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超人類生物學之未來:生物學、奈米科技、人工智慧結合成超人類,Ray Kurzweil ( The future of the super-human biology: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bined into super-human

    首先,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時鐘撥回到兩億年前, 我們的故事, 與新皮層 (neocortex) 有關。 早期哺乳動物 (實際上只有哺乳動物才有新皮層) 比如齧齒類動物, 擁有一種尺寸和厚度與郵票相當的新皮層, 它像一層薄膜, 包覆著這些動物核桃大小的大腦。 新皮層的功能不可小覷, 它賦予動物新的思考能力。 不像非哺乳類動物, 牠們的行為基本上固定不變, 擁有新皮層的哺乳動物能發明新的行為。 比如,老鼠逃避天敵的追捕時, 一旦發現此路不通, 牠會嘗試去找新的出路。 最終可能逃之夭夭,也可能落入貓口, 但僥倖成功時,牠會記取成功的經驗, 最終形成一種新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新近習得的行為, 會迅速傳遍整個鼠群。 我們可以想像,一旁觀望的老鼠會說: “哇,真是急中生智,居然想到繞開石頭來逃生!” 然後,輕而易舉也掌握了這種技能。

但是,非哺乳動物 對此完全無能為力, 牠們的行為一成不變。 準確地說,牠們也能習得新的行為, 但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 可能需要歷經一千個世代, 整個種群才能形成一種新的固定行為。 在兩億年前的蠻荒世界, 這種進化節奏並無大礙。 那時,環境變遷步履蹣跚, 大約每一萬年, 才發生一回滄海桑田的巨變, 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跨度裏, 動物才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

往後,一切安好。 直到,禍從天降。 時間快進到6500萬年前, 地球遭遇一場突如其來的環境遽變, 後人稱之為“白堊紀物種大滅絕”。 恐龍遭受滅頂之災; 75%的地球物種 走向滅絕; 而哺乳動物 趁機佔領了其他物種的生存地盤。 我們可以假託這些哺乳動物的口吻, 來評論這一進化過程: “唔,關鍵時候我們的新皮層真派上用場了。” 此後,新皮層繼續發育。 哺乳動物個頭也日漸見長, 大腦容量迅速擴大, 其中新皮層的發育堪稱突飛猛進, 已經逐步形成獨特的溝回和褶皺, 這可以進一步增加其表面積。 人類的新皮層, 如果充分展開平鋪, 尺寸可達一張餐巾大小。 但它仍然保持了纖薄的結構, 厚度也與餐巾不相上下。 外形曲折複雜,呈現千溝萬壑, 新皮層已佔據大腦體積的80%左右, 不僅肩負思考的重任, 還約束和昇華個人的行為。 今天,我們的大腦 仍然製造原始的需求和動機。 但是,對於我們內心狂野的征服欲望, 這個新皮層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最終將這種欲望化作創造詩歌、開發APP、 甚至是發表TED演講這樣的文明行為。 對於這一切, 新皮層功不可沒。

50年前,我完成了一篇論文, 探究大腦的工作原理, 我認為大腦是一系列模塊的有機結合。 每個模塊按照某種模式各司其職, 但也可以學習、記憶新的模式, 並將模式付諸應用。 這些模式以層級結構進行組織, 當然,我們借助自己的思考 假設了這種層級結構。 50年前,由於各種條件限制, 研究進展緩慢, 但這項成果使我獲得了 約翰遜總統的接見。 50年來,我一直潛心研究這個領域, 就在一年半前,我又發表了一部新的著作 ——《心智的構建》。 該專著探討了同一個課題, 幸運的是,我現在擁有充足的證據支撐。 神經科學為我們貢獻 大量有關大腦的數據, 還在以逐年翻倍的速度劇增; 各種腦部掃描技術的空間解析度, 也在逐年翻倍。 現在,我們能親眼窺見活體大腦的內部, 觀察單個神經間的連接, 目睹神經連接、觸發的實時發生。 我們親眼看到大腦如何創造思維, 或者反過來說,思維如何增強和促進大腦, 思維本身對大腦進化至關重要。

接下來,我想簡單介紹大腦的工作方式。 實際上,我統計過這些模塊的數量。 我們總共有大約三億模塊, 分佈在不同的層級中。 讓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我有一組模塊, 可以識別大寫字母“A”中間的短橫線, 它們的主要職責就在於此。 無論周遭播放著美妙的音樂, 還是一位妙齡女郎翩然而至, 它們都渾然不覺。但是,一旦發現“A”的短橫線, 它們就興奮異常,異口同聲喊出:“短橫線!” 同時,它們立即報告神經軸突, 識別任務已經順利完成。 接下來,更高級別的模塊—— 概念級別的模塊,將依次登場。 級別越高,思考的抽象程度越高。 例如,較低的級別可識別字母“A”, 逐級上升後,某個級別能識別“APPLE”這個單詞。 同時,信息也在持續傳遞。 負責識別“APPLE”的級別,發現A-P-P-L時, 它會想:“唔,我猜下一個字母應該是E吧。” 然後,它會將信號傳達到 負責識別“E”的那些模塊, 並發出預警:“嘿,各位注意, 字母E就要出現了!” 字母“E”的識別模塊於是降低了閥值, 一旦發現疑似字母,便認為是“E”。 當然,這並非通常情況下的處理機制, 但現在我們正在等待“E”的出現, 而疑似字母與它足夠相似, 所以,我們斷定它就是“E”。 “E”識別後,“APPLE”識別成功。

如果我們再躍升五個級別, 那麼,在整個層級結構上, 就到達了較高水平。 這個水平上,我們具有各種感知功能, 某些模塊能夠感知特定的布料質地, 辨識特定的音色,甚至嗅到特定的香水味, 然後告诉我:妻子剛進到房间!

再上升10級, 我們就到達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可能來到了額葉皮層。 在這兒,我們的模塊已經能夠臧否人物了, 比如:這事有點滑稽可笑!她真是秀色可餐!

大家可能覺得,這整個過程有點複雜。 實際上,更讓人費解的是 是這些過程的層級結構。 曾經有位16歲的姑娘,當時正接受腦部手術。 由於手術過程中醫生需要跟她講話, 所以就讓她保持清醒。 保持清醒的意識,這對於手術並無妨礙, 因為大腦內沒有痛覺感受器。 我們驚奇地發現,當醫生刺激新皮層上 某些細小區域時,就是圖中的紅色部位, 這個姑娘就會放聲大笑。 起初,大家以為, 可能是因為觸發了笑反應神經。 他們很快意識到事實並非如此, 這些新皮層上的特定區域能夠理會幽默, 只要醫生刺激這些區域, 她就會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滑稽有趣。 “你們這幫人光站在那裏,就讓人想笑。” 那位姑娘典型的解釋道。 我們知道,這個場景並不滑稽可笑, 因為大家都在進行緊張的手術。

現在,我們又有哪些新的進展呢? 計算機日益智能化, 利用功能類似新皮層的先進技術, 它們可以學習和掌握人類的語言。 我曾描述過一種算法, 與層級隱含式馬爾可夫模型類似, (馬爾可夫模型是用於自然語言處理的統計模型) 上世紀90年以來我一直研究這種算法。 “Jeopardy”(危境)是一個 自然語言類的智力競賽節目, IBM研發的沃森計算機在比賽中 勇奪高分,總分超過兩名最佳選手的總和。 連這個難題都被它輕鬆化解了: “定義:由起泡的派餡料發表的冗長而乏味的演講。 請問:這定義的是什麼?” 它迅速回答道:愛開腔的蛋白霜。 而詹尼斯和另外一名選手卻一頭霧水。 這個問題難度很大,極富挑戰性, 向我們展示了計算機 正在掌握人類的語言。 實際上,沃森是通過廣泛閱讀維基百科 及其他百科全書來發展語言能力的。

5至10年以後, 我們的搜索引擎 不再只是搜索詞語和鏈接這樣的簡單組合, 它會嘗試去理解信息, 通過涉獵浩如煙海的互聯網和書籍, 攫取和提煉知識。 想像有一天,你正在悠閒地散步, 智能設備端的 Google 助理突然和你說: “瑪麗,你上月提到,正在服用的谷胱甘肽補充劑 因為無法透過血腦屏障,所以暫時不起作用。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就在13秒鐘前, 一項新的研究成果表明, 可以透過一个新的途徑來補充谷胱甘肽。 讓我給你概括一下這個報告。”

20年以後,我們將迎來奈米機器人, 目前,科技產品正在日益微型化, 這一趨勢愈演愈烈。 科技設備將通過毛細血管 進入我們的大腦, 最終,將我們自身的新皮層 與雲端的人工合成新皮層相連, 使它成為新皮層的延伸和擴展。 今天, 智慧型手機都內置了一台計算機。 假如我們需要一萬台計算機, 在幾秒鐘內完成一次複雜的搜索, 我們可以通過訪問雲端來獲得這種能力。 到了2030年,當你需要更加強大的新皮層時, 你可以直接從你的大腦連接到雲端, 來獲得超凡的能力。 舉個例子,我正在漫步,遠遠看到一個人。 “老天,那不是克里斯.安德森(TED主持人)嗎? 他正朝我這邊走來。 我要抓住這個機遇,一鳴驚人! 但是,我只有三秒鐘, 我新皮層的三億個模塊 顯然不夠用。 我需要借來10億模塊增援!” 於是,我會立即連通雲端。 我的思考,綜合了生物體和非生物體 這兩者的優勢。 非生物部分的思考能力, 將受益於“加速回報定律”, 這是說,科技帶來的回報 呈指數級增長,而非線性。 大家是否還記得,上次新皮層大幅擴張時 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那是200萬年前, 我們那時還只是猿人, 開始發育出碩大的前額。 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前額向後傾斜, 因為牠們沒有額葉皮層。 但是,額葉皮層並不意味著質的變化; 而是新皮層量的提升, 帶來了額外的思考能力, 最終促成了質的飛躍。 我們因而能夠發明語言, 創造藝術,發展科技, 並舉辦TED演講, 這都是其他物種難以完成的創舉。

我相信未來數十年, 我們將再次創造偉大的奇蹟。 我們將借助科技,再次擴張新皮層, 不同之處在於, 我們將不再受到頭顱空間的局限, 意味著擴張並無止境。 隨之而來的量的增加 在人文和科技領域, 將再次引發一輪質的飛躍。

謝謝大家!



生物學、奈米科技、人工智慧結合成超人類是 Ray Kurzweil 的預測想法

據新浪科技報道,Ray Kurzweil有著一頭淡金髮和飽滿的前額,他有著長者特有的從容,回答問題不緊不慢,會將觀點和事例結合起來解釋令人費解的科技問題。他有五個頭銜——美國作家、電腦科學家、發明家、未來學家和谷歌工程主管,還擁有多達20個榮譽博士學位,以及來自美國總統的最高獎章。
在這五重身份中,他最喜歡的是谷歌技術主管,因為這個角色融合了他擁有的多種身份,同時能夠將技術帶向全世界。「谷歌擁有數十億用戶,因此我們所做的工作能對世界產生直接影響。」他說道。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華爾街日報》稱其為「不知疲倦的天才」,《福布斯》贊其為「終極思考機器」。那麼,除了天賦異稟,他保持創造力、思維超前的秘訣又是什麼?

最想做的事是通過技術改變世界

Ray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未來學家身份,針對科技領域他所做的預測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他的有些預測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超現實,但正是因為技術正呈指數級增長,未來的確難以想像。

而正如他所創辦的科技網站 Kurzweil Accelerating Intelligence 中一篇文章說的那樣,有些科技預測之所以能夠成真,不僅在於技術呈指數增長,也在於每當一個預測被拋出來,人們才會逐漸關注,不斷投入資金和人才等科研力量,最終促使該領域科技的突破。作為未來學家,Ray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通過技術改善世界。而他也著書立說,向人們推廣科技的魅力,他的作品《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和《The Singularity Is Near》均是亞馬遜科技類銷量排名第一的書籍。

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出大膽超前又充滿價值的預測,在於他本身天賦過人、勤於思考,也在於他在科技領域的數十年的浸潤。不過,人們還是想知道他保持不竭動力、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的秘訣是什麼。

對此,他有這樣的逆向思維的訣竅:「我會想像5年後如果要發表一次演講,那麼怎麼解釋我的新發明。現在還沒有這樣的發明,但我會去想該說一些什麼,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隨後我會回頭看,如果未來的演講是這樣,那麼就反推現在要怎麼去做,步驟是怎樣的。這就是發明的方式。」
同時,他想和年輕人分享的經驗是:通過性價比指標去衡量信息技術,根據成本來研究該技術的競爭力。他指出,這樣考慮現實狀況的指標具有很強的可預測性,可以預測三五年後的事情,比如從這一角度思考通信和生物科技領域。

不過,Ray在30年前曾預測過30年後、50年後的事情。他坦言道,儘管不能預測一切,但至少可以預測未來的某些情況。
正在從事的工作是讓電腦理解語言

因為Ray本身是個創業者,所以很多人好奇為何他選擇為谷歌打工。但是源於谷歌能夠幫助他實現自己借助技術改變世界的目標,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其實,Ray在谷歌的工作也是面向未來的工作:「我在谷歌的技術工作,以及我作為未來學家的身份,兩者之間並沒有實際的區別。因為我們設計面向2018年或2020年的技術,我們會思考未來的技術發展。」Ray正在帶領一個從事自然語言識別項目的團隊,旨在理解語言的涵義。一般而言,人們進行搜索都從關鍵字開始,找到包含該關鍵字的文檔,但搜尋引擎本身並不理解文檔內容的意思。而搜索技術更進一步的發展便是語義理解。

他指出,自然語言識別能力需要理解涵義,以及如何表達這個涵義。而困難在於,我們甚至並不知道對於自然語言而言,「涵義」的定義是什麼。「對於語音辨識,你會試圖去了解某人正在說什麼;對於字元識別,你會去判斷紙上的字母是什麼。不過,如果希望理解紙上內容的含義,那麼要如何去做?」Ray是說,我們需要對電腦進行自然語言識別建立框架。

Ray提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關於人腦中的觀點是如何表達的,以此探討電腦理解語言。為此他最新寫了一部書《How to Create a Mind: The Secret of Human Thought Revealed》探討了人腦的思維,以及人腦中的想法如何表達。比如人們在翻譯過程中,會先知道語言是什麼含義,從而在大腦中創造出字元以反映這些含義,隨後再從另一種語言中尋找與之匹配的文字。不過,今天的語言識別並不是這樣,只是試圖匹配字元序列。

而由Ray帶領的Google Now團隊正在進行自然語言理解的開發工作。他表示,從長期來看,搜尋引擎將可以理解關鍵字的含義。「這是一個長期目標,而我們需要一步步的發展,讓電腦去理解語言。這是我正在從事的工作。」他如是說。
對未來科技的五大預測

Ray對未來科技做出了五大預測,包括人類基因重組、太陽能、3D列印技術、搜尋引擎和虛擬實境等領域。不過有些預測聽起來似乎難以理解,Ray做了詳細的解釋。

1.2020年人體可進行編程重組,屆時人類可遠離疾病、避免衰老。關於個人重新編碼生物信息,是指人類通過醫學介入,改變生物基礎的信息流程。對該預測,很多人持質疑態度,Ray的解釋如下:

比如,某種疾病的造成原因是某一基因的缺失。雖然大部分疾病並不是由某一基因引起的,但這種例外。對於這種疾病,人類可以通過替代這一基因進行治療。這方面的嘗試已經在實踐進行中。通過從身體中提取細胞,在體外添加基因,在顯微鏡下監控過程的進行,對數百萬個細胞進行基因替代,隨後將其注入患者體內,來治癒這一疾病。

全球有許多人患有心臟疾病,對此目前沒有太好的辦法,因為心臟不能自我修復。Ray的父親於60年代患上了心臟病,於1970年去世。而今天,人們可以通過提取細胞並重新編碼,讓心臟自我修復損傷。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通過改變基因,我們將找到一類全新的治療方式。

此外,在癌症的腫瘤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過程。癌症治療可以依靠幹細胞尋找治療方法,幹細胞有著很強的複製能力,可以通過對幹細胞進行重新編碼,阻止這樣的複製,從而抑制癌症發展。目前有數千個這樣的項目,正試圖對基因進行重新編碼,以治療許多與基因有關的疾病。

2.到2029年,人工智能將會超越人類智力,而到了2045年將達到技術奇點,科技將導致超級人工智能機器出現,人類和機器將會更進一步的整合。

對於人工智能,Stephen Hawking 和 Elon Musk 都表達過對其安全性的擔憂,認為人工智能將具有巨大的破壞性。Ray對此回應道:「他似乎是在說,未來5年內將會出現超級人工智能。不過,這很不現實。我的觀點是,人工智能達到人類的水平還需要15年時間,而這一數字可能也是錯的。」
人工智能專家普遍認為,出現超級人工智能需要花費20到30年時間。不過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很長的時間。而他曾刊文指出,在成熟的時間點到來之前,人們可以通過加強人類監督和推進社會機構探討,來保證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實際上,所有的技術都是雙刃劍,有著好壞兩面。「火可以用來取暖、燒飯,也可以燒掉你的房子。另一個例子是生物技術,雖然目前它可以用於治療基因導致的疾病,然而30年前,人們會擔心恐怖分子利用生物技術去改造常見病毒,使其成為致命的武器。」他舉例說道。他指出,在國際上有定期舉辦的生物科技會議,其目標是制定方針確保技術的安全性,預防有意或無意引發的生物技術事故。「這涉及到複雜的機制,而這種機制目前運轉良好,過去30年並未看到什麼問題。我認為,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在他看來,未來,人工智能可以與人類文明進行深度整合。人工智能可以獲得人類的全部知識,人類也可以與人工智能對話。人工智能可以去做人類能做的事,具有很高的智慧水平,同時逐漸發展。人工智能將與社會深度整合,而世界將會更加和平。通過更好的通信技術,我們將可以更好地了解對方,這將大量減少世界上的暴力。因此,隨著人工智能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人類文明將變得更好。

3.近年來火熱的3D列印技術到2020年才會進入黃金時代,大規模取代製造業是5年後的事情。他表示,技術周期都會經歷逐漸成長、迅速爆發、跌至谷底到趨於正常的過程,而3D列印的真正成熟還需要時間。

對此,他解釋道:關於3D列印,我希望人們從中獲得經驗,並實現更好的過渡。有人認為,3D列印明年就能給全世界帶來革命,不過我認為2020年更有可能。目前3D列印已有一些有趣的應用,例如列印人體器官。不過,我們還需要使其更加完美。

4.除了3D列印,還有哪些技術正經歷類似的曲線?他說,虛擬實境是一個類似的技術,在真正取得突破之前還需要幾年時間。到2020年,人類將在完全沉浸式的虛擬環境中交互,2030年代該環境將引入觸覺。

他指出,虛擬實境在遊戲行業非常有趣,3D的虛擬實境能帶來沉浸感。不過要到2020年,人們才會經常使用這一技術,例如將其置於隱形眼鏡中,可以與在遠方的人進行看似面對面的交流,看起來真實感將很強,我們甚至可以觸摸到對方。不過從目前來看,這樣的場景要到2020年才能實現。

5.搜尋引擎在五年內將可理解自然語言。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奧莉薇亞·紐頓-強 成功特質 - 樂觀、競業、才華、聰明投資 ( Olivia Newton-John successful life - Optimistic, Strive, talent and smart investment )

    奧莉薇亞·紐頓·約翰 ( Olivia Newton-John ) 在1948年出生於英國劍橋,她五歲隨家人移居澳洲墨爾本,父親是 Brin Newton-John 教授,母親 Irene Born 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馬克斯·玻恩的長女。奧莉薇亞在家中排行最小,哥哥休(Huge)是名醫生,姐姐羅娜(Rona)是名演員。

   14歲就與三名同班同學組成了全女子合唱團Sol Four,並經常參加當地電台電視台的演出。後來在《Sing Sing Sing》電視歌唱比賽勝出,所獲獎金得以使她能夠到英國旅行,起初,她不願去,在母親鼓勵下得以成行。1963年,Olivia已經是澳洲電視節目和每週流行音樂節目的常客。1964年,她贏得了全澳洲才藝比賽的冠軍,獲得前往英國的機會。不久之後,Pat由於簽證期滿而返回洲,Olivia留下來獨自繼續奮鬥,受到「英國貓王」Cliff Richard的賞識,應邀參與其巡迴演出,並且合錄了一首單曲,使她受到注意,獲得了唱片合約。1966年,Olivia在Decca 唱片公司旗下發表了首張單曲《』Till You Say You』ll Be Mine》,翻唱了Jackie DeShannon 的名曲。

在1971年,她又翻唱了Bob Dylan的《If Not For You》,在英國得到第七名,美國則是第25名。由John Farrar負責監製,而他也成為了Olivia的長期拍擋合作至今,《Let Me Be There》是Olivia首張在美國出版的專輯,在1973年推出,同名的單曲也成為了她首張十大單曲,這張專輯更替她獲選Academy Of Country Music的「最有前途女歌手」及格林美的「最佳鄉謠歌手」大獎,揭開了她音樂發展刺激的一頁。錄製的時候,它本來只是一首Pop風味的流行歌曲,但是製作人在事後添加了最能代表鄉村音樂特色的Pedal Steel(一種類似吉他的弦樂器),使這首歌得到了鄉村電台DJ們的青睞,紛紛大力推薦,不僅成為她在美國的第一張金唱片,

    1974年,一位來自澳洲、活躍於夜總會、頗有作曲才華的歌手 Peter Allen(曾與女星Liza Minnelli維持過三年婚姻關係),準備錄製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為他擔任製作的,是另外一位熱門歌壇的作曲好手Jeff Barry。當他們倆共同檢視 Allen 為這張專輯譜寫好的歌曲時,Barry發現似乎沒有什麼特別有希望造成流行的曲調,因此就表示,他有個好點子,如果寫成一首歌曲,由男性歌手來唱,可能會很不錯。於是兩人共同合作,譜出了「I Honestly Love You」這首歌,並且錄製成 Demo。兩人所屬的出版公司正好有人要去向 Olivia Newton-John 推銷新歌,順手就把這首歌帶過去。Olivia 聽了之後,幾乎癱瘓在椅子上,立刻要求要灌錄這首歌。幾經商量之後,Barry 決定把歌曲讓給正在鄉村歌壇大受歡迎的Olivia,不過說也奇怪,唱片公司的人竟然不是很喜歡,所以根本就沒有打算把它發行成單曲,但是廣播界的眾家DJ們卻愛上了這首歌曲,不但紛紛強力放送,還要求唱片公司趕緊
發行單曲。同年十月五日,「I Honestly Love You」登上了排行榜首寶座,為Olivia奪得了她出道以來的第一次冠軍,更於次年二月贏得了「年度最佳唱片」和「年度最佳流行女藝人」兩項葛萊美獎。她一生許多賣座歌曲 總賣出的量達到 1 億 CD。

   在 2012年它看上去像歌手的壯觀的職業生涯接近尾聲。突然,她又回到了歌手上。People 雜誌上週五的錢報告(2月13日),牛頓 - 約翰 ( Olivia Newton-John ) 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女歌手,2014年1月和2015年1月,近 5千萬美元領先於她最接近的競爭之間拉了驚人的8千2百萬00美元。

有錢的因素

People 雜誌在編制本年度列表,認為牛頓 - 約翰 ( Olivia Newton-John ) 有錢因素,如前期的薪酬、參與利潤、殘差、代言和廣告的工作。澳大利亞的創作型歌手牛頓 - 約翰 ( Olivia Newton-John ) ,有2.45億美元的淨資產預計。她擁有幸運地聰明股票投資,重大財產持有,使用的 CoverGirl 化妝品利潤豐厚的代言活動。她還擁有數家餐廳(以下簡稱“發牛一個足球隊(以下簡稱“劍橋天使”),推出了自己品牌的伏特加酒(純 Wondernewton 約翰 - 澳大利亞),並應對晚輩市場是最暢銷的香水(用愛張震)和一個名為“奧莉維亞·紐頓 - 約翰霓裳”時裝系列及奧莉維亞·紐頓 - 約翰癌症和健康中心

分析

  • 奧莉薇亞·紐頓-強 ( Olivia Newton-John ) 成功特質 - 樂觀、競業、才華、聰明投資,她擁有投資包括品牌的伏特加酒、品牌的最暢銷的香水、品牌的時裝系列、數家品牌餐廳,成功的經營品牌及行銷自已。
  • 奧莉薇亞·紐頓-強 ( Olivia Newton-John ) 聰明股票投資是有專業顧問及她的獨特眼光,她的投資都是長期投資,再度證明成功投資者都是眼光獨特之長期投資者。長期投資者須據有"用心於不交易定指標定額買進投資之功力。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2015 房地合一稅、綜合所得稅最高45%稅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 - 將大幅改變高資產、高收入理財觀念

房地合一稅拍板,售價4000萬以下可免稅 巢運批向建商靠攏

財政部今天將公布房地合一改革方案,朝更輕稅原則,此外,自用住宅免稅條款確定排富,自用住宅不限1屋,售價4000萬元以內的房產持有5年以上,交易利得可享免稅,若以去年交易資料估算,全國僅2.5%、4900戶會受影響,若再加上重購退稅與換屋優惠等獎勵,真正繳稅的人恐怕更少。

據悉,之前建商估2000萬的免稅版本,太過嚴格,約影響整體交易房屋量約10%,加上財政部考量房價有南北差異,如果2000萬以下才免稅,對大台北地區民眾不公平,因此才放寬到4000萬元。

全國僅2.5%戶受影響

對於財政部新版本,巢運大表不滿,將於今日到立法院抗議。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
中直言此版本「太誇張」,不只是向建商靠攏,簡直是跟建商「黏在一起」。他強調巢運絕對不會讓這個版本通過,必要會繼續再發動兩次學運阻擋。
他指出,未來會繼續尋求黨團支持,私下聽說有不少民進黨立委也支持財政部版本,民進黨團目前以準執政黨身分尚未表態,台聯黨團則認為應該要更嚴格,也會拜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要求表態。
黃益中表示,先前財政部推出2000萬以下免稅版已獲得建商支持,不懂為何又放寬到4000萬,非常不合理,通常應該是推出較嚴的版本,到立法院才有空間修改放寬。

課稅比奢侈稅更輕

官員私下指出,先前建商到行政院抗議,因此推房地合一稅有所顧忌,不一定到立法院就會被修改放寬,之前海外最低稅負財政部版本很客氣,但到了立法院則是被立委提高金額。
原本財政部釋放消息希望房地稅累進稅率最高45%,因建商反彈改為單一稅率17%時,修法力道不如預期,課稅比奢侈稅更輕。財政部前日至行政院2度報告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方案,營利事業及個人出售房產確定採取單一稅率17%,配合奢侈稅退場,另訂個人短期買賣房產的差別稅率20%~30%。

稅率調整 金融營業稅調回5%  最高所得稅率從40%變45%

財政部今(24)日下午正式宣布「財政健全方案」,金融業中銀行、保險業於1999年為因應金融風暴而調降至2%的營業稅,將調回原來的5%,光金融營業稅每年估可增加200億元稅收。此外,所得稅將增加一級距,所得淨額達1千萬以上者將適用45%稅率,同時個人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降為50%。

財政部表示,財政健全方案以短中長期規劃,上列三項僅為財政健全方案中五大財源籌措項目之一,總計可增加稅收700億元,且稅制調整方案分為短期及中長期,中長期還包括「研議改進不動產稅制度」,短期則先以建立「回饋稅」(feedback tax),讓少數行業或高所得者多回饋社會。就短期稅制調整部分,未來銀行及保險業營業稅將由目前2%調整回到原來5%的稅率,至於信託投資業、證券業、期貨業、票券業以及典當業等五種金融行業,過去15年來均未賠付任何一家,因而維持現行2%。

財政部部長張盛和指出,銀行及保險業稅較現行提高的3%將進入國庫;至於原有的2%,則仍維持給金融重建基金(RTC)及存保基金,十年後待存保基金資金充裕了,2%的稅收再回到國庫。

所得稅最高稅率由40%提高至45%

台灣稅制分配根本不公平, 富人稅其實是變相調高綜所稅, 更突顯高收
入勞工繳的稅率是45%, 勞工整體繳的綜所稅占稅收24.5%, 而政府歲
出給勞工之勞保及就業補助卻低於3.08%, 苛待台灣勞工之政府
而針對高所得者以及投資股票所得部分,亦有所調整。張盛和表示,近年國人所得有M型化趨勢,為使高所得者多回饋社會,參考日本、美國作法,微調所得稅課稅級距。過去所得淨額440萬以上者均一體適用40%稅率,未來所得淨額達1000萬以上者,需以45%稅率計算所得稅,亦即千萬所得以上者需多繳5%所得稅。

另外,台灣實施兩稅合一制度後,若為公司個人股東,目前規定所配發的股利中已扣除的17%營業所得稅,可以100%作為該股東個人綜合所得稅扣抵,但未來該扣抵稅率將降為50%,也就是個人股東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股利在營所稅中已扣除部分,在綜所稅僅能扣抵半數,至於法人股東以及小規模獨資、合夥營利事業則維持不變。這項改革將使股市大戶、持股較多企業負責人、企業股東多繳稅。

檢討年金制度 年減450億元為目標

為減緩稅制改革衝擊,財政部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包括將薪資扣除額由10.8萬元提高至12.8萬元,身心障礙扣除額由10.8萬元提高為12.8萬元。中小企業若增僱員工,每年增僱員工所支付薪資額之130%限度內,可於當年營利事業所得稅中扣除,同時為鼓勵企業創新,也將放寬研發投資抵減年限。張盛和指出,除稅制調整以增加國庫稅收之外,行政院也將組成「支出檢討小組」,逐年檢討政府各項年金補助,根據財政部估算,未來在各項年金補助調整上,將朝每年減少450億元支出為目標。

根據財政部規劃之「財政健全方案」,分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兩大部分,中央政府方面工作重點在於控制債務規模,不讓債限破表,並且需調整支出結構,檢討法律義務支出、各項年金改革與非法律義務支出,藉此減少資源重複投入與不經濟支出。在多元籌措財源方面,除檢討與調整稅制外,還將積極提升公股事業經營效率、檢討民營化與釋股政策、引進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全面推動資產活化等。

法人:扣抵稅額減半 中實戶賣股機率高

為什麼不能將增稅部份都用在勞工勞保上? 卻大部份都又給政府
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今年正式上路,市場擔心可能增加大股東賣壓,不過,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認為,可扣抵稅額減半,雖會增加大股東稅率負擔,但基於鞏固公司股權,加上大股東賣股再買股有歸入權問題,預料對大公司的大股東影響有限,也不至於對台股帶來太大賣壓。雖然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夫人何莎,出脫43%持股發行GDR(全球存託憑證),但他認為,應與避稅關聯性不大,可能是財務規劃考量,目前也沒看到有其他公司大股東密集申讓持股,應屬於個案。

大公司影響較有限

蔡明彰表示,一般大股東幾乎都適用45%稅率,若加上股利可扣抵稅率減半,將增至53%左右,在稅率提高下,可能引起大股東抱怨,但除非是將個人持股轉用投資公司持有,否則這部分並無法規避。此外,基於鞏固公司股權,大股東若因稅率而賣掉部分持股,之後要再買回來,可能面臨歸入權問題,因此,可扣抵稅率減半,應不至於造成大型公司大股東賣股壓力,頂多只會影響部分小公司,對於台股賣壓有限。

凱基投顧董事長杜金龍也說,大股東不會為了節稅而賣股,他說,大股東平時持股及買賣股票都要進行申報,且賣股半年內不可再買回,因此,大股東不太可能因為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就出脫股票,反倒是中實戶考量稅率問題,比較有可能賣股。台新投顧認為,可扣抵稅額減半多少會造成部分大股東的賣壓,只是幅度多寡尚待觀察,但考量去年企業獲利創新高,配息會增加,為了讓股東可拿到現金又沒有稅的問題,市場也傳出,可能有很多公司會用「現金減資」方式因應,一旦現金減資除可提高現金殖利率,也能降低大股東賣股壓力

富人稅 恐逼走外商金融人才

 政府課徵富人稅,千萬薪資所得新增45%級距,恐造成外商金融人才外流!外銀圈昨(25)日示警,未來恐迫使年薪1,000至3,000萬元的高階金融人才流向香港,不但台灣稅基嚴重流失,更降低吸引外商金融優秀人才來台誘因,重蹈「證所稅」覆轍。

 財政部稅制改革法案出爐,昨日引發外銀圈一片嘩然,尤其對年薪達新台幣1,000萬元(33.3萬美元)並不是太難的外資圈(包括投資銀行、證券研究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債券交易等各項領域),昨日一整天反彈聲浪相當大,直言「等於是將金融人才往外推!」

外銀高階主管指出,別小看這新增的5個百分點級距,由於既有超過500萬元薪資、適用40%級距的高所得人士的實質有效稅率約30%,也就是說,從501至1,000萬元這500萬元多課了5%、也就是25萬元,若在台灣本地消費,可以創造多少內需商機,但政府為了多課這25萬元,最後可能導致外商金融人才轉往香港、政府可能連原本的薪資都課不到稅。

按目前台港兩地課稅標準來看,若在台灣待超過180天、且由台灣支薪,當然很明顯得按台灣所得稅級距課稅,但若搬到香港去,且由香港支薪,若待在台灣不超過180天,只要繳香港所得稅16%即可,但若在台灣待超過180天,即便要考量到海外所得稅的課徵,但因計算方式為扣掉600萬元免稅額後再乘以20%稅率,且幾乎都不會超過香港課稅金額、因此不會被扣到海外所得稅,也就是說,只要能改由香港支薪,台灣政府幾乎沒辦法課到這些稅。

 根據外銀高階主管的預估,長期而言這些1,000至3,000萬元年薪所得的外商金融人士可能有一半會跑到香港去,當然,這樣情況不會馬上發生,但未來有跳槽需求的時候,「員額掛在香港」將會是基本要求。

分析
  • 房地合一稅、綜合所得稅最高45%稅率、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對高收入、高資產影響很大,房子超過三棟只能公司化?高收入難從股利可扣抵稅額減稅,那如何解呢?
  • 富人稅其實是變相調高綜所稅,更突顯馬政府欺騙苛待勞工
  • 若再考慮10%遺產稅,一般大股東幾乎都適用45%稅率,若加上股利可扣抵稅率減半,將增至53%+10%左右,在稅率提高下,可能引起大股東未來走上移民之路,因為全世界沒有遺產稅國家與地區至少有 4 ~ 5 個區域,更何況大部分高收入、高資產都有勞工身份,他們很清楚勞工才是繳稅大戶的真正原因,單單整體勞工繳綜所稅總額就超過3000億,問題是政府每年補助給勞工之勞保及健保約1289億政府對勞工是極不公平,還不算這些高收入、高資產有雇主身份還貢獻 3500億營所稅及其他稅收,而大部分政府稅收支出分配都是高官、公務員花掉的,這種稅收分配及支出結構高收入、高資產只能選擇走上移民之路,因為政府公務員體系只管自肥增加國債,國債爆頂政府需要稅收就往高收入、高資產增稅,而高收入、高資產多繳的稅 91.5% 又給政府公務員體系用掉無法幫助勞保及勞工。
  • 最後我只能說是政府經常性支出越大就是腐敗與沒效率,受害最基層就是勞工。因為政府經常性支出越大就等於政府須增稅、調高水價、電價、糖價來增加政府收入,但卻不會增加政府補助勞保比重,結果就是資本家看清台灣政府如希臘,從不從砍掉無用政府組織著手,卻持續增加經常性支出養肥這像養老院政府,中央91%支出都被經常性支出及地方補助花掉,中央+地方總花費3兆又創造不出可觀1兆 FDI (外資投資金額),豪無效能的養老院政府。
  • 台灣真正問題是投資率非常低,資金外流又很嚴重,政府稅收支出分配極不公平,92%政府支出又大部分只照顧到軍公教,富人稅=綜合所得稅最高45%稅率又是拔高薪勞工收入,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堵住高薪勞工節稅門路,加上軍公教退休福利是世界第一好, 勞工退休福利來自稅收比重是世界級低,根本是害到勞工又苛待勞工,增稅同時一定要同時以創業投資減稅條例才能促進投資率創造勞工就業機會,否則,只是讓富人讓持續移往海外窮人更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