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2016 ~ 2020 擴大東南亞布局,將是台灣、韓國、日本、中國主要趨勢 ( Expanding to South Asia will be the main trend for Taiwan、Korea、Japan、China )

羅智先:統一擴大東南亞布局 和兩岸市場鼎足而立

統一企業於1967 年8 月25日創立於台南永康,主要業務為食品相關
之製造加工及銷售。統一除投入於食品製造本業以外,
同時也不斷拓展新的事業。目前國內外轉投資相關企業
已經達到兩百多家以上。經營項目包刮括多項民生
消費相關的商品與服務,成為一個多角化經營的企業。
加上國際化的策略,統一企業持續與國際知名企業
共同投資合作,吸收了國際化經營的觀念和技術
,將統一集團推向世界舞台。
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指出,統一要擴大在東南亞市場布局,將與兩岸鼎足而三。

統一(1216-TW)董事長羅智先今天在法說會中表示,統一企業集團將加大對於東南亞市場的投資力道,在對於此一6億人口且平均年齡不大的市場的積極投入之下,期望未來東南亞市場將成為統一企業在台灣、中國大陸營運之外,另一鼎足而三的營運區域。

統一企業及統一實業(9907-TW)及統一中控(0220-HK)今天在台北舉辦聯合法人說明會,並由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統一中控總經理侯榮隆等人出席,這也是羅智先在統一榮譽董事長高清愿4月1日舉辦告別式之後首度等公開露面。

對於法人詢問統一的東南亞市場布局腳步時,羅智先也看好在對於此一6億人口且平均年齡不大的市場發展前景,同時,羅智先並指出,除了菲律賓之外,目前統一企業在東南亞的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緬甸等地均以製造業為主,而菲律賓則因統一超商(2912-TW)在菲國投資經營,也使菲律賓成為統一企業集團在東南亞地區經營的一個特殊具有通路服務業及製造業經營的一個特區,且已發展出2000家的超商據點經營中。
統一集團擁有不少知名國際品牌的經營權
如7-11、星巴克、無印良品、Mister Donut、Cold stone

羅智先強調,統一企業過去在台灣培養出統一超商的經營規模下,統一企業已熟悉當超商發展到2000家規模時,其製造業端要如何配合,而超商發展到3000家規模時,其製造業端更要有如何的布局及配合。

但羅智先也指出,在統一過去以來投資東南亞市場的經驗發現,目前在東南亞投資所遭遇人才資源為一大問題,包括人員的CP值不高,且穩定度也不足,這些都是待克服的問題。

而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運來看,羅智先強調,統一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在2015年走回到正常的獲利經營,而目前統一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經營對於商品的開發以「Y+3」的的模式經營,即本身要完成開發在未來3年要推出的商品,並選擇以合適的時間推出合適的商品。

統一中控估2016年的資本為20億元人民幣,羅智先表示,未來統一企業在中國大陸的資本投資模式將出現大幅度的更張,將不會是在各地區複製一座又一座的生產工廠,未來也將是以配合新產品內容的開發,進一步投資新一代的包材。

在台灣市場部分,羅智先強調,在台灣將著重鮮食、冷藏及烘焙的發展,同時,未來在台灣的市場,由於市場消費型態的改變的健康的訴求下,烘焙產業將會是一個「精彩」的產業發展局勢。

光寶科設新加坡生技研發中心,瞄準遠距照護

光寶科技(2301)生技醫療事業部於3/2宣布在新加坡成立首座海外生技研發中心,針對急診與遠距照護市場,整合光寶集團產品設計與量產能力,積極發展定點照護產品。研發中心預計於2016年底增聘40位高階研發人員。

光寶集團自2011年成立「生技醫療事業部」,以自有品牌skyla「天亮」提供體外診斷的臨床化學分析儀,進軍全球生技醫療市場。這次在新加坡設立的研發中心,將結合當地先期臨床驗證經驗、生技醫療研發人才聚落以及光寶的系統設計與量產製造能力,著重發展定點照護(POC)檢測設備,因應急診、遠距照護系統的未來需求。

光寶集團新事業執行長廖學福表示,新加坡政府積極發展生技醫療產業,加上其穩定的經濟環境、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制度以及高密度的專業人才齊聚,這些都是吸引光寶於新加坡設立首座境外研發中心的原因。

「一帶一路」中泰高鐵等基建對泰國房地產的影響

泰國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出海口和支點國家,經營好中泰經濟貿易關係對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延伸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傳導效用。 目前,中國主導成立亞投行,泰國亦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中泰兩國經貿合作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關鍵期,基礎設施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中國企業宜抓住當下有利時機,加大泰國市場開拓力度,做好基礎設施,使之成為中泰兩國經貿合作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著力點。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中泰基礎設施合作的重點領域

一、交通建設領域
巴育政府成立以來,為刺激國家經濟發展,注重加大基礎設施投入,2014年7月,泰國國家維安委員會批准了2015-2022年交通基礎設施戰略規劃,預計公共和私人總投資近800億美元。 如米軌鐵路方面,計畫總投資約145億美元用於新建和修復14條雙軌鐵路線,以及更新鐵路基礎設施;高鐵方面,目前已確定同中國合作修建廊開 - 曼谷以及曼谷-瑪達普港的標準軌鐵路,全長873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總投資約150億美元。

此外,泰國政府還計畫投資250億美元,修建4條高鐵;城市軌道交通方面,計畫總投資約160億美元,涉及13條城市輕軌線路;公路方面,計畫總投資約50億美元,用於高速公路、農村道路修復以及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專案(如芭堤雅- 羅勇高速);港口方面,計畫總投資約12億美元,涉及6個港口的新建擴建以及流域治理專案(如蘭查邦);機場方面, 計畫總投資約5億美元,用於曼谷素旺那普機場改造專案。(多知道點: 標籤:泰國高鐵)

二、電力領域
泰國是最著名的亞洲旅遊目的地之一;泰國經濟在各個領域
具備持續高增長的潛力, 其中包括房地產業。
泰國電力短缺問題嚴重,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威脅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泰國天然氣發電占發電總量的67%,近50%的電力依賴進口(包括直接購電、進口發電用天然氣和煤炭)。 泰國油氣資源匱乏,自產天然氣將于2020-2030年枯竭,進口天然氣將使發電成本大幅上升。

因此,泰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新能源專案,將發展新能源列為能源戰略首位,泰國能源政策管理委員會日前提高了新能源在整個能源規劃中所占的比例,計畫到2020年新能源的生產所占全部能源的比例由目前的13%提高到25%,其中風電發電量計畫達到1200兆瓦,太陽能2200兆瓦,生物能3630兆瓦,垃圾焚燒發電160兆瓦,沼氣發電600兆瓦 ,水電1608兆瓦。...........持續閱讀



新加坡發展內需 經濟逆勢成長

今年來,全球經濟衰退,而亞洲各國出口又受中國需求減緩所苦,經濟成長一面倒,但是新加坡,卻在這片風波中,走出自己的路,不只打破分析師的經濟成長預期,更開創了小國經濟的另一種可能。

 大家都知道,2015年台灣出口遭到重創,連續下滑十一個月,經濟成長也一路下修,到現在2015年連一都保不了。去年底,中經院預估的今年經濟成長率也無法保二,雖然各分析師紛紛預期今年下半年將有所起色,不會再像去年那麼糟,但是投資人仍然人心惶惶,而扶植產業轉型被視為現階段政府的首要任務,現在新加坡的小國內需經濟有所起色,也為台灣經濟帶來了另外一種契機。

新加坡第四季經濟成長超乎預期

新加坡最新的經濟成長率打破早前亞洲分析師的預期,其2015年第四季GDP較上季成長5.7%,遠高於彭博社預估的1%。

新加坡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受全球需求影響甚深,去年因中國經濟放緩等因素,亞洲各國出口一片衰退,但是新加坡為什麼還是能打破成長預估呢?原因在於:內需的服務業與營建業顯著成長。根據數據顯示,新加坡第四季服務業與營建業季比各成長了6.5%與7%,零售銷售額更是連續九個月正成長,這正是因為新加坡政府為了改善內需市場,大力扶植「國內觀光產業」,新加坡政府透過政策鬆綁鼓勵本國、外國企業投資,都讓新加坡觀光產值扶搖直上,今天只要說到F1賽車、世界最高摩天輪、世界最高賭注上限的賭場,你就一定會想到新加坡!

彈丸之地 逐步打造「東方瑞士」

自新加坡建國伊始,政府就以成為 “東方瑞士” 為目標,將大中華、東協國家、南亞印度三大區塊視為發展重點,因此金融市場一直以開放、透明、安全與效率著稱。政府在開放的同時,建立信貸管理及風險防範的機制,對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資產風險管理,以提高金融效益與金融安全。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政府加強了對新加坡元跨境流動的管理,並對外匯資金進入新加坡股票證券市場和房地產領域的管控,大大減低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新加坡的影響。

為了邁向 “東方瑞士” 的發展目標,新加坡政府持續推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激勵政策,讓資金可自由出入,無外匯管制且不課徵資本所得稅,近年來更推動免收年營業收入 100 萬新元以下小企業的公司所得稅以及取消對個人徵收遺產稅等關鍵性政策措施。也因為開放的金融制度,以及加強銀行保密法等做法,加快了全球企業往新加坡聚集,也成功的吸納外資的財富,在不到 50 年的時間里,成功躋身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新加坡的人才吸納策略

因應此波轉型,儘管地小的新加坡,卻能配合地理位置關係,發展不同以往的人才匯集中心。
舉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或是文官委託培訓計畫來說,新加坡的政府和大學,都有跟中國方面簽訂合作計畫。在高等教育的合作上,與中國大學合作優先選派高中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有一到兩年時間到新加坡學習,並且可以留在新加坡工作,而在政府文官委託培訓則是會互相培訓,每升到一個級別就會有內部總體的培訓,比如說升到省部級領導就是去中央黨校培訓,那在地廳級這種比較基層的官僚,就有機會到新加坡學習,也順便學習新加坡的國際化、地方治理等經驗。

不可諱言,在這之中當然有政治上的考量和背景,但值得思考的是,新加坡這樣的代訓,等於是在中國各地部屬了許多了解新加坡、喜歡新加坡的政府人脈,且不說別的,對自己的廠商要進中國肯定有幫助。

分析
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