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海量資料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海量資料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Morgan Stanley 認為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將影響未來30年的美好世界 ( Morgan Stanley think self-driving connected car will create new furture of human life )

Morgan Stanley Thinks Self-Driving Cars Will Bring Utopia by 2026

The term "techno-utopian" is helpful for referring to people who believe technology alone can 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 The term is rarely used literally. But i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Morgan Stanley is to be believed, driverless cars will literally bring about a utopian society in just over a decade.

Business Insider has this slide from Morgan Stanley about the future of Tesla Motors. The chart looks at projections for autonomous car capabilities and by 2026 it predicts a "utopian society."

One can't help but wonder if "100% autonomous, utopian society" was maybe meant as a harmless chucklegoof that didn't get edited out before publication. Joke or not, there are indeed plenty of people who are putting their eggs in the self-driving car basket.

Gartner:5年後將有2.5億輛的連網汽車具備自動駕駛能力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到了2020年全球的道路上將會出現2.5億台連網汽車,而這些汽車都將具備全新的車載服務與自動駕駛能力,使其成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主要元素。

Gartner研究總監James Hines表示,連網汽車已成為現實,車載無線上網能力則迅速從高階汽車與高級品牌擴散至中階車款,車載數位內容的建立及使用將推動更精密的資訊娛樂系統,替應用程式處理器、圖像加速器、顯示器,與人機介面技術帶來機會。在此同時,行動與車輛使用的新概念將讓特別是城市中的汽車所有權走向新的商業模式或其他替代方案。

根據Gartner的預測,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將從2015年的49億成長到2020年的250億。2020年的全球道路上每5台汽車就會有一台具備無線上網能力,屆時的連網汽車總數將超過2.5億台,這些連網汽車可望具備遠端訊息處理、自動駕駛、車載資訊娛樂系統,與各種行動服務。

對於物聯網的未來,Gartner認為直到2018年市場上都不會出現可主宰物聯網生態體系的平台。Gartner 另一名研究總監 Alfonso Velosa指出,有關物聯網的標準或生態系統都仍在發展中,且許多目前運作中的物聯網專案供應商或生態體系可能會失敗,企業資訊長應該要確保其主要的系統可滿足未來需求的專案策略,對於一個涉及數十年基礎設施的專案來說這格外重要,以閘道為基礎的架構將是物聯網專案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關鍵作法。

即使企業都忙著建立自己的 IoT 生態體系,但目前並無一致的商業或技術模式,標準還在建立中,且多數的IoT專案使用客製化元件,此一形勢未來將因缺乏主要的技術服務供應商而更趨複雜。

Bran Ferren: To create for the ages, let's combine art and engineering : Self-Driving Cars

早安。 當我還小時, 我經歷一個改變我人生的經驗, 也是為何我會站在這裡的原因。 那個經驗 深深地影響我如何看待 藝術,設計和工程。

我很幸運地在世界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在一個充滿愛和有天賦藝術家的家庭中 長大成人。 我的父親,約翰·費倫,在我 15 歲時過世 跟我的母親,瑞,一樣, 是一位兼具熱情和專業的藝術家。 他是約紐畫派 (New York School)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融合他的當代思維, 創造了美國現代藝術, 引領美國的時代精神 進入到 20 世紀的現代主義。 這不是很偉大嗎?數千年以來, 人類藝術一直大部分都是寫實主義, 而現代藝術,相對來說, 大約只有 15 分鐘的生命 而仍然在漫延中。 就像其它重要的創新一樣, 這些全新的想法不需要新的技術, 只要重新思索和有嘗試的意願, 加上能面對幾乎一面倒的評判 和拒絕的韌性。 在我們家裡,到處都是藝術, 就像氧氣一樣, 圍繞著我們,是生命的必需品。 當我看著我父親作畫, 他告訴我 藝術不是裝飾用, 而是想法交流的另一種形式, 事實上,它是連結世界的 知識和眼光的橋梁。

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 你或許認為我會不得已的 加入這個家族的事業。 但我並沒有。 我跟其它的小孩一樣, 從基因中就被設定好 是會讓父每抓狂的。 我對成為藝術家一點興趣也沒有, 更不用說畫家了。 我喜愛的是電子和機械, 拆解,組裝成新的, 讓它們能運作。 幸運地,我的家族裡有搞工程的, 和我父母一樣, 他們是我的人生導師。 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 我的爺爺擁在布魯克林有一座 餐具櫃的金屬工廠。 在週末,我們會一起去特克蘭街 (Cortlandt Street), 那是約紐的電子商街, 我們在成堆的 電子零件中挖寶, 用幾塊錢把一些寶買回家, 像是諾頓投彈瞄準器, 和 IBM 第一台真空管電腦的零件。 我覺得這些東西有用又有趣, 我學會了工程學和其原理, 不是在學校, 而且在拆解和研究 這些絕妙的複雜設備。 我每天花上數小時做這些事, 還好我沒有觸電身亡, 生命是美好的。

但是令人難過地,每個暑假, 這些機械離我而去, 因為我父母帶我出國旅遊, 體驗歷史,藝術和設計。 我們在歐洲和中東參觀 博物館和歷史建築。 但為了鼓勵我在科學 和工藝上的興趣, 他們會讓我去像是 倫敦科學博物館之類的地方。 我在那裡可以待上一整天, 研究科學工藝的歷史。

在我大約九歲的時候, 我們去了羅馬。 在炎熱夏天的某一天, 我們參觀了一棟像鼓一樣的建築, 外觀上一點也不起眼。 我爸說這是萬神廟 (Pantheon), 眾神的廟宇。 就像我說的,從外面看來一點也不特別, 但當我們走進去時, 我馬上被三件事情震驚到: 第一,跟外頭的熱度相比, 裡面是透心涼快。 裡頭非常的暗,唯一的光源, 來自天花板的一個大洞。 父親解釋,那不是一個大洞, 它叫作「眼睛」 (oculus), 能見到天堂的眼睛。 這個地方有些什麼特別之處, 我不知道是什麼,就是覺得特別。 當我們走到房屋的中央時, 我透過「眼睛」向上觀看天空, 這是我到過的第一個教堂, 在上帝與人間, 提供一個無遮蔽的視野。 但我很好奇,下雨時會怎麼樣? 父親或許稱它是「眼睛」, 但它實際上是一個天花板的大洞。 我低頭看到地板排水孔, 鑲在石頭地板中。 當我更加適應裡頭的黑暗, 我能更加看清楚地板和 周圍牆壁的細節。 沒啥特別的,跟我們在羅馬其它地方 看到的雕像一樣。 事實上,看起來像是亞壁古道 (Appian Way)。 大理石雕刻的商人 拿著他的目錄給哈德良看。 (註:哈德良為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 哈德良說「我們全買了。」 (笑聲)

但天花板令人驚奇, 看起來像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的球形屋頂。 (註:巴克敏斯特·富勒是美國建築家) 我以前見過這種的, 巴克是我父親的朋友。 現代的,高技科,令人印深刻, 巨大的,142 英呎,沒有任何樑柱, 不是巧合的,剛好就這麼高。 我喜歡這個地方。 它真的很美,而且跟其它地方不一樣。 我就問我父親 "這是何時建造的?” 他回答 "大約兩千年前左右。” 我說 "不,我指的是屋頂。” 看,我以為這是一個現代的屋頂, 原有的屋頂因被戰火摧毀, 而再另外蓋一個。 我父親說 "這是原本的屋頂。”

從此刻我的人生就改變了, 就像昨天一樣記得很清楚。 第一次,我認知到兩千年前的人類 是如此聰明的。(笑聲) 這事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我的意思是,在埃及吉薩的金字塔 前一年我們去看過了, 當然是很壯觀,完美的設計, 但只要我有夠多的預算, 兩萬到四萬個工人,花十到二十年, 在各地把石塊切割運過來, 我也可以造一座金字塔。 但只是靠蠻力, 無論是兩千年前或是今天, 你無法建一個萬神廟的穹頂。 而且它是現在最大的 未經強化過的混泥土穹頂。 建造萬神廟需要一些奇蹟。 我所謂的奇蹟,是指 在技術上近乎是不可能的, 高風險的,就算是今天, 也不見得可以完成的, 當然也不可能是由你完成的。

舉幾個萬神廟的奇蹟: 要建造這樣一個的架構, 必須要有非常強力的混凝土, 而且要控制好重量, 隨著建造的高度, 要調整混凝土的密度。 達到需要的強度和輕量,穹頂的結構使用了 五圈的鑲板, 每一個的尺寸逐漸縮小, 依設計來看, 分散掉絕大部分的壓力。 穹頂下異常的涼爽, 因為其內部巨大的空間, 上升氣流可經由 ”眼睛” 排出 的自然對流, 和外部空氣吹過圓頂的 文丘里效應 (Venturi effect)。 我第一次發現 光是物質的。 經 "眼睛" 進來的一道光束, 是如此美麗及可觸摸的, 我第一次發現 光線也可以被設計的。 更甚,這裡所有形式的設計, 視覺設計, 全都脫離不了光線, 因為沒有了光,你啥也看不到。 我也發現我不是第一位 認為這個地方是如此的特別。 它撐過重力、野蠻人、掠奪者、建造者, 還有時間的蹂躪, 成為我認為是 史上最長壽的建築。

因為這次的造訪, 我開始了解到, 相對於我在學校所學到的, 藝術和設計的世界 實際上,並不會不相容於 科學工藝的世界。 我發現當這兩個結合時, 你可以創造出在單一領域中 無法達到的效果。 但在學校裡,除了少數例外, 它們是被區分開來的, 現在也還是這樣。 我的老師們都告訴我要認真 專注在其中一個領域, 但是,力促我只精通一個領域, 讓我對憧景那像博學的人們 像米開朗基羅、達文西 本傑明·富蘭克林, 他們都不只是精通單一領域。 這讓我更加嚮往 同時身處在兩種領域。

所以像萬神廟這種史無前例的創新和精妙 是如何達成的呢? 有些人,像是哈德良 (Hadrian), 需要有傑出的創新願景, 他們也需要說故事和領導的才能, 來實現這個願景, 還有在科學工藝上的專精, 專業能力和技術, 來延伸現有的創新。 我相信,提供這種的規則改變者, 需要你至少五個奇蹟。 但問題是,無論你多聰明, 或是多有錢, 你只能頂多有一個半的奇蹟。 就是只有這麼多了。 你會耗盡你的時間、金錢、熱情, 還有其它的一切。 記得,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 想像任何一種工藝上的奇蹟, 而你卻需要至少五個奇蹟來建造萬神廟。 在我的經驗中,只有少數的夢想家 能遊走在藝術設計 和科學工藝之間, 他們能夠注意到 何時其它方面的奇蹟 已經足夠來實現這個夢想。 對於他們願景的明確了解, 他們喚起勇氣和意志力, 創造剩下需要的奇蹟, 他們通常把其它人認為 不可跨越的障礙, 化為願景的特色。 以萬神廟的”眼睛”為例, 要堅持這樣的設計, 你勢必無法使用 在羅馬拱門上發展出來的結構技術。 然而,相對於 重新去思考重量和壓力的分佈, 他們用一種僅適用於天花板有一個洞的 全新設計。 完成後,不僅兼具美學, 設計上還帶來光線和涼風效果, 還有能直接連通天堂的管道。 很不賴吧。 這些人們不只是相信 不可能的事可以被完成, 而且是一定要完成。

歷史故事就先到此為止。 近代有什麼創新的事物, 是結合了獨特的設計 和先進的技術, 可以讓人們在千年之後 依舊會記得呢? 把人送上月球是很了不起的, 然後再把他平安地帶回地球,也是一樣。 談到人類的一大步: 很難想像在人類的歷史上, 有什麼可以比得上 我們第一次遠離我們自己的世界 踏上另一個世界的那一刻。

那在登月之後,會是什麼呢? 有人可能會說今天的萬神廟 是網際網路, 但我真的認為這是錯的, 或是說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網際網路不是萬神廟, 比較像是混凝土的發明, 對於建造萬神廟 是很重要,不可或缺的, 而且可以流傳後世, 但只有它是不夠的。 正如混凝土的技術 對萬神廟的建造是很關鍵的, 創新者使用網際網路 創造能流傳後世的全新事物。 智慧型手機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很快速地,地球上大部分的人們 都會有一支, 把人們聯繫起來 和訊息連結的想法會流傳下去。

那下一步呢? 同等於萬神廟的下一個指標在哪? 想想看, 我不會接受一些似是而非 或重大突破的事物作答案, 例是治癒癌症。 為什麼?因為萬神廟 是建造在很多實體的設計之上, 每一個都來自由簡單的觀察 和不斷地體現, 而且可以無窮盡的流傳下去。 這像是藝術一樣難以用語言表達, 這些拓展生命及釋放痛苦的貢獻, 當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 而且很華麗, 但它們只是 我們全部知識技術的一部分, 網際網路也是。
那下一個會是什麼? 這有些違反直覺, 但我猜是一個自1930年代末期 經由每個世代的修改的 一個願景: 自動駕駛車輛。 你或許想,拜託, 怎麼會是一個比較潮的 巡航定速系統? 但你仔細看, 大部分我們的世界是設計在道路和運輸之上, 道路之於 羅馬帝國的興起, 就像州際高速公路 之於美國的 繁榮和現代化。 現今,這些串連我們世界的道路 主要都是汽車和卡車在使用, 而這個基本上一百年來 都沒有改變。 或許現今不是很明顯, 但自動駕駛車輛會是關鍵的科技 讓我們重新設計我們的城市, 更進一步地,改變文化。 為什麼呢? 一旦普及之後, 每年可以減少 美國上萬的生命的死亡, 全球有上百萬的生命。 汽車引擎的油耗和空污, 會大量的減少。 大部分在進出城市 交通擁塞將會消失。 這些會引發新的思維 重新設計我們的設計,職場, 以及我們的生活。 我們可以更快速到達目的地, 社會可以拾回大量的 資源損耗, 現在花在車陣中的時間只是在污染世界。

但為何是現在?為何現在才能實現? 因為過去三十年, 在汽車業以外的人們, 花費上億的金錢 創造出必要的奇蹟, 但當初是為了不同的目的。 這讓像是 DARPA、大學、公司企業, (註:DARPA 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完全置身在汽車業界之外的人們, 如果夠聰明,就會了解到 自動汽車現在可以被實現。 什麼是自動汽車需要的五個奇蹟呢? 第一個,你需要知道 現在你確切的時間和位置。 這個可以經由 GPS 解決, 全球定位系統, 是由美國政府發展的。 你需要知道道路在哪裡, 道路規則是什麼,你要往哪裡去。 這些可以由導航系統, 車內導航系統, 和網路上的地圖來達成。 你需要近端即時通訊 配合高效能的電腦運算, 來了解附近車輛 的動態。 為手機發展的無線技術 加上一點些微的改造, 就可以完成的解決這件事。 你或許想到 在社會和法律上 都可以接受的 一些道路限制。 像是高乘載車道 和其它的延伸。 但最終,你需要能辨認 人群、號誌和物體。 機械視覺、特殊感應器、高效能的電腦運算 可以做到這些, 但這還是不太夠, 尤其是當你的家人在車上。 偶爾,人類需要給予一些決定。 你或許需要喚醒乘客 詢問他們 剛剛那個在路中間的顛簸是怎麼回事。 這還不賴,我們已經有一些 新世界的輪廓了。 此外,一旦駕駛 向那困惑的汽車解釋 路上那隻在叉子上的巨大的雞 只是一家餐廳, 它就會安心的繼續行駛, 而地表上的所有其它汽車 也將從此了解這件事。

第五個奇蹟,已近乎完成, 是需要一個明確的願景, 一個佈滿自動汽車的美好世界, 吸引人和功能完善的設計, 加上許多資金和努力, 可以把它開回家。 只需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了, 我預期自動駕駛汽車 將會永遠的改變我們的世界 延續好幾十年。

總而言之,我開始相信 促成下一個萬神廟的各項要素 已經在我們的周圍, 等待有願景的人們, 同時具備寬廣的知識, 跨領域的技術, 及極端的熱情, 讓這個夢想成真。 但這樣的人才並不會 自動地無中生有。 他們必須從小時候 就被良好的教養和鼓勵。 我們需要愛護並幫助他們 去發掘他們的熱情。 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全力投入, 幫助他們了解到 失敗為成功之母, 並且要持續不懈。 我們需要幫助他們找到他們的典範, 給予他們自信,相信自己, 相信任何都是可能的, 就像我祖父帶我去購買雜貨, 就像我父母 帶我去科學博物館, 我們需要鼓勵他們去找到他們自己的道路, 即使這是非常困難。

但有一個注意事項: 我們需要定期的把他們 從現代的奇蹟拉開來, 電腦、手機、平板、 電玩、電視, 帶他們到外面, 讓他們感受到 我們的世界、星球和文化 的美好設計。 如果不這樣做,他們不會了解 這些資產的珍貴, 而有一天會輪到他們 來保護和改善。 我們也需要他們能了解 有些事物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下 沒有被得到應有的看待, 藝術和設計, 不是奢侈品, 也不是不能和 科學科技相容的。 事實上,它是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必要。

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 或許你可以帶你的孩子 去真正的萬神廟, 像我帶我的女兒奇拉, 去第一手體驗到 令人震驚的設計, 在羅馬的某一個不起眼的日子, 觸及到 2000 年的未來, 造就我現在的人生。
( 註: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是結合 超級電腦晶片、人工智慧、智慧型手機及通訊、各種感測器、雷達、機器人自動駕駛、GPS、人機關係、觸控螢幕許多技術之未來最大發明 )

Enhanced by Zemanta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Too Big To Know:David Weinberger 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 - 延伸心得 ( Too Big To Know, Unsettling Knowledge )

    當知識已經「網路化」。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於書中清楚說明,在商業、科學、教育和政府領域裡,網路化的知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策。當知識網路化,變得豐饒、開放、相互連結,我們對「知識是什麼」、「知識如何運作」的既存看法就受到強烈挑戰;如何面對挑戰、建立知識的新架構,是網路時代知識工作者的關鍵課題。

    作者溫柏格是哲學博士、資訊科技評論家,也是首屈一指的網路思想先驅。他也是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對數位世代下,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人際關係與溝通等觀察入微、見解獨到。曾擔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網路政策顧問。經常在美國公共廣播電台評論時代脈動,並撰寫無數與資訊、網路、行銷相關的文章,長期為《連線》、《今日美國報》、《史密松寧通訊》、《哈佛商業評論》、《科學人》、《紐約時報》等刊物執筆。他也擔任眾多高科技公司的行銷顧問,《華爾街日報》甚至封他為「行銷大師」。

   本書輕鬆地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識已經不再被紙本書籍的形式所限制與保存,網路與連結才是知識無窮盡的聖殿。看完這本書你可能不會變聰明,但你一定會知道如何讓你每天使用的網際網路變得更聰明

網路的出現,特別是近年來社群網站的流行,讓各種真偽難辨的訊息四處流散,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知識的傳統定義是否仍然有效。所幸我們看到網路上仍有許多人透過各種方式試圖幫助網友過濾訊息,各種各樣的實驗手段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與商機。這也是身為網路從業人員最令人興奮之處。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卻鮮少人留意這個力量重新分配的原因和結果。所有的革命,都源自於此。

知識不再被書籍的形式所限制時將使集體人群的經驗與思想借由網路產生整合與創新,知識也不再被專家獨自享有,聰明的網路式集體人群決策將發生,將大大影響人類生活、民主、人權、教育及科技,法蘭西斯•培根 : 『知識就是力量』也將演變成『知識、社群趨勢、媚力就是無比力量』,此力量之大遠超過我們想像,就像 Apple Inc., 之 iPhone 是運用科技知識、iTune 社群趨勢、高質感外觀及操作介面之媚力一舉打敗曾稱霸世界39年之手機王 Nokia 擊倒在地無法回生, Google 之 Android 更運用相似之科技知識、Google 社群及Open Source趨勢、好的質感外觀及操作介面之媚力一舉大幅提升觸控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至80%,網路、社群網站的出現,『知識就是力量』將改變了。



知識數位化及網路化 - 造成數位化網路知識打敗了傳統書成主流網路

  在書是知識未數位化的時代,百科全書業務基本上是一個分銷業務。大部分的費用是佣金的推銷員。網際網路出現後,新技術形成很多規模更便宜的訂單分佈之知識,百科全書行業崩潰。大英百科全書就被 Wikipedia 打敗的。

   維基百科全書,自2001年1月13日上線,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持,截至2012年6月時,維基百科條目數第一的英語維基百科已有360萬條條目,而全球所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共突破1900萬條條目,總登記用戶也超越2960萬人,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次,而根據知名的 Alexa 網路流量統計排名,維基百科目前為世界網站流量排名第六大網站(頂峰時為第五大)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大部分頁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和修改,而維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計劃,例如: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計劃的產生。雖然 Wiki 技術產生對這些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內容準確性的爭議,但如果所列出的資料來源可以被查證、審查及確認,仍會受到各界一定的肯定。

BCG科技與策略趨勢分析:百科全書業務基本上是一個分銷業務。大部分的費用是佣金的推銷員。CD-ROM後,網際網路出現了,新技術形成很多規模更便宜的訂單分佈之知識,百科全書行業崩潰。當然現在這是一個很熟悉的故事。其實,這更普遍的說這是第一代互聯網經濟的故事。交易成本下降打破了價值鏈,因此允許跳過中介,或者我們稱之為通路之解構,明顯例子:誰取代大英百科全書讓不它再有商業模式?答案變得明顯。我們知道它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不是它的分佈。維基百科有什麼特別的生產方式。維基百科是由其用戶創建的百科全書。

知識「網路化」、專業知識在雲端,將推助雲端知識與虛擬雲端專家之形成

在網際網路領軍之下,知識現在變得社群化、行動化和公開化。溫柏格讓我們看到如何從中解密出好處來。在網際網路「資訊過載」的時代,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

知識社群化、行動化和公開化後,每一天,全球人類製造出來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要用4000萬台 64GB 的 iPad 才裝得下。過去,資料量太大、毫無價值的資料太多、「賭博」的代價太高,沒有一家企業有本錢用過去既有的流程一一過濾所有的資料,但新的方法和工具,將從中挖出值得鍛鑄與收藏的珍寶。經過整合、分析的海量資料,可以讓公司增加50%的新客戶,讓政府減少30%的成本。

這些海量資料分析如海潮般湧流的大量資料,知識「網路化」製造出來的大量資料量,經大量資料分析,正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已經創造出驚人的效益,並將推助雲端知識與虛擬雲端專家系統之形成,雲端專家系統結合人工智慧將創造出新的應用。

知識「網路化」、書籍數位化,將造成新的電子書雲端知識與總整理商業服務

在網際網路領軍之下,從 Google Ngrame viewer 學到的事就是未來書籍數位化、網路化是否導致新的雲端知識與總整理商業服務:例如讀取100本股市分析電子書總整理之K線統計、讀取30本能源相關電子書總整理,這種加速人們讀取眾專家之精髓的閱讀方式將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統計出知識、定義出知識之方法。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全球雲端平台戰況激烈 ( World Wide Cloud platform became very a competitive business )

Google雲端平台登台 與亞馬遜、微軟競爭

隨著網路應用更趨成熟,雲端服務已成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利器。Google 針對台灣企業用戶的需求,首度在台推出 Google 雲端平台(Google Cloud Platform),全面升級 Google 企業服務,為客戶帶來全球最快、最穩定、最佳品質的雲端後盾,也將與亞馬遜 AWS(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 Windows Azure 等服務競爭台灣市場。

‧Google 雲端平台:https://cloud.google.com/

谷歌雲端平台建置包括運算、儲存及應用服務3大層面,台灣是 Google 雲端平台登陸亞洲的第一站,首波服務包括 Google Compute Engine、Google Cloud Storage 以及 Google Cloud SQL,可讓企業用戶和開發者享用全球相同的雲端基礎架構,獲得更高的運算效能和低延遲率等優勢;也提供一系列工具與應用程式介面(API),讓用戶能在最具規模和最快速的雲端環境中設計應用程式,這也需借助 Google 在彰濱工業區和新加坡等地的資料中心進行協作與運算,後續如 Google App Engine、Google BigQuery 和 Google Datastore 等服務也將陸續在亞洲上線。

8 個月前台灣 Google 已開始推動 Google Enterprise 服務,如企業 Gmail、文件、雲端硬碟等常見的 Google Apps,還有 Marketplaces 以及 Developer platform。未來,企業可將焦點放在開發應用服務上,硬體或雲端架構則可交給 Google 雲端平台來進行。目前全球已有475萬個應用程式在 Google 雲端平台上執行,App Engine 每天可處理多達280億次請求,Cloud Datastore 每月進行6.3兆次儲存。

國外知名的照片聊天服務 Snapchat、「Angry Bird」手機遊戲商 Rovio、日本社群遊戲商 Applibot 已採用 Google 雲端平台。而台灣地理資訊中心(TGIC)採用其中的 Google 地球企業版,改進災害應變及土地規劃系統;交通部公路總局也透過 Google 地球,及早規劃防災應變方案。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及特地訪台的雲端平台營運總監 Daniel Powers,一同揭櫫 Google 雲端平台在台灣的經營方向發展願景。Daniel Powers 表示,無論是台灣的企業用戶或開發人員,今後都可享有 Google 投入15年、建置的全球雲端基礎架構所帶來的高速、擴充彈性和規模,以及本地化的工具與技術支援。Google 近日也將在台北、香港等亞洲城市舉辦一系列的雲端講座活動,與開發人員分享 Google 雲端平台將如何協助提升應用服務的開發效率。

Google雲端服務降價85%

雲端價格戰開打!《紐約時報》報導,Google雲端業務來勢洶洶,挾帶削價85%、軟體更新服務等優勢,直逼亞馬遜(Amazon.com)的霸主地位。Google的雲端服務將減價30%至85%,雲端儲存費用降為每GB 0.026美元,比原先價格約低68%;運算引擎(Compute Engine)則不分區域、大小、等級,費用也將便宜32%,BigQuery數據分析服務價格約減85%。Google期望,未來可以將雲端業務轉型為整合應用程式和數據的產品,而不僅僅是許多分散的功能。

從策略角度來看,Google大砍雲端服務價格是相當聰明的做法。亞馬遜首創雲端運算商機,2006年開始出租電腦運算能力和儲存空間給其他企業。知名品牌如Netflix、Shell等都透過亞馬遜的平台來經營事業,但卻要付出昂貴的費用,許多較小的網路商吞不下成本,只好轉往雲端系統。

Google除了和亞馬遜、微軟、Rackspace Hosting Inc.等公司競爭,也需要和新的供應商搶客戶。研調機構Gartner預估,雲端服務市場規模去年達1310億美元。

Google科技基礎設施資深副總裁赫爾茲(Urs Holzle) 25日表示,雲端伺服器和儲存系統成本大幅下滑,但是雲端運算費用卻未隨之持續調降,他們認為兩者之間不該存在龐大價差。未來Google運算引擎(Compute Engine)服務將砍價約32%,應用程式開發平台(App Engine)也將降價30%。

此外,Google也已於13日宣布,「雲端硬碟(Google Drive)」服務費率也將大減價,100 GB雲端儲存空間的月費從先前的4.99美元調降40%至2.99美元,1 TB的月費更從先前的49.99美元大砍80%至9.99美元;而10 TB的月費為99.99美元,使用者還可加價換取更多儲存空間。

微軟砸重本!OneDrive 提供 15GB 免費容量 付費版本也大降價 

為了持續擴大消費雲端佔有率,微軟昨天宣布,將在下個月開始,將 OneDrive 的免費容量由原本的 7 GB 提升到 15 GB,搭配原有支援各種平台的入口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把更多資料放在雲端上頭。

此外,在 OneDrive 付費服務部分,微軟也進行了降價的動作,100 GB 從 7.49 美元降價至  1.99 美元,200 GB 則是由原本  11.4 美元降至 3.99 美元。另外針對 Office 365 的訂閱服務客戶,微軟將提供每位用戶 1TB 的線上儲存空間。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我喜歡的智惠型穿載及物聯網裝置 ( IOT ( Internet of Things ) devices I like )

Google Glass

Google 眼鏡因為沒有鍵盤,一切都要「語音控制」(目前只支援英文),所以眼鏡本身功能的管理,全部都是以手機端的 App、 網頁端的 My Glass 網站來進行。

最基本的天氣預報等 Google Now 資訊,當然也都在 Google 眼鏡上可以隨時讀取。

我感覺只要 Google Now 持續的強化(目前也確實如此),那麼 Google 眼鏡就會是最能代表 Google Now 的設備, Google Glass 也會因為 Google Now 而成為「有用的智能助理」。任何我接下來需要的資訊、行動,都可以隨時、即時、自動的彈出在我的眼前,並且讓我決定如何互動。

Google Glass 的即時通訊

當然, Google Glass 也會是一個很棒的通訊工具,可看作你的藍牙耳麥的超級進化版。透過藍牙與你的手機連結後, Google 眼鏡真的可以幫你接電話、講電話,甚至呼叫手機通訊錄、控制撥打手機電話,而我的雙手可以繼續進行我的工作與行動,只要語音命令就可以讓 Google Glass 完成電話撥接。

Google Glass更新:餐廳訂位、路況回報及第三方語音控制等功能

在Google Glass的XE8最新發表更新中,這次Google Glass搭載的Google Now功能將有新了的內容更新,且可使用第三方語音應用更新和影片播放控制等功能。

Google Glass在Google Now功能更新包括:旅館及餐廳訂位、演唱會門票預訂及提醒、院線電影放映的資訊、緊急災害提醒、交通狀況回報及提醒、天氣預報、隨時查看運動賽事等。

Google Glass在主選單中新增了「第三方語音控制」選項,可支援Path以及Evernote等應用。

此外Google Glass影片播放時,新增了可讓用戶在影片播放時控制影片播放的狀態,暫停、播放、快轉等。

Smart Band  智能手環 – 人體微型電腦

先來看看智能手環的功能與運作。智能手環為了講求動作判斷精準程度,通常會建議選擇適合手腕寬幅的尺寸,避免過於寬鬆而誤判數據。基本上 Jawbone UP的運作原理同樣採用動態感應元件作為動作識別,Jawbone Up 設計團隊在官網影片中針對製作方式做了說明:「對於這件腕戴式產品,我們的期望是它能像手錶一樣耐用、又像手鐲一樣時尚,UP…需要創造各種新的『製造』方式,還需要開發各種新的產品測試方法,…最大的難題在於鑄模,它內部電子零件小巧精密,因此必須解決這些艱難挑戰,讓它非常堅固、非常耐用、而且非常輕,能夠輕鬆配戴,同時還要完全防水及液體。必須進行掉落測試,確認它們在各種意外的墜落後都能安然無恙…..電路板上每個零件的位置都必須精密規劃,才能夠為整個系統提供適當的機械支援」。穿戴式產品的出現,使人們可量化自己每天的數據,注意飲食、睡眠、運動等健康資訊,與智慧型手機同步後也可結合社群網站分享資訊。

智能手環能夠記錄哪些活動?在一般模式下使用的時候,UP將記錄用戶的運動數據,包括步數、步行距離、活動時間(1天的總和)、最長活動時間、最長非活動時間(伏案工作似乎包括在這一項目中)、總消耗量(消耗的卡路裡)、活動消耗量(運動消耗的卡路裡)、非活動消耗量(基礎代謝)。帶在手上幾乎無重量感,可兼具時尚、紀錄等功能,加上穿戴式電子產品盛行,已引起市場注意。

Jawbone花錢買專利  咕咚複製無侵權?

Jawbone與動態感應技術廠商 Fullpower-MotionX 合作,動態感應技術一向是該公司的亮點。今年四月底,Jawbone 宣佈以 1.1 億美金買下具有多項穿戴式監測裝置技術專利的BodyMedia,瞬間增加至少數十個感應專利(USPTO 輸入 BodyMedia 所查詢到的專利。Jawbone 花大錢買專利,而咕咚智能手環的相似有無涉及侵權問題呢?

智能手環下一步:健檢諮詢 開放API

雖然智能手環可以做到「量化己身」,但是如果只有提供數據,使用者容易感到無聊,產品的新鮮感與實用性就會降低很多。未來應會加上健檢指標,與醫院或健康諮詢單位合作,讓使用者可直接上傳數據便能獲得檢測分析報告、及醫生或運動專家的建議,如此才能增加手環的價值,並使盈利過程拉長。咕咚已宣佈在和百度雲合作後,數據相關業務會被放上相當重要的位置,而 Jawbone未來將進一步擴增旗下體能監控的應用範疇,也將開放旗下API內容,讓開發者可以設計更多Jawbone UP應用功能。

雲端服務加入戰場,智能手環市場大車拼,未來提供的服務還有得瞧。


Dog collar

Whistle is a wireless based sensor device attached to a dog's collar that collects data depending on a dog's age, breed and weight during the day. The data is sent to an accompanying iOS device,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into a graph by special algorithms, to reveal how much and how quickly the dog has moved around.

The device also tracks the dog's exact location using GPS, an accelerometer and cellular wireless technology. Battery life is said to be 10 days with an LED light showing when it needs topping up.

Whistle, the makers behind the $100 tracker, said it will give own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day-to-day behaviour and long-term health trends".

Toothbrush

Kolibree's electric toothbrush keeps track of brushing habits and techniques by analysing the movements and the length of brushing with monitoring and scoring scales. The waterproof device sends data to your smartphone with notes on whether you brushed long enough and reached the important parts of your teeth and gums. ( Kolibree 的電動牙刷跟踪通過分析運動刷牙習慣和方法中的,並與監測和得分秤刷牙的時間。防水裝置將數據發送到您的智能手機與筆記您是否刷夠長,達到你的牙齒和牙齦的重要組成部分。)

The app, which includes tips on how to brush better, can also be configured to track the brushing data of family and friends unless they choose to keep it private. 


The wearable gadget, developed by Rest Devices, is a sleep suit and baby monitor that tracks a baby wearer's temperature, breathing rate, body position and activity level.

The waterproof plastic turtle above has a temperature sensor, accelerometer and Bluetooth low-energy chip that sends audio and data in real time to connected apps for iOS and Android devices.

Users can also view past logs to understand their baby's sleeping patterns.

Oven

Dacor, a kitchen appliances maker, unveiled the world's first smart oven at CES. Powered by a Samsung 1GHz Processor, the Dacor Discovery iQ cooker has self-cleaning tools, its own colour touch control screen and a four-part convection system that reduces cooking time.

The oven is controlled from an Android or iOS smartphone, which include apps that provide cooking instructions and recipe videos. Users are alerted when heating is completed and guests can be told when dinner is ready.

LG HomeChat system

LG unveiled a HomeChat system earlier this year that allows users to send text messages to appliances and then get responses.

David VanderWaal, the firm's head of appliance brand marketing in the US, said that by texting "what are you up to?" to a washing machine for example, users can get a reply such as: "I'm just finishing the spin cycle, I won't be long."

Users could tell a washer machine to start a load of laundry or a hover to clean up before they get home, while fridges could tell owners how much food or drink it has left.

The system is expected to be released in America later this year.


Beddit is a film sensor that lies under your sheets. It tracks your sleep, heart rate, breathing rhythm, movements and snoring, and no wearable sensors are required. When you're asleep, sensors send the data via Bluetooth to your smartphone and in the morning, the smartphone app shows you your sleeping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ips on how to improve it. Other features include an integrated alarm clock, sleeping statistics and other coaching tips. All this can be controlled from your iOS or Android device. ( Beddit 是一種薄膜傳感器,根據你的床單所在。它跟踪你的睡眠,心臟速率,呼吸節奏,動作和打鼾,也沒有穿戴式傳感器是必需的。當你睡著了,感應器通過藍牙將數據發送到您的智能手機,並在早晨,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顯示了你的睡眠與健康表現。)

Nobody wants to sleep with an extra wristband (or a headband, for that matter). Beddit is placed in your bed, under the sheet. You won't feel it at all.

Beddit gives you more with less. No hassle, but rich, accurate data and tips to help you sleep well and feel refreshed.

Beddit is based on ballistocardiography (BCG), a scientific method for measuring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s.

It detects the tiny movements caused by respiration and heartbeats, and turns them into useful sleep and wellness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Owlet Infant Health Tracker

No one is more concerned with health than the mother of an infant, and with the rising availability of wrist-worn fitness tracking devices, it only makes sense that a baby-sized health tracker would pop up.

Meet Owlet, one of our hardware battlefield companies.

Owlet is an ankle-worn health tracking device for your baby, with an accompanying app that gives you a readout on your little bundle of joy’s health at any time.

Owlet tracks heart rate, oxygen levels, skin temperature and even provides rollover alerts during sleep. ( Owlet 跟踪你的心臟速率,氧含量,皮膚溫度,甚至在睡覺時提供翻轉警示。)

It all works with a system called Pulse oximetry, which has been used in hospitals and in pediatrics for years. By using red and infrared lights, the “smart sock” as they call it, can measure heart rate and oxygen levels without being invasive.

The smart sock then transmits the information its recording to a smartphone app via Bluetooth 4.0. If you don’t have a smartphone, you can plug in the smart sock via USB to see metrics on your computer, or connect the smart sock to your home Wifi network to see readouts on any connected device.

The sock is hypoallergenic, wireless, and all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are housed in a resistant silicone case to make sure no one gets electrocuted.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