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金融風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金融風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國家資本主義-中國創造之大泡沫將於 2015 ~ 2020 崩潰? (Country Capitalism - China Created A Big Economic Bubble Will Crash Around 2014 ~ 2020?)

中國城市之房價所得比是全球最高

與持續火爆的土地市場相比,中國大陸各地房市今年1月的成交量均出現大幅下滑,在中國新年期間也遭遇「馬上冷場」的淒涼氣氛。面對這個情況,中國獨立財經評論人士牛刀表示,中國房地產將面臨全線崩潰。

近日陸媒紛紛報導,2014年1月房市一開局,各地成交量就遭遇「寒潮」。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均出現巨幅下滑,其中北京二手房成交量降五成,深圳新房成交量降七成,二手房自去年底開始成交量持續下降,1月成交量降兩成;廣州市1月31日至2月6日,7天內僅網簽成交62套單位,比去年新年同期下降1/4;在同樣的幾天中,上海市則僅成交119套房地產。

據《新京報》2月7日報導,這已是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價連續兩個月出現下滑,專家表示,係受市場走勢不確定性、房貸收緊等因素影響。市場方面的數據也顯示,2月分市場將難有作為。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統計,2014年1月廣州僅32盤入市,同比大跌36%,全新盤降七成;而2月廣州新盤新貨更少,僅12新盤入市,環比降六成。

專家:陸房地產面臨全線崩潰

中國人均水泥消耗量成長速度是全球最高最快
業內人士認為,一線城市「逆週期」1月頻現地王,或將對周邊區域的價格上漲帶來預期。一位券商房地產行業分析師稱,現階段大部分地王房價已超過區域內在售的房價,如果房企需求達到正常的利潤率,目前市場售價需要在一年內再漲50%,否則地王入市的風險將非常大。

獨立財經評論專家牛刀日前發表博文〈中國房地產面臨全線崩潰〉一文,指出中國房地產的操盤手此時仍然停留在2009年4兆(人民幣,以下同)基礎貨幣大印鈔、13兆無抵押貸款的時候,想用地王提升房價上漲的預期,根本就是黔驢技窮的典型特徵。

牛刀分析說,好不容易賺到一點錢付頭期款的農民工,都進場來買房了,這些最後為泡沫買單的人都進場了,也意味著離泡沫破滅已經不遠

中共黨媒:房價將大跌

2月8日,中共黨媒罕見刊文〈專家稱中國房地產泡沫崩潰時間就在今明二年〉,此文來自《上海證券報》。同時新華網也將此文發表在房產欄目的正文中,表明房地產方面問題的嚴重性和時間的緊迫性。
中國工業化及都市化進入成熟期

文章稱前不久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演講中說,中國離房地產崩潰時間還有一些日子,通過微調還可以調節。此話引起外界擔憂,作者認為「現在無論是房價上漲還是下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負面影響都是災難性的。也就是說房地產業已經把中國經濟逼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文章認為中央政府唯一能做的是微調、穩定一二線城市的高房價,並藉改革收入分配體制,增加民眾收入提高其購買力,最終使得房地產泡沫達到軟著陸。

茅於軾:房地產泡沫必破裂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價有泡沫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破,過段時候房價要逐漸往下掉。」就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稱通過微調還可以調節,茅於軾認為沒有用,泡沫肯定要破,房價肯定要往下掉。各地常出現的地王現象,就是房地產泡沫,泡沫破裂前房價還是往上漲,等破了、房價掉下來了,大家就傻眼了。

《經濟學人》:中國房市泡沫化

據《經濟學人》最近的報導,中國的房產市場令人擔憂,一些富商巨賈如王石和李嘉誠,都已經對房產的泡沫化現象採取應變措施。分析師指出,中國房市有一大部份的買主其實來自地方政府、銀行及國營企業,並非民間需求。儘管如此,中國未來仍照樣計畫在144個城市興建200個新市鎮。
中國房產及企業的泡沫化同時發生

在中國,樂觀的人似乎認為,中國的房價可以永遠上漲,他們所持的理由是,中國正歷經史上最大的「都市化」進程,成群往城市移居的農民都需要住所,而住在80年代住所的中產階級,也急切希望搬到更高級的公寓。因此,中國在過去10年遇上了一波房地產熱潮。

中國今年前3季度住宅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35%;70個最大城市中有69個新房價格也較同期上漲。上海、深圳和北京房價的漲幅都超過20%。

儘管中國房產表現不錯,但一些房產大亨卻似乎越來越不安。中國最大住宅開發商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說,中國的房市已經泡沫化,中國首富大連萬達董事長王健林也表示,中國部分地區可能已有房產泡沫的現象,就連一向看好中國的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已經開始出售他的大陸房產。

中國地方政府為了推動「未來」的經濟活動,在某些地區如遼寧的「營口沿海產業基地」展開不動產建設。然分析師表示,那個「未來」還沒來臨,但是成排的建築已形成「鬼城」。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最近也批評這些「巨大資源浪費」的建案。儘管如此,中國仍照樣計畫在12個省份的144個城市,興建200個未來市鎮。

看壞中國房市的人並不認為災難會立即發生,美奇金投資咨詢公司研究主管楊思安表示,泡沫可能需要長達5年的時間才會破滅,而屆時房價預估會下跌40%。另有分析師指出,較小城市的房產泡沫,還不足以嚴重威脅中國整體的經濟表現。

中國“住房自有率全球第一”真相

在住房問題已經被公認為當今中國人最沉重的生活負擔之一時,中國卻在最重要的住房指標上名列“世界第一”,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拿來說事

在最近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上,有一個詞正被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官員和專家等房地產“利益關聯者”掛在嘴邊。這就是“住房自有率”。
中國自住率世界第一其實是指房子私人擁有率? 不是指住者有其屋

和“房價收入比”一樣,居民的住房自有率是衡量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居住問題解決的好壞、住房政策正確與否和房地產市場導向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在最近有關房地產的“理論和輿論”的爭辯中,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個表述:“中國居民的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 6月26日,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的一位官員在某全國性的經濟周刊上發表文章稱,“我國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已居世界第一,'居住必買房'是危險導向”。在他看來,“30%的人有財力支持買房居住,房地產市場就相當不錯了,其餘的70%應是租房群體”。

在住房問題已經被公認為當今中國人最沉重的生活負擔之一時,中國卻在最重要的住房指標上名列“世界第一”,並被越來越多的人拿來說事。如此的反差,使人不得不產生疑惑。

誰製造了住房自有率的世界第一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住房自有率全世界最高”一說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當時在包頭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建設部的一位副部長宣布,中國的“城鎮家庭80%擁有住房,農村100%有住房,住房自有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中國人“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的“美名”從此而來。

然而,中國中央政府和統計局的網站上並沒有任何資料表明,中國曾經取得過“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國家統計局也沒有對住房自有率進行過任何全國范圍內的專門統計調查。

在國際上,“住房自有率”是個基本的通用名詞,指居住在擁有自己產權住房的家庭戶數佔整個社會住房家庭戶數的比例。在建設部網站上(見建設部的“房地產統計報表制度”),中國的“住宅自有率是指報告期末,自有(私有)住宅的建築面積佔實有住宅建築面積的比例”。它的計算公式是:“住宅自有率(%)=自有(私有)住宅建築面積÷實有住宅建築面積×100%”。

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即“住房自有率”等同於“住房私有率”,“自有”就是“私有”。但事實上,“住房自有”是指住在自己購買的住宅中,而住房私有,則是除了住在“自有房”外,還要加上租賃其他私人房產來解決居住問題的人群。這兩者在國際標準中是完全不同、相差甚大的不同概念。

據建設部的考察報告,法國、荷蘭和英國的住房自有率分別是55%、50%和70%,但各自的住房私有率卻分別高達83%、67%和80%。若按照建設部網站上的算法,那麼法國和英國的“住房自有率”就都在80%的世界一流水平之上,住房保障搞得較好的荷蘭的“住房自有率”也在67 %。

第二,國際上通用的住房自有率,一般都是按以擁有自己住房的家庭戶數為單位,來計算具體的比率。 “中國標準”則採用的是私有住房建築面積佔全部住宅建築面積的之比來推導出具體的比率,以面積之比取代戶數之比。

我們可以以100戶家庭、每房均為1​​00平方米房型來舉例,看看建設部標準和國際慣例下計算出來的住房自有率各是多少。根據現有狀況我們來做一個模擬假設:

在社會最富有5%的家庭中,戶均擁有3套住房,合計15套房,1500平方米;
在社會較富的15%的家庭中,戶均擁有2套住房,合計30套房,3000平方米;
在社會一般的40%的家庭中,戶均擁有1套住房,合計40套房,4000平方米;

此外,有40%的家庭是無房戶,其中有10%通過國家的廉租房解決居住問題,合計10套房,1000平方米;另外30%是通過向私人租房居住,合計30套房,3000平方米。

根據以上的數據,按照國際上的通行算法很簡單,60%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不管他有幾套),住房自有率為60%。
中國沒有戶口的都市居民比率非常高, 一旦移出房市會崩盤?

如果按照中國現行的算法,只要是私人住房都在“自有率”的名下,那麼在這總計125套、12500平方米中,只有10套房1000平方米為公房,其他都為私房,那麼“中國標準”下的“住房自有率”就高達92%(私房面積11500平方米÷住房總面積12500平方米)。這個“標準”一變,就使中國人在住房狀況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一下子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如果按照國際上的算法,但用面積之比替代戶數之比,那麼在上述情況下的“住房自有率”也可“提高”到68%(前三項之和的8500平方米÷總量的12500平方米)。

這裡還需指出的是,在“中國人住房自有率世界第一”之中,還有著海外和國際友人的貢獻。在中國目前的統計中,除了中國內地公民外,“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在華外國僑民、外國人所投資建造、購買的住宅建設面積之和”也記在了中國內地居民的名下。

自有房屋比例在短短幾年里大幅下降

2003年10月,曾經第一個宣布“住房自有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建設部官員又宣瞛i擔洩俺欽蛩接兇》空甲》孔芰康 85%以上,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74%左右”這兩個基本數字,但在有些專家、開發商和官員的嘴裡,這個數字仍然高達85%以上

今年4月底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建設部的一位總經濟師在會上公佈,我國“居民私有住房的比例已經達到72.8%”。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僅僅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我國城鎮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就從當初的85%,大幅下降到現在的72.8%,降幅高達12.2個百分點。

現實的狀況也驗證了這一點。這幾年在高房價的影響下,城市中靠租私人住宅來解決住房問題的越來越多。據了解,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靠租房來解決居住問題的人已經佔了整個城市統計人口中相當大的比例。城市“租房一族”中的絕大多數(90%以上),都是通過租賃私人住宅來解決的。

按照較保守的估計,如果建設部總經濟師公佈的住房私有率的數字是真實的話,那麼,在當今房地產市場兩極分化越來越加大的情況下,居民的住房自有率至少要比住房私有率低15個百分點。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我國城鎮現有的住房自有率也只有57.8%左右。
一個接一個泡沫, 中國泡沫將於2015 ~ 2020破滅?

這樣的估計,在一些城市的統計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2005年初,上海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蔡旭初在上海市政府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對外公佈,上海市家庭擁有房屋的比例為69%。也許這個數字只算了上海的“戶籍人口”,未加權進數以百萬計在上海打拼、為上海GDP做出巨大​​貢獻的“統計上的上海新增人口”,所以到去年底上海的住房自有率還比較高,但其住房自有率下降的幅度和全國的基本一致。按照上海當地的房地產業內人士的話,上海家庭住房自有率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內,從82%降到了75%,然後再次下降到69%,幾年時間里共計降了13個百分點,下降的幅度比全國的12.2的百分點稍高

僅僅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住房自有率就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這個數字集中體現了中國住房問題現狀的嚴峻性。

高水平背後的真相

對我國房改發展的歷史比較了解的人都知道,被不少房地產商時常拿來“說事”的中國城鎮住房較高的自有率,很大程度是來源於“房改房”的餘蔭,而不是這幾年房地產市場及住房政策導向的結果。

在國內住房商品化進行最早的廣州市,曾經對該市的居民住房狀況舉行過調查。據媒體引自廣州市統計局城市抽樣調查隊的調查,到2002年底,“廣州有83.7%的居民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與1997年相比增加了27.7個百分點”。但在這其中靠購買了商品房來擁有自己住房的,僅僅只有“7.1%的家庭”。佔廣州市居民中大多數的“64.9%的家庭”,是靠“買了房改房”才擁有自己的住房的。另外,還有“11.7%的家庭擁有原有的私房”。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廣州市還是當時全國商品房市場化程度最高和推行最早的城市之一。廣州的情況如此,全國其他城市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上證月線突顯中國股市2166上檔層層賣壓, 而中國房產及企業的泡沫化同時發生
有房地產“大腕”之稱的任志強在2005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也不得不承認“全國城鎮家庭擁有住房的主要來源為房改房,2003年底房改房佔全部住房總量的67.54%”。

所有這些數據,不管是來自微觀的還是宏觀的,不管是出自“正方”還是“反方”,不管是科學分析還是想“說事”的,都無法迴避一點,就是中國城鎮居民住房的高自有率,很大程度上是當年突擊福利分房的產物。由開發商主導的房地產市場提供的商品住房,對中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的“貢獻”,只占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作為現在城市供房主體的商品房及房地產市場,對提高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的影響和作用,已經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

中國房地產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黑洞”。福利分房的結束,就意味著自有率下降的開始。作為提高中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絕對主力”的福利分房,其“衝擊波”的餘威到2002年底後基本上已是“灰飛煙滅”。商品房市場對住房自有率的作用又是少到可以“忽略”,但中國每年新增的城鎮人口卻在以2000萬的速度高速增長。
近期銅價大跌危機是否是中國泡沫前兆?

據國家統計局的年報,到2002年底,中國的城鎮人口為5.0212億,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9.1%。到了2005年底,全國的城鎮人口已增長到5.6212億,已佔全國總人口的43%。也就是說,三年時間全國的城鎮人口增加了6000萬。在這6000萬的新增人口中,不僅基本上沒人可以“享受”福利分房,而且,買得起房地產市場提供的商品住房的只是其中極少數。在全社會70%人買不起房的人當中,新增人口至少占到其中的90%以上。他們和城市中因拆遷而失房、因貧困而賣房維生的中低收入者一起,構成了城市中新的浩浩蕩蕩的“無房大軍”。在城市中基本上沒有公房出租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靠向私人租用住房來解決居住難題。

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從城區的老房破屋,到邊遠的城郊結合部,到處都充斥著新的租房大軍的身影。一旦城市的租房市場絕大多數只能由私人來提供,那麼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和私有率的差距,將會被大大拉大。

中國住房保障面臨“大考”

中國居民住房問題的嚴峻性還不僅於此。如果現在的房地產市場的導向不調整,我國城鎮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可能還將繼續下滑。據國家統計局的年鑑,2003年全國城鎮實際銷售的商品住宅為2.977885億平方米,2004年為3.381989億平方米,2005年估計為3.5億平方米。另外三年間全國銷售的經濟適用房為一個億平方米左右。這三年全國城鎮實際銷售的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加在一起11億平方米左右,相當於全國城鎮居民每年可以從市場上獲得3.67億平方米左右的新建住房。

按照城市改造“拆一建二”的慣例,其中的一半(1.83億平方米)用於拆遷戶(由於還有其他方面大規模的城建拆遷,這些供應顯然和拆遷戶的實際需求還有不小的差距)。在剩下的1.84億平方米中,絕大多數(約75%)還是被有經濟實力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的“老市民”中“有房一族”買去的。城市中的“無房戶”們如果可以買到新增住房的25%就相當不錯了。

原物料出口占出口百分比
也就是說,按照樂觀的估計,全國城鎮每年被以新增人口為主的“無房戶”所買走的商品住房,只有0.46億平方米。按照每人需解決30平方米住房來計算,也就只能解決153.3萬人的住房問題。僅僅把它和全國城鎮每年新增的2000萬人口做個比較,就會發現全國每年城鎮至少新增1847萬買不起住房的“無房人口”,占到了城鎮全部新增人口的92.33%。如果再把因拆遷和生活貧困而失房的人口加在一起,全國每年新增的“無房人口”要達到2000萬,到2010年這5年新增的無房人口就會增加到1個億。

從建設部經濟師的講話中可以看出,現在全國城鎮居民的住房自有率不到60%(樂觀估計為57.8%左右)。據測算,到2010年我國的城鎮人口將達到6.85億人左右。這5年新增的1億“無房人口”,就將使我國的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在60%不到的基礎上再下降14.5個百分點。屆時我國城鎮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將只有43.3%左右

“居者有其屋”的文化取向

當然,住房自有率也並不是衡量一個國家住房政策和房地產市場好壞的惟一和“非此即​​彼”的標準。一個國家的住房自有率,除了有政府的住房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因素以外,還和一個國家的住房保障體係以及國民遷徙和就業的習慣有關。

在歐洲一些傳統社會黨領導下的高福利國家,保障體系成熟而周全。對很多的中等以下收入的群體而言,與其自己買房,不如租賃國家和政府提供的“國有房”要來得實惠得多。這樣的話,可以用更小的成本來解決住的問題,為什麼還要自己花大價錢去買房呢。

何況,歐美人歷來有經常遷徙和異地就業的習慣。在歐盟內,一個國家的人為了取得更好的工資和收入,到另外一個國家去工作發展是很平常的事。在北美,收入相對較低、稅賦較重的加拿大人,就有不少南下到美國謀發展。至於在本國內異地就業,對歐美人來說就更是家常便飯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買房往往就成了拴住發展機遇的“絆腳石”,住房自有率低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關鍵在於,這樣的低住房自有率,不是由於買不起房或者住房保障體系的欠缺造成的,恰恰相反,正是由於住房保障體系的健全、房價的平穩以及較低的房價收入比,使得國民在解決居住問題時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可以花更少的錢租賃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在房價只是一般人家庭年收入的2至6倍情況下,買房相對輕鬆而便利,但找一個好的工作卻並不容易,何苦買房把自己“套”住呢。

但對中國人和華人來說,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居者有其屋”、“安居樂業”等這些千百年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使華人社會圈對住房特別地在乎。對民眾而言,有居則安、有產則寧。同樣,“民富則易治、民有產則畏法”也成為中華歷史久遠的一種統治文化。

在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是被作為國策而大力推廣實施的。從建國伊始,政府就大力建造組屋(相當於中國的經濟適用房),並以極低的價格提供給本國85%的國民,使得新加坡的居民住房自有率一舉達到了90%以上,從而真正成為世界上住房自有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就連歐美國家的華人家庭,傳統的文化和觀念也使得他們更傾向於自己買房居住。據不久前的報導,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華人家庭自住房擁有率在76%,高出當地人的67%。”

所以,在中國人和華人的圈裡,買房居住是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居住傳統和文化觀念,絕不是什麼一時興起的“過度的住房消費慾望”。中國人的“居者有其屋”的住房觀念沒有錯。問題的實質在於,由開發商主導的房地產行業“不健康、不規範”,使得很多人除了“留守”在過去的“福利分房”外基本上沒有改善住房的可能。在缺乏正常的製度性的住房保障體系下,中國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就成了一個單純的衡量住房政策和房地產市場導向好壞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中國的住房政治,正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歷史性抉擇。

中國鐵礦砂需求縮,BDI跌破千點關卡

BDI 將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經濟衰退輕重, 因為中國GDP是否真實?
3月下旬以來,中國港口鐵礦砂庫存水位偏高,讓中國鋼廠開始對鐵礦砂進口活動急踩剎車,國際鐵礦砂交易市況因此急轉直下,嚴重打擊散裝船舶交易需求。大型的海岬型船舶(Capesize)運價領頭下挫,昨(14)日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已連跌15個交易日,回檔到989點位置,是BDI今年以來首度跌破千點整數關卡。

今年Q1期間,中國鐵礦砂進口需求旺盛,一度推動BDI達到超過1600點的年度高峰,不過這波需求卻在3月下旬反轉向下,自3月24日以來,連續15個交易日走跌,累計跌幅超過38%,來到今年新低的989點,其中尤以海岬型船舶的跌幅最兇,BCI指數在同期間的修正幅度達到55%,主要就是受到中國鐵礦砂進口活動放緩的打擊。

據了解,中國港口的鐵礦砂庫存在Q1期間已經堆高,使得3月下旬以來進口活動急踩剎車,不僅拖累海岬型船舶運價,連帶地包括巴拿馬極限型船(Panamax)與超級極限型(Supramax)等中小型船舶的訂船交易量也急凍,整體散裝航市走勢轉趨疲軟。

業界人士認為,先前一波鐵礦砂進口高峰,並非受到實質需求推動,而是做為鋼廠融資的抵押品之用,因此一旦庫存堆高、去化不易,短期內要見到礦砂重新啟動補貨的動能並不容易,讓BDI跌破千點整數關卡。

就目前各船型現貨運價來看,海岬型船舶日租運價約略高於1萬美元,仍明顯優於去年同期不到5000美元水平,巴拿馬極限型船舶日租運價約6300美元,則遜於去年同期的近9000美元水準;相對地超級極限型船舶運價則約在9600美元左右,與去年同期水平大致相仿。

展望今年散裝航市後續發展,業界人士指出,直到中國港口鐵礦砂庫存明顯下降之前,BDI均缺乏快速反彈動能,而就國內散裝航商與BDI牽動狀況來看,旗下現貨船舶居多的裕民(2606)受傷可能最深,而相對地新興(2605)、中航(2612)等則因仍有中長期合約保護,受到BDI拖累狀況相對輕微,除非中國鐵礦砂回補動作遲至Q3仍無法開啟,才會對新興、中航等航商的船舶換約工作造成重大影響。

分析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全球債務大幅增加至100兆美元 - 誰的債務負擔最沉重、該注意什麼 ( World Wide Debt Increase 40% - Which Country Will Be A Most Heavy Debt Country ? )


全球超低息環境下,即使發達國,包括美、日和法等均失去最高信貸評級,但債市投資者並沒放棄它們的債券。外電報道,全球債務自從2007年中至今(約六年半時間)大升了四成,至100萬億美元,原因是各國政府為了令經濟從衰退中復甦而大量舉債,加上發達國家不斷推出寬鬆措施,把利率遏至極低水平,公司因此而大量增加發債。\大公報記者 李耀華

  國際結算銀行與彭博社的資料顯示,全球債務金額現已從2007年中的70億美元大幅增加了30萬億美元,或四成,至100億萬美元,而全球股票總市值則減少了3.86萬億美元,至53.8萬億美元。這個由國際結算銀行於最新季度報告公布的債務數字,其增長率幾乎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倍。

  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市場爆煲,隨後雷曼兄弟破產而引發了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各國中央銀行開始不斷遏抑利率上升,以刺激經濟增長,因而造成發債之風大盛。根據美銀美林全球債券市場指數顯示,各類型債券,由政府以至企業或按揭的息率,平均僅為2厘,遠低於2007年時期的逾4.8厘,高低差幅高達58%。國際結算銀行經濟師Andreas Schrimpf表示,隨?近年間政府借貸大幅擴張,政府(包括中央、州份和地方政府)已成為最大的發債者。國際結算銀行是由全球中央銀行所組成並透過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制定全球的資本準則。
World Wide Debt To GDP Ratio, China Become One of High Debt Country

政府企業債券均大升

  彭博社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顯示,可買賣的美國政府債務現行總額,已由2007年的4.5萬億美元大升至12萬億美元的新高,全球企業債券的銷售額在期內亦大升,發行總額已達逾21萬億美元。

  由於恐怕債台高築而令國際投資者敬而遠之,不少國家推行了經濟緊縮政策以削減開支和加稅,不惜為了恢復正常的財政秩序,而犧牲了經濟增長的機會。而在這以前,各國曾大舉發行債務,以擺脫經濟衰退。雖然發債金額不斷上升,但卻未令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需求減少。美銀美林的指數顯示,全球債券回報率(包括利率再投資在內)由2007年至今已達三成一。國庫券和機構性債券為投資者帶來了回報率兩成七,而企業債券的回報率則超過四成。

評級雖降債券仍受捧

  即使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和法國均失去了最高的信貸評級,但是,債券投資者並沒因此而放棄它們的債券。相反地,上述國家的國庫券孳息不升反跌,與從前被降級債券的表現大相逕庭。美國國庫券孳息率更在2012年跌至低見1.38厘的歷史新低。

  英國的信貸評級在去年二月遭穆迪投資由最高的Aaa級調低一級,至Aa1,但自從降級以來,10年期政府債券孳息共下跌了2.6厘,曾低見2.9厘。

歐元區出口通貨緊縮
希臘政府債占GDP 132%, 造成經濟長期低迷

雖然面對着這樣和那樣經濟問題的折磨,但是整體而言,歐元區依然是個巨大的出口基地,將各種各樣不同的産品銷售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德國擁有世界頂尖的汽車,法國擁有廣受歡迎的葡萄酒和農産品,義大利不但有食品,還是時尚的前沿。可是,歐洲現在真正的,最有重要意義的出口卻是一種對全球經濟破壞力巨大的東西——通貨緊縮。

  在很多歐洲國家,價格的下跌都已經開始發生。

  希臘和塞浦路斯的價格下跌簡直是無法控制,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距離他們也只是咫尺之遙,哪怕法國和德國,恐怕也堅持不了太久。可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歐洲央行的決定卻是袖手旁觀。等到他們將來某一天不得不採取行動,恐怕一切都太遲了。

  不過,過去二十年的歷史已經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即,貨幣政策的變化是會從一個大陸波及到另一個大陸的。十年前,來自日本的廉價資金帶動了全球性的資産泡沫。中國的競爭力造成了全球範圍的價格下跌。量化寬鬆推動了新興市場和其他許多地方的資産價格上漲。

  現在,歐洲的通貨緊縮將要出口到全球了。它已經注定將要讓歐洲的債務危機進入下一個更嚴重的階段,而且也完全可能在其他地方造成一場新的債務危機。

  歐洲央行雖然選擇了無視,但這並不意味着通貨緊縮就不會成為歐洲的重大挑戰。看看一些簡單的數字,一切就昭然若揭。

  塞浦路斯的年通貨膨脹率目前是-1.6%,希臘是-1.4%。整個歐元區的價格年度上漲速度也不過只有0.8%,從統計學的角度看來,與通貨緊縮根本就是一綫之隔。若是逐月比較,則情況更加觸目驚心。1月間,除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斯洛伐克之外,全部歐元區國家都出現了價格下跌的情況。義大利的價格更是一個月就下跌了2.1%。

  當然,單單看這一點本身,我們可能還不知道麻煩有多大。

  商品和原料變得更便宜,大多數消費者或許會覺得這是好事也不一定。在健康的經濟體內,這確實該理解為好事,但歐元區不同。具體说來,有兩個原因讓人不能不對現狀擔心。

  首先,歐元區的外圍國家債務水平原本就已經高得難以為繼了。通貨緊縮將會使得他們的問題變得更加難以解決——債務不會變化,但是他們可以用來還本付息的收入卻在持續減少。其次,所有這些國家為了獲得相對於德國的競爭力,還必須訴諸削減工資。在正常的情況下,降薪就已經足夠痛苦了,而在通貨緊縮之下,想要重回競爭游戲,你還必須更多更狠地降薪。當價格下跌發生在不該發生的時候,那所有的麻煩都會指數量級地放大。

  聽起來,這一切似乎也不是什麼新鮮觀點了。除開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之外,其實几乎所有人都已經注意到了歐洲正在跌入價格下跌陷阱的這一事實。目前真正的麻煩,或者说真正該提出的問題是:歐元區的通貨緊縮螺旋將會對世界其他部分造成怎樣的影響?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架構之下,無論一個經濟體發生了什麼,其影響總會波及到其他的國家。如果影響的源頭是歐元區這樣的重量級選手,那麼其他地方所受到的衝擊顯然將是非常猛烈的——哪怕歐元區確實是在迅速縮減其産出,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單一經濟區。

  迄今為止,受到衝擊最明顯的,正是距離最近的英國。英國本身是個高通貨膨脹國家,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相當時間。英國央行的官方通貨膨脹目標是2%,但是價格上漲的速度往往會衝破他們設定的關口。可是今年,他們卻達成了自己的目標,而且現在甚至還到不了2%。1月間,英國價格下跌了0.1%,目前的年度通貨膨脹率只有1.9%。

  何以會如此?答案只能向英吉利海峽的對岸去尋找。英國是與歐元區連接最為緊密的大經濟體,而他們從歐元區進口了大量通貨緊縮,自然也就不值得吃驚。從歐洲的進口在英國國內生産總值當中佔據大約17%的比重。如果再計入其他間接來自歐洲的商品和服務,則這一比重還將進一步增加。當這些價格下跌時,整個經濟都會受到波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奇怪。

  不過,問題還不僅僅限於英國。事實上,美國的通貨膨脹也在日趨低迷。目前的通貨膨脹年率已經降低到只有1.6%。消費者價格1月間的漲幅只有0.1%,低於12月的0.2%。中國的通貨膨脹率2月間也降低到2%。

  在日本,央行拋出了大量的資金,試圖刺激經濟,但是到現在也只能將通貨膨脹率撐到1.3%,遠遠低於目標。必須指出的是,美國從歐洲進口的東西很少,而中國的歐洲進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兩國何以會受到明顯波及,背后的傳輸渠道還不是特別清楚。只是,這已經不足以改變一個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事實,即通貨膨脹率在全球範圍內都在經歷戲劇性的下跌——震中就是歐元區。

  這些國家能夠從通貨緊縮當中得到好處嗎?很難,畢竟,有債務問題的不僅僅只限於歐元區外圍國家。

  英國是發達國家中債務負擔最沉重者之一,麥肯錫公司的一次研究發現,將企業債務、個人債務和政府債務合計起來,英國的債務已經超過了其國內生産總值的500%。英國已經採取了一些方法來削減政府債務,但是預算赤字規模依然可觀。

  如果通貨緊縮成了氣候,這些債務問題就將開始進入失控的螺旋,直至達到造成市場恐慌的水平。

  事實上,哪怕通貨緊縮的威脅沒有出現,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央行都已經在面對一個挑戰——如何讓自己的貨幣政策回歸常態。英國央行做出暗示,2007年以來的第一次加息預計將在2015年實行。美國聯儲則開始縮減他們的量化寬鬆計劃,一旦計劃完成,下一步自然就是加息了。

  不過,若是通貨膨脹率降低到零,甚至開始變成負數,他們顯然就很難繼續這樣的行動了。歐元區的危機目前還依然被限制在十七國單一貨幣區的範圍之內,但是如果他們將通貨緊縮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那就將是一場全球性的危機了。

2014 ~ 2019 中國極可能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大威脅(Herry S. Dent 認為中國將大衰退)
China Debt increase almost 80% from 2008

從1980年起,中國一直是成長最快的最大新興市場國家,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與出口國,也創造了金額驚人的貿易盈餘。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人口是美國的四倍,購買力(人均GDP)卻大約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實質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這是中國GDP總值大約仍然只有美國一半的原因。

但是中國有兩大問題,一是中國的負債遠超過1929年股市漲到創紀錄高峰時的美國,二是中國的人均GDP增加的速度不夠快,表示中國不會像美國從1920年代到1960年代那樣,晉身為已開發國家。而且中國仍然沒有建立足敷需要的民主政府或自由市場制度,無法提升到已開發國家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幾十年來,美國得到大量移民和嬰兒潮的強力協助,推動發展,中國卻幾乎毫無外來移民可言,而且50年來出生率一直都在下降。

如果中國在下一次全球金融海嘯中,經歷最嚴重的潰敗,到時候會有什麼後果?我認為中國會碰到最嚴重的挫敗,而且在政府極為強大的控制下,中國可能是最後一個潰敗的國家,但是如果中國帶頭最先崩潰呢?

政府投資和消費者儲蓄是中國房地產泡沫背後獨一無二的動力

你首先必須了解共產主義式資本主義制度的運作方式。中央政府希望創造快速成長,方法是靠著把資金注入地方政府,同時為地方政府的債務提供擔保,好讓地方政府可以借貸極多的貸款,融通本地的基礎建設計畫。地方政府自然有一群自己鍾愛的親信企業和開發商。

中國債務約當 GDP的277%
中國政府也壓低銀行的存放款利率,支持銀行業,鼓勵貸放和營建,但是這樣會造成民間部門產生非常像助長美國次貸危機的影子銀行系統。財富管理業者收取投資人的資金,放在以房地產與基礎建設計畫為擔保的基金中,得到比投資人從銀行所得到殖利率還高的孳息。

從2007年起,中國傳統銀行放款占GDP的比率開始下降,而且從2012年起,幾乎就沒有成長,影子銀行的放款卻飛躍增加,在短短兩年內,就提高到占GDP的60%。銀行業與影子銀行的放款總額已經高達GDP的1.8倍,而且還在迅速成長。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這種比率極高,也高過所得較高和信用較好的大多數已開發國家。

我估計中國的債務總額至少是GDP的2.77倍,而且這種比率還在繼續提高。圖10-12就是債務總額的明細。

這樣我們就得到最少2.77倍、最高可能高達四倍的數字,相形之下,巴西的倍數只有1.52倍,印度只有1.3倍,俄羅斯則低到只有0.78倍。新興市場國家的家庭、企業與金融機構信用沒有已開發國家那麼好,因此凡是超過1.5倍的負債總額應該都相當危險,對新興市場國家而言,是破錶的債務,而且再度顯示中國政府多麼積極地利用過度建設來推動經濟成長。

分析
Enhanced by Zemanta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2015 ~ 2016 若中國金融風暴危機來臨時 - 將有那些影響 ( If China happen with finance crisis around 2015 ~ 2016, what is the major impact to world wide economic )

中國影子銀行崩潰將致全球風險 影響遠超金融危機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達3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超過2012年GDP的50%。專家稱,過度膨脹的影子銀行帶來的風險日益凸顯。

China debt increased more than US, Japan from 2008 ~ 2013
直到上個月辭職,債信評級公司惠譽( Fitch )前駐華高級分析師朱夏蓮在過去八年來,一直警告中國債務泡沫行將崩潰。隨著最近幾週中國工商銀行銷售的「誠至金開1號」信託產品瀕臨違約,朱夏蓮的警告顯示了它特別的份量。

史無前例的信貸擴張 遠超西方金融危機

英國《電訊報》1日報導說,出生和成長於美國的朱夏蓮畢業於耶魯大學。她宣告中國已經開啟了一個史無前例的信貸擴張,遠遠超過六年前震撼西方市場的金融危機。在中國,即使是最大的銀行都不喜歡公開資料。雖然在這麼一個環境下,朱夏蓮自從2009年就開始警告中國借貸快速擴張,新增信貸15萬億美元,推動了史無前例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造熱潮。

去年惠譽成為三大評級機構當中,14年來第一個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的機構,它主要就是依據朱夏蓮的分析。

五年前就警告影子銀行問題

《電訊報》指出,如果說朱夏蓮的多年的警告不同尋常,但還是遠遠低估了她在中國銀行系統研究方面的重要性。朱夏蓮在五年前就解釋了中國影子銀行行業的建立,它今天的貸款等同於中國整個主流金融系統的數量。朱夏蓮已加入受人尊敬的獨立研究公司「自主研究」( Autonomous),擔任亞洲區
研究主管。她對《電訊報》表示,她仍然堅定的認為,中國銀行的崩潰不是機會很小,而是必然的。

她說:「銀行業在五年內已經貸出14萬億到15萬億美元。中國不發生大規模問題是不可能的。」

China local govt Deficits issue became very serious
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信託」、「理財產品」和外匯借貸,它們允許債務擴張,即使當局試圖箝制大銀行的主流借貸。隨著最近幾週中國工商銀行試圖撇清對其銷售的「誠至金開1號」信託產品的違約責任,朱夏蓮的警告具有別的份量。這個產品瀕臨違約促使外界擔憂這可能成為中國的「貝爾斯登時刻」。這家具有85年歷史的華爾街投資銀行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 )在2008年的美國次級按揭風暴中嚴重虧損,瀕臨破產而被收購。

官方銀行系統和影子銀行是孿生兄弟

在這次事件中,中國工商銀行信託產品得以避免違約,但是朱夏蓮仍然清楚表示,官方銀行系統和孿生兄弟影子銀行之間的聯繫仍然是一個威脅。
「在許多這樣的影子產品當中,銀行常常在幕後捲入。」朱夏蓮說。「這是為甚麼我總是駁斥中國經濟學家和學者們常常推動的一個說法,即影子銀行領域和正式銀行領域是分開的,因此如果影子銀行分崩離析,也沒有關係。」「我就是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在正式銀行領域和影子銀行領域之間有這麼多的內部聯繫。中國工商銀行的這個產品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泡沫破裂之後的經濟是最大擔憂

朱夏蓮表示,絕對有理由擔憂,中國已經形成一個真正的房地產泡沫。這個泡沫的破裂可能留下一個非常不同的中國。而危機後的經濟是朱夏蓮最大的擔憂。朱夏蓮擔憂中國可能難以適應一個增長放緩的步伐。「沒有一個發達市場和一個非常強大的社會安全網絡。如果我們陷入一個金融系統有嚴重問題的情況,較大的可能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GDP增長比現在放緩許多。」        

中國銀行可能觸發全球衰退

《電訊報》報導說,除了造成中國經濟衰退,影子銀行不斷增長的問題還可能蔓延到國際,造成一個更廣泛的金融危機。朱夏蓮說快速的外匯借貸擴張意味著中國金融系統的一個危機正在變成國際銀行一個更大的風險。她說:「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中國金融局勢迄今穩定的一個原因是,它對外國資金的依賴非常非常少。」 「隨著這個情況改變,外國投資者態度的波動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也隨之增加。」

上證A股正進入最後守1933,一旦破了,其他風暴是否跟著來? 若中國大陸用滬港通開放海外及香港民眾投資大陸股市,該計畫期待更多資金來帶動大陸股市,好讓大陸股市許多高檔套牢資金能出脫等待美元升息時轉成美元資產?因此,需注意上證未來未來6個月內是否突破3413,若突破3413 仍要注意中國大陸相關產業之成長率如智惠型手機、進出口成長率、BDI來確認中國大陸GDP成長率之真實性,也就是中國金融風暴將延後

她表示,在西方金融危機之後,影子銀行幫助驅動中國信貸擴張。但是,越來越大的擔憂是,中國人的外國借款增長,特別是美元借款,在製造一個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大的風險積累。由國際清算銀行十月份發佈的數字顯示,截至2013年3月,中國的外匯貸款以及中國公司的跨境借款,已經達到8,800億美元,比2009年上升2,700億美元。

分析師說,這個數字現在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並將繼續增長。隨著美元升值,中國金融系統出現危險弱點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無疑,外匯借款在增加,並且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快速增長,並且它只會繼續。目前來說,跟金融系統龐大的規模相比它只是一小部份,但是來自海外的資金數量在不斷增加。」「你看看國際清算銀行和香港銀行涉入中國業務的數量……你將看到一些外國機構涉入中國業務的規模很大。」瑞銀高級獨立經濟學家喬治•麥格納斯(George Magnus)說,中國銀行系統類似於80年代金融崩潰之前的日本

第一張骨牌將倒 中國金融系統到全面崩潰邊緣
China total debt is over 200% of GDP?

中國金融危機已實質性爆發,中共央行不斷釋放流動性也難以抑制錢荒的狀態,實際上這是中共以濫發貨幣營造的金融騙局。中國的金融問題是系統性的,某個方面的風險爆發都會成為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將導致全面的崩潰。

中共央行猛放水也枉然

在2013年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中共國務院參事夏斌表示,當前的中國已經存在事實上的金融危機現象。有些中共地方政府早就資不抵債,是增加了貸款在維持著。所以現在只是危機沒有引爆,壞賬沒有暴露,是在靠多發貨幣在掩蓋。

中國現有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在2013年末已超過110萬億元,看似如此多的貨幣卻在大陸金融系統「錢荒」對比下,顯示出尷尬的處境,一邊是用天量來形容的貨幣投放,一邊銀行業高喊著的「錢荒」,拆借利率飆升不斷向各領域傳導,成為現下大陸金融系統真實的寫照。

上證A股1933 最後防線一旦破了,其他風暴是否跟著來時,香港將遭到最大傷害

三十年來,中共政府壟斷一切資源,掩蓋種種社會矛盾,不斷滾動債務、放大金融風險。依靠外來投資和全民財富,試圖把中國經濟增長當作一部永動機,依賴高速發展延緩危機爆發,實際上是以濫發貨幣營造的一場驚天的金融騙局,一直將中國經濟引向全面崩潰的邊緣。

中國債務危機極可能將在2015來臨
China Debt crisis will come, no question on this

近日的戲劇性事件是對中國不可持續又大規模的金融體系不平衡響起了清晰警號。“我想人們不真正明白的,是(危機)程度已經不止於流動性危機,而是債務危機,因此這不是可以消失的。”北京經濟學者楊思安(Anne Stevenson-Yang)指出:“他們的現況是,他們整個經濟體是以債務運行的。”

即使中國銀行體系及經濟很大部分是國有的,而且國家由獨裁者運作,令其有自己的獨特性質,但這不會容許中國違反經濟的地心吸力原則。正如《社會主義者》雜誌曾經警告,在目前累積的債務規模下,特別是自從2008年中央政府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方案後,中國金融危機只是時間問題。惠譽國際評級公司最近的報告指,相比起隨著刺激方案而來的“現代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信貸臌脹,4萬億本身只是冰山一角。

惠譽的報告指,直至2012年末,中國各銀行及影子金融機構的未償還債務由2008年GDP的125%,上升至GDP的200%。《中國證券報》發佈了更高的數字,指金融體系的總信貸高達GDP的221%。從2008-12年,整體信貸從$9萬億美元上升至$23萬億美元。“他們用五年複製了整個美國商業銀行體系。”惠譽的北京高級董事朱夏蓮(Charlene Chu)指。

從政府較早前試圖猛烈煞車而起不到作用,可見中央當局失去對信貸膨脹的控制。單單2013年的第一季,中國放發了7.5萬億人民幣的新貸款。正如湯姆.荷蘭(Tom Holland)在2013年6月25日《南華早報》指出:“這比起中國奧運投資暴漲的2007年整年創造的信貸更多。”注入龐大信貸變得必須,是為了避免舊債變壞,觸發公司破產浪潮及負責累累的地方政府違約。根據法國興業銀行的研究所指,中國公司今年的總利息償還將會達至1萬億美元,多過任何其他國家。
China shadow bank issue

工業領域由於大規模產能過剩而減低了利潤,導致很多新信貸都被用來投機在房產、商品或其他新形的影子金融產品,穀起了金融泡沫。中國的房屋市場有著歷史上最大的房產泡沫,有大批房屋空置,也有“鬼城”破壞風景。

影子銀行擴大

根據摩根大通集團所指,2010-12年期間,影子銀行業的規模上升了一倍,貸款總值36萬億人民幣(GDP的69%)。影子金融體主要由“不上資產負債表”的貸款和投資產品組成,由國有銀行制造出來,逃避政府的控制並隱藏不良貸款。惠譽的朱夏蓮估許,影子銀行大約四分之三的交易都直接或間接與主流銀行有關。

引用《博彭通訊》的一份報告,從影子銀行的擴大,可見中國經濟體成為了“信貸廢品舊貸商”,每當政府政策限制從正規銀行獲得信貸時,銀行就“走後門”。最近幾個月,影子金融體的擴大加速,是大部分的新借貸造成的。

2013年首五個月,社會融資總值(經濟體總信貸的量度指標)從2012年增長52%,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影子金融業。這肯定是危機將至的信號,亦解釋了過去一星期央行的激烈行動。

大陸超美 躍最大貿易國

大陸海關總署昨(10)日公布,2013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16兆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後年增7.6%,低於去年預定8%的目標,但總額首度突破4兆美元。海關官員表示,大陸超越美國,位居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已成定局。

中新社援引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的談話表示,大陸去年對歐盟、美國雙邊貿易額分別成長2.1%及7.5%,對東協國家成長高達10.9%,東協已成為大陸對外貿易主力市場。

海關總署統計,12月進口成長8.3%,出口僅成長4.3%;路透引述交銀金融中心研究員陳鵠飛表示,歐美耶誕新年購物潮的消退是最大主因。大陸去年貿易額4.16兆美元,出口成長7.9%至2.21兆美元,進口成長7.3%至1.95兆美元,貿易順差(出超)擴大12.8%達到2,597.5億美元。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資料指出,大陸在2013年前10月貨物貿易總額超過美國的3.26兆美元,比美國增加1,920億美元。鄭躍聲表示,美國11月貨物貿易成長還不到1%,「照數據推算,大陸超過美國,首次位列全球貨物貿易最大國基本成定局。」

從地區上看,歐盟、美國、東協、香港及日本依序為大陸前五大貿易夥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貿易順差是近五年新高,若順差持續增加,人民幣將會延續升值的趨勢。

大陸未完成去年所訂8%進出口貿易年成長率的目標,鄭躍聲仍樂觀看待,特別是美、歐經濟體加速回暖,將改善出口環境;他預計,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仍位於低位,有利本土企業降低成本、擴大進口力道。

海關總署去年12月對1,800家外貿企業進行網路調查,反映匯率成本增加的企業趨多,比11月增加0.1個百分點,匯率升值已是影響企業出口意願的重要因素。

大陸城投債3500億兌付大限將至 2014日子難捱

地方債中的城投債目前總餘額約為3萬億,在2014年進入城投債兌付高峰,接近3500億元的城投債將到期,以今年3、4月份到期量最高。部份地方政府已是債台高築仍在發行新債,新年伊始,城投債發行利率創新高。

城投債總量數據存爭議
2014 將有2.5萬億人民幣債要到期

所謂城投債,又稱「准市政債」,是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一般是隸屬於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設投資公司)作為發行主體公開發行的企業債券,其主業多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雖名為企業債券或者公司債券,但無論從承銷商到投資者,參與債券發行環節的人,都將其視為是當地政府發債。中共審計署去年年底發佈的中共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地方債總額17.8萬億,相比2010的10.7萬億,不到3年增70%。事實上,儘管此次摸底相比2011年的地方政府債務摸底要細緻得多,但未單列城投債數據。

根據WIND數據匯總各地城投債債務餘額數據可以得出,城投債債務總額達到3.3萬億。但鑒於口徑、界定標準不一,目前對於城投債數據存在爭議。民族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師陳偉認為,目前城投債的總餘額最少也有2.7萬億。按照此前中共銀監會、發改委等部門的要求,一些城投公司完成項目清理後已經退出融資平台,投資一些產業相關項目,儘管公司名字上可能仍帶「城投」字樣,但與地方政府相關的債務已無從考量。
大陸 PMI 連二月萎縮

兌付洪峰出現 三、四月份城投債到期最多

2014年,城投債將迎來兌付高峰。據交通銀行金融市場部數據顯示,2012、2013年城投債規模迅速擴張,2014年將迎來接近3500億元的兌付高峰,尤其以今年3、4月份到期量最高。

今年1月份,有9只城投債到期,涉及項目均為基建類,其中4只是與公路和鐵路相關的運輸工程,2只涉及水務、電力等公共事業,另有3只為資本貨物的工業項目。其中最近一筆到期城投債為09京投MTN1,將於1月14日到期,發行總額20億,票面利率3.9%。今年城投債兌付高峰,無疑將考驗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此外,2013年12月16日,中債資信將武漢城投主體評級由AA降至AA-後,引起了各界對城投債償債能力的擔憂

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仍發債 利率創新高

與此同時,部份城市已是債台高築。南京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西寧與蘭州兩地,去年城投債餘額規模與財政收入比已超過300%,伊春、南寧、湖州、南京四市上述比例均超過100%,鎮江、合肥也超過90%。就總量數據來看,江蘇城投類國有企業未到期債券餘額超過4000億元,遠高於其他省份,其中321億元將於2014年內到期。

地方政府主要還款來源之一是土地出讓經營收益,通俗講,即靠賣地還錢。平台類企業從銀行獲取的貸款,也往往以土地作為擔保抵押。但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賣地還錢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債務償還存在變數。2013年的最後一天,中共發改委發出消息稱允許地方融資平台以舉借新債的方式償還舊債,這為地方政府又開了一個後門,使地方政府看到了希望,並使用高利率繼續發債。

繼去年12月發行13磁湖高新債01票面利率至8.70%後,2014年剛開年,1月初發行的14懷化債01,票面利率8.99%,創下了公募城投債票面利率的歷史新高,其收益率都已經逼近信託。

2014年中國到期企業債違約風險大幅降低

北京1月3日電 中信證券3日發佈報告稱,日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發佈公告《規範發展債券市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公告提出的相關措施將大幅降低2014年到期債務的違約風險。

報告指出,根據審計署日前公佈的政府債務的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底的1.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全口徑地方債券中,除了財政直接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6600億元外,8828億元企業債成為最大的債券融資來源。發改委在此時出臺相關政策,直接針對到期企業債給予明確說明,將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和防範金融風險。
上證A 重量級支稱是 2410, 2320

報告表示,2014年是中國企業債券償債高峰,預計將有1000億元城投債券到期兌付。發改委提出一方面“要求投融資平臺公司按照約定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切實防範投融資平臺公司違約風險、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另一方面通過“以低成本債務置換高成本債務,延長還款期限,降低融資成本”和“發行適度規模的新債”的方式,確保不出現債務違約和“半拉子”工程,前述措施將大幅降低2014年到期債務的違約風險,同時將穩定預期,降低了全社會金融風險。

由於中國物資運輸對 BDI 指數有相當貢獻,BDI可了解復甦情況(自動更新)
報告指出,在強調控制風險和區分債務情況實行差別化管理的基礎上,發改委在債券發行方面也推行了一些新的創新,做到有保有壓,將有利於托底經濟並促進結構調整。主要包括,針對中小企業,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集合債、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對於投資大運營週期長的基建項目,推廣“可續期債券”;針對棚戶區等項目,擴大“債貸組合”試點,通過銀行統一融資規劃來控制風險並保證資金到位;針對產能過剩項目,發展收購兼併債券來提供資金支援。其中,可續期債券2013年均有所試點但規模較小,未來2014年將有望擴大規模。

報告認為,在債券市場穩定的大背景下,融資渠道的暢通將促使2014年的基建投資增速得到保障。據悉,從2013年10月開始,由國家發改委審批的企業債將大多下放地方發改委審批,這將有助於審批速度的提升和地方債務的差別化管理。預期新的審批制度和創新型債券將有望自2014年二季度之後逐步產生影響,從而對2014年尤其是下半年基建投資起到明顯的支撐效果。

分析
  • 2013 當中國現有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已超過110萬億元 ( China M2 is much over GDP ),銀行業還一直高喊著的「錢荒」,拆借利率飆升不斷下,對海外發行之債卷金額創新高,意味中國金融危機來臨前兆。
  • 當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時,全球供應鏈會瞬間出現大幅庫存無法消化,所有原物料價格頓時崩盤,許多全球供應鏈大廠極可能面臨危機,全球經濟成長必然衰退;
  • 當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時,上證A股最後防線 1933 破了,地方債倒避風暴跟著來時,香港經濟、股市將遭到最大傷害,香港親中政權是否也倒台?
  • 台灣經濟、股市也將遭到大幅傷害,國民黨政權也必然因沒有做好經濟倒台,許多投資中國債卷也面臨考驗,大幅虧損是難免;
  • 2005 ~ 2013 中國大幅擴張勢力至尚比亞、秘魯、緬甸、 非洲、莫三比來取得資源,問題是2015 ~ 2016 若中國金融風暴突然發生後,全球資源出現大幅庫存無法消化的窘境,嚴重程度可能超過雷曼倒閉時
  • 大陸2013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16兆美元超越美國,位居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已成定局,問題是大陸 M2 (廣義貨幣)供應量已超過 GDP 太多,經濟成長必須痛苦的減速,也就是利率及人民幣須拉高讓經濟再走緩,否則加速只會讓金融風暴早日發生。
  • 觀察指標是上海上證A股、FXI、中國到期債償還能力、大陸房市、中國各銀行及影子金融機構的未償還債務,也可以含BDI指數來觀察,該避開大幅依賴大陸市場、庫存很高、借貸比率很重的公司,也要注意大陸及香港房地主力觀察包括香港李嘉誠的動作;若上海上證A股量支撐在第三季末之前都能守住,表示中國到期債轉為長債成功,風險移至明年,那今年全球仍是有許多機會,只是新興市場與美股不同。
  • 投資大陸台灣房地產,僅能集中於捷運地鐵、人潮流量區域,其他應該避開。