。當時,埃爾切中國鞋商店已發展到數十家,逼使西班牙鞋廠紛紛倒閉,使該市製鞋工人的失業率高達三○%。就在生計遭到阻斷,並在有心人的引導下,示威乃演變成怵目驚心的暴動。

雖然事件發生在西班牙,但全球民眾心有悽悽焉,連美國這樣的世界第一經濟強權,也都感受到中國「低價」產品的威脅。就在二○○四年九月間,一九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時已高齡八十九歲的薩繆爾遜(P.A. Samuelson),還發表論文指斥當前流行的「外包或委外」(outsourcing)生產方式,而「中國鞋」等廉價商品就是「外包」的成果,對於美國國內的低階勞工造成損傷。

China support Iran Nuclear program became a key issue with US
關於美國如何遭受中國的經濟崛起的威脅,二○一一年出版的《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這本書描寫得淋離盡致,作者指出,中共利用所有可能的武器──保護主義、匯率操縱、網路攻擊到間諜活動──對每一條戰線發動攻擊。該書又披露,中共也在全球用盡各種手段攫取關鍵資源,即使代價是支持世界上最危險的政權進行核擴散,也在所不惜。在美國本土,中國出口的危險商品造成美國人受傷或死亡,其中包括有毒食品、被汙染的藥品、有毒玩具等。與此同時,美國大企業與中國的國營企業結盟,毀滅了美國的製造業。

剝削壓搾勞工生產低價黑心產品

如果中國工人都是在自由意志下,自願在低薪、不良工作環境下為餬口三餐甘願賣命工作,還情有可原,以「剝削勞工或傾銷」罪名指控也大有商榷餘地。但中國是一個威權體制,人治的國家,廣大勞工的被強制剝削所在都有。舉台商林墾一九九二年成立的「蘭州正林農墾食品公司」台資企業為例,遠銷多國的獨家首創AAA級手選大片瓜子,竟然是強制約一萬名在押人員,以嘴磕、手剝的剝削方式生產出來的。這些無酬奴工在冬天露天放風場,手被凍傷、磨破,手上疥瘡淌著膿血滴在瓜子上,牙被嗑掉或磕壞,指甲整個被剝掉。

到二○○七年,中國黑心商品的出口已在全球掀起抵制熱潮,二○○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外電曾報導,繼輪胎、牙膏與玩具火車後,五種中國人工養殖水產也因被發現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抗生素,而被美國列入有毒與問題商品名單。這項措施涵蓋所有中國進口的養殖鯰魚、巴沙魚、蝦、鰷魚和鰻魚。有關中國輸出含毒食品和其他各類有毒物品的報導此起彼落,而且不只是某一地方的事件而已,它已經逐漸遍及全球,形成另一類的「全球化」現象。不少西方媒體甚至評論說,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其有毒商品已經構成「另類中國威脅」。

敢講真話而不見容於中國的知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在二○○七年五月十日發表的〈從廠商行為看中國制度信用與道德信用的瓦解〉一文中,就提醒世人說「中國的一些農民為雞蛋注射致癌的工業染料,讓蛋黃看起來更加新鮮;果農為水果注射化學物質,促使芒果早熟,讓草莓和蘋果更加紅潤;漁民用含有致癌物質孔雀石綠的溶液浸泡淡水魚,使它們看上去更加新鮮──這些伎倆當然並非農漁民們的發明,他們都是付出高額費用才得到各類『生化技術』專家的『技術指導』。」言下之意:中國由販夫走卒到高級知識份子,都一起參與泡製有毒物品。

她又感慨說:「不少中國人都知道:那些從事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農民,都有為自家專門種養之物,絕對不吃那些他們作為商品銷往市場的產品。 只是如今這類行為已經不限於關起門來禍害同胞,而是『環球同此涼熱』。 這是經濟倫理正在崩解的中國,作為貿易大國登上全球經濟舞台之後,世界正在為之付出的代價。」

中國經濟高成長的負面衝擊

在「毒物」被發現之前,對於中國經濟的崛起,當全球幾乎一面倒的予以正面肯定之際,其實已有不少負面的警示出現,但受到極度忽視。例如:中國經濟成長率愈高,標示著全球寶貴資源被掏空的速度愈快(因為用的是不計成本、耗用資源的生產方式)、中國社會所隱藏的社會問題也愈見惡化(奴工現象、貧富懸殊普遍和加劇);中國經濟崛起所賺取的金錢利益,正被中共當局作為威逼利誘的工具,不但以經濟利益換取高科技產品和逼迫雅虎等公司,協助中共在其國內進行更嚴密的監控,致中國人的言論、人身和政治自由不進反退,而且以龐大的經貿利益籠絡、收買各國政要,讓國際對中國的反人權、反自由行動視若無睹、裝聾作啞,甚至成為幫兇;最可憂慮的是,中國經濟崛起賺得的大把鈔票已形成聲勢浩大的「泛濫游資」,正肆虐其股市、房地產,而偌大泡沫金錢遊戲所隱含的經濟大海嘯正伺機荼毒全人類。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成長快速對全球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衝擊,也早已引起世人的關注,二○○五年十月十九日綠色和平組織就曾公布研究指出,中國已是當今雨林破壞的最大驅力,數據顯示,每十根熱帶硬木中,有近五根是運往中國。除了砍伐森林是中國經濟崛起衝擊全球環境的一個面向外,中國在穀類、肉類、煤鐵的需求量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耗國。這個訊息告訴我們,中國經濟成長愈快、掏空全球資源的速度也愈快,除非趕緊改變發展模式,否則人間的天災人禍將更大、更頻、更廣。

遺憾的是,黨國資本主義的共產中國如今更變本加厲將黑手直接伸向全世界,這本兩位西班牙記者撰寫的《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揭開了驚世現狀。作者投入兩年時間,進行五百多次訪談,足跡遍及二十五國,發掘共產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的惡行惡狀。

世人應響應鄧小平的號召

本書不是根據街頭傳言及學術理論完成的著作,而是取自真人實事的採訪報導及紀錄。如《經濟學人》所評論的:「作者以流暢的文筆說明中國對全球各地影響力與日俱增。他們發現,從土庫曼的天然氣田、杜拜的商場到剛果的礦場,處處都有中國人在掠奪顧客手上和地球表面的資源,來自中國的產品和人力,正在改變全球商業經營模式,中國商人不但占據了塞內加爾首都達卡最繁華熱鬧、被當地人稱為『毛澤東大道』的主要街道,而且洗劫了緬甸的森林和玉礦,一名阿根廷人抱怨:『海外華僑社區就跟龐大的共濟會沒有兩樣。』一位祕魯礦工形容:『我們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中國人的殖民地。』他工作的礦場和居住的小城,已被一家中國國有企業買下。

某些不負責任的中國企業確實引起不少怨言,他們把中國勞工帶進非洲、虐待海外工人、破壞各地環境,甚至與各國貪婪的政治權貴狼狽為奸,巧取豪奪。」中國經改帶頭者鄧小平一九七四年四月十日出席聯合國大會曾發言說:「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世界人民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起打倒它。」
由這本書的描述應可得知,鄧小平的繼承人已違背了他的承諾,本書作者已呼應鄧小平寫書來揭露它,世人不是也該響應鄧小平,共同起來反對它,並且夥同中國人民一起打倒它嗎?

本書西班牙文原著出版於2010年10月底,此後一年多來在世界各地上演的某些重大事件,可能會使我們陳述的內容有過時之嫌。這類突發性變化包括:至今仍在全球延燒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最早是在2010年12月於北非突尼西亞爆發),以及中國政權內部的演變——目前最高領導階層正在稍顯混亂地經歷十年內的第一波改革。然而,我們發現以上顧慮與實情不大相符。

  • 時間已經驗證

相反的,本書敘述的種種事例,已進一步獲得時間的驗證,一則因為書中探討的諸多現象仍與現況息息相關,二則因為我們提出的主要假設與結論始終站得住腳。從伊朗德黑蘭到祕魯馬爾科納區( San Juan de Marcona )、從安哥拉首都羅安達( Luanda )到越南河內,中國的龐大勢力正以壓倒性規模在世界各地竄起,但是他們在開發中國家的所作所為向來不夠透明化,因而掩蓋了亞洲巨龍崛起的事實

本書英文版已全面更新中國在非洲、亞洲、中東及拉丁美洲等地擴張的現況,我們根據不計其數的真人實事和500多次的訪談內容,描繪了中國如何保障未來的自然資源供給、開闢新的市場,以及締結有力的盟邦。中國正在打造一個獨裁超級強權,而沒有任何抗衡勢力出手干預,否則其征服世界的活動,可能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密監視。我們也檢討了這些活動為目前已接受中國投資、經費和支援的國家引發的後果。

全球金融危機於2012年變本加厲,不僅對歐洲造成特別明顯的痛苦後遺症,也加強了我們在過去兩年內為撰寫本書所逐步研擬的假設:中國的擴張行動勢不可擋,範圍遍及全球,而且是由西方經濟衰退促成。另外,金融危機非但助長了中國在開發中國家的勢力,也讓這個亞洲巨人得以敲開西方大門,因為這場經濟動亂提供了一些令人垂涎的商機,尤其是在歐洲。

  • 占領全球邁入第二階段

因此,中國占領全球的行動已邁入第二階段,在國家資本主義巨大威力的協助下,逐步打進西方市場,這些令他國愈來愈難與之競爭的助力包括:無窮無盡的現金供給、可左右大局且富誘惑力的外交手段、大批孜孜不倦的企業家,以及占絕對優勢的中國產品。無庸置疑的是,我們正在目睹一項長程攻勢,無論中國如何不動聲色與長袖擅舞,這項擋不住的進攻行動,確實正在西方和開發中國家發生。

舉例來說,假如你是法國波爾多(Bordeaux)葡萄酒的愛好者,當你得知2010至2012年間,中國投資者已在這個世界高檔葡萄酒重鎮參與最大一波投資潮,買下許多城堡和地產的消息後,你說不定會跌破眼鏡。如果你對高級時尚有興趣,你可能知道設在托斯卡尼的多金中國服裝製造廠,已在義大利貨市場為自己打響名號。另外,你大概也已聽說不少中國富豪正在覬覦英美房地產市場。

再舉一例:金融海嘯讓中國有機會打通昔日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關卡,收購可掌控海外策略性資產的股權。現在,拜中國資金充裕之賜,加上西方迫切需要外資協助他們創造短期就業,中國總算能夠輕而易舉地掃除阻礙他們接近西方市場的絆腳石。他們已找到一條明確的途徑,可取得西方最寶貴的資產和技術,這是中國提升品質、加強創新的必要條件。

或許最重要,但絕非唯一的例子,是歐洲對中國開放第一個商港,即希臘最大港比雷艾夫斯港(Port of Piraeus)。自2009年以後的30年內,這個居於特殊重要地緣戰略位置的基礎建設,均委託中國的國有事業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管理,該公司以30多億歐元的代價取得了港口管理權。中國其他的國有企業也已經在葡萄牙的電力事業登陸,並且動用一筆主權基金,收購泰晤士自來水公司(Thames Water)8.68%的股份。此一擴張行動甚至遠及經濟實力強大的德國,就投資件數而言,中國有史以來首度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外國投資金主。
  • 世界新秩序將形成
非洲、拉丁美洲、中東、亞洲以迄歐洲、美國和澳洲,這項入侵行動毫無疑問已造成重大結構性變化,意味著世界將形成新秩序。舉例來說,今後開發中國家將會明白,他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採用中國式成功配方,是否真是最佳選擇;布魯塞爾(指歐盟)將會繼續運籌帷幄,幾近孤注一擲地試圖調整它與北京的關係,因為雙方關係似乎愈來愈不對等;美國將會嚴肅地設法認清它與世界新強權共存的本質。

與此同時,我們也目睹中國內政的變化,政治高層逐漸把權力移交給新一代領導人,轉移過程始於2012年11月的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止於2013年春天。毫無意外的是,18大依舊秉承慣例蒙著一層神祕面紗,並且為胡錦濤掌權時代畫下句點,而將習近平擁立為政治新強人。出人意料的是,「薄熙來案」這樁醜聞遭人揭發,數星期後,中共便宣布了18大召開日期。

薄熙來堪稱中國最有群眾魅力的政治人物,其革命背景(父親為中共元老薄一波)以及他在政界的奮鬥過程(歷任大連市長與市委書記、遼寧省長、商務部長和重慶市委書記)所散發的成功光環,使他得蒙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進為新成員。中常會是中國最有權勢的組織,中國13億5000萬老百姓的命運,實際上由該組織決定。薄熙來任中常委後,因坐擁特權地位而終於達到權力顛峰,甚至有機會涉貪瀆職。

要不是薄熙來在中國數十年來最大一樁政治醜聞公諸於世之後從雲端墜落,所有壞事都有可能發生。這齣戲碼涉及貪贓枉法、裙帶關係、背信忘義,以及上百萬美元的海外非法商業交易,而且有如劇情豐富的偵探小說般,包含一名英國企管顧問遭人殺害,以及薄熙來最親密的夥伴、有「打黑英雄」封號的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企圖觸法的情節。中共當局想堵住政治權貴和共產黨名譽受損的傷口,於是立刻開除薄熙來黨籍,並且重判每一位涉案者入獄。

「薄熙來案」再次顯示,中國想在黨內統一意志和達成共識有多困難,而要平衡不同派系——從軍隊到最大國有企業董事長、從革命領導人後代到共黨組織首長——的影響力,需經密集談判方能做成決議並分攤權力。薄熙來垮台後,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便少了最大政敵之一,可獲得較前任領導者更多的黨內支持。

習近平身上流著革命熱血,與高階軍事將領關係匪淺,並以實事求是和技術官僚的姿態處理政務。不過,目前尚難斷定他將如何領導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或與周邊鄰邦、西方世界和其他國家建立何種關係。我們必須等待一段時間,看他是否有意繼續推動胡錦濤期待的政治改革,抑或選擇採取毛澤東死後中國政界高層普遍接受的漸進路線。

  • 拭目以待寧靜革命

不論發生什麼狀況,中國全球事務未來的走向,端賴習近平對治國大業的敏感度,以及他在長達十年的任期中選擇如何運用個人權力而定,我們也會看到中國在這段期間變成世界最大經濟強權。當然,習近平無論如何都會拿起指揮棒,引導樂團奏出中國向全球擴張的音樂。

我們已提到此項海外進攻行動正在西方登場,雖然尚值起步階段,但攻勢日趨凌厲。本書也會詳述過去十年來,中國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扮演的重要角色。這兩股征伐活動平行進展且相得益彰,象徵一場持續、寧靜的占領世界行動即將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

投資顯示,歐洲排名中國企業跨境並購之首,尤其在高科技、知識密集、品牌產業
中國大陸對外投資已經超過 6000億美元

據中新社安特衛普9月26日電 歐洲中國中心學術主任張海晏9月26日在比利時港口城市安特衛普表示,連續第二年,歐洲排在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首位,佔所有並購交易的三分之一。法國、德國和英國明顯是中國實現並購的首選國家,尤其是在高科技和知識密集的產業。

  張海晏是在出席第二屆安特衛普商務論壇時做上述表示的,他是2013-2014年歐洲-中國投資報告的總策劃及撰稿人。由張海晏領導的團隊每兩年發佈一次歐洲-中國投資報告,項目研究數據來源於艾瑪迪斯歐洲公司數據庫,此數據庫包括在歐洲43個國家註冊的超過1900萬個公司全面的財務和業務數據。

  張海晏介紹說,中國在歐洲的大多數對外直接投資屬於兼併和收購。連續第二年,歐洲排在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首位,佔所有並購交易的三分之一。法國、德國和英國明顯是中國實現並購的首選國家,尤其是在高科技和知識密集的產業。然而,東歐和中歐也越來越被中國企業看好。不僅中國國有企業在兼併和收購中走在前列,中國民營企業亦已成為廣泛範圍並購的發起者。

  張海晏援引 2013-2014 年歐洲-中國投資報告提出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即許多中國企業都瞄準在世界擁有一流專業知識的歐洲公司,而且積極尋求並購已經在歐洲享有聲望的知名品牌。


中遠經營的希臘港口煥發新春

  在2010年的一項協議中,中遠向資金拮據的希臘政府支付了5億歐元(當時約合49億人民幣),租下了半個比雷埃夫斯港,並迅速將其改造成了一個充滿生產力的基地。而在此之前,希臘政府經營下的這個碼頭毫無生氣。

    這里的貨流量是兩年前的三倍。中遠正將3億多歐元(約合24億人民幣)投資在碼頭的現代化上,以將碼頭明年的吞吐能力提升至370萬個集裝箱,這將使它成為全球最大的十大港口之一。此外,工人們也正在開始建設中遠在港口的第二個碼頭。

  一些工人的年收入包括加班費可達14萬歐元(約合113萬元人民幣);而中遠付的年薪通常低于1.8萬歐元(約合14.5萬元人民幣)。在希臘方面管理的港區,工會規定,9個人操作一台高架移動起重機;而在中遠,4名工人操作一台同樣的機器。

  然而,此舉可能會遇到希臘工會及比雷埃夫斯港管委會的強烈抵制。管委會批評中遠對待勞工的方式。

( 註:2008 ~ 2013 中國大陸對非洲、新興國家、歐美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對台灣投資卻小於5億美元,中國大陸主要目的是讓台灣依賴大陸市場不是強化台灣產業、爭取海外資源及工作機會,同時弱化台灣經濟及執政黨領導力,所以馬總統兩岸開放策略仍需加強投資台灣,否則,擺脫不了的悶經濟! )

Greek investment increased China exportation to Europe capability

    新華社雅典2月28日電(記者劉詠秋 陳佔傑)中遠集團經營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28日正式接入希臘全國鐵路系統並與歐洲鐵路系統相連,這將把該港口變成地中海和東南歐地區的一個主要轉運中心。

    希臘發展與交通部長哈吉扎基斯在當天的希臘鐵路比雷埃夫斯車站啟用儀式上說:“這條長17公里鐵路線的建成使用,使希臘鐵路和比雷埃夫斯港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跨系統聯運的時代。

    這段鐵路包含10個隧道和10座橋梁,它將比雷埃夫斯港與雅典西部的希臘主要貨運中心特裏阿希奧連接起來,並從這裡接入希臘和歐洲鐵路。據初步測算,該項目將把通過比雷埃夫斯港從亞洲往歐洲運輸貨物的時間縮短約一週。哈濟達基斯說,這段鐵路的建成,是中遠集團、惠普公司和希臘鐵路公司進一步合作的基礎,並且表明希臘在債務危機中沒有退縮,而是在繼續前進,且會逐步恢復經濟增長。

    參加儀式的希臘海運部長穆蘇魯利斯說,這段商業鐵路投入運營,將提升希臘的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承求在儀式上強調,這是一個雙贏的項目。傅承求說:“我相信這一項目對希臘、對中遠來說都非常好,它將拓展比雷埃夫斯港的業務,並把雙方的合作引向深入。”

中國移民遍全球,民工移往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還有一部份去了非洲和拉美

中國如何運用軟實力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喬書亞.庫蘭齊克在採訪時表示,到海外經商的中國移民大體做得不錯。

  他說:“由於出境方便了,中國人去海外經商的人數大量增加。10年來,他們有的去了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還有一部份去了非洲和拉美。這些人雖然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總體上看,他們在這些地方的表現都不錯。中國的商品也受到了當地的歡迎,特別是在非洲等不發達的地區。”

  但是,眾多的普通民工,尤其是大量非法移民的境況卻相當糟糕。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社會學教授鄺治中表示,這批移民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處境極為艱難。

  他說:“許多中國人選擇移民到歐洲或者北美洲。他們由於沒有身份,只能採取非法入境的方式,自然也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和勞動保護。他們的僱主非常了解他們的境況,因而刻意壓低他們的工資和待遇。再加上他們語言不通,即使是過去有一定技能的人,也只能忍受僱主的盤剝。他們的工資通常都要低於美國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而且工作時間特別長。”

  鄺治中認為,移民狀況的惡化在相當程度上跟經濟全球化有很大的關係。在全球化時代,資本追逐利潤,把大量的工作,特別是製造業的工作帶往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的工人大都面臨僧多粥少的問題,勞保福利和工人的權利也都下降到最低點。在這種情況下,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的處境就更加沒有保障。相反,由於移民的涌入,許多國家的工人擔心移民在搶奪他們的飯碗而要求政府對移民採取各種措施進行限制和打壓,這更加重了移民的謀生困難。

  在60、70年代時,普通美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中產階層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鄺治中認為,這個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普通美國人要進入中產階層則要艱難得多。那些通過非法渠道進入美國的移民要想實現加入中產階層的夢想,希望更加渺茫。

  鄺治中教授表示,從歷史上看,移民潮總是隨著經濟劇烈變動而起,又隨著經濟發展和穩定而逐漸式微。但中國經濟規模如此之大,變化如此之劇烈,他認為,移民的浪潮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他說:“我認為,經濟處在起飛階段的時候,移民浪潮還不是最糟糕的時候。經濟起飛往往造成規模龐大的人口遷移。60年代的台灣、60年代到70年代的南韓都出現了經濟起飛,也是這兩個地方移民走向高潮的時候。大概用了20年的時間,這兩個地方的移民潮開始放緩。中國最終也會這樣,但中國這樣大,經濟發展這麼快,什麼時候國內能夠給民眾提供足夠的較好的工作,這很難說。”

  不過,鄺治中表示,福建是移民之鄉,經過20多年,現在有跡象顯示福建的移民勢頭有所減弱。但東北又上來了,最近幾年,東北移民歐洲、北美的人數大幅度增加。他表示,中國這麼大,東北之後不知道又會輪到哪個省?


閱讀心得
  • 中國GDP成長率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外匯存底三.五兆美元更是世界第一,為第二名的三倍多。但其背後隱含,中國GDP成長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任何中東、非洲大戰爭都將讓中國經濟成長受到極大威脅,逼得中國不得不利用國企投資海外資源
  • 廉價勞工、低價商品成為中國大陸主要經濟武器,許多新興國家需要中國大陸低價商品來維持經濟,也相對造成希臘、哈撒克等國家當地工廠倒閉,正面、負面影響都有;
  • 由於許多經濟起飛及貿易,中國移民遍全球,民工移往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非洲和拉美,民工向海外移動約 3500萬移民潮,中國人優點是耐性,勤奮,事業心強,精明的生意頭腦,許多中國人生意、商店、超商因應而生,也帶動中國大陸低價商品外銷,也很快在許多國家占據許多市場,也間接影響台灣經濟、執政黨影響力;( 註:自2001年來,台灣執政黨掌控台灣企業、高階勞工人才已經逐漸下降,台灣企業外移、人才外流已經大幅影響台灣經濟,ECFA、服貿後,可預見將來台灣執政黨都將逐漸被中國共產黨控制 )。
  • 中國大陸受權地方政府的計劃是用經濟成長、就業率、投資率來評定,而且受權地方政府權限也很大,反觀台灣許多中央對地方補助是考慮不足的;
  • 預估,後ECFA時期,中國大陸對台灣策略仍是吸收台商、高階技術人才,同時擴大中國經濟建設,建立一國兩制的前段工作,對台灣投資比重仍低,中國大陸對台灣投資金額遠遠不如日、美、歐投資金額,這就是為甚麼台灣人下一代對祖國不期待、也越來越不喜歡統一更不用說一國兩制,台灣人更認識到祖國無情無義;
  • 所以馬總統、政黨領導人須搞清楚,ECFA、服貿、FAT合約是不等於台灣經濟成長,經濟成長是需要政府改善投資環境、刺激企業投資、產業升級、提高公務員及政府效率及降低政府人事相關經常性支出提高刺激經濟成長政府投資的積極的作為來達成,從馬總統政府支出比重實在看不出馬總統拼經濟、照顧勞工,但卻看得見馬總統只照顧公務員、偏袒國營事業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