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意模式創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意模式創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Amazon Go 至全聯攜手IBM,將啟動人工智惠型通路與購物服務,更將導至未來「無人商店」( Amazon Go, will laun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hopping services, will lead to future "unmanned stores" )

亞馬遜刺激,實體店面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重新定義「無人商店」

亞馬遜(Amazon)對實體通路攻城掠地,讓通路界人心惶惶,2016 年 12 月宣布 2017 年將於西雅圖開張無人實體便利商店 Amazon Go,則成了實體通路心理上的轉捩點,所有先前還對新科技有所抵抗的實體通路,聽到  Amazon Go 的消息後,都不得不積極面對。這股趨勢顯現在 2017 年 1 月美國國家通路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2017 年大展(BIG Show 2017)上,各種實體店面的物聯網、虛擬實境等技術大行其道。

通路物聯網技術公司 Everseen 執行長艾倫‧歐赫里希(Alan O’Herlihy)表示,Amazon Go 雖然只是單點測試的概念商店,但是對實體通路業者來說,卻有如當頭棒喝,紛紛感到「糟了,非得做什麼不可」。

事實上,早在此之前,實體通路就已經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傳統實體通路來店人潮已經連續 4 年萎縮,而美國經濟可是處於復甦期,實體通路龍頭梅西百貨(Macy’s)與勞氏(Lowe’s)業績不振宣布裁員數千人;相對地,亞馬遜營收卻大幅增長,還要增僱 10 萬員工。據萬事達卡(MasterCard)通路趨勢報告 SpendingPulse,2016 年底聖誕購物季,美國通路總營收增長 4%,但增長主要來自線上通路,線上營收增加了 19%。

傳統通路先前就已經感受到亞馬遜的強大壓迫,Amazon Go 的推出可說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這根稻草造成通路心態絕大的改變。

通路攝影追蹤技術公司明日通路(RetailNext)行銷長瑞‧哈特仁(Ray Hartjen)證言 Amazon Go 造成的變化,表示 Amazon Go 讓許多通路業者頓時明白,物聯網科技通路時代確實已經來臨,不再只是紙上談兵。先前通路受到亞馬遜壓力時,認為只要也建個網站,弄個線上商店就行了,現在它們覺悟到:真正需要科技化改變的,是它們的店面。在這樣的情緒下,未來通路引進新科技到實體店面的速度將大為增加。

相關科技廠商磨刀霍霍,積極搶食這股龐大商機,美國國家通路聯盟 2017 年大展上,通路科技百花齊放,Autonomous 展示遠端通訊機器人,可代替員工巡視店面,員工只要坐在辦公室,就能一次監控多數機器人,在店內以更高的密度提供顧客所需的服務,包括用遠端操控提供資訊,以及回答問題等,這樣的技術可望減少人事成本、減輕人員勞動程度,卻能提供更好的服務。

IT 大廠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潮流,Google 發表擴增實境(AR)手機 App,讓消費者可以在虛擬模特兒上試穿衣服,或是在家中模擬顯示想買的家具放在家中的樣子,類似台廠宅妝(iStaging)所提供的服務;英特爾(Intel)則發表藍牙、影像及 Wi-Fi 感測器,讓店主能在店內追蹤消費者的行為,更了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目前英特爾的此項感測器已經安裝於 100 家實體店面,合作對象包括 Levi’s 與 Thomas Pink 等。

英特爾物聯網通路部門表示,看到許多通路開始動起來,且急著行動,尤其 Amazon Go 推出後,通路業者心中的急迫性更是大增。英特爾已經看準了這個商機,打算投入 1 億美元開發物聯網通路平台「反應通路平台」(Responsive Retail Platform,RRP),串聯店內所有物聯網軟硬體

Amazon Go 是否能大展鴻圖,或是是否很快展店到全球,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 Amazon Go 的刺激下,實體通路與物聯網科技廠商積極攜手合作,全球的實體通路店面,很快就會大有不同。

全聯攜手IBM,啟動5年革新轉型

全聯福利中心將2014年視為革新元年,今日宣布全聯將與台灣IBM攜手合作,啟動五年發展藍圖,從什麼都便宜轉型為「來全聯買進美好生活」的策略,落實2017年開店千家,2020年營收朝向二千億元的目標。

全聯今年在總裁徐重仁的帶領之下,期許全聯成為台灣人的幸福超市。全聯將與IBM攜手合作,以全聯的在地優勢加上IBM的全球經驗,共同啟動台灣的流通業二次革命。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表示,全聯與台灣IBM攜手合作,創造超市幸福新體驗,呼應他接任時的啟動台灣流通二次新革命的願景;除了提供更好的購物環境及快速結帳等有感服務,並加強農漁產、生鮮之產品質量,符合超市以家庭為主的消費模式。徐重仁強調,企業不應以獲利為唯一考量,全聯將不再強調低價,但優質平價的策略不會改變。

全聯福利中心總經理蔡篤昌表示,全聯為完全的本土品牌,為了朝向全球性超市發展,才開啟與百年企業的台灣IBM攜手,在制度及系統上轉型及提升。乾貨部分將強化庫存管理,並提升與台灣農業的結合,像是QR Core可以掃瞄出農產履歷,第三是全聯有750萬會員,幾乎家戶都是全聯會員,期望透過會員的資料分析,進一步達到滿足個人消費。雙方合作首要任務就是提升全聯IT系統,並在未來五年逐步實現資訊轉型。

全聯與台灣IBM共同擬定企業中長期策略定位,同時針對組織文化、營運績效及人才培育等面向提出五年發展藍圖,短期目標為門市質的提升及顧客服務的優化,中長期目標則是傾聽全聯750萬會員的聲音,提升個人與家庭化之商品及服務,創造幸福的購物體驗。

IBM將藉由全球零售經驗及科技之創新服務,透過打造智慧零售,消費者為中心,精準與預測行銷,全通路消費,多元化顧客服務以及購物新體驗等營運方針,協助全聯轉型;同時發展安心食品及生鮮超市的透明履歷管理,協助全聯塑造超市品牌形象。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暨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指出,這次全聯與IBM強強聯手,以個性化的互動與服務,突破以往做不到的事,讓一件商品從農產上游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效益提昇,成功打造幸福的超市。

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合夥人黃月金則說,全聯目前在全台約有700間門市,會員數多達750萬人,想要轉型現在欠的只是東風,要如何了解每一位消費者不同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聽聽顧客的聲音,要如何從那麼大量會員的海量資料裡面,提出讓消費者有感的促銷,讓消費者體驗一流的購物經驗,開啟一致性之跨通路購物與服務。

全聯IBM結盟 啟動科技流通革命

台灣流通業教父徐重仁又出招!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13日宣布,將與台灣IBM締結策略聯盟。藉由海量資料、雲端等智慧技術,根據不同客層的消費習慣打造網購、APP等「全通路購物平台」,方便消費者取得購物訊息和產銷履歷,創造啟動流通業的「二次革命」。

徐重仁在13日的記者會中,將2014年定位為全聯的「革新元年」。他表示,盼此次合作有助落實2017年展店數達1千家,2020年營收破2千億的願景。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說,全聯將借重台灣IBM在資訊端的技術,建立涵括從門市、網購、APP 到 Email 的全通路購物平台,讓消費者能及時取得所需的購物訊息;基於食安考量,也將建立食品溯源的雲端平台,結合產地履歷和QR Code技術,讓生鮮食品管理透明化。

徐重仁解釋,全聯要成為「更乾淨、結帳速度更快,成為消費者更好的鄰居。」他也強調,全聯的定位是「家庭超市」而非便利商店,本次合作能擴大通路,也有協助振興台灣農業的意義。

台灣IBM總經理黃慧珠舉例說明,像她在下班後回家要燒菜, 80幾歲的婆婆早在冰箱中放滿從全聯買來的生鮮,對婆婆來說,「全聯已經取代傳統市場的地位」;就連去礁溪泡湯,也是從當地全聯買水和毛巾,顯示全聯在台灣人生活中已經佔有重要地位。

全聯擁有近700家門市、「福利卡」會員突破750萬人。未來台灣IBM將利用海量資料技術,蒐集並分析會員購物習性,並區分銀髮族、SOHO族等不同客群,提供最適合顧客的購物模式。

RETAIL Intel To Invest More Than $100M In Retail IoT

Semiconductor giant Intel has committed to invest more than $100 mill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ext five years in the retail industry to connect the physical and virtual components of retail operations.

In a blog post, Intel said it’s launching the new Intel Responsive Retail Platform, which reinforces its effort to integrat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into the retail industry. The platform is aimed at helping change how people shop and how shops serve customers.

“Every technology provider knows customers can derive savings and increase manageability and security of client PCs via remote management solutions. In retail, though, the advantages are especially profound. Retail businesses require the highest level of productivity from POS client machines to maximize profitability and deliver exceptional customer service,” Intel wrote.

What’s more, Intel said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demanding in the retail market, with POS systems constantly at risk of being attacked by sophisticated bad guys. Intel pointed to research from Gartner and CompuCom that found 70 percent of all retail breaches happen at the point of sale. “Technology providers and MSPs working in the retail sector can deliver immediate gains in efficiency, manageability and security with solutions made possible by Intel® 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MT),” Intel said. “This is built into all new 7th Generation Intel Core vPro processor family platforms.”

While Intel is announcing a new $100 million investment, it has long been a player in the IoT market. In 2015, Intel debuted technology designed for “smart” vending machines — the first gateway specifically geared to that industry. ....



趨勢分析
  • Amazon Go  將帶動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智慧感應、自動化庫存管理、自動化店面許多新應用。
  • 這是 computing is every-where 及 AI on everything 開始發酵的結果。
Related articles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3D 列印引導產業革命,在電動車、機器人、航太將產生巨大影響 ( 3D printing to guid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lectric vehicles, robots, aerospace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

本田推出日本首輛 3D 列印電動車

據外媒報導,近日本田和日本 3D 列印公司 Kabuku 推出一款定制的電動汽車,這款汽車最為獨特的地方是機身是用 3D 列印製作。這款汽車在工業設計和配置上與雷諾 Twizy 概念車有些相似,其使用了輕量型框架,以保證汽車底盤穩定;此外,車身主體則是透過 3D 列印製造。本田和 Kabuku 公司稱,製造這款車的過程中,3D 列印使得其減少了生產的成本和時間,很適合批量生產。

至於這輛車的用途,消息稱是為日本鎌倉糖果公司豐島屋(Toshimaya)定制,由於道路較窄,該店專門定制這輛體型迷你的車來運送酥餅。

該款 3D 列印電動汽車共耗時兩個月完成,應用本田 Variable Design Platform 設計理念,將車身和骨架分開進行設計,這樣設計使得組件可輕鬆運用於其他車輛的製造上。和普通車輛不同的是,這輛 3D 列印車只有一個主駕駛座,重量為 600 公斤,大小為 2.5 x 1.3 x 1.5 公尺。

祥細閱讀請 explore

特斯拉新對手:3D列印車量產了 - 李嘉誠投資、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搶合作

在剛落幕的十一月中美國洛杉磯汽車展上,全場矚目焦點不在各大車廠的新車,而是出現了特斯拉(Tesla)的新對手:3D列印車!

用3D列印技術製造汽車,過去仍停留在實驗性質,是以塑膠為材質列印出汽車車款。但這次由Divergent 3D(簡稱D3D)所推出的超級跑車刀鋒(Blade),是第一款採用鋁合金、鈦合金及碳纖維材質為原料,透過3D列印技術製造出汽車底盤與車體,擁有七百匹馬力,由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只要二.二秒,比法拉利跑車還要快,真正用此種列印技術把汽車生產量產化。

這個成果,吸引了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標緻雪鐵龍(簡稱PSA集團)注意,在九月中簽下技術合作協議,將採用D3D的技術量產汽車。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維港創投看好這項技術,參與D3D的A輪共二千三百萬美元的融資案,成為李嘉誠進軍汽車產業的第一項投資。

.....

只做技術授權,擴大影響力

「他可是我認識的人中,個子最小、個性也最頑強的人,」耶魯大學電機暨應用物理系講座教授馬佐平形容。

台大電機系畢業、與台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蔣尚義是同班同學的馬佐平指出,卡辛格是耶魯畢業的校友,個子小小的他是耶魯美式足球校隊跑鋒,擁有不服輸的創業家特質。身為教授的自己當初是因為一個半導體創業投資案,由耶魯校長建議找卡辛格尋求創業建議而認識。

當時卡辛格有意投資,而研究半導體產業長達一年半,還因此來過台灣參訪半導體產業,這次他的汽車3D列印技術經營模式,觀念就來自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

「D3D的經營模式,就像是英國的安謀、美國的高通。」卡辛格說,「我不生產自有品牌汽車,而是授權我的列印技術,這才能夠改變汽車產業的生產模式,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

.....

根據D3D估計,採用3D列印技術製車可減少汽車底盤結構重量五○%以上、降低汽車底盤結構零件數超過七五%以上。卡辛格說,用D3D技術做出來的汽車底盤結構可採用傳統汽油引擎,也可以採用電動車結構,將更減少對環境危害。

持續閱讀請 explore

奇異積極在航空領域發展 3D 列印利基

3D 列印在媒體報導及股市表現上逐漸退燒的同時,在航空產業上似乎逐漸找到第二春,波音正往實驗用 3D 列印技術打造機翼的方向邁進,也與航空產業淵源極深的綜合工業大廠奇異,也不落人後,一方面提出購併 2 家 3D 列印公司,同時宣布以 3D 列印技術打造螺旋槳飛機引擎,減少了 845 個零件。

2016 年 9 月 6 日,奇異發表對積層製造──也就是 3D 列印──未來的看法。奇異計劃在奇異航空事業部之下設立獨立的積層製造部門,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 Jeffrey R."Jeff " Immelt)預期積層製造部門在 2017 年可創造 3 億美元營收,到 2020 年更能創造  10 億美元營收,是將奇異轉型為數位工業公司的關鍵。奇異自 2010 年以來已經在 6 大事業部之下總計投資於 3D 列印高達 15 億美元,在金屬粉末 3D 列印技術領域取得 346 項專利。

.....

航空零部件極度要求輕量化,過去受限於製造上的需要,若形狀特殊,難以一次鑄成,或難以自單一金屬塊切割而成的零部件,往往得規劃分成數塊,之後再焊接、組裝或以鉚釘連接,不僅產生結構弱點,也增加額外重量,若能改以金屬粉末 3D 列印一體成形,可避免上述缺點;此外,如燃油噴嘴等形狀複雜元件,3D 列印一次成形可減少許多工序,使得金屬 3D 列印在航空領域具有特殊利基。

簡化設計製造流程

奇異先前推出第一款金屬 3D 列印燃油噴嘴,用於奇異與法國薩法蘭航空引擎(Safran Aircraft Engines,原名 Snecma)合資成立的 CFM 為空中巴士(Airbus)A320neo 所打造的 Leap-1A 引擎之中,CFM 至今已經出貨 1.1 萬具 Leap 系列引擎,每具引擎中有 20 個燃油噴嘴,成為奇異航空積層製造部門長期穩定營收來源,預期到 2020 年將可生產出貨 4 萬個 3D 列印燃油噴嘴。

奇異此次則發表以 3D 列印打造先進螺旋槳飛機引擎(Advanced Turboprop Engine),將用於德事隆航空(Textron Aviation)德納利(Denali)單引擎螺旋槳飛機,由於使用 3D 列印一體成形,減少了 845 個零件,更省去了過去無數零件製造機器必須時時進行的視察與參數調整,也省去了數百項零件採購合約與採購品管,不需為了組裝工序而設計結構殼層,更因此省下可觀的重量。

此外,3D 列印也大幅簡化了引擎這種內部構造複雜產品的設計製造流程,過去需要拆解設計為 300 個獨立零部件,因而得橫跨 50 座不同生產設施,由總計 60 位工業設計工程師設計,用上 40 種不同的工業設計資料系統,才能設計完成一具引擎,改用 3D 列印一次印成後,只需要一份設計資料、8 位工程師、一台金屬 3D 列印機,就能製成,而所有的設計與流程資訊都可透過奇異的 Predix 資訊系統取得。奇異也強調 3D 列印引擎的安全性,表示產品不管是鑄造、焊接、機器切割,還是積層製造,都會符合美國航空總署(FAA)標準。

除了奇異以外,3D 列印大廠 Stratasys 也正在往航空領域發展,先前已經生產數個空中巴士  A350XWB 廣體客機零件,2016 年 9 月發表技術示範,宣稱其新設備可製造更大、強度更高的零件,符合更高品質標準需求,以克服過去 3D 列印製品在強度上不足,而在航空領域接受度低的障礙。


趨勢分析:

  • HP 3D列印技術分析來看,各產業3D列印技術應用將產生新的產業革命;
  • 3D列印技術應用將先發生於電動車機器人、航太產業,產生巨大產業革命影響;
  •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3D列印技術將至應用成長期,各產業應用將產生革命 ( 3D printing technology will reach high growth on application, the industry will revolutionize by this )

IDC:2020年3D列印市場規模將成長至354億美元

2016年3D列印市場將達159億美元,2020年成長至354億美元。儘管3D印表機、耗材將佔市場大宗,但電腦輔助設計在今後5年快速成長,預估成長可望達現今的3倍之多。各產業應用中,汽車設計、航太、國防、醫材等均有成長。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IDC表示,儘管3D印表機與相關耗材將占去市場大半,但3D列印相關軟體服務成長卻更為強勁。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預計在5年後規模將達現今的3倍之多,隨需零件列印服務的成長速度也相去不遠。

3D列印市場最大的應用領域,將以汽車相關設計領域中的快速原型機列印為最,2016年將達40億美元規模,其次則是航太國防零部件列印,規模達24億美元,而牙材列印亦成長不錯。

若以產業別來看,由於原型機與零部件列印的應用案例最多,因此離散製造業自然成為3D列印最大客戶,在2016年佔市場總支出的56%。IDC表示,隨著製造業減少生產週期與控制原型機製造成本等誘因,3D列印在未來數年仍將快速成長,推出3D列印產品的公司也將會顯著增加。


在今年 3 月份的時候,惠普提出要解決 3D 印表機的兩個令人詬病的問題,一是列印速度慢,看著就像等冰融化一樣,第二精度低、品質差。

如今惠普帶來了憋了許久的新技術 Multi Jet Fusion,宣稱可以有十倍的速度提升,且精度更高,列印的顏色比任何一台競爭對手的產品都準,而且要準很多。惠普丟出狠話,打算為整個產業帶來革命,他們這項技術初期應用於企業級客戶,未來不排除也推出消費級產品。

HP 還展示了一個影片,列印出的一個掛鉤可以掛起一輛車,這個掛鉤列印用時不到 30 分鐘,重量 113g,可掛起 4.5 噸重的物體。影片中的車重量 1.1 噸,看起來掛鉤毫不費力,在硬度上令人驚嘆,這有望在製造業受到青睞。

惠普還展示了實機,但是要等到 2016 年才上市。在不久前,惠普宣佈拆分成 HP Enterprise 和 HP Inc. 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前者專注於企業級的 IT 解決方案、基礎設施以及軟體和雲端服務。後者將包括惠普傳統的兩大硬體業務,PC 和列印。分拆將在 2015 年 10 月底前完成。

在印表機市場,惠普有著近半數的市場,是產業第一大廠,在商用和消費領域有著很強的口碑。藉助這些口碑和企業客戶關係,推廣 3D 印表機應該不是難事。現在主要看企業的需求,目前較為成熟的市場是工業設計、結構設計以及教育市場,部分製造業也有 3D 印表機的應用。



HP wants to drive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park a change in the way products are manufactured with its new 3D printers.

The company's first 3D printers will ship later this year, said Cathie Lesjak,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for HP, speaking at the Morgan Stanley Technology, Media and Telecom Conference this week.

HP first announced 3D printers in 2014, and is now preparing for the big launch. HP is looking to hire materials experts, mechanical engineers, managers and sales people for its push into 3D printing.
HP has a rich history in printing and is entering a 3D printing market that, over the past 20-plus years, has been marred by support and technology problems. HP wants to make 3D printing quicker, cheaper and faster for businesses.

3D printing PCB
"We're really not terribly interested in consumer 3D [printing], we're interested in commercial," Lesjak said.

The technolog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for businesses. Instead of using multiple machines to make a product, businesses will be able to use a single 3D printer to make parts, Lesjak said.

Companies will be able to cut manufacturing costs by making products in-house. With the ability to print parts when needed, companies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holding excess inventory, she said.

The HP printer will support advanced inks and materials. It will also use design rules and precision production methods typically applied to 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ing.

HP's 3D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its basis in the company's PageWide commercial printing technology. PageWide uses special inks for faster document printing, and will likely expand to include new ink and material for 3D printing.

The excitement around 3D printing peaked in 2014, but has since died down. The stock prices of companies like Stratasys - which owns MakerBot - and 3D Systems have plummeted as those companies focused on the consumer market. That recent history is one reason why HP wants to focus exclusively on the commercial market, Lesjak said.

GE buys two 3D printing companies at $1.4 billion

A Swedish and a German company join the fold to make industrial components. On Tuesday, General Electric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spend $1.4 billion (~£1 billion) to acquire two European 3D printing companies—Arcam AB from Sweden and SLM Solutions Group from Germany.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GE spent $1.5 billion (~£1.1 billion) on 3D printing investments since 2010, meaning the acquisitions will double what the company has invested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n a press release, GE noted that Arcam “invented the electron beam melting machine for metal-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also produces advanced metal powders.” SLM Solutions, on the other hand, “produces laser machines for metal-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oth companies have histories of doing business in the aerospace and healthcare industries, and SLM Solutions also has customers in the energy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
3D printing parts for GE

Speak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GE’s CEO of Aviation David Joyce said that GE’s jet engine business has been the primary outlet for so-call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t the company, but it plans to use 3D printing more frequently in its power turbine and medical equipment businesses.

“GE said it expected to purchase about 1,000 new 3-D printing machines over the next decade,” the WSJ notes. “By bringing the two firms in-house, GE says it could cut costs by $3 billion to $5 billion across the company, since the technology could reduce design and material costs.” Eventually, GE could potentially become a supplier of industrial 3D printing machines and materials with these acquisitions.
3D printing is favored in certain kind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it can be used to create parts that are much lighter than molded or cast part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take longer for a 3D printer to make parts than a more traditional process would take, meaning that many companies employ 3D printing at a prototyping stage but dispense with it for production-ready items. GE has said it hopes to make 3D printing faster by at least two to three times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according to the WSJ.

趨勢分析

  • 由於3D列印技術大幅進步,3D列印技術將至應用成長期,各產業應用將產生革命;
  • 研究機構IDC最新全球3D列印市場支出追蹤半年報指出,2016年相關市場支出將達15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977億元),並以24.1%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2020年將達到35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1兆元)。
  • 對台灣產業影響很大,因為台灣小量多樣產業產值是超過 3000億以上,台灣需抓住這機會產生新的業產創新與成長,如3D列印機器人、客製3D列印產品等等。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富人賺錢秘訣 : ( Secret To Be Rich )

首富李嘉誠賺錢秘訣給個人理財的三點啟示

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他白手起家,打造出一個財富帝國,令世人敬仰,被稱為“超人”。世人敬仰他的不僅是財富,更是他的企業經營之道,他賺錢秘訣也為大家學習研究。嘉豐瑞德理財師認為,首富賺錢秘訣對個人理財也有不少啟示。

一、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李嘉誠先生在商海縱橫數十年,如何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呢?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必定的成功,所以他在做任何事之前,首先考慮會不會失敗,而后降低各種導致失敗的可能性,“未慮勝先慮敗”,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據嘉豐瑞德理財師觀察,目前大多數人理財時,很少會考慮失敗、風險等等因素,只是盯著高收益,因此理財行為看起來既激進又冒險,令風險陡增,不少人就敗在這一點上。

二、要有足夠的耐心。

李嘉誠有一句名言: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在他數十年的經營之中,他表現出足夠的耐心。理財亦如此,也需要耐心。它不是今天理財,明天就成為富翁,能讓你一夜暴富的神話故事。否則就不是理財,而是賭博了。但目前投資者中,很多人都有賭徒式的危險想法。財富是一點點積聚,聚沙成塔的過程。這就是為何人們常常說,人生最難賺的是第一個100萬。

三、時機很重要。

李嘉誠認為:20歲到30歲是一個人賺錢和存錢重要時期,而管錢,即理財,則是30歲之后的事。因為隨著年齡越大,賺多少錢已經不重要,反倒是打理財富的重要性凸顯。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不同的年紀,理財規則也要隨之改變,而非固守一套方法,30歲之后,尤其要注意管好自己的錢。

李嘉誠先生的理財並沒有什么驚世秘訣,都是平常簡單的道理。然而簡單也意味著牢固。嘉豐瑞德理財師提醒,如果投資者能在理財中逐步落實這些原則,雖無法像他那樣富可敵國,卻足夠過上富裕、財務自由的生活。

鴻海工程師問郭董:為什麼爆肝的是我,首富卻是你!!

郭董說:我們之間有三個差別

第一: 三十年前我創建鴻海的時候是賭上全部家當,不成功便成仁,而你只是寄出幾十份履歷表後來鴻海上班,且隨時可以走人,我們跟你的差別在:創業與就業

第二: 我選擇從連接器切入市場,到最後跟APPLE合作,是因為我眼光判斷正確,而你在哪個部門上班是因為學歷和考試被分配的我們之間的差別在:選擇與被選擇

第三: 我24小時都在思考如何創造利潤,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影響數萬個家庭生計與數十萬股民的權益,而你只要想什麼時候下班跟照顧好你的家庭,我們之間的差別在:責任的輕重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告訴你如何創業賺錢

如何創業賺錢?激勵大師陳安之精彩演講里分析的相當透徹,陳安之,一個27歲就成為億萬富翁的他對如何創業賺錢有這獨到的見解,激勵了多少人為自己的事業奮鬥着!他的一段講演的片斷一語道破了當今世界首富如何創業賺錢的原委:

  當老闆當然有兩種可能,一個是賺大錢,另外一個風險就是虧錢。我今天就是要教大家怎麼樣可以賺大錢,減少這個虧錢的風險。

  今天既然談到如何賺錢,尤其是如何創業賺錢的話,那我們就一定要談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從19歲開始創業,默默無名,到了三十幾歲他居然可以成為白手起家的世界首富。所以比爾"蓋茨他思考的模式、他做事情的方法一定和一般的企業家是不一樣的。

  美國《財富》雜誌和《福布斯》雜誌訪問比爾"蓋茨時問他說:“比爾,你身為世界首富,你到底怎麼樣成為世界首富?因為只有你才可以告訴我們成為世界首富的秘訣。”

  也許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世界首富,但是透過學習世界首富的思考模式,我相信我們來經營我們的公司、我們的企業,我們的業績應該可以倍增很多才對

  比爾"蓋茨說:“事實上我之所以真正成為世界首富,除了知識、除了人脈、除了微軟軟件公司很會行銷之外,有一個前提,是大部分人沒有發現的,這個關鍵就叫做眼光好。”

  我第一次聽到比爾蓋茨說他成為世界首富是因為他的眼光好,心裡就覺得不是太舒服,因為這代表了我們的眼光都不太好。所以有人說,比爾蓋茨,說起來容易,“眼光好”這三個字,請你明確地定義什麼叫做眼光好?我們的眼光如何可以調整一下,到時候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可以跟你一樣好。

  比爾蓋茨首先有一個觀念:不是所有行業賺的錢是一樣多的

  “不是所有行業賺的錢是一樣多的”這句話它真正的意思就是有些行業比較會賺錢!所以我們中國人時常在講: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個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所以當我們決定做一份事業,我們研究它是否成功、能否賺大錢,首先要對這個行業有所評估。就象亞洲首富孫正義,他在二十四歲創業之前,他研究了四十種行業,他要研究出哪種最賺錢的行業。

  比爾蓋茨他說好眼光基本上需要具備三個條件。講這三個條件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比爾蓋茨眼光到底有多麼好。

  微軟的公司英文名字叫做 Microsoft。這個 Microsoft 事實上有兩個詞組成 Micro和Soft。Micro是什麼意思?微小?這 Micro 事實上它代表的含義是 Microcomputer,它不只是微小,它是微電腦的意思;這個 soft 代表是什麼意思?不是軟,代表的是 Software,是軟體、軟件的意思。也就是微軟公司所設計的軟體是給微小電腦使用的軟件。

  但是比爾"蓋茨在25年以前,當他20歲創業的時候,全世界第一名、最頂尖的公司叫做IBM。當時IBM的總裁湯姆斯"沃森,他曾經是世界首富。25年前一台電腦有我們整個的房子這麼大。但是比爾"蓋茨的眼光已經看到25年之後,你們桌子上會擺一台小台的電腦。所以他的眼光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這個IBM後來為什麼公司會面臨失敗,然後重新再整(最近又開始賺錢了)?原因就是公司的名稱定的不太好。I代表什麼意思?I代表international,國際;B代表什麼,Business,商務;M代表 machine 國際商務機器公司。所以IBM它認為它的主顧客都是誰?都是個人還是公司?公司!公司用大台的。

  但是在 25 年前,在美國有一個人叫史蒂夫"賈布斯,他創辦了蘋果牌電腦。蘋果牌電腦叫做 Apple pc。PC 代表的真正含義就是 Personal Computer 個人的電腦。所以賈布斯在24歲的時候曾經資產一度高達5億美金,那時候賈布斯是全美年輕人欣賞的偶像、崇拜的對象,那時比爾蓋茨連門都沒有,但是25年之後比爾"蓋茨身價超過 600 億美金。賈布斯當然也不差,超過10億美金。比爾"蓋茨的身價超越賈布斯65倍

  難道比爾蓋茨有比賈布斯聰明65倍嗎?答案是不可能的,所以,可見比爾"蓋茨的眼光比賈布斯更好

  比爾"蓋茨時常說:在信息時代,掌握信息掌握資訊重要不重要?事實上這個不太重要,掌握未來的趨勢才是更重要的! 很多人都在掌握信息,但比爾"蓋茨這些最會賺錢的企業家他們都在掌握趨勢,而且不僅是掌握趨勢,他們掌握全世界最大的趨勢

  賈布斯掌握了個人電腦的趨勢,但是比爾"蓋茨他了解控制電腦硬體的是它的軟件,軟件應該是一個更大的趨勢。所以比爾"蓋茨今天會成為世界首富,完全是因為他的眼光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所以眼光好的定義,分成三點:
  • 第一個是我們要掌握最大的趨勢
  • 第二個我們的市場要大,不能只吃到一個點,當然,我們都在國內,大陸市場是很大,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只在你們的城市,比如說你不能只在昆明做你的企業、不能只在深圳、你不能只在大連、不能只在上海、不能只在蘇州……,我們一定要擴大我們的事業到達全國性;
  • 第三個就是要從事競爭對手少的行業,越少越好
所以,假如掌握住這三點的話,事實上你離成功緻富已經越來越近了。

巴菲特年度股東信分享了5大投資原則

股神巴菲特的一言一語是媒體的關注焦點,他的金句名言就像是投資者們的葵花寶典。《財星》雜誌提前獲得巴菲特年度股東信,信中宣揚他精選個股的理念,也列出了5項名言。

巴菲特股東信的開場白引用了現代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名言,「把有價證券當做一項生意去投資是最聰明的投資( 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 )。 」

根據《 businessinsider 》報導,巴菲特分享了兩個投資小故事,第一個是,1986年他以28萬美元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購買一座佔地400英畝的農場;1993年,又進行了另一項規模較小的投資,他在紐約大學附近又買了房地產。

兩次投資都是在價錢暴跌後所購買的

「從農場和紐約大學附近的不動產收入將在未來的數十年內增加。」巴菲特說,雖然漲幅不會很劇烈,但這兩項投資是穩定的,令人滿意。而且能讓我的小孩、孫子們受益終生。

巴菲特表示,希望投資者能從兩項不動產投資中學到些什麼經驗。

  1. 『你不需要是一位厲害的投資專家』: 但巴菲特也提醒,投資者應該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且“讓事情變得簡單”
  2. 『專注於你正在考慮該資產未來的生產力』: 巴菲特也提到,沒有人能準確地預測未來利潤能有多少,連上帝也無法,你只需要了解你正在做什麼。
  3. 如果你只關注未來的價格變動,那麼你就是在投機』: 巴菲特並不反對投機。他說,那些宣稱自己總是能投機成功的人,我也抱有懷疑態度。
  4. 『比賽會贏的球員只專注在球場上,不是計分板上的分數』: 巴菲特說,我只想到資產能為我帶來什麼,並不在乎每天價格的變動。如果周末能不在意股價變動,就可以享受美好的周末,平日努力一點,換句話說,著眼於未來
  5.  『不要聽市場預測』: 這非常危險,因為你的焦點恐被模糊。所以將你的CNBC、彭博電視、Fox財經台關靜音,除非我巴菲特出現。
巴菲特選股8法則

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投資原則一直廣受大眾注目。

英國財經網站Stockpedia針對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的投資原則作了整理分析。

同時加上實際股票投資的紀錄,首度將巴菲特選股策略數字化,以具體數字告訴大家,如何像巴菲特一樣,聰明選股致富。
  • 法則1:公司的盈餘是否足夠,是否持續成長:每股盈餘(EPS)連續10年成長,或是每股盈餘從未出現負值
  • 法則2:公司的財務操作是否保守?長期債務負擔與現有淨盈餘的比值小於5,理想情況是小於2。
  • 法則3:公司每年維持高股東權益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若能年年保持在15%以上,代表公司管理團隊每年都有足夠盈餘作為經營之用。過去40年來,美國企業的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2%,略低於巴菲特的目標。
  • 法則4:公司是否年年維持高資本報酬率:10年平均資本報酬率為12%;如果你的投資標的為銀行、投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股東權益報酬率必須超過12%。
  • 法則5:公司是否有必要再度投資資本?擁有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量是好的,理想上也應如此。
  • 法則6:保留盈餘所增加的價值是否有助於提升公司的市值?而且過去10年,保留盈餘成長率與股價成長率必須為正值。
  • 法則7:股價是否確實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嗎。
  • 法則8:計算初期報酬:首先決定股票的初始報酬率(initial return,股票首次上市的報酬率),以及股票價值是否優於政府公債。對巴菲特而言,如果股票收益率高於長期政府公債殖利率,絕對是投資好標的
希望看完以上法則,可以讓各位的功力再進一層。

王雪紅:聯手與併購的創業之道

王雪紅的奇蹟可能就在於她沒有背靠父親王永慶,一手開創自己的IT事業,並每隔幾年就創造出一家在行業內NO.1的公司。

  《福布斯》雜誌在2011年3月公布的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中國台灣地區首富由“

  雙股王推手”,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盛)、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達電)董事長、58歲的王雪紅及其丈夫陳文琦以68億美元資產一舉拿下。去年榜首鴻海的郭台銘(專欄)身家57億美元,跟在富邦的蔡萬才家族之後,屈居第三。

  在宏達電創辦並一舉成名之前,王雪紅一直堅決避免暴露在聚光燈下,這位神秘的女人最為外界所記住的身份是“台灣經營之神”台塑集團王永慶的女兒。這一名號曾讓她有些困擾,但在她體會到父親的教誨並嶄露頭角之後,父女互為彼此驕傲。

  有着如同瓊瑤劇中溫婉大家女子長相的王雪紅,卻慣常一身黑色職業套裝,簡潔幹練,但說起話來嗓音嘶啞,笑聲爽朗,充滿活力。熟悉的人這樣評價她:王雪紅是王永慶諸多孩子中最像他自己的,甚至連走路、講話的神韻與方式都像。

  近來,王雪紅的動作可謂眼花繚亂。2010年7月,王雪紅正式將宏達電的品牌HTC帶到中國大陸市場。而在此之前,HTC的水貨手機早就在大陸市場攻城略地。不難看出王雪紅意欲將這一即使在全球都排名數一數二的市場給規範起來。

  2011年年初,王雪紅以4860萬美元收購英國手機視頻平台公司Saffron Digital,併購買美國遊戲公司Onlive價值4000萬美元的股權,被業界認為在為深化移動互聯內容和服務的戰略布局。從硬件的芯片組、PDA、手機,到軟件的內容服務提供,從人的手掌到人的眼睛甚至大腦,王雪紅的全產業鏈帝國再次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2011年3月31日,廣為兩岸三地觀眾所熟知的TVB揮別邵逸夫(專欄)時代。王雪紅聯手“香港殼王”陳國強、美國私募基金 ProvidenceEquity Partners LLC成功購入TVB26股權。從IT到傳媒,這一步使得其觸角一下子進入了兩岸三地的媒體市場。當你拿着HTC的手機登上SaffronDigital 視頻網站收看TVB的節目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全是王雪紅的?

  生在巨富之家,但王雪紅的創業,父親沒有給過資金上的任何幫助,母親楊嬌把自己的房產抵押籌得的500萬新台幣,成為了她日後締造企業帝國的基礎。1988年,王雪紅30歲的時候,威盛成立了。

  當時的台灣經濟正值黃金期,歐美等國的計算機硬件製造紛紛轉移到台灣等“亞洲四小龍”地區。IT領域的代工模式成為了承接產業轉移的不二法門,最典型的就是郭台銘的富士康,以及華碩、宏碁等。但王雪紅堅信核心技術與自主創新的價值,從而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1992年威盛的業務重點鎖定在芯片組,他們對上的是後來築成“wintel帝國”(Windows Intel)的英特爾公司,王雪紅因此受到了時任英特爾CEO安迪·格魯夫的“召見”:“英特爾對芯片組的挑戰者會非常嚴厲。”王雪紅有點嚇了一跳,因為威盛芯片組與英特爾芯片本是互補的產品——事實上安迪·格魯夫已經在內部制定了芯片組的開發計劃。

  “中國人在CPU上是有機會的,我才不會管安迪·格魯夫怎麼說呢。”倔強的王雪紅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彼身,進軍英特爾的腹地,CPU設計領域。

  於是自1999年威盛上市起到2003年,他們每推出一款新品,英特爾都會跳出來:威盛又侵權了。“員工們越來越感覺到英特爾無處不在,其努力往往被他們一句話化為烏有;客戶也越來越對威盛失去信心,怕被英特爾起訴,說自己使用沒有專利授權的產品。”

  但王雪紅也不甘示弱,開始了應對英特爾的全球訴訟攻勢:“前前後後,我參加了100多場聽證會。”這是威盛歷史上的艱難時期,也是王雪紅人生中最難捱的一段日子之一。威盛在全球芯片組的市場份額從70下降到不足30,股價也從2000年贏得股王時的629元新台幣一路下跌,最嚴重時縮水60。

  但英特爾終究沒有贏得官司。王雪紅使出一招,以3.22億美元收購S3公司。S3曾與英特爾簽訂交叉授權協議,這意味着威盛能共享S3與英特爾之間所有的交叉授權專利技術。她一系列辛辣的手腕為公司贏得了生存空間。2003年4月,威盛與英特爾達成和解。根據協議,雙方各自撤回所有訴訟,並就現有產品線簽署為期10年的交互授權協議。

  背着產品見蓋茨

  1997年,王雪紅創辦了主營 PDA、智能手機的宏達電。那時,微軟推出了Windows CE操作系統,但叫好不叫座,絕少硬件廠商與之合作。王雪紅認為,這是個機會。但微軟覺得宏達電是個小公司,他們希望與惠普這類大公司合作。

  於是王雪紅背上十幾公斤的 PDA 產品去見比爾·蓋茨,一款一款地為他做演示。蓋茨沒有料到這樣小的公司卻有如此大的能量。“他特別驚奇,我們是怎麼能夠做出他的概念的。”微軟與宏達電的合作就這樣開始了。

  在首創了觸摸屏技術之後,宏達電開始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並於2006年推出了自己的HTC 品牌。這次她先後對上的是諾基亞與蘋果。在諾基亞稱霸全球手機市場的時候,王雪紅與老朋友比爾·蓋茨緊密合作,HTC 依靠更適合商務人士的微軟 WindowsMobile 系統與諾基亞的塞班系統分庭抗禮。喬布斯重出江湖推出風靡天下的iPhone后,Google也放出了開源式的Android系統,王雪紅順勢而為,一舉推出G1、G2、G3等一系列支持這一系統的觸屏手機,憑藉多樣的選擇與極高的性價比,HTC一炮而紅。

  而今,諾基亞已經被蘋果與宏達電攜手拉下了老大的寶座。2010年以來,全球每0.8秒就有人購買一台HTC手機,那一年的四季度,HTC超越蘋果和RIM成為美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製造商。今年一季度,HTC利潤幾乎呈三倍增長,市值也已經超過了諾基亞。宏達電(HTC)還剛剛獲得了美國《新聞周刊》評選的“2010年全球十大創新企業”稱號,與微軟、蘋果和谷歌等國際巨頭一爭高下。( 註:從王雪紅能富人賺錢成功的秘訣及其他富人賺錢之道
  • 掌握最大的趨勢;就是眼光好、市場大
  • 創業投資賺錢模式要對;
  • 天父的祝福:照顧窮人,創造工作機會,愛主;  巴菲特、比爾蓋茨、王雪紅都是愛主得著天父的祝福, 巴菲特、比爾蓋茨、王雪紅、李嘉誠、郭台銘都從事慈善照顧窮人,創造工作機會, 照顧窮人創造工作機會是天父所喜樂的    )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