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全球貨幣的供應量 ( Global Money Supply )及泡沫之趨勢分析 - ( US M1 surge up fastest in history to solve the deflation issue )

English: Money Supply of Eurosystem, composed ...
Image via Wikipedia


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規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於是大家就開始計算中國GDP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保守的估計到2030年超過美國,樂觀的估計2020年即超過美國。本人認為GDP超過美國恐怕不需要10年時間,因為我們的 GDP 統計有很大的遺漏,很多服務消費都沒有納入到統計範圍內,既然現在大家都認同居民收入被大幅低估,那麼消費同樣被大幅低估。中國的汽車銷量全球第一,中國的遊客遍佈全球,中國居民的奢侈品消費(包括在海外購買奢侈品)肯定也是全球第一;中國的商店普遍在晚上九點後打烊,中國人在晚上創造的GDP遠遠超過美國。

不過,大家恐怕還沒有太注意的一個現象是,我們的貨幣供應量M2早已經是全球第一,8月份M2達到68.7萬億,而美國目前的M2為8.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8萬億,中國的M2竟然超過美國大約10億人民幣。中國的廣義貨幣M2(現金加定活期存款總額)為何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全球第一呢?這恐怕與這些年來M2的增速較快有關。過去10年,中國年均M2增速在18%以上,而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是個位數的增長。

M2的高速增長與我國資産規模和經濟活動規模的增長是相關的,但我國的M2占GDP比重達到180%(假設今年的GDP達到38萬億),而美國只有60%左右。這說明中國的M2高增長與資産規模的擴張有更大的關係,比如,美國M2的增速在過去20多年中基本與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國則大大超過GDP的增速,也超過GDP增速加CPI大約6個百分點左右。這被麥金農等經濟學家成為“中國貨幣之謎”,即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沒有引起通脹;我覺得謎底就是資産價格,尤其是土地價格、房地産價格的急劇上漲。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美國人均接近10畝。在經濟高增長、中國又挑起為全球提供消費品製造的重擔,把面積不大的沿海地區用作世界工廠,同時還要解決富人和全國各地過來的打工者的居住問題。於是,土地價格、房價都大漲,政府通過拍賣土地,也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有的沿海城市,政府拍賣土地獲得的收入都要超過財政收入,中國的土地交易量、房産交易量都是全球第一,這就帶動M2 急劇上升。這樣的情形也同樣在耕地相對人口稀少的工業大國日本和韓國發生過,日本和韓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都小於1畝。如日本、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年均增速分別為20%(1967-1973年)和34%(1966-1988年),明顯高於中國目前的水平,因此時至今日,日本和韓國的M2占GDP比重也比較高,分別為159%和147%。
US M1 surge up fastest ( automatic update )

不過,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日韓已經過了M2的高速增長期,他們都已經進入了全球富裕國家的圈子中,而中國人均GDP只排在全球100名國家之後,致富的路途遙遠,貨幣規模卻已經是全球第一了,M2/GDP也都超過了日韓。雖然這其中有外匯占款導致M2過於龐大的因素,但計算一下,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約占了M2的27%,不算太多。而我國政府對M2的增長率的控制目標卻一向是17%,如果按此增長率,則10年之後,M2的規模將達到340萬億。即便是降至15%的增長率,也會達到285萬億,這就相當可怕了。但這不是沒有可能,如韓國從1966年到1988年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年均M2增長幅度竟然達到34%。而中國經濟目前還是處於發展潛力很大的階段,城市化率只相當於日本60年代水平,經濟再保持年均8%的十年增長似乎不成問題。但日韓人家在步入發達國家經濟水平時,M2/GDP只有100%左右,而我國還沒有富,M2/GDP卻已經達到180%了,照此增長速度發展下去,屆時,全球的貨幣都將被人民幣所淹沒。

是否人多地少經濟發達的地方,很多稀缺資産都會被炒得飛上天呢?比如說日本房地産泡沫破滅前,一個東京可以換半個美國。而中國的房地産在過去10年中也已經漲了5倍以上,城鄉住宅總市值接近100萬億,占GDP的比重大約為290%,而美國目前只有200%左右。我們再看一下過去十年古玩、藝術品、珠寶等的漲幅,几乎也上漲了10倍以上。所以,在這片國土上,什麼稀缺,什麼屬於小品種,什麼就可以被炒作,包括大蒜和生姜。包鋼稀土是一家上市公司,去年年初的價格大約是7.5元,前段時間最高被炒到77元,一年多時間價格漲了10倍!因為貨幣實在太多了,貨幣在尋找稀缺資産,就連貨幣本身也可以被炒作,據說1980年版的50元面值的人民幣,目前的市場價被炒到5000元,收益率達到100倍,說明存銀行遠不如把現金壓箱底,壓得越久越增值。

但是,泡沫終究要破滅,M2的膨脹的結果是貧富差距的拉大,靠買房賣房發財的富人在M2中的占比越來越大,而把養命錢都存到銀行裡的普通百姓的財富在M2中的比重卻越來越低。於是,政府也越來越關注貧富差距問題,並承諾為此去改善,這也引起了部分富人的恐慌,於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去海外移民,去購買海外房地産。由此而提出的一個疑問:假如人民幣一旦可以自由兌換,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那麼我國居民究竟是更願意持有人民幣,還是更願意持有美元?

目前,大家都沉浸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中,但事實的情況是,目前上海一套130平方米的公寓房,可以換美國紐約附近新澤西州的一棟別墅。如果M2再膨脹,恐怕去美國買房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們可以發現,曾經M2增速超過30%的韓國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貨幣大幅貶值,在美國08年的次貸危機中,韓元又大幅貶值。因此,我擔心的是,中國M2已如此大規模,且還會繼續大下去的情況下,未來人民幣將承受巨大的貶值風險。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Federal Reserve , 簡稱Fed)週四發佈的最新一週貨幣供應報告顯示﹐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截至5月30日當週的M1貨幣供應量增加217億美元﹐至1.961萬億美元﹔M2貨幣供應量增加126億美元﹐至9.018萬億美元。

以上是截至5月30日當週貨幣供應量的初步數據﹐有待修正。




全球都在印鈔票?

由 Dollardaze.org 得知,經濟成長與全球化國際貿易之結果,出超國與入超國都必須同時增加貨幣供應量,造就全球化貨幣的供應量 M0 ( 現金 ), M1 ( M0+活期存款 ), M2 ( 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儲蓄存款 ), M3 ( M2+私有機構和公司的大額定期存款 )之增加如下表:

全球財富增加速度高於人口成長率,因此只要大家相信美元、歐元與人民幣,全球經濟仍持續緩步成長,這就是印鈔機之功能,基本上貨幣是信仰之系統。只要大家相信各國印鈔機產生之債務都可以在未來償還,這貨幣之信仰系統就不會崩盤,一旦大家不相信某國之貨幣,該國之( M3 - M0 )*K 之金額會突然間至市場中蒸發,許多人倒閉,這就是錢消失了的秘密,本來就是資本運作與借未來錢所產生之經濟活動當然萎縮、停滯。


  1. 當經濟大幅成長時,許多人貸款、融資、銀行信貸,全球貨幣寬鬆M1、M2、M3成長,而泡沫破時銀行會停止信貸、縮減貸款、縮減融資,錢就這樣消失,因為這些錢本來就不是你的。所以,美國是很怕泡沫破時產生通縮,因此 QE1 至 QEn 才會一直演下去,直到經濟強復甦,才會調高利率;( 2013/7/9 : 當QE開始縮減,利率就會慢慢上升,資金就會流回美國,美元就轉強 )。
  2. 許多錢都是流通週轉產生的,當泡沫破時許多信用流通之額度會下降,因此一下子流通週轉資金下降,大家不敢接受太大客戶信用流通之資金額度時,信用流通之錢就這樣停滯,因為這些錢本來就用信用換來之資金流通額度。
  3. 如下表全球浮動資產比率,房地產占55%、股票+期貨占19%、債卷占25%,一旦,泡沫發生房地產、股票+期貨、債卷加起來是99%,將發生資產價格大跌,對全球經濟衝擊很大,同時許多人倒閉,銀行信貸、融資、貸款都縮水。全球浮動資產比率中,黃金占的比率0.9%很低,值得研究這問題,黃金不只是投資 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貨幣
  4. 根據未來趨勢分析書上預估,2010 ~ 2050 全球股市債市有12 ~ 18次崩盤,房市有3次大跌,我預估所造成之金融風暴有6次。
  5. 全球流入房地產之資金占55%,因而日本、美國及歐洲過去10 年皆出現巨大房市泡沫,加上流入房地產之資金65%是房貸,加上家庭負債激增;一旦泡沫破裂,建築業崩盤,負債累累的家庭也跟著縮減消費支出。日本、美國及歐洲過去30年皆舉債造經濟也形成國債泡沫,流入債市資金超過25%,往後十五年正是全球主權債一一走上違約時候,市場資金將逐漸由房市債市流出。




分析與評論

  • 當歐債惡化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除非歐洲銷減經費,最後世界緊縮起點嗎?
  • 當其他各國仍以美國為最大消費市場,而歐債惡化之小國極可能會被遺棄,直到債惡化國主權債都有抵押資產,這將發生債惡化國抵押之國家資產被占領之狀況;
  • 一旦發生世界緊縮, 全世界貨幣 ( Currency ) M2會下降而全世界消費下降時期來到,意味全世界投資債權基金將逐漸被人們避開,投資好的公司、原物料、強勢貨幣及黃金成主流;
  • 以目前全球浮動資產比率,房地產占55%、債卷占25%,而房地產貸款比率超過60%,全球許多主權債償還能力下降情況,金融災難發生時房地產出問題機率越來越高;
  • 我認為:台灣人應以全新角度看大陸,以大陸M2大於美國M2角度看,大陸內需市場將變大且民主將醞釀,這才是我們的最大商機。




Enhanced by Zemanta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羅傑斯預測:美國正在逼近一場更加嚴重的金融危機, 除非美國縮減軍費

Federal_Debt-VS-TaxesImage via Wikipedia

投資大師羅杰斯表示,美國正在逼近一場更加嚴重的金融危機,他沒有做多任何美國資產,而是持有商品和中國股票,他將伯南克稱之為禍根,并預言QE3將以其他名目重回舞臺。

傳奇投資大師、羅杰斯控股公司(Rogers Holdings)董事長吉姆•羅杰斯(Jim.Rogers)美國當地時間6月8日表示,美國正在逼近一場比2008年還要殘酷的金融危機。

羅杰斯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這個國家的債務正在飛速增長,過去三年,美國政府的花銷大的驚人,美聯儲(FED)持有的債務也大的驚人。“如果再度出現問題...會是怎么一種情形?到時候,美國政府不可能繼續將債務翻兩番,美聯儲也不可能再印刷那么多鈔票。因此,下一次危機會更加殘酷。”這位投資大師認為,如果國會無法在8月份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一致,政府不會關閉,但需要“以大手筆”削減稅收和開支,尤其是軍事開支。他表示:“我們在全世界150個國家都有駐兵,這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反倒是在不停制造敵人,掏空我們的腰包。”

羅杰斯表示,他“沒有做多任何美國資產”,同時還在做空美國科技股。他現在持有中國股票以及商品,聲稱樂見白銀以及黃金價格下跌,這樣的話他就可以“拿起電話指示交易人員增倉”。他表示現在持有中國股票、其他貨幣以及商品,并稱人民幣將成為比美元更加安全的貨幣。“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負債規模正在接近極限。你愿意借錢給一個花錢無度卻又對此無動於衷的國家嗎?不,你肯定不會!”
羅杰斯指出,英鎊喪失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之后,價值跌去90%,美元將重蹈覆轍。他表示現在也持有美元,并且會等待其升值,“如果這一幕不會出現,我就會將其拋出,并且承受損失。”這符合他本人的投資理念。

他將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稱之為“禍根”,聲稱自從伯南克進入華盛頓之后,“就沒有做對任何事情”。“我真心希望他不要再來一輪量化寬松措施,但他所知也僅此而已,他只知道無度印鈔。”

羅杰斯預言,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QE2)6月末結束之后,美聯儲不會收手,會變著法子(以其他名目)出臺QE3。“他們必將讓量化寬松重回舞臺,因為伯南克和華府都非常擔心經濟更加低迷。2012年總統大選日益逼近,華盛頓肯定會繼續大量印鈔。”

分析與評論

  • 取代美元 ( US dollar ) 的地位將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除非美國縮減軍費,問題的關鍵是 "根本沒有這樣的貨幣 ( Currency ), 最後仍然以一籃子貨幣為起點;
  • 當其他各國仍以美國為最大消費市場,而美國持續維持全世界>25%貿易總額,美元 ( US dollar ) 的地位將是持續維繫住,直到大家不敢買美債時美元會巨貶如英鎊歷史;
  • 全球以美元 ( US dollar ) 的儲備貨幣之比率仍然超過 55%,取代美元 ( US dollar ) 的地位將可能在 2015之後發生;
  • 2015 後發生取代美元 ( US dollar ) 的貨幣 ( Currency )是全世界消費極速下降時期,意味美國消費大減;




Enhanced by Zemanta

Apple、Google、Microsoft、Amazon決戰雲端開始

Microsoft Sharepoint 2007Image by Kaustav Bhattacharya via Flickr

藉由推出雲端服務 (iCloud) ,再一次,蘋果(Apple)對其競爭對手展開進擊──這家電子業巨擘擦亮了其顧客價值招牌,而且看起來就像是該領域的先鋒。透過 iCloud 服務,蘋果與 Google和其他多種已經在市面上出現一段時間的雲端服務,將展開更為密切的競爭。蘋果此舉是緊接在月前由其競爭對手──傳統電腦業者戴爾 (Dell)和惠普(HP)宣佈將投注大筆資金在其自有的雲端服務上,而英特爾(Intel)也開始協助其他推出雲端服務的業者,藉此鞏固客戶關係,並推動用戶採用其x86架構之後。

比較蘋果和Google的雲端服務,會發現很有趣的情況。蘋果的角色仍然介於從設備供應商跨足到提供線上服務的企業之間。而Google則正好相反。現在,這兩家企業能否滿足從設備到服務的中間部份,將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就在戴爾和惠普宣佈計劃建構大型雲端服務的同時,蘋果也表示他們有能力實現可確實對終端用戶提供協助的雲端服務。蘋果已經確立了一部份的 iCloud 服務項目,其中有一些是簡單地對蘋果過去曾失敗的 MobileMe 服務展開重新設計。其他則是創新服務類型,如新的 iTunes Match 服務,它能自動完成在一個儲存庫(repository)中動獲得來自任何服務之音樂的運作程序。但用戶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需要等待很長的一段時間。

蘋果的儲存、備份和其他音樂及電子書服務,都是其他企業已經在做,或是列為應該做的決策;基本上,所有提供雲端服務的業者,都致力於讓用戶能從單一服務將所有類型的內容放到一個註冊設備上使用。事實上這是廢話,因為這是網路服務應該提供的。

蘋果關注客戶價值這點確實值得讚揚,因為他們看到了目前仍未被滿足的需求──例如,當你的任何一台設備有新照片時,可以自動通知你其他的所有設備。但這也同時暴露出蘋果之外的整個產業界至今仍未能廣泛提供這種看似簡單的服務。這很有道理,若蘋果真的想切入線上服務,它應該深入發展各種可實現線上功能的小型應用軟體,這也正是其主要業務。畢竟,蘋果是最近這陣子以來產業垂直整合的要角。

因此,對於蘋果將把新的訊息和全新的訂閱服務深入整合到iOS內部也毋須感到驚訝。這可望將新興服務推廣到消費者面前,並提供更大的開放性。這可能會是最佳,或是最差勁的一種鎖定用戶(customer lock in)形式,也可能是標準的封閉形Apple營運模式。

若Google或蘋果轉移到基於雲端的電影服務,情況可能會更加有趣。以製片公司們聯手開發的數位內容保護技術 Ultraviolet 為例,這個產業或許已經準備好啟動這類線上電影服務了。而從文化層面來看,Google涉足數位版權管理技術的部份也可能比蘋果更加深入。

當Google強化其在硬體領域的經驗時,蘋果也正在加強其Web服務。不僅推出Google Android 智慧手機來搶奪蘋果的iOS地盤,現在, Google Chromebook 也與蘋果的MacBook展開正面競爭。這與Mac vs. Windows之爭類似。蘋果的優勢在於可全程控制其產品設計,從 A5微處理器到Web服務均包含在內。而Google則可運用極大量的開放原始碼開發商,以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來為其提供產品。

歷史已經證明夠好且成本夠低的產品通常會脫穎而出。Wintel PC即為一例。所以我認為長期來看Google有很大優勢成為贏家。這家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巨擘並未受到iCloud的影響。蘋果的論點──花費5億美元建立一座新的資料中心以協助推出產品聽來有些可笑。而戴爾則表示今年將對其雲端計劃投入超過十億美元。

與Google據說多年來已經在全球各地建構超過百萬部伺服器以打造分散式資料中心相比,這些數據微不足道。歡迎來到蘋果的雲端世界。不過這也可能只是一場表演而已。

在蘋果發表iCloud之後,我對出席者提出了一套解釋,我說,蘋果的雲端是「儲存與轉傳」式的雲端,與「你的一切都屬於我們」的雲端相反,這個說法恰好為蘋果雲端與谷歌雲端之間的差異做了最好的註解—即使我當時只是半開玩笑而已。讓我們更進一步檢視。

谷歌雲端

谷歌對於雲端的整個策略與方式是植基於未來,而不是目前的網際網路。谷歌下的賭注是這個世界在不久的將來之內,將會有低價位、普及的網際網路連線,包括在辦公室與家庭會有光纖連線,全球每個地方幾乎都有超快的行動寬頻。

它的雲端是為這個預想世界所打造的,它希望屆時應用程式能夠重新調整,以符合寬頻無所不在的環境。這是絕對有必要的,因為谷歌的所有應用程式都必須連線使用,而且所有的資料都儲存在谷歌位在雲端的伺服器上。你必須要上線才能利用其中許多最佳的功能,像是同步編輯Google Docs,你可以即時看見你的同事所進行的編輯工作。

谷歌對於寬頻未來的樂觀是不錯,但是僅靠免費市場的力量就想讓它發生好像不太實際。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即使佈署高速連線也無法獲利—可能永遠都不行。為了讓谷歌的願景實現,在大型市場中必須要有更多的競爭,而在較小的市場中則需要有更強大的公共與私人單位參與。

谷歌已經開始在思考讓關鍵的應用程式可以離線使用,尤其是在Chromebooks方面。該公司已經利用Google Gears朝此方向做了些許的邁進。然而,離線使用畢竟只是事後的思考,並不是谷歌原來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因為離線與本端同步從來不是該公司的優先考量。

蘋果雲端

蘋果的方式並不是將雲端當作位在空中的電腦,負責執行所有美好事物。它並不想也不需要讓一切在雲端發生。反之,它將雲端視為是Grand Central Station的領航員,它會確保所有的列車會準時,並且抵達正確的目的地。

透過日前在WWDC 2011上發表的iCloud,蘋果利用了雲端來組織資料的流動,而非控制它們。它是以雲端當作應用程式、音樂、媒體、文件、訊息、相片、備份、設定等的集中儲存。十年之前,蘋果與微軟分別闡述了以麥金塔與PC當作我們的數位生活與工作的中心的構想,而各種裝置則是仰賴它來進行協助工作。日前,蘋果很顯然已經捨棄了這個概念,現在,iCloud才是一切的中心。

賈伯斯說道,「我們將會把PC降級為其中一種裝置。」

如此,蘋果將採行與谷歌(它基本上是模仿舊式大型主機的方案)不同的方式。蘋果的方式很類似於Dropbox這家頗受歡迎的新公司的作法。它可讓使用者將其電腦與行動裝置的個人資料與購買的媒體同步上傳到個人的集中儲存。然後,這個位在網際網路上的集中儲存將會同步所有資料與媒體檔案到用戶的所有裝置上,因此這些裝置都會擁有相同的資料。使用者就不需擔心要持續管理不同機器上的檔案與音樂庫才能讓它們維持在最新狀態。

技術人員與IT專業人員肯定會喜歡這種方式,因為他們仍可以控制自己的資料,並且擁有一切的本端備份。然而,同步也可能會變得稍微複雜,尤其是當你設定不會自動同步所有裝置時(為了提升效能與節省頻寬)。究竟主流用戶與商業專業人士是否會接納這個同步概念並輕易讓它運作,則仍有待觀察。

儘管如此,蘋果的方式對於現在的網際網路來說可能比較實際。但是,當超快寬頻無所不在的世界實現後,同步在五至十年後是否仍有其重要性?這就得視使用者仍想要保留其資料的本端備份,不論原因是為了效能、安全還是安心。

最後分析

說了這麼多,最後讓我試著以兩句話來下個結論:對於谷歌而言,Web就是宇宙的中心。對於蘋果而言,你的裝置才是宇宙的中心。究竟誰才是對的?



Office 365整合了Microsoft Office、SharePoint Online、Exchange Online與Lync Online等各種線上服務,採用租賃形式,標榜適用於中小型及大型企業,目前已公開測試兩個月。 微軟於今年4月開始進行Office 365的公開測試,該測試擴及全球38個市場及17種語言,並啟用Office 365 Marketplace應用程式交易市集,雖然進入公測不到兩個月,但近日種種跡象顯示微軟即將於今年6月28日發表Office 365正式版。

Office 365整合了Microsoft Office、SharePoint Online、Exchange Online與Lync Online等各種線上服務,採用租賃形式,標榜適用於中小型及大型企業,至於Office 365 Marketplace則是集結各種第三方的應用程式與服務,提供各種與雲端、電子商務、行動、通訊、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應用程式,或是諸如諮詢、代管、硬體及部署等服務。

有關於Office 365正式上線日期出現在不同的媒介上,例如微軟於Office 365部落格上宣布將在6月28日舉行一場視訊會議以分享最新的Office 365新聞,但並未說明細節;外電則報導微軟執行長Steve Ballmer上周在印度的一場會議中表示 在6月發表Office 365;最詳細的答案來自於微軟全球合作夥伴企業副總裁Jon Roskill,Roskill在Twitter上表示,Office 365將會在6月28日上市,還指出目前該服務已擁有10萬個測試客戶,以號召微軟全球合作夥伴參與。

Office 365針對小型企業與中大型企業提供不同的套裝服務,由於它屬雲端服務,因此也強調對不同平台及裝置的支援,微軟Office 365群組經理Andrew Kisslo曾透過Office 365部落格說明Mac與iOS平台如何使用Office 365服務,指出Mac可利用Office for Mac與Office 365連結,蘋果的Safari瀏覽器也可直接存取Office 365中的郵件、行事曆與聯絡人名單,iPhone、iPad或iPod touch用戶也可在裝置上設定微軟Exchange的郵件服務


OVUM首席分析師Mark Little表示,iCloud可以幫助iTunes繼續稱霸。Mark Little表示,Apple加緊創造雲端媒體串流服務iCloud,迎擊競爭者Amazon和Google推出的服務。在授權協議的認可之下,讓現有的iTunes音樂收藏可以從雲端串流到任何Apple設備,而無須辛苦地上傳。這媲美Amazon的Cloud Drive,和Google的Beta版Music。
Apple的確想要將iCloud設計得比Amazon和Google的服務更加友善。聚焦在消費者體驗似乎能幫助Apple繼續稱霸數位音樂市場,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哪種商業模式。

如果iCloud跟Apple陳舊又不太成功且無變化,年費99美元的MobileMe雲端服務綑綁在一起,Apple可能是在找自己的麻煩。然而如果MobileMe之中的儲存和應用程式,明顯地透過其他服務升級,配上合理的價格,Apple終於能夠創造一個雲端平台,作為防禦iTunes霸權地位的基礎,而非只是單純地一味對抗Amazon和Google,也許還能對抗更重要的Spoify。


為了以99美分的超低價,爭購流行天后女神卡卡(Lady Gaga)最新專輯「天生我材」(Born This Way)數位版,線上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com)的音樂服務,23日被歌迷們擠爆,網站上出現「感謝您的耐心等候」訊息。

  亞馬遜的雲端音樂儲存服務(Cloud Drive)才剛公布「天生我材」專輯只要99美分、大優惠僅此1天,不到數小時網站上就擠爆了爭相訂貨的歌迷。亞馬遜在推特(Twitter)上的官方「MP3」帳號上指出,只要在23日訂購,就能以99美分取得完整的「天生我材」專輯數位版。消息一出造成網路塞爆,流量也因此變慢。

  為了挑戰蘋果iTunes在音樂下載市場的主宰地位,亞馬遜透過雲端音樂儲存服務,推出的價格還不到iTunes販售的專輯價格十分之一。亞馬遜的雲端音樂儲存服務,可讓使用者在網路硬碟免費儲存約1,000首歌曲,並可透過電腦的網路瀏覽器、或Android手機播放。

分析

  • Apple、Amazon、Google、Microsoft 雲端戰爭越來越激烈,台廠如何生存?
  • 很明顯,是Apple 與Amazon、Google、Microsoft 加台廠之大戰,台廠如何取得優勢呢?
Enhanced by Zeman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