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查詢「產業趨勢」依日期排序顯示文章。依關聯性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針對查詢「產業趨勢」依日期排序顯示文章。依關聯性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為甚麼亞洲只有台灣工資是 10年不增長,而新加坡2017Q3GDP好到破表薪資增長 ( Taiwan Gov. Inefficiency make the wage growth rate become flat in Asia, worst performance in Asia )

新加坡Q3 GDP好到破表,上修全年成長展望

台灣薪資太低主因就是台灣政府普遍不為就業率努力確實也是常態
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MTI)周四公佈,新加坡第三季GDP較前季跳增8.8%,遠超出十月時初估的6.3%。

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GDP年增5.2%,亦高於先前估算的4.6%,且是2013年以來最強。據路透社調查,經濟學家原預估新加坡第三季GDP將季增7.4%、年增5%。(.channelnewsasia.com)

據MTI表示,第三季經濟成長力道較預期強勁,主要受惠於與外部景氣密切相關產業如製造業、金融保險業的貢獻。

數據顯示,製造業當季產值較去年同期飆升18.4%,遠優於前季的8.4%。除此之外,金融服務也季增7.6%、年增5.9%。另一方面,營建業季減5.3%、年減7.6%,商業服務季減1%、年減1.4%。(businessinsider.com)

MTI當日還將新加坡全年GDP成長預估從2-3%調升至3-3.5%,明年GDP則預估成長1.5-3.5%。

嘉實XQ全球贏家報價顯示,截至台北時間23日11時02分(GMT+8)止,新加坡幣遊走於平盤附近、暫報1.3472兌1美元,逼近兩個月新高


亞洲國家薪資都成長, 只有台灣不行
(2015年3月12日,台北訊)根據全球領先的企管顧問公司韜睿惠悅最新研究顯示,新加坡的高階主管薪資持續蟬聯亞太地區最高,甚至比排名第二的香港高出百分之十。

該研究發現出自《韜睿惠悅2014/2015 Global 50 Remuneration Planning Report》,該報告將亞太地區各國的基本薪資轉換成美金幣別以做為比較。除了薪資以外,該報告並提供福利資訊,以供企業做為整體獎酬規畫設計之參考。

新加坡和香港的基本薪資調薪率普遍為3%-4%,高階主管的調幅可達6%-8%。報告指出,新加坡高階主管的平均基本年薪約為美金58.6萬,約合台幣一千八百多萬元;香港則為美金44.5萬元,約合台幣一千四百多萬元,兩者的差距已較去年拉近。
新加坡薪資成長率也遠高於台灣,台灣政府執政益於勞工效能最低

韜睿惠悅整體獎酬調查亞太地區負責人Sambhav Rakyan表示,從表面看來,新加坡的薪資明顯高於香港,在高階主管更為顯著。但需考慮各國課稅稅率的差異,會影響到他們真正能放進口袋的薪水。「因此,我們也觀察到一個趨勢,越來越多企業將他們的亞太總部從新加坡移往其他薪資較低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和印尼,以降低薪資成本。」

「香港的薪酬水準完全沒有下滑的跡象」Sambhav Rakyan補充說明到,「如果美金持續走高的話,香港高階主管的薪酬有可能在未來幾年超越新加坡。今年由於美元升值以及美國聯準會預期升息,使得港幣也同樣走強。」

雖然新加坡的薪資稱霸亞洲,香港的薪資豈碼穩坐大中華第一。若是人工或製造職務,香港的基本薪資約為大陸的三倍,若進入基層管理或專業職,其薪資差距會縮小為兩倍。再往越高階職位上去,香港約高出大陸20%-40%。

由於大陸的基本工資平均以9%-15%的水準增長,尤其在製造和人工方面,相較於香港2%-3%的增幅,彼此間的差距也在逐年縮小中。而上海地區的高階主管薪酬相較於香港只落後百分之十,這也反映出了上海地區的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以及潛在的人才短缺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在所得稅方面較大陸具有優勢,也使得香港更具人才吸引力。而大陸的本地公司則藉由提高變動薪資和股權激勵,來因應和外商之間的搶人、留才大戰。」Rakyan指出。

同屬大中華地區的台灣,其薪資則持續落後。相較於大陸,後勤人員的基本薪資約高出大陸30%,但若來到基層管理和專業職,大陸的薪資已超越台灣。而高階主管層級,大陸薪水已高出台灣達70%之多。

「薪酬低的關鍵原因在於台灣企業保守的加薪哲學。」Rakyan表示,「當台灣企業從本土擴展到國際,或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他們的薪酬哲學卻沒有隨著業務擴展和成長一起改變。這使得台灣企業面臨了嚴峻的留才議題。


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的估計指出,去年我投資率創7年最低,今年預測也僅有20.4%,連續3年降至20%,民間投資與公共建設動能皆弱;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對此表示,政府將循「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基礎建設來激勵民間投資,相信情況並沒有這麼悲觀。( 註:台灣 FDI 數據是亞洲倒數,投資率遠低於主計總估值,政府數字極可能又造假如失業率 )

五加二 提振投資信心

主計總處認為今年全球景氣雖呈回溫,但全球經濟僅略高於去年,動能並不強,加以川普政府的政策走向、政府「五加二」產業政策推動落實程度皆有不確定性,因此預測我國今年民間投資僅成長1.85%,另政府投資也僅成長1.21%。

在民間投資、公共建設成長趨緩下,我國去年投資率(投資毛額占GNI)20.2%,創近7年最低,今年情況亦然,預測僅20.4%,遠低於民國80年代平均27%的投資率。

依國發會提供的國際比較,前年我國投資率約20%,低於韓國29.1%、新加坡25.5%、香港22.6%,近年我國投資率一直居四小龍之末。

亞洲四小龍 吊車尾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政府了解這一困境,未來將採擴張型財政政策,增加前瞻基礎建設,以激勵民間投資。她說,在不考慮特別預算下,估計今年至少會再增加500億元,另外政府「五加二」產業一定會徹底落實,在這些努力下,今年投資率仍有機會回升,不會這麼悲觀。

高仙桂進一步表示,長期以來自由貿易雖帶動全球經濟成長,但也造成各國所得差距擴大,民怨升高,川普為呼應這一波民怨,兌現競選承諾,已要求美商返美投資,目前已有很多國家跟進,全球產業布局勢必出現變化。因應這股返國投資的風潮,政府也將重新思考全球化布局,以吸引海外台商返台投資,預期這也有助於提升國內投資動能。

補五缺 引台商回流

高仙桂認為川普不會走回頭路,過去自由貿易引領的全球生產布局的情況將會出現改變,部份的全球貿易量會被在地生產取代,因應這一情勢,當務之急是盡速改善缺地、缺工、缺電、缺水及缺人才等五缺,以創造好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

新加坡名列本(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 信心指數榜第10名

一、 美國A.T.Kearney管理諮詢公司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名列本(201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 FDI ) 信心指數榜第10名,較去(2015)年第15名上升5個名次,惟仍低於前(2014)年排名第9名。除新加坡之外,本年全球10大外國直接投資首選地依序為:美國、中國大陸、加拿大、德國、英國、日本、澳洲、法國及印度,半數為亞太國家。

二、 調查顯示,31%受訪者對新加坡未來三年經濟展望比去年更樂觀。A.T.Kearney東南亞主管兼合夥人蔡純毅指出,新加坡已發展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同時經濟強勁、政治環境穩定、體系清廉和人民教育程度高,均係吸引外國企業至新加坡投資主因。渠表示,新加坡長期獲評選為最易經商地區之一,吸引許多跨國企業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且新加坡係東協成員國,亦有助於吸引看好東協十國發展潛力外商至新加坡投資。

三、 查新加坡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前(2014)年新加坡外國直接投資累積為1兆246億星元,前三大投資來源為美國、日本和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

四、 A.T.Kearney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調查自1998年起展開,係通過監測各國主要發展趨勢,並依據各國政治、經濟和監管體系變化對未來幾年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作出排名,本年共有504家外商高階主管接受調查。調查顯示,國內市場規模、勞動力成本、監管透明度以及廉潔程度係影響受訪高階主管決定是否投資的主要因素。

五、 報告指出,受訪者仍看好美國經濟前景,惟部分投資者擔心中國大陸本年經濟情勢將急轉直下,若全球市場持續波動,投資者信心將減弱。另去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與前年同期比較激增36%至1兆7,000億美元,係2007年以來最高。多數受訪者認為,外國直接投資在近期內對增加企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將發揮更大影響力,逾 70%受訪企業計畫在未來三年提升外國直接投資額。




分析:


台灣真的變成亞洲倒數薪資加福利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從勞保擠退看出台灣執政黨將再度失去勞工信心 - 勞工極速的對民進黨、國民黨失去信心 ( Lost confidence to DPP )

【獨家】啥米!勞保前半年入不敷出 要提早破產了?

勞保基金財務提早惡化?勞保基金原本預估明年收支逆差,2027年破產,但勞保局統計發現,勞保基金從去年12月到今年6月底,七個月中有六個月都是支出大於保費收入,且逆差逐月加大,收支短絀現象提早一年出現,財務狀況令人關注。至於2027年破產時間是否也會提早?勞保局表示要看未來保費收入能否增加。
從勞保進出金額看, 勞保一次請領擠退人數大增, 極速對民進黨失去信心

勞保局喊話「勞工不必擔心領不到」
勞保局信心喊話,目前申請勞保老年給付件數增加在合理範圍,勞保是政府開辦的社會保險,勞工不必擔心領不到,目前勞保基金餘額高達6924億元,加上勞保基金操作收益不差,基金財務仍屬穩健。官員認為,只要年金改革儘速通過,明年保費收入就可增加。

勞保基金財務2012年精算報告指出,基金收支逆差由2020年,提早到2018年,破產時間也從民國2031年提到2027年,政府因而啟動年金改革;二年前最新精算報告結果出爐,估計收支逆差及破產時間表相同,但潛藏負債因人口老化由6.83兆元增加到8.36兆元。去年底以來最新統計數據,發現逆差時間已經提早一年出現。

6月短絀近50億 短差已成常態

勞保局統計顯示,去年12月保費收入284億元,支出卻達303.4億元,支出較收入多出19.4億元。今年1月仍是逆差,2月因為農曆春節,申請給付人數都會減少,因此未出現逆差。但3月以後到6月,連續四個月持續逆差,且收支短絀金額逐月拉大,6月短絀金額已近50億元,顯示收支短差已成常態。

3大因素衝擊 提早一年出現逆差

勞保財務收支提早一年出現逆差,勞保局分析,主要是三大原因所致,一是人口老化加速進入給付成熟期、年金改革、加上去年起拉高勞保天花板。

勞保局表示,目前正值戰後嬰兒潮出生者,逐漸進入領取老年給付高峰期,一千萬加保勞工中,有200多萬勞工已達請領資格,符合請領資格者只要無意再投入職場,隨時可以請領老年給付。此外,由於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勞工再投入職場,可以單獨加保職災保險,因此高齡勞工即使再就業,也可能先領老年給付,只投職災保險,導致請領老年給付人數明顯增加。官員認為這是影響支出快速增加最重要原因。

其次,官員表示,去年5月1日起勞保天花板從43900元拉高到45800元,導致高於43900元的勞工老年給付金額增加。由於勞保一次老年給付是採最高36個月平均投保薪資計算給付,去年5月實施至今已經一年多,的確增加給付負擔。

有勞工擔心改革影響給付 提前請領

最後則是這幾年勞保年金改革議題發燒,官員認為,的確有勞工擔心改革後影響給付,提前請領老年給付。雖然目前在勞保局各辦事處未發現請領人數異常增加,但是從請領一次給付件數較去年同期增加,多少可以看出勞工擔心改革後要多繳保費,給付卻可能減少,增加提前請領老年給付誘因。

歷年勞保基金大致都是收入大於支出,除少數因為政策放寬等因素,出現少數收支短絀外,只有二次因為大規模擠兌,出現嚴重逆差。一次是勞保老年給付年金化修法,因為涉及與國民年金請領規定競合關係,造成勞工搶領勞保老年給付,當年度逆差近200億元。另一次則是勞保基金精算結果顯示,基金收支逆差提早二年、破產提早三年,再次出現勞保老年給付擠兌潮。

分析
  • 從勞保進出金額看,勞保一次請領擠退人數大增,極速對民進黨失去信心。
  • 勞工都知道政府苛待勞工,政府只補助勞工勞保10%,怎麼可以隨便砍勞保退休年金呢?勞工平均壽命是 78歲,每年繳的綜所稅一年約2900~3000億,不應該亂砍勞保退休年金。
  • 看就知道許多勞工一次請領,才會一個月超過50億逆差,約超過20000勞工一次請領, 其實是"勞工一次請領"創新高, 馬英九第2任也發生兩次"勞工一次請領"擠退, 用這數據可以說明勞工對執政黨的信心及支持。
    • 因為勞保政府只補助10%,其他90%是顧主與勞工自已繳的,而許多失能、疾病等政府應該從稅收來支出之社會保險部份卻一直挪用勞保基金來支付,非常不公義。
    • 勞工繳的綜所稅一年約3000億,勞保費收入一年超過2341億,20年就超過10.45兆怎可能無法承擔勞保基金隱藏債務高達6.3兆? ( 註:勞保基金隱藏債務計算其實是有問題的,它是假設政府不去補回許多虧損及挪用狀況,也假設沒有人繳勞保狀況勞保新制下根本只有少數勞工退休,預估理應勞保基金還有超過1.8兆結餘,所以這也是勞工懷疑勞委會不知挪用多少勞保基金 ).
    • 整體勞工繳的稅多,來自政府福利支出卻是世界低,根本不合理:2012 勞工繳的綜所稅約 2900億, 而政府支出給勞保及就業補助才 685億, 普通事故保險包含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應由勞工繳的綜所稅來支出, 不應該由勞工保險來支出。美國將稅收之 15% 支出補助失業勞工,而台灣竟然是由勞保基金做許多勞工社會保險補助支出,台灣政府歲出內僅由低於3%之支出用於勞保及健保費補助及勞保基金,整體計算補助失業勞工占稅收低於0.2%,不僅違反憲法還反世界人權
  • 台灣少子化、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大白領勞工輸出才是勞保危機,台灣政府若無法創造民間投資率及新投資移民,不僅造成薪資不漲、台灣少子化,更嚴重是造成政府稅收減少、年金制度倒閉
  • 從"經歷兩黨執政13年,產業外移人才外移景氣未來令人擔心"分析看確實政府造成的問題是非常嚴重,一個只重視稅收、只重視開罰單、不重視創造民間投資率的政府,勞工及人民怎麼會有未來? 也不去了解真正那些法令造成民間投資率差、薪資停滯、少子化!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 心得 ( How to get 10 times Success ? )

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

    Great by Choice:Uncertainty,Chaos,and Luck-Why Some Thrive Despite Them All, Jim Collins,中譯「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如何在不確定、動盪不安環境中,依舊表現卓越?」,書中說明這是個變動的時代,未來正不斷向我們拋出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威脅。 一般人總是希冀在榮景中尋找商機,然而,最好的機會往往出現在最壞的時候。 懂得掌握變動的企業,逆勢而起;只知迴避變化的人,一步步走向衰敗。

    在變動、複雜、高度競爭的動盪時代,唯有建立一個靈活的組織才能勝出。薩爾先以美國的大企業如美國鋼鐵、GM汽車為例,說明自陷於「行動慣性」(active inertia,他在《成功不墜》一書中提出的名詞)的企業容易在風暴來臨時慘遭沒頂,反之,印度米塔爾(Mittal)鋼鐵則因為深諳將「風險視為機會」而日益壯大。

    書中分析許多公司包括安進( Amgen,AMGN )、生邁( Biomet )、Intel( INTC )、微軟( Microsoft )、前進保險( Progressive Insurance,PGR )、西南航空( Southwest Airlines ) 等公司的經營實際案例分析,主要重點及對投資的意義整理如下:

一、公司經營保持長期卓越的關鍵行為

1.十倍勝行為模式:
  1. 狂熱的紀律。( 價值觀、目標、績效標準的一致性 )
  2. 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 透過實際觀察及實驗做為創新、行動依據 )
  3. 建設性的偏執。( 時時戰戰競競的態度 )
  4. 第五級企圖心。( 不為自己而是更遠大的目標 )
  5. 即使好運臨頭亦不懈怠,遭逢厄運亦不耽溺於絕望情緒中。
  6. 不斷向前推進,努力追求目標。
2.二十哩行軍:
  1. 公司好運臨頭時會把握難得好機會,並在幾年或幾十年都努力向前推進。
  2. 無論好運或壞運,員工皆深信成功不是靠運氣。
  3. 在混亂中注入秩序,在快速變動中保持一致性。
3.先射子彈,再射砲彈:
  1. 先以低成本的諸多實驗,提高碰上可行方案的機率。
  2. 結合實證與創意後,才加注投資發射砲彈,因此不仰賴運氣達到最後的成功。
4.超越死亡線:
  1. 避免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公司因此陣亡消失。
  2. 手中握有更多選項,擴大安全邊際,而不致在厄運降臨時釀成巨災。
5. SMaC (Specific,Methodical and Consistent)配方:
  1. 一家好的企業有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同時又始終如一的可長可久的做法。
  2. SMaC 可將厄運來臨時的失誤降至最低,好運臨頭時,提高完美執行的機率。
  3. 幫助公司或個人不要因意外因素而推翻原本規劃,以及該如何改變。
  4. Apple Inc., 在 Steve Jobs 重新出發的新要點
6. 絕不仰賴運氣:
  • 與其仰賴運氣,寧可追求卓越。
  • 作者將成功公司與經營較差的公司進行重大事件因素比對,成功的公司遇到好運的事不會比較多、遇到的壞事也不會比較少,前述的行為特徵才是成功關鍵。
  • 真正的好運是來自於「找對人的幸運」,找到對的良師、益友、夥伴、團隊成員、領導人才是最重要的幸運。
  • 往往惡運是一家好的企業轉機之突破點,其實 Steve Jobs 正是在 Apple Inc., 最慘時尋找到新轉機之突破點 iPod & iTune ,改變了 AAPL 讓它成為全球明星。
http://www.7headlines.com/article/show/255282688

柯林斯: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年初時連載了 Jim Collins 最新大作「Great by Choice」的幾篇讀後心得,想不到不久後就在信箱裡收到遠流的來信 — 他們的確即將推出這本書的中文版,並且為求慎重,給了再度挑起大任的齊若蘭女士非常充裕的時間琢磨譯文。插曲是我預言失敗,這次不沿用「 A+」命名,而是從本書研究對象「十倍者 (10Xer)」出發,起了一個更為磅礡的《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在這裡要謝謝遠流的邀請,我有榮幸為這本巨作寫下導讀。我的文字能為大師 Collins 開場,小部落客的寫作生涯如今了無遺憾,與各位分享。

偉大企業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睽違 4 年,柯林斯回來了。

從 1994 年出版的《基業長青》開始,到 2001 年的《從 A 到 A+》,2009 年的《為什麼 A+ 巨人也會倒下》,以及這次的《十倍勝》,十九年來柯林斯堅持做同一件事情,就是不斷用他的「對照分析法」,以最接近西方科學的研究態度,去拆解「管理」這門錯綜複雜的社會學,試圖從中抽取少數近乎「因果」的正向關係。

既然是用最接近科學實驗的態度,除了柯林斯對照分析裡面必定出現的「實驗」與「對照」兩組企業體之外,還必須給每個實驗適當的限制。《基業長青》研究的對象是存活 40 年以上,更換過數位執行長的偉大企業;《A 到 A+》瞄準了經歷 15 年平凡歲月,接著又出現 15 年超凡表現的蛻變企業;《巨人倒下》反過來研究從優秀突然衰敗的企業;而這次的《十倍勝》,柯林斯對準的則是在「劇烈變遷」環境下還能有十倍於市場表現的企業。

為什麼要研究「劇變的環境」?如果你仔細想想,二次大戰後近乎平滑擴張的「量產革命」與「中產階級崛起」時代,事實上正在進入尾聲。取而代之的,是 90 年代末期開始出現,高頻率且振幅巨大的市場循環。震央通常是全球金融市場,因為開放、因為日益複雜的衍生性商品、因為對沖基金的全球套利等種種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了 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 年的達康股災,2008 年的金融海嘯,與近期的歐債等頻繁的危機,其震盪週期遠遠快過先前的 50 年。

這些劇烈的震盪雖然從金融市場發出,但往往有全球性、全產業的影響。假設這樣劇烈的商業環境短期內不會離我們而去,則現代的企業領導人必須要學會如何在嚴峻的環境中生存,並且創造出遠超過對手的表現。而這,就是十倍勝研究企圖揭開的秘密。

柯林斯最終選出了 7 家有 15 年以上出色表現的十倍企業,對照分析後,得到了一組非常有趣的結論。除了與「A+ 企業」一樣必須有第五級的企圖心之外,這些企業的領導人還有三個共同特質 –「狂熱的紀律」、「以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以及「建設性的偏執」。

所謂的狂熱紀律,並不是狂熱於規矩,嚴格要求公司上下遵守教條的那種紀律。相反的,它指的是絕不大開大闔,每天帶領公司全體朝著目標穩定推進的紀律。柯林斯稱這種行為叫「二十哩行軍」,也就是無論天氣好壞,都以每天二十哩的速度往目標推進的策略 — 從 Intel 的摩爾定律到 Apple 的一年一支 iPhone,都是「二十哩行軍」的好例子。

實證為依據的創造力指的是不為創新而創新,務實處理新產品、新事業創造的態度。柯林斯稱這種行為叫「先射子彈、後射砲彈」,也就是先求小打小贏,等到有足夠把握,再投入大量資源的策略。Bill Gates 用前面十年小規模試驗 Windows 作業系統,等到確認掌握市場需求了,再一口氣以 Windows 95 決勝負就是一個模範。

建設性的偏執指的則是領導人經常為可能的戰爭與威脅感到神經兮兮,卻又能引導這些情緒成為動力,驅使自己不斷為這些戰爭與威脅無所不用其極的準備,讓公司永遠處在糧草充足、士氣高昂的狀態下。這種行為,柯林斯稱它叫「超越死亡線」。

有了第五級企圖心,有了上述三種領導人的意志,十倍企業還必須貫徹這些精神。根據柯林斯的歸納,他們往往靠所謂的「SMaC 致勝配方」,也就是一套像「憲法」一般的最高指導原則,來明白闡述本公司的種種「做與不做」,好讓企業文化有長期且確實的存在。

到這裡,本書其實可以說是完整了,但柯林斯居然沒有停下來,相反的,他「附贈」了我們一個章節 — 「運氣」,一個西方管理學研究幾乎沒人挑戰過的題目。柯林斯歸納發現,十倍公司與對照組間「運氣事件」發生的機率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雙方的「好運」與「厄運」相似。然而真正讓他們表現迥異的,是碰到運氣事件時,領導人能夠抓住機會順勢而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運氣報酬率」。

讀完本書,當我綜合去想這些柯林斯提出的十倍者特質,心中的投射印象似乎與傳統「專業經理人」頗有差異,反倒更為接近一個身經百戰的「創業家」。想想也頗合理,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每個領導人,每家企業,的確必須長期處在「創業」的狀態中。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次,柯林斯則用他的西方科學方法,幫我們印證了這個兩千年的道理。

心得重點

  • 價值觀、目標、績效標準的一致性,抓住 Rule of Success
  • 透過實際觀察及實驗做為創新、行動依據
  • 不為自己而是更遠大的目標
  • 不斷向前推進,努力追求目標。
  • 好的企業有具體明確、有條理、有方法,同時又始終如一的可長可久的做法。
  • 真正的好運是來自於「找對人的幸運」,找到對的良師、益友、夥伴、團隊成員、領導人才是最重要的幸運。
  • 無論好運或壞運,員工皆深信成功不是靠運氣。
  • 讓今天更有價值、重視今天( To Value Today ),管理好每天價值,讓追求目標更接近。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全世界拼經濟復甦都是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 - 政府作法是什麼?

川普打算透過減稅,來說服蘋果回美國生產 iPhone

美國準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時,曾於今年 1 月談到會要求蘋果公司將 iPhone 的生產線拉回本土。如今,儘管蘋果是私人企業,保有相當的決策權,不過川普似乎已開始思考一系列政策,以吸引企業考慮這些事。

流失的製造業機會

川普在日前與紐約時報等一眾媒體高層修補關係的會議中,談到他與蘋果 CEO Tim Cook 的電話內容。他說:

「Tim,你知道對來我來說其中一項大事,就是成功讓蘋果在美國蓋一間、或是很多間大工廠,而不是到中國,或是越南,或是其他地方。你得在這裡(美國)製造你的產品才行。」

實際上,川普並非是第一個抨擊蘋果生產線計劃的人。早在 2011 年、創辦人 Steve Jobs 還在世的時候,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便曾就美國藍領的工作問題與 Jobs 討論,並希望他考慮回國生產。據報導,Jobs 當時僅冷回:「這些工作已經回不來了。」

目前,美國前五大科技公司,包括蘋果、Alphabet、Facebook、甲骨文、微軟的市值,合計已經超過 1.8 兆美元,比 10 年前的美商五巨頭多了 80%。然而,它們提供的工作,卻比當初少了 22%,亦即少了約 10 萬筆工作機會。《華爾街日報》便指出,美國 21 世紀以後逐漸缺少的製造業工作,最初可以回溯到 2000 年。那時,美國科技業以蘋果與思科為首,逐步將工作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亞洲。

減稅

川普指出,他希望執行的計劃,包括推出巨大的免稅額度,同時刪掉一些「大家都覺得很荒謬」的規定,不過,他並沒有明究細節為何,只談到這些新制「將會讓蘋果很滿意」。有記者則提問,如果美國企業確實回國生產,但這些新工廠卻採用機器人作業該怎麼辦?川普則回應,「那我們就來製造機器人啊。」他並補充,現在的重點可是連製造機器人的工作機會都沒有。

除了蘋果,川普亦表示他曾致電 Bill Gates,以及 Ford 高層來商談相關生產線事宜。其他消息也指出,蘋果似乎也真的開始評估起在美國生產 iPhone 的可能,並考慮邀請鴻海到美國投資。目前,蘋果在美國本土組裝的產品僅有 Mac Pro,不過這款從 2013 年起就沒有更新的專業型主機,並不能為美國勞工帶來多少機會。

至於蘋果 CEO 對此有什麼回應嗎?川普則表示, Tim Cook 僅淡回「我知道了。」(I understand that.)。

美國首9月赤字減28%

美國財政部公布,6月預算盈餘為705億美元,反映該國財政持續有所改善。連同6月盈餘,美國2014財政年度首9個月的預算赤字為3660億美元,按年跌28%,是2008年以來最低。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2014財政年度的赤字為4920億美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8%。6月的預算盈餘較去年同期減少460億美元,因為去年有一筆來自房利美的一次性收入。

道明證券美國市場策略師Gennadiy Goldberg認為,美國政府限制開支,加上經濟改善推動稅收入增加,是導致赤字減少的主要因素。財政部指出,2014財政年度至今,美國政府的整體收入按年升8%至2.259萬億美元,同期開支僅升1%。

新加坡低稅率、高效能政府、大量吸引投資移民、直接幫勞工加薪策略

『星國鼓勵企業加薪政府出4成』政策發生效果,2013 GDP成長率跳升,新加坡年度財政預算聲明25日公布。為鼓勵雇主提高生產力並與員工分享成果,企業給月薪4千星幣(約合台幣9萬5832元)以下員工加薪時,新加坡政府將提供雇主40%的補貼。這項補貼計畫預計3年,需星幣36億元,約台幣863億元。

雖然新加坡政府在大方向上傾向勞動力市場在未來數年仍繼續緊縮,但會影響工資成長,新加坡政府預計自下月起,也就是年度預算開始的月分,以加薪補貼計畫(Wage Credit Scheme)協助企業轉型為高生產力型態。

作法之一是直接在雇主為員工加薪時,提供補助。此外,還有生產力及創新優惠計畫,公司稅也有30%的回扣、最高3萬元星幣。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 Tharman Shanmugaratnam )提出的財政預算聲明公布許多優惠措施,協助新加坡企業度過勞力緊縮的關卡。他說:「我們鼓勵所有雇主充分利用加薪補貼計畫,與員工分享生產力(提高後)的果實。」

註:當時就預估『星國鼓勵企業加薪政府出4成』政策,將大幅提升勞工福利、GDP;現在看見新加坡經第二季 GDP 年率季增 15.2%,遠遠超過第 1 季的 1.8% 增幅。而且,新加坡小額創業移民寬鬆、留學移民更吸引人。

凱爾特之虎威猛不再 愛爾蘭要靠雲端、社群 緩步求復甦

還記得昔日的「凱爾特之虎 (Celtic Tiger)」嗎?《CNN》報導,對愛爾蘭來說,那恐怕已經是一去不復返的過去了。

愛爾蘭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夢想年代,高科技巨頭如蘋果、戴爾及英特爾,紛紛在都柏林郊區建立起製造工廠。這裡有太多吸引人的條件,像是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位處歐元區核心,而外國人設廠,公司稅率也僅 10% (現為 12.5%)。

都柏林的房價於是快速飆升,銀行業更樂於提供資金,到快速成長的建築部門,房價一炒再炒後倍數成長。投資人接著把眼光伸向周邊區域,接著再透過銀行各種綁定的貸款借錢,來投資海外房產。每個人都像沈浸在繁榮的喜悅中。

我們都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經過金融海嘯的折騰後,2010 年 11 月,愛爾蘭接受了歐盟及 IMF 850 億歐元紓困金,由此國家可以承擔所有倒閉銀行的債務。

做為接受援助的代價,政府大舉刪減預算,像是福利削減、退休金凍結、增加稅收,全國 GDP 也痛苦地減了 20% 左右。

3 年之後,回頭看愛爾蘭的發展,答案就在都柏林。現在都柏林帶領著復甦,而主要的支撐,來自社群媒體。

■ 靠下一代科技業重生

在貿易港區 Docklands 原本空出來的廠房與倉庫,現在充滿了下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愛蘭爾畢業生,為新一代的美國科技股工作-像是Google、 Facebook、Twitter、Trip Advisor、 Ancestry 等等。

一些中國、日本、德國的高科技公司,也在這裡設立,補充本國無法找到的語言人才。過去的「歐洲矽谷」,現在改由雲端技術公司包圍。

和 5 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受低稅率、好人才吸引而來的,主要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他們不需要像戴爾組裝 PC 廠那樣的龐大空間,公司可以設立在商店旁。因此,他們的周邊可以是創新服務公司、私募股權公司、咖啡店、時尚酒店等等,有助區域的發展。

在企業界,現在希臘、西班牙已經失去關注,愛爾蘭重新得到機會,《Forbes》雜誌第一次將愛爾蘭視為全球最佳的從商地點。

《Forbes》指出,愛爾蘭現在的薪資水準,較金融危機高峰減了 17%,這對勞工也許不是典型的好消息,但高達 13% 的失業人口,代表企業主可以用相對低薪網羅到不錯的年輕人才,加上僅有 12.5% 的企業稅,愛爾蘭有著極為有利的經商環境。

■ 經濟仍未全面好轉

但是這個國家其他地區,恐怕就沒有這麼幸運。靠建築業支撐的小工廠難以振作,出口導向的企業,依然面對危機之後歐美不振的經濟。福利金減縮、慈善機構捐款大降,更變成窮人的「完美風暴」。

人們離開,所以失業率有些下降,但長期失業人口,很難是社群網站公司想雇用的員工,也很難在酒吧或旅館業謀得職務,因此,政府努力在都柏林與科克之外,吸引更多公司加入。

經過先前的風暴後,這裡的房價才剛剛起漲,政府明年度也還要削減預算。總之,當年「凱爾特之虎」的榮景短期間還見不到,這裡還難有健康的銀行部門,而失業率也還在兩位數。

都柏林確實回復了成長,可以看到的變化,像是商店、酒吧紛紛冒出,交通堵塞又回來了,不過現在這種經濟復甦,在愛爾蘭其他地方還很難見到。凱爾特民族只能算小小掙回一些顏面,只能期待雲端、社群產業能更加成長,帶來更多的進展吧。

大陸明年6大經濟要務定調 擴大開放加快自貿區談判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在北京閉幕,公布明年經濟6大主要任務,包括首提國家糧食安全及防控債務風險。大陸經濟學家認為,明年經濟部署,以穩中求進及防範風險為主方針,並強調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擴大對外開放。據悉,今將單獨公布城鎮化規畫方案。

糧食安全 首列要務

     近十餘年來開得最久的經濟工作會議,經過4天於昨閉幕,中共政治局七常委全數出席;會議之餘,還同時配套召開全國城鎮化會議,探討相關改革方案的推進。

     但據昨日央視新聞聯播及新華社報導,對外強調的主要是6大經濟任務,對明年國民生產總值具體數據、城鎮化改革方案,都未具體透露。明年經濟6大任務,根據報導,分別是糧食安全、產業結構調整、防控債務風險、促進區域協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及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深化改革 全面展開

     大陸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從四方面解讀:一,確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暗示政策不會偏緊;二,強調要不帶來後遺症的速度,暗示GDP存在向下微調;三,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提法符合預期,暗示匯改會成明年重點;四,強化管理地方債務風險。

     社科院專家陳秋霖認為,會議要求各地區要指定機構負責改革,顯示18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全面鋪開,但在地方不另設機構,以符簡約要求。

     會議要求「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專家認為「合理」含義是7.5%,但明年「兩會」政府報告可能訂為7%。而把糧食安全放在一大任務,是歷屆會議史無前例作法。

中美BIT談判亦加快

     房地產調控方面,會議要求將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放開高端,保障低端,顯示新一屆政府將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強調加快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顯示中日韓自貿區將有所突破,中美BIT(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也將加快。

     會議強調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顯示大陸開放重點可能轉向中西部,且中亞和東盟兩條線將同時推進。

菲律賓景氣旺 吸引外商

日經新聞報導,菲律賓經濟在消費帶動下快速成長,吸引外商前來分一杯羮,菲國企業則看好菲傭和菲勞在海外對家鄉食用品的需求,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時。

菲國約1億人口,平均年齡23歲。其國內生產毛額(GDP)持續增長,去年就成長7.2%。在人均GDP上,外界預期明年超過3,000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其在2019年超越印尼。

5月在菲國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其中一個會議題目就稱菲國為「下一個亞洲奇蹟」。

菲國經濟主要由消費支出來帶動,其占GDP達70%。長久以來,許多菲國人到海外從事勞動工作,因此目前逾1,000萬人在海外居留,但他們匯回國內親人的金額相當驚人,去年達229億美元,成為國內消費的重要財源。

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外資若流出 亞洲挺不住

全球資金再度流入新興亞洲市場,不僅提振亞洲的資產價格,也協助壓低融資成本。但專家警告,外資流入亞洲的趨勢遲早都會結束,屆時可能對若干經濟體帶來嚴重的衝擊。

華爾街報導,去年的市場動盪曾促使政府決策者加倍努力消除潛在弱點,例如印度費心削減經常帳赤字,新加坡和香港則推出更多措施打擊房地產投機。但是花旗集團表示,外資流入激增已經導致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的利率降至負值。由於利率水準低於通貨膨脹,本地融資成本飆升,對房地產投資尤其不利。匯豐銀行(HSBC)指出,馬來西亞、台灣和泰國的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經超過美國。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部門的聯席負責人范力民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這個問題很麻煩,暗示消費者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債務推動,因此對金融環境緊縮將分外敏感。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資本迅速外流可能導致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貨幣貶值情況重現,推高本地利率,引發大規模的信貸違約和經濟衰退。國際收支危機眼下似乎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各國央行為應對這類情況,已累積龐大的外匯準備,並設計出多種金融安全制度,力求減小海外投資者大規模撤離可能造成的衝擊。

但有些經濟體的絕緣性比另外一些經濟體要好。由於中國不允許資金自由進出,也不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中國或許是最不容易受到資金流出沖擊的經濟體。

但一些規模較小的開放經濟體則更容易受到攻擊。例如,印度、印尼這樣經濟實力較差、又有大量外債即將到期的國家,經常帳赤字是他們最大的問題。一旦資金開始流出,們們的外匯準備便會很快消失殆盡,支付關鍵進口商品與償付外債的能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
台灣政府作法是什麼? 很奇怪都是不能讓經濟起來的事努力很多:
  • 年金改革
  • 一例一休
    • 無助於吸引投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擾民的政策
    • 最嚴重是影響到服務業企業營運;
    • 盡快修正增加加班彈性,讓喜歡加班勞工有錢可以賺,政府一例一休過於無彈性反而害了勞工
  • 台灣政府拼經濟復甦經濟作法真的太慢太無能,都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降低政府債務、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 勞工及人民生活苦,而政府官員天天在玩政治,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鼓勵投資移民,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 美國、新加坡、中國、菲律賓、印尼、泰國都非常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鼓勵投資移民、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而台灣政府官員只是天天在玩政治,人民繳稅養這些政府官員根本沒作用,食安、地下管道氣爆都是政府拿罰款,被害人難得到賠償,更扯是許多詐欺吸金案,也不重視被害人賠償,不值得繳稅養這些政府官員!
    • 食安、地下管道氣爆都是政府拿罰款,被害人難得到賠償!
    • 各縣市警察抓小偷不行,開罰單最行!
    • 各政府官員只會增稅,不重視『吸引投資投資優惠稅率、幫勞工加薪刺激消費、鼓勵投資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