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在改變全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出版方式和人們的閱讀方式。二○○七年十一月,亞馬遜開啟了“電子閱讀革命”,推出了第一款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二○○八年全年,亞馬遜總共賣出了五十萬臺Kindle,這讓它一下子知名度飆升。本以網絡書店為主要業務的亞馬遜自從推出Kindle,突然得到了一次大的飛躍。緊接著,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巴諾( Barnes &Noble )也推出了電子書閱讀器Nook。它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二○○九年十大科技設備中之一。
在數字浪潮驚濤拍岸的當下,電子出版物紛紛涌現,極大地改變了閱讀本身。在數字閱讀的新環境下,閱讀對象變得擴大化、閱讀終端開始多元化、閱讀模式更加多樣化。各種電子閱讀方式擁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且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這讓一些鐘愛紙質書的人充滿了憂慮──在不遠的將來,紙質書籍或許會成為一種藝術品和收藏品,傳統閱讀很有可能被取代!
不過,美國著名科技雜志《聯機》旗下的wired.com日前刊登名為《電子書未成氣候的五大理由》一文,駁斥上述觀點,證明在當下的時代,傳統書籍還會與電子書共存,並且不被取代。
《紐約時報》科技記者詹娜.沃瑟姆今年初曾在文章中興奮地寫道:“終于看完了我的第一本電子書。”對于一個緊跟時代的人來說,為何這次會對電子書這樣的新科技顯得如此遲鈍?原來,沃瑟姆總是忘掉上一次閱讀到了哪裏,所以她才不得不決定在過新年的時候一口氣整本讀完。
是的,電子書不會像傳統書籍那樣,再自然不過地存在于我們的視線范圍內;一旦你開始閱讀,它也不會像傳統書籍那樣時不時地“譏諷”你還有多少沒有讀完;他不會時不時地提醒你,使你為自己那“可憐”的閱讀速度感到羞愧。即便有一千零一本電子書,我們仍然看不到,因此就對它們的存在表現得若無其事、心不在焉。這是第一點原因。
其實,電子書會拉長閱讀時間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容易分散讀者的注意力。《獨立報》作家約翰.哈裏認為,我們在計算機上閱讀電子書,就如同在一個聚會上看書,當周圍的人都在大聲說話,集中注意力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哈裏稱,自己在計算機上看書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去查看郵箱、瀏覽Twitter網頁,做與閱讀無關的事情,這樣一來,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他認為,閱讀正受到“大規模分散注意力武器”(WMD, weapon of mass distraction)的威脅。最終,哈裏果斷地關掉計算機,安心閱讀。《時代》雜志圖書編輯戴維.幼林在《失去的閱讀藝術》一書中也說:“閱讀是抵禦分心的一門藝術……它要求我們內心平靜,帶我們進入冥想的境界。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別無他選,只有耐心,將消極情緒排遣到書外……直到我們從書中抽離再回到紛繁的世界,才發現收獲頗豐。”
第二,對于傳統書籍,我們可以按照類別將之擺放于書架上,但對于電子書,我們現在還真的是束手無策。在平板計算機或者智能手機中,不同公司的應用程序決定了書的分類,這就導致每一次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電子書商出版的書籍,而不能一覽來自不同書商的所有電子書籍。現在還沒有哪一個應用程序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第三,就讀者本身而言,細心的人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在書的空白處做些讀書筆記。雖然這樣的空白在傳統書籍中佔的地方很少,但在電子書中,它竟然被“狠心地拋棄”了!所以說,相對傳統書籍而言,電子書缺乏與讀者的這種互動。試想下,在與他人交換書籍閱讀的時候,如果從對方的讀書筆記中獲得“意外的收獲”,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可惜,電子書給不了我們這樣的驚喜。
電子書一直被認為是可以任意處置的──看完就可刪除丟棄──然而它的成本問題不得不受到關注。誠然,一分錢都不需要花就可以“生產”一本電子書,但事實上電子書商一開始就已考慮所有因素並將價格定好,而這價格通常低于那些紙質新書的折扣價。電子書沒有共享的功能,不善“交際”,也不會體現讀者的個性,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子書如何才能擴大范圍、擁有更多的受眾群?目前的情勢恐怕還不夠樂觀,現在的電子書交易環境不夠成熟,因而也容易影響內容的創作與設計意願。這是第四點原因。
說到傳統書籍能體現讀者的個性,的確,它是我們個性化的延伸。或許,這跟我們的虛榮心有關吧──在公共場合下讀什麼書、不讀什麼書,其實都受我們的內心所趨──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別人看到我們在讀什麼書,從而將他們的想法往我們預期的方向上引導。紙質書籍就好比我們穿的外衣、挂的名片,也是我們外在形象的一種表現方式。所以,千萬別在成年人的聚會上看《戴帽子的貓》。當然,電子書可沒有這樣的作用。這是第五點原因。
法國作家尚─菲利普.德.托納克曾這樣評價傳統書籍:“書的真正作用是對抗遺忘。”約翰.哈裏認為,當電子書承載的新式花樣越多、能提供一百種不同的功能時,它所能代替的那種我們真正想要的書籍作用就越少。當眼下我們的生活被網際網路包圍、形形色色的電子書層出不窮時,哈裏提議要進行“數字節食”──少上網、或盡可能地只開少量的窗口,這樣才能保證全神貫注地閱讀書籍。
外電周三(3日)引述美國矽谷《水星報》 (San Jose Mercury news)報導,Facebook 也決定跨足電子書市場,這家全球最大社群網站已同意收購電子書技術服務公司 Push Pop Press。雙方未表明收購細節。
Facebook 表示,計畫將 Push Pop Press 的電子書互動技術整合入社群網站,但不會直接進軍電子書市場。Facebook 強調,今後 Push Pop Press 的技術、想法與靈感,將成為數億人在 Facebook 聯絡與分享的一部分。
Push Pop Press 的創辦人 Mike Matas 與 Kimon Tsinteris 先前都任職於蘋果 (AAPL-US),今年 2 月甫正式創立 Push Pop Press,數周後隨即因為在 TED 大會上展示支援互動電子書「Our Choice」的技術而聲名大噪
行動市場可能不再由蘋果和Google兩大陣營瓜分,因為亞馬遜(Amazon)將挾著在電子書閱讀器的創新與領導地位,以及龐大數位內容的優勢,進軍平板電腦市場,很有潛力成為下一個數位媒體寵兒。
行動市場的疆界正日益模糊,從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到電腦與電視,甚至內容優勢,都足以影響戰況。隨著亞馬遜進軍平板電腦市場,外界預料直接受到威脅的將是蘋果、而非Google。
Google採取「水平策略」擴大Android作業系統的普及率,進而帶動廣告與搜尋業務,上季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越蘋果的iOS系統。相較之下,蘋果採取「垂直策略」,用戶從裝置、軟體到內容,用戶都固守在一套封閉系統中。
換言之,蘋果不追求提高作業系統普及率,而Google也沒打算跨足硬體製造。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企業,商業模式也大相逕庭。
從這個角度而言,擁有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亞馬遜,一直以來就遊走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大戰的兩邊。當初亞馬遜率先推出電子書閱讀器並佔據這塊市場,直到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推出彩色版電子書閱讀器Nook,才威脅到亞馬遜的龍頭地位。
既然亞馬遜在科技上具有優勢地位,為何讓邦諾有趁隙而入的機會?可能的理由是,電子書閱讀器市場雖然有其利基,但亞馬遜可能打算利用預定今秋推出的平板電腦,與自家的Kindle做出區隔。
亞馬遜與蘋果策略如今看來有雷同之處。購買亞馬遜裝置的消費者,可望直接使用快速便捷的線上購物與訂購服務。而且相較於蘋果,亞馬遜的雲端服務比蘋果新推出的iCloud更有競爭優勢;目前Amazon Web Services的客戶多為傳統上要求更嚴苛的企業主。
假使亞馬遜平板電腦推出後獲得熱烈迴響,這個「線上沃爾瑪」很可能搖身一變,成為足以直接挑戰蘋果的「數位媒體寵兒」。從蘋果推出iPad後獲利和股價的傲人盛況,分析師預估亞馬遜未來12個月股價可能上漲35%。
Push Pop Press:創造一個讓用戶可以分享照片、影片、音樂等互動電子書平台。這款App還有一項特別之處,這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兩位蘋果工程師一起打造的,首部出版作品就是高爾的「我們的選擇」 (Our Choice)。
強調個人化的數位電子雜誌,搭配最熱門的iPad裝置,推出第一週就有12萬人下載該款App;Zite創辦人Ali Davar表示,網路出現之初,許多業者努力改善瀏覽體驗,當搜尋引擎出現之後,人們開始有了「誰還需要瀏覽呢」的想法,不過iPad推出後,人們開始又不再熱衷於搜尋,而是更想要瀏覽。
2005年,Ali Davar和溫哥華UBC大學運算智慧實驗室合作創辦一家公司Worio,這也是Zite的前身,主要研究社群搜尋瀏覽器外掛軟體,也就是基於這個社群搜尋技術的背景,後來的Zite才能根據瀏覽習慣判斷用戶興趣,抓住用戶需求。Zite技術幾乎包括所有的網路瀏覽行為,從入口網站到某部落格發表的資訊,全都可以判斷篩選,因此Ali Davar相當有自信地認為可以幫人們解決「資訊爆炸」的問題。
由於完全免費下載,所以獲利方式是仰賴廣告營收,由於這是一款以內容為主的App,所以用戶體驗和廣告展示之間的平衡就相當重要。過不久之後,Zite要開始走出iPad,在其它行動設備平台發表。
趨勢分析
- 平板化、互動化、應用軟體化、智能化、語音影像化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