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陸對台策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陸對台策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第三波全球金融危機真來了 - 陸企債泡沫破裂開始、港幣瀕臨崩潰、全球陷入長期停滯、中國信貸風險持續惡化 ( The 3rd wav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me - China enterprise bankruptcy )

第三波全球金融危機來了、中國新興市場萎靡為導火線

之前新興市場股匯崩盤,不只是市場波動,而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三波階段?高盛認為,新興市場走軟、原物料崩盤、美國升息疑慮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各界憂慮資產價格能否持續成長,形成新一波金融海嘯

CNBC、金融時報(FT)12日報導,高盛認為,金融危機為多個單獨事件,彼此互有關連。第一波金融危機是美國房市崩盤,導致雷曼兄弟垮台;第二波金融危機是歐債,銀行對美國曝險,蔓延到主權債,引爆風波。第三波是新興市場和原物料價格同時跳水。

這三波事件擾亂了證券市場的復甦節奏。證券的歷史復甦循環多可分為四個階段「絕望」、「希望」、「成長」、「樂觀」。第一波美國危機使市場陷入「絕望」,FED施行量化寬鬆(QE),讓投資人進入「樂觀」,但是之後的歐債危機、新興市場風暴打亂復甦腳步。
China Debt crisis will come, no question on this

儘管部分人士擔心,新興市場經濟和獲利預期下修,恐怕會讓全球陷入長期停滯 ( secular stagnation )。高盛認為此種憂慮過於誇大,報告稱,新興市場和中國疲弱反映出經濟成長進入重新平衡,而非結構損害,儘管調整需要時間,但是失衡現象將逐漸回穩,經濟活動、獲利、利率有望正常化。

覆巢之下無完卵,或許是形容全球經濟的最佳比喻。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和金融時報追蹤指標發現,全球經濟低迷比想像中更為嚴重。當前各國有如共乘一艘船,新興國家一蹶不振,恐怕會讓船隻翻覆,各國一同落水,同陷衰退困境。

金融時報(FT)4日報導,布魯金斯研究所的 Eswar Prasad 表示,貧困國家的經濟數據疲弱,創造出成長分歧、需求不振、通縮進逼的危險組合。當前新興市場悽慘,先進國家安然前行,但是未來恐非如此。「Tiger Index」追蹤實質經濟活動、金融市場、消費者信心,並與各國和全球歷史平均值比較,藉此了解全球經濟復甦情況。數據發現,新興市場成長指數遠低於歷史平均值,成長極度頹靡。而且同樣是新興國家,印度冉冉上升,巴西和俄羅斯則深陷衰退。Prasad 憂慮,新興國家信心一落千丈,先進國家也會難逃一劫,未來幾個月將受衝擊。

陸債如骨牌倒下!雨潤食品虧錢、13億人幣債恐違約

中國債市真有泡沫,債務違約頻頻發生?太陽能業者「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Baoding Tianwei Yingli New Energy Resources、簡稱天威英利)可能在今(13)日正式倒債。肉品業者南京雨潤食品(Nanjing Yurun Foods)也警告說,不確定能在18日兌付人民幣13.7億的到期債務。
滬港通開放海外及香港民眾投資大陸股市,該計畫期待更多資金來帶動大陸股市好讓大陸股市許多高檔套牢資金能出脫等待美元升息時轉成美元資產,因此它將促使中國股市創造大泡沫,需注意上證未來未來6個月內是否再跌破3413 : 已經破了

彭博社12日報導,2012年雨潤以5.49%殖利率,發售人民幣13億元債券。雨潤18日須償還人民幣13.7億元的本金和利息,不料該公司聲稱現金短缺、籌款困難,還款出現不確定性。

北京新報報導,雨潤董事長祝義財3月開始遭到監視居住,間接影響經營。中國高檔餐飲業和肉品消費疲弱、競爭加劇等,導致今年上半虧損人民幣4億元,但是該公司仍在努力籌款償債。中債資信評分析師唐晶瑩認為,銀行放款收緊;雨潤控股集團也受地產拖累經營惡化,難以提供財力支持。從現有情況來看,債務違約可能性極大

彭博社13日報導,太陽能廠天威英利人民幣10.57億元的債券本金和利息今(13)日到期,各界預料倒債難以避免,債券價格跌至新低。12日天威英利的債券價值僅剩面額的46.2%,為2010年發行以來新低。中國招商銀行資深分析師Liu Dongliang表示,市場早有預期,天威英利倒債影響有限,不過隨著經濟放緩加劇,未來幾年恐怕會有更多債券違約。

彭博社9月30日報導,天威英利的兩大股東都無力出手相救,分別是太陽能面板製造商英利綠色能源(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和保定天威集團。英利持有天威英利的74%股權,英利迄今市值已跌掉2/3,早在5月就坦承債務沉重,能否繼續營運出現重大疑慮。保定天威旗下企業持有天威英利26%股權,保定天威在4月債務違約,成了中國首家倒債的國營企業。

中國股市泡沫剛破,債市泡沫卻隱然成形,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估計,今年底債市崩盤機率高達1/5。彭博社9日報導,德國商業銀行6月還認為中國債市崩盤機率幾近於零,如今一改先前看法,估計年底前有20%崩盤機率。中國證券商興業證券(Industrial Securities)和華創證券(Huachuang Securities)也警告說,債券價格衝上六年新高、發債量破歷史紀錄,漲勢無法持續。

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認為,最糟情況下,債市由漲轉跌對中國經濟衝擊,遠大於股市重挫,並會加劇資本外逃。Banco Bilbao亞洲首席經濟學家Xia Le指出,股災只反應出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憂慮,債市崩盤則代表憂慮成真,企業債務違約,可能會在新興市場引爆嚴重賣壓。


高盛 (Goldman Sachs) 近日指出,過去這一波全球經濟疲軟,並非單純新的市場動盪,而是由 2007-08 年美國房市泡沫破裂引發的金融災難,所掀起的第三波全球金融危機。其特徵包括原物料價格摔至谷底、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停滯,以及通貨膨脹低落

高盛駐倫敦總體經濟研究部歐洲主任 Peter Oppenheimer 等人上週發布報告寫到,這場全球金融災難的前 2 波危機,分別是銀行體系崩潰與歐洲債務;而目前面臨的第三波金融危機,根源則來自化解前兩波危機所採取的行動。該行分析師們認為,這些問題都包含在過去 1、20 年的債務超級循環。

高盛的論點是:由債務引發的前兩波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央行都趕緊降息因應;這樣的行動,鼓勵投資人借貸給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儘管報酬微薄。如今利率看升,這些放款人也準備退場,投資人撤出大宗商品;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卻與大宗商品發展息息相關。

高盛分析師寫到:「新興市場經濟體走軟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增加,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美國利率可能升高,令資產價格漲勢能否持續產生新的疑慮。這就造成新一波的『全球金融危機』。」

在之前危機過後的低利率政策期間,中國投資爆炸成長,但當中許多可能是效益極低的投資,甚至是浪費。一旦經濟成長減緩,意味累積的債務更難償還,或至少得經歷一段痛苦的調整期。高盛並指出,這些投資的報酬能否持續令人擔憂,在加上通貨緊縮勢力已開始發展。

高盛補充,這三波金融危機持續相互影響,加重經濟復甦難度。其中新興市場崩潰,在不好的時機點衝擊到歐洲;正如歐債危機在 2010 及 2011 年時,造成美國經濟復甦脫軌。

如今美國開始討論升息,公債殖利率因而看漲,使得投資人對新興市場的興趣降低,目光及資金也轉向已開發國家。這造成新興市場國家及企業更難籌資,借貸成本升高,償債能力也下降,進而拖累全球經濟成長速度。高盛警告,這第三波金融危機還不會結束,除非新興市場的所有過度舉債都解決完畢。


中國國有中央直營企業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週二 (15 日) 公告,由於債權人之一向法院申請公司重整,因此可能無法支付本月 26 日到期的中期債券利息。意味中國恐怕繼今年 4 月的保定天威後,爆發第二起國企倒債案例,也會是央企倒債的首例。
中國發債年增率竟超過30%之數倍

位於四川德陽市的二重集團,為中國最大金屬冶煉設備供應商之一。而這批可能還不出利息的債務,為 2012 年發行的總額 10 億元人民幣 5 年期債券「12二重集MTN1」。該集團表示,債權人機械工業第一設計研究院以其無法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償債及具重整價值為由,向德陽法院請求二重集團企業重整。

二重集團這批債今年付息日因假落在本月 28 日。若法院在此之前決定受理企業重整要求,依中國企業破產法規定,二重集團便不能支付「12二重集MTN1」債權人本期利息,債主得向指定管理人申報債權,並等待統一受償。不過二重集團重申,他們目前仍在努力籌資支付本年度債息。

此外,二重集團控股子公司二重重裝 (400062-CN) 同日也發布聲明表示,本月 11 日遭到債權人之一德陽立達化工以資產不足為由,向法院要求企業重整,可能因此無法如期支付下個月 14 日到期的「08二重債」本息。二重重裝表示,法院是否受理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若重整失敗,則資產將遭清算。

保定天威集團今年4月21日才因未能按期支付 8550 萬元人民幣的中期債息,成為中國國企違約首例。若此次「12二重集MTN1」或「08二重債」無法如期履行債務,將成為第二起中國國企違約案例,也是央企債務違約首例。

《彭博社》報導,二重集團為中國國有中國工業機械集團完全持有的公司。華創證券債券分析師 Qu Qing 指出,由於二重是國有企業,因此債務違約可能會引發投資人對於中國企業債信風險的憂慮。

BDI index show the China economic impact to world wide

中國股市牛氣不再,投資人衝向債券。債市有多火熱,看看中國10年期公債就知道,如今殖利率已大減100個基點至3.3%,創2013年六月錢荒以來新低。不少人憂心,中國企業負債高、獲利減,發債量卻節節攀升,債務泡沫將越吹越大,後果不堪設想。

巴倫(Barronˋs)財經網站9月30日報導,殖利率走低、利差縮減,今年前三季的發債量增至人民幣8.7兆元,較去年同期飆升67%。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分析師Zhou Hao警告,儘管債市大漲有基本面因素,如股市不穩、投資人避險等,但中國債市已經亮起紅燈,主因企業獲利下滑,信貸利差卻創歷史新低。

Hao指出,這幾週來公債和AAA等級企業債的殖利率利差降至90個基點,比推出四兆人民幣振興方案時更低。問題是中國企業的槓桿比例自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大增,2015年第1季企業債佔GDP比重達161%,遠高於2008年底的9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就算不計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中國企業債仍高於國際水準。最近數據也顯示,企業獲利大不如前,今年8月工業利潤年減8.8%,為2011年10月開始記錄以來新低。
中國債市過熱,最明顯例子是高負債企業也能輕鬆籌款。榮盛房地產( RiseSun Real Estate )債台高築,卻能發售數十億人民幣債券,享受五年低利。企業沒錢卻狂舉債,景氣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就可能引爆倒債危機,戳穿泡沫。

CNBC和華爾街日報報導,標普9月21日稱中國銀行業風險增加,展望降至負向。標普報告稱,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之際,信貸虧損激增、貸款成長速度仍快,信貸風險恐會持續惡化。

中國仰賴放貸刺激成長,儘管中國銀行有豐沛存款、信貸成長也放緩,但是大型銀行多為國營,導致市場扭曲、缺乏透明性,標普估計,私營部門信貸佔中國GDP比重,當前為141%、2016年底有1/3機會增至超過150%。作為對照,世銀估計美國比重僅為50%。

BusinessInsider報導,摩根大通銀行(小摩)分析報告指出,陸債氾濫成災,一旦泡沫破滅,估計每12筆貸款會有一筆成為「不良貸款」,也就是有8.2%的貸款人繳息將出現困難,或甚至未來不打算付息以至成為呆帳。

與之作對照,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最高峰,不良貸款比例也不過7%,可見大陸問題之嚴重。華爾街知名空頭大師Jim Chanos曾形容,歐債、美債問題與大陸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誰說人民幣貶值就救得了中國出口?全球需求仍低迷才是重點

"It's Coming To A Head In 2016" - Why Bank of America Thinks The Probability Of A Chinese Crisis Is 100%
中國政府放手讓人民幣貶值,2天來人民幣的中間價貶幅達3.5%。中國7月份出口數據顯示衰退達8.3%後,政府改變匯率政策的做法,推測便是為了拯救低迷不振的出口。儘管中國出口業者認同貨幣貶值將可刺激出口,但也表示中國出口衰退的真正問題仍是全球需求低迷不振所致,同時中國製造業也正面臨生產成本高漲的壓力,只是讓貨幣貶值並無法解決中國製造業出口的所有問題。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人民幣重貶確實有利出口,但許多出口業者仍指出,出口目前最大的問題仍是全球需求低迷和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上海一間模型船製造商的總經理Zhu Qiucheng就表示,人民幣貶值是好事,但對出口商來說這樣還不夠,因為目前真正的問題在於外國的需求逐漸萎縮,同時為了要節省生產成本,他近期也引進了許多自動化設備,畢竟中國目前的勞工成本已經追上許多已開發國家了。2014年中國都會區勞工的年均薪資較前一年上升9%,來到約7900美元,私人企業的薪資上漲幅度更多達到11.3%。

聯大鍛壓業務拓展部門副總裁Yu Mingliang表示,由於國內和外國需求低迷,他們公司已經減少了許多人力,若人民幣維持低檔而出口收入增加,將能幫忙彌補較昂貴的勞工成本。對於中國政府來說,幫助中國製造的商品尋求新的市場是首要重點,出口持續增加能幫忙解決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許多出口商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持續運用外交影響力尋求新的市場,長遠來看這遠比進行匯率調整來得重要多了。

當然,中國在出口上確實有貨幣競爭壓力。過去1年來,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鋼鐵就面臨了日本和俄國貨幣皆大貶的壓力。中國一間生產陶瓷出口的公司總經理Zhang Qikang就認為,目前的情況坦白說就是場貨幣戰爭,症結點只是在於不知道這一場各國競貶的戰爭何時才會結束。

中國未來會不會再採取更多措施來讓人民幣貶值還不得而知。不過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Dong Tao認為,北京不太可能再讓人民幣大幅貶值,因為他們會害怕這樣導致中國的資本大量外流,中國央行未來的做法應該還先視其它國家的反應而決定。花旗的分析師Ivan Szpakowski就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於,其他亞洲國家的貨幣會跟著人民幣貶值到多低的水平。

人民幣若再貶 謝金河:港幣恐崩潰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今天即將揭曉,台灣將會誕生了新領導人,但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今天卻表示,除了台灣外,下週亞洲還有個新焦點,那就是「香港聯繫匯率會不會決堤?」

謝金河今天在臉書發文指出,過去港幣採取聯系匯率機制,一直與美元掛勾,穩住香港人的心,但今年人民幣大貶,對香港衝擊相當大。
謝金河表示,2005年人民幣改採浮動時,港幣還一度大過人民幣,但後來人民幣持續升值,人民幣兌換港幣愈拉愈大,但隨著現在美元超強勢,也把港幣推到懸崖邊,一旦人民幣再貶,「港幣可能瀕臨崩潰」。而且情況可能還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問題還複雜。

謝金河也認為,中國上週股匯市雙跌,全球股災加重,日圓大升、韓元、新台幣也貶值,連不會動的港幣也大貶值,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下週港幣勢必成亞洲焦點。至於台灣,謝金河認為,現在新台幣貶值已救不了台灣,過去日圓貶值央行仍不變應萬變,但「現在想貶,來不及了!」

分析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中國大陸企業債、地方債將是未來大陸面臨泡沫難題,將影響到股市泡沫 ( China corporate bonds, local government debt is the next bubble will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a stock market )

陸股逃過一劫 陸公司債挫挒等

北京政府重手干預下,陸股可能已經躲過一劫,但是高達16.1兆美元,還在不斷增加的全球最大公司債規模,恐怕沒那麼容易處理,而對大陸走緩的經濟構成更嚴重的威脅。

根據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1項針對1400多家公司的研究,陸企肩上的債務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60%,這個數字是美國的2倍,而且過去5年來急速惡化。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 Standard & Poor's )預估,這些鉅額債務未來5年料大幅膨脹77%,來到28.8兆美元。

大陸政府自去年11月以來,4度調降主要利率,並且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解除存貸比限制。

蘇格蘭皇家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高路易( LouisKuijs)說:「信貸水龍頭一打開,資金流向『問題』公司或實體的風險隨之攀升。」

大陸銀行6月新增放款1.28兆元人民幣(2060億美元),遠高於5月的9008億元人民幣。政府的寬鬆政策造成短期利率成本下降,借錢炒股風氣因此盛行,卻鮮少跡象顯示貸款流向實質經濟中可創造獲利的投資,這些投資的長期借貸成本仍高,同時銀行也不願承擔風險。

大陸製造業的債務日益膨脹,獲利與之相比日益顯得小巫見大巫。湯森路透的研究發現,2010年原料公司的債務是核心獲利的2.8倍,到了2014年底,這個數字來到5.3倍。能源公司的債務核心獲利比也從1.1倍,攀升到4.4倍。工業公司的債務核心獲利比也從2.5倍,增至4.2倍。

北京當局採取前所未見的措施搶救市值僅逾8兆美元的股市,卻放任鉅額公司債問題不處理,讓北京政府的救市舉動看來像一場兒戲。美林美銀(BofA Merrill Lynch )分析師崔偉說:「管理公司債市場可能比股市更危險,因為公司債規模更大,迄今無重大違約事件,道德風險不容輕忽。」


陸鋼鐵出口量堪比日本產量、鋼企照賠錢,礦業股崩

Thomson Reuters報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27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年減1.3%至4.1億噸、為近20年來首度呈現下降。產量雖開始走低,但鋼鐵企業本業虧損卻擴大至216.8億元(人民幣)、虧損企業佔比達43%。

數據顯示,鋼材價格續創新低,今年以來鋼材價格指數降幅已超過去年全年。中鋼協表示,全年度產量可能已在2014年觸頂、國內需求量則是早在2013年就已達到最高峰。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6月年減4.8%、連續第39個月呈下滑。201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利潤年減0.7%。
印度經濟時報23日報導,世界鋼鐵協會統計顯示,2015年6月全球鋼鐵產量年減2.4%至1.36億噸;上半年年減2%至8.13億噸。

中鋼協7月22日表示,今年上半年淨出口鋼材4,748萬噸、年增35.5%。
彭博社28日報導,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Group AG)分析師Shinya Yamada指出,中國上半年鋼鐵出口數量達到5,240萬噸、幾乎等同於日本的整體粗鋼產量(5,260萬噸),貿易摩擦恐將升溫。

中國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2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有效需求的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他指出,上半年投資、消費處在近些年來的低位,這兩個月投資、消費、出口雖有一些好轉,但力度應該還要來得更猛一些才有利於工業的穩定增長。他還提到,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這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比較困難。

今年上半年淨損30億美元的英國礦業巨擘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 PLC)27日下跌0.69%、收772.6便士,創2002年9月24日以來收盤新低。瑞士礦商嘉能可(Glencore PLC)在香港掛牌的股票(見圖)28日開盤迄今(截至台北時間上午9時51分為止)最低跌至24.8港元、創2011年5月初次公開發行(IPO)以來最低紀錄。

分析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從國泰金控:2015台GDP成長率降預測 升至3.5%及石油進口價格看 - 但實質GDP成長率是小於 1.35%, 馬政府需大力提出產業升級及新創業補助的策略 : 否則GDP將是保2

國泰金控:2015台GDP預測 升至3.5%

年初以來,國際機構紛紛下調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不過國泰金融集團與台灣大學合作的金融研究團隊今日下午發表第一季「經濟氣候與金融情勢」展望,仍舊上修2015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目標,由原本的3.22%提高至3.5%,但相較主計總處3.78%略顯保守,保3無虞、破4仍需努力,主要對於國內投資看法較為謹慎,估今年成長動能僅屬溫和,經濟氣候不確定性高。

國泰金下午經濟氣候與金融情勢展望會由台灣大學徐之強教授主持,投資長程淑芬也親自參與。國泰研究團隊認為,IMF下調全球經濟成長率,由3.8%降至3.5%,油價下跌雖為經濟成長帶來助力,但許多國家投資疲軟,讓潛在成長下滑,僅美國經濟穩健復甦是唯一亮點。團隊研判3-4月的經濟氣候為「陰」,5-6月則可望轉「朗」。整體而
言,前兩季的GDP季增率在0.7%-0.8%間,成長動能僅屬溫和,值得留意的是3-6月經濟氣候出現「朗」及「陰」的機率差異不大,代表經濟維持正向成長,但有偏弱風險存在。

同時影響2015年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國泰金認為有三點,包括一、QE正式推出後,歐元區復甦是否持續? 二、美聯準會是否會提前升息? 升息的幅度與速度是否比市場預期快?三、中國在降息或降準後,經濟是否能有明顯起色? 四、台灣2016大選前的政經不確定性。

國泰金研究團隊表示,美國經濟復甦依舊穩健,歐元區景氣已現曙光,可望逐步改善,中國在降息降準後,成長動能可望止穩。而市場利率可能會反應美國升息預期而微幅上升,股市高檔震盪,匯率不致大貶。惟觀察2014年下半以來,整體投資信心偏弱,後續經濟成長動能仍有隱憂。

亞銀:台灣今年經濟成長 勝星港韓

亞洲開發銀行(ADB)在廿四日發布的年度展望報告中預估,開發中亞洲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維持在百分之六點三,其中印度成長速度將一舉超越中國大陸。台灣今年及明年的經濟成長穩定,分別為百分之三點七及三點六。

亞銀公布的「二○一五年亞洲開發展望報告」指出,台灣在外需強勁,內需前景改善,以及國際油價下滑等有利因素之下,二○一五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可望達到百分之三點七,優於香港的百分之二點八、新加坡的百分之三和南韓的百分之三點五。

此外,台灣出口與觀光等產業的前景維持良好,且去年十月以來消費者信心即呈上揚趨勢,今年消費料將強勁。不過在低油價的利益逐漸消退,出口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台灣經濟成長預估明年略降至百分之三點六。

金融危機以來,開發中亞洲經濟體一直是全球經濟主力,此區有八個經濟體幾乎每年成長率都超過百分之七,如中國大陸、寮國和斯里蘭卡。

能源進口占GDP比重 創新高

依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統計顯示,台灣上半年包括石油、煤等能源進口總值占GDP比重升至15.4%,一舉超越兩次石油危機年代的紀錄。由於進口成本驟升,使得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貿易條件指數在6月已降至88.65的新低。

 對於這項統計,經建會高層表示,10年前能源進口占GDP比重還不到3%,即使前兩次石油危機年代,最高也僅12%,但今年上半年竟然升至15.4%,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國際油價飆漲已帶給台灣進口極大的壓力。

50歲且在65歲以下有『二百多萬人』被歸類在非勞動力及
政府支出勞工失業補助占支出比重世界低,那台
灣實際失業率極可能遠高於美國
上半年台灣石油進口5,242億元台幣,加計煤、氣等能源的進口總額高達9,600億元台幣,占進口比重24.4%,換言之,因應進口所支付的外匯中,有四分之一花在購買能源,這一比率創下民國71年以來最高。經建會表示,這份資料解釋了台灣何以今年出超會驟減兩成的原因,但更令人憂心的是因此所衍生的貿易條件惡化問題。

 所謂貿易條件是指「出口單位價值」與「進口單位價值」的比率,指數升高表示貿易條件好轉,每單位出口的利潤率升高,反之則為貿易條件惡化,統計顯示台灣的貿易條件指數在92年還高達109.98,去年6月降至97.98,今年6月續降至88.65的新低紀錄,貿易條件確實正在惡化中。

 經建會官員表示,雖然原油高漲是造成近期台灣貿易條件的惡化的原因,但追根究底,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台灣製造業一直未能掌握關鍵技術,使得台灣無法主導出口的價格,但相較過去,台灣也已有些進步,改善貿易條件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不過,這位官員表示,近日油價已明顯走跌,依美國能源資訊署預測,今年油價約在120美元,明年會更低,這意味下半年台灣的進口壓力可望紓緩一些。

累積1到4月出口為937.4億美元、進口755.6億美元,分別較去年衰退6.2%及16.8%

財政部昨(8)日發布海關進出口統計,受到全球景氣成長趨緩,加上油價及農工原料價格下跌及清明連假影響,4月出口僅234.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11.7%,衰退幅度意外較3月更擴大,為五年半來單月最大減幅,貿易情勢顯露疲態。
財政部坦言,5月出口要恢復正成長「很困難」,預期主計總處會下修第2季的出口預期。主要是因DRAM、太陽電池市況不佳問題短期難以改善,電子產品出口增幅減緩、光學器材得和中國大陸跟南韓低價搶單,市況嚴峻;基本金屬、塑橡膠、化學品等短期內價格也很難回升到去年水準。不過,5月上班天數較多,預期出口減幅應會縮小。

財政部公布,4月出口234.9億美元,年減11.7%;進口187.3億美元,年減22.1%。因進口衰退大於出口,4月出超為181.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統計處長葉滿足表示,4月有三因素拖垮進出口表現,其一國際原油、鋼品及農工原料價格下挫,依據主計總處調查,4月出口物價較去年同期下跌了7.7%、進口物價下跌16%。其二是全球景氣成長趨緩,包含美、韓、中等國家出口表現都連月衰退。...


一、資源量

國際:化石能源日漸匱乏,然短中期供給仍以化石能源為主。
  • 依據英國石油公司(BP)預估(2010),石油僅夠未來45.7年之需,天然氣亦僅再開採62.8 年,煤炭則可再開採119.0 年。
  • 鑑於化石能源日漸匱乏,世界各國皆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然由於自然資源稟賦及技術成本限制,短期內再生能源仍無法取代化石能源。
國內:我國自產能源不足,我國能源供給高度仰賴進口,能源安全體系脆弱,易受國際能源衝擊影響。
  • 我國能礦資源匱乏,進口能源占總能源供給比例高達99.4%(如依IEA 能源統計,將核能列為自產,則為90.6%),且為獨立能源供應體系,致使能源安全體系脆弱。
  • 我國初級能源供應以石油及煤炭為主,能源供應種類集中度較鄰近之日、韓二國為高,達61.3%。其中,石油依存度亦高達 51.8%,且進口來源主要來自中東國家(進口依存度達81.9%),因此,極易受中東政經情勢影響。
  • 近年國際能源價格劇烈變動,長期呈上漲趨勢,以致2009 年我國能源進口值占GDP 比率相較1999 年,已由2.7%提高至10.0%。
分析
更嚴重問題是台灣企業繳稅占總稅收比重並不低, 國庫空是稅收不足
還是軍公教福利太好功能不彰, 就更明顯
從石油於2007大漲60%造成GDP成長衰退2.5%及2015石油大跌50%GDP成長突增2.2%, 可發現DPP執政8年最後一年
GDP實質成長率高於6.5%, KMT
執政8年最後一年實質成長率高於1.5%, 更確認是台灣需大力發展綠能及電動車, 大
量使用太陽能、風力、水力及
發展節能產業, 才不致於 2025後石油再漲價時 GDP 變負成長

台灣上市公司營收及景氣恢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