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智慧型手機週邊需求低於雲端需求? ( Smart Phone Accessory market growth rate is much less than cloud service )

Dropbox Is Now The Data Fabric Tying Together Devices For 100M Registered Users Who Save 1B Files A Day

“At this scale, when you help people save 10 minutes or an hour, you’re saving lifetimes of pain…And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 That’s what CEO Drew Houston thinks about his company hitting 100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and 1 billion files saved a day. Here Houston tells me how he feels about being entrusted with so many memories, and how Dropbox will be the data layer connecting the future where every device is smart.

Drew’s an inspiring person to interview, so much so that I wrote a poem about Dropbox. But here’s the CEO’s thoughts.

“100 million registered users is a symbol, putting us in a new category with an elite handful of companies that have ever reached that audience” says Houston. That’s up from 50 million users and 500 million files saved every 48 hours as of May 2012, and 25 million users and 200 million files saved per day in April 2011. Dropbox is now on 250 million devices in over 200 countries, and is served in eight languages, including two new ones starting today: Italian and Castilian Spanish.

“It puts a quantitative spin on that feeling that we’re solving really important problems for a big chunk of the world,” not just Silicon Valley, Houston tells me. “Our users are trapeze artists, high school football coaches — I got cornered by a couple of theoretical physicists who said Dropbox lets them collaborate across the world and share their experiments’ results. They were raving about how it’s driving their research.”

Drew says Dropbox is 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the cloud. For users, he believes “Dropbox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their life. I can take my laptop, throw it in the water, go to the Apple store, and start over like nothing happened.”

It really hit home for Drew when he heard the story of a panicked father who’d recorded the first years of his child’s life on his phone. Then one day he was pulling clothes out of the washing machine, heard a clanking sound, and saw his memories of his daughter dripping out of the phone. Then he remembered he’d turned on Dropbox Camera Upload, and all those moments were safe and sound.

Dropbox’s scale and that mission, to preserve our digital histories, are attracting great employees. Drew tells me that this year they “started at 90 people and just crossed 250. It’s the biggest growth year for us by a long shot. Now for any job opening, we can go after the top five people in the world. We want a designer? Ok, who built the iPhone?”

For example, Drew cites Aditya Agarwal, who used to be a director at Facebook but became Dropbox’s VP of engineering when it acquired his startup Cove. “Here’s someone who’s changed the world. He built news feed and [Facebook] search. He was employee No. 9. And he said ‘Dropbox is the only place I could have an impact like that again.’” The firepower to pull in employees like Agarwal is just one benefit of the $257 million in funding Dropbox has raised.

Dropbox has big ambitions, so it’s going to need the talent. While it might seem simple enough stitching together data from your laptop, phone, and tablet, as we enter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t’s going to get a lot more complicated. Drew says Dropbox has a chance “to make your phone smarter, your TV smarter, your car smarter. In that sense we can be the fabric that ties everything together.”

The company’s independence might give it the best shot at becoming the data layer the way Facebook became the social layer. Apple, Google, and Microsoft all have their own cloud storage systems, but they don’t necessari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s devices. Drew declares: “Not one company is going to make everything. [With Dropbox]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what logo is on the back of your photo or computer.”

…Or your refrigerator, thermostat, or sound system. Becoming useful to people who don’t have all those fancy smart devices, just the basic ones like in emerging markets, is a big focus for the company. “There’s 2 billion connected internet users now and that’s going to go to five in the next few years. Anyone with a computer or a phone needs something like Dropbox.”

But there’s a lot of work to do to get to that point of being the omnipresent data layer that lets our personal memories and professional materials criss-cross between devices. “At our age, Apple hadn’t built the Macintosh, Microsoft hadn’t built Windows. We are now playing in another league and really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o amazing things at scale. This is the first stop on a new road to a billion.”

行動電源觀望 廠商營運添變數


Reference From 小巧無線存儲充電寶
行動電源市場變數增多,需求轉趨觀望,為晶片廠短期營運添增變數。隨著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市場持續高度成長,加上行動裝置朝向多核心及大螢幕發展,耗電量明顯提升,刺激行動電源市場需求近年同步高成長。國內微控制器(MCU)廠松翰及盛群近年拓展行動電源市場有不錯斬獲;其中,松翰去年行動電源產品出貨突破1億套大關,居國內行動電源晶片龍頭廠。

盛群去年行動電源產品出貨達3283萬套,較前年大增近 2倍水準。市場原本看好,盛群今年行動電源產品出貨量可望進一步突破4000萬套,將較去年再成長10%至20%。

Microsoft Azure Option
只是行動電源市場近期變數增多,需求轉趨觀望,為松翰及盛群等晶片廠短期營運表現添增變數。松翰表示,蘋果(Apple)即將於下半年推出的新機iPhone 6,備受各界關注,不僅蘋果迷高度期待,連行動電源業者也密切注意規格變化,近期需求轉趨觀望。

受行動電源產品出貨量明顯減少影響,松翰5、6月業績逐月滑落,與去年第2季業績逐月攀高表現大不同;6月合併營收新台幣3.25億元,月減5.54%,為近3個月新低水準。盛群指出,小米推出超低價行動電源產品,10400mAh大容量規格產品售價僅345元,5200mAh容量規格產品售價更低達255元,遠低於800至1000元市場行情價,對行動電源市場造成不小衝擊。

盛群表示,小米行動電源低價搶市,部分行動電源業者不願跟進,殺價競爭,客戶需求確實有轉趨觀望情況。除了行動電源市場需求降溫外,中國大陸持續打房,壓抑新屋銷售趨緩,連帶家電市場也遭受波及。

主打中國大陸家電市場的盛群,目前已感受到市場需求並未如先前預期樂觀;不過,盛群將透過推展新計畫,以彌平中國大陸家電市場降溫的影響。

松翰則看好網路攝影機及無線影音晶片產品發展前景,表示隨著網路及雲端環境漸趨成熟,包括網通業者及網路營運商紛紛推出智慧居家服務,帶動無線影音晶片等產品需求急遽升溫。松翰無線影音晶片產品前5月業績即較去年同期成長4成,是今年表現最佳的產品線,也是支撐整體業績得以成長的主要動力;松翰上半年合併營收18.11億元,年增1.93%。

雲端服務降價,競爭激烈

雲端價格戰開打!《紐約時報》報導,Google雲端業務來勢洶洶,挾帶削價85%、軟體更新服務等優勢,直逼亞馬遜(Amazon.com)的霸主地位。Google的雲端服務將減價30%至85%,雲端儲存費用降為每GB 0.026美元,比原先價格約低68%;運算引擎(Compute Engine)則不分區域、大小、等級,費用也將便宜32%,BigQuery數據分析服務價格約減85%。Google期望,未來可以將雲端業務轉型為整合應用程式和數據的產品,而不僅僅是許多分散的功能。

從策略角度來看,Google大砍雲端服務價格是相當聰明的做法。亞馬遜首創雲端運算商機,2006年開始出租電腦運算能力和儲存空間給其他企業。知名品牌如Netflix、Shell等都透過亞馬遜的平台來經營事業,但卻要付出昂貴的費用,許多較小的網路商吞不下成本,只好轉往雲端系統。

Google除了和亞馬遜、微軟、Rackspace Hosting Inc.等公司競爭,也需要和新的供應商搶客戶。研調機構Gartner預估,雲端服務市場規模去年達1310億美元。

Google科技基礎設施資深副總裁赫爾茲(Urs Holzle) 25日表示,雲端伺服器和儲存系統成本大幅下滑,但是雲端運算費用卻未隨之持續調降,他們認為兩者之間不該存在龐大價差。未來Google運算引擎(Compute Engine)服務將砍價約32%,應用程式開發平台(App Engine)也將降價30%。

此外,Google也已於13日宣布,「雲端硬碟(Google Drive)」服務費率也將大減價,100 GB雲端儲存空間的月費從先前的4.99美元調降40%至2.99美元,1 TB的月費更從先前的49.99美元大砍80%至9.99美元;而10 TB的月費為99.99美元,使用者還可加價換取更多儲存空間。

分析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從2014台股大趨勢看台灣未來 ( Taiwan Future View From Taiwan Stock Index )

里昂:台股終結24年熊市 可望破15300點

6月時,外資在台股買超超過816億新台幣,7月以來的兩個交易日也買超超過140億新台幣,近期外資美商高盛、花旗環球證券,陸續調高台股目標指數,喊出台股破萬點。昨天港商里昂證券指出,台股將終結長達24年的熊市奔向牛市,近年指數上看或超過15300點
台股資金行情持續再來振盪幅度加大, 未真正月K出現5兆成交量及跌破量價支撐就是資金行情未結束
里昂證券在昨天發佈的「亞太科技產業報告趨勢」中表示,就技術線型來分析,台股指數6月底以來的表現,已突破自1990年以來,長達24年的三角空頭整理區,正式由熊市步入牛市,指數在未來幾年可望上看到15300點,甚至可能更高。

要注意M1B是否持續下降
里昂證券指出,過去當投資人看見股市強漲冒出「This time it's different」(這次會不同)的想法時,就是最危險的階段,但里昂證券強調這次真的不同,原因在於根據歷史經驗,要15-20年才會出現一次危險階段,以台股技術線型來看,顯示台股已進入牛市,大有可為。台灣與日本、馬來西亞都將進入長線牛市的階段。

里昂證券分析,自1990年台股衝上高點後,指數便進入區間震盪整理,長達24年的震盪,終於在今年6月突破多年整理區。以技術線型來看,這次牛市可能帶領台股在未來幾年衝到15300點,甚至更高。不過,自2013年8月以來,台股出現坡度較陡,不排除短期內會出現回檔。

里昂證券分析師預估,台股指數中期仍會面臨壓力,大約在2007年的9807至9859點,但不排除期間出現回檔修正,8670至8956點也是合理的區間。

謝金河:熱錢永遠尋找便宜的獵物

過去這一周,台股氣勢如虹,一路過關斬將,到七月二日為止,加權指數最高九五四七.○五點,這一天成交值高達一五三八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台股步履蹣跚靠的是小型成長股往上推,但是七月二日在加權指數大漲聲中,我們卻發現OTC指數從一五五.四二下殺到一五二.五四點,跌幅○.九九%,至少有九檔個股殺到跌停。
金融獲利成長股PE比遠低於大盤PE比
從七月二日的大盤表現來看,我們提醒大家,當市場上充滿了萬點期待的時候,投資的風險已隱隱上升,七月二日具備了初步變盤訊號,其一是乍看指數漲很多,但其實多數個股都是下跌的,這一周多數朋友都嚐到賺指數賠差價的滋味,因為指數上漲是權值股貢獻的。

二個警訊

上一周我們提到的那些重量型股,這一周漲幅都很可觀,像是台積電創了一三五元新高,市值第二大的大的鴻海漲到一○五元,其他如日月光漲二.六五元,創了四二.一五元新
大盤PE比接近18
高,台達電大漲五元,也創了二一九元新天價。聯發科也漲了一七元,大立光漲了八五元,寫下二四一五元新天價,這些外資全力買超的個股,拉大了指數空間,讓台股攻萬點更具勝算,不過這些重磅股漲幅已大,風險日漸上升。
以天價的股王大立光為例,今年EPS樂觀看一○○元,P/E已接近二五倍,而大立光今年配二八.五元,漲到二四一五元,息率只剩下一.一八%,比銀行利息都不如,今年台股上漲九.○七%,但大立光從一二一五漲到二四一五元,漲幅已高達九八.七%,一家成長型股短期之內股價拉升那麼高,已形同投機股炒作無異,這是大盤在漲升過程中第一個警訊。

大盤拉權值股,很多個股都意外重挫,像主力拉抬明顯的力旺重挫四一元,基亞跌二六元,安成跌一一.五元,智擎跌一一元,漲到四二四元的為升跌七.五元。

其實這些急漲的個股,很像精華光學去年初從四二三元急拉到九一三元那一段,但是精華光學漲到去年一○月的九一三元到現在,再也沒有能夠繼續創新高,金可從三一六.五元漲到六四八元,其實也是如此,這些急連噴出的大型股不宜再追高。
第二個是成交量的警訊,一直以來,我們都提醒大家,大盤小漲小跌,維持千億以下低量相對安全,一旦量能放大,風險會急遽上升,七月二日集中市場成交一五三七.九二億元,OTC市場開高走低,出現四二九.六九億元的次天量,兩市成交量加起來達一九六七.六一億元,這是近兩年股市最大成交量,其中台積電、聯發科、鴻海都貢獻六○億元以上成交量,面板股也是熱門成交股,大盤出現極度狂熱,個股熱呼呼的景象,這是警訊之一。

貴上極反賤

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目前全球股市仍在日正當中,完全沒有回檔的徵兆,以連漲了六年的美、德股市來觀察,這兩個領頭羊如果都沒有出現大幅回檔,台股單獨大跌機率不大,日前美股已瀕臨一萬七千點,德國股市站上萬點,台股站上萬點也是遲早的事,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低利率,逼使資金到處尋找回報率高的標的,但是大家一定要切記一個原則,任何金融資產漲多就是利空,也就是投資原理的貴上極則反賤。

那些成長股PE比遠低於大盤PE比
黃金從一九二三.七美元跌到一一八一美元才反彈就是一個例子,今年原本炒房的錢也跑到股市來,現在外資不斷買超,推動高市值權值股大漲,像這一周市場只看台積電、鴻海在表現,但是聰明的人已悄悄部署下一個新方向。

上一周,我們提及「懷璧其罪」股,今年上市公司悄悄上演經營權爭奪戰,像朱國榮逼退龍邦朱炳昱家族,張清來、張伯鴻父子經營的台紙瞬間被京城銀行的戴誠志、券商公會理事長簡鴻文搶走經營權,再到三陽工業,市場派部局多年,終於趕下黃世惠父女,這些被市場派拿到經營權的個股這是懷璧其罪型,當政府奮力打房之際,股市裡的資產股其實是另一個桃花源。

這些年市場顯著資金都在追求成長股,像為升的胎壓測試,業績題材將股價拱上四二四元,但是很多資產雄厚的個股卻乏人問津,像台紙業績平平,但是台灣的資產、越南的土地,價值不菲,這次市場派入主,股價從一一.二元漲到一五.二元,台紙股價上漲,會不會帶動有資產題材的紙業股?可以用心觀察。

資產題材有望發酵

用樣地,三陽工業從六三元殺到二五.三元,這次市場派入主,氣勢一定不一樣,三陽內湖的五座廠辦大樓炙手可熱,越南河內廠價值更不菲,資產題材會發酵到什麼程度?值得用心觀察。

股市在下一個朝萬點進擊的路上可以觀察,當炒房的資金受阻後,下一個熱錢會不會流竄到有價值、低價、有資產的個股。最近有幾檔示範性的指標股,第一個是知本老爺從二○.一元大漲到四六.二元,陸客自由行人數上升,飯店股受惠逐漸顯現,知本老爺毛利率已拉升到四六.二%,助長了股價。

飯店股有了知本老爺當範本,最近亞都股價也動起來了,亞都毛利率高達六六.一%,關鍵在亞都的資產價值,亞都在民權東路的土地六二六坪,飯店的建築面積五二二七坪,以亞都的股本七.○二億元計算,七月二日收盤價二五.八元,市值是一八.一億元,若用五二二七坪來算,亞都飯店一坪只有三四.六萬元,若再把亞都的六.三六億負債算上去,一坪只有四六.七萬元,用現在這個價格來買亞都等於用市場一半價格就可以買到亞都的房價,更何況亞都還有很多飯店管理的機能,最近亞都從二○.二六漲到二六.四元,顯然價值逐漸被發現了。
2014~2015 台灣比亞洲其他國家經濟差, 主因是KMT亂簽?

很多有價值的資產股,現在的股價跟台股在三九五九點時的位置相差不遠,像六福跌到一一.一五元,就跟金融海嘯後最低價無異,其實六福也算是超值股,六福有三塊有價值的地,一是松江路六福客棧的土地三八五坪,及長春路松江大樓一二七坪,這兩地土地加起來有五一二坪,以市價約八○○萬元一坪來算,市價超過四○億元,而龍潭六福村土地二七.四萬坪,就算用最便宜的一坪四萬元來算,這塊地皮值一○九億元,單是這三塊地值一五○億元,而六福股本三三.○二億元,市值還不到五○億元,如果市場派有人用心收籌碼拼經營權,六福會是極有價值的標的。

這次我們到杭州參訪,在杭州下沙參訪聯發紡織,大家都對聯發紡織在下沙的廠房驚嘆,參訪當天,聯發紡織股價只有九.五三元,我跟團員們說,長線投資聯發紡織說不定一年漲一倍,因為杭州下沙的地實在夠大,增值潛力難以想像,而聯發紡織在竹北有一萬三○四九坪地,蘆竹也有六二○一坪土地,單是這兩塊地恐怕已超過聯發的市值,更何況,聯發目前手上有各超過六千張低價買進的華亞科及南亞科的股票,就算紡織本業表現欠佳,聯發紡織也可算是價值型的個股,最近聯發紡織在九.五元左右打下近一年大底,六月三十日拉出一記漲停,順利攻站面額,有初步展開攻擊的味道。

除了聯發紡織外,這回我們住進富春山居,也看到寶隆的潛力,寶隆有富春山居酒店及高爾夫球場三九.三六%股權,單是資產增值就難以想像,而寶隆也是榮成最大股東,持有一.二九二六億股,就是一六.四%的股權,以榮成七月二日收盤價一五.三元計算,市值一九.七七億元,單是寶隆持有榮成股票,每股就值一三.一元,光今年首季寶隆出售的資產就有一.二一八億元淨利,EPS達○.八一元,只是鄭家保守經營,寶隆股價不動如山,但潛力仍不可小覷。

分析

Too Big To Know:David Weinberger 重新定義知識的意義與力量 - 延伸心得 ( Too Big To Know, Unsettling Knowledge )

    當知識已經「網路化」。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於書中清楚說明,在商業、科學、教育和政府領域裡,網路化的知識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策。當知識網路化,變得豐饒、開放、相互連結,我們對「知識是什麼」、「知識如何運作」的既存看法就受到強烈挑戰;如何面對挑戰、建立知識的新架構,是網路時代知識工作者的關鍵課題。

    作者溫柏格是哲學博士、資訊科技評論家,也是首屈一指的網路思想先驅。他也是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對數位世代下,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人際關係與溝通等觀察入微、見解獨到。曾擔任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網路政策顧問。經常在美國公共廣播電台評論時代脈動,並撰寫無數與資訊、網路、行銷相關的文章,長期為《連線》、《今日美國報》、《史密松寧通訊》、《哈佛商業評論》、《科學人》、《紐約時報》等刊物執筆。他也擔任眾多高科技公司的行銷顧問,《華爾街日報》甚至封他為「行銷大師」。

   本書輕鬆地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識已經不再被紙本書籍的形式所限制與保存,網路與連結才是知識無窮盡的聖殿。看完這本書你可能不會變聰明,但你一定會知道如何讓你每天使用的網際網路變得更聰明

網路的出現,特別是近年來社群網站的流行,讓各種真偽難辨的訊息四處流散,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知識的傳統定義是否仍然有效。所幸我們看到網路上仍有許多人透過各種方式試圖幫助網友過濾訊息,各種各樣的實驗手段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與商機。這也是身為網路從業人員最令人興奮之處。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卻鮮少人留意這個力量重新分配的原因和結果。所有的革命,都源自於此。

知識不再被書籍的形式所限制時將使集體人群的經驗與思想借由網路產生整合與創新,知識也不再被專家獨自享有,聰明的網路式集體人群決策將發生,將大大影響人類生活、民主、人權、教育及科技,法蘭西斯•培根 : 『知識就是力量』也將演變成『知識、社群趨勢、媚力就是無比力量』,此力量之大遠超過我們想像,就像 Apple Inc., 之 iPhone 是運用科技知識、iTune 社群趨勢、高質感外觀及操作介面之媚力一舉打敗曾稱霸世界39年之手機王 Nokia 擊倒在地無法回生, Google 之 Android 更運用相似之科技知識、Google 社群及Open Source趨勢、好的質感外觀及操作介面之媚力一舉大幅提升觸控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至80%,網路、社群網站的出現,『知識就是力量』將改變了。



知識數位化及網路化 - 造成數位化網路知識打敗了傳統書成主流網路

  在書是知識未數位化的時代,百科全書業務基本上是一個分銷業務。大部分的費用是佣金的推銷員。網際網路出現後,新技術形成很多規模更便宜的訂單分佈之知識,百科全書行業崩潰。大英百科全書就被 Wikipedia 打敗的。

   維基百科全書,自2001年1月13日上線,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持,截至2012年6月時,維基百科條目數第一的英語維基百科已有360萬條條目,而全球所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共突破1900萬條條目,總登記用戶也超越2960萬人,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次,而根據知名的 Alexa 網路流量統計排名,維基百科目前為世界網站流量排名第六大網站(頂峰時為第五大)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大部分頁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和修改,而維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計劃,例如: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計劃的產生。雖然 Wiki 技術產生對這些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內容準確性的爭議,但如果所列出的資料來源可以被查證、審查及確認,仍會受到各界一定的肯定。

BCG科技與策略趨勢分析:百科全書業務基本上是一個分銷業務。大部分的費用是佣金的推銷員。CD-ROM後,網際網路出現了,新技術形成很多規模更便宜的訂單分佈之知識,百科全書行業崩潰。當然現在這是一個很熟悉的故事。其實,這更普遍的說這是第一代互聯網經濟的故事。交易成本下降打破了價值鏈,因此允許跳過中介,或者我們稱之為通路之解構,明顯例子:誰取代大英百科全書讓不它再有商業模式?答案變得明顯。我們知道它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不是它的分佈。維基百科有什麼特別的生產方式。維基百科是由其用戶創建的百科全書。

知識「網路化」、專業知識在雲端,將推助雲端知識與虛擬雲端專家之形成

在網際網路領軍之下,知識現在變得社群化、行動化和公開化。溫柏格讓我們看到如何從中解密出好處來。在網際網路「資訊過載」的時代,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

知識社群化、行動化和公開化後,每一天,全球人類製造出來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要用4000萬台 64GB 的 iPad 才裝得下。過去,資料量太大、毫無價值的資料太多、「賭博」的代價太高,沒有一家企業有本錢用過去既有的流程一一過濾所有的資料,但新的方法和工具,將從中挖出值得鍛鑄與收藏的珍寶。經過整合、分析的海量資料,可以讓公司增加50%的新客戶,讓政府減少30%的成本。

這些海量資料分析如海潮般湧流的大量資料,知識「網路化」製造出來的大量資料量,經大量資料分析,正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已經創造出驚人的效益,並將推助雲端知識與虛擬雲端專家系統之形成,雲端專家系統結合人工智慧將創造出新的應用。

知識「網路化」、書籍數位化,將造成新的電子書雲端知識與總整理商業服務

在網際網路領軍之下,從 Google Ngrame viewer 學到的事就是未來書籍數位化、網路化是否導致新的雲端知識與總整理商業服務:例如讀取100本股市分析電子書總整理之K線統計、讀取30本能源相關電子書總整理,這種加速人們讀取眾專家之精髓的閱讀方式將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統計出知識、定義出知識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